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若寒蟬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礦區 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 X826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9-196-2
基金項目:2012年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自治區位于祖國的西南邊疆,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 m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極”之稱。其主體即青藏高原,是我國典型的高寒脆弱區,地處世界最大的成礦帶之一,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成礦帶的東段,地質構造獨特,成礦條件優越,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礦產資源包括鉻、銅、鉬、鉛、鋅、鐵、金、銀、鹽湖資源等,多數為國家緊缺的礦種,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目前,已發現的礦種有101種,有查明資源儲量數據的礦種41種,礦產地近3000處。其中,鉻、銅和鹽湖鋰礦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鑒于鉻、銅以及鹽湖中的鋰、鉀等均為我國最主要的緊缺礦產,礦產資源的戰略意義尤為凸顯。
長期以來,礦產業發展落后,與其資源地位極不相稱,但近年來,自治區礦業發展速度較快,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礦產開發管理薄弱,多數礦山屬于盲目投資建設、盲目開采,采礦方式原始,采礦工藝落后,大多露天開采零星分散礦產,而且只采富礦,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很低。這種粗放的礦產資源開發方式帶來了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制約了礦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隨著對的礦產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礦山跡地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粗放式礦山開發遺留的大量礦山跡地,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急需解決。礦山跡地也稱礦山廢棄地、采礦廢棄地、礦區廢棄地等,是指為采礦活動所破壞的,未經治理而無法使用的土地,包括露天采礦場、排土場、尾礦場、塌陷區以及受重金屬污染而失去經濟利用價值的土地等。本研究選取自治區的那曲地區為研究區域,試圖闡明高寒脆弱區礦產資源開發對土壤、植被和水體的生態效應,為高寒脆弱區礦產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1研究區概況
那曲地區位于83°55'-95°5'E和29°55'-36°30'N之間,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主脊分水嶺以北,昆侖山、唐古拉山以南,西與阿里地區為界,東緣與昌都地區毗鄰,總面積達45多萬平方公里。這里是長江和怒江的發源地,為青藏高原腹地。在綜合自然區劃上屬羌塘高原高山草原帶和怒江上游高山灌叢草甸帶。那曲是一個具有地熱資源、水利資源、湖泊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現已發現著名的藏北、藏南兩大超基性巖帶,蘊藏著豐富的與超基性巖有關的各種礦產,特別是我國急缺的礦種:金、鉻、銅、鉬、硼。目前,礦山已成為那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六大特色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了那曲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礦山的發展,還帶動了那曲地區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但同時也應看到,在大力發展礦產資源的同時,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由于那曲處于高寒生態脆弱區,生態一旦破壞,恢復起來相當緩慢,甚至不可逆,所以很有必要對這一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評價和研究,為高寒脆弱區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2研究方法
利用較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對選取的典型礦產資源開發區內的主要地物進行判讀,并指出環境破壞程度不同的區域;然后根據遙感信息判讀結果,在不同破壞方式和破壞程度的區域進行實地監測研究。
為了調查礦產資源開發對地形地質、土壤理化性質、植物多樣性與生物量的影響,在那曲那木切砂金礦附近,選擇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礦區草地,取1m×1m草地樣方進行調查,記錄草地類型、物種組成、植被蓋度、地形、草地退化程度等,測定土壤含水量,同時取0~30cm的表層土壤樣品以備室內分析,采用刈割法獲取植物樣方地上部分,取回實驗室后置于65℃下烘干后稱重,得到地上生物量;使用根鉆獲取群落根系,用淘洗法將根系與土壤分離,在65℃下烘干后稱重,得到地下生物量。共取得有代表性的草地樣方和土壤樣品各30個,分別代表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礦區草地。
使用樣方調查數據統計物種數并計算Shannon-Wiener指數作為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表征。Shannon-Wiener指數(H)的計算方法為: 式中ni為第i個物種的株(叢)數,N為樣方各物種株(叢)總數。
3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效應
目前礦產資源開采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體、土壤(地質)、大氣、植被和人類健康等5個方面。(1)礦產資源開采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地表河流和地下水污染,如礦山場濾液和有害物質流入河流,改變水質、硬度和pH值等;地下水水源枯竭。(2)礦產資源開發不僅破壞地質結構,導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裂縫,還可能引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另外,礦產資源開發導致地表植被破壞和土壤的,引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1],有些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還會形成土壤的重金屬污染;(3)礦山開采后,長期暴露地表的固體廢棄物在空氣、水、太陽能和生物等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將發生物理的和化學的變化,并使固體廢棄物風化解體,形成碎屑、粘土和溶解物3類風化物質。這些物質在風力作用下,將產生風化揚塵,污染礦區大氣環境。(4)礦區植被的破壞主要是由于礦山工業廣場的建設、廢棄物堆放、開山修路、地面塌陷與露天采礦剝離引起的。礦區的建設和生產改變了土地養分的初始條件,從而使植被生長量下降[2]。(5)礦山開采所引發的粉塵以及水體和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都會影響人體健康[3]。
那曲礦產資源開發環境效應的特殊之處在于地處高寒脆弱區,生態環境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因此,有必要對研究區域內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效應進行分析,為進一步的評價提供依據和對策。通過實地調查和遙感圖像的解譯與判讀,在礦產資源開采活動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區域地質地貌、土壤、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的影響。
3.1對區域地質地貌的影響
在采挖的過程中造成地面不均沉降,常引起地層變形,局部塌陷、生成不規則裂縫,此外大量廢渣的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且形成局部人工地貌,破壞地表結構,易引起滑坡、地震、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對礦區生態壞境和工作人員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脅。且很多礦區開采之后沒有治理和恢復地貌,任由廢礦和廢渣堆放,嚴重破壞了地表景觀和當地的生態環境。露天開采在礦區形成眾多大大小小的露天采坑,其中小者一般深幾米至十幾米不等,長和寬一般為20~40m,而大者深可達數十米,長達數百米。采坑開挖邊坡高度2.5~30m不等,坡度一般在60°~85°,個別地段呈近直立狀態,崩塌隱患嚴重。地面露天開采占用和擾動地表面積規模大,棄土棄渣數量多,這又為水土流失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3.2對土壤的影響
采礦采挖的過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土壤的影響,礦區的土壤大部分都會遭到毀滅性的影響,此外,產生的廢液、廢渣、廢氣會污染當地土壤環境,通過對礦區土樣進行分析,發現土壤礦化度、酸堿度和重金屬含量明顯大于周邊地區,污染嚴重,且土質退化嚴重,極易造成土壤貧瘠和風沙化。通過對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礦區草地土壤樣品的分析,表明礦區土壤的堿解氮、全氮、有機質、速效鉀、速效磷、粉粒和黏粒的含量低于未退化草地和退化草地,而砂粒含量則相比偏高。其中下降最為明顯的是堿解氮和全氮,僅有未退化草地的約40%,退化最不明顯的是速效鉀,分別為未退化草地的82%和退化草地的95%。礦區由于人工開挖表層土壤和礦渣占壓地表植被,優良河谷草場破壞殆盡,砂卵礫石。有機質含量高的河谷草甸土表層土壤,經過采金沖洗以及風化、侵蝕等作用,棄渣土層中的大量粘(壤)質成分、有機質成分隨之流失,其毛細作用大大降低,土壤肥力降低、土質惡化。另外,礦渣中重金屬含量較高,重金屬隨尾礦砂進入礦區周邊土壤,土壤中絕大多數金屬污染物都難以溶解,其生物有效性較低,植物難以吸收利用。同時由于受到因采礦引起水土流失的影響,礦區下游草場也受到影響,導致下游草地土壤沙化,草場退化。礦區地處高寒高海拔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弱,植被一經破壞,自然恢復極其困難。因此,在自然狀態下,露天開采對植被的破壞往往是不可逆轉的,由于露天開采造成的植被破壞很難恢復到原始狀態。
3.3對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采礦活動破壞了地表結構和土壤水體環境,也破壞了地表的植被,使植被面積減少,礦區周圍群落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造成生境破碎和生物多樣性受損,進而影響礦區植被群落的演替和生物多樣性的構成。相比未退化草地,礦區草地的單位面積物種數降低了51%,Shannon-Wiener指數降低了39%,蓋度降低了46%,生物量降低了34%。
4礦區生態保護與恢復建議
目前,我國礦區的生態重建主要在采礦造成的四種破壞類型上進行,即露天采礦場、廢石場(排土場)、尾礦場(包括采煤中產生的矸石山)和地下開采造成的塌陷區。不同破壞類型的生態重建方式也有一定的區別。高寒脆弱區因其獨特的高原氣候和特殊的自然條件,其礦山跡地的環境治理有別于一般區域的治理經驗。由于礦山礦體埋藏較淺,礦山多以地面露天開采為主,極少數為地下硐采,如砂金礦、鉻鐵礦、鐵礦、銅礦、鉛鋅礦等,尤以砂金礦和鉻鐵礦露天開采留下的礦山跡地規模最大。粗放式礦山開發遺留的大量采坑和棄土棄渣等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及環境問題,增加了生態恢復難度[4]。針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4.1生態安全戰略對策,實施整體保護戰略,建設國家生態公園
基于生態環境地位的重要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的綜合考慮,提出對生態環境應實施整體保護和重點開發的生態安全戰略,把那曲的部分地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和世界水平的我國國家級生態公園。把國家生態公園的性質、任務及其管理的體制與機制的研究納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
4.2加大現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力度
在國家生態公園框架下,對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特別是關鍵、特殊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實施重點保護的對策。加大高原高寒天然草地以及江河源區水源涵養和原始林保護的力度。
4.3加強實施生態安全戰略的科學研究
重點開展如下內容的研究: 在生態環境不穩定性與敏感性評價與研究基礎上,開展生態安全格局、生態系統健康診斷、生態功能效益價值判斷的研究;研究生態安全等級劃分和生態環境變化允許值的判定;建立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和生態安全預警系統。
4.4礦業結構調整與優化
礦業結構關系到資源的合理利用,礦業環境的有效保護,礦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不同類型礦業企業的地位與作用由于自然地理交通能源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后,礦業開發工作起步晚,起點低,部分礦山規模過小,設備簡陋,技術落后,資源浪費的現象嚴重,致使礦業開發成本加大,礦業開發受到嚴重限制因此,要積極利用市場機制,通過聯合開發的辦法,提高礦業開發水平,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和工藝方法,提高礦業開發的效益,降低礦業開發成本,提高礦業開發的科技含量,對落后的采礦技術和選冶工藝要進行限制,加快自治區礦業開發的步伐逐步清理關閉生產工藝落后資源利用水平低下以及資源保證程度不足亂采濫挖浪費資源的礦山企業,減少企業數量,提高企業質量實現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嚴格禁止工藝落后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區外礦業企業向區內轉移,確保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4.5建立和完善法規建設,健全監督管理體系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針對礦山環境保護的特點,在國家出臺的礦山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下,針對實際情況,完善并制定相關實施辦法,努力使礦山環境保護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軌道,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就很好地遏制了礦山業主的破壞行為大力查處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礦山企業,突出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區域性生態破壞問題,遏制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嚴重的趨勢,改變礦山亂挖濫采浪費資源的現狀,協調好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為礦業經濟作為支柱產業,實現高起點、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范英宏,陸兆華,程建龍,周忠軒,吳鋼.中國煤礦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生態重建技術[J].生態學報,2003,10:2144-2152.
[2]武強,薛東,連會青.礦山環境評價方法綜述[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03:84-88.
其實就是一場游戲
爾虞我詐
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利字了得
今日你設紅門
我敷衍
明日某時
斯垂清淚設寒門
海若迎風
浪自起
雪若呈雨
身自焚
盈盈笑靨
傷字焚身
獨處輕舟
賞荷殘塘
利若
孔孟荀
何愁斷垣
獨思量
輕舟你我
過客李橋
薄命書生
生死較量
孤帆遠影
斷壁殘垣
絲菱儖胄
獨鶩煙霞
清波寒蟬
立領河山
一
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古代詩歌中一些常見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幾個。
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便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鴻雁:書信。表達對親人的思念。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等。
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寒蟬: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了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秋天)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深入讀者心中,營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盧照鄰,《長安古意》)。
:高潔品格的象征。殘謝后一般不會凋落花瓣,不會像桃花一樣,一片一片掉下來,落英繽紛的。故詩人說“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詩人一般都贊賞其凌寒的品格,例如:白居易《詠菊》: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月亮:抒發了思想懷遠之情。月亮因其獨特的形象,很容易讓我們想到故鄉、親人,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詩人還以為是白霜灑落地上。當他抬頭遙望天空明月的時候,不禁低頭思念起自己的故鄉來。“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詩人身陷敵中,而妻子兒女卻在鄜州,他看到長安之月,想著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著他,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兩地思念之情。
二
不過,不少詩歌的意象不止一個。為了找準“象”解準“意”,有必要對意象組合的方式有所了解。因為把握規律,方能以簡馭繁,舉重若輕。詩歌意象組合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
(一)并列式
所謂并列式,就是意象按照一定的構思意圖并列組接在一起,構成一幅完整的新的圖畫的意象組合方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將兩個對比關系的意象“酒肉臭”、“凍死骨”并列,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尖銳的階級矛盾和唐王朝潛伏的危機。陸游《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此句將“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兩組相隔甚遠的四個的意象聯系起來,反映了昔日火熱、豪邁的戰斗生活,從而抒發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晏殊《踏莎行》,此詩以“春風不解”、“一場愁夢酒醒時”兩句“黏結”“稀疏的紅花、綠草、楊花、鶯、燕、爐香游絲、斜陽”七個意象,流露出無盡的春愁。此外,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舒婷的《思念》(首節)也屬此列。
(二)疊加式
所謂疊加式,指將兩個(或多個)、兩組(或多組)不同時空的意象疊合的組合方式。龐德所謂的“意象疊加”,旨在將豐富的含義包孕、誕生在彼此映照滲透的意象中,以及疊加后的藝術圖景里,即“兩個視覺意象構成一個視覺和弦,它們結合而暗示一個嶄新面貌的意象”(赫爾姆)。需指出的,意象彼此不能獨立,只有疊加成為整體,意象才有存在的價值。
如臧克家的《三代》將“孩子、爸爸、爺爺”三個意象疊加一起,才構成中國農民這一意象,全詩也才成為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高度概括。詩人正是通過這三個意象的疊加,表達了對中國農民的同情。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在你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膀/——祖國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祖國啊!
(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第一、三節))
此詩第一節有“老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五個并列式意象,反映昔日的祖國艱難前行;第三節有“理想、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五個并列式意象,反映今日的祖國走出“左”的陰影,以嶄新的面貌前行。將有對比關系的這兩組意象疊加,我們便明白詩人的意旨:祖國雖飽經憂患劫難,卻正煥發新生的活力。于是,“祖國”這一新的意象誕生。
(三)輻輳式
所謂輻輳式,就是詩中數個意象與主導意象之間存在著如車輪的輻條與車轂之間一樣的關系。在多個意象之間,存在向心凝聚的美學結構,彼此是主宰與從屬的關系。其表現方式有以下兩種。
1.范圍上由大到小
柳宗元的《江雪》有三個意象:千山、萬徑、孤舟。從視野上看,三個意象的范圍由大到小。詩歌的“焦點”是“孤舟”上的“蓑笠翁”。“鳥飛絕”的“千山”、“人蹤滅”的“萬徑”、風雪中的“孤舟”所構成的凄涼孤苦畫面正烘托著“蓑笠翁”的心情。據此,我們便根據這一“焦點”所承載的美學信息,把握被貶永州的詩人此時孤寂、失落的心緒。
2.結構上由外向內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漢樂府,《江南》)
此詩以“蓮葉”作為意象構思的中心,戲于蓮之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魚作為分意象,都一齊向“蓮葉”這一主導意象聚集,從而構成江南水鄉葉秀魚戲的生動畫面,讓人頓感江南的美麗可愛。
(四)流動式
詩的意象采用順移推進的手法,表現出層次上的演進,有較強的敘述性、情節性和旋律進行感。這種意象組合形式就是流動式。
王昌齡《采蓮詞》云:“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花臉兩邊開。撐入橫塘君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此詩中與荷葉“一色”的“羅裙”、如“芙蓉花”的“臉”、“歌”三個意象在采蓮圖中,呈現出順時性流劫感特征來,生動展現了一幅鮮活的勞動畫面,從而流露出詩人內心的愉悅。
三
在古詩詞鑒賞中,如何把握分析詩詞意象呢?首先要領會詩詞意象的內容特征。
首先,中國傳統的詩學理論特別強調“詩言志”及“緣情而發”的創作原則。
詩人外感于物且“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并將這種情思寄寓于意象或意象群,達到抒懷言志的目的。例如屈原筆下的鳳凰美人猶言賢臣、明君,申椒蘭桂指代高潔品行。這些意象表達了詩人對美政的渴慕。又如古詩詞中的“燕子”,因具有眷戀舊巢,春去秋歸的習性,故又成為人事代謝、興亡盛衰故國之思的寄托:“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再如月亮代表鄉愁情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情感的孤獨無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其次,分析詩歌意象,還應把握意象的審美結構特征——整體性。
一首有神韻的好詩,往往意象逼真,栩栩欲動,并且這些意象具有極強的整體性。例如,元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三句,采用了九個鮮明的意象,構成了一組意象群。它們依靠詩歌內在“血脈”及詩人情思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構成了一個哀愁、寂寞、荒寒、悵惘無邊的詩境。這些意象從整體上成為了詩人抒寫羈旅愁思的媒介。
再次,分析詩歌意象還應結合詩人創作情感背景、緣由和風格情調,用比較的眼光來審視。
我國古典詩詞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達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如“木葉”),而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語境中卻表達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例如,同是梅花,在李商隱、王安石、陸游、筆下,詩境詩情卻迥然不同。李商隱的詩“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中,非時而早秀的梅花,成了詩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怨嗟、傷悲溢于言表。王安石詩云:“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詩人以凌寒獨放的梅自況不屈從世俗的品質。陸游《卜算子·詠梅》卻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清高。的詞“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卻成為堅定、達觀和高貴純潔的贊頌。詞充滿壯美、豪放、樂觀的情調。
最后,分析詩歌意象還要把握好意象和物象的關系。
意象由兩個字組成,即“意”+“象”。這就告訴我們,直抒胸臆不能構成意象,而是需要作者的情感必須呈現為“象”。因此可以說,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觀的,它不依賴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發生變化。但是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思,就帶上了詩人主觀的色彩。這時它要受到兩方面的加工:一方面,要經過詩人審美經驗的淘洗與篩選,以符合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另一方面,又經過詩人思想感情的化合與點染,滲入詩人的人格和情趣。經過這兩方面加工的物象進入詩歌中就是意象。而這里詩人的審美經驗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個意的內容。因此,我們把意象定義為: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
如“柳”這個詞表示一種客觀的事物,它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象。當詩人將它寫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學理想時,它就成為了詩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詩人反復的運用,“柳”這一意象已經固定地帶上了離別的色彩,如“楊柳依依,雨雪霏霏”(《詩經》)。
但是,即使是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構成的意象也就有所不同。同樣是“柳”,“柳絲無力裊煙空”,這意象帶著慵懶的意味。而“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中的“柳”帶著詩人早起時的肅穆感。
關鍵詞:古詩詞;朗誦;策略
古典詩詞朗誦既是一種教與學的方法,也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更是一種藝術創造。讓朗誦走進高中課堂,有利于促成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深化對詩歌的理解,進而提升語文素養。那么,如何有效實施古典詩詞朗誦教學呢?筆者就自己在古詩詞課堂中對學生的朗誦指導方面作的一些粗淺的嘗試,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明確朗誦教學目標
“朗誦詩詞要尤其注意聲音、節奏、韻律所營造的效果”[1],教師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朗誦訓練,就要明確這三個方面的訓練目標。首先要讓學生讀準字音,分清句讀;其次要在正音的基礎上把握好相關節奏、重音、語調,讀出詩歌的感情來。而作為朗誦,還有一方面的要求,就是要具有藝術性,配上合適的態勢語言,對作品進行藝術化的處理,朗誦就更具美感,更具欣賞性。
執教柳永詞《雨霖鈴?寒蟬凄切》時,我設計了朗誦訓練的環節,朗誦目標由易到難,要求明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相應的目標。
《雨霖鈴?寒蟬凄切》教學設計(節選)
朗誦目標:
沖關一:音讀――讀準字音,流暢清晰。
(注意“留戀處蘭舟催發” 、“竟無語凝噎”、“暮靄沉沉楚天闊”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中加點字的讀音。)
沖關二:意讀――讀出節奏,停頓、重音、延長音處理到位,語意傳達準確完整。
(注意:要確保語意表達的準確。例如“寒蟬凄切”中 “切”字,應有稍長的停頓。 “對長亭晚” 中“對”字領起,要停頓,并做拖音處理。)
沖關三:情讀――抓住表達情感的關鍵詞,準確生動地朗誦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要準確把握全詞凄涼的感情基調。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要讀得低沉、緩慢,體現凄涼的氛圍和離別的愁苦。)
沖關四:藝術朗誦――在情讀基礎上掌握變音、顫音、重復音等技巧,并輔之以恰當的眼神、動作,有表演性。
(注意:融入詞境,做到眼前有景,心中含情,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可以用極力壓抑的哭腔去朗誦。)
這堂朗誦教學課目標講究梯度和層次,學生對照具體目標要求,明曉方向,操作有法可循,正音正字、理解詞作、把握情感、進行朗誦嘗試,然后同桌互相檢查朗誦、指出錯誤、實踐改進。在這樣定目標的朗誦活動中,學生的朗誦就有了方向,朗誦的潛能不斷被激發,朗誦水平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最后的朗誦展示更是積極踴躍,表現精彩紛呈。
二、營造課堂朗誦氛圍
古典詩詞朗誦情境氛圍很重要。“需要營造特殊的氛圍,導引學生進入規定情境,然后以心傳心,進得去,自能領悟,進不去,瞎子摸象。”[2]學生的感情是十分豐富的,但古典詩詞離他們實在太過遙遠,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朗誦所需要的情境,觸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才會進入詩詞的氛圍。
《春江花月夜》教學實錄(節選)
(一)導入(課前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箏曲)
教師:有誰知道這首曲子的名字?唐代有位詩人寫過一首和它同名的詩歌,這位詩人就是――(出示圖片:張若虛),這首詩歌就是――(出示文字: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得到了極高的評價,詩人張若虛也因此“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二)初步感知、朗讀
教師:這是一個春天的夜晚,明月朗照,靜謐寧和,江面遼遠,波光粼粼,兩岸花影搖曳,面對此種情境,你心中會有怎樣的情感呢?下面大家大聲自由朗讀,揣摩詩人內心情感。
筆者在導入的時候,用古箏名曲《春江花月夜》作為背景音樂貫穿整個導入過程,多媒體展示詩人和詩作,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用優美的朗誦開場,把學生帶入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境中,為學生自由朗誦入境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三、創造和諧的班級朗誦環境
古典詩詞朗誦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到了高中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學生不愿意、不好意思甚至不敢在課堂上大聲、動情地朗誦。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朗誦情感環境――學生愿意積極參與朗誦,愿意互動展示朗誦水平。當一個和諧、友好、寬容、自由、開放的朗誦氛圍形成的時候,學生就會愿意開口,主動朗誦。
課堂上教師要關注朗誦的參與度。班級中有些內向的學生,羞于表現,怯于展示;有些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缺乏信心,害怕再受打擊。如果教師不去關注和調整這部分學生的情緒狀態,那么時間一長,這些學生就是班上朗誦活動時的“邊緣人”,不利于他們身心的發展。因此,對這些學生的朗誦要求不能太嚴格,必須給學生一種輕松愉悅的心境,使其在朗誦前沒有顧慮,朗誦時沒有思想負擔。教師和藹的態度、期待的目光、正確的引導,同學友好的支持、親切的微笑、誠懇的指點,會消除他們對課堂朗誦的恐懼感。逐步樹立朗誦的自信,產生朗誦的意愿,從而確保了課堂上朗誦活動的全體參與,形成和諧的班級朗誦環境。
四、培養良好傾聽習慣
在古典詩詞朗誦時,需要良好的傾聽氛圍。教師應該是一個耐心的等待者,一個謙虛的傾聽者。發現學生朗誦中的優點,傾聽學生朗誦中的語音、語調、語氣,把這些看成寶貴的教學資源。
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朗誦時,關注學生的眼睛、面部神態和肢體語言等,及時把握學生朗誦時的狀態,理解學生的情緒感受,從而能在學生朗誦后給予準確引導。教師傾聽時欣賞的眼神,贊同的面部神情,鼓勵的表情示意,都會使學生在朗誦時得到鼓舞。周圍融洽的環境氛圍,能讓學生感到親切、舒適,由此產生自信,對作品的朗誦處理就能做到更加富有情感,肢體語言的表現就更加大膽,進而更大程度地獲得朗誦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但是,只有朗誦學生的展示和教師的仔細傾聽是不夠的,朗誦中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朗誦氛圍,還需要有其他學生的認真傾聽。在朗誦活動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認真傾聽,關注朗誦者的表現。朗誦結束后要由學生進行點評,盡量給朗誦者鼓勵,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明白不足,同學們善意的提醒是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朗誦水平。這樣增強了學生朗誦作品的信心。
先是傾聽,再是接納,最后是相互的提高,這樣的朗誦交流方式能營造平等、互動、欣賞的氛圍,能夠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有助于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樹立向上的信心,提高朗誦的水平。
參考文獻:
[1]代霜雪.新課改背景下中學語文朗讀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
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
太谷何寥廓,山樹郁蒼蒼。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縱橫。
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
修坂造云日,我馬玄以黃。
玄黃猶能進,我思郁以紓。
郁紓將何念?親愛在離居。
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
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
蒼蠅間白黑,讒巧反親疏。
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
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
何必同衾幬,然后展殷勤。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
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
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
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