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鷹式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文化;英語教育;互聯網
一 語言與文化之水融
文化一詞,含義極其寬泛。依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所言,文化,即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和,是人類創造的,經由歷史積淀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語言為水,文化作舟,唇齒相依。Jesperson曾言“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is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了解文化是學習語言的最高目的)”。語言孕育了文化,文化又成就了語言的表達方式和內容的發展與豐富。語言是人類社會進化的產物,是該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表達方式因人而異,語言的使用卻有其一定的規則可循。
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因為各自異彩紛呈的鮮明個性必然會有所區別甚至大相徑庭?!凹核?,施于人”是人類語言交流過程中的一種傾向性,人們總是習慣于以自己的表達方式詮釋對方的話語,以至于對對方的話語得出不恰當的結論,進而產生文化碰撞。交談雙方若不能就所談內容達到絕對的認同,誤解或歧義隨之而來。語法的錯誤顯而易見,語用失誤則不盡然。語法錯誤縱然令人不快,卻不會被歸結為粗魯或敵意。
二 互聯網之異軍突起
英語,作為大不列顛王國的母語,在全球的擴張,皆因歷史上大不列顛殖民強權和現而今美利堅合眾國經濟強權?;ヂ摼W在我國乃至世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速普及,其觸角業已伸展到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毫無疑問,互聯網已成為當今世界影響面最廣、時效性最強的媒體。而互聯網自誕生之日起,和英語的關系就是血脈相連、渾然一體。美國學者海斯科拉在(因特網上的文化霸權)一文中寫道,世界上90%的網站是一以英文注冊。網絡的搜索引擎更是英語的天下。以google為例,輸入漢字“大學”出現的字條是11億8千萬,而輸入“uni-versity”出現的字條為21億9千萬,天壤之別一目了然。
宛若一夜之間,地球之上蕓蕓眾生都被internet這張無形的大網所裹挾。疏而不漏卻又無所遁形。英語教學,作為傳播英語言文化的前沿陣地,將互聯網的優勢與英語結合,責無旁貸。
三 英語教學之文化碰撞
語言,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語言的表達作用,貫穿語言活動始終。不同的地域滋養了不同的文化,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注定會因文化相異而不同,最終帶來了千差萬別的思維模式。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并常伴有感彩及恪守的信條。其中,消極的思維定勢會對跨文化交際產生直接影響,造成交際障礙。
行為規范,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亦即判斷處事對錯的規范。比如說,在中國,遇見老年人手提重物,年輕人主動幫忙是助人為樂、文明禮貌的表現。而在西方國家,提供幫助之前一定要詢問清楚對方是否需要,否則會被認為是輕視或蔑視老年人的表現。究其原因,是不同文化熏陶下,行為規范的標準不同使然。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何種行為是被禁止的理應深諳,人鄉隨俗堪稱上策。
脫胎于人類社會化進程的交際能力,與生俱來和價值觀念、價值體系密不可分。價值取向不能獨立于文化之外存在,也就不可避免的會有區別。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低調,而西方文化則注重張揚突出;華夏文化強調“和、眾”觀念,西洋文化則鼓勵獨立進取精神。
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只能依該文化的特定條件加以詮釋,卻不足以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跨文化交際不可避免會失敗。究其原因,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不容忽視。比如,貓頭鷹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語出as wise as owl,而在中國文化看來,其當仁不讓的成為災難的化身。鑒于此,以貓頭鷹做商標或廣告標識,或以貓頭鷹為造型的商品,滯銷也是可以預見的。
跨文化意識教育,作為英語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存在即合理,在傳授英語知識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理解不同的文化,接受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而加深對我們自身文化的理解。其次,適應不同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沖突。緩解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進一步提高適應能力是必修課。再次,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技能。開放的世界,一體化的世界經濟,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技能刻不容緩。
四 互聯網與英語教學之互惠互利
互聯網的母語是英語,英語教育和互聯網的關系不言而喻。自互聯網誕生之日算起,我們先后經歷了早期的show、cool,到in、out乃至近期的ungelivable
、hold住。舶來品由來已久的精華與糟粕并存的特點在互聯網也有所體現。竊以為,縱觀英語發展的泱泱進程,網絡詞匯畢竟資歷尚淺、魚龍混雜,可使用性需在實踐中逐漸檢驗、篩選、淘汰抑或發展、完善、推廣。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指引,新生事物,可以了解可以熟悉。謹慎使用,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語言的使用也有規避風險的問題,切不可橫生枝節,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
英語作為19世紀以來位列第一的“通用語言”,在文化的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互聯網作為近幾十年來對世界產生顛覆性影響的媒介,其強勢頭更是空前。正因如此。英語教育者“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亦較之曾經,更為深遠了。
相容并蓄,是英語和互聯網的共性,若能將二者有機結合,在最大程度上為教學所用,必將,使雙劍合璧、銳不可當。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史際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杜,1999。
[2]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J]外語學刊,1990(3)。
一、藝術就是“呈人之美”
有人說:藝術是“一門獨特的技藝”、“一首優美的詩”、“一張民族的臉”。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摹仿”,康德、席勒形容“藝術是自由的游戲”,黑格爾則說“藝術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弗洛伊德稱“藝術是‘無意識’的表現”。許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觀看一部感人肺腑的電影時,當閱讀一部動人心魄的小說時,當欣賞一幅寄意深遠的繪畫時,當品味一幅生機盎然的書法時,往往會怦然心動、不能自已。這是因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藝術是情感的符號”。人既是理性的動物,更是情感的動物,“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體”。藝術是人類最高心智和情感的產物,它與科學一起,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雙翼。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形象地將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比作一枚硬幣的兩面,法國著名文學家福樓拜說過“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匯合”。
藝術是一種多種類集成的客觀社會存在,它包括美術、音樂、戲劇、舞蹈、影視等領域,每一領域又有許多分目和類別。藝術與美密不可分。美,從古至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美不等于藝術,但藝術必須是美的。有人說“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其實,藝術是融真、善、美為一體的社會存在。范曾說過“科學是大美,藝術是小美”,其依據是:“比如分子的撞擊,在那一瞬間是多么奇妙、美麗的場景,可一般人都沒法看到。而藝術則是小美,是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藝術能表現科學美之萬分之一,便是十分幸運的事?!彼囆g從本質上看,它是美的載體、美的物化、美的表現、美的創造。好的藝術作品一定能使人產生美感,在形式句法層面體現為優美,在思想意義層面表現為深刻,在道德文化層面凸顯為崇高。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藝術時刻都在“呈人之美”,即把美時刻呈現在人們面前。
一是“呈可‘感’之美”。美就是一種使人愉悅的感受。藝術借用生動的形象,表現人的感情,表達人的思想。這生動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一派動人的景色、一縷歡樂或哀痛的思緒、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圖畫、一種祥和的氣氛和美妙的情趣。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詩句深入人心,在這里根本就沒有人與物的具象,但當你讀到這些火熱詩句的時候,心中就可以浮現出一個為自由而獻身的崇高形象。李苦禪論畫鷹時說:“林良鷹的古穆,鷹的孤郁,華巖鷹的技巧,齊翁鷹的憨勇,此所謂‘畫如其人’是也?!毙毂櫟谋捡R表現剛健、奔放美,表達了沖破藩籬、追求新天地的傾向。李公齡的宮廷馬表現靜態、豐滿、圓實的美,表現了宮廷崇尚的雍容華貴的追求。到過澳大利亞的人,都對悉尼歌劇院留下深刻的印象,悉尼歌劇院崇尚“有機建筑”的理念,努力使建筑與環境有機結合,既像片片貝殼、面面白帆,又像荷花盛放,別開生面。
二是“呈可‘品’之美”。藝術之美,在于品味。品味就是“沽酒欲來風已醉,賣花人去路還香”的過程。數學家維納認為“數學是一門精美的藝術”,這是“品”的成果,因為數學與藝術有著共同的美學特征,幾何之美、對稱之美、黃金分割之美、透視之美、和諧之美無處不在,這些美學要素不僅成為數學領域最科學、最美的象征,也成為藝術領域感性的最高標準。如圓形柔和、三角形穩定、正方形剛勁等。畢達哥拉斯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是圓?!蔽覀兤綍r所說“勻稱”就是指比例關系,正如古代宋玉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數學告訴我們“黃金分割的比例”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如希臘的巴特農神殿、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埃及金字塔、聯合國大樓等。藝術構圖中有色彩透視、消逝透視和線透視,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代表作之一。這需要我們科學地“品”,才能感知美的滋味。
三是“呈可‘悟’之美”。魯迅說過“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讀者而不同”,同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懷素的狂草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山人的山水畫與自然渾然一體,似真似幻,“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達到了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使人能夠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象外之意”;吳為山的“寫意雕塑”《睡童》,充滿著東方人的智慧,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通過一目了然的視覺語言,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斗鼱柤雍由系睦w夫》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長荒蕪的沙灘上,一群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貨船,步履沉重地前進著。一曲低沉的號子在炎夏的悶熱中與河水的悲吟交織在一起。列賓在油畫中塑造了11個纖夫,他們的年齡、身材、性格、體力、表情各不相同,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僅是沙俄專制下普通民眾奴役般的生活,更體會到了他們的智慧、善良和力量。遠處一艘輪船,正在冒著濃煙,預示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藝術緣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藝術花朵的絢麗是依靠真摯情感去灌溉,藝術值得人們思索是依靠理性的注入。
關鍵詞: 高職 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應用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語言承載文化?!斑\用英語有效交流”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公共英語是我國絕大部分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之一,可是目前中國的大學公共英語授課方式仍然是以語言知識為主線,文化內容頗少。但事實證明大學英語教學之中的文化傳授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主要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中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跨文化交際”的英文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文化是具有獨特性的,不同國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人們在語言中儲存了前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度,記述了民族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后人通過語言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積累下來的整個文化。反之,語言及其運用均不能超越了文化而獨立存在,不能脫離一個民族流傳下來,文化是決定某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風俗習慣的信念體系。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文化的發展,能夠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展;同樣,語言的發達和豐富,也是整個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
二、跨文化交際意識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學家拉多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倍壳?,我國的英語教學仍然只強調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學生在交際中的運用能力,沒有把文化意識的培養擺在應有的位置。這樣教學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當中,只了解了一些語法知識和語言現象,卻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識辨能力;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隱含文化內涵的語言現象不理解,甚至產生誤解。因此,在教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教師也應向學生講解相應的社會背景與文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輸入。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將跨文化的交際性作為教學的主導原則,幫助學生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以語言的應用及交際能力為出發點設計教學,這樣才能真正使語言知識成為幫助他們交流的工具,使他們學有所用,真正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三、跨文化意識的應用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施
1、詞匯教學中注意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并不在于詞匯的讀音、本義,而在于詞匯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由簡入難地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讓學生了英語詞匯在許多方面與漢語詞匯存在著不對應現象。在這類詞語中,以表達動物的詞最具代表性。
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有關“owl”這個詞的文化含義。漢語里“貓頭鷹”也稱“夜貓子”,與蝙蝠一樣是一種專門夜間出來活動的鳥類,由于其啼聲凄厲,人們把它的叫聲與災難和死亡相聯系。教師有必要向學生解釋:在西方文化中,人們把貓頭鷹看作智慧鳥,是智慧的象征。在兒童讀物和漫畫集中,貓頭鷹的形象是沉著、冷靜、嚴肅、聰明。習語“as wise as an owl”便是一例。由于貓頭鷹有夜間活動的習性,英語中owl的喻指“常熬夜的人”或“慣于夜間活動者”,這層引申義與漢語的“夜貓子”相吻合。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這些詞、句經常使用的場合,使學生會正確使用,培養學生正確、恰當地使用英語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際。
2、通過日常教學滲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
現行的高職英語教材內容很多都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教師應引導學生產生相應的思考,進一步引起他們的探討與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都能提供和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一單元(外研社出版)涉及到家這個概念,在學生學習文章的同時,就可以了解美國文化中人們對家的看法,并且教師可以更進一步的引申到美國人的教育觀,可以和中國文化中人們對家的看法以及中國人的教育觀進行比較。
3、積極設置教學情景,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語言教學模式
高職英語的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語言知識,還要了
解產生這種語言的背景和它所適用的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網絡、多媒體、幻燈機、錄像機等為學生設置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結合聽說法、交際法等教學法使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和相關的背景文化聯系起來,迅速準確的選擇出適合語言環境的語言。
4、發揮第二課堂的平臺作用,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實踐能力
教學如果只注重課堂講授,只重視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學習跨文化交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第二課堂應成為第一課堂的延伸與擴展,應當作為教學工作與大學素質教育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應與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有時候,第二課堂比第一課堂的效果更好。由于跨文化交際的技巧和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素質,它包涵許許多多因素,除了語言能力,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和實踐,還有一些適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間交際的習慣和技巧。因此光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必須有計劃地組織安排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第二課堂活動。
5、促進對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
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西方國家的節日。例如:情人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在學習這些節日的時候,可以一方面了解節日的起源、人們的慶祝方式等有關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們和中國的一些節日作比較。圣誕節與春節、情人節與“七夕”,鼓勵學生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同時也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再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特別是那些文化影響行為的地方。比如贈送禮物,西方人習慣于當面拆封欣賞;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認為當面打開禮物是很不禮貌的。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化差異,轉換角度思維,促進英語學習。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有能力在不同文化場合下有效地與對方交流,達到互動,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要讓學生“多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揣摩對方的意思,這樣可以大大避免將對方簡單分類以及民族中心論的傾向”。因此,文化的融入和快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必須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中,成為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才能夠從根本上起到提高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 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4.
[3]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 halliday,m.a.k.reading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london:batsford academic,1966.
[5] 畢繼萬.第二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中國外語,2005(1).
[6] 陳祖福.迎接時代的挑戰,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教學與教材研究,1997(3).
關鍵詞:教師專業理論素養 中學語文教學 影響
六所國家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為中文系師范生開設文學批評、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等一系列專業課程。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在學習專業課程中逐步形成,成為進行教學活動的必備基礎。中學語文教學所需要的文學專業知識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更注重語文教育的普適性,因而與高校中文師范生接受的文學專業知識有較大不同。對比高校中文系師范生所用教材與人教版中學課本,發現教師專業理論知識的文學常識、文體特征的部分和文學形態部分對中學語文教學影響深淺不一。
一.文學常識和文體特征部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國語文以歷史線索收錄文章入中學教材的模式,中國使用最廣泛的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打破歷史發展線索,以不同的文學體裁為劃分標準,形成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不同類型的單元。下面主要以戲劇為例,具體說明文學理論中文體特征部分與中學教學的聯系。
(一)文體特征的理論知識滲透在課后習題的設置中
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必修第四冊第一單元為戲劇單元。在中學必修課本中,戲劇收錄戲劇篇目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識點相對其他文體更為集中。對戲劇單元內部規律的研究,能夠清晰地展現中學語文教學的戲劇部分是如何與大學中文專業知識產生聯系。
依據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學理論導引》的觀點,戲劇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戲劇沖突,與小說相比,戲劇受舞臺時空限制,矛盾沖突相對集中,不同于小說有條件在漫長的篇幅里展現一個緩慢發展的矛盾沖突。戲劇區別于其他敘事文體的特征在劇本中主要體現為戲劇沖突。按戲劇沖突的特征,戲劇可分為三種形態:悲劇、喜劇和正劇。悲劇的震撼力相對更強,具有較強的戲劇效果。悲劇出現在中學教學中,更有利于學生對戲劇的感知。中學戲劇單元三篇文章《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均屬于悲劇形式。其中,《竇娥冤》更側重以竇娥的不幸來展現悲劇的構成要素。
《竇娥冤》課后習題一要求“探討本劇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果”,并給出三個提示。其一為“竇娥的不幸命運”,竇娥遭遇的不幸對應的正是悲劇理論中“悲劇主人公遭遇災難性事件”[1]一條。其二為“竇娥的美好品質和她含冤被斬之間形成對比”,竇娥的經歷對應的恰是悲劇理論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惡勢力壓倒,在斗爭中付出重大代價”一條。其三為“竇娥強烈的抗爭精神”,這與悲劇理論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雖然遭遇不幸,但其執著的追求和斗爭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條對應。三條提示層層推進,由悲劇突出特征的災難事件到悲劇中心的沖突,矛盾雙方力量的對抗以及正義一方的失敗,最后到悲劇意義的升華,在悲劇中體現的正義一方具有的抗爭精神和美好品質給我們的觸動,形成對悲劇構成要素的系統闡釋框架,將文學理論中悲劇的理論闡釋以對具體的文學作品分析的形式顯示出來,形成一系列貼合《竇娥冤》文本的具體問題。
通過竇娥作為正義的一方與惡勢力張驢兒一方的矛盾沖突使學生對戲劇沖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戲劇沖突的一種形態。在接下來的篇目《雷雨》中,進一步介紹文學理論中戲劇沖突的特點。一是“矛盾沖突的性質具有內在的特點”。其一戲劇沖突源于意志沖突,一種行動激起內心活動。矛盾沖突性質內在的特點反映在《雷雨》課后習題一“在魯侍萍講述往事的過程中,周樸園經歷了怎么樣的心理變化”。其二戲劇沖突源于人物內在矛盾導致了事件的發生的外在的動作。對應在課后習題一的第二問“周樸園是怎樣看魯侍萍突然出現在面前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樣反應?”二是“矛盾沖突的性質具有必然的特點”,“沖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運和利益之間的特點”。這與第三問“從和魯大海的激烈沖突中,可以看出周樸園哪些性格特征”相聯系。通過課后習題的前三個問題對文學理論中戲劇沖突的特點的兩個方面進行闡釋。學生分析矛盾沖突中周樸園心理、行為和性格三個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戲劇沖突內在性和必然性的特點。
戲劇單元三篇課文的課后習題設置的表層結構是學生能通過問題進一步理解各文本內容。而其深層結構是讓學生感知作為戲劇這種文學體裁的主要特征的戲劇沖突。分別以《竇娥冤》反映戲劇沖突的構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沖突內在的、必然的兩個主要特點,又進一步用《哈姆萊特》再次強調矛盾沖突必然性的特點。同時介紹人物之間矛盾關系是構成戲劇沖突的重要條件。從《竇娥冤》到《雷雨》《哈姆萊特》,戲劇矛盾由簡單的善惡雙方的沖突發展到多種矛盾沖突,多個人物的矛盾沖突相互交織。矛盾沖突也由雙方的意志對抗:竇娥和張驢兒善惡雙方的對抗,到注重人的內心矛盾。這一深層結構對應文學理論的劇本理論的闡釋。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學理論導引》在詳細闡述戲劇沖突后,又設置一節戲劇語言的內容。其中重點闡述人物語言的特點。“人物語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劇本這一文學體裁主要的敘事方式,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并富有潛臺詞。
中學課本戲劇單元,《竇娥冤》主要關注人物語言個性化的特點。“語言的個性化是指人物語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氣質、職業、經歷、性格和所處的特定情境?!盵1]尤其是語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觀點[2],在《竇娥冤》的課后習題二中清楚點明:“關漢卿劇作中人物語言樸素而富于表現力,不管是唱詞還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敝袑W生通過一系列對人物語言的分析,能夠體會到語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點。在第二篇《雷雨》中,側重關注人物語言具有豐富潛臺詞的特點。其課后習題二設為“戲劇人物的語言往往有潛臺詞。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體會人物語言內涵的豐富性?!濒斒唐紝χ芷颊f:“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體現魯侍萍對自己多年未見的兒子周萍的復雜感情,既本能地關愛他而不能認他,又無奈不滿于他的惡行[3]。對該題四個句子的分析,學生能夠感受到戲劇里人物語言豐富的潛臺詞。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調查法,探究中學語文教學內容與高等師范院校語文教師專業理論知識的差異,證明語文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對中學語文教學具有直接影響。其中文學常識和文體特征部分對中學語文教學影響較大,因此,高校中文系師范生應重點掌握文學常識和文體特征部分。
關鍵詞:教師專業理論素養 中學語文教學 影響
六所國家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為中文系師范生開設文學批評、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等一系列專業課程。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在學習專業課程中逐步形成,成為進行教學活動的必備基礎。中學語文教學所需要的文學專業知識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更注重語文教育的普適性,因而與高校中文師范生接受的文學專業知識有較大不同。對比高校中文系師范生所用教材與人教版中學課本,發現教師專業理論知識的文學常識、文體特征的部分和文學形態部分對中學語文教學影響深淺不一。
一.文學常識和文體特征部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國語文以歷史線索收錄文章入中學教材的模式,中國使用最廣泛的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打破歷史發展線索,以不同的文學體裁為劃分標準,形成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不同類型的單元。下面主要以戲劇為例,具體說明文學理論中文體特征部分與中學教學的聯系。
(一)文體特征的理論知識滲透在課后習題的設置中
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必修第四冊第一單元為戲劇單元。在中學必修課本中,戲劇收錄戲劇篇目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識點相對其他文體更為集中。對戲劇單元內部規律的研究,能夠清晰地展現中學語文教學的戲劇部分是如何與大學中文專業知識產生聯系。
依據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學理論導引》的觀點,戲劇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戲劇沖突,與小說相比,戲劇受舞臺時空限制,矛盾沖突相對集中,不同于小說有條件在漫長的篇幅里展現一個緩慢發展的矛盾沖突。戲劇區別于其他敘事文體的特征在劇本中主要體現為戲劇沖突。按戲劇沖突的特征,戲劇可分為三種形態:悲劇、喜劇和正劇。悲劇的震撼力相對更強,具有較強的戲劇效果。悲劇出現在中學教學中,更有利于學生對戲劇的感知。中學戲劇單元三篇文章《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均屬于悲劇形式。其中,《竇娥冤》更側重以竇娥的不幸來展現悲劇的構成要素。
《竇娥冤》課后習題一要求“探討本劇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果”,并給出三個提示。其一為“竇娥的不幸命運”,竇娥遭遇的不幸對應的正是悲劇理論中“悲劇主人公遭遇災難性事件”[1]一條。其二為“竇娥的美好品質和她含冤被斬之間形成對比”,竇娥的經歷對應的恰是悲劇理論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惡勢力壓倒,在斗爭中付出重大代價”一條。其三為“竇娥強烈的抗爭精神”,這與悲劇理論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雖然遭遇不幸,但其執著的追求和斗爭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條對應。三條提示層層推進,由悲劇突出特征的災難事件到悲劇中心的沖突,矛盾雙方力量的對抗以及正義一方的失敗,最后到悲劇意義的升華,在悲劇中體現的正義一方具有的抗爭精神和美好品質給我們的觸動,形成對悲劇構成要素的系統闡釋框架,將文學理論中悲劇的理論闡釋以對具體的文學作品分析的形式顯示出來,形成一系列貼合《竇娥冤》文本的具體問題。
通過竇娥作為正義的一方與惡勢力張驢兒一方的矛盾沖突使學生對戲劇沖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戲劇沖突的一種形態。在接下來的篇目《雷雨》中,進一步介紹文學理論中戲劇沖突的特點。一是“矛盾沖突的性質具有內在的特點”。其一戲劇沖突源于意志沖突,一種行動激起內心活動。矛盾沖突性質內在的特點反映在《雷雨》課后習題一“在魯侍萍講述往事的過程中,周樸園經歷了怎么樣的心理變化”。其二戲劇沖突源于人物內在矛盾導致了事件的發生的外在的動作。對應在課后習題一的第二問“周樸園是怎樣看魯侍萍突然出現在面前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樣反應?”二是“矛盾沖突的性質具有必然的特點”,“沖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運和利益之間的特點”。這與第三問“從和魯大海的激烈沖突中,可以看出周樸園哪些性格特征”相聯系。通過課后習題的前三個問題對文學理論中戲劇沖突的特點的兩個方面進行闡釋。學生分析矛盾沖突中周樸園心理、行為和性格三個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戲劇沖突內在性和必然性的特點。
戲劇單元三篇課文的課后習題設置的表層結構是學生能通過問題進一步理解各文本內容。而其深層結構是讓學生感知作為戲劇這種文學體裁的主要特征的戲劇沖突。分別以《竇娥冤》反映戲劇沖突的構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沖突內在的、必然的兩個主要特點,又進一步用《哈姆萊特》再次強調矛盾沖突必然性的特點。同時介紹人物之間矛盾關系是構成戲劇沖突的重要條件。從《竇娥冤》到《雷雨》《哈姆萊特》,戲劇矛盾由簡單的善惡雙方的沖突發展到多種矛盾沖突,多個人物的矛盾沖突相互交織。矛盾沖突也由雙方的意志對抗:竇娥和張驢兒善惡雙方的對抗,到注重人的內心矛盾。這一深層結構對應文學理論的劇本理論的闡釋。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學理論導引》在詳細闡述戲劇沖突后,又設置一節戲劇語言的內容。其中重點闡述人物語言的特點?!叭宋镎Z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劇本這一文學體裁主要的敘事方式,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并富有潛臺詞。
中學課本戲劇單元,《竇娥冤》主要關注人物語言個性化的特點?!罢Z言的個性化是指人物語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氣質、職業、經歷、性格和所處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語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觀點[2],在《竇娥冤》的課后習題二中清楚點明:“關漢卿劇作中人物語言樸素而富于表現力,不管是唱詞還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敝袑W生通過一系列對人物語言的分析,能夠體會到語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點。在第二篇《雷雨》中,側重關注人物語言具有豐富潛臺詞的特點。其課后習題二設為“戲劇人物的語言往往有潛臺詞。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體會人物語言內涵的豐富性?!濒斒唐紝χ芷颊f:“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體現魯侍萍對自己多年未見的兒子周萍的復雜感情,既本能地關愛他而不能認他,又無奈不滿于他的惡行[3]。對該題四個句子的分析,學生能夠感受到戲劇里人物語言豐富的潛臺詞。
存入我的閱覽室
文學理論課程中劇本理論部分,中學課本選取其中主要的戲劇沖突和人物語言兩個方面,以對文本問題探究的形式呈現在中學教學中,并形成一個有規律的漸進學習過程,先通過《竇娥冤》感知戲劇沖突構成,并進一步在《雷雨》中學習戲劇沖突的特點。在戲劇語言方面,先在《竇娥冤》中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個性化,在《雷雨》中進一步了解潛臺詞。一個戲劇單元三篇課文將戲劇的文體特征的理論知識系統地組織成中學戲劇教學內容,戲劇文體的文學理論與中學戲劇教學緊密結合。
(二)文學的形象性和語言藝術貫穿各文體教學
上述以單個戲劇為例詳細闡述文學理論的文體知識對中學教學相應版塊的影響,將分散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單元結合起來分析,四種文體的中學教學都圍繞文學理論中文學文體這一核心展開。具體地說,即以文學的形象性和語言的藝術兩個方面統攝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單元的教學,教學分別依據各文體自身的特點,闡述文學形象,鑒賞語言藝術。
在詩歌中,文學形象主要表現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現代新詩主要學習詩歌的意象?!肚邎@春》課后習題二設置為“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詞所描寫的湘江秋景,看看詩人主要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思緒”引導學生感受“萬山”、“漫江”、“百舸”、“鷹”、“魚”等各種意象,并深入體會這些意象來表現的情感。意象的內涵為承載一定情感的藝術形象,在中國詩歌中最常見地表現為承載情感的具體物象。尋找湘江秋景中具體物象,并體會其中的情感,學生能通過這一步驟感知到意象的具體形態。課文《雨巷》課后習題對詩中反復出現的“像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討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類型的藝術形象。課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這樣勤勞善良而又命運悲苦的社會底層勞動者形象。在現代詩歌單元中,對詩歌意象的學習貫穿整個單元。
詩歌的語言藝術主要體現在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中學現代詩歌單元每篇課文都要求朗讀或背誦。針對《沁園春·長沙》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在朗誦時要配合明快有力的節奏;《再別康橋》一詩側重感知其語言的音樂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則又進一步探究詩歌使用的句式,語言中的重復現象。整個詩歌單元始終強調詩歌語言的藝術特點。
在寫景狀物散文中,文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學課本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為寫景狀物散文單元?!逗商猎律氛n后習題一為“作者描寫了荷塘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找出文中描寫心理感受的語句,說說作者的情緒隨著景物的轉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睂W生對荷塘景物及其特點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藝術形象。體會伴隨景物產生的情緒變化,進一步理解散文藝術形象的特點?!豆识嫉那铩泛汀肚艟G記》課后習題設置中也反復圍繞關于對文本中景物的選取,景的特點,景帶來情緒變化等展開,將散文中景物的學習貫穿整個單元。
對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特色的教學也伴隨三篇課文的學習?!逗商猎律贩治隽送ǜ械挠梅ǎ约斑x用動詞和疊音詞的特點,要求學生賞析其藝術效果?!豆识嫉那铩氛n后習題二的設置圍繞從聽覺、視覺、觸覺角度寫景狀物的藝術特點?!肚艟G記》要求學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語句,并介紹寫景狀物擬人手法。學生學習三篇課文后,對散文的語言藝術有初步了解。
在小說中,文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紅樓夢》涉及到王熙鳳和賈寶玉的人物形象出場分析?!蹲8!分袑ο榱稚┬蜗笾蟹治?,關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寫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狀態?!读纸填^風雪山神廟》進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裝在套子里的人》關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將重點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個系統的人物形象介紹。
小說的語言藝術在《紅樓夢》中體現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語言;在《老人與?!分畜w現為直捷了當的敘述和生動鮮明的對話,句子洗練的獨特風格;在《邊城》中體現為散文化的寫作風格。
二.中學語文教學應加強對文學形態的關注
文藝理論課程有專門的章節具體介紹各種文學形態,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在美國中學語文教材中,以文學聚焦版塊的形式在相關課文后面介紹其文學形態。如《自然》一課附有對先驗主義文學形態的介紹[4]。相比,在中國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中,較少提及作品的文學形態。教材中的意識流小說《墻上的斑點》以及其他現代主義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漸退出中學語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知識中相關部分在教學中運用不多。
三.語文教師專業理論知識的不同版塊與中學語文教學相關度原因分析
中學教學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即學生能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基本具備閱讀各種文章的能力。對文本的把握在義務教育階段側重表層文意的疏通,在中學教學中注重通過閱讀,掌握文章的要點。針對不同的文體,閱讀方法都有一定差異,閱讀詩歌,關注意象的特點、抒發的感情、音律的和諧;閱讀新聞和報告文學,關注能揭示內容的標題、文章敘述的事件;閱讀散文,注重感受的抒發、形式的自由等。中學教學中重點學習對各種文體的閱讀方法,為學生閱讀課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礎。
其次,探討文學形態及現代主義作品對中學教學影響微弱的原因?,F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文學形態理論與西方文學發展歷史緊密融合,更切合對西方文學的解讀。中國中學課本收錄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國現代文學作品較多,收錄外國文學作品較少。對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文學形態分析,并不適合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學自身的特點,不宜于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部分學習。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變形記》《等待戈多》曾經出現于舊版中學教材中學習篇目,由于現代主義作品的內容上的“向內轉”,表現上的“隱喻性”,中學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難。并且,現代主義作品在一般中學生今后可能接觸的文本中出現幾率較小,因此,逐漸退出中學教學內容。
通過對中學語文教學內容選取規律的探究,證明教師專業理論知識中文學體裁、文學常識部分對中學教學影響較大,而文學形態部分對中學教學影響較小。高校中文系師范生要重視對文學體裁、文學常識的學習。關于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對中學教學影響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以此指導高校中文系師范生對專業課程學習重點的把握。
[本文為2011年校級科研項目《教師專業理論素養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和影響及現狀分析》研究成果。]
注釋:
1.王先霈,孫文憲:《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頁。
2.參見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頁。
3.參見周曉明,王又平:《現代中國文學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頁。
4.參見張健鵬,胡足青:《美國語文》,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頁。
參考書目:
[1]王先霈,孫文憲.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亞敏.文學批評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輝.文學欣賞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張健鵬,胡足青.美國語文.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1—5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1—6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詩,劉仲秋,女,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
文學理論課程中劇本理論部分,中學課本選取其中主要的戲劇沖突和人物語言兩個方面,以對文本問題探究的形式呈現在中學教學中,并形成一個有規律的漸進學習過程,先通過《竇娥冤》感知戲劇沖突構成,并進一步在《雷雨》中學習戲劇沖突的特點。在戲劇語言方面,先在《竇娥冤》中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個性化,在《雷雨》中進一步了解潛臺詞。一個戲劇單元三篇課文將戲劇的文體特征的理論知識系統地組織成中學戲劇教學內容,戲劇文體的文學理論與中學戲劇教學緊密結合。
(二)文學的形象性和語言藝術貫穿各文體教學
上述以單個戲劇為例詳細闡述文學理論的文體知識對中學教學相應版塊的影響,將分散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單元結合起來分析,四種文體的中學教學都圍繞文學理論中文學文體這一核心展開。具體地說,即以文學的形象性和語言的藝術兩個方面統攝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單元的教學,教學分別依據各文體自身的特點,闡述文學形象,鑒賞語言藝術。
在詩歌中,文學形象主要表現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現代新詩主要學習詩歌的意象?!肚邎@春》課后習題二設置為“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詞所描寫的湘江秋景,看看詩人主要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思緒”引導學生感受“萬山”、“漫江”、“百舸”、“鷹”、“魚”等各種意象,并深入體會這些意象來表現的情感。意象的內涵為承載一定情感的藝術形象,在中國詩歌中最常見地表現為承載情感的具體物象。尋找湘江秋景中具體物象,并體會其中的情感,學生能通過這一步驟感知到意象的具體形態。課文《雨巷》課后習題對詩中反復出現的“像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討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類型的藝術形象。課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這樣勤勞善良而又命運悲苦的社會底層勞動者形象。在現代詩歌單元中,對詩歌意象的學習貫穿整個單元。
詩歌的語言藝術主要體現在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中學現代詩歌單元每篇課文都要求朗讀或背誦。針對《沁園春·長沙》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在朗誦時要配合明快有力的節奏;《再別康橋》一詩側重感知其語言的音樂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則又進一步探究詩歌使用的句式,語言中的重復現象。整個詩歌單元始終強調詩歌語言的藝術特點。
在寫景狀物散文中,文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學課本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為寫景狀物散文單元。《荷塘月色》課后習題一為“作者描寫了荷塘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找出文中描寫心理感受的語句,說說作者的情緒隨著景物的轉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對荷塘景物及其特點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藝術形象。體會伴隨景物產生的情緒變化,進一步理解散文藝術形象的特點?!豆识嫉那铩泛汀肚艟G記》課后習題設置中也反復圍繞關于對文本中景物的選取,景的特點,景帶來情緒變化等展開,將散文中景物的學習貫穿整個單元。
對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特色的教學也伴隨三篇課文的學習。《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選用動詞和疊音詞的特點,要求學生賞析其藝術效果?!豆识嫉那铩氛n后習題二的設置圍繞從聽覺、視覺、觸覺角度寫景狀物的藝術特點?!肚艟G記》要求學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語句,并介紹寫景狀物擬人手法。學生學習三篇課文后,對散文的語言藝術有初步了解。
在小說中,文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t樓夢》涉及到王熙鳳和賈寶玉的人物形象出場分析。《祝?!分袑ο榱稚┬蜗笾蟹治?,關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寫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狀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進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裝在套子里的人》關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將重點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個系統的人物形象介紹。
小說的語言藝術在《紅樓夢》中體現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語言;在《老人與海》中體現為直捷了當的敘述和生動鮮明的對話,句子洗練的獨特風格;在《邊城》中體現為散文化的寫作風格。
二.中學語文教學應加強對文學形態的關注
文藝理論課程有專門的章節具體介紹各種文學形態,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在美國中學語文教材中,以文學聚焦版塊的形式在相關課文后面介紹其文學形態。如《自然》一課附有對先驗主義文學形態的介紹[4]。相比,在中國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中,較少提及作品的文學形態。教材中的意識流小說《墻上的斑點》以及其他現代主義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漸退出中學語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知識中相關部分在教學中運用不多。
三.語文教師專業理論知識的不同版塊與中學語文教學相關度原因分析
中學教學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即學生能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基本具備閱讀各種文章的能力。對文本的把握在義務教育階段側重表層文意的疏通,在中學教學中注重通過閱讀,掌握文章的要點。針對不同的文體,閱讀方法都有一定差異,閱讀詩歌,關注意象的特點、抒發的感情、音律的和諧;閱讀新聞和報告文學,關注能揭示內容的標題、文章敘述的事件;閱讀散文,注重感受的抒發、形式的自由等。中學教學中重點學習對各種文體的閱讀方法,為學生閱讀課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礎。
其次,探討文學形態及現代主義作品對中學教學影響微弱的原因?,F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文學形態理論與西方文學發展歷史緊密融合,更切合對西方文學的解讀。中國中學課本收錄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國現代文學作品較多,收錄外國文學作品較少。對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文學形態分析,并不適合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學自身的特點,不宜于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部分學習。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變形記》《等待戈多》曾經出現于舊版中學教材中學習篇目,由于現代主義作品的內容上的“向內轉”,表現上的“隱喻性”,中學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難。并且,現代主義作品在一般中學生今后可能接觸的文本中出現幾率較小,因此,逐漸退出中學教學內容。
通過對中學語文教學內容選取規律的探究,證明教師專業理論知識中文學體裁、文學常識部分對中學教學影響較大,而文學形態部分對中學教學影響較小。高校中文系師范生要重視對文學體裁、文學常識的學習。關于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對中學教學影響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以此指導高校中文系師范生對專業課程學習重點的把握。
[本文為2011年校級科研項目《教師專業理論素養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和影響及現狀分析》研究成果。]
注釋:
1.王先霈,孫文憲:《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頁。
2.參見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頁。
3.參見周曉明,王又平:《現代中國文學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頁。
4.參見張健鵬,胡足青:《美國語文》,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頁。
參考書目:
[1]王先霈,孫文憲.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亞敏.文學批評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輝.文學欣賞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張健鵬,胡足青.美國語文.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1—5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1—6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詩,劉仲秋,女,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
存入我的閱覽室
文學理論課程中劇本理論部分,中學課本選取其中主要的戲劇沖突和人物語言兩個方面,以對文本問題探究的形式呈現在中學教學中,并形成一個有規律的漸進學習過程,先通過《竇娥冤》感知戲劇沖突構成,并進一步在《雷雨》中學習戲劇沖突的特點。在戲劇語言方面,先在《竇娥冤》中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個性化,在《雷雨》中進一步了解潛臺詞。一個戲劇單元三篇課文將戲劇的文體特征的理論知識系統地組織成中學戲劇教學內容,戲劇文體的文學理論與中學戲劇教學緊密結合。
(二)文學的形象性和語言藝術貫穿各文體教學
上述以單個戲劇為例詳細闡述文學理論的文體知識對中學教學相應版塊的影響,將分散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單元結合起來分析,四種文體的中學教學都圍繞文學理論中文學文體這一核心展開。具體地說,即以文學的形象性和語言的藝術兩個方面統攝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單元的教學,教學分別依據各文體自身的特點,闡述文學形象,鑒賞語言藝術。
在詩歌中,文學形象主要表現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現代新詩主要學習詩歌的意象?!肚邎@春》課后習題二設置為“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詞所描寫的湘江秋景,看看詩人主要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思緒”引導學生感受“萬山”、“漫江”、“百舸”、“鷹”、“魚”等各種意象,并深入體會這些意象來表現的情感。意象的內涵為承載一定情感的藝術形象,在中國詩歌中最常見地表現為承載情感的具體物象。尋找湘江秋景中具體物象,并體會其中的情感,學生能通過這一步驟感知到意象的具體形態。課文《雨巷》課后習題對詩中反復出現的“像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討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類型的藝術形象。課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這樣勤勞善良而又命運悲苦的社會底層勞動者形象。在現代詩歌單元中,對詩歌意象的學習貫穿整個單元。
詩歌的語言藝術主要體現在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中學現代詩歌單元每篇課文都要求朗讀或背誦。針對《沁園春·長沙》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在朗誦時要配合明快有力的節奏;《再別康橋》一詩側重感知其語言的音樂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則又進一步探究詩歌使用的句式,語言中的重復現象。整個詩歌單元始終強調詩歌語言的藝術特點。
在寫景狀物散文中,文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學課本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為寫景狀物散文單元?!逗商猎律氛n后習題一為“作者描寫了荷塘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找出文中描寫心理感受的語句,說說作者的情緒隨著景物的轉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睂W生對荷塘景物及其特點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藝術形象。體會伴隨景物產生的情緒變化,進一步理解散文藝術形象的特點。《故都的秋》和《囚綠記》課后習題設置中也反復圍繞關于對文本中景物的選取,景的特點,景帶來情緒變化等展開,將散文中景物的學習貫穿整個單元。
對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特色的教學也伴隨三篇課文的學習?!逗商猎律贩治隽送ǜ械挠梅?,以及選用動詞和疊音詞的特點,要求學生賞析其藝術效果?!豆识嫉那铩氛n后習題二的設置圍繞從聽覺、視覺、觸覺角度寫景狀物的藝術特點?!肚艟G記》要求學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語句,并介紹寫景狀物擬人手法。學生學習三篇課文后,對散文的語言藝術有初步了解。
在小說中,文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t樓夢》涉及到王熙鳳和賈寶玉的人物形象出場分析。《祝?!分袑ο榱稚┬蜗笾蟹治?,關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寫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狀態?!读纸填^風雪山神廟》進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裝在套子里的人》關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將重點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個系統的人物形象介紹。
小說的語言藝術在《紅樓夢》中體現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語言;在《老人與海》中體現為直捷了當的敘述和生動鮮明的對話,句子洗練的獨特風格;在《邊城》中體現為散文化的寫作風格。
二.中學語文教學應加強對文學形態的關注
文藝理論課程有專門的章節具體介紹各種文學形態,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在美國中學語文教材中,以文學聚焦版塊的形式在相關課文后面介紹其文學形態。如《自然》一課附有對先驗主義文學形態的介紹[4]。相比,在中國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中,較少提及作品的文學形態。教材中的意識流小說《墻上的斑點》以及其他現代主義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漸退出中學語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知識中相關部分在教學中運用不多。
三.語文教師專業理論知識的不同版塊與中學語文教學相關度原因分析
中學教學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即學生能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基本具備閱讀各種文章的能力。對文本的把握在義務教育階段側重表層文意的疏通,在中學教學中注重通過閱讀,掌握文章的要點。針對不同的文體,閱讀方法都有一定差異,閱讀詩歌,關注意象的特點、抒發的感情、音律的和諧;閱讀新聞和報告文學,關注能揭示內容的標題、文章敘述的事件;閱讀散文,注重感受的抒發、形式的自由等。中學教學中重點學習對各種文體的閱讀方法,為學生閱讀課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礎。
其次,探討文學形態及現代主義作品對中學教學影響微弱的原因?,F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文學形態理論與西方文學發展歷史緊密融合,更切合對西方文學的解讀。中國中學課本收錄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國現代文學作品較多,收錄外國文學作品較少。對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文學形態分析,并不適合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學自身的特點,不宜于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部分學習。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變形記》《等待戈多》曾經出現于舊版中學教材中學習篇目,由于現代主義作品的內容上的“向內轉”,表現上的“隱喻性”,中學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難。并且,現代主義作品在一般中學生今后可能接觸的文本中出現幾率較小,因此,逐漸退出中學教學內容。
通過對中學語文教學內容選取規律的探究,證明教師專業理論知識中文學體裁、文學常識部分對中學教學影響較大,而文學形態部分對中學教學影響較小。高校中文系師范生要重視對文學體裁、文學常識的學習。關于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對中學教學影響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以此指導高校中文系師范生對專業課程學習重點的把握。
[本文為2011年校級科研項目《教師專業理論素養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和影響及現狀分析》研究成果。]
注釋:
1.王先霈,孫文憲:《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頁。
2.參見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頁。
3.參見周曉明,王又平:《現代中國文學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頁。
4.參見張健鵬,胡足青:《美國語文》,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頁。
參考書目:
[1]王先霈,孫文憲.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亞敏.文學批評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輝.文學欣賞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張健鵬,胡足青.美國語文.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1—5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1—6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詩,劉仲秋,女,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 識對中學教學影響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以此指導高校中文系師范生對專業課程學習重點的把握。
[本文為2011年校級科研項目《教師專業理論素養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和影響及現狀分析》研究成果。]
注釋:
1.王先霈,孫文憲:《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頁。
2.參見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頁。
3.參見周曉明,王又平:《現代中國文學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頁。
4.參見張健鵬,胡足青:《美國語文》,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頁。
參考書目:
[1]王先霈,孫文憲.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亞敏.文學批評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輝.文學欣賞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張健鵬,胡足青.美國語文.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1—5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1—6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師 信息素養 培養方法
一、信息素養的涵義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車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來的。他把信息素養定義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后來又將其解釋為“人們在解答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美國圖書館協會和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于1989年提交了一份《關于信息素養的總結報告》,提出有信息素養的人必須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能夠評價和使用所要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養的人最終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學習的人,懂得如何學習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組織知識、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信息素養是個體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夠獲取、檢索、評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
二、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的意義
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運用,使傳統課程教學模式正在經歷著一場數字化、網絡化、全球化的歷史性變革。這對高校的課程教學既是嚴峻挑戰,又是發展的重大機遇。大學英語正處于變革的前沿。當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正是這一趨勢的具體表現。這需要大學英語教師提高信息素養,將信息技術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新的教學理論研究。
三、培養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的方式
1.理念培養
信息時代,教師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學習精神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主要目標。大學英語教師要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就要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索式、發現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2.ICT技能培養
作為信息時代的英語教師,應該具備以下ICT技能:①ICT的硬件操作能力,具體來說,教師應該能夠成功地連接、安裝和使用計算機的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成功連接和使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及各種設備;能熟練使用常見的多媒體采集設備;能學會使用簡單的網絡設備和基本通訊設備。②對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對絕大部分教師來說,應熟悉Windows操作系統的用戶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如進行磁盤文件的管理、建立、修改、合并、刪除文檔等,還要對各種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文件的不同格式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并基本掌握它們之間的格式轉換方式,以及在什么硬件環境的支持下運行,從而將這些技能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去,能安裝Office、Winrar等一些常用的應用軟件。③利用ICT獲取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學會利用Google、百度、雅虎等常見的搜索引擎,掌握準確、高效地檢索各種不同類型信息的技巧,并了解Flashget、迅雷、Nantants、Emule等網絡下載軟件的操作使用。④利用ICT管理信息的能力。這里涉及了本地資源和網絡資源管理兩個方面,本地資源管理主要指能夠利用計算機對儲存的教學資源進行分類、歸檔。網絡資源管理指能夠利用網絡工具如Igooi、Myip或Google書簽等網絡收藏夾實現網絡資源管理的網絡化。⑤利用ICT創造信息的能力。在教學上應指教師利用各種軟件工具創造、加工、制作各類教學資源的能力,如利用Office系列軟件進行文字輸入、制作演示文檔等;利用Photoshop等圖像處理軟件實現對圖片的簡單處理;利用Flash,Swish,Authorware等多媒體合成類軟件制作多媒體、網絡課件等。⑥利用ICT交流信息的能力。這方面,教師應學會收發電子郵件,利用MSN,SKYPE,QQ等即時通訊軟件與別人交流信息,能登陸BBS、新聞討論組與別人就同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
3.教學環境信息化建設
學校教學環境信息化建設是促進教師信息素養提高的重要因素。當前校園網的建設與應用為教學、科研、教育管理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利用校園網,教師可以方便快捷地瀏覽和查詢國內外高校網上資源,獲得學術前沿動態信息,進行科研工作。那么,我們應積極建設方便快捷的教學環境,鼓勵教師調用網上資源進行課堂教學,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和考查。通過建立專門的外語教學網站,為師生提供一個異步的互動空間,學生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在網上提問,教師定期瀏覽教學論壇,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
4.開辟教學第二課堂
在大力建設獨特的校內網絡教學環境的同時,我們還可以鼓勵教師利用互聯網的資源為教學服務。目前,互聯網上有數不勝數的各類專題學習網站和學習論壇。例如,國內較有影響力的綜合性網站有滬江英語、旺旺英語,專門致力于聽力的普特英語等,這些網站顯著的特點就是形成了固定的學習群體、根據不同的學習項目分門別類而且有明確的學習計劃;或者登陸國內外主要的報紙網站獲取最新的英語新聞,例如國內的新華網、人民網英文版,國外的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除了登陸相關網站,我們還可通過訂閱免費電子郵件雜志獲得每日的英語新聞內容,當前國內較有影響的BBC的中文學習網站就提供了每日的電子郵件新聞。學生還可以通過參加網絡聊天室的方式進行口語訓練,例如國內最大的培訓機構新東方就在其子網站里提供了免費的口語聊天室,每周二有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
綜上所述,當代信息技術已經為我們創造了無窮盡的英語學習資源庫,而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就是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與能力。如果教師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并且能在平日的教學中充分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有意識地將ICT與課程融合,引導學生全方位、無限制地接觸英語語言和文化,在自然真實的交流過程中學習和掌握英語,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反之,信息素養的缺失只會導致我們成為信息社會的“文盲”,成為現代社會的落伍者。
參考文獻:
[1]王吉慶.信息素養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煒,祝智庭.解析英國ICT應用于學科教學的教師能力標準[J].電化教育研究,2004,(12).
[3]桑新民.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師培訓模式的變革[J].外語電化育,2003,(3).
[4]王婧.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實現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關鍵[J].江蘇高教,2004,(04).
[5]王玉明.試論教師信息素養及其培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