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此多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班會目標:人總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獨立的生命個體存在于世界上,生命的積極活動構成人的生活。忽視個體生命意義的教育培養(yǎng)的也是輕視生命的人,這些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了先進的知識,然而缺乏最根本的道德意識――關愛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幸福有執(zhí)著的追求。
班會形式:講授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
班會準備:開始上課前,將班級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7-8個人,并以小組為單位圍坐成一個圈,以便于活動中的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同時也營造一種比較放松、開放和融洽的氛圍。
班會流程:
一、導入:認識生命
1、播放視頻《短暫的一生》(XBOX的廣告),畫面雖然搞笑,但笑后引人深思,人的一生看似漫長,但回顧時卻如此短暫。
2、觀看視頻后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說一說大家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學生一:人的一生看似很長,其實是很短暫的,我們應該在這有限的生命中努力學習和工作,成為對社會和世界有用的人。
學生二:以前我一直埋怨時間過得真慢,盼著快點高中畢業(yè),快點長大,現在看來,這我十七歲的生命中,我浪費了太多太多的時間。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想我今后一定要珍惜時間,對得起自己的生命。
3、老師分享――吳老師:人的一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生。我們在親人的歡笑聲中誕生,又在親人的悲傷中離去。而這一切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生與死,但我們應慶幸自己擁有了這一生;多數人到了年邁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時間的緊迫和人生的短暫。人就這么一生,我們不能白來這一遭。人就這么一生,人就到這世上匆匆忙忙地來一次,我們每個人的確應該有個奮斗的目標。如果該奮斗的我們去奮斗了,該拼搏的我們去拼搏了,但還不能如愿以償。我們是否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夢想是我們一時無法實現的,有多少目標是我們難以達到的。我們在仰視這些我們無法實現的的夢想,眺望這些我們無法達到的目標之時,是否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我們的失利。“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對于一件事,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了,我們就應該覺得很充實,很滿足,而無論其結果如何。
活動目的:在討論分享中引導學生對人的一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反思人的一生有多么的短暫,在小組討論和學生代表交流過程中進一步認識應該怎樣充分利用短暫的生命,讓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加充實,讓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義。
二、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在失意時綻放生命光芒的人
1、汶川地震受困179個小時被成功營救的馬元江。主持人介紹馬元江的相關情況:汶川大地震中,32歲的馬元江多處嚴重受傷,只有左腳能動,在廢墟中沒吃沒喝堅持了178小時22分鐘。隨后,他的救治經歷前所未有:命懸一線,身體各組織器官瀕于崩潰,接受了6次手術。
2、喬布斯的不凡一生。主持人先讓學生談談他們對喬布斯的了解,然后再補充喬布斯的簡要概況: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生于1955年。1974年喬布斯在一家公司找到設計電腦游戲的工作。兩年后,時年21歲的喬布斯和26歲的沃茲尼艾克在喬布斯家的車庫里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
3、播放視頻:力克.胡哲《我和世界不一樣》。當我看到身體幾乎沒有四肢,僅依靠一只“小雞腿”來完成動作的力克,我不禁為他感到深深的悲哀與惋惜。我驚嘆著,他是如何在殘酷的現實中,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頑強地生活到現在的?這讓我感到難以置信。天生殘疾的力克,在這段視頻里表現的極為出色,他的開朗證明了他的勇氣,證明了他對生活的熱愛,讓我看到了殘疾人快樂的一面。
活動目的:引導學生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包括從馬元江、喬布斯和力克?胡哲的事跡中明白在失意時綻放生命光芒,在受到重創(chuàng)時不放棄、不拋棄對人生意義的最求。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哪些行為是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表現以及明白他們?yōu)槭裁床欢谜湎?/p>
(二)不懂得善待生命的人
1、09年,廣東化州第二中學,一名高三男生只因排名下降,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2、今年8月,湖北云夢縣一高三學生因學習不理想吊死在家中,而其排名在年級前60!
3、今年7月,山西祁縣的高中生王某,與一25歲男子賭博,向其借500元,男子要求雙倍償還,王某遂殺人且焚尸。
學生小組討論:為什么他們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吳老師歸納:以上幾位同學因為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小事,采取了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和他人寶貴的生命。他們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生命中已經沒有重要的東西了,沒有值得他們留戀和珍惜的東西了,這是多么無知和幼稚的行為啊。
(三)紙筆活動:《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東西》
1、準備一張白紙,抬頭寫上“XXX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然后在白紙上列出你認為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東西:這五樣東西,不限種類,可以是某個人、某種動物、某樣事情、物品,也可以是實體、抽象、理想、追求、信仰……
2、看著你寫下的這五樣東西,用心去體會這五個詞所蘊含的意思,可以想象一下他們在你生活中都發(fā)生過什么。
(1)現在,由于客觀原因,你必須將其中一樣舍棄,你會舍掉哪一個呢?舍掉了嗎?舍棄掉之后,用筆把那個詞涂掉,畫成墨團直到完全看不見。舍棄的時候,痛苦嗎?艱難嗎?是否需要很費力才能決斷?如果夠堅強,可以去想象你生命中不再有這樣東西,生活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為了其他四樣東西,這種舍棄值得嗎?
(2)現在,由于不得已的原因,你必須在剩下的四樣里再舍棄一樣東西,會是哪個呢?舍棄掉之后,用筆把那個詞涂掉,畫成墨團直到完全看不見。舍棄的時候,痛苦嗎?艱難嗎?是否需要很費力才能決斷?如果夠堅強,可以去想象你生命中不再有這樣東西,生活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為了其他三樣東西,這種舍棄值得嗎?
(3)現在,你必須在剩下的三樣里再舍棄一樣,會是哪一個呢?仔細想一想,你會舍棄哪個呢?舍棄掉之后,用筆把那個詞涂掉,畫成墨團直到完全看不見。舍棄的時候,痛苦嗎?艱難嗎?是否需要很費力才能決斷?如果夠堅強,可以去想象你生命中不再有這樣東西,生活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為了其他兩樣東西,這種舍棄值得嗎?
(4)現在,在一個非常艱難的時刻,你必須在剩下的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兩樣里只能擁有一樣,你會保留哪一個呢?這樣的決定是否有些困難,甚至有些殘忍?請不要逃開,咬牙堅持做完。可能很難決斷,但必須做下去。
3、現在,你的紙上只有一樣東西了,它是什么?它在你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嗎?現實生活中有時候必須要面臨一些決定的時候,你最終選擇的是它嗎?剩下的這樣,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把這五樣東西舍棄的順序倒過來,就是你生命中依次最重要的東西。
活動目的:在活動中讓學生在艱難的抉擇過程中明白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依次是哪些,它們對人們來說都有哪些重要意義,一旦失去這些東西,他們的生命將失去意義。正因為他們生命中存在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他們就更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而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尊重生命的差異性
1、角色扮演。請想像自己坐在一架客機上,寬敞平穩(wěn),飛機在萬米的高空翱翔。飛機上共有8人:機長、老人、小孩、醫(yī)生、孕婦、億萬富翁、科學家、流浪漢。突然,機身發(fā)抖,像個咯血的肺結核病人一樣連續(xù)抖動,顛簸如此厲害,廣播里傳來機長的聲音,他通知大家說飛機發(fā)生了嚴重的機械故障,很快就要失事了,但要命的是飛機上只有一架降落傘!也就是說,8個人中只有一個能存活!
請各小組同學分別扮演飛機上的8個人物,在角色扮演中組員們必須在5秒鐘內決定把唯一生存的機會給誰。
2、各小組分別進行討論,再推薦一、二個小組上臺分享最后抉擇的理由以及各小組成員沒得到降落傘的成員的心情。
3、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及其差異性。
活動目的:讓學生在道德兩難的情境中,去思考和感悟每個生命個體的不同價值,通過小組討論和作出的決定,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差異性并學會尊重生命的差異性,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及其差異性,激勵學生更加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時間,綻放自己生命的光芒。
萬里長城。說到萬里長城大家早就銘刻于心。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終于練就出了這么一顆,僅此一顆的“明珠”對我們而言萬里長城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我為它自豪,為它驕傲更為我是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驕傲。它是世界歷史上偉大工程之一。從公元前7世紀前后的春秋戰(zhàn)國開始修筑,直到16世紀的明代終止,如此漫長的歲月,經歷了多少炎炎夏日,經歷了多少金色秋季,經歷了多少寒風呼嘯的冬季……我讀到這仿佛看見長城那洶涌澎湃的氣勢,如此美妙,如此壯觀的景象呀!在這我不禁感嘆到:祖國呀!你如此美妙壯觀就如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長城它穿越了巍巍群山,跨過莽莽草原,橫亙8個省,市,自治區(qū),全長6700公里。我為它自豪,說了壯觀的長城,再說說高貴而優(yōu)雅的北京故宮。
于北京的故宮人人的都知道,明白。他是明清兩代皇宮,是我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最大的這個詞形容的一點也不夸張,故宮在長達8公里的南北軸線上,貫穿著9重宮殿,大大小小十多個院落,有9999間半的房間,為什么有9999間半個房間呢?據說天上玉帝有1萬間房子,為了表示對天上神仙的尊敬,所以故宮就比天上少半間房子,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在這么華麗的房間下有這么一個故事吧!故宮中十分華麗高貴,故宮中有銅缸,這些缸的外面有一條金龍,多么美麗,高貴呀,美中不足的是金龍上有一道一道的刀痕,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把故宮里能帶走的東西全都帶走了,這些缸太重了,他們用刀把金子刮下來。我有讀到這又惋惜又生氣,惋惜的是這些金子被刮走了,生氣的是,自己是中國人卻不能幫中國將金子搶回來。兩種情緒交錯在一起。從故宮慢走慢慢看,仿佛置身在仙界之中,金黃色與紅色交錯在一起匯成一曲和諧的交響曲,我們則是欣賞交響曲的人,這么美的景色,讓我陶醉其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用說大家已經知道了吧!對,這是我們小學時學的一首詩,我接下來就要帶大家去看看美麗的西湖。西湖之水,像一塊純潔無暇的碧玉,綠極了;西湖之大,西湖面積共有6.03平方公里,風景名勝甚多。啊!多么大呀,多么美呀!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的土地上發(fā)光發(fā)亮。西湖不僅美、大,獲得的榮譽也十分多,宋時有西湖十景,元代又有錢塘十景,1986年有評選為西湖新十景。多么至高無上的榮譽呀!我心里著實得為它高興,自豪。
這是我的祖國母親,美麗的祖國母親,我熱愛她。
1、《江山如此多嬌》一共30集。
2、《江山如此多嬌》是由安建執(zhí)導,羅晉、袁姍姍領銜主演,沈夢辰、張子健、仉上明珠主演的脫貧攻堅劇。
3、該劇講述了“扶貧二代”濮泉生與都市女記者沙鷗在澧水市庸城縣碗米溪村參與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揮灑青春熱血,克服重重困難,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
(來源:文章屋網 )
1、《江山如此多嬌》江四維的扮演者是石涼。
2、石涼是國內知名男演員。出生于原四川石油管理局瀘州氣礦的石油職工家庭,幼年在四川五七藝術學校學習京劇,他的歷程還是比較精彩的青年時期下鄉(xiāng)插隊,返城后當過工人、教師、翻譯、導游、市場營銷等。石涼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取得法國語言文學學士后,努力治學摘得文學碩士、國際商業(yè)管理碩士,并在法美電影戲劇學校專攻表演課程。這樣的學識背景,不僅讓他在表演上能輕松運用各種語言,臺詞功力深厚,作為一個實力派男星,石涼也有著其他藝人少有的內涵與氣質。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加強雙基學習,重視學科融合,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識,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博采眾長,涵攝百家,是問題意識產生的前提。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擴大信息量。基本技能的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一條有效途徑。比如,通過指導學生學習字音、字形、詞語、成語、句子、修辭等,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通過學習作品的內容、語言特色、表達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摘錄、圈點、簡評等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隨著學生這些語文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問題就會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促使他們主動思考、解答、反思。另外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加強語文學科與他們的聯系、融合,可以使各學科在教學內容、背景知識、實踐應用等方面能夠相互滲透,從而引導學生從多學科的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助于問題意識的加強。
二、訓練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于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guī)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開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各種思維,關鍵在于排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問題。
訓練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zhàn)“權威”。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做是知識的權威,一味迷信。“老師說的”、“書上寫的”成了他們的口頭禪。老師應引導學生挑戰(zhàn)“權威”,讓他們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從而開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我不是最弱小的》時,把“薔薇花定位為最弱小的!同學們認同這種觀點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有的說:“我認為薔薇花不是最弱小的,它還保護了花下的小草、小螞蟻等比它更弱小的動植物。”有的說:“我認為薔薇花、小草、小螞蟻也不是最弱小的,風雨才是最弱小的。因為風雨看起來雖然瘋狂,但這些動植物最后戰(zhàn)勝了它。風雨過后,花兒更艷了,草兒更綠了,小螞蟻又去勞動了。”巧妙的點撥喚起學生潛伏的批判性思維,引出學生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考。總之,批判性意識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導,批判性思維就可形成,而這種思維正是問題意識形成的一個核心要素,如果我們有意識放開手腳,讓學生大膽反思與批判,我們就會常常驚喜于學生耳目一新的見解。
三、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技巧,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金鑰匙。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曾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可見,提問并不容易。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找問題或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1.學會從課文中尋找問題。
(1)圍繞課題尋找疑點。課題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學生能圍繞課題提問題,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如《故都的秋》,題目中“故都”能否換為“北平”?為什么?
(2)從字、詞、句等方面尋找疑點。課文中有的詞句可以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但有的詞句含義比較深刻難以理解,這就要通過提出疑問和解決疑難來突破。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有一句“人們都認為這位父親失去孩子,過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失常了嗎?作者為什么這么說?
(3)從關鍵句、重點句、中心句中尋找疑點。《地震中的父與子》最后一句話“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是全文的文眼,為什么說這對父子了不起?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了不起?
(4)抓住課文的重點尋找疑點。在閱讀中,可以根據課文記敘的重點,通過前后比較,從中發(fā)現疑問。通過這樣的尋疑解難,學生對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以及寫作特點就會得到深刻的理解。比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是如何安排這三天的?為什么要這么安排?這三天之間的內容有何聯系?
(5)對結構的安排,內容的選擇提出疑問。如《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中,為什么要花很大的篇目寫和他的大黑騾子關系密切?這樣的安排有什么好處?
2.從答題中學會問問題。
對于那些不知如何提問的學生來說,老師的提問和老師設計的問題對他們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啟發(fā)性。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做好提問示范,設計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讓懸著的果子擺在“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位置,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使學生在層層剖析中,在問題的解決中突破教材的重難點。例如,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就可設計如下問題:
(1)辛棄疾是哪個朝代的?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什么的?這首詩的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點明了哪些內容?
(2)開頭兩句創(chuàng)設了怎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中間兩句作者描寫了怎樣一個畫面?他是如何描寫這個畫面的?
(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反映作者怎樣的一種情緒?
(4)這首詩表現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