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門豹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何解決?我們在校本教研中提出了“專家引領”這一策略,改“蘿卜燉蘿卜”為“肉骨頭燉蘿卜”。毫無疑問,在我們的課堂中,教師是“專家”,是指導者、引領者。教師的及時介入、有效指導,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事實上,我們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不能否定教師的精講指導,不能否定必要的接受式學習。畢竟,我們的課堂有著一個不可改變的重要因素——時空的局限性。
一、指導回歸文本,與文本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極力倡導的理念。可是,在實施中我們發現: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話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了,卻丟失(或是說忘記了、顧不上了)與文本的對話,使課堂“散而無神”。請看《西門豹》一課的教學片斷。
[案例]
為了讓學生深層地理解西門豹懲治惡紳、巫婆的巧妙,教師以“假如你是西門豹,你會怎么處理這件事”作問,讓學生展開個性化的閱讀,以期將學生的辦法與西門豹的用計對比,體會出西門豹計策背后的良苦用心。課堂中學生是這么說的:
生1:我覺得西門豹的方法太麻煩,其實他只要在大堂上審問一下巫婆、官紳頭子就可以判他們死刑了。
生2:假如我是西門豹,我要把所有官紳和巫婆統統投到河里,斬草除根,省得他們日后作亂。
生3:假如我是西門豹,我要把官紳頭子、巫婆下油鍋,投到河里去太便宜他們了,老百姓不解恨。
生4:懲治巫婆、官紳頭子的好辦法,是一刀一刀地割,讓他們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讓他們嘗嘗作惡多端的后果。
……
[反思]從學生的對話來看,第一個學生與第二個學生的回答已與教師的預設相一致,可以與西門豹的“用計”進行比較了。教師教學重點是要讓孩子體會西門豹計策背后的良苦用心,如果再讓學生說下去就意義不大。從現場的生成來看,第三個學生和第四個學生的回答似乎在比賽誰更殘忍,這樣的生成既無效,又有害。這時,教師應該及時指導學生回歸文本,去探究西門豹用計的妙處。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尊重了學生的話語權,卻丟失了文本的話語權。
二、指導全面感悟,解讀文本內涵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入選教材的文本是作家自身生活閱歷、經驗、思想的積淀,這使得文本與我們教學的對象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距離存在。文本表述的意蘊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自我把握,甚至“劍走偏鋒”。
[案例]
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再見了,親人》時,當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士不惜流血犧牲,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時,教師及時指導點撥:“那么,志愿軍有沒有為朝鮮人民流血犧牲呢?能不能從課文中看出來?”于是,學生再讀再思,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生1:志愿軍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與敵人拼了三天三夜,這可以說明必然有流血犧牲。
生2:大娘救的是傷員,傷員就是流血受傷的。
生3:偵察員老王被敵人抓住肯定要挨打受刑,也不免要流血的。
生4:敵機在前沿陣地轟炸,也說明志愿軍在流血犧牲。
……
于是,教師再讓學生齊讀課題,說說對課題的含義有什么新的理解。
[反思]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文本中寫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士流血犧牲是“明線”,而志愿軍戰士為朝鮮人民流血犧牲沒有正面詳寫,是“暗線”。只有兩線并存,方能全面感悟。教師適時地進行指導點撥,通過創造性地設問,誘使學生從文本顯信息中去推理出文本中的潛信息,不僅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促進學生對文本思想內涵有更深的理解。
三、指導突破定勢,多角度思考問題
兒童的心靈是開放的,他們樂于接受各種思想,但常常缺乏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思維缺乏深度與廣度,容易出現定勢,或是囫圇吞棗地接受文本的觀點。
[案例]
教學《蛇與莊稼》一文的第二段時,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貓與苜蓿的關系,教師設問:“如果當地苜蓿長勢不好,應用什么方法解決?”學生按照已形成的思維定式,回答:“增加貓的數量。”教師便反問:“如果是因為土地貧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用增加貓的數量也可以解決嗎?”于是,學生認識到:要先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苜蓿長勢不好。這樣,在深化學生對課文認識的同時,又培養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對具體的情況要作具體分析。
[反思]苜蓿長勢不好從生物鏈上尋求減產的歸因這沒有錯,但實際生活、生產中造成減產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對具體情況要作具體分析。教師這一指導性提問的設計十分必要,目的是為了打破學生新的思維定式,讓學生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懂得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指導理清思緒,明確探究方向
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放手讓他們去探究,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最強音。課堂有限的時空,使我們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必須要有明確的指向。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有機的篩選或整合。
[案例]
在研讀《我盼春天的薺菜》一文時,在深讀階段,教師問學生有哪些疑問希望解決,學生提出不少問題。
生1:“我”為什么不怕媽媽打,而怕看到哀愁的目光?
生2:“我”為什么那么饞?
生3:課文中寫“羊兒回圈,鳥兒歸巢”跟“我”有什么關系?
生4:“我”對薺菜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特殊”在哪里?
生5:“我”挖薺菜為什么說“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
師:真不錯,大家提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但要研究這些問題,如果按大家說的一個一個地去研究,顯然缺乏條理性。實際上,剛才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都與“我盼春天的薺菜”有關,那么“‘我’為什么要盼望這十分普通的春天的薺菜”關鍵在于“我”。我們必須弄清楚,這是一個怎樣的“我”。請大家細細地讀讀課文,說說“這是 的我”。(學生再讀課文)
生1:這是餓極了的我。
生2:這是受盡追打、侮辱的我。
生3:這是怕媽媽哀愁的我。
生4:這是追求精神坦然、自由的我。
……
師:請大家根據自己的填寫,找出相關句子,讀讀想想:“我”盼春天的薺菜為了什么。
[反思]當初讀課文后,我們的學生往往能夠提出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淺顯的,可以通過學生的交流或自己細讀文本解決;有些會涉及文章表達的主題,和我們教學的重心相一致,這些問題是非常有價值的,需要我們深入探究。但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是比較零碎的,缺乏條理性。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地指導,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核心,揭示事物之間的主要矛盾所在,讓學生進一步去探究,這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中,開始學生提了不少的問題,應該說都很有價值,但必須把這些問題集中為一個主問題來解決。本例中,教師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以“這是 的我”來統率,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寫,研讀相關的重點詞句并交流感悟。這樣,學生自然領悟到“我盼春天的薺菜既為了解決饑餓,又為了精神生命的自由,不受欺壓”的結論。
五、指導相關背景,深刻領悟文本
缺乏對文本背景的了解,往往是學生在學習時感悟出錯或出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讓學生課前查閱背景資料,也可以在課堂中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資料。事先查閱時,學生往往著眼于大背景,而忽略一些小方面的問題,所以在學中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案例]
教學《將相和》一課時,學生對澠池會上的斗爭是打成平局,還是決出勝負,爭論不休。這時教師給學生指導:“同學們,現在老師給大家幾點提示:一是秦國比趙國強大,秦國是大國;二是秦王是一國之王,而藺相如是臣;三是瑟與缶雖然都是樂器,但瑟是弦樂器,聲音悅耳,缶是打擊奏的樂器,聲音單調。大家再細細讀讀這部分,思考一下:這場斗爭究竟斗得怎樣?”
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我認為趙國勝利了。因為秦國是個大國,趙國是個小國。大國的王為小國的王演奏樂器,小國的王也為大國的王演奏樂器。比較起來,在當時的人們認為,大國的王顯得更難堪。”有的說:“趙國占了上風。因為趙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擊缶是藺相如叫擊的。秦王是君,藺相如是臣。這樣也顯得秦王更難堪。”有的說:“同樣是樂器,一種是為另一種樂器打節奏的,是配合瑟演奏的。比起來,秦王顯得沒能耐。”
關鍵詞: 課堂教學 精心預設 強化生成
什么是理想的課堂?葉瀾教授作過這樣精辟的論述:“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經過多年的課改實踐,我對葉瀾教授筆下理想的生成性課堂有了些許頓悟。
一、精心預設,為生成起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新課程注重教學的生成性,并不意味著不需要預設,而是對課前預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預設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從學生角度出發安排教學活動,選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著力對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可能發生的情況從多方面進行估測,并設計多角度、多層次的策略方案,以備在教學中及時調用。
1.預設學生情況
對課堂教學的預設首先要從學生入手。學生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存在差異。每個人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都不盡相同,加之課前準備的程度不一,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在備課時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了解他們的預習情況,并預測可能發生的一些課堂變化,并思考其對策,然后存儲在自己的彈性預設空間內。比如:我在備課外閱讀《向往奧運》這一課時,就考慮到本班學生中,有的是體育迷,體育方面的知識、見聞比老師還豐富;有的對體育不感興趣,知之甚少,估計對文中提到的奧運明星、奧運舉辦地點等都不清楚;還有的從來不關注體育新聞,對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申辦、籌備情況知之不多。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我查找了許多有關奧運的基本知識、舉辦地、獎牌數、奧運明星等的文字、圖片、現場回放內容并制作成課件,以便隨時補充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不足。事實證明:預設了學生的情況,精心做了準備,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2.預設文本的情感點
文本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學生自然能在對文本的解讀中感受到,甚至與作者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預設的時候,要關注文本的情感點,對文章的“動情點”進行細致深入的挖掘。有的文本的情感點是顯而易見的,如《秋天的懷念》、《地震中的父與子》等,它們顯然是教育啟發學生學會關愛我們的親人;《最后的輝煌》是講無私奉獻的,啟發學生如何回報社會;《放棄射門》則是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得失,使學生受到人性美的熏陶,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體育道德。也有部分課文,從不同角度可獲得不同的情感點,如《跳水》,從船長的角度,可啟發學生遇事冷靜、機智、果斷;從孩子的角度,又可以教導學生遇事不沖動,多考慮后果;從水手的角度上,還可以教育學生開玩笑不可過火。這些情感點猶如航標,指引學生生活處世的方向,對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操的培養至關重要。當然,在對文本的“動情點”進行細致深入的挖掘的同時也要預測學生可能會有哪些情感的迸發,面對這樣的情感我們應如何對待。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好好把握課堂,全面預測課堂,做到收放自如,逐漸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智慧,課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預設質疑問難
“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新課標要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做到不唯書,不唯師,敢就文章的“關鍵點”、“疑惑處”、“重難點”、“模糊處”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意外問題的出現,使生成的教學資源更具偶然性,讓我們一時難以駕馭。所以,我們備課時應對上述易引起學生質疑問難的地方進行深入預設。如備《西門豹治鄴》一課時,我就預設學生可能質疑的幾個問題:西門豹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抓起來殺了?課文前面說鄴這個地方人煙稀少,但后面怎么又寫到了河伯娶媳婦的日子,漳河邊上站滿了老百姓?西門豹為什么不把其他官紳也投進漳河?書上說,到了河伯娶媳婦的日子,巫婆背后跟著十來個穿著綢褂的女徒弟,巫婆為什么不把她們送給河伯?這樣上課時就更得心應手了。
二、不拘預設,為生成導航
上海師范大學吳立崗教授曾提到:只要有利于加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調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不必去擔心預設的進程“失控”。在平時的教學中,盡管教師課前會預測學生的學習走向,并預備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聽到一些別樣的想法。針對這種情況,有經驗的教師總會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學,調整教學方案,讓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行進。如,教學《窮人》一文,在學習桑娜抱回兩個孤兒的矛盾心理這一段時,一學生突然提出質疑:“課文主要寫桑娜樂于助人的品質,而這里卻具體寫了她救孩子后的矛盾心理,這對刻畫桑娜的形象有沒有影響?”這一問題雖然唐突,卻有研讀、探究的價值,解決了將會使學生對桑娜的美好品質有深層次的認識。于是我果斷放棄了原有的教學設想,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聯系上下文自由發表意見,最終形成統一認識:這種矛盾符合桑娜當時的處境,是可信的,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但即使擔心、害怕,她還是做出寧可挨揍也要撫養孤兒的決定,更顯其善良。因此,這種矛盾心理的描寫不但不會破壞桑娜的善良形象,反而使桑娜的形象更有血有肉,真實可信,具體可感。這里,正是由于我及時抓住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思路,才使本節課有了創造性的收獲。
三、評價預設,為生成鋪路
老師的預設,基本上有的放矢,但是學生的狀態不一,有偏差,有層次,有誤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加強評價預設,為生成鋪路。
1.生成有偏差――在補偏中認可
語文課上,常常會遇到“答非所問”的場景,如:教學《當代神農氏》一文時,問:讀了課題,你頭腦中出現了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有一名學生卻說出細枝末節的答案。我順勢追問:細讀讀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或許有新發現。如果一味重復自己的問題,則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如果順勢利導,加強方法指導,則會有收獲。可見面對意外的收獲,教師只有善于導航,才能駛進美麗的港灣。
2.生成有錯誤――在糾誤中否定
關鍵詞:有效評價 坦誠幽默 靈活多樣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教師應在課堂上抓住時機進行有效的評價,評價語言機智多變,評價方法靈活多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變得精彩
一、真誠準確,風趣幽默
教師真誠的語言、準確的評價,能使學生如沐春風。如:在學生讀完課文時,我真誠地說:“這個句子,你讀得多好啊!請你再讀一遍。”“你的聲音真甜美,如果響亮點就更好了。”“你的普通話比老師標準,如果能聲情并茂就更棒了。”“你讀得真好聽!不過,你要是加上動作就更好了。”善用語言,激發學生長久的、內在的積極性,善于發現值得鼓勵的地方,避免廉價的表揚。在課堂上,教師機智巧妙的評價語言,可以使教學信息的傳遞風趣而幽默;使學生在笑聲中欣然接受評價,讓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去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使課堂生花,為教學增色。記得有一次聽研討課時,老師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中狼與羊的對話,一個男生用非常平直的聲音小聲讀,部分學生捂著嘴偷笑。那男生紅著臉不好意思坐下,那位老師走到他身邊,微笑著輕聲地說:“噢,你這么小聲,人家以為你才是溫順的小羊呢。”男生聽后不好意思地笑了,接著就站起來繪聲繪色地讀了起來。他剛讀完,教室里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二、創新多變,有效激勵
在教學中,除了有聲語言之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運用體態語言。課堂上,你不妨翹翹大拇指、鼓鼓掌或與學生握握手,祝賀學生的精彩回答,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評價方式更具親和力,其作用遠遠大于隨意的口頭表揚。記得有一次家訪,家長告訴我,他兒子有一天回家高興得手舞足蹈,原來是上課時回答精彩,老師給了他一個擁抱,回家后還沉浸在快樂之中。由此可見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將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有機結合,巧妙應付,獨特創新地進行評價,課堂自然就會充滿活力。
三、尊重差異,因人施評
首先應該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制訂層次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在經過努力之后能享受到成功,并得到發展。
人都喜歡被表揚。優等生需要表揚,學困生更需要表揚。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要及時地給予表揚,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表揚。作為教師應該通過給予每個學生積極的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幫助他們悅納自己,擁有信心。去年我接了五年級一個班,班里有個學生叫黃炳煌,據了解,這孩子父母長年外出打工,他從小與祖父一起生活。由于祖父年邁,又非常疼愛他,對他的管教有所欠缺,他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學習紀律性不強,語文、數學都沒及格,上學經常遲到,甚至課本也不帶,作業也不做。但他朗讀時聲音響亮,我抓住他的閃光點,經常讓他朗讀課文,并及時進行了表揚,他也得到了其他學生鼓勵的掌聲,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漸漸地,他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在以后的課堂中,這位同學經常積極地發言,這不就是老師的期待性評價給了他勇氣嗎?在老師真誠的期待中,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在反復的嘗試中獲得成功,從而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對那些學習比較好的學生,不能輕易表揚,要對他們提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對學習一般的學生,教師更應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并適時予以肯定,只有這樣,教師的表揚才能真實有效,學生才能加倍珍惜。
四、共同參與,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