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燭之武退秦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先來看看鄭伯,當秦、晉兩國氣勢洶洶地圍攻鄭國之時,鄭國可謂危矣,顯然,與秦、晉兩個大國抗爭,無疑是以卵擊石,而想辦法化解危機,應該是當務之急。所以當佚之狐推薦燭之武時,鄭伯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就在事情即將順利解決的時候,作者利用燭之武的牢騷“無能為也已”形成了一次波瀾,尷尬之中的鄭伯沒有放棄,而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至此,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勇于自責的君主形象躍然紙上,一般的教學中,師生能夠分析于此就不再挖掘了,我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們是不是還有別的理解,讓學生們想一想鄭伯和勾踐有什么共同之處,得出二人都是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的結論。同時引導學生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去化解,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重耳,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這樣一分析鄭伯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了,我趁勢引導學生看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啟發學生思考,最后,得出了作為國君,既要禮賢下士,從諫如流,還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后再重用人才的結論。
秦伯,他在這場危機中處于非常關鍵的地位,戰與不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聽燭之武之言則和;拒燭之武之言則戰。我引導學生品味作者用的“說(悅)”、“盟”、“使”、“還”四個動詞,它們一是反襯燭之武勸說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決策之過程。雖然他先與晉圍鄭,后與鄭盟,但這并不是說明秦伯是一個無主見的君主,因為秦伯的決策,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當他認識到與晉圍鄭,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而秦不會獲取好處時,立即決定與鄭盟,形成了秦、鄭圍晉的有利形勢,而秦、晉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我們看到,作者筆下之秦伯,是一個善于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
最后來看晉侯。鄭國這場危機,就是由他發起的。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向外擴張,爭奪霸權,晉文公還忽悠秦伯一起攻鄭,其實是想讓秦伯看得見吃不著,但是偏偏中途殺出了個燭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變了決策,于是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弱小的敵人有了堅強的后盾,到手的利益不翼而飛,晉侯無疑成了最大失敗者。 這時,我讓學生讀最后一段,“子犯請擊之(秦)”,事情又起了波瀾,秦晉關系頓時緊張起來。我讓學生們討論一下晉文公,他為什么沒有采納子犯的意見擊秦軍呢?有的學生說因為重耳重義氣,講究仁義,“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我說,“不錯,這是原文,還有沒有擴展的?我們歷史上還學過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看看對你們有沒有啟發。”并大致講一下這個故事,說后來晉楚果然交戰,晉依照諾言退了90里。但名義上如此,實際上是誘敵深入的策略。
學生們一下明白了,說“我知道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冠冕之詞,根本原因是秦鄭已經聯盟,晉怕腹背受敵,所以講了一番大道理。
一、品實詞,知言會意,把握綱目
題解《燭之武退秦師》,筆者抓住三個詞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一個是“退”字,該字有何意思?有何作用?“退”本義是退卻、撤退、后退,此處屬于使動用法,翻譯為“使……退卻”。標題完整意思為,燭之武憑借一己之力使秦軍撤退。這個標題,《左傳》本無,是編者加上去的。交代了人物、事件,暗示了沖突雙方的力量對比。從結構上來看,“退”字引人深思,耐人尋味:(1)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2)燭之武怎樣“退”秦師?(3)燭之武“退”秦師,最后結果如何?這三個問題正好是課文情節內容展開的主要內容。“退”提綱挈領,關聯全篇。從內容上說,“退”秦師是核心事件,也是事件的結果,還交代了事件的沖突雙方,一方是燭之武一人之力,一方是秦師虎狼之師,對比懸殊,驚心動魄,考驗燭之武,考驗英雄心。俗話說,烈火焚燒方顯英雄本色,滄海橫流才見鐵血意志。燭之武正是在這種血與火的考驗之中凸顯英雄本色的。此外,燭之武憑借一己之力如何“退”秦,“退”之過程又充滿了哪些不確定因素,燭之武如何處理,秦穆公如何反應,等等問題,均蘊含在“退”字當中,留下懸念,扣人心弦,促人深思。同樣,選自《戰國策》的課文《荊軻刺秦王》,這個標題中“刺”字也是關鍵,為何要“刺”,如何“刺”,“刺”的過程如何,結果又怎樣,諸多問題蘊含“刺”中,引發讀者思考。可謂片言居要,一字籠篇。
“晉侯、秦伯圍鄭”,句中“圍”字,看似簡單,其實蘊含深意。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圍”“伐”“襲”“破”“攻”等詞語,盡量援引文言例句,既幫助學生理解近義詞的細微差別,又加深學生對《燭之武退秦師》的文意理解。“十年春,齊師發伐我”(《曹劌論戰》),“伐”是討伐、進攻,大張旗鼓,興師動眾。表明齊國軍隊來勢洶涌,力量強大。“李逖┮瓜蔡州”《李逖┮瓜蔡州》),“襲”是襲擊、偷襲,隱蔽行蹤,悄無聲息地進攻。這是一種掩護自己,麻痹敵方的軍事策略。“旦日饗士卒,為吾擊破沛公軍”(《鴻門宴》),這是項羽得知沛公欲王關中的野心之后大發雷霆之語,恨不得即刻行動,完全徹底消滅沛公的力量。句中“擊破”并用,不但是主動進攻,而且還要一舉殲滅,不給對方任何喘息的機會,更不會讓對方死里逃生,卷土重來。除敵務盡,毫不手軟。相對而言,《燭之武退秦師》用“圍”,是包圍、包抄、圍攻的意思,交代秦晉兩個大國聯手,包圍小國鄭國,鄭國形勢岌岌可危。秦晉兩國,南北駐軍,聯合夾擊,“圍”而不攻,包而相逼,威懾鄭國,想讓鄭國乖乖投降,進而瓜分鄭國。殺氣騰騰,野心囂張。“圍”是策略。歷史上有“圍魏救趙”的戰術。可以佐證課文的“圍”字的深意。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句中“貳”字,是“二”的大寫,表示數量兩個,后面帶了介詞結構,用作動詞,引申為“兩次做……”,這個“做”的意思隨語境而定。句意是說鄭國先是與晉國交好,后來又與楚國交好,用心不專,也就是對晉國不專一,不忠誠。“貳”字翻譯為兩屬于、又歸附于、又與……交好。“貳于楚”翻譯為,又與楚國交好。言外之意就是背叛了晉國,所以晉國要對它動武。要注意,這個詞語,不少同學理解為背叛、有二心、不忠誠。可以順推,如此理解,那么,“貳于楚”豈不就翻譯為“背叛楚國”或“對楚國有二心”?意思不合邏輯,與原文相反。試想,背叛楚國,或者說對楚國有二心,那就意味著結交晉國,忠于晉國,這是晉國希望看到的好事啊,晉國怎么會進攻一個主動歸附自己的小國呢?此外,理解這個“貳”字,理解“貳于楚”這個句子,也可以換用一種方法。教師可以這樣提問,秦晉圍攻鄭國,原因之一是鄭國國君背叛了晉國,那么,課文句子“貳于楚”改為“貳于晉”,如何?引導學生將歷史事實與關鍵詞語結合起來理解。
“公從之”,“(武)許之”。前一個句子寫鄭伯聽從佚之狐的話,決定請燭之武出山,使秦救鄭。“從”是答應、認同、聽從的意思,表明鄭伯干脆果斷,從諫如流,同時也暗示鄭國危險,刻不容緩,不能拖泥帶水,猶豫不決,不能深思細想,費盡周折。后一個句子寫燭之武聽了鄭伯的一番家國存亡的道理之后的反應,改變了態度,決定出使秦師。“許”是答應、應允的意思,表明燭之武在個人恩怨與國家大義面前,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顧全大局,深明大義,是一個有抱負,敢作為的志士。一個“從”,一個“許”活畫出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
“夜縋而出,見秦伯”,該句描寫燭之武肩負使命,冒著危險出城去拜見秦伯的情景。“縋”字最關鍵,最能看出人物的精神。本義是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句中點出燭之武出城的方式非常奇特,非常神秘。為何燭之武不走正門?為何燭之武不帶一個隨從?為何燭之武不帶一件兵器(比如短劍、匕首之類)?為何沒有一個人為燭之武送行?(比較《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出使秦國:眾人送行,舉行儀式,祭祖取道,悲歌易水,慷慨離別。)鄭國都城被圍,秦師兵臨城下,嚴加管控,正門白天黑夜都有重兵把守,燭之武肯定不能從此出城。動靜太大,目標顯赫,容易暴露。不帶一個隨從,沒有一人送別,均是出于安全、保密的考慮。出城需要絕對安全,絕對隱蔽,不讓敵軍知曉。不帶一件兵器,暗示燭之武此行不是圖謀行刺秦伯,不是要與敵方武力較量,也不是貪圖自身安全,而是想憑自己的智慧謀略,制勝秦師,退卻秦師。在可能的多種出城方式中,“縋”應該是最合適的方式。當然,一個人從高高的城墻之上被慢慢放下去,也是很危險的,也有各種不測之禍。比如秦軍發現目標,比如繩子斷裂,比如動作不慎,等等,反正很危險。可是,燭之武面臨種種危險,并不畏懼,更不退縮,這就見出他臨危不亂,敢于擔當,義無反顧的大無畏精神。為了救國于危亡,他挺身而出,沉著勇敢,視死如歸,是為大勇大義,大志大情之人。
二、品虛詞,見情見態,聲情并茂
佚之狐舉薦燭之武,文章只寫一個句子:“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必”字,干脆果決,自信滿滿。于佚之狐而言,是直接正面的描寫,薦舉人才,知人善任,為君分憂,救國危難,是為義舉。別人不能推薦合適人選,他卻知人識人,及時舉薦,識見深遠,不同凡俗。于燭之武而言,是間接側面的描寫,足智多謀,成竹在胸,能力高強,克敵制勝。教師可以相機誘導,可將問題引向深層:既然佚之狐如此沉穩老成,如此深謀遠慮,如此知人善薦,如此洞達秦鄭雙方軍情,可見也是一位高人,為何他不毛遂自薦,挺身而出,卻要推薦燭之武出使秦師?一番義正詞嚴的薦舉后面隱含著佚之狐貪生怕死、遠禍全身的奸滑和狡詐。人如其名,言為心聲。“佚”同“逸”,逃跑,逃逸的意思。“狐”就是狐貍。兩個字合起來似乎暗示,佚之狐就是一只臨陣逃脫、老奸巨猾的狐貍。與佚之狐相反,燭之武最后答應出使秦師,為何不畏生死,勇赴國難?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鄭伯動之以情(賠禮道歉,情真意切),曉之以理(國破家亡,人無幸免),燭之武顧全大局,義不容辭;二是燭之武一生沉淪,不遂心志,終于迎來報國機會,想大干一場,揚名立萬。(教師可以補充《東周列國志》上面描寫燭之武的兩句話:“考城人也,姓燭名武,年過七十,事鄭國為圉正,三世不遷官。”“見其須眉盡白,傴僂其身,蹣跚其步,左右無不含笑。”)三是燭之武能力高強,沉著冷靜,機智善辯,具備完成重大使命的素質。這個任務只能交給燭之武,不能交給一般人。同樣,燭之武之名,給人一種微妙的聯想,洞幽燭微,料事如神,無畏生死,勇赴國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燭”“武”的含義。燭,本義是蠟燭,稍微引申,蠟燭燃燒,帶來光明,驅散黑暗,讓人看清楚前方,所以,“燭”又有洞察秋毫,眼光敏銳的意思。成語“洞燭其奸”即是看透對方的陰謀詭計的意思。“武”自然含有不懼生死、勇敢頑強之類的意思。可見,燭之武就是一位眼光犀利,足智多謀,英勇無畏的勇士。當然,望“名”思“義”,拆字懸想,未必可靠,但是,從這篇文章的實際內容來看,佚之狐、燭之武的名字還真有點意思。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是燭之武拒絕鄭伯的話,多用語氣詞,表達復雜的感情。教師可將前一句改為“臣壯,不如人”,讓學生比較兩種表達的語氣和情意的不同。顯然,改句生硬、直接,只是平實地表達了一個事實,我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如別人。不帶任何感彩。原句多了三個虛詞,作用不同。“之”字用在主謂之間,連接主謂,不讓它獨立,讓它作為一個整體充當整個句子的主語。朗讀的時候,語氣比較連貫、舒緩。句中“也”表示停頓,相當于一個逗號,后面又用逗號隔開,這就意味著朗讀句子的時候要注意連貫和停頓。“猶”是尚且,表示遞進,與后一句相關聯,后一句的語義比前一句更進一層,語氣也更強烈。同時,從內容上來看,這個“猶”字還有言外之意,我年輕力壯的時候,風華正茂,意氣飛揚,正想大展宏圖,大干一場,但是沒有得到重用,沒有得到合適的機會,差不多留下一生遺憾,我心有不甘啊。“猶”后面有不平、不滿、不快,有遺憾、悔恨、埋怨。自謙是表面,怨憤是實質。教師將后一個句子改為“今老,無能為”,比較與原文的表達不同,效果不同。改句語氣生硬,表達直接。現在,我老了,無能為力。客觀表達,不帶感情。原句四個語氣詞,賦予句子復雜的情意和韻味。“今老矣”的“矣”字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了”,暗含燭之武的感慨,年老體邁,時光不多,機會渺茫,心志淪空,哀哀無奈,等等意味,盡在其中。“也”字表示句末停頓,有完結、終了的意味,暗示燭之武認為自己無能為力,一事無成,人生失敗。“已”通“矣”,相當于“了”,句末感嘆,加強嘆惋意味。整個一個句子,通過多個語氣詞的組合連接,巧妙傳達豐富的意味,復雜的情感。這些虛詞的運用不可忽視。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體味的同時,一定要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通過朗讀、比較來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這個“乃”字是副詞還是連詞,如何翻譯?當副詞用,翻譯為“才”。當連詞用,翻譯為“于是”“就”,表示先后相承。這里到底如何理解呢?“才”表示條件關系,前面一個分句表條件,后面一個分句是結果,沒有前面的條件,就沒有后面的結果。在秦伯看來,只有派遣三員大將協防鄭國,才會放心撤軍。如果理解為“于是”,僅僅是強調前后兩件事情相繼發生,不太吻合秦伯的心理。
“吾其還也”,這個“其”字是語氣副詞,到底傳達什么語氣呢?可以表示商量或期望的語氣,翻譯為“還是”;可以理解為命令語氣,翻譯為“一定”。文中是晉文公對將軍子犯說的話,子犯主張立馬行動,痛擊秦軍,表現得比較沖動、莽撞,缺乏冷靜的頭腦;而晉文公則冷靜分析,阻止擊秦,并說明理由,有根有據,是一個沉穩、理智,以理服人,決斷謹慎的人,而絕不是武斷行事的國君。因此,“其”字翻譯為“還是”比較合適。帶有一種與子犯將軍商量的口氣。如果翻譯為“必須”“一定”,則是武斷生硬,不容商量的語氣,與晉文公的性格心理不吻合。
三、品語序,洞察邏輯,明了情意
文章許多語句表達,十分講究語序,調換一種語序,句子的含義和韻味也許截然不同。比如研習文章第一自然段:“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錟稀!笨梢苑紙飪來,研究三個小問題。
1.“晉侯、秦伯圍鄭”可否改為“秦伯、晉侯圍鄭”?為什么?不可以,原因有二:一是歷史上,秦晉兩個諸侯國是世代交好,政治聯姻,今天有成語“秦晉和好”“秦晉之好”,可以為證;二是圍攻鄭國這件事,與秦國沒有一毛錢的關系,晉國只是因為與鄭國結怨才鼓動秦國參與圍攻行動。因而,晉國是主導,秦國是隨從,語序應該是主前從后。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秦王為何答應晉國的要求呢?除了盟友關系之外,還有與晉國一道瓜分鄭國,擴大版圖的考慮。
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可否改為“以其貳于楚,且無禮于晉”?為什么?不可以,前后兩個分句是遞進關系,用連詞“且”(并且、而且)來連接。兩個分句,前一個是說歷史,重耳早年流亡在外,途徑鄭國,鄭國國君沒有給予他應有的禮遇。后一個分句是說現實,鄭國先是與晉國交好,后又與楚國結盟,用心不專,背叛了晉國,晉國當然不能原諒。兩個理由相比,從性質上看,后一個理由更關鍵,更嚴重,前后兩個分句是遞進關系。
3.“晉軍函陵,秦軍錟稀閉餼浠懊枋雋焦駐軍圍攻鄭國都城的戰略布局,可否改為“晉軍錟希秦軍函陵”?為什么?不可以,從地理形勢上看,晉國在鄭國的北邊,秦國在晉國的西邊,鄭國距離晉國近便,距離秦國遙遠,秦國要進攻鄭國,必須要越過晉國,可謂勞師襲遠,不便多多。函陵和錟隙際粲謚9的版圖,函陵在北邊,距離晉國近便,晉國駐軍在此,既有利于軍需供給,又方便南下進攻鄭國,而且,一旦消滅鄭國以后,也方便接管、控制鄭國的國土。錟顯鎪之南,也是在鄭國都城新鄭的東南方,距離秦國較遠,秦軍駐扎在此,距離遙遠,供給不便,行軍疲憊,戰斗乏力,弊病多多。就是滅亡了鄭國以后,瓜分一塊土地,也不便管理。此次行動是晉國主謀,秦國從屬,晉國當然不會讓秦軍占據有利位置。同時,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兩軍駐扎的地理位置,還有一個意思,南北相距一定距離,兩軍溝通、交流不方便,這就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謁見秦伯,游說秦伯留下了空間。
再如文中第二自然段句子“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這是燭之武對秦伯說的話,可否調整為“晉、秦圍鄭”?為什么?不可以,燭之武游說秦伯,當然要將秦伯放在首位,晉侯放在二位。改變之后,意思就變成了燭之武對晉侯說話,顯然不妥。
又如,文章最后一段晉文公阻止子犯進軍秦師的話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三個分句可否隨意調整順序?為什么?設計此問在于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分句的意思,理解三個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判斷語序是否可以調整。如果是并列關系,一般可以調整語序;如果是遞進關系,則不可以調整語序。第一個分句是說,我原來依靠別人的力量而登上君位,如果回過頭去損害別人,這是不仁義的做法。這句話追憶過去,屬于個人品質層面的內容。第二個分句是說,如果我們出師攻秦,失去原來的盟友,而且還是一個和晉國一樣比較強大的盟友,這是不明智的做法。這是著眼現實,談到國家之間的關系。第三個分句是說,如果我們秦晉兩國用混亂攻伐、自相殘殺來代替聯合一致、團結一心,這是不符合武德的做法。言下之意就是說,晉文公從長遠的戰略利益考慮,還是不愿意因為討伐鄭國這件事而與秦國鬧翻臉,畢竟兩國世代結盟、政治聯姻,都是大國、強國,以后與另外一個大國、強國楚國爭奪中原霸權時還可以互相援助。第三個分句著眼于長遠的戰略考量。三個分句之間是遞進關系,當然不可以隨意調換語序。三個分句,三層意思,層層遞進,有理有據,刻畫出晉文公沉著冷靜,思慮周密,眼光長遠的性格特點。
一、懸念“烹調”
有教育家指出,教師如果想把語文課講得精彩熱鬧,就要像講故事那樣去講,多設些懸念,多賣些關子。一堂課,勾不起學生的好奇心不是好課,不能滿足學生獵奇探秘的愿望也不是精彩的課。就像一部小說,情節上太平淡就會無味,無味就會少讀者,要做到吸引人,就必須讓情節跌宕起伏,讓人從這山看到那山高,越看越想看,課堂教學也如此。但有些教師并不贊成這一點,他們認為教學是一項動態生成性很強的活動,精雕細琢了,反而會流于形式,忽略了課堂教學最本真的東西。這一顧忌是有道理的,因為不掌握好一個度,無節制的錦上添花,勢必會華而不實,喧賓奪主。但是沒有懸念的平鋪直敘更是語文課堂的大忌,既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使得課堂教學乏味枯燥,在這種學習氛圍之中,學生難免會注意力分散,甚至昏昏入睡。所以為了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應該像講故事一樣多設懸念,讓知識一環扣一環,讓學生在好奇心的牽動下步入知識的廣闊天地。
懸念的設置可以使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變得豐富飽滿,最主要的是,恰當的懸念設置能抓住學生的眼球,讓他們專注聽講,課堂教學活動也會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推移下去。以《燭之武退秦師》這篇古文為例,它原載于《左傳》,是一段精小的歷史故事,題目是后人根據該故事的主要脈絡加上去的。主要講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合攻鄭國,而就在鄭國陷入危難之時,燭之武臨危受命,義無返顧,毅然絕然地前去與強秦談判。在強國面前,燭之武毫不膽怯,亦是不卑不亢,巧言雄辯,說服秦國退兵。文章在開篇之時就充斥著緊張的氣息,仿佛戰爭之箭就在弦上,一觸即發。這是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的伏筆。既然是伏筆,它就起到喚起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有意無意中伏筆成為了懸念。教師要利用課文自身的文法特點,將這一懸念提煉出來,引領讀者漸漸進入接下來的情節當中。在讀完第一段之后,學生明白三方軍事力量的懸殊,不認為鄭國會有回天之術,挽回局面。但結合題目來看,事情的過程或結果是燭之武退秦師,這讓學生的心中泛起疑問,在這種生死攸關的時刻,鄭國的燭之武是如何退秦的呢?被獵奇探秘的心理驅使著,學生的整個神經就會被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牽引著,這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把握。
二、熱點“入味”
熱點話題在時效性上占有一定的優勢,也容易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讓人時刻關注,尤其是近幾年來網絡這一傳播媒介的廣泛普及,更為熱點話題的升溫提供了條件。但是學校課堂教學對外界豎起了一道道柵欄,學生只能“隔山打牛”,所學的知識與生活格格不入,生活見聞也無法和所學知識形成鏈接。課堂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的強化記憶將學生的好奇心壓榨得所剩無幾,學生變成了沒有活力的四腳書柜。教師教學活動也只是在對課本進行泛讀,課堂封閉得令學生無法喘息。由此,教師應該解放課堂,讓課堂教學滲進些許生活的味道,讓熱點、焦點話題融進教學內容,使課堂有效升溫。這樣才能喚醒學生的好奇心,讓其將生活與課堂融合,挖掘書本之下隱藏的生活模子。
還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出城,以智勇之思、巧辯之言陳利害,說服秦伯。“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先動之以情,坦說知亡,為接下來的秦滅鄭之利害進行陳述埋下伏筆。接下來燭之武直入要害,曉之以理,闡說亡鄭之利害。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紐帶決定其是敵是友,于是燭之武洞秦之心理,以利相引誘,一步一步讓秦伯展眉歡笑。但僅僅闡說秦與鄭共存的利害關系還不夠,燭之武又以史為例,巧妙地離間秦與晉之間的關系,讓秦晉之盟徹底瓦解。燭之武超乎常人的外交才能使鄭國不費一兵一卒就規避了這場敵眾我寡的戰爭。顯然,只要國家存在,外交人員就會有一隅之地,古今中外無一例外。所以教師要聯系中外,以文為鏡照生活,照社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主地將書本與生活做一次對接。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官(喬冠華、楊潔篪等)的資料和圖片,然后在課堂上分享。這些外交官都參與了重大的外交事件,并有獨特的外交觀點,挖掘這些,學生可以獲得高于課堂教學的一些知識。
另外,由于網絡信息的不脛而走,一些熱點話題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所以,教師也要搜羅一些熱點,激起學生參與談論的熱情,讓學生將書本與現實生活做一次鏈接。對于這篇課文,教師可以2012年發生的中日事件為切入點,讓學生自主談論現階段我國的外交政策和戰略,并自主發言:如果你是外交官員,應以何種態度對待日本,對待這一事件。
三、獵奇“搜羅”
相關知識之間會形成一個鏈條,我們總會受好奇心的影響,在一個知識浮影而出之后,再去找尋與其有關知識的影子,直到將這一鏈條補充完滿。對于學生來說,這種獵奇探秘的心理是自主有效學習最大的幫手,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這樣的平臺,讓學生充滿好奇富有興趣地從現有的知識探尋到另一個相關知識的領域,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系統,舉一而知三,由此而及彼。
還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教師如果不對這一歷史事件發生之時的天下格局、歷史背景進行細致的介紹,勢必會讓該故事如空中樓閣一般無所依托,文中的歷史知識也顯得立不住腳,學生學起來自然會很費力。所以教師要將有關的知識連接成一個鏈條,讓學生如捕魚一樣,尋找到捕網的首,就能尋找到捕網的尾,充滿好奇和興趣,由此而知彼。
燭之武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的能言善辯早已聞名全國。所以國難當頭,在鄭國國君一籌莫展之時,佚之狐推薦了他。但燭之武并非受鄭伯寵信的人,他在鄭國長期得不到重用,當鄭伯有求于他時,他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當即回絕,也借此機會把心中的不滿、怨恨發泄了出來。這一小小的波瀾,并沒有影響對他個性的展示,而是錦上添花,使其形象更加完美。在聽到國君誠懇地道歉“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之后,燭之武的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胸中塊壘,不計前嫌,不顧個人安危,義無反顧地“夜縋而出”,奔赴敵營。在情勢非常危急之時,如果沒有對鄭國的忠誠和熱愛,決不會有如此冒險的舉動。
到達敵營后,三言兩語說退秦師,使秦晉聯盟瓦解,正是燭之武高明論辯藝術的集中體現,這得益于燭之武的勸說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致分析如下:
在游說秦伯的過程中,燭之武毫無懼色,態度不卑不亢,采用對比、推理、援引事實等手段,陳之以理,曉之以害,最終使秦伯大悅而退軍。首先是對比。有軍事力量的對比:秦晉與鄭,秦鄭與晉;有謀臣的對比:佚之狐與子犯;有君王的對比:鄭伯、秦伯與晉文公,他們一個善于納諫、知錯能改、懂得領導藝術,一個行事謹慎、重利輕義、意志不堅,還有一個沉穩冷靜、頭腦清醒。其次是假設推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通過推理得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伯動心。最后是援引事實。燭之武對秦晉兩國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國一貫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與之共事。燭之武的說辭,委婉而得體,含蓄而暢達,曲折而盡情,謙恭而有理,收到了挽救鄭國危亡、化干戈為玉帛的巨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