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二物理實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演示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演示實驗是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使教學直觀化、形象化的重要手段。初二學生知識有限,思路不夠寬,難以對所學的物理知識進行理解和運用,通過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現象進行觀察,能使思維活躍起來,有助于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論,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加深對規律的認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獲得一定的實驗技能,培養實驗能力。
二、通過多種手段來改進演示實驗的效果
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中已經安排了很多精彩的演示實驗,但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還存在某些問題。比如:有些實驗因為自身設計、器材或實際教學條件的局限,效果還不夠理想;有些實驗從實驗資源利用情況來看,現有教材里的實驗器材還沒有來得及更新,只好使用課改前教材配套的實驗器材,這就使實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需要大膽地改進,重新設計。
1.利用“微小放大法”來增強演示實驗的可見度
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親手操作表演的實驗,是展現物理這一自然科學最具魅力的有效手段,既然是做給學生看的,每個實驗就應做到明顯直觀,過程清楚,結果顯著。要使實驗現象容易觀察,就要求演示的器材尺寸要大些,刻度線條要粗些,使教室最后一排的學生看得清,還可借助投影、機械放大等手段增強其明顯直觀性。例如:將一個用細線懸掛的乒乓球靠近正在發聲的音叉,乒乓球會被多次彈起;當音叉不發聲時,乒乓球不會被彈起。由此說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消失;在講解“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時,許多學生認為力只能使柔軟的物體發生形變,而硬度較大物體不能發生形變。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我采用如下辦法:在玻璃瓶中裝紅色水,塞子中插一細玻璃管讓管中紅色水面升到一定高度,只要一捏玻璃瓶,很明顯看到管中的水面立即上升一定的高度。這充分地說明了物體受力后發生的微小形變,同時,也說明了力能改變物體的體積。
2.合理運用多媒體,優化演示實驗教學
利用常用儀器、教具進行演示是一種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體教學,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投影儀或多媒體將一些實驗的操作過程或實驗的現象明顯以達到優化實驗效果的目的。例如:在選擇分子模型的實驗中,我用素描炭筆在紙上畫一條直線,再拍成照片,傳輸到計算機中,用計算機中的畫圖工具,將照片放大這樣可以使學生清楚地看到直線是有素描炭筆顆粒靠在一起形成的。由此可以說明物質是由微粒組成的。又如:在講解升華和凝華時,因為碘錘較小,后排學生難以觀察。我們可以將“碘錘”放在實物投影儀上。通過投影學生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碘升華和凝華現象。
3.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
傳統的演示實驗通常是教師演示、學生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學生對所學的物理概念、規律印象也不深刻。演示實驗不能僅僅是“教師演,學生看”,還可以是“教師導,學生演”,即邊學邊實驗。例如:在研究聲音具有能量時,課前可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個礦泉水瓶,課堂上讓學生手拿空礦泉水瓶,拿掉蓋子,對著瓶子說話。學生能明顯感覺到瓶在振動。這說明聲音具有能量,能引起其它物體的振動。又如在研究物體的浮沉實驗時,教師可讓學生利用雞蛋和食鹽來進行實驗,讓學生思考雞蛋為什么又浮上來了?這樣,既可說明物理道理,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補充演示實驗的數量
教材已列出大量演示實驗,但仍有的章、節還沒有演示實驗或數量還不夠。有和沒有演示實驗,教學的效果有很大區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適時加入演示實驗很有必要。例如:我在透明物體顏色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用紅色玻璃板靠在手電筒(白光)前,照在白色的墻壁上,能看到墻壁上有紅色,再透過藍色玻璃板,看到墻壁上紅色消失,只有暗的陰影,這說明紅光不能透過藍色的玻璃。由此可以說明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透過它的色光決定的;在研究彈性勢能時,教材中只給出了四幅圖片進行說明。我在教學時進行了如下實驗:將一個彈簧的上端固定在鐵架臺上,下端系一個大鉤碼,用手往下拉鉤碼,松手后可看到鉤碼在運動。這時我提問:“運動的鉤碼具有動能,該動能從何而來呢?”學生很容易想到是發生彈性形變的彈簧提供的,從而得出彈性勢能的概念。在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時,我將飲料瓶的底部剪去,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其中并落在瓶頸處,從上面倒水,直到水滿后,乒乓球也不會浮起來,而只有用手從下面堵住瓶口時,乒乓球才會浮起來。從而說明浮力就是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向上與向下的壓力差。
四、以生活用品代替實驗用品,讓實驗更方便可行
論文關鍵詞:用注射器改進的物理實驗裝置二則
紙片都將不會落下來。這是廣大物理教師非常熟悉的覆杯實驗。該實驗取材非常容易,操作較為簡單,結果出乎意料,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能極大的調動學習得興趣。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該實驗越來越遭到教師的冷遇。蘇科版教材用大氣壓擠壓易拉罐的實驗取代了覆杯實驗作為導課實驗,覆杯實驗羞答答的出現于課后的習題中。而大氣壓擠壓易拉罐的實驗明顯相對于覆杯實驗器材準備量大、操作耗時長、干擾知識多、有一定的危險性等缺點。編者為何要棄優用劣?卻又對其念念不忘?
(二)、實驗的缺陷
越來越多的老師發現,在做覆杯實驗時存在以下兩個問題:1、在做完覆杯實驗后提問“為什么水沒有曬下,紙片沒有落下?”時,有學生會回答“因為水將紙片和杯子粘住了、分子間有吸引力”,身為教師很難有力的否決學生的這種認識。有的教師在做覆杯實驗時不小心將氣泡混入杯中,學生認為實驗失敗時,卻發現被子倒置后水和紙片都沒有落下,再做,發現杯中空氣再多一些實驗也能成功,即使沒有水,潮濕的杯口也能將紙片吸住不掉,這些現象似乎在佐證學生分子間有吸引力的認識。這樣的情況使實驗本身的效度蕩然無存初中物理論文,加上大部分教師自己也很難對此給出一個令自己信服的解釋,即使有的教師能給出科學的解釋,卻也無法向學生解釋清楚,直接簡單硬性說明“是由于大氣壓的存在將紙片托住了,從而使一張小紙片托住了滿滿的一杯水。”2、覆杯實驗中,玻璃杯的杯口水平放置以及其他方向時,理論上由于空氣和水一樣都是流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水和紙片都不會落下,但實際操作時實驗的成功率不高。
(三)、實驗的改進
我嘗試著實行以下改進,克服了以上不足之處,增強了演示效果,可見性強,操作方便,安全有保障,易取材,易制作。
改進制作的具體方法:取一支50ml注射器替代覆杯實驗中的玻璃杯。
操作時只需拔出注射器中的活塞,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向筒內注滿水,蓋上紙片,將其倒置水和紙片都未落下,而且注射器筒口水平放置以及其他方向時也不會落下;松開手指,水和紙片都落下。
改進后的實驗取材容易,操作簡單可靠,整個操作保持著覆杯實驗操作的過程及其簡便性。僅僅增加一個手指的“堵”和“松”的動作。通過上述兩次實驗對比,實驗的指向性強論文提綱格式。可以輕松地在不經意間排除學生的“水的粘力”的猜想,讓學生感受物理實驗現象的奇妙,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對氣體壓強的猜想,同時也為后面用注射器估測大氣壓的值的實驗做好了強有力的鋪墊。
二、演示氣體對外做功實驗的改進
(一)、問題的提出
筆者認為做“空氣膨脹做功內能減小”實驗時,依照蘇科版教材進行實驗設計方案(如圖2所示)進行演示實驗,但要實現理想的實驗效果,讓全班同學都看到透明的塑料盒中出現白霧,盒蓋飛出的現象,不僅操作比較麻煩、時間長,而且易出危險,這樣便給課堂教學帶來不利影響初中物理論文,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優
化實驗方案,改進實驗的某些環節,在短時間內迅速、
高效、完美地完成本實驗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二)、實驗的缺陷
若將電子式火花發生器插入塑料盒中,會發現電子
式火花發生器很容易從塑料盒中脫落,這就需要把電子
式火花發生器與塑料盒的底部要固定在一起,否則實驗時盒蓋和塑料盒都會飛出去,易出危險。此過程不僅操作比較麻煩、時間長,而且由于塑料盒沒有密封酒化效果不明顯,電子式火花發生器不能一次打火成功,使實驗時間延長。
(三)、實驗的改進
我嘗試著實行以下改進,克服了以上不足之處,增強了演示效果,可見性強,操作方便,安全有保障,易取材,易制作。
改進制作的具體方法:取一根直徑為16mm的小試管,配一合適的橡皮塞,一次性塑料輸液器1副,50ml注射器一支。將輸液器最前面帶針頭的一節拔下插入并竄過橡皮塞,然后往回拔一點使針頭不露出來(如圖3所示),將橡皮塞蓋緊小試管,輸液器的另一端(接針頭細管的一端)對接注射器,整個實驗裝置如圖4所示。
操作時只需拔下橡皮塞,將注射器的活塞向后拉使筒內充滿空氣,再向試管中放少許酒精,然后用橡皮塞蓋緊試管。實驗時教師只需一只手抓住試管的底部,另一只手抓住注射器的活塞,像醫生打針一樣將空氣壓入試管,在此過程中就會看到橡皮塞飛出去(由于橡皮塞與接針頭細管以及注射器相連在一起,避免了塞子彈出傷人);而且玻璃透光性好,學生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試管內和管口冒出白霧,實驗現象不僅清楚,而且持續時間長,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據此現象,學生感知到了酒精蒸汽推動橡皮塞做功時,溫度降低,從而自然而然得出“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的內能減小”的結論。
改進后的實驗,消除了師生在演示、觀察時的恐懼心理,增強了安全感初中物理論文,而且器材獲取方便;操作簡單、方便、實用、效果好;實驗過程所用時間短;增強了實驗效果的可見性,實驗效果明顯增強。
(四)、改進實驗的另一用途
演示模擬潛水艇的浮與沉,將上述裝置的橡皮塞上再插入一根注射器的針頭并使其竄過橡皮塞,然后將針頭得另一端向下彎折,管口能沒在水面以下即可(如圖5所示),為使管口能沒在水面以下,可在管口繞幾圈鐵絲,作為配重,使它能沒在水面以下,整個實驗裝置如圖6所示。
操作時將實驗裝置中的試管放入大玻璃水槽中,使它水平浮于水面。用注射器從試管中抽氣,試管里的水就增多,潛水艇自身重力增大,當重力>浮力時,潛水艇下沉;往試管里壓氣,試管里的水就減少,潛水艇自身重力減小,當重力<浮力時,潛水艇上浮。從而控制進入試管內的水量來實現試管在水中下沉、上浮或懸浮。
關鍵詞: 初中物理 實驗教學 存在問題 解決方法
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學習更重視學生實踐探究能力。因為物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所以教師要采取不同的實驗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然而,在如今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不同問題,阻礙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影響物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弊端
(一)教師思想觀念落后,忽視實驗教學。
現在的一些初中物理教師因為思想觀念的問題,認為學生只要會解答物理習題,能把初中的物理知識和實驗方法步驟背誦下來就是學好了物理,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不重視物理實驗。而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門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科,加之教師如果在教學中不重視實驗教學,機械式地給學生灌輸一些理論知識,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如魯科版初二物理第一單元《物體的運動》課堂學習中,教師就只是讓學生單純地學習物體運動的知識,不利用實驗加以理解和鞏固。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重視演示實驗,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目前的物理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地注重教師演示實驗,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主體。教師為了追趕教學計劃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在一些物理實驗中就采用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然而因為物理知識本身是抽象難懂的,學生不能動手實踐和領悟知識,這樣就導致很多初中生在物理課堂中提不起興趣學習物理知識,在課后也只是馬馬虎虎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這樣就導致很多初中生對物理知識失去興趣,從而阻礙他們自主學習和實踐動手能力的發展。如魯科版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現象》的《平面鏡成像》的教學中,教師只是自己實驗,向學生展示成果,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三)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低。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模式都呈現單一化的形式。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也只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進行教學。如魯科版初二物理第四章《透鏡及其應用》的教學中,教師在實驗上也只是用一種實驗方法向同學們展示學習內容,而且有的教師因為課時緊張的原因而忽視學生參與。教學模式的單一,導致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不高,課堂效率也隨之降低。
二、提高物理實驗教學效率的方法策略
(一)改變傳統觀念,重視實驗教學。
在現代教育社會中,很多傳統的教學方式都已經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因為物理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改變以前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在物理課堂中多采取實驗教學,讓學生自己實踐和領悟物理知識。如魯科版初三物理第十章《物態變化》中的《溫度計》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制作溫度計,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讓學生參與其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實驗教學中,教師因時間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自己進行實驗操作,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現代的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參與到物理實驗中,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也要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而進行。這樣就能很好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動手能力。如魯科版初二物理第十二章《電流和電路》中的《串聯和并聯》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必須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中,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內涵,從而提高動手能力。
(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比較抽象乏味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用一種方法講解,則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初中物理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魯科版初三物理《電功率》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對知識先進行總體了解,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己進行教學實驗,在此期間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或者比賽形式促進學生學習,最后教師進行點評指導。
三、結語
對于初中生來說,物理是一門新的學科,加之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對任何新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物理本身實踐性強的特點,注重物理實驗,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物理實驗中。同時在教學中采用不同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實踐和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物理實驗 課堂教學 重要性 能力培養
實驗是初中物理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更是物理教學的基礎,通過實驗,不僅僅是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促使學生更深刻牢固地掌握物理規律,激勵學生熱愛科學,培養科學素質,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形成嚴謹的、實事求是的世界觀。然而,許多物理定義、定理、規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實驗和實踐活動中,那么我們所說的實驗也就不僅僅局限于現行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所安排的分組實驗、演示實驗和若干課外小實驗等。現就筆者十多年的物理教學經歷中的點滴感受,結合本校學生實際,談談課堂中的物理實驗,與同行共勉。
一、感受“物理實驗教學”的魅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中學階段的物理課堂教學內容更是以實驗為基礎而編排的。然而,傳統教學中落后的教育觀念和方法,與此有相違背,具體表現在:受條件限制許多重要實驗被人為的取消,或者只在“黑板上做實驗”,造成學生“聽實驗、背實驗”。這樣使得學生能力結構不完整,缺乏創造性和開拓精神;不能在實踐中總結出結論,死記定義、定理等。以前教學時,由于現成的實驗儀器不足和本人的實驗觀念不夠強,認為上完課,完成教學任務就可以了。結果呢,嚴重地壓抑了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影響成績的提升。然而,目前的學校條件大有改觀,學校硬件設施大都達標,我們更要重視“實驗課”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初中物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喚起追求,達成共識。
初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學科,容易入門,也容易放棄,因此,在他們還處于極度的新鮮感之中,應該認真準備好第一節的物理實驗課,俗話說:“要想抓住他的心,必先吊他的味”。如我在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時,做了如下設計:
1、教學設想:
初二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就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及收集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2、課前準備: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橡皮筋、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
3、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優美的歌聲、海濤聲、琴聲、鑼鼓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4、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5、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因此,整堂課效果顯著,達到預期目標。
二、突出“物理實驗教學”的實用性
學習最根本的途徑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和師生雙邊關系的有力體現。把這一原則應用于教學過程,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探索萬物,通過活動及其協調,逐步形成、發展和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物理實驗教學作為一種基本活動形式,應當努力通過觀察現象、動手實驗,突出實驗教學的實用性。
1、觀察是實驗的前提。所謂觀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注意發現引起變化的條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學生了解觀察是要經過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得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正確的結論。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知道,觀察事物是科學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實的第一步,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家觀察到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觀察這個活動的本身,觀察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在《電流和電路》一課的教學時,我首先制定學習目標:
① 認識電流是怎樣形成的? 知道電流的方向是如何規定的?
②知道電路有哪些部分組成和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電流形成的條件是什么?
③會畫簡單的電路圖
④認識通路、斷路、短路
其次自主學習交流完成:①電流實驗:將給出小燈泡 、電鈴、小電動機、電源、開關導線,分先后三次按圖連接電路,使小燈泡亮、電鈴響、小電動機轉,看誰最快最好!②設問:剛才的燈泡會亮、電機會轉,是因為有電流流過它們。電流是怎樣形成的呢?……。最后歸納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際操作可以看到,“電流和電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還有電荷、電阻、電壓等等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了解和掌握這方面的知識不僅僅掌握,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掌握用電安全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物理;實驗教學;思考
物理實驗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們學習物理,也要學習研究物理的方法,理解科學家們探討物理知識的手段。所以加強實驗教學,不僅可提高物理教學效果,還可提高學生的實驗素質,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要想完成這樣的工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作為一名中學物理老師,筆者認為從以下幾點開始。
1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物理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就抓住他們的好奇心理,加強物理演示實驗的教學,在教法上,教師要對授課內容有整體把握,對何時進行實驗,在實驗中有什么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引導學生應歸納出什么規律或總結出什么結論,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要在課前考慮清楚,讓他們感覺物理是那么的神奇,在我們的身邊那么隨處可見。它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清楚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產生一種不可扼制的探索激情。如冷水能使停止的沸騰的熱水重新沸騰,教師還可以講一講阿凡提用雪燒開水智斗巴依老爺的故事,提升教學的趣味性。一定會給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的過程也同樣有趣。
2 培養學生儀器操作的規范性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實驗中學生接觸到的第一件測量儀器,盡量讓學生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實驗器材,選擇自已的實驗方法,設計好實驗的步驟,制作好實驗的記錄表格。根據各自的猜想和假設來相互協作地進行自主探究,實驗驗證,并得出結論。要在課前認真檢查實驗所需儀器的性能,必要時可以先做一遍實驗,確保儀器的完好。由于日常生活及學習過程中經常接觸到,學生往往認為使用起來很簡單,容易產生麻痹大意的思想。學生的動作技能是比較缺乏的,由于教師不熟悉動作技能的學習規律的緣故。有的教師把動作技能的學習等同于知識的學習,認為我已經把它講清楚了,你們也就會了。有的教師由于自己已經掌握了動作技能,而認為動作技能的學習很簡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儀器操作的規范性。首先,可以利用放大的圖形或實物引導學生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并指出在今后的學習中,凡帶刻度的儀器,使用前都必須進行這種觀察。這是一種基本的實驗素質,應該從第一次使用儀器時抓起,并且還要說清如此這樣的必要性。學生實驗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通過親自實踐,驗證物理規律、加深對教材理解的教學手段。
3 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素養、科學態度
作為物理實驗,學生是初次進入實驗室,室內的一切都讓他們感到新奇,心情處于一種興奮狀態,恨不得馬上動手做實驗,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做才好。因此,教師應首先簡明扼要地向學生講明實驗室規則和物理實驗一般應注意的問題(特別是有關人身安全方面的問題),然后指出實驗前應先預習的有關實驗內容,明確實驗目的或要求,弄清實驗原理,掌握實驗步驟和方法;進行實驗操作時,應首先檢查桌上實驗儀器是否完好夠用,然后按實驗要求進行操作,觀察并記錄好實驗現象和有關數據。實驗完畢后,要整理好儀器,處理數據,得出結論,完成作業,交教師檢查是否合格。由于該實驗是學生做的第一個分組實驗,雖然簡單,但作為實驗訓練的開始,就應該嚴格要求學生按照有關要求去做,而且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應巡回指導,表揚認真測量和協作較好的實驗小組。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和錯誤讀數,批評不認真測量、編造或抄襲他人實驗數據的學生,從一開始就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素養和道德品質,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 幫助學生理清實驗思路
實驗報告是學生對所作實驗的總結性報告,它包含有實驗題目、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所需實驗器材、用簡明語言敘述的主要實驗過程及實驗記錄表格等內容。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報告是一項較高的要求,因此應把此項要求作為一種能力和技能從開始就進行培養。在初二教材中,各分組實驗均按實驗報告的形式寫在各章節中,但學生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寫,因而教師在指導學生寫第一份實驗報告時,應給學生講明實驗目的是什么,根據實驗目的需采用什么方法來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如何選用實驗器材,應記錄哪些數據,怎樣設計出實驗記錄表格等問題。通過初二教材中分組實驗課的多次示范,實驗報告的常規格式已逐漸滲透在學生的心中了,再加上教師的適時指導,學生就容易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同時也為今后學生獨立設計實驗奠定良好的基礎。
5 將物理知識延伸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