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各民族春節習俗

      各民族春節習俗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各民族春節習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各民族春節習俗

      各民族春節習俗范文第1篇

      中國元旦各民族習俗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富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 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節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初一這一天,舉行傳統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 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春節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繡的侗錦,小伙子獻出精致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谷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年輕人在節日期間,連村接寨舉行打雞毛、打毽子、打花龍、打雞蛋等活動,還伴之以歌舞,盡情歡樂。

      哈薩克族——春節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

      元旦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你知道中國元旦各民族習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學識網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中國元旦各民族習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富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 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節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初一這一天,舉行傳統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 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春節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繡的侗錦,小伙子獻出精致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半月之久。

      各民族春節習俗范文第2篇

      拜年的習俗起源甚早,至少在宋朝就有了。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北宋卞京元旦習俗時說:“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朝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載:“男女依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親友,或止遣子道代替,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過年在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少數民族因自成一體的歷史沉淀和發展,形成了他們更加鮮明與獨特的傳統習俗。雖然各民族、各地區過新年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所有的習俗都充滿著慶祝、感恩、祈福和濃濃的親情。朝鮮族的春節,是以祭祀祖先和孝思想為基礎的。在朝鮮族春節的傳統習俗中,拜年是最重要的一項,是傳承孝道的大事,而且也象征著家族的興旺,起到維系家族紐帶的作用。大年初一早上,全家人都會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老人鶴發童顏,小輩們精神氣爽。在吃早飯之前,首先要進行拜年儀式,按輩分從大到小的順序,一一給長輩磕頭、行大禮,說一聲“祝您健康長壽”之類的吉利話。長輩還要給孩子們壓歲錢,祝孩子們身體好、學習好,大家喜笑顏開。拜年過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頓豐盛的早餐,沉浸在喜悅祥和的氣氛之中。

      每一項傳統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義。朝鮮族從古代延續至今的拜年傳統是一種隆重的孝敬儀式,辛苦忙碌了大半輩子的長輩們,在這個時刻得到了最多的天倫之樂,而孩子們也在一年又一年的磕頭拜年里學習到孝敬之道。

      筆者生活在一個非常傳統的朝鮮族家庭,每年春節,拜年都是很重要和隆重的儀式。大年初一早上,婦女們都要早早起來準備豐盛的新年早餐,然后把孩子們叫醒,因為給父母長輩拜年不能太晚。父母穿上華麗的民族服裝坐下,前面擺著一個小方桌,桌子上擺放一些瓜果。男人們都要穿上西裝,婦女和孩子們則穿上色彩艷麗的民族服裝,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氛。首先由長子夫婦給父母敬酒、磕頭、行大禮,祝父母身體健康。然后依次按照輩分拜年。父母則祝子女事業順利,祝孫兒們健康成長,好好學習。當然,給壓歲錢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儀式結束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吃新年早飯,真是其樂融融,喜氣洋洋。朝鮮族的拜年習俗,在重視家族傳統禮儀文化的思想下,就這樣世世代代傳承并延續著。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商品經濟的強勁推進,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沖擊下,人們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在發生巨大變化,朝鮮族的生活方式與習俗都在悄聲改變著,朝鮮族傳統拜年習俗也不可避免地不斷流變。現在,朝鮮族的春節拜年習俗正在漸漸失去它的重要性,在許多朝鮮族家庭中即將銷聲匿跡,有很多家庭已經完全沒有流傳下去,過年的很多環節也都在淡化并且趨無,過年幾乎已經濃縮成吃一頓飯而已,磕頭拜年早已簡化成簡單的問候。另外,隨著獨生子女時代的發展,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升高,有的家庭里孩子充當著小皇帝的地位,不懂得如何發自內心地以恭敬的心態去給長輩磕頭拜年。加之,當今社會高度開放,不少青少年對民族傳統節日淡漠,對西方節日卻傾注很大熱情。而且,隨著旅游等商業主題活動的日益滲透現代人的生活,小輩們利用黃金周追逐小浪漫,置“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倫理不顧,導致都市當中就出現了節日型空巢老人的現象。在一年一度團圓的日子里,為父為母的老人們,又積累了一年當中的多少期盼啊!

      朝鮮族世代相傳的拜年習俗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保護和傳承這一習俗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我們必須認真考察這一習俗的流變,從而加強對傳統習俗的認識與思考,對朝鮮族傳統節慶文化做深入研究,加深對其社會文化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以發揮它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人是離不開傳統的。人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在既定的、從先輩繼承下來的條件里開始自己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借鑒活動。沒有文化傳承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發展;沒有民族文化的傳承,也就沒有人類文化的多樣統一和高度發達。

      社會變遷,我們需要的是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進一步弘揚朝鮮族春節拜年習俗的優良文化傳統,促進朝鮮族拜年習俗在流變中的實現傳統守成與現代變革。

      首先,媒體當先,宣傳朝鮮族春節拜年文化。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的朝鮮族聚集地區都設有朝鮮語電視臺、電臺或雜志報刊等媒體。應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宣傳平臺,介紹朝鮮族傳統拜年習俗,去渲染一種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讓每一個朝鮮族人處于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它的熏陶,不知不覺地運用它所賦予的價值觀念。

      其次,舉辦春節民俗活動,弘揚朝鮮族春節拜年文化。各地的朝鮮族文化藝術館承擔的弘揚優良傳統文化的重任,因此要通過舉辦各類春節民俗禮儀活動,讓這一習俗深入到朝鮮族群眾的生活當中,推動民俗文化的發展,為傳承和發揚朝鮮族拜年習俗做出積極努力。

      最后,教育滲透,傳承朝鮮族春節拜年文化。各地的朝鮮族學校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學校要在品德課里講授朝鮮族拜年習俗的內涵和形式,讓他們學會尊敬孝敬,并引領學生認識、接受、熱愛和繼承傳統文化。

      各民族春節習俗范文第3篇

      據說在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二字來慶賀天下太平。由于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所以踏青這個習慣從唐代開始便歷代承襲成為“清明節”的風俗之一。

      應列為法定節日放假

      但如今清明節更多的意義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其實,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于貴族所特有的。秦漢以后,貴族制度開始沒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一般來說,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甚至長達一個月。相傳掃墓這一習俗本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據說,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風一吹就能發出響聲,如同箏的聲音,風箏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其實,清明節還有許多風俗,但已失傳。例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便不復存在了。所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傳統節日的保護,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關鍵要看行動。

      如何保護?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一是把傳統節日列為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二是列為法定節日放假。中國的法定節日有元旦、春節、五一、國慶四個,遠比其他國家少得多,尤其是傳統節日,中國只有春節,而其他國家則有多個。

      如果廣大人民群眾沒有時間進行或組織必要的節日活動,保護傳統節日也就難以達到目的。除了春節之外,其他重要傳統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均應該列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或半天,使人們有時間進行一些傳統的節日活動。尤其是清明節掃墓,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是大多數人的愿望。這也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具體表現。

      保護傳統節日是保護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傳統節日是保護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近年來,學術界保護傳統節日的呼聲很高。但是,有些人對保護傳統節日的認識不夠,尚未達成共識。

      事實上,保護傳統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反對文化全球化或西方化,是當前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共識。早在2001年11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的第31屆會議上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呼吁各國政府采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

      眾所周知,各民族的文化是在物質世界的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世界各地的生態環境各不相同,因而形成的文化體系也不相同,所以保護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保護文化多樣性。

      在許多情況下,文化創新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有不少是在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或吸收了其精華而創造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繪畫、工藝、建筑藝術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許多民族的各類創作,如文學藝術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離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不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作為一個民族或國家重要價值的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造福于子孫后代。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后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功能。

      同時,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十分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帶動的旅游業在整個國家的經濟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尤其是傳統節日,更能吸引海外游客,甚至成為某些國家主要的財政收入。

      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看,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可分為兩部分:民族性文化和世界性文化。價值、信仰、倫理道德、藝術、制度、禮俗、節慶等是民族性較強的文化,是“創造”出來的。我們所說的“非物質文化”或“傳統文化”,主要是指這部分的文化。而世界性的文化如科學技術及其所制造的物質文化或物質文明,是“發明”出來的。傳統文化或非物質文化屬于民族性較強的文化,具有相對性,因此必須保護和傳承。

      防止“西化”的重要手段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是相互區分的主要因素。一個民族之所以與其他民族不同,主要在于文化的差異。世界各民族各自創造獨具一格的文化,使人類的文化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一個民族如果在文化上沒有特色,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就不會有地位。

      復興中華文化,首先必須保護、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經受著巨大的沖擊。如何傳承中華文化,如何繼續保護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如何復興中華文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從歷史上看,大多數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都采取各種措施,努力保守和延續自己的傳統文化。日本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日本保留傳統文化之多卻令人驚奇,其原因是日本自“明治維新”時期便開始立法保護文化遺產。韓國也一樣,制定法律,推行民族文化振興政策,防止“西化”。我國如不采取措施保護,中華文化將會逐步衰落,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其實是防止“西化”的重要手段。

      各民族春節習俗范文第4篇

      關鍵詞:節日文化;齊市地區;作用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5-0165-01

      在齊市地區較著名的傳統少數民族節目中,達斡爾族有正月十六的“抹黑節”,每年五月中旬的“苦木勒”節,7月份達斡爾族、蒙古族的敖包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每年6月18日鄂溫克族族“琵賓節”,“九九”重陽的“敬老節”以及回族同胞的“爾代節”等等。這些節日由于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平衡以及民情風俗的差異,使得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民族特色、異彩紛呈。也使得本民族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得以在節日保留傳承并發揚光大。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節日文化增進各民族團結

      每個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民族團結、民族融合、共同進步是歷史的主旋律。在節日活動中,人們舉行盛大宴會和篝火晚會,載歌載舞、縱情歌唱!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將散居在全國各地的本民族同胞歡聚在一起,像每年達斡爾族的“苦木勒”節、“敖包會”和回族的“爾代節”就有新疆、內蒙古海拉爾和莫旗等地的同胞不遠千里前來共度節日。在每一屆的達斡爾族的“庫木勒”節上,都邀請蒙古族、鄂溫克族、朝鮮族、滿族等民族的藝術家們進行歌舞表演和體育競技比賽,在生存環境面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挑戰的今天,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即繼承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又對民族民間文化形式賦予了新意,是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了解和研究其少數民族歷史人文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窗口。

      二、節日文化保存和發展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活動一般都來源于古老的祭祀儀式,由原始的對自然、神靈的崇拜演變為祈福活動,祈求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四季平安,六畜興旺。每到節日少數民族同胞穿上節日的盛裝,從十里八鄉涌向草原,涌向廣場,聚集清真寺,各民族歡度節日的意義相近,但展現卻又各具特點,中國有句俗話“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有時盡管是林同嶺、山同脈、水同源,也會有風俗的不同。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溫克、鄂倫春族等雖然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

      但是,他們的歌、舞、樂器、體育項目等等卻又各有不同,蒙古族“那達慕”大會上“安代舞”的熱烈歡騰,“長調”的高亢悠遠、舒緩自由;達斡爾族“庫木勒節”上“哈庫麥勒”呼著號子展現著如梳妝打扮、擔水、采菜、鳥類鳴叫;鄂溫克族“瑟賓節”上“努給勒”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滿族春節的秧歌和八角鼓熱鬧歡快,喜氣洋洋,賽馬、射箭、摔跤、勁力、打貝闊、珍珠球等賽事更是在民族節日里將北方民族勇敢、彪悍、豪放氣質發揮到極致。而民族節日上的美食如達斡爾族喜歡的手把肉、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稷子米飯柳蒿芽鯽魚湯等;回族喜食的炸撒子、油香、課課、花花和燴菜,滿族的白肉血腸、烤乳豬、火鍋,朝鮮族的打糕、冷面等等也在節日期間擺上餐桌。節日里,一段段歡快的集體舞蹈,一首首宛轉悠揚的情歌,一場場極具民族特色的體育競技,正是這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干差萬別,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通過這些歌曲、舞蹈、體育和美食的形式來體現、傳承和發揚。

      各民族春節習俗范文第5篇

      新疆漢民族飲食文化變遷的狀況分析

      (一)對本民族飲食文化的熟悉程度

      調查表明,對本民族飲食文化非常了解的占4.1%;比較了解的占38.4%;了解一點的占53.4%;不了解的占4.1%。從年齡段來看,18~44歲人群對于漢民族飲食文化的熟悉程度要大于45~59歲的人群。此外,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的現代化和人們對本民族飲食文化的了解并不是對應的。

      (二)進餐基本儀式講究程度

      中國人在宴席中十分講究禮儀。宴席中的規矩很多,各地的情形不盡一致。從總體上看,漢民族對進餐的基本儀式還是比較講究的,但是這種講究正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變化。據調查,十分講究的只占8.2%;只有重要場合才講究的占到了一半以上,達65.8%;不怎么講究和很隨便的占26%。說明對進餐基本儀式的講究程度在一些重要場合越來越突出,其他場合進餐的基本儀式已經漸漸地弱化。究其原因,一方面,鄉村地區由于漢民族傳統的文化還比較濃厚,因此對于進餐的基本儀式還是比較講究的,尤其是鄉村老一輩的人們。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逐漸走向了城市化的道路,人們對于進餐的基本儀式逐漸簡化,逐漸發展到只有重要場合才講究進餐的基本禮儀。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逐漸簡化了進餐的基本禮儀,但一些基本的禮儀并沒有弱化。新疆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心,幾大文明的交匯地,因此四面八方不同民族的人們在新疆匯聚,或許由于脫離了原先的生活環境,不受原先文化環境的束縛,人們逐漸簡化了本民族進餐的基本禮儀。

      (三)飲食地點的變遷

      漢民族的飲食地點選在家中的居多,達到了43.9%,其后依次是漢餐廳、民餐廳、快餐廳、西餐廳。這和新疆處于絲綢之路的中心、多元文化的交匯以及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依據下表,喜歡炒的占到了絕大多數,其次是喜歡燒烤炙炮、煮、蒸、涮。從中可以看出,炒依然是漢民族喜愛的烹飪方式,煮也是我國最早的烹飪方法之一,它成為基本的烹飪方法是在陶器出現以后,因此炒和煮是漢民族基本的烹飪方法。燒烤炙炮的烹飪方法是人類最原始的烹飪方法,它源自于火的使用,但隨著其他烹飪方法的出現,喜歡燒烤炙炮的逐漸下降,但依然是漢民族喜愛的烹飪方法之一。而蒸是在煮的方法上演化而來的,因此喜愛蒸的比例較炒和煮少。涮法主要集中在重慶、四川地區,但新疆是幾大文明的交匯地,因此涮法在新疆漢民族飲食中也較為普遍。

      (五)對新疆美食的喜愛程度

      由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因此原來新疆的飲食應以肉類為主,但隨著漢民族的融入,帶來的農耕文化改變了新疆固有的飲食結構。依據上表,表中的26種菜肴是目前新疆的特色美食,肉類食品占到一半以上,這和新疆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因素是分不開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面類食品依然是新疆漢民族喜愛的食品之一,例如選擇拉面的人數占到總人數的58.9%,再比如馕、湯面、炒面等分別占41.1%、34.2%、41.1%。但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面中融入了豐富的少數民族特色,馕是維吾爾族的食品,涼皮黃面中的烤肉也是民族特色,薄皮包子、烤包子、烤全羊、油塔子、湯面、抓飯、粉湯、大盤雞、燒烤類食品、清燉羊肉、羊羔肉、羊蹄、熏肉馬腸子等也是新疆少數民族喜愛的食品。可見,新疆少數民族的飲食對漢民族的飲食結構有著深厚的影響。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新疆漢民族的飲食已經打上了少數民族的印記,有許多少數民族飲食已經受到大多數漢民族的喜愛,有的甚至達到了一半以上。

      (六)傳統節日飲食文化習俗變遷情況分析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選取了漢民族的10個傳統節日來考察節日飲食的變遷。以下是通過對上述漢民族主要的傳統文化節日所做的前后對比分析,主要從有很大變化、變化很小、沒有變化、不清楚4個維度來考察新疆漢民族傳統節日飲食習俗的變化情況。調查對象在表中提到的10個主要的漢民族傳統節日中,認為春節、七夕節、清明節、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這6個傳統節日發生很大變化的比例最高。而重陽節、冬至、臘八節和送灶節則變化較小,可見新疆漢民族傳統文化節日的飲食習俗與過去相比,總體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人們認為民族交往引起了新疆漢民族節日飲食習俗的變遷,這種民族交往不僅包括與新疆當地少數民族間的交往,還包括來自內地省份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影響。當然,認為這些節日沒有什么變化的也有一定的比例(大體在6.3%~15.5%)。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認為沒有發生變化情況統計中,剛好與發生很大變化的維度相吻合。在發生很大變化的維度中,呈現下降趨勢,而在此維度中呈現上升趨勢。從表中可以發現,春節、七夕、清明節、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這6個節日的飲食習俗與過去相比沒有變化的比例較小,反向證明了它們發生很大變化的比例較高。而沒有變化的比例或變化較小、較不明顯的依然是重陽節、冬至、臘八節和送灶節。由此可以認定,漢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習俗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對新疆漢民族傳統節日飲食習俗是否有變化,認為不清楚的,送灶節占34%、重陽節占18%、臘八節占16%、七夕占10%、冬至占7%、元宵節和端午節都占4%、清明節占3%、中秋節和春節都占2%。不清楚漢民族節日飲食變化的統計情況,剛好證明了上述變化情況中的不同現象。例如,在這個維度中,送灶節、重陽節、臘八節和七夕節不清楚其飲食情況的人數偏多,這就對人們的選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外,從表中看,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不清楚的比例較低,反映了新疆漢民族對于本民族節日的飲食還是比較了解的,這從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調查結果的質量。

      新疆漢民族飲食文化變遷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環境的影響

      飲食文化的變遷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影響。而地理環境又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對飲食文化變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自然地理環境制約該地區植物的類別從而影響食物的特色;(2)氣候的干、冷、濕、熱以及不同的土質影響人們的飲食習慣和口味;(3)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對飲食文化具有保護作用。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氣候干燥寒冷,這一地理環境決定了遷入新疆的漢族居民必須逐步適應當地的飲食結構,否則將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響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文化在新疆交匯、碰撞和交融,導致漢民族的飲食文化與過去相比逐漸發生了變化,開始接受一些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從而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特殊的漢民族飲食文化。

      相關期刊更多

      外科理論與實踐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交通大學

      人民公安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精武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體育局

      亚洲尹人香蕉网在线视颅|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 亚洲色大情网站www|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衣| 亚洲今日精彩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私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 久久被窝电影亚洲爽爽爽| 亚洲今日精彩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亚洲一级免费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v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