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肖邦故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投影故園外景,感受故園之美
這是為了讓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肖邦故園的景物之美,激發(fā)其對肖邦故園的向往之情,為其興味盎然地走進文本打下基礎。同時,投影中的景物之美又與文中對肖邦故園四季美景的描寫相照應,加深了學生對肖邦故園環(huán)境的認識和理解。
二、投影“肖邦簡介”,誦讀了解其人
之所以要簡介肖邦,是因為學生雖然都知道肖邦是著名音樂家,但是對于他的生平、遭遇等可能知道得并不詳細。通過簡介,能讓學生對肖邦有一個宏觀的了解;同時,也為學生理解文中肖邦創(chuàng)作的背景、音樂的成就和愛國情感等作了鋪墊。
三、整體感知全文,理清全文脈絡
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題目叫“肖邦故園”,那么圍繞“肖邦故園”寫了哪些內(nèi)容?
學生自由舉手回答,沒有答全或答錯的地方,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最后,形成了這樣的答案:
1.(第1-2段)肖邦故園的歷史、意義。(故園因人而存?zhèn)鳎?/p>
2.(第3段)肖邦故園的特點和肖邦音樂的成就。(人因音樂而不朽)
3.(第4-12段)肖邦故園對肖邦音樂的影響。(音樂因故園而豐厚)
4.(第13-19段)肖邦故園及其音樂對人民、國家精神的影響。(音樂因精神而動人)
5.(第20-27段)對肖邦故園四季景色的贊美,表達對肖邦的無比崇敬。(音樂、人、精神永存)
首先討論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理清全文的行文脈絡,把握總體內(nèi)容。這是理解、分析文本的前提和基礎。因為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內(nèi)容豐富,如果不先對全文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把握,那么接下去分析文本重點、難點等就失去了憑借和基礎。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對本文的脈絡層次的理解和教學參考書的理解略有不同。教參上認為本文分為五部分,即:第一部分(第1-2段),對肖邦故居的歷史回顧。第二部分(第3-8段),闡述肖邦故居的環(huán)境與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密切聯(lián)系。第三部分(第9-12段),滿含深情地寫了肖邦對這片故土的熱愛。第四部分(第13-19段),寫肖邦故居的現(xiàn)狀,人們從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樂中所獲得的精神力量。第五部分(第20-27段),描寫了肖邦故園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們與肖邦的音樂融合在一起。
而我認為第3段并非寫的是肖邦故園和肖邦創(chuàng)作的關系。這一段共兩句話,第一句寫的是簡陋的肖邦故園卻誕生了天才的肖邦,第二句話贊美了肖邦創(chuàng)作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這樣寫,是為下文的第4段作鋪墊的,即為什么簡陋的“側屋”里會誕生出音樂天才呢?為什么肖邦音樂會有如此之高的地位?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第4-8段對“故園環(huán)境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的描寫。
至于第9-12段,就更不能單獨成為一部分了。因為這四段與第4-8段銜接得非常緊密。第4-8段是寫肖邦故園的環(huán)境對肖邦音樂的影響,第9-12段則是寫雖然肖邦在故園生活時間很短,但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仍然與故園聯(lián)系密切。這四個段落與上文的第4-8段一脈相承,都是為了說明肖邦音樂和肖邦故園有著無法割舍的緊密聯(lián)系,正是故園的環(huán)境形成了肖邦獨特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和音樂風格。
我的這種理解也得到了多數(shù)聽課老師的認可。課后,有聽課老師跟我交流,認為我的這種理解更尊重文本的實際,也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在概括了每一部分內(nèi)容大意之后,我又用最簡潔的語言進行了提煉,如“故園因人而存?zhèn)鳌薄叭艘蛞魳范恍唷薄耙魳芬蚬蕡@而豐厚”“音樂因精神而動人”“音樂、人、精神永存”,這樣使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更加鮮明突出,更有利于學生對每一部分核心內(nèi)容的把握和理解。
在理順脈絡層次之后,我又對全文的內(nèi)容作了簡單總結:本文的題目叫肖邦故園,切入點也是肖邦故園,但縱觀全文,卻是將故園、肖邦、音樂融為一體,通過對故園的描寫,歌頌了肖邦音樂的巨大成就,歌頌了肖邦對人民、國家精神上的巨大影響,表達了對肖邦的無限懷念、崇敬之情。
這樣就使學生對文本的全貌了然于心,對文本的寫作思路、表達主旨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四、緊扣學生疑問,突破重點難點
由于本次教學展評活動的研討主題是“以學定教,學教相長”,即要向所有的聽課者展示這樣的理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把學生的“學”作為課堂教學考慮的首要因素,把澄清學生疑問、幫助學生學習、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放在課堂教學的關鍵位置。為了落實這樣的思想,課前,我布置學生預習文本,要求每位學生寫出對本文兩至三處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對學生的疑問進行了綜合整理,決定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討論,來突破全文的重點難點。
1.文中有兩處描寫肖邦故園四季景色的語段,它們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題有近2/3的學生提問,無疑是疑問的焦點。)
這兩段景物描寫分別是第7段和第21-27段。
(1)首先,提一名學生朗讀第7段,并組織所有學生討論本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通過研討,學生很快便能找出表明作用的語句,即為了說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無疑跟各自出身的環(huán)境,跟生活周圍的景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
關鍵詞:多元智能;中等藝術生;學習資源;策略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一種新的智力理論。1979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承擔了一項“研究人類的智力潛能及其開發(fā)”的課題,經(jīng)過多年研究,加德納于1999年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了重新思考,出版了《智力的重構――21世紀的多元智力》。加德納的成果中,對智力做了重新界定,并對智力的結構進行了多元劃分。《智力的結構:多元智力理論》出版20多年來,多元智能理論影響逐漸遍及世界各國,成為20世紀后期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理論之一,并在20世紀末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jù)。
多元智能的發(fā)展,需要豐富的、適當?shù)耐庠趯W習條件,即需要豐富的學習資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高中語文課程應該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并形成富有彈性的實施機制。學校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有選擇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幫助教師提高水平、發(fā)展特長,開發(fā)和利用各方面的課程資源,建立互補互動的資源網(wǎng)絡,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的觀點,而中等藝術生語文綜合教學作為特殊的學習形式,不僅能夠突破語文課程的限制,更突破了課文文本對藝術類學生學情的限制,從而從更豐富的角度指導學生的語文學習。
立足于中等藝術專業(yè)學生的語文綜合教學以藝術生自身特長為抓手,致力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而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至為關鍵,需要整合多元智能、學生自己的學習風格和語文教材三者之間的互通,從而產(chǎn)生綜合性的學習效果。
在考慮語文綜合教學的時候,盡量尋找與利用和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相結合的課文。“課文選材的時候,更多地考慮是否注意到了貼近學生生活,是否是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能夠引起共鳴的話題。”這句話很好地說明了教材的選擇與學生的實際之間的關系。對于藝術專業(yè)學生來說,和他們專業(yè)相對應的課文,往往更能激發(fā)他們閱讀和探究的欲求。
以蘇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肖邦故園》為例:對于藝術生來說,本文除了了解音樂家的愛國之情,激發(fā)學生與之產(chǎn)生共鳴;通過文字的涵泳體味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之外,還能從肖邦本身出發(fā),結合肖邦生平及作品,并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對于文本中的一部分的解讀:
一年四季都得細心觀察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誰若真想探究肖邦音樂的精神,理解肖邦音樂跟波蘭有著何等密切的聯(lián)系,誰就應悉心體會歐根?德拉克洛瓦所謂的蔚藍的色調(diào),它是波蘭景色和在這大平原上誕生的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色調(diào)。
對于這一段文字,能夠做出深入而專業(yè)的解讀的,也莫過于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合作。學生在對德拉克洛瓦的資料收集基礎上,通過電腦PPT課件展示了他的作品如《自由引導人民》《肖邦畫像》等,總結他的藝術成就即對色彩的深入研究和獨特運用影響了凡?高及印象派畫家,他的色彩純凈豐富而透明,讓全班體會“蔚藍的色調(diào)”。
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作用主要是穿針引線,學生對德拉克洛瓦的深入分析,究竟對語文本身有多少意義呢?因此,在該活動之后,教師馬上提出作者在文中提到德拉克洛瓦的作用是什么,從而在使得課堂牢牢圍繞在課文文本展開而不跑題萬里,而這也是語文綜合性活動“語文性”的體現(xiàn)。
在電腦課件純凈的蔚藍色中,學生選擇了肖邦的三首作品片段并冠以主題詞來作為對文本的輔助解讀:蔚藍色的寧靜的降b小調(diào)夜曲,慷慨激昂的A大調(diào)“軍隊”波蘭舞曲和雄渾豪壯的降A大調(diào)“英雄”波羅乃茲。學生還試圖分析波羅乃茲曲的波蘭風格以及肖邦創(chuàng)作后兩首曲子和波蘭革命的歷史關系,并不斷和課文文本結合,分析作者所表達的深意。
雖然藝術專業(yè)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知識結構較單一,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興趣容易轉移,但《肖邦故園》文字相對淺顯,又生動形象,與學生的專業(yè)學習經(jīng)驗相結合,因此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多種綜合元素自然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視覺的沖擊中,聽覺的刺激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本次學習活動先讓學生組成團隊去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幾個問題進行合作研究和討論,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完成課堂內(nèi)容之后,再進行課后拓展,拓展部分任務如下:
一、課后綜合實踐活動的布置
1.活動A《我看肖邦》從音樂或其他角度探索肖邦個人品格和音樂魅力。
2.活動B《**故園》對本地某名人故居進行深入探索,參照課文風格,以小見大,發(fā)掘該人物的生平和人格。
3.活動C《……》自己創(chuàng)作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主題!
注意:1.活動都要形成一份文字稿;2.都要制作PPT課件。
二、活動方法參考
1.調(diào)查法:實地調(diào)查,形成初步文字稿。
2.訪問法:訪問當?shù)厝嘶虿┪镳^工作人員,并形成采訪筆記。
3.資料索引法:通過網(wǎng)絡或者圖書館,做好基礎調(diào)查工作。
三、活動步驟參考
1.通過網(wǎng)絡或者圖書館,做好基礎調(diào)查,并整理好資料。
2.實地調(diào)查,把自己的所見所得和資料進行對照。
3.訪問交流,采訪故居管理員或者文化工作者,對人物品格作進一步的探究。
4.組稿,對人物的點評和對自己的影響。
四、可以做成多元化的PPT課件
1.文字;2.照片;3.故居的手繪地圖等,通過手繪圖畫來表現(xiàn);4.建筑特點,功能;5.視頻;6.音樂
五、本次活動需要3人以上的小組合作,自由組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本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但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通過一系列綜合性活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另外,綜合性學習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也使得課程突破了課堂的限制,也突破了學科的限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和常規(guī)的語文學習相對照,在學習方式上語文綜合教學更側重于實踐活動,但是作為語文活動,根本目標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語言智能仍然是語文綜合教學中最應突出和強化的智能項目,在活動中,語文是不能缺席的。
在《肖邦故園》的綜合性學習設計中,處于重要地位的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的鑒賞、朗誦、學生的陳述和形成文字,以此為錦,再添上其他資源的花,使得課程“錦上添花”,豐富多彩,又切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溫立三先生認為:“一般來說,化為聽說讀寫的語文訓練,就應該算是成功的整合。”語文綜合教學要始終以語文學科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使之與一般的綜合實踐活動區(qū)分開來,確保“語文本色”,當然這與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是并行不悖的。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在編寫時本身就具有一種比較的眼光。選擇的外國文學作品較好地體現(xiàn)了經(jīng)典性、時代性和流派的傳承性,具有“世界文學”的眼光。編排作品體例則遵循了跨民族、跨文化的原則,同一板塊內(nèi)常常將主題、體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中西文章相互搭配。比如必修三“祖國土”專題“頌歌的變奏”板塊中選擇了聞一多的《發(fā)現(xiàn)》、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和阿赫瑪托娃的《祖國土》四首中外抒情詩,都是帶著深深的悲劇感和憂患意識抒發(fā)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深刻的愛。“號角,為你長鳴”專題“底層的光芒”選擇了高爾斯華綏的短篇小說《品質(zhì)》和楊絳的散文《老王》,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了大時代背景下底層普通勞動者的高尚品格。“殉道者之歌”板塊則用三首中外名詩《離騷》《致西伯利亞囚徒》《啊,船長,我的船長喲!》展現(xiàn)了屈原、十二月黨人和林肯在歷史重大事件中的人格追求。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憶”專題下“執(zhí)子之手”中就選擇了《長亭送別》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一中一外、一離一聚、一悲一喜兩個戲劇選段,對應了愛情這一人文話題。“舊日時光”則選了彭斯的《舊日的時光》、朗費羅的《箭與歌》和馮至的《別離》三首抒情詩歌,傳達友情這個人文話題。“直面人生”專題“苦難的尊嚴”中則選編了培根的《論厄運》和周國平的《直面苦難》兩篇充滿人生智慧的論說文,探討了如何面對逆境的話題,在讀本的相應板塊內(nèi)又選擇了丁大同的《庸人》和王蒙的《人生三境》對人生中的順境、俗境進行探討。
外國文學實質(zhì)上是翻譯文學,是經(jīng)過譯者第二次創(chuàng)作的作品,譯作不可避免地打上譯者的理解、風格等個人色彩,不同的譯本所呈現(xiàn)的文學樣貌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外國文學作品的這一特征也帶來了一種必然的比較,即譯本的比較。當然我們畢竟不是英語專業(yè)式的去評判譯文孰優(yōu)孰劣,是否準確,而是應該從語文學習的目的出發(fā),有效地利用對不同譯文的比較,加深對原作的理解,進一步去體會原作的精妙之處,從而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如《鳥啼》的教學可以引進馬瀾的譯文與蘇教版于曉丹的譯文進行比較閱讀。有一句于曉丹譯為“鴿子開始不間斷地緩慢而笨拙地發(fā)出咕咕的叫聲”,馬瀾譯為“慢慢地,呆板地,一聲不停歇地咕咕咕低語”,“笨拙”與“呆板”相比多含一份可愛天真,“不間斷”和“一聲不停歇”相較多了一種連綿而柔弱的意味,更形象地寫出了弱小生命中蘊含的生機,更突顯以死為背景的更為頑強的生。而《我為什么而活著》一文教材中所選的胡趙譯文和比較常見的鄭譯文,在句式、語氣和用詞上有不少差異,前者更為忠實,而后者文學色彩更濃,可以讓學生借此比較進一步來領會作者的觀點。《啊,船長,我的船長喲!》這類原文較為淺近的作品也可以將原文、教材譯本和通行譯本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原作形式、內(nèi)容等多方面的妙處,甚至可以采用必修五《箭與歌》的課后文本研習中所提供的方法,即讓學生嘗試自己翻譯原文,來展示學生對這些作品的個人化解讀。二、 教學設計中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
每每到了高三復習,遇到與前兩年所學內(nèi)容相似的知識,讓學生回憶曾在何時何處學過,只有極少數(shù)人還能記起,大多數(shù)已是一臉茫然,老師們大多很是無奈。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學科課程依照內(nèi)在的邏輯要求,被拆分成若干專題、板塊,并最終借由單個課堂組成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學生需要從局部到整體歸納、建構知識體系。繁重蕪雜的學習內(nèi)容,對整體知識體系的一無所知,從一開始就使得學生的學習帶有先天的盲目性和松散性,想要依靠單個的課堂串聯(lián)起三年學習生活的記憶,實在強人所難。“比較”可以更高效地串聯(lián)起松散的教學片斷,由點及面地不斷將新知與舊識相勾連,讓學生融會貫通。而外國文學作品中常會出現(xiàn)異中有同和同中有異的文學相似性,而這些異同常常就是各個民族不同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的反映。用一種宏觀的比較的眼光去審視這種文學現(xiàn)象,一方面尋找某些具有共性的文學審美價值,另一方面感受各民族、各文化的不同面貌,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學內(nèi)容,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拓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面對當前多元文化的應對能力。比較文學中的平行研究和影響研究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1. 平行研究的方法
平行研究是指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xiàn)領域的比較。平行研究可以是主題、題材、情節(jié)、人物、文體風格、藝術手法及其他形式問題的比較研究,也可以是作家作品、文學類型、思潮,流派的比較研究。在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就應該有意識地進行這種平行的比較。
同母題、同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可以挖掘作品內(nèi)涵,展現(xiàn)不同的文學風貌。“殉道者之歌”三首詩的比較可以反映同一母題下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重點和基調(diào),《離騷》的自信、憂慮與昂揚,《啊,船長,我的船長喲!》的深情、哀痛與悲壯,《致西伯利亞囚徒》的高亢,豪邁與奔放。戲劇選修中的《慳吝人》的教學設計則可以將阿巴貢、初中教材中的夏洛克和名著閱讀中的葛朗臺進行比較,使學生可以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作家對同一母題的不同處理而顯示出的不同藝術風格和各國社會歷史風貌,而且通過這幾個人物形象可看到一幅粗略的歐洲近代文學地圖——其背后有文藝復興、古典主義、批判現(xiàn)實主義三大文學主流及其重大代表作家及作品。
同審美趣味、藝術技巧的作品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將陌生轉化為熟悉,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寫作手法和藝術特色。比如把蘇軾的《赤壁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王維的詩歌和德富蘆花的《晚秋初冬》加以比較,就會讓學生發(fā)現(xiàn)看似陌生的日本寫景作品雖然和中國借景抒“人事”情懷、展現(xiàn)人心的傳統(tǒng)寫景作品不同,但那種不含人世間煙火味,將自我內(nèi)在之情移入外在自然,個體融入了宇宙萬物獲得至高的精神愉悅的“靜美”和“禪意”實質(zhì)上與盛唐的山水詩,特別是王維的詩是一脈相承的。
而同文體的作品的比較,可以讓學生拓展審美視野,更好地掌握文體特征。在教授《羅密歐與朱麗葉》時,可以在最后讓學生將它和板塊中的《長亭送別》從戲劇形式、意象及語言風格方面比較差異。《長》以唱詞為主,全套曲詞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具有一種意境美;選擇的景物意象,帶著濃濃的愁緒,情由于景的渲染烘托而表現(xiàn)得更突出;語言深沉內(nèi)斂,表達含蓄優(yōu)雅,表現(xiàn)出濃郁的東方韻味;代表了中國古典戲劇的不寫實的極致抒情的優(yōu)美的審美趣味。《羅》則更多的采用感情濃烈、富有詩意的對話來推動情節(jié),展示人物性格,有強烈的戲劇沖突色彩;意象不是為了構成意境,而只是優(yōu)美巧妙的比喻;語句直白大膽,句式反復排比,多感嘆句,構成莎氏特有的氣勢,表現(xiàn)熾烈愛情,表現(xiàn)人物在悲劇面前的生命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愛情劇的異同,作家同情、歌頌為追求自由戀愛而獻身的男女,憎恨、譴責、控訴破壞愛情的惡勢力,是中西愛情劇的共性。西方更多的是從悲劇的角度去表現(xiàn)“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觀念,大多表現(xiàn)為“悲—歡—離—亡”的公式,側重于兩個人的愛情心理。中國戲曲更多的是從喜劇的角度去表現(xiàn)同樣的觀念,大多表現(xiàn)為“悲—歡—離—合(大團圓)”的公式;大多與國家、社會相聯(lián)系,從更大的社會背景去描寫愛情。比較《茶館》與《俄狄浦斯王》的不同之處,實質(zhì)上是對戲劇結構特點的理性概括,是“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和“閉合式”戲劇結構的比較。
2. 影響研究的方法
影響研究是指比較研究跨越語境或民族的界限,注視著兩種或多種文學之間在題材、思想、書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滲透。運用影響研究的方法,通過比較《雷雨》和《俄狄浦斯王》,我們會發(fā)現(xiàn)的《雷雨》從取材上看,明顯受到西方戲劇傳統(tǒng)的影響,即反映的是關于人的命運的悲劇,這樣才能較為深入和準確地看到劇本在展示家庭悲劇和社會悲劇的同時,還揭示了更為深刻的命運悲劇:人對命運的抗爭與命運對人的主宰這一難以調(diào)和的巨大矛盾;才能發(fā)現(xiàn)《俄狄浦斯王》中所使用的“發(fā)現(xiàn)”和“突轉”手法在后世大量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比如《雷雨》《玩偶之家》,比如“歐·亨利式結尾”。通過影響研究,學生才能了解意識流的《墻上的斑點》、荒誕派的《等待戈多》實質(zhì)上都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哲學思潮影響下的產(chǎn)物,他們看似迷亂晦澀的形式下實際是對內(nèi)心生活的真實表現(xiàn),這種注重內(nèi)心心理的描摹我們也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和《老人與海》中可以看到。運用影響研究,我們了解了馮至深受德國詩人里爾克的影響,詩人在作品中自覺而深刻地對存在和生命價值進行探求,他的作品中含有濃郁的中古羅曼風味,在教學中可以比較《別離》和中國傳統(tǒng)別離詩表現(xiàn)主題與寫作手法的不同,實質(zhì)上就是對東西方思維習慣與審美方式的比較。東方以形象思維見長,中國古典詩歌往往以意象的串聯(lián)構建全詩,描情狀物,營造一種意境之美,強調(diào)“言之有味”,主題側重抒發(fā)個人情感,帶有普遍意義的人生體驗也是建立在對自我經(jīng)歷的關照之上的;西方以抽象哲學思維見長,西方詩歌創(chuàng)作強調(diào)“言之有理”,思辨色彩濃厚,具有理性之美,主題向思想的縱深處開掘,進行人生、存在、意義等具有普遍性的哲理思索。這樣的比較研究很好地將文學、文化、審美的視野加以拓展,豐富了課堂的深度與廣度。
3. 跨學科研究的方法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本質(zhì)上就是生活,而在今天的文化高速發(fā)展融合的背景下,學科的界限也更為模糊,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還應當有意識地注意跨學科研究。比如哲學思潮會對文學產(chǎn)生重大影響,就像前文所說的《等待戈多》和《墻上的斑點》。而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會與其所產(chǎn)生的時代、歷史背景息息相關。在《肖邦故園》的課后練習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題目:“《肖邦故園》有許多地方對肖邦的音樂進行了文學化的再現(xiàn)和詮釋。請仔細品味,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音樂轉換為文字的,并從肖邦的音樂作品中選擇一些曲目(如《a小調(diào)瑪祖卡舞曲》《g小調(diào)第一敘事曲》《降A大調(diào)波羅涅茲舞曲》等)進行欣賞,寫下你的感想,與肖邦促膝談心。”這顯然是用跨學科研究的思路,從專題人文內(nèi)涵理解入手,用語言文字將音樂形象、作品主題和審美感受表達出來,用音樂關照文學內(nèi)容。
一、音樂與文學的聯(lián)系
音樂和文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如果以藝術的本質(zhì)來考慮,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學都是為了將生活中體驗到的各種情感藝術地表現(xiàn)出來,讓周圍的人理解。所以如果能將音樂和文學充分地結合起來就能促進兩者的發(fā)展。因此,可以說音樂和文學的功用在某些方面來說是一樣的,只不過在表達情感的時候會使用不同的材料、手段和方法。比如中國古代文學經(jīng)典《詩經(jīng)》,不僅描述了許多中國古代人們的思想、情感,還把音樂和文學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無論是從哪個國家的藝術演變歷史來看,音樂和文學之間都有一種默契存在,也隨著歷史的潮流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因此文學的昌盛和音樂的繁榮也有很大的關系。
從語文的角度來說,語文知識都是文學的表現(xiàn),所以音樂對于語文也非常重要。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怎樣更好地將音樂融合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非常有現(xiàn)實意義的課題。因為文學和音樂的交流和互相借鑒能夠促進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讓語文教學更加的生動形象。所以說,音樂和語文教學也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選取什么樣的音樂也值得研究,如果能恰當?shù)貙⒄Z文和音樂進行結合,就能為語文課堂增添色彩。
二、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中國傳統(tǒng)音樂
在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里,有一些古詩詞的教學能夠和音樂結合起來。比如在《赤壁賦》一文中,有形容吹簫的語句,在講解的時候就可以使用一些傳統(tǒng)的吹簫的曲目,將簫的美妙音樂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到“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的具體情景。又比如在高中語文小說部分的教學中,可以選取一些和小說內(nèi)容相關的傳統(tǒng)音樂做為背景音樂或者內(nèi)容介紹的音樂,因為小說具有非常強的敘事性,所以在選用音樂上需要進行一些篩選。比如,在進行《紅樓夢》的有關章節(jié)的學習時,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電視劇《紅樓夢》的插曲《枉凝眉》。在這首詞中,非常形象地介紹了《紅樓夢》的主人公賈寶玉、林黛玉兩個人凄美的愛情故事,和文章的內(nèi)容非常的貼合,所以學生聽了音樂以后就非常有興趣學習,這樣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所以說當語文教學中,遇到一些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相關的文章時,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音樂進行課堂再現(xiàn),這樣就能讓學生突破課本內(nèi)容的限制,有一個比較具象化的感知,在課堂上也有了強烈的興趣,在興趣的驅使下能夠對語文課堂內(nèi)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輕音樂
對于普通高中生來說,大部分人都沒有接觸過西方古典音樂,因此對輕音樂沒有充分的理解。但是如果能在語文課堂教學里面適當?shù)靥砑右恍┹p音樂,就可以讓學生在輕音樂的影響下初步形成審美的感覺。因為人類在輕音樂的環(huán)境中能夠很好地進行思考,對于美的事物也能夠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比如在《肖邦故園》一課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在背景音樂中加入肖邦的一些輕音樂,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因為這一課的內(nèi)容非常的舒適緩慢,語言優(yōu)雅從容,非常適合一些輕音樂作為背景,所以在這種類型的文章教學中,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輕音樂進行教學,可以使用一些肖邦的鋼琴曲,比如《夜曲》,在緩慢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下進行語文教學,就能讓學生更好地欣賞文章的內(nèi)容,并且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高中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學生承擔著升學考試的巨大壓力。所以從為學生的思想放松方面來考慮,也可以適當?shù)夭シ乓恍┹p音樂來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讓學生緩解自身的壓力,頭腦更好地得到放松,既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也能讓學生在忙碌的學習中獲得短暫的放松和寧靜。
3.流行音樂
一、抓住一課一點,勾連高考,不及其余
我們的課本從必修到選修其中不乏大量很有價值的篇章,在復習過程中,我們首先做到抓住教材的重點篇目,進行大膽的取舍,像《讓我們一起奔騰吧》就完全舍棄,而保留的篇目都有值得反復探究的價值。在這里,我們每課只抓住一個與高考最關聯(lián)的地方,進行深入的、全面的拓展、演練,其他層面的內(nèi)容就可以淡化處理。
1.從散文中,獲得標點符號的知識
如必修三《肖邦故園》有這樣一句:“這兒原先也該有牛欄、馬廄,有牛,有馬,有犁,有耙,有谷倉,還有干草垛。”就很好地詮釋了頓號和分號的用法。此外還有“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些句子與高考標點符號考查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完全吻合,我們就抓住本文標點符號這個點,全面拓展,讓學生反復咀嚼,徹底消化。
2.從課文的比喻句拓展延伸,勾連高考中現(xiàn)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如必修一《我的四季》中一個句子“在這個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塊必得由他自己來耕種的土地”的理解,這是一個典型的比喻句,理解起來有若干的要素。我們抓住這個點擴展開來,勾連到高考考點中關于比喻句的答題技巧問題。例如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山東卷)中《燈火的溫情》中第21題:作者最后說:“我不會怕冷,卻會怕這荒野沒有一盞喚我歸去的燈……”你怎樣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深刻含意?這就是典型的考查比喻句的例子,我們讓學生學會分析比喻句中的本體和喻體,進而把握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做出答案。
二、文體變異,突破常規(guī),挖掘新的知識興奮點
課后延伸的重要形式是以教材為依托,打破以往傳統(tǒng)的復習思路,另辟蹊徑,挖掘更深層次的內(nèi)容,為高考寫作做積淀。
1.從文言文語言入手,仿寫類比式作文開頭
我們在復習課本必修一《勸學》時,除了要求學生背誦全文,熟練掌握文中的實虛詞的用法,能夠翻譯文中句子之外,更多的是讓學生關注這篇文章中類比的用法。如文章在第二段論證學習的作用時,用到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著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等一系列句子,這是非常典型的類比的語言,讓學生們試著仿寫,并運用到作文當中。同時,將仿寫拓展出去,進行議論文開頭的訓練。
例如:將類比式(比喻)語言作為作文的開頭,通過選取大自然中與人在某方面本質(zhì)相似的物,從而指向話題或觀點。包括單一式和排比式兩種。
學生們在進行這一系列的拓展訓練后,既弄清了類比的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寫作的水平,為高考議論文的開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從現(xiàn)代詩歌和散文的語言入手,進行語言運用中仿寫的訓練
以往學生復習現(xiàn)代詩歌和現(xiàn)代散文閱讀,基本都是走馬觀花的讀讀文本,解決一下生字詞中的難點,對于文章也只是有個大概的了解罷了。進入高三一輪復習,如何在現(xiàn)代詩歌和現(xiàn)代散文里挖掘出新的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例如:課本必修一《相信未來》中有大量的句式相仿的句子,如:“當蜘蛛網(wǎng)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zhí)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詩歌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的結構幾乎安全一樣,我們將它概括為“當……當……我依然固執(zhí)地……寫下:相信未來。”
這個句型我把它留給學生,讓學生們在課堂上以四人為小組的形式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然后將小組中最好的句子寫在黑板報上,既訓練了語言運用中的仿寫,又讓學生在高三這段特別的日子里堅定信心,相信未來!
3.從現(xiàn)代文中挖掘文言詞匯,積累文言知識,提升文言能力
文言文的復習是高三第一輪復習中的重頭戲,從課本必修一到必修五,從《史記選讀》到《唐宋家散文》,學生們基本上是看了又看,翻了又翻,能掌握的掌握了,沒有掌握的還是留在課本中。如何在復習里強化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如“臺灣濕度很高,最饒云氣氤氳雨意迷離的情調(diào)”中“饒”字就是富足,多的意思。虛詞如“這樣豈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中“豈”字就是“難道”的意思。
通過這樣打破常規(guī)的復習,學生們對文言文中枯燥的實虛詞的掌握有了新的認識和變化,不但從根本上記住了詞語本身和它們的含義,而且能夠在寫作中大膽嘗試著使用文言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