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拾荒少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件事終于從我的良心上過去了。過了幾天我一問,他媽的,其中有兩只雞也還是他們從鄉下偷來的。從此后我偷雞的方法流傳開去,鄉里經常聽聞有雞被偷……
??從此我給他們立下規矩:不準再偷學校的東西,包括后山的梨——后山的梨每年未長熟就被偷完了——你們要偷到外面偷去。
??這幫家伙果然聽話,第二年也就是三年級的時候,每個老師都分到了梨。而且他們真的就到外面偷去了,這一回改偷魚。
??原來學校附近是鄉集體的魚場。這魚塘要定期清理,在清理魚塘的時候,要把魚用網拖上來,養到另外的小魚塘去,這小魚塘就是極好下手的地方。
??這一回又是我出主意。在有月亮的夜晚,拿竹掃把往小魚塘里一攪,那幾斤重的魚就直往外跳,跳到小魚塘外面的旱田里,我們只需拿桶去撿。而且要先把那看魚塘的老頭灌醉。我們自有辦法,從鎮上的酒鋪里買一斤米酒,買一包花生米,送到管魚塘的那老頭那里,不用管他,那晚他必醉無疑。我們則大展手腳。
??于此三回之后,有一天鄉派出所和校領導開了一個聯席會,先把鬼扯腳找去了,不一會把飛天蜈蚣也找去了。我知道壞事了,只好主動投案。本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定:
??一、
從重從嚴處罰犯事的學生,建議開除學籍,留校察看。
??二、
鄉里每一個月給學校食堂免費拔給100斤魚,以改善學生伙食。
??三、
學校負責管住學生,不能再發生偷魚事件。
??我成了偷魚事件的頭犯。我父親從山溝里匆匆忙忙趕出來,肩上扛了一要根扁擔,又說要將我打死。
??學校開了一次全校師生大會,我在會上念了三頁紙的檢討,據語文老師吳老師說檢討蠻深刻,從“人之初,性本善”寫起,一直寫到“五講四美三熱愛”,是一份不錯的檢討。
??從此我在鄉里也闖出了名。好在同學們并不會看扁我,因為每一期可以吃一次魚。
??只有李老師氣得翻白眼,還氣病了,打了幾天吊針。那一年是她來到這個學校之后,頭一回未得到“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和“優秀黨員”等稱號的一年。
??還有一件事我也記憶深刻:記得那時我們的心智可能成熟得晚些,平時不管是學習和玩樂,我們男同學和女同學之間是從不打交道的,真有一條看不見摸不著但感受得到的楚河漢界,要不然要被同學們笑話死的。
??有一天晚自習我打完籃球走進教室,就有幾個同學沖著我笑,做鬼臉,我不知道發生什么事,以為身上有什么東西讓他們覺著好笑,左看右看什么有沒有。
??我落坐后,打開課桌的抽斗,看見里面有一包紙包住的糖果,上面有一張紙條,寫著“祝你生日快樂!”卻沒有落款。
??我環顧四周,臉上露出感激的神色。沒想到坐在后排的“鬼扯腳”用手指指那位女同學。
??她是班上最漂亮的、除我之外成績最好的,還有,也是最大膽最外向的一位女生。
??我被窘在那里,大家越發偷笑,還有人笑出聲來……我一時下不了臺,突然下意識地抓起那包糖果,甩得滿屋子都是,然后沖出教室……
??第二天李老師找我談話,她說:“你的原則是對的,作法則不對……你有沒有換過位置想想,人家女生的自尊心……你完全可以走過去,說聲謝謝又怎么啦……”
??現在想來,連原則都是不對的!
??去年我回到家鄉,在一個偶然的地方見到了李老師一家?!拔币呀洿髮W畢業,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李老師和孫校長已經退休,老得不成樣子。在酒桌上我一時竟無法也無力表達我的感激和感恩的心。我望著他們頭上的白發和臉上的皺紋,我在心里默想,這白發和皺紋,有多少是我為他們添上去的呢?
??講到我現在的成就和出息,我說都是老師的功勞和恩德,不能報答于萬一……
??李老師只是淡淡一句:“這種事哪有我們的功勞,都只是你們自己的造化而已?!?/p>
??講起其他的老師,一一說起他們現在都在某處地方,過一些平淡的生活。多年來我為生計和名利往來奔波,竟與他們少有聯系。
秦惠文王:前337年到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到前307年,在位4年
秦昭襄王:前306年到前251年,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前250年到前250年,在位1年
秦莊襄王:前249年到前247年,在位3年
早日遠離眼病痛苦
眼睛干澀、疼痛、畏光、視疲勞、飛蚊癥、白內障、青光眼、玻璃體混濁、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通過直接補充葉黃素,早日遠離眼病痛苦。
薄薄的晶體囊膜只有幾個微米的厚度,手術過程需要切開囊膜,打碎晶體,再植入新晶體,稍有不慎就會摘除眼球。植入晶體后的排異反應、病菌感染,讓你的心始終不能安定。而且血糖高了不能做、血壓高了不能做、風濕病人不能做、冠心病人也不能做,手術花費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元,也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現在簡單了,直接服用葉黃素多維膠囊,補充高純度的葉黃素就可以直接治療眼病。高純度葉黃素以小分子的形式進入視網膜和晶狀體中,迅速恢復視錐細胞的再生,溶解變性的眼晶狀體蛋白,讓已失去防護屏障的眼部組織重新年輕起來,等于換雙新眼睛!
注:成人葉黃素多維膠囊所含營養成分為:葉黃素、DHA、VA、VC、Ca、Zn、Se等七種微量營養素。
葉黃素多維膠囊
專業治療眼疾
北京食為天營養研究院專業致力于葉黃素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獨家研發生產的葉黃素多維膠囊已投放市場五年多,眾多眼疾患者服用后收到了比藥物治療好幾倍的效果。廣大客戶紛紛來信要求在全國推廣,為滿足客戶的需求,現公司決定向全國各省市誠招商、經銷商。
公司擁有獨立的科研開發機構,擁有CMP認證的生產基地,并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保護。
公司的愿景是:讓天下渴望健康的人如愿以償。
公司的使命是:讓健康者持續健康,幫助失去健康的人找回健康。
公司的客戶觀是:讓患者就近購買,而把最大的利潤讓給商、經銷商。公司以誠信為本,遵守承諾,質量至上,服務為一體的銷售體系,贏得客戶青睞。
公司新研制出了葉黃素多維軟膠囊,成分含量更高,服用更方便,效果更佳,歡迎選購。
防止青少年近視弱視等
眼病的機理
我國小學生近視發生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占世界第一位。根源在哪?科學研究找出了答案――“光”。物體的光線進入眼睛,通過晶狀體聚焦成像后落在視網膜黃斑上,光線中的紫外線、藍光經過眼睛晶狀體聚焦后,焦點的能量成倍增加,而焦點正好落在視網膜黃斑上,黃斑處的葉黃素被大量消耗以化解光對黃斑的損傷。只要我們的眼睛對著亮光,眼睛內的葉黃素就不斷被消耗,人體本身不能合成葉黃素,我們的飲食中又嚴重缺乏葉黃素。當葉黃素的攝入不足時,黃斑就處于沒有保護的狀態。為了不被光線傷害,眼睛只有采用躲避的辦法,奮力調節眼球,使黃斑盡量遠離光線的焦點。調節的結果使眼球的前后徑變長,視物成像就落在黃斑(視網膜)前方,這就是近視。而眼球調節引起的暫時性的前后徑變長,就是假性近視。兒童的眼球發育期是在12―18歲,也是近視眼形成的高峰期,即使佩戴眼鏡矯正屈光后,近視度數還是會不斷增加,更可怕的是,當光中毒損傷視網膜黃斑時,高度近視失明不可避免。如能及時補充葉黃素,完全可以消除近視。少年兒童適量補充葉黃素,增加眼睛黃斑區葉黃素的密度,就可以有效防治近視、斜視、弱視、新生兒視網膜病變、小兒遺傳性眼底病,降低未來白內障、老年性視網膜黃斑變性發生的危險。葉黃素是少年兒童的必需營養素,他可以保護視網膜、增進視力、有效濾掉藍光、降低色相差、使視力更精準。所以補充葉黃素,就可有效預防和消除近視。
正如鈣對骨骼的重要性,葉黃素是青少年提高視力的理想選擇。
注:學生裝葉黃素多維膠囊所含營養成分為:葉黃素、DHA、VA、VC、Ca、Zn、Fe、Se、?;撬岬染欧N微量營養素。對于改善視力、緩解視疲勞、抗氧化、抗自由基有重要作用,對孩子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成績有超乎想象的效果。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歡迎全國各界朋友來電洽談,或直接打電話定購。我們的承諾:讓經銷商、商超低風險。
備注:公司將于10月30日面向全國召開招商研討會,與會人員均是目前在保健品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家,負責食宿,名額有限,報滿為止,歡迎廣大讀者踴躍報名、預約、光臨!
北京食為天營養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101100北京市通州區新倉路2號院A座304室魏淑紅
雖說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但是媒體傳播什么樣的“死訊”,如何傳播“死訊”,卻值得三思而行。在一些電視臺,現在隨便打開一檔民生類的電視新聞欄目,進入眼球的少不了由事故、兇殺、自殺、疾病等引發的,或者是還沒有查明原因的“死訊”,還有就是“驚現”一類的報道。幾乎到了死人即新聞,每檔民生類電視新聞必有“死訊”的地步,有的一檔節目里甚至多達幾條。(順便說一句,有的以“貼近”“人文關懷”的名義,把事故受點小傷,喝醉酒摔傷諸如此類的“傷訊”都當作新聞傳播,也有小題大做之嫌)
當然,關注生命是新聞人的天職,但是在關注生命的過程中一旦忽視生命意識,那么它的傳播也就變得毫無價值,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死訊”過多過濫的現象也就在所難免。因為充其量我們關注的僅僅是一個生命的終結與否的淺表象,說通俗一點,就是采訪報道一些沒有價值或者價值不大的“死訊”;更重要的,過多過濫的“死訊”,往往會談化或弱化對相關生命與個體尊嚴的新聞事件報道,或者無視新聞當事人及新聞受眾的感情和需求;在事關個人隱私或情感的報道中,不注重尊重和保護當事人,或由于敘述角度、語氣等的不當,造成對新聞當事人情感的傷害和隱私的侵犯;甚至,在文字解釋中將新聞娛樂化,以調侃的口吻對待一些本該嚴肅對待的“死訊”等等。
一個外地拾荒人,在拆遷工地被倒塌下來的房梁壓死了,畫面血淋淋,慘不忍睹。記者在報道這件事時,批評拾荒人“要錢不要命”。這件事曾在本地網上引起了熱議。網友們認為,記者批評嘲弄拾荒人是缺少人文關懷,與心何忍,更多的應該關注拾荒人為什么“要錢不要命”和拾荒人群體的生存狀態,以及拆遷工地的管理等等。事實上,在這新聞事件里,苦難不僅沒有被同情,反而成了被嘲弄指責的對象,自然,與拾荒人之死相關的深層次問題,也就難以得到發現或關注了。
可以說,“死訊”的傳播實際上對活著的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毫無疑問,過多過濫,少有新聞價值的特別是把握不準的“死訊”,將有可能影響到人們的感情情緒、生活工作和生死觀人生觀的正確培養,甚至對社會主流的判斷,更令人擔心的是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青少年自殺的消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生命信仰的教育。一旦引導不當,極易產生偏差。而電視媒體對青少年人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力是不容置疑的)二、“死訊”畫面過于直露,畫面屢有鮮血和恐怖的現場。
有這樣一條新聞片:某年夏天,一個小女孩不慎溺水身亡。記者在趕往事發地拍攝時,女孩的遺體已經放進了殯儀館的冷柜里。大概記者為了強調女孩落水身亡的真實性,竟然請工作人員把女孩的遺體拉出來又拍攝了一通。還有一條片子,把人們打撈一個溺水身亡者的全過程,用長鏡頭裸的展示出來。而大量車禍中的血淋淋場面就更多了。這種冠以“記實手法”的自然主義表現手法,且不說缺少對死者和死者家屬起碼的人格尊重,和對他們的情感傷害及隱私侵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畫面也缺乏對受眾的情感尊重,給人以厭惡、恐怖的心理感覺。因此,拍下真實的死亡畫面固然不違背新聞人道的倫理要求,但選取這樣的畫面放到新聞中播出,則理應首先考慮對死難者及其家人的尊重,以及是否存在過度渲染死亡的濫用危險。
過多過濫的“死訊”報道,使觀眾沒有獲得自己需求的、有益的信息,卻成為淺薄、無聊的看客;而電視新聞則演化為專業的“窺私者”,小市民茶余飯后談資的提供者。如果說,剛開始時,觀眾還被一些有關死的新聞所吸引,所震撼,那么,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面對過多的“死訊”和血淋淋的畫面,已經是麻木、厭惡和反感了。還有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一些“死訊”新聞當事人的家屬,其實并非愿意把不幸特別是一些畫面,讓媒體廣為傳播。那樣對逝者是種不恭,對生者,永遠都是種心靈上的傷害。
關鍵詞:電視新聞生命意識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有關死人的信息,往往對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緒等,沖擊刺激最大。在社會越來越關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有關死人的新聞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其中一些新聞,對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確立尊重愛惜生命的意識,注重生活中的自我防護,建設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與此同時,一些價值不大,社會意義不強,過多展示恐怖、暴力、壓抑、心理不健康,有可能對某些人群特別是青少年具有暗示作用,容易引起他們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有關死人的新聞,也頻頻出現在電視屏幕上。
在我們應對這些現象引起足夠重視的同時,我們不能不呼吁:電視人要有生命意識,電視新聞要報道好有關“死”的消息和它的價值所在。
生命意識,就是充分地尊重生命的意識。生命意識帶給新聞人的是在自己的傳播活動中自始至終保持對生命的尊重。電視新聞由于具有直觀的畫面,更應該從每一個畫面每一段文字細微之處著手,體現對生命的尊重,保持對人性的關懷。而在目前的電視新聞(主要是民生類新聞)中,恰恰就是由于生命意識的缺失,導致有關死人的新聞出現了過多過濫,畫面過于直露,文字過于輕率的不良傾向。
一、“死訊”過多過濫,“死訊”價值開掘不深,把握不準
雖說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但是媒體傳播什么樣的“死訊”,如何傳播“死訊”,卻值得三思而行。在一些電視臺,現在隨便打開一檔民生類的電視新聞欄目,進入眼球的少不了由事故、兇殺、自殺、疾病等引發的,或者是還沒有查明原因的“死訊”,還有就是“驚現”一類的報道。幾乎到了死人即新聞,每檔民生類電視新聞必有“死訊”的地步,有的一檔節目里甚至多達幾條。(順便說一句,有的以“貼近”“人文關懷”的名義,把事故受點小傷,喝醉酒摔傷諸如此類的“傷訊”都當作新聞傳播,也有小題大做之嫌)
當然,關注生命是新聞人的天職,但是在關注生命的過程中一旦忽視生命意識,那么它的傳播也就變得毫無價值,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死訊”過多過濫的現象也就在所難免。因為充其量我們關注的僅僅是一個生命的終結與否的淺表象,說通俗一點,就是采訪報道一些沒有價值或者價值不大的“死訊”;更重要的,過多過濫的“死訊”,往往會談化或弱化對相關生命與個體尊嚴的新聞事件報道,或者無視新聞當事人及新聞受眾的感情和需求;在事關個人隱私或情感的報道中,不注重尊重和保護當事人,或由于敘述角度、語氣等的不當,造成對新聞當事人情感的傷害和隱私的侵犯;甚至,在文字解釋中將新聞娛樂化,以調侃的口吻對待一些本該嚴肅對待的“死訊”等等。
一個外地拾荒人,在拆遷工地被倒塌下來的房梁壓死了,畫面血淋淋,慘不忍睹。記者在報道這件事時,批評拾荒人“要錢不要命”。這件事曾在本地網上引起了熱議。網友們認為,記者批評嘲弄拾荒人是缺少人文關懷,與心何忍,更多的應該關注拾荒人為什么“要錢不要命”和拾荒人群體的生存狀態,以及拆遷工地的管理等等。事實上,在這新聞事件里,苦難不僅沒有被同情,反而成了被嘲弄指責的對象,自然,與拾荒人之死相關的深層次問題,也就難以得到發現或關注了。
可以說,“死訊”的傳播實際上對活著的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毫無疑問,過多過濫,少有新聞價值的特別是把握不準的“死訊”,將有可能影響到人們的感情情緒、生活工作和生死觀人生觀的正確培養,甚至對社會主流的判斷,更令人擔心的是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青少年自殺的消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生命信仰的教育。一旦引導不當,極易產生偏差。而電視媒體對青少年人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力是不容置疑的)二、“死訊”畫面過于直露,畫面屢有鮮血和恐怖的現場。
有這樣一條新聞片:某年夏天,一個小女孩不慎溺水身亡。記者在趕往事發地拍攝時,女孩的遺體已經放進了殯儀館的冷柜里。大概記者為了強調女孩落水身亡的真實性,竟然請工作人員把女孩的遺體拉出來又拍攝了一通。還有一條片子,把人們打撈一個溺水身亡者的全過程,用長鏡頭裸的展示出來。而大量車禍中的血淋淋場面就更多了。這種冠以“記實手法”的自然主義表現手法,且不說缺少對死者和死者家屬起碼的人格尊重,和對他們的情感傷害及隱私侵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畫面也缺乏對受眾的情感尊重,給人以厭惡、恐怖的心理感覺。因此,拍下真實的死亡畫面固然不違背新聞人道的倫理要求,但選取這樣的畫面放到新聞中播出,則理應首先考慮對死難者及其家人的尊重,以及是否存在過度渲染死亡的濫用危險。
過多過濫的“死訊”報道,使觀眾沒有獲得自己需求的、有益的信息,卻成為淺薄、無聊的看客;而電視新聞則演化為專業的“窺私者”,小市民茶余飯后談資的提供者。如果說,剛開始時,觀眾還被一些有關死的新聞所吸引,所震撼,那么,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面對過多的“死訊”和血淋淋的畫面,已經是麻木、厭惡和反感了。還有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一些“死訊”新聞當事人的家屬,其實并非愿意把不幸特別是一些畫面,讓媒體廣為傳播。那樣對逝者是種不恭,對生者,永遠都是種心靈上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