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高一英語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人教版高中英語 課堂導入 趣味
英國教育學家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應當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這句話用在課堂導入再恰當不過了。因為如果課堂導入使用得當且新穎巧妙,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尤其是新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是全民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不僅看重學生“學會”,更是看重學生“會學”。
一、課堂導入的定義
肖榮等在論課堂導入及其設計中指出所謂課堂導入應該是指在課堂教學開始的3-5分鐘內,教師和學生所有活動的總稱。傅建明認為課堂教學的導課也叫開講,是教師在新課或新的教學內容開始時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行為。馮亞娜、葛乙靜等則認為導入是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時教師引導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行為的一種方法。
筆者認為,課堂導入是指在課堂教學開始的五分鐘左右內,教師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教學準備過程。
二、新人教版高中英語課本特點以及課堂導入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高中英語體現(xiàn)了英語教學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并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但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在農村學校,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英語沒有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不活躍,甚至有些學生認為上英語就是痛苦的過程。因此,課堂導入就顯得十分必要。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教學的精彩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由“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決定的。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可以順利地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繼而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整體教學打響第一槍。所以對英語教師來說,課堂導入須煞費苦心,精心準備,使其成為整堂課的亮點。
三、如何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設計怎樣的導入語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呢?下面筆者就親身經歷談談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體會。
1.模塊話題導入,切合實際,吸引注意
新人教版高中英語按模塊教學要求設計相應的教學話題,以此來為學生展示更為全面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知識。這些模塊大多貼近生活實際,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在運用模塊話題導入時,不僅能更好的體現(xiàn)和深化學習內容,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運用此方法首先應注意話題的選擇,從學習重點內容出發(fā),利用學生較感興趣的話題來幫助進入文本單元學習;其次,這些話題應該能夠很好的體現(xiàn)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夠從話題的導入中感知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最后,話題導入中應設計一定的教學引導問題,讓學生能夠在自然學習過渡中體味文章的深層內涵。
筆者在講解THE OLYMPIC GAMES這一單元時,正好是舉行學校運動會的時候,上課之前和學生討論他們比賽的情況,都參加了哪些項目?他們各個班級參加運動會的口號是什么?然后再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在奧運會中是否也有這些項目,進而討論奧運會的口號以及古代奧運會的情況等等很自然地過渡到本單元話題,讓學生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去了解奧運會及相關的英語知識學習。
2.復習導入, 銜接自然,激發(fā)興趣
古語說:“溫故而知新。”由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識的銜接。提問與新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已學知識,一個或幾個問題就可以引起學生積極思考,過渡到新課也十分自然。要做好這一點,對教師的要求要相對高一點。
筆者一般是針對本節(jié)課與下堂課之間有銜接關系的時候提出問題,讓學生下去思考,在下節(jié)課上課之前通過問答方式完成。此法一方面復習了已學內容,另一方面很好地對新內容進行了自然過渡與導入。
3.直觀導入,提高興趣
直觀導入是在新課前把先前學過與本課教學相關的內容以板畫圖片圖像等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師生借助于直觀教具所提供的情景進行自由交談。直觀教具包括實物教學掛圖、簡筆畫、卡片、幻燈片、投影片、教學錄像多媒體課件等。直觀導入切入主題快速高效。
在必修二CULTURAL RELICS這一單元教學時,筆者給學生播放琥珀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了解其形成過程的同時并了解以琥珀做成的藝術品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并展示一些當地制酒工藝照片并給學生說明也是一種文化遺產,讓學生無意中了解了文化遺產的概念以及一些詞匯的掌握。
4.享受音樂,激感,深化興趣
音樂幾乎人人都喜歡,如果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能夠播放與課文有關的音樂,無疑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迅速地進入音樂渲染的氣氛中,體驗到音樂和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
必修二第五單元以MUSIC為主題,本單元一方面是讓學生了解相關的音樂知識,另外在學習過程中能分辨各種風格的音樂。筆者在課文導入時,先明確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讓大家聽各種歌曲,讓學生無學習知識的壓力,聽完后讓學生回答這些歌曲的不同之處以及學生最喜歡的類型。學生一方面對歌曲很熱衷,另外也會很積極的討論他們喜歡的歌曲風格,在討論過程中把所有這些不同風格的音樂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無意識學會了很多單詞,也不斷的深化了他們的興趣。
總之,“導”無定法。課堂導入的巧妙之處在于形式不拘一格,變化多樣,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群體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導入過程中要真正做到趣味性、針對性、新穎性以及簡潔明了性等特點。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被英語教學中這一亮點所吸引,一上課就能集中注意力,提高積極性,產生求知欲,讓興趣成為學生學好高中英語的起點,課堂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教師們孜孜以求的境界。因此,課堂導入非常值得我們高中教師們去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肖榮,黃宏新,車云霞.論課堂導入及其設計天津市教科院學報[J],2001(2)
【摘 要】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人教版Module 2 Unit 5 Reading 中的短文The Band That Wasn’t 為例,闡述了英語閱讀文本需要多視角的解讀。
關鍵詞 文本;多視角解讀
一、引言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方面。新課標明確指出英語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然而,在日常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總是習慣將眼光停留在語言知識,尤其是語言點和語法上。拿到文本,先知道文本意思,再知道重點詞匯、句型和語法,接著做好課件,就去上課了。課堂無非就是走一走“fast reading, careful reading, discussion”的套路,設計幾個問題,講解一些詞的用法。這樣的課堂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只記住了幾個詞的用法,很快忘記了文本內容,有的甚至連文章的標題都記不清。顯然,這種只重視語言知識或者語言技能的教學,忽略了學習策略、情感態(tài)度和文化意識,完全與新課標背道而馳了。
分析上述現(xiàn)象,究其根源,教師沒有樹立起現(xiàn)代的教學理念,沒有對閱讀文本做到充分的解讀。教師只是“花哨”而“粗暴”地對待閱讀文本,閱讀課成了脫離文本的泛泛之談。
然而,文本解讀顯然是不僅僅包含語言知識的解讀,它應該是多視角的。對文本的多視角解讀是專業(yè)化的閱讀行為,它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掘文本的教學價值為目的,是孕育有效閱讀和有效閱讀教學的基礎。事實上,閱讀文本可以從側重語言知識、側重體裁分析、側重閱讀技能、側重寫作技能和側重文化意識情感等不同視角去解讀,以實現(xiàn)不同的教學目標,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本文以人教版Module 2 Unit 5 Reading 中的短文 The Band That Wasn’t 為例,從側重文化意識情感、側重語言知識和側重閱讀技巧三個角度來解讀這個文本。
二、課例背景分析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高中英語模塊2第5單元 music 的第二課時。課型是閱讀課。在第一課時中,學生通過聽說的方式,欣賞了八種為大眾所熟悉的音樂形式,也討論了對于音樂的感受和喜歡聽音樂的原因。學生是帶著對音樂話題濃厚的興趣走進第二課時的。這篇閱讀文章先介紹了一個樂隊形成的通常過程,接著重點描述了一支有特殊成長歷程的門基樂隊(the Monkees)。這個樂隊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成名經歷使他們在樂壇上獨樹一幟。
三、課例解讀
解讀1 —— 側重文化意識情感
由于所介紹的the Monkees 是早期的樂隊,音樂類型和年代都離當代中國學生所接觸的音樂較遠,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不足。然而,樂隊成員“從平民到明星”的過程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并引發(fā)學生對“如何實現(xiàn)夢想”的反思。同時,高一學生個個心懷美好的夢想,而他們對于如何實現(xiàn)夢想的理解不夠理性和成熟,他們急需教師幫助他們對此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因此在本次閱讀教學中,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為主要目標,來解析和處理文本,從而構造一堂擁有情感滲透的課堂。
課例片段
Pre-reading
1. enjoy some pictures and have a brief talk about some singers in The Voice of China
2. Why did these singers step onto the stage?
(Suggested answer :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設計目的】以“中國好聲音”熱點話題引入,能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的濃厚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同時由此引發(fā)的一個問題 ,不僅是為了引起學生小小的思考,更是為了引出本堂課的主線——實現(xiàn)夢想。
解讀2 —— 側重語言知識
這篇文章里有許多有關音樂、樂隊的詞和詞塊,如play jokes on, pretend to, musician, actor, serious, instrument, break up, reunite等。在閱讀中可以從語言知識這方面著手,充分利用文本的語境,落實詞匯教學。避免“詞典搬家,單詞開花”式的講解方法,使學生在語境中學習詞匯,在語篇中理解詞義,在使用中增強語感,在實踐中提高語用能力。
課例片段
Scanning
T: 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as the Monkees formed in the same way as most bands?
How did they perform?
Did they become a real band at last?
(Suggested answers:
1.The Monkees was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 from most bands.
2.They played jokes on each other and pretended to sing during the broadcasts.
3.Yes, they did.)
【設計目的】在scanning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回答三個問題,了解了文本的大致內容,同時,play jokes on, pretend to, musician, actor 等文中新單詞非常自然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xiàn)行教材的每個閱讀文本都有多方面的內涵,旨在提高基于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的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這些需要我們在解讀中去挖掘,并在閱讀教學設計中加以體現(xiàn)。通過對文本多視角的解讀,賦予文本以全新的生命,使閱讀教學更加立體,更加多元,更加綜合,從而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就是我們應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段湘萍. 2010. 充分解讀文本 合理設計教學[J]. 中小學外語教與學(中學篇),(10):7—11.
[2]莊志玲,沈萃萃 ,唐明霞,徐義娟. 2011. 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材料處理:解讀與使用[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課堂
具體說來,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xiàn)在智力差異和非智力差異方面。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我們所能改變或者說改善的只有非智力差異,而非智力差異包括興趣差異,性格差異以及學習方式差異。不難看出興趣差異與老師每天的教學息息相關。某城市對1000多名學生的英語學習調查發(fā)現(xiàn),有將近60%的學生屬于動力型困難學生。從調查結論看,興趣占成功的30%,缺乏興趣和缺乏努力兩項攻占失敗的60%,其中缺乏興趣占35%。因此,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不可能稱之為有效教學更不用說高效課堂了。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人際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一堂讓學生興趣盎然的英語課如果沒有開始的引人入勝,抓住學生的眼球,想要有后續(xù)的精彩紛呈曲徑通幽也是不可能的。課的第一槌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劉瑞玉,2009:83)。這個地方所謂的第一槌就是導入,在英語教學中也稱之為“引入”。通常指的是教學伊始3-5分鐘內教師與學生所有的教學活動的集合。
好的引入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好的引入能讓學生醞釀情緒,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進入教學主體內容;好的引入也能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好的求知欲更能成功的預設課堂情境,提升學生對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認同感。因此興趣課堂的構建離不開一場精彩的“引入”。
而課堂引入如何才能做到“引”人入勝因人因事因時不盡相同不一而足,是一門值得我們深入探索的藝術。對此,國內外專家也做了很多研究,比如北師大胡教授指出:導入的時候用設疑或提問方法,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可以用“三S”心理控制法,即驚異(surprise)、懸念(suspension)、滿足(satisfaction)。學生很感興趣,情緒很高。(胡春洞,1990:202)。結合個人自身教學實踐和日常的學習體會,筆者將幾種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常見的高中英語課堂“引”入方法歸納如下:
1. 復習導入法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導入法,顧名思義,是在復習以前所學舊知識的情況下引入新知識。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特別是高中英語同一個單元的內容往往是圍繞同一個話題展開的,往往存在著內在的聯(lián)系,巧妙的通過復習舊知識,找到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點,導入新課內容,既可以使學生復習鞏固已學,同時學生比較熟悉也容易進入課堂預設情境。
教學案例:在講授高一人教版必修一Unit3- Journey the Mikong 的Using Language 部分時就采用了復習導入法,效果不錯。
對于這一單元而言整個都是圍繞Daowei和Yuhang兩兄妹從開始計劃到實施沿湄公河而下的旅行展開的。在Using Language 部分,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了他們前期的旅行過程、所經歷的事情,接下來提出問題:Where do you think Daowei and Yuhang will travel to? What will they see and what will they do?然后讓學生展開4人小組討論,因為旅行涉及到風土人情和地域,學英語的同時還要運用相關的地理知識,對于文科生而言自然興趣盎然。
2.設置懸念導入法
這種方法是教師講一個內容精彩生動,情節(jié)扣人心弦的故事或引人思考的事實來制造懸念,使學生對即將教授的新課產生興趣。
教學案例:人教版必修一Unit4-Earthquake 的reading部分。我結合剛剛發(fā)生不久的5.12四川汶川地震中被困70多個小時后獲救的幸存者為例,先描述了她當天地震發(fā)生前的生活,然后突然地震來了...跟學生設置疑問:Do you know happened to her later? Can you guess? 自然而然牽動了學生的心,學生也愿意就此展開討論進入預設情境。
3. 音樂導入法
現(xiàn)在的學生對于音樂很感興趣,尤其是高中生,不僅喜歡哼唱中文歌,常常也以能哼唱幾句英文歌而自得。特別是剛上課學生精力尚未完全集中或者下午學生午休剛醒還未完全清醒時,播放音樂片段往往能夠讓他們變得興趣高漲。更重要的是,如果涉及到與音樂相關的教學內容或者想方設法將教學內容與音樂有機結合,效果更佳。
教學案例一:筆者在新人教必修二unit5-Music中reading部分的教學事,首先給學生播放了交響樂、搖滾樂、流行樂、藍調等八種不同類型的音樂片段,讓學生猜測其個屬于哪種音樂類型,學生立馬就來勁了。
教學案例二:我的同事在教授新人教版Unit3名詞性從句的內容時,首先讓學生聽了一首他們喜聞樂見也比較熟悉的歌As long as you love me.讓學生邊唱邊做歌詞填空。例如:
As Long As You Love Me
Although loneliness has always been a friend of mine
I'm leaving my life in your hands
People say _________and that I am blind
Risking it all in a glance
__________________is still a mystery
I 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
Don't care _____________in your history
As long as you're here with me
I don't c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As long as you love me
聽完兩遍后,請學生填寫歌詞,而所填寫內容剛好是要講的名詞性從句How you got me blind;what is written ;who you are;where you're from;what you did…因此,新課的引入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4. 圖片導入法
學生對于圖片有一種先天性的好奇,作為一種各科廣泛使用的引入方式,在英語課堂引入中依然是十分有效而能吸引人的方法。
教學案例:筆者在講授定語從句的復習時,先出示了幾張精心挑選的學校發(fā)在外網上的校園景觀圖片(有部分學生調侃:哇,這是哪所學校這么漂亮?/P的技術真不錯,我回曰: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引導學生造句:
1. This is our school.
2. We live and study here every day.
隨后提出問題: Can you 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to one? 隨后引導學生給出參考答案:This is our school, where we live and study every day. 然后比較這個句子與上面兩個句子的不同之處,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找到where we live and study everyday 這個定語從句,以此來引入主題自然學生也感興趣。
5.即興交流導入法
即興談話導入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或單元主題與學生展開真實的對話以導入新課。從和學生談心開始,談思想、談生活、談學習,學生會感到較為親切自然。Free talk這種導入往往內容不限,形式不限,如天氣,食物,工作等,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所講的內容,適時引入主題,在不知不覺中減少對新知識的陌生感。讓學生即興討論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不僅可以利用這些具體事例教育學生,而且體現(xiàn)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應具備的交際功能。
教學案例:新人教選修7unit4-Sharing 的閱讀部分導入。本單元主題是“分享”。閱讀部分的內容講的是一位來自于澳大利亞的女老師Jo 去大洋洲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支教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去一個學生所在村子的經歷。
首先筆者扯開話題:幾天前跟宜昌的一幫大學同學聚會,畢業(yè)7年后各有各的際遇。然后說到老同學目前各自的工作狀態(tài),談到孰優(yōu)孰劣.最后提出問題:畢業(yè)后你想干什么?愿意當老師嗎?愿意去支教嗎?你又愿意去哪支教呢?
T: The other day I had a gathering with my university classmates. After 7 years departure, some of them became managers and some became officers. Also some of them became teachers just like me. We had a really good time. So class, what do you want to do after graduation?
S: I’d like to be a boss/ manager/police/officer…
T: So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after graduating? (The students answers varied)
S: Very good, where do you want to teach then? Do you want to do some volunteer teaching work?
…
6.文化背景導入法
教師通過介紹課文的作者、背景知識、或者相關的英美文化習俗來導入新課,切入正題。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可以增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方法。
教學案例:新人教版必修三 Unit3-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百萬英鎊》(The£1000000 Bank―Note)中一段情節(jié)改寫而成的,筆者這樣導入:
Do you know about Mark Twain? He is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also an outstanding humorist and satirist.He was born in 1835,and died in 1910.He wrote many works’ during his lifetime, including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Life on the Mississippi",and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esides the above-mentioned works,Mark Twain's short story "The £1000000 Bank-Note" is also well―known.The story" At the Tailor's Shop",Which we are going to learn today,is extracted from "The £1000000 Bank―Note".It exposed evils in the capital society,in which money is everything.Why do I say so? Read the story, please.
六步教學模式由我國當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先生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出的的一條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新途徑。多年來它被廣泛的應用于不同學段的語文教學中,也有許多優(yōu)秀的一線的教師,嘗試將六步教學模式應用于數學、歷史等學科教學中,例如張素坤、徐宗禹老師分別嘗試將六步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歷史的課堂教學中,但罕有教師將其應用于英語教學中。
六步教學模式雖然屬于語文教學模式,但是漢語和英語同屬語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
就工具性而言:語言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語言知識、言語技能、言語交際技能的任務。①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的知識和相關的理論知識。②言語技能,包括聽、說、讀、寫的技能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③言語交際技能,即一個人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技能,它在強調言語準確性的同時,還要求言語的得體性; 就人文性而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著人類的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性。語言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語言課程的學習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綜上所述六步教學模式具有可遷移性。
2 六步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的實施
2.1 定向
定向是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過程。主要采用兩用方式,第一種方式為課上師生共同制定。第二種方式為學生自己制定。學生依據教師課前下發(fā)的導學案中明確提出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課上向同學展示。
閱讀課,主要采用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的方法。教師在課前編寫導學案,并在導學案中明確提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并把自己的學習目標,寫在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目標的下方。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目標是比較宏觀、面向全體同學的,而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具體學習目標。
2.2 自學
自學環(huán)節(jié)是六步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順利實施的保證。新課程改革開始后,我市選用了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具有話題廣泛、語言材料多樣、詞匯量大的特點。但我校學生英語基礎較差,掌握的詞匯量小、語法薄弱,因此教材對我校學生來說存在著普遍偏難的現(xiàn)象,學生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困難。例如在閱讀課上,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新單詞、舊單詞、語法知識、句子結構會對他們的閱讀理解造成多重障礙,教師忙于幫助他們掃清這些障礙,課堂教學無法順利開展。因此只有學生課前開展有效的自學活動,做到掃清詞匯障礙,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才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訓練閱讀技能、培養(yǎng)閱讀能力,挖掘課文中傳達的更深層的信息。
由于閱讀課課文篇章較長,詞匯量較大,教師通常把自學活動安排在課前進行。自學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掃清閱讀過程中的詞匯障礙;理清文章的脈絡,了解文章的內容;準備小組活動的材料。為了保證自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通過編寫導學案的方式,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捋清學習思路,開展有效的自學。在學案編寫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例如在布置任務時,明確給出完成任務的方法。
完成導學案并不意味著完成自學過程。教師設計的導學案是面向全體同學,因此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水平、層次,為自己增加或刪減學習的內容。 為了保證導學案完成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監(jiān)控意識,師生共同設計了學案完成情況記錄表,要求學生每日填寫。記錄完成時間,評價完成情況,記錄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法、總結收獲。教師在課前對學案進行批改,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對學案完成的情況進行等級評定,評出每日的優(yōu)秀學案。同時教師要對學案的完成記錄表進行查閱,通過此表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記錄表中提到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方法指導,對學習中學生采有的效的學習方法、取得的進步給予肯定,鼓勵他們繼續(xù)努力。
2.3 討論
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根據課型,課程內容的特點、設置話題、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每當新的閱讀課開始階段,利用5到10分鐘的時間進行分組討論、小組競賽。目的是檢查預習效果。
討論是六步教學模式實施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采用師生共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形式完成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為了保證此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在六步教學模式實施前,筆者對班級進行了分組,制定了小組評分規(guī)則、獎罰機制。
全班共分6組,每組5人。分組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性格特征、性別差異等因素。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yōu)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實際操作中注意把善于表達與(下轉第140頁)(上接第113頁)沉默寡言的學生搭配、活潑好動與性格內向的學生搭配,這樣不僅有助于小組角色的分工,也可以使每一個小組中都有擁不同風格的學生,利用互補的優(yōu)勢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同時為了保證組間競爭的公平性,筆者以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成績?yōu)橐罁瑢Ω餍〗M的平均成績進行了計算。并根據計算結果對分組情況進行調整。
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根據課型,課程內容的特點、設置話題、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每??新的閱讀課開始階段,利用5到10分鐘的時間進行分組討論、小組競賽。目的是檢查預習效果。
2.4 答疑
答疑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行解答。實施形式比較靈活、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情況隨時調控。主要有學生解答及教師解答兩種方式。采用何種形式,由問題的性質決定。如果是集體性的問題,交由全班同學討論解答。但如果是個人問題或是小組問題,教師可即時給予方法指導,由學生實踐解決問題。
2.5 自測
自測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主要采用學生出題和教師出題檢測兩種形式。在閱讀課中,通常采用教師出題的形式。為了檢測學生對重點單詞、短語的掌握情況,開展小組競賽。
2.6 自結
關鍵詞:初高中英語銜接問題應對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習掌握作為國際語言——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的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技能。英語教學過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中既要考慮到它的全面性,也要考慮到它的階段性和各階段的銜接性,使各個階段自然過渡、合理銜接(田悅靈,2007)。本文所涉及的農村初高中英語銜接是指學生升入高中階段后,在適應高中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存在的銜接問題。要做好農村初高中英語的銜接,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認真分析農村初高中的學生、教材、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方法的異同點等,從而尋求良好的銜接途徑與方法。根據課題要求提出兩個問題:1.農村初高中英語的銜接中存在的問題;2.針對銜接問題的應對策略。本課題的研究既為學生的順利自然過渡提供良好的幫助,也對各位高中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提供一定的依據,具有極大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二、農村初高中英語的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本縣的高中生,百分之九十的學生來自農村,大多數在小學沒有接觸過英語(小學階段沒有師資條件開設英語課程),即使在初中的學習階段,一些偏遠山區(qū)的孩子也沒有受到正規(guī)的英語教育,所以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后總感覺學習找不到方向。具體問題與原因如下:
1.初高中英語教材的跨度大
由課標要求不同而產生的內容難度上的差異。比較《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五級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六級要求,不難發(fā)現(xiàn)各維度上語言要求的提高。以詞匯為例,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約1500生詞,200—300個短語以及基本的語法知識。而高中則要達到2400-2500個單詞和300—400個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語法結構也明顯復雜起來,僅高一上學期就集中學習被動語態(tài)、直接引語、間接引語、定語從句等。課本設計內容更加豐富,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教材設計,不僅要滿足學生知識的需求,還要滿足學生能力、文化價值和情感態(tài)度的需求。教材中閱讀材料的難度極大地增強,課文篇幅長,生詞多,句子更為復雜。所以,學生一時難以適應。
2.缺乏語言習得的環(huán)境
有研究表明,人類母語保護系統(tǒng)形成得越完善,接受外語的外在阻力就越大。相反,人類母語保護系統(tǒng)形成得越不完善,接受外語的能力就越強(范誼,2002)。隨著年齡的增長、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和母語知識水平的提高,學習者學習外語的困難也就越大,他們的習慣思維較為固定,學習語言的可塑性方面不如幼時的效果好。再者,漢語和英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前者屬于漢藏語系,其語法關系通過虛詞、詞序等手段來表示;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綜合型、分析型發(fā)展的語言,其語法意義如格、數、時等主要通過詞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示。所以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在已經內化的知識體系中接受一種新的語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較多的。有效的語言習得就得在母語環(huán)境中發(fā)生(束定芳,2002)。本研究的受試大都來自農村,基礎本來就薄弱,也沒有這門學科語言習得的良好環(huán)境,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上,僅停留在“應試”水平上,所有的教學都是為高考服務的。從抽樣調查的結果看,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對初中所學英語的掌握不足60℅,其他的英語能力也較差。
2012農村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探索第11期3.初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側重點差異大
《課程標準》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明確的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根據訪談結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熟悉《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了解教學要求,從聽、說、讀、寫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講授和設計上,都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為主。而初中的英語教學只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為最初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初高中英語教學的側重點的不同,給初高中英語的銜接帶來很大難度,尤其是農村的孩子,本來基礎就薄弱,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做到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4.學生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
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源地不同,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都不同,造成部分學生容易掉隊,最終形成兩極分化的趨勢。在相對落后的農村,班級學生的兩級分化趨勢嚴峻。在筆者所在的學校,90℅的學生來自農村,大多數都來自貧困村。學生在小學階段,由于教師資源的缺乏,英語課程無法實施,即便有的學校開設英語課,也是有名無實,學生學不到東西,造成學生在初一才開始真正接觸英語,相比條件稍好的郊區(qū)和城區(qū),他們在英語學習中已拉開了距離。至高中學段,有的學生已經形成基本的英語表達和思維的能力,但很有一部分學生的英語還處在茫然、空白的狀態(tài)。
5.初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的差異
學生從初中生向高中生進行角色轉換,這一時期,他們的心理、生理的轉折較大。初中階段教材的容量小,內容簡單易學,課堂操練機會較多,學生感覺邊玩邊學就可以掌握到知識。而且此時期,學生的年齡小,自我表現(xiàn)的意識較強,他們有好奇、好動、好玩、好模仿的特點,教學中應用游戲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表現(xiàn)出一種自我克制的狀態(tài),同時由于高中教材難度大、教學內容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要求也和初中大不一樣,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出現(xiàn)畏懼情緒。
教師要了解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性特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幫助他們從心理上、學業(yè)上順利過渡。
三、針對銜接問題的應對策略
1.摸清學生的真實情況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選取了本校800名學生作為受試對象,先對剛畢業(yè)的初中生做了問卷調查,一年后再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經過兩次問卷的數據對比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學生在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對知識與學習方法的掌握不盡相同,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態(tài)度也有所差異,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都有所不同。教師要準確定位學生,了解學生在初高中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才能為銜接的順利進行服務。
2.教師對教材的掌握
外語教材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遞文化知識的重要媒介。在資源相對缺乏的農村,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要分析教材,宏觀地把握教材,使其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現(xiàn)行的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涉及到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任務,由于農村特殊的環(huán)境,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適當刪減以符合學生的學情。在聽力訓練環(huán)節(jié),農村的學生很難完成任務,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改編、刪減,可以先從簡單的聽力訓練開始,循序漸進。在口語訓練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課文所給話題,給出簡單的提示,如有用的詞匯和句式以幫助學生連貫地表達,增強學生的信心。學生如果對課文口語表達的話題不熟悉,教師應當及時引導或換個學生熟悉的話題,讓學生感興趣且有話可說,以達到提高學生口語的目的。在閱讀方面,通過教材所給的閱讀內容,培養(yǎng)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高一課文涉及的題材和體裁廣泛,信息量大,知識性強,尤其是注重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的介紹。在寫作訓練環(huán)節(jié),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寫作的訓練,不同題材和體裁,教師可以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和過程寫作法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為了更好的做好農村初高中英語的銜接,本校教師開發(fā)課外拓展教材,《人教版新版高中英語教材》配套的校本教材《高考英語語法巧攻略》,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較鑒賞》。
3.教師注重教學方法
教師是教學的導航者、風向標,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有目的地為學生查漏補缺。教師要摸清學生底子,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扎實地查漏補缺,在上新課的過程中復習初中知識,尤其是語音、語法方面。第二,教師應正確把握教學起點和課堂容量。初高中英語教材都是以“單元式”編排,在語法上采用“循環(huán)式”,在詞匯上采用“循序漸進” 的原則,這種編排為初高中銜接創(chuàng)造了條件(王莉莉,2008)。第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習慣。可以讓剛入高中的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做到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做好課堂筆記;教會運用學過的知識。第四,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幫助高一年級的新生盡快適應高中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找準課堂的切入點,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創(chuàng)設情境,活化教材與課堂。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通過活動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這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達到了學習的效果(Jeremy Harmer,2000)。
4.教師注重提升自身素質和教學技能
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加強自己的教學技能。教師不但要熟悉自己所教學段的教學大綱和課程,也要吃透初中學段的教學目標和特征。針對農村的教師,要了解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具體實施情況。教師要加強自身專業(yè)理論的發(fā)展,學習新的適合自己學生特征的教學方法,并運用于課堂。教師要借助于行動研究,對班上的學生和在教學過程中遇見的問題做個案研究,以幫助、促進教學,做一名反思性教學實踐者(張德萍,20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要善于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并學習借鑒他人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
四、結語
對于剛結束初三、進入高一的新生來說,高一學期是外語學習的重要轉折期。教師要做好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工作,使高一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適應高中英語學習,順利完成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實現(xiàn)高中教學的目標。如何更好地進行農村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是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話題。由于本課題組的專業(yè)理論和教育研究有限,在如何更好地進行農村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中存在很多不足,教師們會繼續(xù)學習并積累經驗,為后續(xù)的研究做準備。
參考文獻
1.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rch Press,2000.
2.Van Ells, T.(Ed.)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Language [ M].London; Edward Arnold.1984.298-311.
3.陳琳,王薔,程曉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4.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4.
5.范誼.英語學習方法指津[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7.田悅靈.淺析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
8.王莉莉.中國校外教育[J].學科教育,2008.
9.王薔,程曉堂.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