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尚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青島市立醫院急診外科,山東青島 266033
[摘要] 目的 分析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傷致骨盆骨折的特點及特點的差異。方法 回顧性分析該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0例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傷致骨盆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220例交通事故及80例高處墜傷,分析統計兩組患者骨盆骨折的各部位發生率以及合并傷的發生情況。 結果 交通事故組患者的骨折脫位較多發生于左側,而高處墜落傷組患者的骨折脫位兩側的發生概率相近;而交通事故組患者的髂骨、髖臼骨折和恥骨聯合分離的發生率較高處墜落組發生率更高,骶尾骨、坐骨骨折的發生率則是高處墜落組更高,但在恥骨上下支、 骶髂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兩組較為相近。從合并傷來看,兩組患者在顱腦損傷的合并傷發生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頜面創傷、血氣胸、胸內臟器傷、腹內臟器傷以及泌尿系統損傷等方面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從發生比例看高處墜落患者的損傷程度比交通事故更為嚴重。結論 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傷所致骨盆骨折的發生情況與程度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充分掌握其致傷規律,對于臨床診斷與搶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關鍵詞 ] 交通事故;高出墜落;骨盆骨折;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0(b)-0090-02
[作者簡介] 宋春雷(1974.2-),男,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急診創傷。
隨著近年來交通行業及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骨盆骨折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由于骨盆結構堅固且盆內包含臟器、神經以及血管等重要組織結構,因此雖在急性創傷后發生骨盆骨折的概率較低,但一旦發生死亡率較高[1-2]。而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致骨盆骨折的最常見原因,掌握其致傷規律及相關特點有助于準確評估傷情,對臨床搶救及改善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該研究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間該院收治的300例因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傷致骨盆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骨盆骨折的各部位發生率以及合并傷的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300例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傷致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齡5~88歲,平均年齡(45.32±3.29)歲。所有患者均于傷后8h內到醫院就診,根據致傷原因將其分為交通事故組(220例)和高處墜落組(80例)。其中交通事故組男180例,女40例,年齡5~86歲,平均年齡(45.18±3.18)歲;高處墜落組男40例,女40例,年齡7~88歲,平均年齡(45.67±3.3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學檢查,并用手對向擠壓或者向后外分離骨盆,可引起骨折處疼痛。采用Excel表進行統計兩組患者的骨盆骨折各部位發生率以及合并傷的發生情況。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并通過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骨盆骨折脫位各部位發生率比較
交通事故組患者的骨折脫位較多發生于左側,而高處墜落傷組患者的骨折脫位兩側的發生概率相近;而交通事故組患者的髂骨、髖臼骨折和恥骨聯合分離的發生率較高處墜落組發生率更高,骶尾骨、坐骨骨折的發生率則是高處墜落組更高,但在恥骨上下支、 骶髂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兩組較為相近。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合并傷情況
兩組患者在顱腦損傷的合并傷發生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頜面創傷、血氣胸、胸內臟器傷、腹內臟器傷以及泌尿系統損傷等方面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從發生比例看高處墜落患者的損傷程度比交通事故更為嚴重。見表2。
3 討論
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傷是導致骨盆骨折的兩大重要原因,其還通常會合并氣壓部位內臟損傷,因此傷情較為復雜,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3-4]。因此綜合分析,這兩種損傷存在一定的共性:①兩者的損傷程度與致傷速度相關(車速及下墜速度);②兩者均是高能量撞擊傷,損傷嚴重且多發傷的發生率高;③兩者的傷情還受到物體質量的影響(車輛的類型、大小及墜落者的體重),,然而有研究表明,交通事故傷與高處墜落傷在骨折類型、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5]。交通事故傷通常與車輛類型、車速、撞擊方式等因素有關,而高空墜落傷則與墜落高度、著地姿勢、地面性質以及墜落者年齡、體重等因素有關[7]。不同的墜落高度所導致的骨損傷是有規律的,若于3 m以下的高度墜落,是以四肢骨折較為多見,骨盆骨折通常是發生在于3 m以上高度墜落者,若于8 m以上墜落,則常伴有胸腹部內臟器損傷,而從著地姿勢看,最先著地的部位較容易發生損傷[6]。準確掌握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傷致骨盆骨折的特點有利于盡快制定搶救方案,從而對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起到一定作用。
因此為了分析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傷致骨盆骨折的特點供臨床診療參考,該院展開該次研究,結果顯示:交通事故組患者的骨折脫位較多發生于左側,而高處墜落傷組患者的骨折脫位兩側的發生概率相近;而交通事故組患者的髂骨、髖臼骨折和恥骨聯合分離的發生率較高處墜落組發生率更高,骶尾骨、坐骨骨折的發生率則是高處墜落組更高,但在恥骨上下支、 骶髂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兩組較為相近。從合并傷來看,兩組患者在顱腦損傷的合并傷發生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頜面創傷、血氣胸、胸內臟器傷、腹內臟器傷以及泌尿系統損傷等方面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從發生比例看高處墜落患者的損傷程度比交通事故更為嚴重。由此可見,高處墜落傷中發生骨盆骨折的概率相對較大,其與交通事故傷對比,損傷類型和損傷程度各異。高處墜落傷由于受力的變化,所受的力相對分散,容易出現多發性骨折,交通事故傷則由于多為直接碰撞,因此通常以3個以下部位的骨折為主[7]。另外,交通事故的骨折在身體左側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右側,這是由于行人左側一般向著車來的方向,且右側肢體更為靈活。而從合并傷的發生來看,高處墜落以多發性骨折為主,且通常會伴有顱腦損傷、胸腹腔臟器損傷等,這點在該次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因此總的來說高處墜落傷所會引起的機體損傷或遺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礙的概率更大[8]。兩組患者的合并傷,經過積極有效的搶救后大部分患者獲得了較好的預后,交通事故組有6例患者顱腦損傷嚴重搶救無效死亡,高處墜落組有2例患者胸腹內臟器損傷嚴重,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患者術后出現偏癱。
綜上所述,交通事故及高處墜落傷所致骨盆骨折的發生情況與程度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充分掌握其致傷規律,對于臨床診斷與搶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參考文獻]
[1] 祝華強,羅東梅,邱劍,等.交通事故與高處墜落傷致骨盆骨折的特點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12):12-13.
[2] 譚宗奎,王慶,陳莊洪,等.交通事故與高空墜落致傷特點的比較研究[J].傷殘醫學雜志,2003,11(4):13-15.
[3] 譚宗奎,陳莊洪,蔡賢華,等.交通事故與高處墜落致骨傷特點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04,6(2):97-99.
[4] 朱東波,龔輝,王建,等.交通事故致多發傷729例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26(5):853-854.
[5] 劉成.91例交通事故所致嚴重多發傷急診救治體會[J].醫學信息,2011,24(8下旬刊):109.
[6] 張華,楊新,賴偉文,等.嚴重交通事故創傷309例TRISS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3):3083-3084.
[7] 譚宗奎,劉曦明,徐峰,等.兒童交通事故傷特點分析[J].傷殘醫學雜志,2004,12(4):38-39.
古詩詞鑒賞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走進古詩詞的語言。走進作者的心靈就是讓學生對遠離現實的“古人”多一份人文關懷,關注其文字背后鮮活的內心世界,產生同情、喜愛、崇敬、共鳴等形式的心靈溝通。走進詩詞的語言就是讓詩詞語言充分撞擊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在內心對詩詞語言進行充分的體驗,產生豐富的內在語言,“悟”得古詩詞語言要表達的“真意”,使詩詞內容成為自己的“內在生命”。
一、讓學生走進古詩詞作者的心靈
(一)引導學生多一點人文關懷
其實古人寫詩寫詞和今天學生寫QQ簽名、寫日志等有相同之處。是心靈和情感的一種自然流露,是“自由文學”,不拿稿費,不求利祿。同時,中國古詩的最大特點是“蘊藉”,就是含蓄而不顯露,這也和QQ簽名、日志等有相同之處。它是一種情的藝術,需要用心去讀,需要走進詩人心里,才知道他要表達什么意思。
筆者在課堂上這樣啟發學生:“同學們,你們會進入誰的空間看日志?應該是你的朋友,或你在意、感興趣的人。為什么?因為你想知道他在想什么,關心他的心情,在意他的感受,想知道他最近的想法。不過一個人的QQ簽名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因為可能是委婉的、深沉的、迂回的、多層的、正話反說的、指桑罵槐的、言簡意賅的、一語雙關的,但你懂,你懂得他(她)那些“神經病話”的真正意思。因為你走進了朋友的心靈,你用一種人文關懷的眼光去看他的文字。或許里面有你費解的地方,但你在試圖去懂他,努力去推測他的意思,尤其是結合他平時的想法,他的處境來推測他表達的意思。”學生關心身邊朋友卻不關心古代詩人,不關心他們的榮辱得失,不去試圖想他們的感情、境遇,對他們看似“無厘頭”的詩句缺少人文寬容和關懷。所以常常覺得自己看不懂古詩詞。
學生在教材上學的許多古詩詞不是通過自己的感悟去理解其意思的,大多是老師講學生記下來,不是真懂。即使當時覺得懂了,長大了,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也會有新的想法。比如王安石寫的《梅花》,小的時候覺得也不過就是寫梅花迎著雪開了,梅花很堅強。生活閱歷增加了再想想“凌寒”、“暗香”等,就會想出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暗示其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進而想到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文學是一種情學、人學,學生往往忽視了對人的關懷,只想急功近利地從中找答案。所以才會出現2011年安徽高考題中,一看到注釋中有“被貶”字樣,很多考生就連詩也不看了,直接思維定勢地去寫表現了被貶的苦悶,甚至還扯出什么渴望朝廷重新任用自己之類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
所以說,看不懂古詩詞首先是因為缺少對古詩中“人”的關懷,缺少一種像對待自己朋友一樣的人文關懷。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一點人文關懷,這是學生理解鑒賞古詩詞的前提。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了解文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原因,中國古代文人有其特殊的成功觀,不把自己詩詞創作的成就當作人生價值實現的方式。他們渴望出仕濟世,建功立業。正如他們的作品一樣,他們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含蓄的、迂回的。所以他們窮酸與清高并存、可憐與可愛一體、自戀與自卑交替。往往呈現出這樣的狀況:沒官的想有官,有官的想居高位,居高位多不勝其職,被貶則滿腹牢騷。于是說自己如何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如何報國無門,如何有才能不遇賢主,如何糞土王侯,如何發誓隱居……
李白雖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灑脫,但離開長安以后,仍難以避免“昔日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共杯酒”炫耀的俗氣;孟浩然用“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來表達求人推薦的愿望,在求官不得后也有“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抱怨;杜甫有“碧海真難涉,青云不可梯”的無助,也有“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不甘……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要把作者看成一個“平面紙人”,要立體地、多角度地看待他們。他們寫“馬”、寫“劍”、寫“松”、寫“石”,都是在寫自己。說甘心時正是不甘心時,說不在意時正是在意時,強調自己非常開心時正是欲流淚之時,強調自己完全忘記世俗完全清心寡欲正是煩躁不安憤憤不平之時……關注了詩人文字背后的思緒,關注了他們文字背后復雜的靈魂,才不會單一地、機械地、不得要領地去理解一首詩。
二、走進詩詞的語言
筆者在教學中給學生介紹了一個“泡茶”的理論。茶葉有打卷、瘦小、顏色暗等特點,想看出茶葉的真面目,那就只能放到一杯白開水里泡,泡開了才能看到茶葉舒展綠色的全貌。然后才能對這個茶葉進行品鑒、分析,寫評語。中國的古詩詞就像茶葉,有含蓄、蘊藉、講究形式等特點,是打著卷的,需要讀者用自己的一杯白開水來把它“泡開”。學生普遍缺少一杯白開水,更嚴重的情況是在長期的考試教育下他們也不覺得要有一杯白開水的必要,上了高三仍停留在小學背答案的階段。一看見寫景的詩中有山有水,就說是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一看到送別就是表現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一看到詩人被貶就說是報國無門的憤慨。認為詩根本不需要怎么看、怎么品味。
筆者覺得學生的這杯“白開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讓學生知道詩中有一個“新世界”
文學里有一個全新的世界,有時是非現實的,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點。很多意象遵循文學的約定俗成原則,但并不一定合乎生活邏輯。比如在中國古代詩詞里,東南西北風都是被約定好的,“東風”指春天,“南風”指夏天,“西風”指秋天,“北風”指冬天,我們讀古詩時,看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就知道是在春天放風箏,但在實際生活中,春天可能刮的是南風或西風。再比如合肥的梅花多在春天開放,但詩詞里的梅花永遠在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時“凌寒獨自開”。所以不能用現實生活的理性思維來想詩詞的內容,應當有文學思維。當詩人不能回家時,周圍的一切都是能“配合”好的:抬頭見月,低頭紅花,長亭有歸鴉,西樓柳發芽,雨點一陣陣,笛聲催白發,鴻雁不傳書,長安有雪花,水邊有橫舟,驛站無車馬,西風浮云遮望眼,淚水和夢嘩啦啦……學生明白了這一點,在讀一首詩或詞時就不會那么“認死理兒”了。
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詩歌意象的形成有一個文化認同過程,很多是長期形成的,比如柳代表離別,王維要送元二了,一出門就能看見“客舍青青柳色新”,再如玫瑰花、鴿子,難道古時沒有嗎?有。但前者不能代表愛情,后者真的有送信的信鴿卻不能像鴻雁那樣在詩中浪漫地“傳書”,就是因為未能得到認同。比如看到《胡楊女人》這樣的電視劇名字,你就不會產生長得像胡楊一樣的女人或是種胡楊樹的女人或是站在胡楊樹底下的女人等一類的感覺。其中必然得有神似,意思是像胡楊那樣堅強的女人,這也是長期形成的文化認同。
(二)要講點古代文化常識
學生對古詩的陌生主要是對古代文化知識的陌生。這也難怪,在當今的教育狀況下,除了考試卷上的,學生整個的語文學習歷程才見過多少詩呀?比如驛站、登高、冬至、黃花、浮云、白頭、渺然、醴泉、洛陽、長安等蘊含什么意思,學生不全明白。有一次上課講到李清照的詞《點絳唇》時,學生覺得理解不了,甚至問“老師,你怎么知道來的人是個帥哥”?顯然學生對“卻把青梅嗅”中“青梅”的意象蘊含不熟悉。如果他知道“青梅”在古詩詞中是指少女情懷的話就好理解了。再如“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為什么就能寫出采蓮女子的漂亮?他如果知道古人“寫人不及肉”的文化知識就懂了,用現代的理性思維來看待詩歌,自然覺得“匪夷所思”。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由于古詩是非常講究蘊藉的,幾乎每一句都是微型蒙太奇,所以中間必然得有讀者的想象力來搭橋。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也顯得非常重要。舉幾個例子來說一下。“枯藤老樹昏鴉”總不能是三者獨立的吧,枯藤纏在老樹上,烏鴉站在光禿禿的枝丫上或者站在樹下的墳頭上才是詩,“胡琴琵琶與羌笛”總不能指掛在營帳里的三種樂器吧,你得用自己的想象“聽”到各種樂器鳴奏的送別場面的傷感和凄慘。“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等詩句不僅寫出了送別的場面,還要引導學生從中看到詩人的形象,當朋友走遠了,他還在那里佇立著,看著那涌入天際的江水、那延伸到無盡遠方的馬蹄印,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看出那江水那馬蹄不正是詩人的愁緒在翻滾、被拉長嗎?
關鍵詞: 高職高專 商務英語專業 故事教學法
現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如何培養各行各業所需的一線技能型人才,是一線教師的重要職責所在。高職院校有其獨特的育人理念,同時從某種角度說,學生也異于本科生,因此,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勢必影響教學效果。現以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課堂教學為例,談談“講故事”(故事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何謂“講故事”
一般來講,故事教學法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目的、恰當地選擇與所授某知識點相關的簡短故事,輔助講解知識點,力求將知識點具體化、形象化、簡單化,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點,利于理解和記憶。通過“講故事”,讓抽象的名詞解釋、概念術語、未經實踐的工作過程等變得更清晰、易懂,避免枯燥、乏味的講解。如果能恰當地運用這種方式,教師就可以輕松地改善教學效果。
二、故事教學法在高職商務英語課堂的具體運用
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屬于語言文化大類,旨在培養具有扎實語言能力及商務知識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運用故事教學法實現教學目標。現筆者就以下幾個例子談談自己的看法。
1.在英語語音課堂上講解snake和snack兩個單詞中元音的發音時,可以用一個小故事強調準確發音的重要性:有一個人和一位朋友很開心地在討論食物,他們說到了各自最喜歡的食物,朋友突然說:“I really like to eat snakes.(我特別喜歡吃蛇。)”一開始他并沒有想到朋友有什么其他意思,因為蛇的確是可以吃的。但是隨著談話的深入,他才意識到朋友不是想說喜歡吃蛇,而是:“I really like to eat snacks.(我特別喜歡吃零食。)”看來發音不準,還真是個問題。
2.在商務英語課堂上,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運用,往往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可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我們可能發現,純粹地模擬商務情景并不太容易調動時下這些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我們需要適當地鋪墊,比如“講故事”,用自己或是身邊朋友在商務交往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與本課實踐內容相關的小故事作為課程導入,將所講故事的情境或話題加以延伸或者改編,這樣就可以使虛擬的活動情境半虛擬化。如果這種方式運用得當,則有利于課堂教學。
3.如商務英語信函格式這個知識點,同樣可以運用故事教學法。在講解抄送(Carbon Copy)的時候,學生可能不太理解書本上的文字介紹,或者因為不感興趣而記憶不深刻。這種情況下可以圍繞需要抄送信函給上司、律師、會計師、公司備案部門等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講解,使其形象化,便于記憶。
“講故事”不僅要緊密聯系知識點,還要適當考慮趣味性,以引起學生注意,強化學生記憶。故事的選擇是需要扎實的教學經驗和靈活的思維方式相結合以共同實現的,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閱歷。
三、故事教學法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無論什么教學法,都不是萬能的,都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只有聯系實際,依據具體的課程、知識點,靈活運用,才有可能將其作用發揮到極致。因此,以下幾種情況需要很好地把握。
1.“講故事”要恰當,切合實際,避免起反作用。如何講,講什么,怎么講,這些是必須仔細考慮的,否則不僅無益于課堂教學,還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故事教學法看似簡單,實際上要花費大量時間積累,在一點一滴的教學過程中領悟,既要讀懂知識,又要讀懂學生。
2.“講故事”要有度。根據知識點或是訓練目標,把握好故事的內容,不宜過長,否則會影響教學步驟的實施,無法按時完成教學安排,但過短又可能令人費解,不能很好地緊扣知識點,不能起到引導理解、記憶的作用。同時在一節課當中,不宜過多運用,應該充分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合理安排。
3.“講故事”要有原則,不能跑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故事教學法。值得一提的是,與學生話家常不是故事教學法,那只是拉近與學生距離的一種方式,要加以區分;課堂上批評教育,要求學生如何努力學習,這也不是故事教學法。兩者雖說都是教育,卻并不是緊密聯系教學實際的,是不值得提倡的。故事教學法是促進教學的一種手段。其次,故事要真實、有依據,不能胡編亂造,這樣,真實案例才適合用來指導實踐,才可能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知識點。
總之,在諸多教學法當中,“講故事”是可以用來進行實踐教學的,前提是要懂得如何有效運用。一線教師要敢于實踐,樂于思考,慣于積累,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探求適合生源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反思,改善教學效果。同時,將故事教學法與案例教學、行動導向教學等方法系統結合,以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摘 要:詩歌鑒賞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拉分點。很多學生對此類題不知該如何作答。從看題目、看作者、看注釋等方面進行方法指導,希望能對學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詩歌;鑒賞能力;任務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詩詞賞析是必考題,而且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通過平時的教學,我們發現有很多學生在做題時感到鑒賞詩歌很困難,往往是讀不懂詩,看不透題,答不對點,知識儲備不足,那么,詩歌鑒賞自然就成了高考中的一個拉分點。那么,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看題目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題目猶如窗戶,而且在題目中一般交作的緣起、對象、時間、地點、背景以及詩歌類別等信息,從題目入手既能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又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就可以看出:大庾嶺:交代地點。驛:驛站。說明詩人應該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羈旅情懷有關。
二、看作者
詩歌鑒賞講究知人論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有助于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盛唐時期的作品多表現盛唐建功立業的豪歌,而晚唐時期的作品多表現晚唐王朝衰敗的挽歌。而且,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詩風。例如,李白:身處盛唐,豪放飄逸;杜甫:遭逢亂世,沉郁頓挫;陸游、辛棄疾:家國多難,激蕩強烈的愛國情懷。而且,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詩歌風格。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說以南渡為界,南渡之前,生活優裕,所以她的作品充滿了上流女子的閑適,但是,南渡之后,經歷了國破家亡丈夫死去等一系列打擊之后,生活孤苦,孤獨無依,所以,她后期的作品充滿了愁緒。所以,欣賞詩歌,一定要采用知人論世的手法看作者。
三、看注釋
注釋一般是解釋原文中的寫作背景、典故出處等較難懂的地方,是幫助我們讀懂詩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環節,不可不看。
四、看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飽含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
讀懂意象,即讀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的《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詩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孤獨凄苦的主觀精神。而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并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六、品用典
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的《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七、抓修辭
在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的《詠柳》,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詩歌是文學領域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無論是我國古典詩歌,還是中外現當代詩歌,都有著誘人的魅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應該通過課堂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和鑒賞詩歌的能力。讓學生見到詩歌,不是恐懼,而是用美的眼光去欣賞它,那學生的水平就有了相當大的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出現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高考 古詩鑒賞 詩歌本質 試題設計
我們都知道對于詩歌鑒賞可以用“披文入情,知人論世,感悟妙語”來概括。但是,對于古代文化知識儲備極少、能力還比較缺乏的高中生而言,未免過于抽象和模糊,何況詩歌的語言凝練、含蓄、跳躍、以少蘊多,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確定性,的確讓學生普遍感到棘手,可以說,在詩歌鑒賞中,大多學生都吃盡了“苦頭”。“詩歌鑒賞”題的考查,是《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考試說明》的明確規定,每一年的高考都設計有詩歌鑒賞題。而每年高考此題得分都是普遍在3至5分。在每一次的復習中,學生一直都對詩歌鑒賞感到無從著手。下面我根據自己在高考復習中的一些體會,淺析詩歌鑒賞方法的突破點。
一、抓住詩歌的本質
《毛詩?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毋庸質疑,詩歌的本質就是“詩言志”。即詩歌就是作者為了表達某種情感或某種觀點而抒寫的一種“文章”。因此在鑒賞詩歌時一定要把握一個字“志”,即“情感”!而詩歌賞析的難點也是把握詩歌中的情感,然而,我認為詩歌賞析的切入點恰恰就是去挖掘詩歌中表現情感的蛛絲馬跡。因為任何詩人的情感抒發都是有跡可尋的,其途徑不外乎兩種:一為直接抒情,二為間接抒情。我們只要循著這兩種方式,以特定的技巧與方法去尋找,就容易找到賞析的切入點。
二、抓住高考試題設計的特點
高考試題的設計基本是圍繞“意象”、“意境”、“情感”、“手法”來設計的!而不管怎樣設計題目,其實都離不開“景”與“情”,也就是說用什么景抒發什么情或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點,景與情有什么內在的關系(手法)。我們抓住了這些命題的特點后,在復習詩歌鑒賞的時候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就要緊緊地圍繞詩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手法”來理解分析詩歌。
三、抓住詩歌的“四大內容”
我這里所說的“四大內容”是指“寫了什么景”、“這些景的特點是怎樣的”、“抒發了什么情感”、“運用了怎樣的手法”。因此在鑒賞每一首詩歌時一定要弄清這四個方面的內容,這樣說可以應對所有的高考題目。
1.以景物為中心,初步理解詩歌意境與情感
所謂意象,就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體形象,說得淺顯點就是詩歌中的景物或人物。這些意象是詩歌內容依托的主體,也是作者抒情的載體。作者就是利用這些感性的具體的形象來傳情達意。而由于歷史文化的積淀與傳承,詩詞中的某些意象在長期運用過程中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像“月亮”這意象就約定俗成地當作“思鄉”“思親”的代名詞。像“夕陽、殘陽、斜陽、日暮”就含有“傷感、凄清”的情感傾向。《文心雕龍》中提到的“神與象通”正是此意。所以讀懂詩歌意象的深層內涵也就抓住了詩歌情感的關鍵。艾略特也曾講過:“表情達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組意象,一個情境。這些訴諸感性經驗的外在意象出現時,該特別情意也就隨之給喚引出來了。”所以,意象是留給我們賞析詩歌的首要突破點。因此在抓意象的時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那么如何抓住呢?我想主要是要抓住詩歌中描寫景物的詞語,一般要把握好修飾景物的詞語――形容詞、動詞、數量詞。
如李洞詩《繡嶺宮詞》“野棠開盡飄香玉”一句,所寫的景物是“棠”,那“棠”有什么特點呢?那就要抓住“野”、“開盡”、“飄香”等修飾語,通過理解這些修飾語,我們可以懂得“棠”特點:野外的海棠花開盡凋零、飄落的花瓣如香玉般。而后再結合詩歌意象特定的蘊涵,我們也可以明白了此句詩寫了花凋零后的荒涼,從而體會到了此時作者的情感是“悲愁”這個方向,為鑒賞此詩提供了很好的基調。
再如李白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這兩句寫了“月”,用“入”和“流”兩個動詞來寫,讓我們懂得“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也讓我們體會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再如杜甫詩《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詩中的“細”“微”“危”“獨”形象的寫出了景物特征,即岸上的小草在微風中飄擺,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孤獨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從而懂得“月夜孤舟,微風陣陣,寂靜和孤獨籠罩著一切”,進一步揭示了詩人漂泊的孤清處境。
因此,把握詩歌的景物特點是理解詩歌的“中心點”,只有抓住這個“中心點”,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以“情點”為基點,進上步理解詩歌的情感
所謂的“情點”是指詩歌中能夠體現作者或詩中主人公的情感的地方。也就是說,在鑒賞詩歌時要找出表現情感的字詞和詩句。直接抒情的詩歌中必有一些能集中、鮮明反映詩人情感的字詞和詩句。這些字詞是作者情感的濃縮和概括。抓住了它們也就抓住了情感。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中的“愁”與“淚”,“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中的“愴然”與“涕下”,“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中的“談笑”,這些字詞正是直接表現作者情感的地方,也正好是整篇詩詞的情感脈絡。再如李洞詩《繡嶺宮詞》“猶唱與開元太平曲”一句就是此詩的“情點”,抓住此句,就可以明白作者是借古諷今,希望社會“太平”,從而揭示當時危機重重的社會現實。
3.以手法為“妙點”,深一層了解詩歌的情感與藝術特色
古詩常用一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來表達情感、體現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象征、聯想等表現手法,及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借代、襯托、反襯等修辭方法,因此鑒賞古詩要從“手法”這個“妙點”來分析詩中所用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如杜甫詩《旅夜抒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所用手法就是借景抒情;“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是用宏闊壯大的意境來襯托詩人的孤苦伶仃;“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又是用反語的手法,含蓄的吐出了胸中塊壘。能很好地抓住表現手法的運用,就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把握詩情與藝術。再如鄭谷詩《海棠》中“莫愁粉黛臨窗懶,梁廣丹青點筆遲”的詩句,運用了“烘托”的手法來寫出了海棠花的美,也表達出了作者對海棠花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