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藥治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認為產生不寐的原因很多。思慮勞倦,內傷心脾,陽不交陰,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肝陽擾動,心膽氣虛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響心神而導致不寐。對不寐病癥,中醫分為實證和虛證,有以下特點:
一、臨床上不寐以虛癥為多,虛證又分為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和心膽氣虛。
1.陰虛火旺 其癥主要表現為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口干津少,舌紅脈細數。治療則采用滋陰降火,養心安神。對此癥常用方劑有黃連阿膠湯或p砂安神丸,根椐不同癥狀進行加減。此兩方均有滋陰降火、養心安神之功。
2.心脾兩虛 其證表現為多夢易醒 ,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面色無華,不欲飲食,舌淡苔薄,脈細等癥。治療則采用補養心脾,以生氣血。常用方劑以歸脾湯為主進行加減。方中人參、白術、黃芪、甘草補氣健脾;遠志、棗仁、茯神、龍眼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當歸滋陰養血;木香行氣舒脾,使之補而不滯。諸藥合用養血以寧心神,健脾以資化源。根椐臨床癥狀不同可隨癥加減,如心血不足,可加熟地、白芍、阿膠以養心血;如失眠較重者,可加合歡花、夜交藤、龍骨、柏子仁、五味子等,鎮靜安神。此型還可用養心湯,養心湯與歸脾湯功效作用相似。
3.心膽氣虛 此型其癥狀表現為不寐多夢,易于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等。在臨床上常用方劑有安神定志丸,方中人參益氣;龍齒鎮靜安神。配以茯苓、茯神、石菖蒲補氣益膽安神。如有血虛陽浮、虛煩不寐者,則宜用酸棗仁湯。對于病后虛煩不寐,形體消瘦者,面色皓白,易疲倦屬氣血虛者,則宜用歸脾湯養血安神。
二、臨床上實證較少,主要有肝郁化火、痰熱內擾二型。
1.肝郁化火 其癥狀表現為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短,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采用疏肝瀉熱,佐以安神。臨床上常用龍膽瀉肝湯加味進行治療。方中主要是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肝經濕熱;當歸、生地養血和肝;柴胡疏肝膽之氣;甘草和中。根椐不同癥狀可進行加減。不寐重者可加茯神、龍骨、牡蠣鎮心安神;胸悶脅脹,善嘆息者,加郁金、香附之類的藥疏肝開郁。
2.痰熱內擾 此型不寐頭重,痰多胸悶,惡食噯氣,吞酸惡心,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采用化痰清熱,和中安神。常常使用溫膽湯加黃連、山梔一類清利濕熱的藥物。方中半夏、陳皮、竹茹、枳實理氣化痰,和胃降逆;黃連、山梔清心降火;茯苓寧心安神。還可隨癥加減,如心悸易驚惕不安者,再加珍珠一類鎮驚定志的藥物。胃中不和食滯者加神曲、山楂、萊菔子以消導和中。
在治療不寐的方法上,除了采用中醫中藥,通過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治療外,中醫還有很多治療不寐的方法。比如用敷貼的方法,亦有很好效果。舉一隅:夜交藤、合歡皮、遠志、何首烏、女貞子、黃連各4克,研成細末用蜂蜜調勻,置于水凝膠上,分別敷貼在三陰交、照海、涌泉、內關等穴位上,一般貼24小時,通過經絡傳導,調理氣血,使陰陽相交,有一定效果。還可采用中藥包置于枕頭下,最簡單的方法,如用鮮橘皮或是洋蔥包好放于枕頭下,有良好促進睡眠的作用。當然還可以用一些促進睡眠的芳香藥物研成細末做成香包放于床上,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另外,用針灸治療不寐癥也可以一試。
另外,治療不寐的中成藥,可以說是琳瑯滿目。關鍵問題是要辨證清楚,方可使用。如陰虛火旺引起的不寐,可用成藥p砂安神丸、六味地黃丸;心膽氣虛型的可用安神定志丸、養心寧神丸、柴胡安神顆粒;心脾兩虛型可用歸脾丸、柏子養心丸、養血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等,都有一定效果。
三、為了充分發揮中藥治療不寐的效果,又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避免不良精神剌激,去除各種思想壓力,樹立健康心理;
2.戒煙戒酒,服藥期間不要喝咖啡、濃茶和興奮大腦神經的藥物;
3.在飲食上要清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不要吃油膩和不易消化、剌激性食物,晚餐不宜吃得過飽,胃不和臥不安;
4.注意調整好自已的生物鐘,按時就,按時起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5.白天適當運動,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抵抗能力;
6.對在服用中藥過程中,發現有過敏現象者,應立即停用,使用其它治療失眠的方法;
7.就之后,注意防止噪音干擾,關好窗戶,做好避光措施,以免對睡眠造成影響;
8.兒童不宜使用中藥治療睡眠不足癥。
糖尿病是指體內胰島素相對和絕對不足所致。是以糖代謝紊亂為主的全身性疾患。約80%~85%為非依賴性胰島素缺乏所致的2型糖尿病,15%~20%為依賴型胰島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發病率為3%~5%。其死亡率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各種腫瘤,有死亡三大殺手之稱謂。我國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人口老齡化逐年增大,飲食結構不斷改變和環境等因素導致糖尿病有向年輕化、高發病率發展的趨勢,如何治療糖尿病是非常嚴峻的形勢。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大部分患者畏懼用西藥,擔心用藥量大,藥費偏高,毒副作用大,并發癥多,肝腎功能損害嚴重,而感到非常困惑。因此,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祖國醫藥治消渴?。ㄌ悄虿。v史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消渴”的記載。漢代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就有消渴病的專篇論述,理、法、方、藥系統完整。如“飲一斗、小便一斗”,“消谷善饑”等三消之證,具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典型癥狀,其治療消渴病的名方《腎氣丸》至今仍是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有效精方。唐代孫思邈《千金備急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確指出消渴病具有尿甜和體重減輕、消瘦的經典記載,并發癥記載有“節病、雀盲、耳聾”等,并將消渴病按“上、中、下”三消論治。從前賢方書中記載治療消渴病的名方舉不勝舉。祖國醫學認為消渴病的病機為情志失調,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釀成內熱;或情志化火,元陽虧耗,耗傷肺、胃、腎之陰液,導致陰陽失調?;蛴捎谀I陰不足,元氣虛弱;或腎陽虧耗,命門火衰等導致消渴病的發生。從臟論治,多從肺、胃、腎三臟論治,從陰陽論治,多從滋陰為主。正如《醫學心悟·三消》篇所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也?!惫P者在臨床治療糖尿病二十多年中,除遵從前賢所言之外,在遣方用藥中,重用經過現代藥理實驗證明具有降糖作用的單味中藥,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略舉二、三。
1 人參
1.1 降糖作用 人參含有人參多糖、人參多肽、人參皂苷等,具有降糖作用。(1)人參提取物對四氧嘧啶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值,減少酮體,促進糖吸收的作用。(2)人參多肽降血糖作用除了具有促進糖原分解或抑制乳酸合成肝糖原外,主要由于刺激了琥珀酸脫氫酶(SDH)和細胞色素氧化酶(CCD)的活性,使糖的有氧氧化作用增加。(3)人參多糖亦可使丙酮酸含量增加,并抑制乳酸脫氫酶的活性,使乳酸減少。另外,人參多糖還可增強SDH和CCD的活性。
1.2 臨床應用 (1)人參對輕度糖尿病患者可以顯著減少血糖,使血糖降低45~50 mg%,停藥后,可持續兩周以上。(2)中、重癥患者,需要與胰島素合用,配合人參后,可減少單獨使用胰島素制劑的用藥量,延長降血糖的時間。(3)人參配干地黃合用,可明顯減少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精神與體能狀況。(4)建議使用人參粉劑、膠囊劑型。
2 黃連
2.1 降糖作用 黃連、小檗堿均有明顯的降糖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黃連水煎劑可降低小白鼠的血糖,小檗堿可以對抗正常小白鼠皮下注射葡萄糖或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也可以抑制饑餓小白鼠腹腔內注射丙氨酸后血糖異常所致的血糖升高。其降糖作用兼有磺酰尿類和雙胍類口服降糖藥的作用特點。其降糖機制為抑制肝糖原異生及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酵解作用,同時具有抗血糖激素的作用。
2.2 臨床應用 (1)治療2型糖尿病30例,除控制飲食外,口服黃連素0.4 g/d,1~3個月為一個療程,用藥后4例患者一周內血糖下降;7例2周內血糖下降;14例3周內血糖下降;5例療效不明顯。(2)建議用黃連粉劑、膠囊劑、片劑。
3 苦瓜
很多人的肛腸并沒有明顯的病變,但就是長期便秘,醫學界稱之為功能性便秘。近年來醫學界已將功能性便秘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對待[1],從而大大促進了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治療進展和療效提高。
1功能性便秘的分類[2]
以“老年性便秘”、“女性便秘”、“兒童便秘”等都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都必須在找到明確病因的前提下才對治療有指導意義。從病因上對功能性便秘進行分類。
1.1慢傳輸型便秘(又稱結腸型便秘)糞便在結腸中通過緩慢,水分被腸黏膜大量回收,導致大便干燥,排出困難。原因有:一是結腸無力性便秘,見于老年體弱者,表現為腸鳴音減少,便次減少和糞量少;二是排便動力缺乏性便秘,見于膈肌衰弱如慢性肺氣腫者,腹肌衰弱如多次妊娠、肥胖、急劇消瘦者,提肛肌衰弱如經產婦;三是腸壁刺激匱乏性便秘,多因飲食中食物渣滓、纖維素、活動量太少導致,見于人為抑制便意、環境改變、精神抑郁、精神病、神經性厭食等;四是腸蠕動抑制性便秘,如長期應用瀉劑、鐵劑、肌肉松弛劑、抗抑郁劑等抑制腸蠕動,導致弛緩性便秘。
1.2出口阻塞型便秘(又稱直腸型便秘)由于直腸附近的組織或器官發生病理性改變,導致排便困難。其因:一是直腸無力性便秘(或稱弛緩性便秘),指直腸及盆底非解剖原因、非器質性變化、生理機能退行性改變引起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可見于分娩產傷、不合理飲食結構、久蹲強努排便、營養不良、中氣不足者;二是盆底肌功能不良性便秘(或稱失弛緩性便秘),其因盆底肌痙攣亢進導致頑固性便秘,常見于長期忽視便意、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尤其多發于75歲以上、常服瀉劑以協助排便者,其排便動力存在嚴重不足;三是直腸外梗阻性便秘,因直腸毗鄰組織器官壓迫或阻塞直腸所致,常見子宮后傾位壓迫直腸前壁、盆底疝等。
2功能性便秘的中藥施治
根據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1999年5月濰坊會議的規定:便秘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表現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難,或合并一些特殊癥狀,如:長時間用力排便、直腸脹感、排便不盡感,甚至需用手幫助排便,在不使用緩瀉劑的情況下,7天內自發性排空糞便不超過2次或長期無便意。
關鍵詞: 中風/中藥療法;便秘/中藥療法;辨證論治
便秘是卒中(中風)的常見伴隨癥狀之一,尤見于中風急性期。對于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度過急性期但仍需臥床的患者,便秘也很常見。Robain G等[1] 對152 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 結果顯示便秘的發生率為60 %,并表明便秘可加重卒中患者腦部損害, 降低患者的活動能力。國內有醫學統計, 腦卒中患者的死亡誘因10% 為便秘[2 ]。黃小波等[3] 的觀察發現, 大便秘結時, 排便用力過度可以增高顱內壓, 導致卒中病情加重; 莊禮興等[4]認為,便秘對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是一個不良信號,會使血壓上升,誘發再次出血。為防止卒中后便秘,西藥常選用硫酸鎂、酚酞或液體石蠟等,操作簡單但易導致腹瀉、大便失禁。范一宏等[5]報道通過長期應用刺激性瀉劑酚酞和大黃可建立“ 瀉劑結腸”大鼠模型,在用藥過程中發現大鼠對酚酞和大黃逐漸產生耐受性,酚酞和大黃的瀉下作用越來越差,致使用藥劑量不斷加大,這與臨床上慢性便秘患者長期服用瀉劑,效果減低,用藥劑量逐漸加大的過程非常相似。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將卒中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根據卒中后便秘發生機制的不同,運用中藥治療,取得較好療效,且副作用少。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后急性期指發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變化多,風、火、痰、瘀相互交織,《內經》指出:“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此期以實證為主,陽熱亢盛,煉液成痰,陽明熱結,腑熱上蒸。患者常見神昏、高熱、肢癱、喉中痰鳴、腹脹、便秘、舌苔黃燥、口氣臭穢等。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通腑瀉熱是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選用承氣湯類為主方并隨證加減,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陳皮、竹茹;血瘀明顯者加赤芍、當歸、桃仁;氣血虛弱者加太子參、當歸、甘草;陰虛者加玄參、生地、麥冬;腸燥津虧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黃、芒硝一可借通降陽明胃腑之勢,使實熱邪濁隨大便而去;二可借瀉下陽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氣下行,痰熱消散,氣血謂順,元神之府自然清凈;三則借通導腑氣之力祛痰化瘀,清熱解毒,推陳出新,使痰熱有其出路而達開竅醒腦、神明復用之目的;四則急下存陰,使欲竭之真陰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藥保留灌腸治療中風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認為,為避免誘發顱內壓升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腸,但可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選擇使用[6]。何靜[7]將68例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西藥對照組給予口服果導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療組服中藥湯劑小承氣湯加減。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33% ,對照組為5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張福珍[8]將所選的96例缺血性中風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64例)以通腑化痰法為主(星蔞承氣湯加減)結合西藥降壓、降糖及降脂等對癥治療,對照組(32例)單服西藥治療。治療后治療組療效、血液流變學指標、血脂變化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腑瀉熱可改善中風病急性期諸癥,但需中病即止,應用時需注意掌握時機,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黃厚膩苔漸去或虛證表現明顯者不宜再用。病案舉例:巫某,女,69歲,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電視時突然出現口舌歪斜,左側肢體乏力,隨后出現神昏。于晚7點入院經西藥處理后,查體見口眼歪斜,左側肢體肌力:上肢Ⅰ級,下肢0~Ⅰ級;反應稍遲鈍,言語不清,意識清楚,定向力、記憶力可。第2天查頭顱CT示:右側大腦基底節放射冠區腦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覺腹脹,口氣臭穢,采用上述方法治療后,腑氣通,精神好轉。后繼予中藥口服維持,未再出現便秘。住院治療1個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復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的恢復期指發病后2周至6個月。度過急性期,大多數患者病情穩定,風陽漸平,急性期所見舌紅苔黃、口氣臭穢、大便秘結等陽明腑實證逐漸消退,而以肝腎虧虛為本,痰瘀阻于經絡為標,或由于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多靜少動,思慮過度,情志不舒而致氣機郁滯,痰瘀內阻;或腑實腸燥,腸道津虧,加之各種通便藥應用不當,耗傷津液;或中風后久臥傷氣,脾胃虛弱,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瘀血停滯,腸道傳導失常而便秘等等。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無力使足動……,如何有氣到下部推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腸,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治療應標本兼顧,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緩下通便,可選用麻子仁丸加減。麻子仁丸以潤腸藥配伍小承氣湯組成, 潤下之中兼能瀉熱, 專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腸胃燥熱之便秘。《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曰:“ 跌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 澀則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則堅, 其脾為約, 麻子仁丸主之”。 方中大黃、芒硝急下燥熱以存陰氣;人參、當歸補益氣血;麥冬、生地、玄參、海參滋陰養液;姜汁、大棗、甘草固護胃氣,調和諸藥;桔梗開宣肺氣,通調胃腸。全方瀉熱通便與滋陰益氣并行為治,使正氣得運,陰血得復,則藥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熱自平。隨癥加減: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丹參等;氣行則血行,加用黃芪、黨參等補益肺脾之氣,木香、烏藥、沉香等順氣理氣。郭二霞[9]將83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對照組41例給予口服酚酞片01g,每天1次, 睡前服用;治療組42例口服自擬新加黃龍麻仁湯,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治愈率、總有效率治療組分別為6190%、9524% ,對照組分別為1707% 、5610%,2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 病案舉例:張某,女,78歲,患者于2008年3月8日凌晨上廁所時自覺頭暈頭痛,遂又回床休息,第2天晨起時突然跌倒在地,神志昏迷5h,在外院查頭顱CT示:(1)左側基底節區腦出血,量約25mL;(2)腦萎縮。經住院治療后患者遺留左側肢體乏力,不能行走。為求進一步康復治療,于2008年5月來我院住院,訴中風后一直大便秘結,自覺腹脹、納差。查體:右上肢肌力Ⅰ級,右下肢肌力Ⅱ級。察其舌質淡紅,苔稍黃膩,脈細數。因患者久病臥床,憂愁思慮,脾傷氣結,導致腑氣郁滯,腸道失潤,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得下行而致便秘。治以瀉熱導滯,潤腸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芍藥15g,厚樸15g,黃芪30g,陳皮20g,白術12g,杏仁12g,大黃6g,蜂蜜15g,甘草9g。3劑,水煎早晚分2次溫服,2d后患者自述解羊屎狀大便數枚。
關鍵詞 干眼癥 中藥 淚然滴眼液
干眼癥指的是不論何種原因所導致的淚膜病理改變,致使角膜和結膜不能得到正常的濕潤,進而出現眼睛干澀不適、刺痛、磨砂感、燒灼感、視疲勞及畏光等一系列的眼部癥狀,已成為眼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在美國65~84歲人群中的發病率14.6%[1]。我國的發病率也較高,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本研究采用中藥治療干眼癥患者,并與西藥對比分析其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干眼癥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中藥組)和對照組(淚然組)。治療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齡27~59歲,平均43.4±9.7歲;對照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齡28~58歲,平均44.1±9.2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對照組:給予淚然滴眼液(右旋糖酐羥丙甲纖維素滴眼液),1~2滴/次,4次/日,滴眼,8周1個療程。②治療組:給予中藥(20g,麥冬20g,枸杞子20g,黃芪20g,熟地15g,桑葉15g、茯苓15g)日1劑,水煎至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8周1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患者癥狀消失,角膜的染色減少,經多次淚液分泌試驗測定>15mm/5分鐘;②有效:患者癥狀減輕,角膜的染色減少,經多次淚液分泌試驗測定5~15mm/5分鐘;③無效: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角膜的染色無變化或增多,經多次淚液分泌試驗測定
統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且以P
結 果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23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0.0%。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討 論
干眼癥在國際上多分為蒸發過強型和淚液生成不足型[2],而國內主要分為脂質異常型、水液缺乏型、淚液動力學異常型、黏蛋白缺乏型以及混合型[3]。目前對于干眼癥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法,多采用補充人工淚液的方式進行對癥治療。本研究采用中藥治療干眼癥,取得較好療效。
干眼癥屬于祖國醫學“白澀癥”范疇,《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中說:“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干眼癥的病機主要是肝腎不足,津液虧虛[4]。本研究中的中藥以養陰生津、滋補肝腎為治法,麥冬與黃芪合用以生津潤肺,并可提高機體免疫力;熟地、桑葉與茯苓相配伍以養肝滋腎,與枸杞相配伍以平肝明目,諸藥合用共奏生津潤目之功效,有利于患者病變角膜的修復,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23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0.0%。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中藥用于治療干眼癥即可改善患者干眼的癥狀,又可提高其機體的免疫力,并對患者全身有一定的調節作用。通過本研究為中藥治療干眼癥提供了可靠地臨床資料。
參考文獻
1 金明,王曉娟,宋海姣,等.中藥及熏灸治療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6,16(2):71-73.
2 Lemp MA.New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dry-eye states[J].Cornea,1999,18(6):6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