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候變暖的危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氣候;農作物;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S4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9-0080-1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據調查,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0.18)℃,最近50年中國年平均地表氣溫增加了1.1℃,明顯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溫速率。我國的農業基礎條件相對較差,氣候變暖將對農業生產帶來重大的影響。本文針對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預防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危害,及早開展綜合治理提供參考。
1 我國主要病蟲害概況
近年來,隨著氣候的逐漸變暖,農業生態系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作物病蟲害大發生的頻率逐漸增加,病蟲害的種類也隨之變化。水稻、小麥、棉花是我國常見的農作物,近幾十年其病蟲害發生狀況如下。
水稻的病蟲害在20世紀50年代以螟蟲和稻瘟病為主;60年代螟蟲的為害逐漸減弱,稻縱卷葉螟為害較重,病害方面以紋枯病為主;70年代稻縱卷葉螟進一步猖撅,螟蟲回升,稻飛虱也上升為主要害蟲,病害方面以白葉枯病為主;80年代稻飛虱和紋枯病大量發生;自90年代以來,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紋枯病、稻瘟病成為影響水稻生長的主要病蟲害。
小麥的病蟲害在20世紀50年代以吸漿蟲、粘蟲、銹病為主;60年代吸漿蟲和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粘蟲出現先減弱后回升的情況;到70年代粘蟲的發生頻率增加,赤霉病和銹病成為主要病蟲害;80年代粘蟲的為害勢減弱,麥蚜成為重要害蟲,赤霉病、銹病、叢矮病成為3大主要病害;90年代以來,吸漿蟲、麥蚜、麥紅蜘蛛、蝗蟲、赤霉病、銹病成為小麥的主要病蟲害。
棉花的病蟲害在20世紀50年代以棉蚜、紅鈴蟲、黃矮病為主;60年代棉蚜、紅鈴蟲得到控制,黃萎病為害加重;70年代棉鈴蟲、棉蚜危害加重,黃枯萎病流行;80年代棉鈴蟲、棉蚜、紅鈴蟲、紅蜘蛛4大害蟲嚴重威脅棉花生產;90年代以來,棉鈴蟲、柿蚜等成為主要蟲害。
2 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影響
2.1 暖冬對病蟲害發生的影響
暖冬延長了農作物病蟲害在越冬前的發展時間,有利于其繁殖,增加了越冬的病蟲害數量,降低越冬死亡率,造成次年病蟲害發生加重,并且發生期提前,為害期延長。
2.2 氣候變暖是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界限、越冬北界北移
由于氣候變暖,我國各地10℃積溫由北向南逐漸增加,增幅為500-900℃。使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的生存和發育的溫度條件變優,擴大其越冬范圍。
2.3 氣候變暖增加了農作物蟲害的繁殖代數
蟲害的發生需要一定的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氣候變暖使各地區的有效積溫逐漸增加,這就縮短了各蟲態的歷期,進而縮短了整個世代的發育歷期,繁殖速度加快,繁殖代數增加,對農作物的傷害也隨之加重。
2.4 氣候變暖對農作物害蟲遷飛的影響
氣候變暖使農作物害蟲向北遷入期提早,向南遷回去推遲,延長農作物受害時間,傷害加重。
3 對策建議
3.1 加強病蟲監測,健全預警系統
病蟲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暴發病蟲害之前都需要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因此,可以通過建立預警系統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預測預報工作,實施病蟲監測,準確掌握其發生動態,同時建立病蟲害數據庫,對病蟲害進行趨勢分析,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3.2 開展綜合防治,減輕危害損失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以農業措施為基礎,藥劑防治為關鍵。
3.2.1 農業防治措施 選擇抗(耐)病蟲害能力強的作物和品種;耕翻滅茬,提高害蟲(越冬)死亡率;及時清除田邊雜草,注意田園衛生,清除田邊周圍雜草營造不利于病蟲害生存的環境;合理施肥,適當控制氮肥用量,增強植株抗病性,減少病害的發生。
3.2.2 藥劑防治 選準用藥時期和藥品種類,提高防治效果;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3 加強組織發動,確保技術到位
各部門要把農作物病蟲防治工作與水災、臺風等自然災害一樣重視,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黑板報等途徑,宣傳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信息與防治技術。技術人員要深入田間,為農民進行講解,使農民真正掌握防治技術,提高防治效率。
4 小結
氣候變暖將會更有利于某些病蟲害的發生流行,使一些原來屬于次要種群的害蟲有加重危害的趨勢,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病蟲害防控機制,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預測預報,從整體上研究與設計集約持續農業結構,加強長期和超長期預測,盡可能預見農田有害生物生態系統的演化趨勢,就可以及時進行調控,變成災因素為防治因素,就能遏制病蟲災害的發展勢頭。
參考文獻
[1] 白慧,梁平,楊勝忠.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9(5).
[2] 任國玉,郭軍,徐銘志,等.近五十年中國大陸近地面氣候變化的基本特征[J].氣象學報,2005,63(6):942-956.
一旦臭氧層受到破壞,囤積多年的冰川就會融化,海平面升高,而這倒霉的就是沿海國家以及城市,這破壞力遠遠超過了印度洋海嘯的威力。
為什么每年的冬天越來越暖和?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溫室效應”。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人們焚燒化石礦物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后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全球氣候變暖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熱點,2012年10月14日,英國氣象局稱全球已停止變暖16年,再次引發熱議。
全球變暖是一潛在的危機,其罪魁禍首就是-人類。人類不愛惜地球,不保護環境,導致各種自然災害頻頻發生。
盡管在盡力的改善,但還是不能避免。
【關鍵詞】氣候變化;小麥病蟲害;防御對策
0.引言
近十年來,桐柏這個有40多萬人口的貧困山區縣,耕地面積較少,種植業一直在中低產水平徘徊不前,尤其是小麥生產,1993年一下子跌到谷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小麥病蟲害不斷加劇是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1989~1991年三個小麥生長年度,全縣各鄉村幾乎所有半冬性、春性品種小麥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這樣那樣病害蟲的侵襲,造成幅度相當大的減產,其中1991年度滑到15年中的谷底。
桐柏小麥病蟲害加重,除了栽培、植保、品種布局等人為因素外,就是受氣候變化這一主要自然因素的影響,這其中包括秋冬氣候變暖、夏季氣候趨涼、春末陰雨增多幾方面。
1.冬暖有利于病菌孢子卵蛹成早越冬
全球氣候變暖,在桐柏表現并不明顯,尤其在春夏兩季,平均氣溫連年下降,只是在秋冬兩季,平均氣溫明顯偏高,特別是冬季,那種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酷寒天氣逐漸減少,被溫暖如春、風和日麗的局面所代替,大自然對病菌孢子、卵蛹成蟲的殺傷力降低,有利于它們安全越冬。例如1949年后在我縣很少出現的小麥郝露病害,近幾年出現機率急劇增大,其菌絲、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著在被害種子、麥桿或寄生在其它作物干體上大量越冬。由于冬季氣溫高、地溫高,甚至在土壤中也能越冬,致使冬后麥田中菌源豐富,一有適宜氣象條件就可發生傳染和流行。據縣農業科技部門提供的材料,近幾年害蟲冬后基數有逐年增大的趨勢。
從氣象資料上分析,以全年最冷月1月份為例,自1996年后,最低氣溫連年偏高,平均氣溫除2005年除外,也均偏高。最低氣溫平均增幅1.0℃以上,平均氣溫增幅在0.5℃左右,具體到某一年份,偏高幅度更大一些,甚至出現溫暖如春的局面。
2.夏涼有利于小麥病蟲害越夏
小麥全生育期結束后,危害小麥的病蟲分別以病原生物或以卵蛹幼蟲成蟲等各種方式在自然界中潛伏下來,度過夏季高度酷熱的不良環境。但由于近年來夏季氣溫連續偏低,特別是在幾種主要小麥蟲害產卵孵化盛期的6月上旬,平均氣溫、最高氣溫連年下降。一般說來,昆蟲的生活適宜度在22-33℃之間,大于這個范圍,才會出現停育和致死。1992年后,桐柏6月份平均高溫大都在33℃以下。
3.秋暖有利于地上地下害蟲猖獗
桐柏氣候中一大特點就是秋溫高于春溫,這說明桐柏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并不典型,仍具有一些海洋性氣候特征。特別近些年這種特征更加明顯,秋溫呈增高趨勢,而春溫有些偏低變化,終霜晚且初霜也推遲。這一氣候變化延長了小麥冬前生長期,有利于形成壯苗標準而安全越冬,但也給小麥地上害蟲(如蟋蟀)地下害蟲(如金針蟲、螻蛄等)延長了活動期,推遲了入土深層越冬的時間,在地上或地下麥層危害小麥的生長,或咬食作物的根部或地面的真葉及嫩莖。一般說來,它們秋季活動的適宜氣溫為18-12℃,平均氣溫下降到12℃以下時,入土潛伏冬眠停止危害。近5年我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的終日平均出現在11月7日,較常年偏遲兩候,10月份平均氣溫16.4℃,較1972-2000年28年平均值15.7℃偏高0.7℃。由于地上地下害蟲存活基數大,危害時間長,一些早播麥田受害明顯加重。從1992年、1993年兩年我縣早播麥田基本苗大面積受金針蟲危害麥田嚴重缺苗斷壟的實際調查分析,秋季特別是10月份氣候變暖是桐柏地上地下害蟲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
4.春末陰雨增多有利于小麥病蟲害發生
近幾年小麥揚花至乳熟時期,桐柏水量明顯增大,雨日、露日、霧日偏多,近地空間水氣充盈,大田郁蔽,植株間通透性不良。這種多雨與高濕的環境條件若與適宜的溫度條件,對真菌和細菌病害滋生是有利的,對水生、半水生類昆蟲生長發育也是有利的。只要葉面有水膜或者空氣達到飽、過飽和,病菌孢子就會急劇萌發和迅速侵入,好濕性的害蟲也會大量棲息和大面積蔓延甚至流行。近幾年危害嚴重的小麥三種銹病(葉銹、條銹、桿銹)、白粉病和小麥吸漿蟲、麥蚜蟲等,均與桐柏多雨高溫密切相關。其中1991年度危害面積達20萬畝以上,占全縣麥田總面積的四分之三。
有些小麥病早害,過去桐柏從未發生,由于氣候條件變化,開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于春末多陰雨天氣出現,桐柏近些年梅開幾度,程度或輕或重發生危害。僅1993年度就造成全縣小麥平均4成的大幅度大范圍減產。
5.抗御小麥病蟲害的對策
(1)加強群防群治,不能搞零星防治。近年來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地流失,部分農田基本上是“望天收”。要注意發揮植物保護的群體效益,努力做到普遍防治統一行動。
(2)推遲小麥播期。由于近幾年廣大農戶因水利效益差而只有搶墑早播,不但密度高而易流行病蟲害,并且秋季也常發生地上地下蟲災,盲目早播弊多利少,應適當推遲播期。
(3)秋季藥劑拌種、春季一噴三防的近幾年行之有效的治蟲防病方式,應大力加以推廣和堅持。
(4)堅持防病治蟲綜合治理,不搞“單打一”。要查明寄主,消除病源蟲和改善環境,搞好植物檢疫,采取深耕、輪作,調整播期,灌溉,晾墑,改善田間通透性,消滅雜草與化學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徹底消滅病蟲害。
6.結論
隨著氣候的變暖,季風的進退及四季的更換導致了氣候異常,從而引發了各種氣象災害,加重了桐柏縣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給小麥生產帶來極大的災害。不利的氣象條件,如暖冬、干旱、連陰雨和暴雨等的頻發,不但會直接危害小麥,還會誘發病蟲害,致使小麥病菌絲、孢子及麥蜘蛛、麥蚜蟲等害蟲大量高速繁殖、高密度存活,造成間接危害。因此,采取相應的對策或措施,積極培育及選用抗逆品種,適當推遲小麥播種期,采用藥劑拌種,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加強農業生產管理措施,推廣“一噴三防”,堅持防病治蟲綜合治理,是減少小麥病蟲害的必要途徑。氣候的變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如何減緩氣候變化對小麥生產的不利影響,趨利避害,促進可持續發展,是氣象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科]
【參考文獻】
[1]費秋英,古建泉等.應用氣象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
[2]馮秀藻,陶炳炎.農業氣象學原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3]河南省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手冊(農作物分冊)[M].河南省氣象局,2009.
1、全球氣候變暖,使大量的冰川逐漸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脅到沿海地區。由于全球氣溫升高,寒冷季節將會縮短,溫暖和炎熱季節將會延長。全球變暖會導致干旱、臺風等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全球變暖會導致低空中臭氧濃度增加,影響人體健康。
2、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3、另一方面,由于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進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
(來源:文章屋網 )
近日,國內成千上萬人的手機都陸續收到一條短信:從新年的這一刻開始,請您盡量選乘公交,選用節能家電,珍惜每一滴水……節能減排我承諾,中國行動有力量!
這是國家節能中心聯合我國各大移動運營商,向全國手機用戶發送的節能減排公益短信,也是該中心發起的“節能減排我承諾”倡議活動的一項內容,目的是號召每一位公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節能減排理念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切實行動,來推廣更健康環保的低碳生活方式。事實上,低碳的生活方式的確能帶給人類健康的生活環境。
“高碳”孕育生活危機
很多人在看過美國大片《2012》和《后天》等災難片后,都被這些極端氣候災害造成的毀滅性場景所震懾。雖然這只是虛構的電影,但是,假如地球人還是毫無節制地過著浪費能源、浪費糧食的“高碳生活”,這些災難總有一天會降臨,只是危害的程度不同罷了。
近期肆虐整個北半球的極端寒潮,以及這些年頻發的海嘯、厄爾尼諾現象就是大自然給人類敲響的警鐘。毫無疑問的是,氣候惡化對人類自身的健康威脅也在一步步加劇。從現在開始,就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責,讓我們看清威脅健康的“高碳”生活,向“低碳”生活邁進一步吧!
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是一個深層次長遠的影響,有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但是從整體來講,負面效應遠大于正面效應。其主要健康危害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極端氣候(熱浪、臺風等)頻繁發生,可導致人體相關疾病,如熱應激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等,以及意外傷害發生頻率的增加。其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發生率的增加。氣候變暖導致了昆蟲媒介滋生繁衍季節延長,數量增加,且氣候變暖使得昆蟲媒介所攜帶的病原體數目和致病性增加,其共同導致了蟲媒病發生率的增加。再次,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增加。氣候變暖使空氣中的一些過敏原,如塵螨、真菌孢子、花粉等濃度的增加,導致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變應性鼻炎的發病率增高。最后,災害性氣候會造成精神性疾病增加。氣候變暖將對世界食物供應系統造成壓力,從而導致營養不良性疾病的增加。
從長期來看,氣候變暖導致的健康損害是一個逐漸積累、逐漸暴露、逐漸惡化的過程。如果人們對高碳生活還不能懸崖勒馬,那么,初見端倪的全球氣候變暖將在未來的幾十年或上百年內愈演愈烈,其對人類健康危害會越發嚴重和顯著。因此,保護人類健康,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要從建立“能源節約型社會”開始,過低碳生活。
現在開始“低碳”生活
哥本哈根會議讓許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一個新詞“低碳”。“低碳”生活雖然是個新概念,提出的卻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它反映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擔憂,世界對此問題的共識日益增多。
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與理想,因此“寧可信其有,不愿信其無”,“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漸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如果說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節約能源這些環保理念已成行為準則,低碳生活則更是我們急需建立的綠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其實與我們密不可分,例如:每天少開一會兒電腦,出行多乘公交車,臟衣服用手洗……“低碳生活”不僅節能減排,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少用電腦緩解眼疲勞。很多白領上班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電腦前,下班之后最好就別再依賴電腦了。少用電腦不僅可以減少熱量的排放,對自己的眼部健康也大有幫助。長時間使用電腦會造成眼部疲勞、眼睛干澀,有些中青年人久盯電腦后出現視物模糊,在減少使用電腦的時間后,癥狀就會大大緩解。
坐公交幫助舒展四肢。與開私家車相比,公交車內活動空間更大,可以站一站,搖搖頭,甩甩手,伸伸腿,四肢舒展一下,在不知不覺中活動頸椎、腰椎及四肢的大關節和肌肉組織。當然,如果出行距離近的話,步行或者騎自行車也是不錯的選擇。
手洗衣物好處多。由于洗衣機的出現,很少有人再用手搓洗衣服了。事實上,手洗衣物對身體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在洗衣服的時候,會增加上肢活動的頻率、鍛煉手指各個關節的靈活度。同時,身體也在不停地消耗著熱量。從中醫角度上講,人體十二條經脈中,有六條都經過手,因此,它還可以起到調理陰陽平衡的作用。
TIPS:“低碳”生活建議
低碳生活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是每位公民應盡的責任。科技部早就已經提出了適用于普通家庭日常生活行為的節能減排建議,若將其細化可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衣:少買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從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終被遺棄,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減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質衣服比化纖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質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食:在餐飲上杜絕浪費,用節能方式做飯。提前淘米,浸泡10分鐘后再用電飯鍋煮,可大大縮短煮飯的時間。盡量避免抽油煙機空轉,用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微波爐代替煤氣灶加熱食物;選用節能電飯鍋。此外,低碳飲食還包括適量喝酒,如果1個人1年少喝0.5千克酒,可減排二氧化碳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