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繪畫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統一的審美標準與既定規則的支撐
所謂的傳統即是不斷被肯定的慣例,它“需要公認的美善標準和既定的規則來支撐,這些標準和規則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公意,進而形成社會的審美價值”。馬克思認為藝術品的最高價值是經由其他社會方面的價值一起完成的,包括社會價值、道德價值和宗教價值。這種價值觀經各代的思想者通過研究藝術和詩歌來給美作以抽象的定義,用最帶普遍性的術語來表達美的標準,為其找到一些普通使用的公式,成為一種審美經驗。相應地在藝術創作中便形成了藝術運動的固定原則乃至共同的標準。而在傳統社會中,個人生活在傳統之中,傳統是代代相傳不變的經驗,古典主義藝術正好符合這種不具有個人色彩、不反映個人觀點、不具有過激的創新風格,也不是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而創作的特征。在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現代人除了自己以外已經對任何價值系統喪失信仰,出現了藝術上的個人主義。人們或是對社會秩序公然表示敵意,或是根本漠不關心,任何形式的限制都被視為是一種局限。但是,這些社會和心理事實已經使藝術家在現實社會中難以立足。也就是說,如果藝術家有絕對的自由,任何事物只要經由他的認可都可以成為藝術,那么藝術就將停留在這種情況下,再無超越和進步的可能了。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已受到認可的古典主義被繼承、弘揚,形成先后延承、生生不息的發展態勢。
2.哲學與美學的影響理論
對實踐起到不可小視的指導作用。從這個角度出發,西方文藝實踐的發展與哲學思想的發展息息相關。就藝術創作上的古典主義傳統而言,它的形成是同古典哲學、美學的不間斷發展相聯系的。西方哲學源于古希臘,從古希臘諸位哲學家提倡的希臘藝術創作的最高理想—合式原則,到17世紀波瓦洛提出的文藝創作上的理性原則,以及18世紀啟蒙運動的滾滾洪流中康德、黑格爾締造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殿堂,而德國古典哲學也成為現當代哲學的直接源頭。現當代西方哲學不論哪個流派,都不能不面對古典哲學這深厚的傳統,那些試圖從古典哲學中尋找思想資料的現當代西方哲學家,固然會自覺地把古典哲學作為自己思想的起點。
3.文化源頭的相關性與古典文化的復興
就整個西歐范圍而言,各個國家擁有大致相同的文化源頭,擁有共同的。19世紀之前,在西方美術史的撰寫和美術史的教學工作以及歐洲重要博物館的收藏中,古典藝術仍舊占主流。由古希臘羅馬作為古典主義文化的源頭,自意大利在14世紀重新熱衷于古典主義文化藝術遺產開始,恢復古代文化及藝術風格便成為可能。歷經數代,雖然產生了其他藝術樣式和藝術風格,但突然出現了驚人的“退化”現象,20世紀的藝術家們,比如意大利新藝術運動的畫家卡索拉蒂、未來主義的藝術家巴拉等,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在經歷一段激進傾向之后便重新投入古典主義的懷抱。另一方面,西方現代文明也正是古希臘文明與基督教文明共同孕育的果實。當藝術作品進入傳統的藝術體系之后需要一種來源于藝術史的質量認證的標準,這暗示了恒久的質量需要一種傳統性的因素作為參照和比較的框架,而從文化的層面出發,古典主義傳統難以更移。
二、造成西方古典主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 詩歌 繪畫 相通
詩歌和繪畫作為中華文化中的兩朵奇葩,它們同時植根、成長于華夏文明的肥沃土壤中,蘊含著頗為相似的境界追求和哲學理念。它們有許多相似相通之處,無論是其起源、創作上,還是在追求和技法、互相借鑒等方面。蘇軾在評價王維的畫時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自古以來,和王維一樣,許多詩人、畫家都在追求其作品能在畫境和詩意之間找到適當的歸宿。
艾布拉姆斯認為,文學,從其本質上講,是由世界、作品、作者、讀者等因素構成的。詩歌和繪畫作為一種具體的文學藝術門類,必然也要遵循這一規律,這就從根本上為詩歌、繪畫之間有著某些相通之處提供了可能。
在揭示“美”的起源時,馬克思曾說過,“勞動創造了美”。①從大量歷史材料來看,這句話是不錯的。遠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們已經能夠在石器和陶器上雕刻或繪制一些簡單的圖案,在這些圖案中有許多是關于生產勞動的,如打獵、捕魚、采集野果等。在詩歌中,《吳越春秋》中記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就是描述原始人用竹子做成弓箭來射殺禽獸的生動場景。此外,《詩經》中像《伐檀》、《七月》等詩歌更是直接從勞動中產生的。從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看出,詩歌和繪畫起源于勞動是極其可能的。
在中國文化中,詩歌和繪畫在某種程度上講都是意象和情趣的結晶,都是借助于一定的藝術形象來展示作者的內心情感的。無論是從《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到唐代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再到當代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還是從原始時期的甘肅黑山巖畫,到六朝的《洛神賦圖》,再到齊白石的水墨畫,這些藝術作品無不是藝術形象和內心情感的結晶。傅道彬先生曾說過,“我認為中國文化的原型系統是興與象”,“興象系統用那些富于聯系、富于傳統的象征物,正是中國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②從中國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傅先生的論斷是不無道理的。可以說,中國文化中的詩歌和繪畫,是興與象,是情趣與意象的最緊密、最有代表性的結合。
任何藝術都可以說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中有其相對穩定的地方,也有其變動不居之處。對此,藝術家必定會有所取舍和創造,自然,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有藝術家性格和情趣的參與和浸潤。繪畫也好,詩歌也罷,它們從根本上講都是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將藝術家眼中的自然和社會展現出來,在這一展現的過程中,藝術家無疑要選取一些典型的意象,并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至于說意象與感情的融合情況,則因人而異了,或因天分,或緣修為。對此,朱光潛先生有過這樣的精辟論述:“詩與畫同是藝術,而藝術都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情趣不能成詩,徒有意象也不能成畫。情趣與意象相契合融化,詩從此出,畫也從此出。”③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說出了“詩為有聲之外,畫為無聲之詩”這句真言。
關于詩歌的創作,呂進先生曾做過精辟的論述,“詩人的工作在于將外在世界中的一切化為他的主觀情思,而后又將主觀情思化為客觀的意象。”④其實,不但是詩歌,繪畫也是如此,沒有一個由客觀到主觀再到客觀的過程,就沒有實實在在的繪畫作品。
在對世界的表現上,由于詩、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受篇幅的限制,或因布局的制約,因而,它們必然要截取自然或社會中最富特色的一面或一段來展現人生世相。黑格爾曾經說過,“繪畫不能象詩或音樂那樣把一種情境,事件活動作先后承續的變化,而是只能抓住某一頃刻……所以畫家就必須找到這樣的一瞬間,其中正要過去的和正要帶來的東西都凝聚在這一點上。”⑤其實,詩歌也是如此,它也不可能全景式地、持續地反映生活,它也是截取人生世相中的某個橫斷面,通過藝術加工,以達到能夠真實、生動地表現或再現世界的目的。
藝術家的生命是有限的,優秀的藝術作品卻能穿越時空。要想使藝術的生命常青,詩歌與繪畫必定會追求尺幅千里或言外之意的效果,使人觀之心動,味之無極,以此來達到藝術上的不朽。在中國文化中,要達到這樣一種效果,氣韻生動和虛實相濟一直是中國藝術家的一種追求。
“‘氣’的必須屬性,是‘生命的流行’,是賦予萬物的活力流,是流行的大化,因為它中間蘊含著‘道’,不斷地發展、運動、變化、統一。”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簡簡單單的六個意象,卻讓我們體會到了生命的流動,前三個意象以靜為主,后三個意象動靜結合,動靜之間,流露出了作者當時的獨特真切的生命體驗,一種悲涼之感不禁從中油然而生。枯藤、烏鴉都有它們的歸宿,“我”卻人在羈旅,這一切又怎一個“凄涼”了得。詩歌如此,繪畫亦如是。古往今來,名畫家甚多,這里單舉吳道子為例。吳道子的作品中常常飽含著一種強烈和高度緊張的感情力量,段成式《寺塔記》中曾這樣說他的“地獄變相”圖:“慘淡十堵內,吳生總狂跡,風云將逼人,鬼神如脫胎。”從吳道子觀裴閔舞劍的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吳道子作品中強烈的思想感情和涌動的生命之流。吳道子結合內容的表現和形象的創造,在線條運用上滲透著強烈的情感,從而大大提高了繪畫藝術中諸表現因素的統一性,注意整個畫面氣氛的統一與具有運動感地表現。⑦也許,“吳帶當風”一詞就是對吳道子作品中流動著的生命力的最好詮釋吧。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有三個特點?一是倫理與政治一體化——中國傳統倫理的基石l二是倫理與宗教的互補——中國傳統倫理的委身與選擇?三是非理性——中國傳統倫理的缺憾。由干傳文化與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具有一致性?在通向現代的今天?要真正從辯證法的意義上來揚棄。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厚重博大,到了近代卻不敵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的機器文明,從此便開始了中華民族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苦難歷程。而今隨著經濟的增長、國力的強大,人們又不時地回憶起那曾經令我們無比自豪和驕傲的、輝煌的文明史。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又將我們推人了深深的思考中,“西方:是唯一的,而不是普遍的”(Th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ol}}我們將如何應對?
當今,面對現代化的未來,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著成是一種財富,而是一種負擔,我們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間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對民族傳統的特性造成巨大沖擊,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國際大循環的同時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紀的地平線上,在全球范圍內各種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蕩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重新回顧、審視、反思和定位。
一、倫理與政治一體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宗法血緣制
—中國傳統倫理的基石
在中國古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農業社會中,由“忠”“孝”所鏈結起來的宗法血緣倫理,始終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歷史的變遷使中國社會由氏族制到奴隸制,再到封建制,社會形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杜會結構的基本組織還是由血緣所鏈結起來的群體,而“忠”“孝”則是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并最終形成了倫理與政治的一體化。
“孝”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是相對于家庭倫理而言的,它要求子對父奉養、尊敬和服從,表示的是封建社會里父子之間的人格隸屬關系,也是父子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反映。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先改于父之道,謂之孝央0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父老也。}f31
“善事父母日孝。^IeJ
兒女孝頑父母,賭養父母是人倫之常情,同時也是維系家庭倫理的根本所在。《孝經·三才》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把孝抬高到“天經地義”的高度,因而“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兒子不孝是大逆不道,是最大的罪惡,《孝經·五刑》中也說:“五刑之數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對父母應做到“生,事之以}L ;死,葬之以札,祭之以禮。”閉《論語·學而》亦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孝是一個人的根本,一個人如果是一個孝子,那他就能做好其他一切事悄。在《水滸傳》中宋江之所以被稱為“孝義黑三郎”,就是與他的孝有關。例如,當宋江殺了閻婆惜逃難時,接到其弟送來的其父亡故的假信時,“自把胸脯捶將起來”,自罵為“不孝逆子”,這就是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最深厚的人倫情感。從此,我們不難看出,“孝”這一倫理觀念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倫理中.另一個重耍觀念就是“忠”。其本愈是指對人對事的正當的心理狀態或態度。許慎《說文解字》:“忠,敬也。”整個古代杜會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式國家社會,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家族和氏族集團。在宗法性倫理的主導下的杜會結構中,家族、國家都是在家庭的基礎上擴大而來,都帶有一定的家族血緣關系。因此既然國是家的延長和放大,那么,作為家庭倫理核心的“孝”便可推衍為維系家族和國家關系的、根本的道德品質。一國之君即為全國大宗族的“宗主”或全國老百姓的“大家長”。君臣關系也是親情關系延展。在這樣的社會組織中,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孝”便擴展為“忠”。可見,宗法關系,既是血緣親親,又是等級尊嚴;既肅穆威嚴,又含情脈脈。[6]
w孝者,所以事君也。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梯,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當“孝”進化為“忠”時,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倫理,首先就由敬父愛母延伸到愛社被國家,同時也把“尊尊”“親親”的價值觀念和訴求擴大到整個社會群體中。這當然是人類社會集體梢神的偉大張揚,反映在民族意識上,則積淀為維護民族利益和民族團結的祟高品德,表現為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這也是培養了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的沃土。
再進一步分析,我們便可以看出,由“忠”“孝”演變而成了兩種關系:一種是父子兄弟族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即社會倫理;一種是君臣上下之間的政治關系,即政治倫理。前者的主干是“父權”,后者的主千是“君權”。即用父權來維持血緣關系、社會倫理,而用君權來調整政治關系、政泊倫理。由此,以“君權”為軸心所形成的國家組織系統和以“父權”為軸心的社會組織系統—倫理和政治的一體化,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
二、倫理與宗教的互補:倫理宗教化,教倫理化
—中國傳統倫理的委身和選擇
幾千年來,以儒家倫理主體和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對于培養、形成和強化人們的倫理觀念起了重要而深刻的作用,這一過程同時也是宗教倫理化的過程。
“中國歷史上的宗教主要包括夏商周以來的正統宗法性宗教,東漢產生的道教及外來的佛教。}"[10〕作為上層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歷史上的宗教,必然要反映并維護它的社會基礎,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即在儒學取得獨尊地位的情況下)。
傳統倫理的任務,是為了確定、調整并維系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并使之適應以“父權”和“君權”為中心的封建人倫關系。而宗教則是將這種人倫關系神圣化(不是神化。對于這種情況,王滬寧認為,神化是指人與超自然力量之間的關系,神圣化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font)
在殷商時代,其時人事無巨細幾乎都要通過占卜,求“老天”唱示。大至國家之間發動戰爭的大事,小至日常起居生活瑣事,皆憑占卜而后行。稍加分析便可以發現,不論“老天”昭示什么、巫人怎么解釋,最后還是由股代統治者發號施令。“老天”只不過是個幌子,為統治者的行動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而已。
在周代,統治者不僅把一套宗法性的倫理宗教化、神圣化為天命所定的行為規則,同時又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倫理原則,即“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他宜稱,既然倫理秩序和道德規范,是天命之所定,那么上天對人間之事如何處理,便以人的言行動作是否符合倫理道德規范為轉移。“上夭”因此便具有了倫理的屬性,夭命里滲透著倫理的內容。“幻這樣,宗教便倫理化了。 在漢代,大儒董仲舒通過“天人感應”說,完成了倫理宗教化的工作,將封建宗法社會的倫理規范的集中表現:“三綱五常”,演繹為“道之大原出于夭”的神圣準則,使之具有了無比神圣的地位。同時,其他一切宗教如果要在中華大地上扎下根來,也必須把儒家神圣化了的這一套封建倫理規范作為該教的倫理觀的基礎,以此為準則去塑造該教中各個神靈的道德形象。[13)
東漢以來的道教所宜揚的關于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基本理論,成了封建社會中人們遵守和實踐封建宗法倫理的巨大推動力,是倫理宗教化和宗教倫理化得以實現的重要契機。而外來的佛教在經過長期的進化和融合后,不僅完全接受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宗法倫理,而且佛教本身所具有的“滅欲凈心,忍辱無爭”等道德規范也來維護封建制度。再加上其所特有的那一套“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信仰,起到了傳統儒家倫理學說所不能起到的社會作用。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役有宗教調動“各路神仙”來宜傳儒家倫理,而僅僅靠孔子、孟子那樣完全通過世俗教育的手段,儒家倫理觀念是不可能那樣深人人心、根深蒂固的。“在這方面,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宗教故事,勝過許多卷‘子曰’‘詩云’的孺家經典教條”,“沒有宗教化的倫理道德,枯澡無味,僵死無力,既不神秘也不神圣”,沒有在現實生活中運行的動力。宗教所神圣化的倫理是以儒為主的封建宗法倫理道德,這樣,便把封建宗法倫理道德及其下面的種種人際關系和封建宗法制度,用神圣化了的倫理‘混凝土’預制起來,變成了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便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超穩定的結構體系中,被馴化為儒釋道的信奉者。^[14]
三、非理性:倫理的絕對化和人的個性的泯滅
—中國傳統倫理的缺憾
所謂非理性,不僅僅是指傳統倫理作為一個獨立的價值體系和思想體系自身所包含的價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錯誤和功能上的悖謬,更主耍的是指由其價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錯誤和功能上的悖謬所帶來的人的主體性的失落。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就其所涵益的某些價值和精神來說,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仍然有粉閃光及合理的成份,即使在我們邁向現代化的今夭,也仍需保持和發揚。中國傳統上以家族和宗族為墓礎、以杜會群體為本位的價值趨向和訴求,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凝瑯和整合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其所具有的巨大歷史局限性,特別當這些倫理在長期的歷史演變和進化中被片面化和絕對化后,它的許多真價值、真精神被“閹俐了”,[ is〕變成了值死的教條,缺乏理性,導致了人個性的泯滅。
在孔孟時代,孺家文化的倫理觀念還是充滿理性精神的。但是到了漢代孺家手里,就變成了片面的關系和義務。例如,早期儒家雖講“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但他們仍主張天地之間人為貴,充分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人的價值。可到了漢孺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之說.則便成了絕對的東西。父為子綱,兒子就要聽父親的,兒子做錯了事,父親可以動用家法,打死也不犯法;夫為妻綱,妻子就要聽丈夫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君為臣綱,做臣子的就要服從國王.“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由此,這種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倫理規范湮沒和抹煞了個體的存在和價值。當它作為一個社會的普遍的倫理道德規范被絕對化和片面化時,自我存在和自我實現便無處可尋。
宋代程朱理學家們所提倡的所謂“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泯滅個人欲望,維護封建倫理,不允許“我”憊識的存在和出現。只承認倫理道德和群體價值,不承認個人的權利和利益,這是中國傳統倫理中“主體的失落,人的失落和人的價值的失落”。[160〕說到這里有一件事不能不提,現在人們常常叨念諾貝爾獎,其實我國至少有一次機會可以評上,那就是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科研成果。可那時國人好發揚集體主義精神,號稱“要上一齊上,要下一起下”,提交給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名單上的發明人竟有14人之多,而諾貝爾獎只獎勵有突出貢獻的1-2人,最多不超過3人,結果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這一事件在今天看來猶如一場鬧劇,靠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自豪感,張揚集體主義原則,無異于緣木求魚,自我嘲諷!
因此,由于儒家倫理的絕對化,使它喪失了原來生氣勃勃的精神,走向沒落和僵化,陷人了非理性的泥淖。尤其是當這些倫理規范轉化為一整套超穩定的、維護傳統社會的文化制度和價值體系時,它就不僅限制了個體的天性和理性的發揮,更成了社會、國家、民族進步的絆腳石。因而,必須打碎這些非理性的倫理規范—束縛和禁錮人們頭腦的沉重的、精神枷鎖,必須從這種愚昧的非理性的倫理中走出來,走向科學和理性。
因此 ,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顯得尤為必要。
一、中國傳統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含義的闡釋多種多樣。
徐儀明認為中國文化或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氏族社會晚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歷史階段的政治和經濟狀況,是具有各種知識價值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它包括了古代哲學、宗教、科技思想、文學、藝術、思維方式、習俗等等,并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1]
張岱年認為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2]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以文言或古白話為載體的,對古人思維特點、生活習慣、風俗世貌的集中反映。是在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內容不斷充實,文化體系不斷完善的情況下總結出的歷史的、世界的、人民的智慧結晶。它不是隱藏于書本中教條指導人民的規范,而是豐富人民生活,充實人民思想,愉悅人民身心的寶貴財富和珍貴遺產。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幫助個人修身成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興邦治國、維護和平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是我們吸收營養的寶藏。
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首先體現在個人身心的修養養成上。不論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還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論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論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是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傳統文化都在教導我們要注意個人修養,彌補自己不足,積極進取,不懈向前。而且,儒家思想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是直接地規范了我們的人生軌跡,體現了我們的人生價值。同時傳統文化在培養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產生著深遠積極的影響。
其次,傳統文化在今天的教育領域內,仍有值得借鑒,值得踐行必要。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思學結合、溫故知新、樂知學習、終身學習等等教育思想,仍然熠熠閃光。
不僅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聯系的進一步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得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自古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對周邊國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如東南亞諸國,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中華文化圈。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價值觀念、道德追求等方面體現出的安貧樂道、堅貞不屈等優秀人文精神,在抵御人們集體意識減弱,價值觀混亂、道德淪喪、諂媚拜金等腐朽墮落,消極悲觀等思想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正逐步走出國門,為世人所接受。
(三)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1.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是有效的德育方法。
傳統文化的缺失,會導致人們心中沒有共同的精神歸宿,同時會丟失掉汲取營養和動力的源泉,更有甚者會造成精神渙散、價值觀崩潰、人生觀扭曲、世界觀虛無、好逸惡勞、空虛拜金等不良影響。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身體、心理逐漸成熟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樹立起來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影響其一生。許嘉璐曾表示為什么要用傳統教育青少年呢?我國有著悠久的優秀傳統,這是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奮斗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賴以延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在我們的文化遺產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賴以延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在我們的文化遺產中固然有不少糟粕,但是能夠作為民族精神代表的,無疑是那些維系并激勵民心的東西。[3]我們正是要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傳遞給每個中學生,以培養他們具有優秀的品質和高貴的人格,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2.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以口語和書面語為載體的,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核心的,通過個人的知識積累、思維習慣、能力本領所展示出來的綜合素養。
首先,可以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識記能力。例如同樣是看,卻有顧睹望睨等不同詞語和不同解釋。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可以通過古詩文的誦讀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古詩文有一個共同的微言大義的特點。帶領學生誦讀古詩文,學習古詩文,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聯想的能力,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還有,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的過程是讀者用自己的心靈通過文字媒介感知作者內心世界的活動過程。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能力,發揮自己的想象,努力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在提高鑒賞能力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更加敏感,寫作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積累,要通過自己再創作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時或是引用詩句,或是借用典故,或是創造意境等等方法都會使自己的作文頓生文采。
二、中學文言文教學
20世紀初的之后,白話文,不論是在口語領域內還是書面語領域內被廣泛應用。文言文以及傳統文化、傳統思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加之社會對理工農醫類人才的需求與重視,更加威脅到人們對文言文及傳統文化中肯的認識與評價。雖然現在文言文出現在教科書之內,傳統文化被逐漸重視,但是由于其缺乏實用性,還是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
(一)現階段的中學文言文教學
在中學階段,文言文的教學工作,是大部分老師和學生反感抵觸的教學和學習任務。
文言文的講解,要求教師備課的內容繁多,工作量加大。要知道每篇文章的體例,如古文中要區別銘說書論等有何不同。古詩中要區別《詩經》、樂府、絕句、律詩的不同。之后要了解作者生平,一般著述。最重要的是對文章大意的疏通,字義、詞義、語法知識等等工作紛繁復雜。
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是一樣,不僅僅要背誦經典篇目,還要記住重點詞語的解釋和重點語句的譯文。大量的背誦、默寫工作激起了學生的抵觸情緒,越難越不愛學、越學不愛學越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現階段的中學文言文教學工作的重點,還是對字詞、語句以及考試內容的學習與熟記。通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就是譯字、譯詞、譯文、背誦、默寫、背答案。目的也只是為了應試,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答題技巧上,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標準答案上,從而忽略掉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的要求,也丟棄對人文精神的重視和學習。造成了人們認為學習文言文事件枯燥乏味的心理。
(二)中學文言文教學應對傳統文化回歸
1.中學文言文教學對傳統文化回歸的必要。
學習古詩古文,我們首先要弄清的就是字詞句和傳統文化的主客關系。不論是古詩還是古文,都是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字媒介,也是表現傳統文化的文字載體。能夠影響人們生活的是傳統文化而不是字詞句。對于古詩和古文中字詞句的學習和理解,知識為了掃清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的障礙。教師應負起引領學生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其次,傳統文化不是封建思想的余孽,而是數千年來古人留給我們的豐厚的、寶貴的遺產。其中有放任四海皆準的道理,它明確了每個人存在的意義所在,有助于民族和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也能夠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精神。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從不缺乏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仁人志士。古人崇高的理想,傲岸的形象,可以激勵學生養成堅強不屈的意志。
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心集體的精神。不論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還是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的集體認同感,都能夠激勵學生塑造完美的自己。
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關愛國家、關愛民族的精神。不論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千古良相,還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貶謫文人,抑或是粉身碎骨尋常事,但愿犧牲報國家的革命烈士,都以他們憂國憂民的一片丹心,激勵學生要關愛國家、關愛民族。
總而言之,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能夠正確樹立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祛除、增強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2.中學文言文教學對傳統文化回歸的方法。
要加大中學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其中,應加大經典篇目的比重。能夠使學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對傳統文化有一般了解;通過經典篇目的誦讀,激發學習文言文、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課程標準和考試范圍,應明確指出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方向。否則,一切改進方法只不過是隔靴搔癢而已。在文言文的教學目標當中,要充分肯定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的意義和價值。要明確指出,要求教師的講授重點,是通過文本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
中學語文教師應注意提升自己的文言素養。首先做到是個讀書人,要對古詩文、傳統文化(各個方面)有大致了解。教師自己要先能夠悉心學習古典文化,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蘊。其次,講解文言文要有內容可講,要能夠就某一點旁征博引地展開,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講,學生會覺得課堂枯燥無味,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培養出有文采的學生。再次,要做好準備工作,認真研讀教材。
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靈活多樣。文言文教學相對于一般現代文教學,存在一定難度。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如果課文晦澀難懂,往往會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所以文言文教學活動,最主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和傳統文化的興趣。
首先,設置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古詩、游記、寫景散文等,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圖片等素材。講授傳記可以請學生分角色扮演,猜想古人所說的話是什么意思。寓言故事可以請學生表演出來。
其次,以誦讀法和探究式學習為主。古詩文具有一定的韻律美,即便是不能理解文意,但是學生會讀,可以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古詩文的韻律美,激發學習興趣。在進行合作探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藝術;和諧社會;作用
一、傳統文化藝術及其精神動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博大而豐富多彩,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得以發展的源泉。傳統文化藝術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民族習俗、政治、經濟、宗教乃至審美的歷史淵源,是中華民族文化千百年來沉淀的結果,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它與勞動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從“藝術”這一詞的演變,可以看出與勞動生產的關系密不可分。“藝”字原為“藪”,在我國甲骨文中,它是人類在種植的形象,象征著勞動技術。我國學者鄧福星先生寫道:“人的起源不僅為藝術的發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而且使之成為必然。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從猿到人的轉變看成是上述三個主要體系的進化――人類各部分器官和機體的日趨完善,心理機能的發展和人類社會關系的形成,這些都是藝術發生的基本條件。一切精美的傳統文化藝術品無不出自人類靈巧的雙手;動聽的歌聲需要人的歌喉才能唱出,優美的舞姿也要靠人的肢體來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關系既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產生和發展的條件,也就從根本上規定、制約著藝術作品的特征和基調。……”“科學充實提高了我們的知識生活,而藝術也同樣充實提高了我們的感情生活”,喚醒了人類求美精神意識。如原始民族喜歡紅色一類的強烈色調,山頂洞人在他們同伴的尸體旁撒上礦物質的紅粉,山頂洞人裝飾品的穿孔也幾乎都是紅色,因為他們的穿帶都用赤鐵礦染過,這是他們最初的求美精神意識的產生。也許紅色引起的感情愉悅中積淀了人的想象和理解,或許原始人從紅色想到了與他們生命攸關的火,或許想到了溫暖的太陽,總之,這一切都促使了人類的求美精神意識的發展。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傳統文化藝術活動促進了人類精神意識的產生和發展。而傳統文化藝術品則是物化了的人的精神,其產生離不開人的精神活動。
首先,傳統文化藝術是以人的社會心理需要而產生的。人們在生產勞動中,有了社會交往等強烈的心理需要,為滿足這種需要,就產生了傳統的文化藝術。
其次,傳統文化藝術離不開人的情緒、情感與想象。由于人的情緒、情感等的推動,加上藝術豐富的想象,人們便把舊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了新的藝術形象。一切傳統文化藝術的出現都是思維的結果,離不開入的精神活動,都是人精神活動的產物,依賴于人的精神活動,一般是意識與潛意識活動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調節及相互轉化的結果。
從精神層次來說,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的完成依賴于意識――潛意識――意識,這一點我們從原始初民的實際生活中可以看出。他們通過對夢的表現與交流則導致了人類最早藝術的實現。如原始初民們幾乎人人怕死,然而在夢中他們又“見”到死去的家人或熟人,于是醒后就造出一個“天堂”與“地獄”的世界,以及“圖滕”藝術等,而這一認識的途徑是在夢中,絕大多數是形象的夢,是潛意識的產物,夢態生活及對夢的分析導致了藝術的產生。尤其現代藝術創作則更與人的思維等精神活動不可分,一切創作都是精神活動的結果。由此可見,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對人類生活的涵蓋面廣泛。在世界文化歷史的進程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藝術,表現了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和諧文化的精神意蘊。
二、傳統文化藝術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在藝術活動中,傳統文化藝術表達了人們對社會、對美好生活的共同祝愿,促進了群體間以及人們與先祖、與自然的情感交流,鞏固了民間群體的穩定和發展。在藝術活動中,傳統文化藝術終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傳統文化藝術包納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了宗教、倫理、道德、價值等全部精神文化和生產勞作等物質文化。傳統文化藝術是依賴民眾生活而發生和存在的,依靠群體的齊心協力來維系生存和發展,使民眾文化生活更為豐富和頻繁,同時,也使傳統文化藝術更為廣泛和普及。
人類有史以來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創造的各種傳統文化藝術,并不存在先進和落后,而只有文化觀念的差異及由此而形成的美學觀念的區別。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主客體的統一的整體意識和求全美滿的美學觀念,認為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都遵循著一個本質的規律。因而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始終致力于以整體為美的創作。將天、地、人、藝術、道德看作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有機整體,以人的感情賦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是一種善和美的行為和意志。在傳統文化藝術的題材和構成形式上都表露出那種善始善終的處世哲學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