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小報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腦卒中;抑郁癥;舍曲林;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1β
[中圖分類號] R749.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5-0033-03
腦卒中后抑郁(PSD)是腦血管病的常見并發癥,發生率約35%~55%[1]。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腦卒中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隨之PSD的發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康復。PSD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較復雜,近年來研究發現PSD的發病過程與炎癥細胞因子水平異常密切相關,其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是研究較多和較活躍的炎癥細胞因子[2,3]。舍曲林是一種新型的高選擇性5-羥色胺(HT)再攝取抑制劑類抗抑郁藥物,在治療PSD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4,5],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完全透徹。本研究觀察了舍曲林對PSD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并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或門診治療的PSD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6],并經頭顱CT或磁共振檢查明確診斷;②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制定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抑郁癥診斷標準[7],且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評分≥18分。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神經及精神病史;②有意識障礙、智能低下、癲癇、失語和癡呆等疾病患者;③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舍曲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研究前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腦血管病常規治療和康復訓練。舍曲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舍曲林(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格:50 mg),開始劑量50 mg/d,2周內逐漸加至200 mg/d。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阿米替林片(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5 mg),開始劑量50 mg/d,2周內加至200 mg/d。兩組的療程均為8周。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水平的變化,并進行臨床療效觀察。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的測定 取空腹肘正中靜脈血3~5 mL,3000 r/min離心5 min分離出血清,將血清分裝后存于-80℃冰箱保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進口分裝試劑購自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2 抗抑郁療效標準[8] 采用HAMD量表的減分率進行抗抑郁療效評定,其中治愈:治療后HAMD評分減分率>75%;有效:HAMD評分減分率25%~75%;無效:HAMD評分減分率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計數數據結果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的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對照組治療前后t=2.21、2.46、2.32,P < 0.05;舍曲林組治療前后t=2.93、3.15、2.87,P < 0.01),但舍曲林組下降值較對照組更明顯(t=2.29、2.26、2.19,P < 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8周后,舍曲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77.5%)(χ2=5.16,P < 0.05)。見表3。
3 討論
PSD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以情緒障礙為主要表現形式。PSD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心理痛苦和軀體功能障礙,而且延緩患者神經和運動功能恢復的時間,增加患者的致殘率與死亡率,引起腦卒中的復發,需積極干預治療[9]。有關PSD的發生機制迄今國內外尚未完全明了,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發現其發病機制與炎癥細胞因子表達失衡密切相關,PSD發病的炎癥細胞因子假說備受臨床的關注,該學說認為PSD患者體內可能存在促炎癥細胞因子與抗炎癥細胞因子的比例失調,即PSD患者體內可存在炎癥細胞因子網絡失衡,其中TNF-α、IL-6和IL-1β是與PSD關系較密切的促炎癥細胞因子[10,11]。史福平等[12]研究發現血清細胞因子與PSD存在明顯相關性,且隨著PSD患者抑郁程度的增加,其血清細胞因子水平亦明顯增加,對血清細胞因子增高的腦卒中患者予以積極有效的抗抑郁干預,可降低患者的抑郁情緒,促進患者神經和運動功能的恢復。因此,調節血清炎癥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糾正炎癥細胞因子網絡失衡可能是PSD治療的一種新途徑[13,14]。
舍曲林是一種新型的高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主要通過控制中樞神經元突觸前膜對5-HT的再攝取,提高中樞神經元突觸間隙5-HT濃度,降低患者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達到治療與控制抑郁癥的目的。且5-HT遞質活性的增強,可改善及促進神經細胞的運動功能。因此,舍曲林治療PSD不僅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而且還可促進神經和運動功能的恢復,降低致殘率[4,15]。鄔俊福[16]研究發現舍曲林和阿米替林治療PSD患者的臨床療效均較顯著,但前者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安全性高,患者依從性和耐受性好。張金海[17]研究發現舍曲林治療PSD患者能很好控制患者的抑郁癥狀,改善患者缺損的神經功能,減少患者后遺癥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8周后,舍曲林組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下降值較對照組更明顯,且舍曲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舍曲林治療PSD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作用機制與其降低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糾正炎癥細胞因子網絡失衡密切相關。
總之,舍曲林治療PSD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是治療PSD較為理想的藥物,作用機制與其降低血清炎癥因子TNF-α、IL-6和IL-1β水平,糾正炎癥細胞因子網絡失衡密切相關,這可能是舍曲林治療PSD的另外一種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 許潔,吳毅,劉文斌,等. 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及患者的生存質量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1,14(4B):1167-1169.
[2] 朱鳴峰. 腦卒中后抑郁與血清中細胞因子水平的相關性[J]. 吉林醫學,2012,33(9):1840-1841.
[3] Lmeida OP,Marsh K,Alfonso H,et al. B-vitamins reduce the longterm risk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The VITATOPS-DEP trial[J]. Ann Neurol,2010,68(4):503-510.
[4] 馬文娟. 舍曲林治療腦卒中伴抑郁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2011,6(6):29-30.
[5] 胡亞梅,李書劍. 舍曲林治療老年人群腦卒中后抑郁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4):34-35.
[6] 陳清棠.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1995)[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6.
[7]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修訂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69-70.
[8] Maes M. The cytokine hypothesis of depression: inflammation, oxidative and nitrosative stress and leaky gut as new target s for adjunctive treatments in depression[J]. Neuro Endocrinol Lett,2008,29(3):287-291.
[9] Beydoun MA,Shroff MR,Beydoun HA,et al. Serum folate, vitaminB12, and homocystein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U.S.adults[J]. Psychosom Med,2010,72(9):862-873.
[10] 朱玉萍,趙曉暉,楊娟,等. 腦卒中后不同時段抑郁障礙患者血清IL-1、IL-6變化特點[J]. 卒中與神經疾病,2013,20(2):87-90,112.
[11] Pucak ML,Kaplin AI. Unkind cytokines: current evidence for the potential role of cytokines in immune-mediated depression[J]. Int Rev Psychiatry,2005,17(6):477-483.
[12] 史福平,楊觀濤,馮慧玲,等. 血清細胞因子與腦卒中后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 現代預防醫學,2013,40(4):796-798.
[13] Smith T.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validity and utility in a memory clinic setting[J]. Can J Psychiatry,2007,52(3):329-332.
[14] Mak KK,Kong WY,Mak A,et al. Polymorphisms of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2,84(3):322-328.
[15] 李國前,楊小霞,洪諸權,等. 舍曲林對腦卒中后抑郁及神經功能康復影響的臨床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8):716.
[16] 鄔俊福. 舍曲林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觀察[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9):33-34.
“英語小報制作”是本學期我校二年級7班全體學生參與的一個多元智能項目學習計劃:通過積累、整理英語資料,選編、撰寫內容,完成版面設計和打印等工作完成一定主題的英語小報。該項目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在制作英語小報的過程中,不但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更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現代化信息處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語言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多種智能綜合展示的舞臺。
一、項目的提出
(一)“英語小報制作”的可行性與效果預見
在計劃該項目前,我就對“英語小報制作”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從學生能力來看,二(7)班作為英語特色班,每天有英語教師和外籍教師的兩節英語課,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水平都有顯著的提高,他們已不再滿足于課內的英語學習,而是有意無意地將英語單詞整合成句子,將句子整合成片段;從資源來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里,學生都有電腦操作的條件,對文字處理,電腦畫畫等都有一定基礎,平時學生收集信息的渠道也比較寬闊;從興趣來看,學生普遍比較喜愛美術、手工等動手性強的學科。這些有利條件為英語小報制作作了很好的鋪墊。另外,我覺得“語言表達”和“學生能力差異”是該課題實施中可能遇到的難點。針對這些難點,我提醒自己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盡量把小報制作的語言難度控制在學生的語言最近發展區內,鼓勵他們盡量用簡單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在制作小報的過程中都得到提高。
(二)“英語小報制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舞臺
獨立原創是本項目的主要要求之一。如今信息高速發展,學生讀物比比皆是,因特網快捷又方便,學生花上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份高質量的英語紙報,甚至會將這份任務全權交由家長完成。這與我的初衷不符。文本是小報的精髓,同樣是小編者個人思想的載體,是自身英語整合能力的體現。因此,我允許學生收集和借鑒一些課外的材料,但必須整合自身的語言基礎,加以組織、改編、重組、創作和排版,完成適合自己主題的英語小報。文字寧可少一點,簡單一點,但必須自主、原創完成。讓學生在獨立自主的舞臺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英語小報制作”是發展學生多種智能的綜合載體
英語小報制作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結合我校“小學英語學科社會化”課題,以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學生通過該項實踐活動在學習運用語言知識的同時發展了多項智能。如英語文本的撰寫需要發揮語言智能;小報的排版和美工需要發揮視覺空間智能;小報創作過程中的合作又需要動用人際交往智能;小報的評價更是學生們對自我價值的再次認識。
二、項目的實施與進展過程
“英語小報制作”力求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利用晚托班和午休等課余時間組織項目組成員活動,計劃在20次項目組活動中,完成小報的選題——素材交流——初稿——二稿——潤色及評獎。
第一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3月18日午休時間
內容:英語小報制作的準備
首先,我向小朋友們介紹了他們即將參與的這項特殊學習活動的基本情況。并向他們展示了我本人自制的兩份風格不同的英語小報,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一份是以遵守交通法規為主題的《Crossing the road》,其中有小朋友在牛津英語里剛學過的兒歌《Red light stop》等,立即引來一片爭先恐后的背誦聲。另一份是以介紹小動物為題的《Who is my friend?》,除了有好幾個猜小動物的英語謎語外,還配上了栩栩如生的卡通動物圖案。這兩份色彩豐富,圖文并茂的小報立即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有的湊上腦袋,逐字逐句地默念,有的學著圖上的小猴翻起了筋斗,有的忙著給同伴猜謎語,還有的對精美的圖畫愛不釋手。
為了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創造,除了要求小報的內容必須原創外,對小報的形式不作任何的規定和限制。在明確制作要求后,學生可自主選擇需要準備的資料和工具。如:質量較好的紙張,彩色筆,絲帶,英文字典,相關讀物等。
第二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3月22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小報的選題——明確要求
我告訴小朋友,制作的小報無論篇數的多少,還是篇幅的長短,都要圍繞一個主題來寫。可以選生活中的事,選熟悉的主題,并給他們一個雙休日的時間,讓他們通過多種途徑查閱資料,積累素材,選擇適合自己智能特長又富有個性的主題。
第三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3月25日午休時間
內容:小報的選題——交流選題
孩子們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懷著濃厚興趣的孩子的能力就更無法估量了。這一個雙休日可把他們忙壞了,有去動物園觀察動物嘴巴的,有去科技館看航空模型的,有扎進圖書館查外國人名起源的,更有結伴去大賣場購物的……他們的主題有《My Weekend》(我的雙休日)、《My Pet》(我的寵物)、《Water》(水)、《Names》(名字)等。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向大家介紹自己所選的主題。英語小報制作與其他小報制作的明顯不同在于它要受學生語言能力的限制,我在了解所有選題后為選了較難主題的同學作了適當的簡化。如有個小朋友準備選各種牌子的小汽車作為主題,這當然會受到語言表達上的障礙,我建議他寫《I can see on the road》,這樣就有了剛學過的交通工具類單詞作為詞匯基礎。經過交流,有不少小朋友選了相同的主題,我鼓勵他們合作完成同一個主題,他們立即三三兩兩地結成了“同盟”,也有幾個小朋友不愿意與人合作或不愿與別人雷同,當即換了主題。
我要求小朋友用一周的時間完成文本初稿的編寫。要學生交齊準備編入小報的所有文章,對美工要求相對比較粗糙,只要學生在大小相同的紙張上,勾出文本與圖案的比例即可。
第四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4月1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部分初稿的交流與評講
初稿的審定主要針對文本,主要問題包括學生講述故事時時態前后不一致,或在引用他人的話時出現錯誤。這些錯誤的出現令我很高興,因為它們證明了學生是獨立完成的。這些語法,二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的確很少提到,我幫他們做了這方面的必要修改,把時態基本定在現在時,人物語言用作直接引語。在講評時,也簡單地介紹這方面的語法,對學生只作了解要求。
小陳同學平時語言學習能力就很突出,聽說周末還補充校外英語的學習,這次他的文稿《My Pet》是所有文本中篇幅最長的,從介紹小貓的外貌、喜好到自己如何與小貓玩,表達自己對小貓的喜愛之情,文章的結尾更是精彩:“Look,a mouse is coming.Mimi is smiling.”給人留下深刻的回味。
辰辰是個各門功課都比較落后的孩子。他也準時交了自己的初稿。他積極參與的態度得到了全班的掌聲。但他的文稿《Fruit》里只有這樣幾個寫得歪歪扭扭的單詞:“apple,banana,pear,lemon,water melon,peach.”我邀請其他同學來評論,大家各抒己見:有的建議他用“I like ”的句子把單詞連起來,有的建議他只重點介紹一種水果,最后辰辰決定用數字把這些水果連成一首兒歌。
“One,two,three;apple,apple,banana.
Four,five,six;pear,pear,lemon.
Seven,eight,nine;peach,peach,watermelon.”
我們大家對他的創作都非常滿意。
接下去三周的活動內容都是初稿的交流與評講。英語小報制作是學生智能自主發展的一個載體,學生的創作思想應得到尊重,除了必須修改的錯誤,我對小報的排版和組織等基本不做修改。學生在修改好初稿后,著手完成二稿。二稿要求在正式的紙張上完成文本的書寫(或打印)和插圖的創作。從二稿中已能看出小報的質量。
第十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4月19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部分二稿的交流與評講
如果說初稿形成了小報的骨架,那么,二稿就是小報的肌肉和血液。有了初稿對文本評審的基礎,二稿中語言表達已沒有什么大問題。由于要求寫在正式的、質量較好的紙張上,小朋友們的書寫也比平時的作業端正了許多。拿到手的二稿已能明顯地感受到小朋友創作靈感的跳躍。
小君的小報《My Family》由“My Father”,“My Mother”,“Me”三篇小文章組成。每篇旁邊都配有她親自畫的父母和自己的畫像。最逗人的是她不知從哪兒翻出一張爸爸媽媽當初的婚紗照,并毫不客氣地把自己的一寸報名照貼在他倆中間。
《Sun and Moon》是弘弘,小徐和小俏三個女孩合作完成的小報,他們在分工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智能特長,故二稿質量較高:弘弘負責寫有關太陽的文章,小徐負責寫有關月亮的文章,美術課代表小俏則當仁不讓地負責排版和美工。她們這份小報寫在一張滿是星星的紙上,題目邊還配有太陽和月亮的圖畫,仔細一看,這些星星月亮都閃著金光,原來是小俏用一種叫“星光筆”的文具一顆一顆畫在白紙上的。
接下去一個月的時間,小朋友陸續都完成了二稿。近40份稿子沒有相同的或非常相似的。有的小朋友在看到別人的優點時,有了更好的靈感,立即去修改甚至重新制作。完成二稿的小朋友自然進入了小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潤色。
第十八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5月31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為“我的小報”潤色
我鼓勵小朋友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小報上添加任何他們認為美麗的東西,如花邊,小粘紙,貼畫,自己的照片等,但要根據自己所選的主題,有自己的風格,過分的裝飾和重復的添加也許會畫蛇添足。這一環節為學生施展才能,體現個性提供了舞臺。
小周的小報《Colours》充滿色彩,令人感覺走進了顏料鋪;元元的《Mouths》畫了各種動物不同的嘴,給人新奇恐怖的感覺;小盈的《Water》則是以藍色為主的電腦打印報,羅列了海洋、河流、小溪等由水組成的景象。
第二十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6月10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我的英語小報”展示頒獎大典
在“英語小報制作”學習項目接近尾聲的階段,我和同學們一起十分認真地做了評價和展示工作。這是展示學生多元智能的最佳時機,為每個人或小組提供了鑒賞學習他人或他組創作的機會,也為學生自我反省智能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每個小編者都要作簡短的創作過程介紹,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看到別人的作品,體會他人的創作精華,感悟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我的英語小報”展示的同時,隆重的“頒獎大典”也拉開帷幕。為鼓勵學生的創作活動,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優勢領域,創立了多個獎項:最佳創作獎,最佳排版獎,最佳美工獎等。另外,所有獨立自主完成小報的學生都能得到“原創獎”。在這次活動中,幾乎人人有屬于自己的獎,他們在創作中得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和自信。
三、項目的總結
在“英語小報制作”項目計劃學習過程中,學生運用多種媒體、借助一些可以利用的資源,完成一定主題的英語小報的制作,他們的語言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我反省智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種項目計劃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根本,改變了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通過該項目學習,學生得到了“如何去獲得和運用知識”的成功體驗,這種成功體驗對學生未來的成長無疑是有幫助的。
【案例評析】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方式是獨特的,每一個人具有自身不同于他者的智能強項,因此,開發學生智力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學習活動限定于課堂上的聽講和背記,限制了其智力潛能的發揮。因此,多元智能教學的改革迫切需要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學習情境,通過開展各種各樣有創意有情趣能夠吸引學生的主題式學習活動,多維度地為學生搭建發揮各自智能強項的舞臺。
上網可以了解很多國家大事,也可以在其中了解許多資料,寫東西也可以在網上面查。
就拿上件事說吧,我們放七天大假,老師讓我們做一張小報。可我卻忘記了。我急得心急火燎,怎么辦呀?最后一天我怎么可能會完成,我急得想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馬上拿出電腦紙,可是越想越急,越級越暈,越暈越寫不出,這時我的目光落在電腦上,打開主機,靜靜的等了一下,我打開百度,輸入關鍵詞,這時,許許多多的信息出現在我面前。
我像一只鷹一樣看著這些信息,看到一種,畫完后。該寫事了,先寫同齡人的事吧,小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我不知道,便上網搜索,于是小報我只花了五個小時就完成了。
一、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探究性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際教育界比較普遍推崇和實施的一種新課程。在我國隨著素質教育呼聲的日益高漲,探究性學習成為素質教育重要的支柱。從廣義上來說,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探究式學習是教育理念、方法和策略改革的統稱;狹義上僅指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獲取和運用知識。探究性學習的立足點在于學生自主、自覺和感興趣的涉獵和學習,學習的興趣由被動轉向主動,由課堂灌輸教學轉向師生互動和學生參與。
二、教師引導,明確探究任務
要探究必須有一個學習目標。有了目標,學生的思維、直覺和想象力就會遵循一定的方向展開,體現“做中學,用中學”的原則。教師幫助學生確定目標要根據課程內容、學生認知程度、接受新知識能力以及個體思維能力來設置。如講授“My favorite star”時,我抓住同學們崇拜明星的心理特點,給學生布置了“我心目中的明星”的課題,讓他們辦一期小報或制作明星卡。學生的熱情很高,積極參與,認真地準備資料。在實施過程我指導學生閱讀,了解英語小報的特點,提供示范報,讓學生確定自己所辦報的內容和版面,收集信息,篩選資料,撰寫短文,編寫小報。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獲取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而且能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并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使用英語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培養探究能力
英語教師首先應該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自覺地學習。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應該充分關注基礎不好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他們能夠建立自信,發展自我,暢通師生交流的渠道,讓學生能夠愿意與教師交流,讓學生能夠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精心鉆研教材,尋找、挖掘和活化篇章本身的語境,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進行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從而把教材上凝固的文字轉化成聲情并茂的語言實踐活動。課堂上,借助多媒體,創設較真實的交際情境,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直接感知教材,盡快掌握所學內容。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每位學生集中精神聽、觀察、模仿。通過快速反應,或是句型替換,或是看圖敘述等,進行模擬對話、表演等形式進行操練。整個教學互動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與實踐有關的問題,創設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讓學生根據情境進行交際練習。生動形象的情景能促使交際雙方理解,激發交際信息的愿望和興趣。加快傳遞信息的交際過程。這樣能不斷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例如:高二模塊中的“百萬英鎊”一課,我就讓一些學生分別扮演劇目中角色,在課堂上模擬出流浪漢在倫敦街頭的奇遇,這樣既復習了課文,又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鍛煉了自己,豐富了課堂的學生主體參與活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利用沒有固定的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設施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適當的創設情境的途徑,讓學生置身在情境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從而達到教材所要求的最終目標。創設教學情境的根本實質也是為了激發學生身上的求知與求學欲望。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應該靈活、綜合地運用起來,力求做到優化組合,才能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四、合作探究,提高探究能力
《英語教學大綱》要求“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提高他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合作探究通常有三種組織形式,教師可根據探究內容確定選用哪一種形式更好。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揮各自的探究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然后四人一組再交流探討結果。二是小組合作研究,合作小組可以由四個或六個人組成。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大家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三是大班集體探究,即抓住中心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在合作探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答辯、爭論,只需在關鍵之處加以點撥即可。
例如,學完高二下冊unit 17 disabilities之后,教師可根據本單元的中心話題,設置一個任務:采訪著名殘疾人。活動步驟如下:
step1.教師提出問題:Do you know any successful disabled people? please give some examples.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歸納信息:stephen hawking ,zhanghaidi,zheng peifeng,etc.
step2.教師布置任務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收集古今中外有關殘疾名人的個人資料,再編成對話。
step3.學生活動
1.個人活動:走訪請教、上網查詢、上圖書館收集有關資料。
2.生生活動:根據所收集的有關殘疾名人的生平資料,編成采訪對話。
3.小組活動:交流各自整理的信息,擴大各自的收集。
1、英語報刊的自身優勢。英語報刊是英語報紙與英語期刊的統稱,它是社會信息的重要載體。與英語教材的內容老舊、版式固定相比,英語報刊具有信息實時、圖文并茂、文字優美、板塊豐富、內容雜陳等特點。《中國日報》(ChinaDaily)是國內比較著名的英文報紙,在它上面設置有英文論壇、 網視中國、食品中國、高端訪談、外交講壇、英語點津、海外輿情等版塊,內容涉及時政、經濟、生活、娛樂、英語學習等。《21 世紀學生英文報》是近幾年業深受中國學生喜歡的報紙之一,它的特點主要有:一是題材、內容豐富多樣,將英語知識、趣味故事、英語技能等合為一體;二是報紙中的英語單詞難度適中,適合于絕大部分學生閱讀,并且配有“help”板塊,及時解決閱讀中遇到的生僻單詞;三是設置有FromPage、Ourworld、CampusTrends等版塊,貼近社會實際,把握時代脈搏;四是興趣培養與知識學習并重;五是提供了諸如 YourWords、EnglishQandA、FunTime 等交流平臺,鼓勵讀者間的相互交流。
2、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們知道,現代教育理念提倡的是人文素養的培養,而人文素質培養的先決條件之一在于教育受眾者對于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認識。英語報刊為高職學生提供了“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機會,這正如錢紹昌教授在《新聞英語文體與范文評析》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樣,“英文報刊是學習現代英語的最好教材”。英國的《自然》(Nature)雜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有名望的英文科學雜志之一,在這本雜志上刊登的都是世界上最前沿、最重要的科學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們“聞所未聞”的。對于這些英文雜志的閱讀,必然會拓寬高職院校學生的視野,以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社會,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加強英語報刊的閱讀,不僅是人文素養培養的需要,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3、興趣提高的著力點。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分析,純粹的英語書本教學不能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厭惡感”,甚至于“恐懼感”。這是由于英語教材中的信息承載量比較小,聽、說、讀、寫、譯教學手段單一,再加上英語單詞這只“攔路虎”,使得英語學習只是“疲于奔命”的階段,而不是“愉悅享受”的過程。在這方面,英語報刊利用其自身的“傳媒優勢”,恰到好處地彌補了這一缺陷。英文報刊及其“網絡延伸”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版塊內容、視聽資料,尤其是在線交流平臺的設置,更讓讀者有種“不出國門便可自由交流”的感覺。在這種身心輕松、愉悅的狀態下,英語水平便在“潛移默化”中“悄然提高”。
興趣提高視角下的英語報刊閱讀教學優化策略
1、充分發揮英語報刊本身的興趣優勢。我們的高職院校應盡可能的選擇一些綜合類、人文類、社科類的報刊提供給學生,而不是僅僅訂購考試類的英語報刊。與此同時,單個集體(例如班級)在訂購英文報刊時,應先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清楚的知道學生們最需要的是哪種報刊,這樣才好“有的放矢”。例如有些高職學生愛好體育,我們就可以“投其所好”,訂購諸如《體育英語報刊選讀》等體育類的英文報刊。總之,在發揮英語報刊的興趣優勢這塊,我們應把握兩點:一是清楚學生的興趣所在以及報刊的內容;二是將學生的興趣與報刊的側重點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將英文報刊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2、充分利用英語報刊的“網絡擴展”。目前,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一統江山”的格局已然被打破,當前的人越來越傾向于網絡的使用。英語報刊順應這種社會發展的要求,紛紛組建了自己的“網絡報刊”——英文網站。這些網站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以及各種服務。與此同時,國外的諸如 BBC、慢速英語等也應成為我們報刊閱讀教學的重點。因為這些報刊也許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為我們培養高職學生多角度思維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