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吟誦;再現;賞析體悟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215-03
一、教材背景
本課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學生在此之前已接觸了較多的詩歌鑒賞,對詩歌鑒賞的認知已有一定的基礎,但如何讓學生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有機地融合,展開聯想,進入詩歌意境,進一步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仍是教學的重點、難點。
二、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第二單元“賞析示例”,本單元的教學要點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具體而言就是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開篇即景生情,以江月為中心,用濃淡相宜的筆觸,描繪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麗畫卷,再從江月美景中引發出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繼而由江月的守望引出離人之情,抒寫了生命短促和青春感傷的情思。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一是朗讀吟誦,師生配樂朗讀,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二是再現意境,通過視頻畫面,再現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把學生帶入春江月夜的美景之中;充分借助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形象的畫面(視頻《唐之韻》)中和美妙的音樂里(古箏《春江花月夜》)感受那幽美的意境;三是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把握情感,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
四、教學過程
1.導入。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春江花月夜》帶著皓潔的月光像鉆石一般熠熠生輝。初唐詩人張若虛一生雖僅留下兩首詩,但卻因此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一千多年來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今天就讓我們和著悠揚的旋律,精美的畫面走進《春江花月夜》,來體會它令無數人為之傾倒的藝術魅力……
2.朗讀吟誦。教師朗讀給同學們做出示范,背景音樂為古箏曲《春江花月夜》。在教師朗讀時,要求同學們一邊聽,一邊仔細體會詩歌所表現的那種意境。
3.理清層次結構。①教師提問: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課前布置同學們預習了,現在請一位同學回答一下,此詩應分成幾部分?②學生答(教師板書)。③教師小結:全詩分為三層(PPT),一是繪江月之景“月之色”、二是闡人生之理“月之問”、三是抒相思之情“月之情”(出示PPT)。全詩以月為主體,緊扣月下的春、江、花,月作為詩中生命的紐帶,統攝全詩。在時間上月經歷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籠罩下,月與江水、沙灘、夜空、鴻雁、魚龍等組成了不同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場景,令人難忘。
4.自主賞析詩歌。①欣賞詩的景物之美,教師問:現在請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余同學邊聽邊思考,開頭八句寫了什么意象?本段寫景的特點是什么?教師出示《唐之韻》視頻第一部分(誦讀——品味月色之美)。學生答:意象有春江、潮水、海、明月、波、江流、芳甸、花林、霰、流霜、汀上白沙等。詩人開篇點題,有春、江、月、夜,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江潮漲、江海相連、月潮共生、波瀾壯闊的畫卷。教師小結:開篇就對春、江、花、月、夜進行描繪,緊扣題目寫作,突出寫了“月之色”。景物的特點是:壯闊、空靈、朦朧;景物雖多,但以月光統攝,由大到小,由遠到近,層次分明地逐一展開。意境——幽美恬靜(板書)。②領悟詩的哲理美,教師出示《唐之韻》PPT視頻第二部分。討論——體悟哲理之美(小組討論)。教師問:看了這段視頻,談談你的感受,美在何處?請同學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回答要求:朗讀你喜歡的那句詩,然后談談自己為什么喜歡)。例如,一名學生答:“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教師小結:由月之“照”人,借月闡理,兼有抒情,突出寫了“月之思”。仔細品味這一層的哲理,應包含三層意思: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易逝;月的圓滿與人的孤獨無依;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殘酷無情。睹月思情,詩人由江月聯想到人生(出示PPT):勞生易逝、江月永存。在這點上,詩人為傳統的閨情詩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和意境。從這點出發,詩人思緒轉換,轉入傳統的游思離愁與青春的感慨。哲思:邈遠空闊感情:哀而不傷。這一層里抒情,還有向下文集中寫相思的過渡作用。下文是怎樣集中抒寫相思之情的呢?③領悟詩的情感美,教師出示《唐之韻》PPT第三部分。析——品析情感之美。教師問:“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此處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一名學生答:“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很特別,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師生互動:朗讀你喜歡本層次的那句詩,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效果?(播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表現手法一: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月就是抒情,包含著詩人對月長圓而人難圓的感嘆,交織著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離別之情。表現手法二:虛實相生。相思之情是一組虛實對應,寫游子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是實寫;寫妻子對游子的思念之情,是虛寫。表現手法三:烘托映襯。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這首詩固然帶著些傷感和凄涼,但它表現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青春年華的珍惜,境界是相當開闊的。④教師小結:(PPT)《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單純的景物詩、哲理詩和愛情詩。詩人在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中,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全詩詩情優美,哀而不傷。
5.再次欣賞學生誦讀這首詩。教師:此詩詩情畫意,情景交融,旋律優美,不愧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李澤厚曾說:“這首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盡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PPT)下面有請四位學生上臺為我們吟誦,大家共同體會《春江花月夜》那美好而幽遠的意境,來結束我們今天的鑒賞學習。
6.拓展練習。查閱有關“月”的名篇名段,并背誦這首詩。
五、教學反思
【關鍵詞】高校語文 創新教學模式 有效性
當前深化高效語文教學改革的呼聲一直沒停過,但是結合我的高校語文教學實踐經驗來看,如今的高校語文教學現狀依舊不令人滿意,現狀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很多學生思想上對語文學科的不重視,大學期間,語文學科雖然作為一門必修課程,但是并非是學生的專業課程,很多學生都將其主要的精力投放到自己的專業課的學習之中,對于語文學科不是很重視;其次,不少語文教師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語文教學的方法方式無法做到創新有效,不少教師始終是在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實施開展教學,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教學模式比較滯后;再次,高校課程改革有些跟不上應有的節奏,不少高校雖然將教學改革的口號喊得很響亮,但是真正實踐、落實的機會比較少,不少教師都沒有將改革提上日程。綜合這些現狀,我認為當前高校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結合現狀,我認為創新高校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組織和實施:
一、營建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結合當前高校的語文教學現狀來說,我認為全面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來說,都有著積極的價值和意義。結合我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在語文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過程中,有不少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參與度比較低,不少學生都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甚至有的學生直言不諱的提出“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豪言”,這些都甚至一度讓我覺得汗顏。結合我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關鍵還在于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全面投入教學,對于語文學科真正產生興趣,這是創新教學的首要元素。比如在語文課堂一開始,我會利用一些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到我的課堂教學的氛圍中,一下子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的整個氛圍之中。
二、實施語文教學的合作課堂
創新課堂一定是包括合作課堂的,只有合作交流的開啟,才能引導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的自主性,構建有效的多元的高校語文教學課堂。結合當前高校語文教學實踐的實施,我發現多數學生都是在長期養尊處優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我們經常說當下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在于我們擁有讀書的良好條件和環境,讀書也甚至成為當前成本最低也是最有效的精神活動,但是同時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使得社會節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在追逐著高額的經濟利潤,而忘記了讀書的重要性,不少學生由于受到社會浮躁氣息的影響,也變得日漸浮躁甚至沉迷。所以我認為創新語文課堂教學要實現其魅力,可以通過實施語文教學的合作課堂,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合作交流開展,構建更為有效的有益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在合作型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構建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引導學生全面激活和提升教學能動性,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小組學生一起開展交流和互動,在相互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過程中,實現對課堂學習的領悟。
三、呈現語文教學的創新魅力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類學科,這門學科教學有著其自身的魅力。筆者認為高校語文教學課堂要呈現語文學科的魅力,就在于要將人文性呈現出來,要積極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構建一種寬松、愉悅的模式,引導學生全面激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語文學科的魅力,主要呈現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所傳遞的一些人文思想、人文情懷等。比如我帶領學生一起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時候,我積極利用多媒體呈現出春江花月夜的一些美景,同時再用多媒體播放關于《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歌曲,學生們一邊聽著一邊看著,再品讀《春江花月夜》這首經典的古詩詞的時候,也就不會心生對古文的晦澀之感,而是內心充滿了歡喜。進而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品讀春江花月夜的古詩詞的時候,我引導他們通過反復吟誦,讀出詩歌中的內蘊,形成自己對古典詩詞的審美內蘊和深度理解。
總而言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高校語文教師,我認為我們有職責,也有能力可以朝著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在開展課程改革的路途中,不斷為創新教學的開展注入鮮活的動力。與此同時,筆者深深體會到,在今后的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要更多的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為創新教學的開展提供更為有效的依據,呈現更卓越的成效。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雙排鍵電子琴 中國作品 演奏標記
雙排鍵電子琴自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我國的新、老一輩的雙排鍵電子琴專家,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對雙排鍵電子琴這一領域不斷地探究、開發、革新,為雙排鍵電子琴在中國的教學、普及、推廣立下了汗馬之勞,才讓今天的雙排鍵電子琴能夠蓬勃發展。為了使雙排鍵電子琴在中國得到更好地推廣和發展,人們漸漸開始將這一外來樂器用不同的方式與我們中國的傳統樂器演奏特點相結合,或是演奏中國民歌,或是創作中國民族元素的作品。于是,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也為了適應當今雙排鍵電子琴這一領域發展的需要,中國吟飛公司于2004年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臺雙排鍵電子琴“吟飛RS500”,并于2007年開始投入市場,并隨之相繼推出了“吟飛RS400”。吟飛雙排鍵電子琴結合了我國多民族特點,專門設置了中國民樂和打擊樂的音色組,益于中國作品在雙排鍵電子琴的演繹。
雙排鍵電子琴演奏中國傳統音樂作品時,如中國傳統樂器中彈撥樂器的輪指、掃、搖、刮奏等,吹奏樂器的雙吐、單吐、疊音、打音等效果,僅僅靠雙排鍵電子琴的音色去模仿,得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若是配合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技巧的模仿,就會更接近,更形象。每一種樂器都擁有自身的獨特演奏技法,當我們在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在需要創編新的演奏技法時,傳統的記譜符號已經不夠用了,這就必然會產生新的記譜形式。現今許多的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也根據其演奏技法的需要,就出現了新的演奏符號,這些新的演奏符號,這些都是作者們或按照自己的習慣方式,或參考借鑒其他樂器的記譜符號,可謂是百花齊放。這些新興的演奏符號如是能夠形成規范,便使中國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各領域之間的交流就存在一定的通用性。
目前,雙排鍵電子琴的中國作品越來越豐富,如:王梅貞主編、朱磊執行主編的《全國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第2套)》、楊鎮、曾立毅編著的《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集(一)》、曾立毅編著的《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集(一)》、廣西藝術學院音樂作品集《流淌的旋律》等等,這些作品主要以改編為主,也有少量創作的獨奏作品。無論是原創作品還是改編作品,我們應參考中國傳統樂器有的演奏技法,創新、統一中國民族樂器特殊的演奏記譜符號,只有明確的記譜,才能讓作者、演奏者更好的去詮釋和演繹作品。
一、“輪指”演奏標記的借鑒
輪指,是鍵盤樂器中彈奏技巧的一種,是同音重復的彈奏方法,它既可以用單手彈奏,也可以雙手交替進行輪奏。單手彈奏時通常可以二個、三個、四個手指進行輪奏,指法為:“二一指”、“三二一指”、“四三二一指”。作品風格不同,輪指彈奏的表現力也不同,一種是緩慢的旋律彈奏,另一種是快速的反復彈奏,也有由慢速漸漸加快的彈奏。如《春江花月夜》就是由慢速開始漸快。
這首雙排鍵電子琴獨奏曲《春江花月夜》是由民族合奏樂器《春江花月夜》改編而來,這一段“江鼓鐘樓”描繪了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第一樂句用“KOTO+BANJO”即古箏和班卓琴的音色疊加,彈奏的速度由慢而快,前面以三個音為一組,用三二一的輪指,之后是四個手指的輪指。其中“*”號為書中注明:“自由的重復演奏”。
雙排鍵電子琴樂曲《東風破》是改編華語流行樂壇周杰倫《葉惠美》專輯里的一首歌曲,其中主題部分用琵琶的音色,下圖為輪奏片段,圖中一個小圓圈,即“ O ”書中注明為“輪指”演奏。見下譜例1:
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中的輪指演奏,多是用來模仿中國傳統樂器琵琶的“輪指”、“滾奏”,古箏的“搖”,揚琴的“輪竹”的演奏效果。但是“ o ”符號就容易與二胡、小提琴、等拉弦樂器以及古箏、琵琶、等彈撥樂器記譜中廣泛使用的“泛音”符號相同,同時銅管樂器的開放音也用“ o ”來表示。那么當我們在把中國傳統音樂進行改編的時候,看見原譜上的“ o ”符號,實為泛音,卻容易誤會是輪指的奏法,那實際演奏出來的效果,就不符合原曲的要求了。
縱觀古箏、琵琶的演奏技法雖有很多,但輪指在演奏標記中都用“*”來標記;而“ o ”易于混淆。所以,如果雙排鍵電子琴記譜中的自由輪指用“*”來代替想必更為恰當。
二、“刮奏”標記的統一
刮奏,在《牛津簡明音樂詞典》中的解釋: “glissando ( 不正規的意大利語, 源自法語glisser――滑動) 滑奏。( 在鋼琴、豎琴、木琴、顫音琴等樂器上) 用一個手中在一系列相鄰的音上向下或向上刮動。”①在《外國音樂表演用語詞典》中的解釋: “glissando 滑奏。用手指甲或手指尖在鍵盤樂器的琴鍵上或豎琴的一系列弦上作迅速滑動而出現一串音階音的奏法, 俗稱刮奏。”②雙排鍵電子琴里的“刮奏”這一演奏技法,常用于表現豎琴、古箏、琵琶、吉他等彈撥樂器的演奏,有時也用于音效的模仿,如海浪聲、風鈴聲等等。從目前收集的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中對刮奏的演奏標記,出現了以下兩種:刮奏分別用了直線標記,即“\”和波浪線“~~~”。
(一) 用直線表示。雙排鍵電子琴改編的中國樂曲《春江花月夜》片段中,用斜線標記,即“\”向下的快速刮奏和兩個音之間的刮奏(譜例2),《鬧元宵》片段中向下后又隨即向上的刮奏“\/\/”(譜例3)。這些不同形式的刮奏,都用直線來表示。
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春江花月夜》片段(譜例2)
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鬧元宵》片段(譜例3)
(二) 用波浪線表示。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趕歌圩》的刮奏均有用波浪線演奏標記。
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趕歌圩》片段
以上兩種形式的刮奏,實際演奏技法都是一樣的,但是記譜符號卻不統一。
對比古箏獨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的樂句片段,刮奏用“K”來表示。
除此外,直線“/”在鍵盤記譜中,用斜線相連的的兩個音,表示隸屬于同一聲部。更有兩音中間的直線“MM”表示震音,直線表示對音型的重復。因此,直線“/”刮奏的演奏標記混淆,會給學者造成讀譜混亂的問題。
綜上,在鋼琴譜中,對刮奏的演奏標記多為第二種的表示,即用波浪線來表示。同為鍵盤樂器的雙排鍵電子琴的一些演奏符號的記譜都與鋼琴的記譜符號一樣,那么,出現兩種不同記譜形式的刮奏演奏符號,也就應該統一了。因此,筆者認為,雙排鍵電子琴記譜中的“刮奏”演奏符號,統一用波浪線來表示更為規范。
三、關于散板符號的運用
散板,指一種速度緩慢節奏不規則的自由節拍,散板也是戲曲唱腔的一種板式。“是一種慢打(拉)慢唱的唱腔,宜于表現悲痛的感情,有時也表現一般的敘述。”③在長期音樂實踐中,我們音樂工作者在記譜中普遍采用“散”字在樂譜的左上角作為節拍相對自由的演奏標記,即“サ”,一般用在樂曲的引子部分或者第一樂段的散板。如陳銘志的《烏蘇里船歌》、王建中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等,引子部分都用了“サ”的標記。廣西藝術學院張弓教授創作的雙排鍵電子琴獨奏曲《京島漁歌》也采用了散板的符號。
這首獨奏作品的的引子不僅用了“サ”標記,也用了虛線的小節線,使引子有句逗的劃分。 當然,在五線譜和簡譜傳入中國后,也伴隨有音樂表情術語ad libitum(縮寫ad lib.)、a piacere(隨興處理)或中文“速度自由”的標記,并沒有哪個標記對或錯,只是哪個更形象更生動的表現作品。
如雙排鍵電子琴獨奏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引子部分,演奏速度標記為“Tempo Free”(節奏自由),也能標明此處可以彈奏得相對自由,但如果改用“サ”來表示引子部分的節奏,演奏者就不會局限在四三拍、四四拍變換的節奏里,更能提高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和表現力。
四、模仿 “打音”的記譜
打音,是嗩吶、竹笛、笙等中國傳統吹奏樂器中常用的演奏技法,記譜符號為“丁”。吹奏時,“某一旋律主音的同時將旋律主音之外的一些音同時按下并立即抬起。由于在主音吹響的同時又有其它音加入進來,因此,用打音技法吹出的旋律音一般都具有一種厚度感,如果將旋律音之外的手指進行速度較快的一按即抬時,原有的那種厚度感就成為了一個具有力度的重音頭。”④雙排鍵電子琴因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制,音高固定,所以不能百分之百地模仿出中國傳統樂器細微的音高變化。“吟飛RS500”雖有類似單排鍵電子琴的變音滑輪,短促的滑動變音滑輪可以模仿打音,但只能右手彈奏音符左手去滑動定音滑輪具有一定局限性,沒辦法同時彈奏豐富的和弦。
因此有的鍵盤樂譜也用前倚音來模仿“打音”的演奏,例如單排鍵電子琴改編曲《百鳥朝鳳》的第46和50小節中用小二度的倚音來記譜。但用倚音來模仿打音的效果與實際演奏打音效果是有所區別。打音更注重的是兩個相同音之間的連接,“打”音只是一個小小的過渡音,用倚音的記譜方式來演奏打音的效果,不夠準確。由此,筆者設想,當我們創作或者編配“移植”中國傳統音樂,需要運用“打音”效果時,如果樂譜上同“丁”來標記更清晰明了。
五、規范中國作品在雙排鍵電子琴記譜的意義
樂譜記錄著作曲家的思想和靈魂,譜面符號、演奏技法標記等是直接給演奏者的重要提示。或是不夠明確、或是不夠規范,會影響學習者的讀譜速度,甚至背譜;學習者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演奏的技法特點,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風格,從而就不能很好地展示雙排鍵電子琴的優勢所在。而一份詳細的、規范的樂譜,不僅能讓學生一目了然,還避免了由于記譜不規范所導致的識譜混亂、對演奏技法模糊不清等問題,為學習者或演奏者節省了大量的讀譜時間,明確形象的標記,也方便了背譜記憶。
雙排鍵電子琴相對于所有鍵盤樂器來說,是個年輕的后輩,一切都在摸索。隨著雙排鍵電子琴在中國市場的擴大,我國許多老一輩的音樂教育家改編、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雙排鍵電子琴作品,為雙排鍵電子琴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目前,在樂譜方面,很多方面都不夠完善,致使雙排鍵電子琴作品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少。規范中國作品在雙排鍵電子琴的記譜標記,能把中國傳統音樂弘揚到世界各地,使民族性與世界性碰撞,可以擦出耀眼的火花。音樂無國界,五線譜就是世界的音樂語言。規范了雙排鍵電子琴的記譜,能讓外國的演奏者通過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演奏記譜符號,了解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技法,這也為外國人學習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技法上,提供了規范、良好的理論基礎,使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技法符號也逐漸成為世界的語言。
六、結語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教師童昕在編著的《現代記譜法教程》里,對樂器非常規演奏法的記譜原則這樣提到:“對于任何樂器的非常規演奏,作曲者都應盡力而為地在該樂器上事先試驗,與演奏者共同探討。音樂創作與樂器演奏技巧的豐富拓展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每一種樂器都擁有自身的獨特演奏技法,當我們在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在需要創編新的演奏技法時,傳統的記譜符號已經不夠用了,這就必然會產生新的記譜形式。雙排鍵電子琴在記譜上,若結合中國傳統樂器的傳統記譜法,一些原有的雙排鍵演奏技法的記譜,有可能會表示的不準確,或者不能表示。誠然,將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技法的符號融合到雙排鍵電子琴作品的記譜里,這是雙排鍵電子琴記譜上一個新的突破。如果能將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記譜符號借鑒、規范、統一到雙排鍵電子琴的記譜上,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作品在雙排鍵電子琴的領域中出現。
注釋:
①邁克爾?肯尼迪,喬伊斯?布爾恩:《牛津簡明音樂詞典( 第四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第454頁。
②外國音樂表演用語詞典編寫組:《外國音樂表演用語詞典( 第二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第112頁。
③《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第333頁。
④張躍進:《論笙的“打音”技法在音樂表現中的多變性》,《中國音樂》,2006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謝英軍.談雙排鍵電子琴的演奏提示標記及演奏方法[J].藝術教育,2005,(01).
[2]梁廣程,潘永璋.樂器法手冊[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3]牛津簡明音樂辭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關鍵詞: 古箏 演奏 技巧 關鍵
一、古箏演奏的技巧
在古箏演奏中,肩、臂、腕、指是主要運動部位,本文將上述部位的肌肉在演奏中的作用以及伸、縮原理、演奏姿式與演奏方法分別簡述如下:
1肩部。彈箏時的肩部運動,主要由肩關節外面的三角肌,胸部的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上方的斜方肌;背部的背闊肌、菱形肌、斜方肌等作用實現。初學彈箏的同學,由于方法掌握不當,這些肌肉容易過分緊張,時間稍長,即感到疲勞。如果不及時把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下來,就會出現背部、肩部酸痛癥狀。所以肩部的放松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只有肩部高度放松,才能使上臂、前臂、手部處于放松狀態,能以較少力量獲得較好的演奏效果。
2上臂。彈奏中上臂經常需做外展、內收和屈伸等動作。上臂向外上方和內上方抬起,分別叫外展和內收。演奏時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緊張程度直接影響上臂動作,只有在大腦支配下,才能使演奏動作舒松自然,協調一致。
3前臂。前臂屈肌群可屈前臂,使前臂旋前、屈腕,使手內收,屈近側指關節、掌指關節,屈拇指關節。前臂伸群可伸腕、使手外展,伸指、使前臂施后,外展拇指、伸拇指掌關節、伸拇指指間關節。因此上臂肌內群的放松與否直接影響前臂,前臂肌肉群放松與否直接影響腕和手。
4手腕。手腔的屈伸動作以腕關節為樞紐。腕關節由八塊小骨組成,便于上、下、左、右和旋轉運動。在演奏中,手腔的松馳、靈活與否,直接影響手指彈奏,因而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手腕不靈活,必然導致前臂過多參加運動,使力臂加長,演奏動作加大,造成動作遲緩,發音生硬、呆板。
一般手腕常見毛病有以下幾種:
(1)手腕過于屈曲。由于前臂屈肌群的緊張(即收縮)使手腕屈曲,屈肌群緊張度越大,手腕屈曲程度則越大。前臂屈肌群的過分緊張,造成手腕過于屈曲,從而使手指缺乏力度和彈性,手指運動發生困難,影響彈奏。
(2)手腕過于后伸。這種錯誤姿勢使上臂過分抬高,前臂和手部肌肉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從而造成抬指和彈弦的困難,在臂力下達指尖過程中,由于腕部塌陷使臂力失去一部分。
(3)手腕過于平板。手腕姿勢過于平板,手指必然散開,因而在彈奏手中指動作加大。同時導致各指彈弦點和彈弦方向不一致,影響音色和力度。
(4)手腕向右歪扭。手腕的歪扭必然造成掌與前臂肌肉過分緊張,如果長時間采用這種不正確姿勢,不但影響手指的彈弦方向和運指的靈活性,而且腕部肌肉亦易勞損。
5手指。控制手指運動的肌肉在彈弦的瞬間,屈肌要迅速收縮,伸肌要迅速放松、完成彈奏動作后,屈和伸肌同時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緊張度(恒常性緊張),以備下一個演奏動作的進行。手部肌內在整個演奏中,一直處于這種張與弛的無限反復狀態。
彈箏運指技巧的關鍵,在于手指動作的準確與速度。箏的發音是靠手指彈弦而發出,手指的彈弦動作極度準確是靠日積月累、艱苦的訓練而獲得。如果能把樂曲中最困難的技巧用正確演奏方法反復訓練幾十次乃至幾百次,使有關肌肉得到充分訓練,那么,將必然精通這一技巧,達到極度準確的程度。
二、感悟箏曲的意境和深邃內涵是學會古箏音樂欣賞的關鍵
音樂作品塑造的音樂形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僅僅是一些比較抽象的音響組合,這就需要欣賞者調動豐富的聽覺聯想,首先獲得一定的音樂形象,進而進入音樂營造的意境,最終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內涵。欣賞者首先應當對音樂的形式美有很高的感悟力,繼而應當盡可能多地了解作曲家、演奏家和樂曲的背景,最后是培養豐富的想象力,與形式美的感悟力幾乎是天賦的不同,意境和內涵的把握雖然難,但通過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實踐一般可得以實現。舉例來說,《春江花月夜》與《漢宮秋月》同為詠月名曲,前者描繪的是靜謐溫馨的春花江月,抒發對美好自然的無限眷戀;后者描摹的是凄清冰冷的悵然秋月,寄托著舊時宮女無限的凄涼、苦悶與惆悵。
三、運用傳統箏曲同一曲體結構的不同演奏藝術,展現古箏藝術魅力
脫胎于各地民間音樂的傳統箏曲,多數具有六十八板的結構特點。目前,多稱其為“八板體”結構。它們在結構上雖然相同,但由于板式、速度、旋律,特別是演奏技法等方面的不同應用,造成了箏曲風格上的差異,使它們帶有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如山東箏曲《高山流水》是一部套曲,從結構形式上看,它包括的四首曲子都是標準的八板體。其中《琴韻》徐緩莊重,音調多用級進,所用的“按滑”指法與古琴的吟、揉、滑指接近,較好地模擬出古琴的聲韻。河南箏曲《高山流水》屬河南曲子板頭曲,是在“八板”型旋律骨干音的基礎上加若干歷音形成的。樂曲首尾的平穩開闊,與中部的奔放、激蕩形成對比,尤其是左手連續上下行拂、劃技巧的運用與“高山”、“流水”的標題含義十分貼近。力度較強的大指在連貫的發音中帶有強勁的音頭,左右手揉弦間奏技法,充分利用了箏弦震動的余音而獲得特殊的效果,表現出性格剛勁、豪放、潑辣的風格,使得河南箏曲的韻味更加濃郁,風格更加鮮明。各地傳統箏曲在同一曲體的不同處理,顯示了各地域箏曲演奏技巧運用的特點及風格差異,也成為古箏演奏藝術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總之,古箏作為華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它音韻兼備,弦數眾多,音色、音域、音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傳統演奏技法的豐富,給這種樂器帶來旺盛的生命力,使其立于獨奏、重奏兼備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國;古典名曲;民族音樂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十面埋伏”、“漢宮秋月”、“廣陵散”、“陽春白雪”、“漁樵問答”、“平沙落雁”。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中國韻味之美,由此便可體味一二。如此畫韻詩情,唯美情操,不能不讓人驚嘆叫好。不想如今竟有如此機會,得以言表對十大古典名曲之拙見,才疏學淺,還望大方之家多多包容。
伯牙撫琴,唯子期能體味個中滋味:山之壯闊,水之幽深,神韻逶迤,霧色熙熙。
――《高山流水》
古琴曲《高山流水》是我國民族音樂遺產中的優秀作品, 尤其是《流水》一曲更是傳統琴曲中的精品,以比擬的手法形象地描寫了潺潺流水,萬聲爭流,波濤洶涌的百般情態,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妙情景。它以抒情性的曲調為主,模擬性的描寫為輔,通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形象描寫了涓涓流動的山泉和小溪, 刻畫了洋洋流水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把富有無限生命力的自然現象人格化了, 實際上是人們崇高感情的升華, 表現了一種胸襟開闊、百折不回的思想境界。
春江明月初升,江流瀲滟宛轉,一葉扁舟,一星漁火,隨水漂浮,攜斜月潛入海霧迷茫。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以琵琶獨奏曲《夕陽筲鼓》為依據,先從曲調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則下集中發展。使諸種手法之間,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富有江南絲竹音樂特點的旋律,委婉優美;節奏流暢多變,極具東方的詩情畫意。氣韻優雅,刻畫入微,既有繼承,又有出新,于悠揚秀美中見氣勢,于優美抒情中見豪放,音樂豐滿,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尋味,充分展現了中國民族器樂曲的藝術美。
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輕度,清奇挺拔,幾分凄清,幾分安然。
――《梅花三弄》
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最早見于明代《神奇秘譜》,共為十段,每段附有小標題,原為晉東時期桓伊所奏笛曲,之后改編為琴曲,琴曲中泛合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三次,故稱“三弄”。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三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靈之洗滌,梅花潔白暗香,傲雪凌霜,梅花尚不畏寒霜、迎風斗雪,做人更是萬萬不能丟棄的高尚情操。
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別姬自刎,血灑烏江,失此豪杰,痛何如哉。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型的武曲套曲,以其獨特的音樂表現力聞名于世。作為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完美表現名聞古今的楚漢之戰,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那激動人心的旋律令聽者無不熱血沸騰、振奮不已。一首武曲,決然不同于傳統的琵琶曲中的文曲,它的情緒激烈雄壯,節奏復雜多變,富于戲劇性,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再現項羽霸王之風,將帥之范
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深宮之內,高墻之中,寂寞如此,情何以堪。
――《漢宮秋月》
一首崇明派琵琶曲,數次再創造,不同的音樂形象得以塑造。《漢宮秋月》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的版本。起承轉合,眼前是古代宮女百無聊賴,思家思鄉的畫面,哀怨悲愁的情緒和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已然纏繞在我們的心頭。如今,坐擁自由之身,身外愁緒不過是微波,又有何值得抱怨?
高貴明艷,儒雅飄逸,幽靜超脫,冬去春來,萬物欣欣。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全曲有獨占鰲頭、風擺荷花、一輪明月、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東皋鶴鳴七個樂段,起、承、轉、合分分不少,這樣的變奏樸實、輕盈、歡快、清新、流暢,描繪一派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蕩滌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這樣的華章給人以美的享受與愛的滌蕩,不可不謂得以陶冶情操。
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
――《漁樵問答》
樂曲之巧妙在于漁樵對話,升調為問,降調為答。飄逸瀟灑,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躍然于心。不覺之中,心中便生出對隱逸的向往,對追名逐利之鄙棄。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于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這一曲是幾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塵世間萬般滯重,盡在一問一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云散,這種境界令人嘆服。
嵇康刑前從容索琴,只為一曲廣陵散,自稽康辭世,聶政刺王之俠肝義膽從此而絕,若能聽聞一曲,略感俠義之風,可謂幸甚。
――《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我國著名古曲。它經過1700多年流傳到今,在古琴音樂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歷史文獻中,關于《廣陵散》的記載很多,遠遠超過了一般的琴曲。全曲共四十五段, 運用了滑音、泛音、散音和撥刺多種演奏手法,整體曲調優美而又剛烈, 具有很強的敘事性。
《廣陵散》正是因為具有悲怨凄慘的曲調, 壯闊豪邁的氣勢, 激昂慷慨的旋律, 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斗爭精神, 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及藝術性, 能激起文人的同情憤慨與強烈的正義感, 使它深受歷代追求自由具有正義感的文人喜愛
風靜沙平,云程萬里,浩瀚天地間,落雁孤鳴,繞洲三匝,最可憐孤客過往,聲不堪聽。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悠揚流暢,雁鳴時隱時現,盤旋顧盼,萬山之間,聲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鳴。孤客不堪聽,最可憐山高月冷。落寞卻又廣博,乃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可謂開闊視野清凈腦海之妙曲。
欣賞古典音樂已久,每每聽聞,忍不住感慨古人才思之廣博,宮、商、角、徵、羽,短短五音,竟能千萬般變化,描繪人世間百態,抒發心胸間萬種感慨。以十大古典音樂為代表,民族音樂給我們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古人傳下的一字一句為我們探索祖上的生活提供了依據。史詩般的民族音樂更是為我們揭開了歷史恢弘的畫卷。
民族音樂無疑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梅花的高潔,落雁的游逸,不畏強權,不逐名利,民族音樂激發我們的愛國志趣,奮斗精神,是民族氣質之精魂。相信體現了中華民族意志的民族音樂不會被時間碾壓,而將隨著歲月的沉淀愈益芬芳。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與交匯會賦予民族音樂新的活力,真正的精髓不會被淡忘。
【參考文獻】
[1]賀希德.中國古今名曲欣賞(器樂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易存國.大音希聲――中華古琴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