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學總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央電視臺主辦的2015年十大好書評選活動中,《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入選。這本書共二十章,三十多萬字,并配有大量圖片。本書2015年3月由商務印書館在大陸首版。作者潘富俊,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博士,現任中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講授景觀植物學、文學、植物文化等課程。潘先生對植物與古代文學都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曾將臺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成功轉化為教學園及臺北市民優質休憩點, 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中,吟詠古典詩文。并有《草木》、《詩經植物圖鑒》、《楚辭植物圖鑒》、《唐詩植物圖鑒》等研究古代文學與植物的著作。
作為一個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科學家,潘先生對傳統文化和植物學都有著系統而縝密的研究,而這本書的撰寫,是為了能和讀者共享植物與文學的樂趣,希望有系統地介紹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所引述植物的今名、現狀。因此,著重在古典植物名稱的辨識, 對于常出現植物名稱的古今演變、植物的文學意境、易于混淆的植物種類等。本書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古典文學中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積數十年的研究,在書房中遨游文學世界,在田野中實地探訪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每種植物及其自然生態,重現幾千年來文人筆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名稱與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進中國的脈絡,同時分辨虛實,厘清文學作品的寫實與想象。
書名《草木緣情》,草木乃水陸草木之花,緣情則語出東晉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而綺靡,很好地概括了本書的要旨, 即探尋人文世界與植物世界的關聯,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給人以審美的趣味,無盡的啟迪。
二
千萬種植物,是山川自然的精英;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是人文之精美。作者通過對文學作品(包括國畫)中植物的種類、特性及其在文字作品殊的情感表達,建構起一個文學體系中的植物世界,由此我們得以更加深刻地認識文學作品中的植物及其文學寓意,使我們對古典文學以及植物世界均有新的認識。
植物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資源,也是人類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載體。我國古典文學,很多作品都與植物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詩經》的蒹葭蒼蒼,到《楚辭》的滋蘭樹蕙;從王維的折柳送別,到曹雪芹筆下的黛玉葬花,作者認為,各類文學的內容總離不開植物,例如南朝《玉臺新詠》詩詞769首,有植物的362首,占47.1%,《清詩匯》共27420首,有植物的15145首,占55.2%,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植物支撐起我國古典文學的一片天空。如果從文學理論角度來看,經典作品中的形象,構成原型(protetype),其實質就是建構一種表情達意的符號體系。植物,作為特殊的文化語言,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自古風、騷并稱。《詩經》和《楚辭》作為我國古典詩歌的源頭,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起奠基作用的經典作品。正因為如此,作者對《詩經》和《楚辭》中的植物做了大量研究,不但研究其中植物古今名稱、種類特性,還對其寓意加以研究,以求在植物研究基礎上,盡量開掘其文學意涵,這對植物學和文學研究,都是很大的貢獻。其較有特色的是從植物學角度著重探討了《詩經》和《楚辭》之間的異同及傳承關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詩經》、《楚辭》植物有共同的類別,作品中有著全中國廣泛分布的種類如白茅、澤蘭、松之類。但其各自地方特點還是很明顯。《詩經》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業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據作者統計,有135首出現植物,多以植物來賦(描寫)、比(比喻、象征)、興(起興)。這些植物以華北地區黃河流域的植物為主,而《楚辭》植物以華中地區長江中游地區植物為主,共99種。除了和《詩經》一樣,所提到的植物有全中國廣泛分布的種類外,其他大部分為當地常見或者特有的植物。這些植物,有的僅產于華中,有些則延伸至華南,此類華中、華南特有的植物,作者統計有26種,約占楚辭植物四分之一以上。這些植物,包括蘼蕪、木蘭、肉桂、芭蕉、橘子等。這些植物產于華中、華南的,只有莼菜,也就是詩經中的茆。(見于《魯頌泮水》),作者推測這種僅產于華中、華南的植物,應該是在周代以前傳到華北的。《詩經》、《楚辭》有不少相同的經濟植物種類,如分布全國的桑、板栗、柏樹,菜類的薇、薺菜等,但二者還是有一定區別。
詩經所處的背景是中原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此地水深土厚,民生艱難,民性多尚實際,對于生產生活所依賴的經濟植物及天地物候多加頌揚,以《豳風七月》為例,全詩圍繞一年四季的農業勞作展開敘述,其中植物,均為桑麻黍稷,瓜果野蔬之屬,切合實用的植物。
《楚辭》寫作背景為南方長江流域,此地氣候溫暖,土壤肥沃,物產豐饒,食物不虞匱乏(《漢書地理志下》:江南地廣食物常足),因此歌詠食物、經濟類植物的篇章罕見,而以香草香木之類象征、隱喻類植物居多,且反復出現。如《離騷》共出現香草18 種,《九歌》中香草16種,兩者有11種是相同的植物。
《詩經》、《楚辭》的植物,構建了古典詩歌的象征體系。《詩經》中已經開始用松蘿、菟絲子等植物來比喻依附、攀附,以美好植物來比喻美好事物,如桃之夭夭等。以有刺和到處蔓生的植物來象征不好的事物。無田甫田,維莠驕驕(《小雅大田》),墻有茨,不可掃也《鄘風墻有茨》,開啟了以植物比喻、起興的先河。《離騷》在此基礎上,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以植物來寓意言志。《草木緣情》認為,植物全株或局部有香氣的植物,均為《楚辭》引喻的香草,其中傘形花科的植物占有很大比例。《楚辭》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香草是白芷和澤蘭,均屬傘形花科。與此相反,惡草惡木,令人不快,《楚辭》與《詩經》一樣,以此來比喻小人,或不祥事物。《楚辭》的象征、比喻手法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其內涵更加豐富,也更富于藝術魅力,形成一個源遠流長的香草美人的符號系統和植物文化傳統。
三
利用植物統計進行文學研究,這是本書作者的有益嘗試。此舉為今后的文學、文獻研究開啟了一條新路。在明末成書的《金瓶梅》,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而其真名尚無定論。《草木緣情》通過研究指出:該書主要人物西門慶的住宅庭院中就至少種了40種植物,主要是作為觀賞的庭院植物。作者以列表統計的方法,研究該書中喬木、灌木、藤蔓、草花類種植情況,判斷該庭院所處位置應為華中地區,這些植物,正是作者所熟悉的植物,間接反映《金瓶梅》作者的生活體驗或籍貫所在,提供作者的背景資料。這就為解開撲朔迷離的《金瓶梅》作者之謎提供了有力證據。
名著《紅夢樓》通行版本為百二十回。其作者,有認為是曹雪芹所作,也有認為是曹雪芹原作80回,高鶚續后40回,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據《草木緣情》作者統計發現,《紅樓夢》第一個四十回出現165種植物,第二個四十回出現161種植物,第三個四十回僅出現61種植物。每回植物的種類、植物種數的分布頻率,或者植物在單元內出現的總數,從統計觀點來看,第一個四十回和第二個四十回之沒有差異,而第三個四十回不但每回平均植物種數和單元內植物總數遠少于前兩個四十回,而且作者對植物的熟悉程度及描寫水平也遠為遜色。因此,作者得出結論,支持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并非同一人的觀點。
古代文學作品,因年代久遠,多有各方面疑問存在。采用《草木緣情》中的植物統計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佐證,有利于得出更加符合實際的結論。
四
《草木緣情》內容豐厚,文辭華美。然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書中也存在一些失誤,現就目光所及,提出如下問題就教于方家:第二章《歷代詩詞歌賦的植物概況》第五節32頁,作者列舉唐代杜牧《贈別其一》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認為:此詩為杜牧在云南結交紅粉知己所作,以當地盛產之豆蔻形容少女之美。按《唐詩鑒賞辭典》,這首詩是詩人在大和九年(835),調任監察御史,離揚州赴長安時,與歌女分別之作。第二句以豆蔻喻少女之美,詩歌故事發生地點為揚州,非書中說的云南。第四章《楚辭植物》第七節89頁,引《離騷》紉秋菊以為佩實為紉秋蘭以為佩之誤。
第五章《章回小說的植物》第三節98頁,插圖標示苜蓿,實為紫云英。第七章《國畫中的植物第二節》154頁,所附元代鄭思肖《墨蘭圖卷》,意在說明元代的宋朝遺民鄭思肖繪蘭花均不畫土。實際從文獻看,鄭思肖畫蘭,只是大多根部不著土,畫幅中蘭根為暴露狀。然此幅真跡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墨蘭圖卷》,正是難得一見的根著土蘭,此幅畫中墨蘭根在土中并不露出,其不以實筆畫土,乃因中國畫習慣以虛寫實而已。第十三章《文學與野菜》第二節,323頁,作者解釋《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七月流火是指盛暑夏季。按《詩經》,此處七月,指夏歷的七月,相當于當今農歷的9月。火,星名,指大火星,每年夏歷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漸漸偏西。時暑熱開始減退。故稱流火。本句真實含義,是夏歷七月天氣轉涼之意。同首詩中有七月烹葵及菽,說明葵(冬寒菜)和菽(大豆),是當令成熟的農產品。
五
高處的是學問家引經據典的著作。等按數字順序把各條注解都參考鉆研一遍,品詩的興致也淡了一半。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
低處的是“唐宋詩詞三百首”一類,家家都有,從小即讀,搖頭晃腦,滾瓜爛熟。但時間一長,幾乎能忘個干凈。
當然,這也是一種借口,掩飾和詩歌的無緣。
安意如算是詩詞歌賦的知音,那些古詩詞在她筆下有了字字珠璣的容顏。三本書,這個小女子幾乎橫跨整個詩歌史跡,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清代獨步一方的納蘭容若。她所擁有的洞穿能力是驚人的。
當然,寫出這些旖旎文字之前,是非得耗費大大的工夫埋頭鉆研那些高低學問的。但在她這樣的“小小”年紀,苦功之外,必有獨特性情才能出挑。
《人生若只如初見》里有一段隱約提到:翁美玲1984年自殺,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遺言。感慨美人清嘉的同時,安意如順便說出那年自己還沒出生。算下來,今年她也不過二十出頭。而她所背靠的成長年代,正和古典文學漸行漸遠。所以,她也算是個異數,和那些古靈魂有那么點通靈的意思。
憑一顆詩心,喂養了一雙慧眼,能看到發生在那些古詩詞背后的故事,這才是安意如的本事。
這顆詩心,安意如自己已經做了注解:因為懂得可以循借著文字,慢慢找到內心需索的光亮,很多事情就可以從容不迫地理解。
安意如放下了鉆研的態度,松弛地平伏在詩詞的海面上,任它蕩漾,心向往之,而游弋之。
因為先有內心的定數和索求,她才沒有沉迷字詞本身,而總能保持靜觀的姿態,在用情傾吐之外客觀地評判。比如她評價納蘭容若情思雖美,卻是作繭自縛之人。可見她的冷冽平靜。
平靜的人,懂得平易所以動人的道理。平易動人,恰恰是安意如解讀古詩詞的最大法寶。那些只言片語的短句注解往往只告知一段形態干枯的歷史,仿若紙人。安意如對他們吹口氣,紙人就有了魂,成為溫潤的影像,動起來。
在《大學語文》的教材中包含著美術、音樂、歷史、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在教學正,教師在同一個年級的使用的是同樣的教材,可他們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習愛好,不同的修養的教學對象。在大學中,理工科學生有理工科的認知和喜好,文科學生有文科學生的知識興趣,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那就需要從事漢語言教學的教師要講究教學有側重點。美術專業的學生追求的是“詩情畫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們就必須給他們搭建一條“詩”與“畫”的橋梁。比如在學習詩經《采薇》后,利用借鑒“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無論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還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的《楚辭》,以及后來的唐代社會生活文學《唐詩》,到宋代的《宋詞》,還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的《元曲》,這些令人稱道的作品,既是古人吟唱的歌,同時也是值得現代人學習的精美詩篇。孟浩然的《幼學故事瓊琳》中,記載著詩人“踏雪尋梅”足跡和身影:“嶺南梅開最早,將花入酒杯,飲之甚香,遇有騎驢者,寄此梅花于人,百花來開而此花獨占先開”。這首詩曾經被著名的曲作家劉雪庵譜曲,一度成為人們傳唱的流行歌曲。例如:歌手毛寧所唱的《濤聲依舊》這首歌,大家都會曲調優美,歌詞如詩,實際上,這首歌的歌詞卻是來自于《楓橋夜泊》的詩作中。從古詩《楓橋夜泊》到現代流行歌曲《濤聲依舊》,這種演變不能不說體現著詞曲作家極其深厚的文學素養和音樂功力。中國古典文學實際上是豐富社會內含的教育史。其中的優秀人物就是文化中的杰出因素,從孔子到墨子、從司馬遷到張衡,中國歷史上那些閃動著思想光輝的人物,可以說不計其數。筆者在講《先秦諸子語錄》時,自然會把孔子做為講授的重點,雖然這位偉大教育家距離當代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但是其教育家的魅力依然閃光。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問卷形式,讓大學生針對孔子的教學思想,結合當今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讓大學生提出我國現階段存在這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但是從結果看,大部分學生只是模糊地提出一些普通的問題,對那些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涉及的很少,著也足以說明,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程度不夠,對社會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這樣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程度,提高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可以說這種激情的變幻設問,對學生們來說充滿了極大的挑戰。
2、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以文學作品的豐富文化內涵,讓大學生學會分析和思考文學的精神內質,以此來充實了他們的思想空白,讓他們的文化素養有一個較好的提升。在講完《管晏列傳》課文之后,不能僅僅解決了重點和難點,同時要讓學生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相友最深”,被世人譽為交友思想達到了最高境界,一直成為歷代名傳佳肴,這到底是為了什么?通過思考,學生們會懂得去在與人交往時,面對不同的認識和思想觀點,去轉換自己的思維,懂得去換位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相互理解,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在相互理解的理解中建立了深厚友誼,正象管仲回憶時說的:鮑叔牙曾經與我一道做生意,在賺錢之后我常常會多難一些,可是鮑叔牙卻不認為我貪婪,他知道我的家庭很貧窮;我曾經為鮑叔牙出主意,想辦法,結果把事情辦得更加糟糕,就是出現了這樣嚴重的錯誤,鮑叔牙卻不認為我更愚蠢,包括我做官,在戰場上失敗,對于這些屢屢的失敗,鮑叔牙總是會看出我的問題,并且能夠給我以巨大的鼓舞,假如鮑叔牙對管仲的不去理解,他們之間的不會建立友誼,通過學習,同學們準確地認識到事物本質及其內含。通過學習,同學們能夠準確地認識到在人際交往看到別人的有點,同時要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弱點,只有做到了相互理解才能獲得真正的知己。
關鍵詞:學者;文學家;寂寞;決裂
中圖分類號:K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5-0138-02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詩人、革命家,愛國志士。《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后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唐詩是他研究古典文學的起點,而《莊子》則是聞一多先生用其心澆灌的學術之花。聞一多先生最喜歡《莊子》,以至于“傾倒、醉心、發狂”的地步。但是,人的思想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聞一多先生對《莊子》的態度,由開始的醉心、癡心到最后的決裂。文章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論述聞一多先生對莊子的貢獻以及其中存在的偏頗處。
一、對《莊子》的詮釋
聞一多先生對《莊子》付出很多,《莊子內篇校釋》、《莊子章句》、《莊子校補》、《莊子義疏》都是他的特殊貢獻,是他用盡心血的成果。這些文章不僅為我們疏通《莊子》文意,校正辭義,而且為我們了解莊子提供了依據。
聞一多先生認為,《莊子》的語言獨具特色,分為人言與物言。記言與記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兩種重要文體,它們在發展上有先后之分,先記言后記事,是從以記言作鑒戒為主開始的,記事后來雖然發展成為獨立的史傳體,而鑒戒成分終居主導地位。《莊子》主要說理,鑒戒成分寓于文章之中,語言卻獨具特色。它的語言包括假托黃老之言和記物的寓言,分人言與物言兩種。其中人言又分為虛實兩類,虛比如賦中的子虛與無是公等,實比如歷史存在的人物黃帝孔子老子等人物的語言。如莊子鄙視儒家,稱其為假儒,于是便借儒家之口,還世人以真面目(張周生:2007):
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頻,儒以金錐控其頷,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
莊子以儒家之口痛斥偽君子滿口仁義道德,行為卻卑鄙齷齪。黃帝老子是歷史上存在的人物,他們說的話為真言,而子虛、烏有先生是歷史上虛構的人物,為虛言也。再如《莊子》中徐無鬼運斤成風、修與惚相遇于混沌為其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這些都是莊子虛構的人物。物言的情況則比比皆是,莊子自己曾說:“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整部《莊子》內篇就是一部寓言的傳說,如葫蘆小大之辨,到底是有用為大用,還是無用為大用?于是莊子借一個葫蘆的口,辯述了無用之為大用的道理。
《莊子》中的神人、真人、至人等都是指神仙,莊子只是把他們加以理性化了。《逍遙游》中寫到列子御風而行、寫邈姑仙子之不食五谷卓約若處子。其他如《大宗師》《應帝王》《在囿》《天地》《秋水》《徐無鬼》等篇,都有關于神仙的理想描寫。
“仙”,古字作“仟”,《說文釋千》,升高也,是說人升高為遷。而寫為“仙”,乃是由西方觀念傳入后而造作的新字。以字義說,神仙一詞的概念是這樣:神是指本來就有的,仙則是由人修煉而成,修煉成功的人,就如同神明一樣,故稱為神仙。神仙的另一種別稱叫“真人”,這是古人以為活人僅是人的一種手段,肉體死后才算達到永久不死的目的,故名字曰“真人”,以對待肉體的假人。因此古人認為凡能夠死的人皆可以成仙。所以說按仙,有飛升的意思。以聞一多先生的理解,“真人”,則是能飛的“仙人”。
二、聞一多對莊子的認識
聞一多先生認為,莊子的處世哲學:不追根尋底,當順應天地循環。人,生死有限,不必苦苦追尋為什么,自然之理,不必探究,生死是人生的必然循環過程,不必悲哀。人人皆懼死,而莊子卻視死生為自然。當面對死亡等人生大問題時,莊子把它看作一個始卒若環的持續過程,“死生為一條”、“死生存亡一體”,因而對儒家的種種死生之飾都淡然視之。在《大宗師》里,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為友,子桑戶逝世,孔子聽到死訊,叫子貢去處理喪事時,子貢看見死者的兩位莫逆之交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劉建國,顧寶田:1993)
好朋友死了,生者應當“相和而歌”!在莊子看來,死亡在本質上所代表的意義在于“返真”――回歸到宇宙之際。生死是氣的凝結以致于消散的一個過程,世間存在的萬象乃是“假于異物,托于同體”,整個宇宙是一個氣化流行于不同側面所顯現的總集合。死生并不可怕,我們應以之為樂,以曠達之心對之。
三、對莊子理解的偏頗
聞一多先生在講莊子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言論:“莊周只管窮困了一生,寂寞了一生。”果真莊子一生都是寂寞的?那么惠施將置身何地?我以為這個說法是不妥當的。
從莊子《外物篇》說他家貧困,故往貸粟于監河侯;《山木篇》說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系腰履而過魏王。” 這些可以看出莊子確實有一些貧困,但是要說莊子寂寞,絕不贊同,我們知道,莊子有個辯友,惠施。惠施在莊子生活中占有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寂寞,是因為沒有對手。然而,惠施,不僅是他的對手,更是莊子的朋友。最后在《莊子?徐無鬼》篇中,惠施死后,莊子送葬,對惠子的逝世無比痛惜(張周生:2007):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
可見,莊子不曾一直寂寞,因他有可質之人,他寂寞,是自惠子死后。相交滿天下,知己一何求,有惠施這么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莊子怎會寂寞。聞一多先生說莊子不止寂寞,還寂寞了一生是有失偏頗的。
另外,莊子著《莊子》,有內七篇是莊子親筆,還有26篇,是莊子以及其門人所著,一個有如此嘉言,有如此多弟子的南華真人,會如此寂寞么?
四、聞一多與莊子的決裂
在后期的《關于儒道土匪》一文中,對長期以來占據人們頭腦的儒、道、墨三家做了批判。他說:“至于騙子表示道家,起初我頗懷疑那微號的適當性,但終于還是用了它。無為而無不為也就等于說,無所不取,無所不奪。而看去又像是一無所取,一無所奪。這不是騙子么?”他斥罵墨家是土匪,儒家是偷兒,道家是騙子。他說“講起窮兇極惡來,土匪不如偷兒,偷兒不如騙子,那便是說墨不如儒,儒不如道。”為何曾經一度迷戀,卻成就了如此激進的聞一多先生?
這與當時的社會關系有關,聞一多先生旨在批評當時如騙子偷兒一樣的特務,他的矛頭,并不是莊子,就算說道家,也從未有提到莊子的不是,也只是指責懷有道家避世思想的人。所以說后期同莊子的決裂,是同道家避世思想的決裂,并不是同莊子的決裂。他雖然是以老子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派,但在中國哲學史上源遠流長,兼收老子、楊朱、莊子、宋趼等人的思想,后又與名、法合流,形成“黃老之學”。道家的后學也融合了儒家的思想。聞一多先生批評道家,固然也有莊子的份兒,但不等于全歸咎于莊子,值得注意的是,這篇雜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單獨提到莊子,說有莊子的份兒,是指“無為而無不為”本是莊子倡導的學說,避世本是莊子帶頭的處世觀。
參考文獻:
[1](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 中國書局,1961.
[2]王康.聞一多傳[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3]鄭臨川.聞一多論古典文學[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84.
關鍵詞:文學;茶語;茶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悠久燦爛。上起神話傳說,下至清末小說,都成為中國文化中的瑰寶。不論是《詩經》中的先民歌唱,還是盛唐的詩歌藝術,或者宋詞的婉約豪放,抑或《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都昭示著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和綺麗的想象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同時也是囊括中國文化的大寶庫。茶,作為一種飲品,最早被飲用和種植是在中國。因此,中國有著漫長的茶歷史,并最終形成了形式各異的茶文化。中國的茶飲品發展成茶文化,得益于中國文士的參與。“文士飲茶是一種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飲茶。”[1]正因為中國雅士文人的創造,將回味甘醇的茶演繹成了內蘊豐富的茶文化。當然,在浩若星海的中國茶文化中,“茶語”作為獨特的存在形式,代表著中國茶文化的底蘊和內涵。“所謂‘茶語’指的是一種茶文化的語言表達形式,是茶文化信息傳遞的基本載體。”[2]由此可見,“茶語”作為語言表達形式,是一種文化意義,具有強烈的象征性。而中國茶文化正是中國文人的文學創造,因此,中國的“茶語”更多的體現在中國文學中。盡管中國現當代文學中也曾出現王旭峰“茶人三部曲”這樣的茶文學巨著,但其“茶語”的內涵基本上還是延續中國古代文學的意義,因此探尋“茶語”的意義和內涵,還是要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尋找。當然,由于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漫長悠久的發展歷史,作品中的“茶語”也有著流變和融合。
1先秦時代的“茶語”
先秦時代是極具浪漫主義情懷的年代,古代先民總是有著強大的歌唱熱情,幾乎世間之物皆可納入到歌唱的行列。中國的《詩經》集中容納了先秦時期的先民歌謠,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中國詩歌的開端。當然,中國的茶元素也便進入了《詩經》的創作視野。《詩經•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3]但先秦時代的還未出現“茶”字,而是茶的通假字“荼”。盡管先秦時代的《詩經》已經將茶作為文學素材加入創作,但是先秦時期的“茶語”還十分簡單。《詩經》中的“荼”還只是作為一種植物的代號呈現在中國文學作品之中,沒有更加廣度和深度的內涵。也正是以《詩經》起點,中國文學才開始了真正的“茶語”形式。
2兩晉時期中的“茶語”
中國茶文化到了兩晉有了新的發展,無論體量和容量都有了開拓。兩晉作為中國歷史朝代可謂曇花一現,但兩晉時期的茶文學卻異常發達。兩晉的茶詩不但具有開創性的地位,小說與散文也有了長足發展。正是兩晉時期的茶文學繁榮,才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語”。兩晉時期,茶詩出現了張載《登成都樓》,左思《嬌女詩》。前者的詩將茶作為關照對象書寫,暗示了西蜀繁榮的茶貿易。后者則記錄了煮茶的全過程,并將茶作為文學對象書寫。兩晉時期的茶詩已經擺脫了《詩經》中單純的植物名稱,茶在詩人的創造中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兩晉時期的“茶語”開始呈現出文人思考和詩人關懷,顯示出了精神意蘊和文化內涵。當然兩晉時期,除了茶詩,還存在小說和散文。干寶所著《搜神記》、陶淵明的《續搜神記》都涉及到了茶人采茶的情節,這樣的文學手法一方面顯示出兩晉時期茶文化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說明茶已經作為文化載體,有了“茶語”,有了特殊的文化象征。兩晉時期,杜育還創作出了中國第一部完整記錄茶事的大賦《荈賦》。杜育將茶提到了文化高度,賦予了茶以極其明顯的“茶語”,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3唐朝時期的“茶語”
中國茶文化到了唐朝呈現出空前的發展。“茶圣”陸羽寫成了《茶經》,是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最早、最全面的茶著作。因此,中國“茶語”到了唐朝呈現出集大成的形式。陸羽的《茶經》更像是專門論述茶文化的茶專著,也正是因為此,才體現出了專業性和體系性。當然,唐朝的文學也異常繁榮,唐詩幾乎代表了唐朝繁榮燦爛的文化藝術。由于唐朝國力強盛,文化也兼容開放,因此,詩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唐朝的文學作品中,茶詩占據著重要地位。單《全唐詩》來看,就是一百一十二首之多。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與茶相關的茶詩。也正是由于這些流芳百世的大詩人、大文豪對茶的書寫和關照,使得唐朝的“茶語”呈現出更加多元、復合的精神意蘊。“詩仙”李白有一首《贈玉泉仙人掌茶》,贊揚了飲茶的益處,成為了茶詩精品。杜甫有《重過何氏五首》,以茶作為意象,抒發對生活的懷想。杜甫的茶詩清新脫俗,意味深長,成為其沉郁頓挫的詩風之下的一道明麗風景,代表了詩人的精神維度和藝術追求。除了李白、杜甫,唐朝寫茶詩最多的是莫過于白居易。白居易有一首茶詩名為《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出現了許多與茶相關的術語與稱謂。白居易茶詩中出現大量的茶用語,一方面說明詩人對茶文化的喜愛和熟稔,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的“茶語”已經有了基本共識和固定形態。唐朝的茶詩,有著濃烈的文學氣息,但同時也顯示出了特殊的茶語茶言。由此可知,“茶語”到了唐朝已經成為相當成熟的語言表達,這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必然,同時也有中國文人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4宋朝時期的“茶語”
如果說中國茶文化在唐朝得到空前發展,那么宋朝的茶文化便是頂峰。宋朝的茶文化已經融到了中國文人的骨子里,成為他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朝很多人都寫茶詩、茶詞,但是無論廣度,還是深度,坡都是第一人。在坡的茶詩中,他記錄平生遭際、藝術理想;他書寫君臣關系、父子情深;他表達人生感悟、文學哲思,可以說中國的“茶語”到了坡時期,到了海納百川,無所不及的地步。從體量和廣度上說,以坡為代表的宋朝文人已經實現了超越和自我超越。同時,從作品中對茶的描寫和表達上,也可以看出宋朝的獨特與不凡。唐朝的茶詩更像是借茶來抒發個人情愫,茶詩到了宋朝,則更加細膩和深入。文學作品中不但注重對茶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同時也開始細膩描寫茶的形態和泡茶、煮茶的詳實經過。這種經過藝術加工的茶活動,既不同于杜育《荈賦》單純關照,也不同于陸羽《茶經》的單純介紹,這是帶有科普和詩意的結合,帶有濃重的文學色彩。黃庭堅的茶詞《品令》便是具有典型茶描寫的精品。黃庭堅以獨特的藝術感官,將生活中的尋常之物捕捉進文學創作,將茶的精神向度與自身感悟相融合,達到了妙不可言的審美體驗。秦觀的《滿庭芳》也是茶詞經典。詞人在書寫茶文化時,不但在乎內容的詳實細致,更注重韻律的和諧和統一。因此,秦觀的茶詞《滿庭芳》達到了韻律與情思的完美結合,堪稱精品。宋朝的“茶語”,在眾多詩人、詞人的開拓下,有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不但在精神向度上越來越深化,同時在描寫上也注重細節和精準,使得文學作品中的“茶語”兼具了科學性和藝術性,又達到了新的高度。
5明清時期的“茶語”
時至明清,小說已經成為文學的重要分支,并且呈現出了詩詞所不具備的優勢。小說作為長篇寫作,可以將故事、詩詞、戲劇融為一爐,成為中華文化匯聚融合的藝術載體。明清時期小說中的“茶語”,也開始變得多元而豐富。不但有唐朝時對茶的別稱,如“雀舌”、“麥粒”等茶名的延續,同時也大量使用茶成語、茶諺語、茶歇后語等語言表達。明清小說中的“茶語”首先是特別注重將“茶聯”、“茶詩”作為小說回目或開篇詩詞使用,使小說形式新穎,內容獨特。如明末清初小說《風月夢》便有回目“吃花酒猜拳行令打茶圍尋事生風”,《情夢柝》也有與茶相關的回目。小說中直接使用茶詞、茶詩作回目和開頭,既能提高小說的文學性,又沒有束之高閣,增加了市井氣息和生活趣味。除了小說中使用“茶”作回目、開篇詩詞,還有的小說則在故事中大談飲茶之道。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便有諸多的對于茶的談論。妙語在下雪天收取梅花之上的白雪,將其埋入地下,為招待賈母一行所用。曹雪芹將飲茶之道引入小說,不但看重的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向度,同時也在乎其親民色彩。將飲茶之道作為故事情節處理,是一種尋求雅俗之間的平衡,而曹雪芹《紅樓夢》中的“茶語”便是中國傳統文化“雅俗共賞”的最好證明。除了回目和情節,明清小說中還將“茶語”演繹成了“茶俗”、“茶風”。明朝煙水散人的《桃花影》、清朝白云道人《賽花鈴》的故事中都涉及到了飲茶習慣和喝茶之道,并且作為默認的大背景呈現。中國茶文化中的“茶語”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概略到詳細的過程。中國茶文化殊的“茶語”表達,正是基于中國古典文學基礎之上的發展和壯大。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造就了中國豐富多彩的“茶語”表達,同時中國意蘊豐富的“茶語”藝術也成全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意蘊和美學追求。從先秦時期只是作為植物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化之中,到兩晉的建構和發展,再到唐宋的開拓和豐富,直至明清小說將歷朝歷代優秀的“茶語”形式融為一爐。中國的“茶語”藝術經歷了漫長而波折的發展史,同時也見證著中國茶文化的榮辱興衰。中國“茶語”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會不斷演變、發展,這是中國文學創作進步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繁榮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陶宗儀.說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2]史小建.略談我國茶語的文化修辭[J].福建茶葉,2016(6):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