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助學筑夢鑄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那還是一個深秋的夜晚,母親坐在床頭,妻子做好了飯,等著丈夫的回來,孩子在擺弄著玩具。漸漸地,時間已經是夜里10點半,可是那個人還沒有回來。這時,二叔沖了進來,喊著:喊著,嬸子,我兄弟沒了——那一年,母親52歲,妻子30歲,孩子,4歲。
后來,才知道,他那天喝了些酒,回來的路上,被一貨車撞上,當場停止了呼吸。母親哭的死去活來,可是兒子終究沒有回來,后來,妻子改了嫁,去了福建,帶走了孩子,母親舍不得,把孫子要了回來,她發誓:一定要讓這個苦命的娃子好好長大,把兒子未繼的事業,讓孫子繼承下去,不管自己吃多少苦,一定要撫養他長大。
轉眼間,孩子上了小學,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第一張獎狀發了下來,三好學生,奶奶看到了很欣慰,逢人便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孫子成長的每一步,她都看到了眼里,每進步一點,奶奶就很高興。
因為家庭貧困,孩子受到了政府的極大關注,兩免一補,希望工程各種援助接踵而至,每次學期交學費,老師總是盡可能的減免,并且經常將作業本有意多給他,因為老師發現,這個孩子特別珍惜,經常作業本正反面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又小又擠,并且還會偷偷地撿起別人不要的本子,只為了節省,一個小小的鉛筆頭,短的只有1cm,一直到最后再也攥不住,書包是幾尺布縫起來的。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孩子仍然努力地學者,越學越刻苦。步入了初中,學習壓力增大,他想起了童第周路燈下的讀書,于是寒冬臘月中的月夜,他來到了路燈下,與路燈下的石L為伴,努力地學習者,他堅信著,只有努力的學習,才能回報奶奶的養育之恩,才能回報政府的無私幫助。他的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被老師和學生深深喜愛。
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結對子活動,那是一個難忘的下午,他終于有了自己的媽媽,媽媽對他很好,噓寒問暖,給他買了新衣服和書包,并經常鼓勵他,由于距離比較遠,所以倆人經常以書信往來。媽媽經常鼓勵和開導孩子,孩子終于體會到了這種溫暖。
孩子在漸漸地成長,奶奶也在變老,可為了這個家,她仍然每天日復一日的下地干活,深秋了,她的身影還在那棉花地里,那布滿老繭的雙手,每逢冬天,總要龜裂,可是,她仍然舍不得多花一分錢,每次趕集,1塊錢,也要記賬。每次孩子進城上學,奶奶總要送著孩子上車,并且目視著車的遠去。奶奶的日子,孩子看到了心里。他更加努力地學習,心想,當自己學有所成,一定要讓奶奶過上最好的日子。
艱苦的環境,使孩子從小就塑造了一個夢想,要回報社會,以自己的行動做些有益于社會的事情,就像那些當初幫過他的人,當然,還有祖國。終于,他考上了大學,并且成了國防生,一個多年來他夢寐以求的行列。可是,奶奶卻在那年的深秋,離去了。她看到了自己的孫子終于學出了成果,了無牽掛。孩子紅腫著眼在墳頭上,心里想,奶奶,你為什么就沒能看到自己工作的那一天,孩兒還沒讓您享一天福呢。您走的太急了啊。其實,奶奶這是多年積累的肺病,長期的艱苦生活,身體小毛病舍不得去醫院看,最終積成了大病。奶奶啊,您太辛苦了。
孩子到了大學,學校了解了他的情況,主動給他申辦了助學金資助,盡可能幫助他,同學們也給他無私的幫助。他心中的感激已經升華成中國夢,舞動著自己的青春,讓自己的青春為國而奮斗,為未來而拼搏。他,堅信,有夢想的地方就一定有未來,他,行動著DDD
那個人,就是我。
"助學·筑夢·鑄人"主題征文:我成長在愛的路上
在看到征文活動時,我默默地回想起我走過的日子,心中暗潮起伏,在我成長的每個階段我都或多或少地在接受別人給予我的幫助,我生活在一個愛與被愛的路上。
我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小家庭。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出"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小時候,在父母的精心呵護與照顧之下,我感受著父母給予我的愛茁壯地成長。到了上學的年齡,父母把我們兄妹三人都送進了學校,在他們看來,"知識改變命運"我們就是他們的希望,所以不管家里再怎么困難都要供我們讀書,幫他們實現愿望。正是父母的這份堅定我一路走到現在。
高中時,曾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我的大哥比我大兩屆,由于他高考時發揮失常,沒有考到理想的大學,我的父母就對他說"把機會留給妹妹吧,你是大哥應該忍讓".當時我只看到大哥流下了難過又無奈的淚水。從此,我更堅定我的目標,一定要好好讀書,才對得起我的父母,我的大哥,才不會辜負父母,辜負大哥。經過高考前的努力,我順利地拿到了機電的錄取通知書,我的起點又開始變化了,"廣州",一個繁華的大都市,我發愁了,喜悅與憂愁并存,大城市機遇與挑戰每天都會上演。但面對昂貴的學費與高額的消費我猶豫了。是去追夢還是跟隨大哥的腳步?當我看到通知書里有關助學方面的事情時,灰暗的心重新點燃,我知道,我會繼續追求我的夢。并且是站在更高一層-----機電。
走進機電,漫步在校園的小路上,一切都那么美好,但心中永遠不會忘了大哥無奈的淚水以及鄉親們對父母的不理解,在重男輕女還存在的小山村里,他們不理解父母為什么要給一個女孩讀那么多書,卻讓我大哥去打工。這些歷歷在目,銘記于心,讓我不曾忘卻于我的夢。是國家讓我能更堅定我的夢,好好讀書,將來回報父母,回報社會,于是我又開始忙碌的生活,去完善自身的不足,加入社團,學生會,找兼職···終于我邂逅于我在學校的第一份兼職---辦公室助理。在學校里我不曾忘記是國家及學校的幫助讓我能繼續享受上學的時光。所以我每次都很用心的去完成老師給予我的工作,我的學習。在社團里我總是積極的去參與活動,用我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去幫助同學。感恩常在心中,是國家,是社會,是學校,是同學,是家人感謝他們的幫助讓我更堅定地去追夢。
現在我依然在路上,我不會忘記曾經在我迷茫與無助的時候幫助過我的人,我懷揣著我的夢想,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奮斗,當我迷茫時,我回想起幫助過我的人時。我都充滿力量。
助學筑夢鑄人主題征文:知識改變命運 誰的青春不奮斗,說得好。人生在世,就應該趁年輕的時候拼一拼,任何事情都可以也應該大膽的嘗試一下,因為我們年輕;即使是失敗,也可以哪里跌倒哪里站起來重來,因為我們年輕。青春就是資本,有句話說得好“我拿青春賭明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哪怕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求青春無悔,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怯懦了,那才是真的失敗了。
他,曾經應聘了30多份工作,全部被拒絕了。當初他們五個同學一起應聘警察,4個被錄取,只有他被拒絕;還有一次24個人一起應聘肯德基,唯一沒有被錄取的還是他。他就是如今阿里帝國的掌舵人—馬云。為什么馬云從一個連工作的找不到的大學生變成了今天舉世聞名的公眾人物呢?因為他堅持,堅持不一定是一條道走到黑,也可以另辟蹊徑。他乘自己年輕的時候堅持奮斗,不放棄,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有一個朋友,他家境貧寒,但他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都特別認真,他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對待學習,他總是一絲不茍,鍥而不舍的探究,他還積極競選班委,最后成功當上班長,通過這一職位來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以及辦事態度。高中的時候,他還進入了學生會,在那里,他認識了各種性格的人,并且和他們保持了良好的感情,同時對待工作認真負責,成為了老師們的好助手。后來高中畢業,即將進入大學的他,首先面對的就是大學巨額是學費。然而這對當時基本上已經入不敷出家庭來說,無疑是不可承擔的巨擔,然而這些并沒有阻擋他求學的道路和決心。他利用暑假去做了多分家教,也去了一家空調公司做了兩個月的實習生,在學到了安裝操作技術的同時,也掙足了大學學費。終于可以繼續學習了,然而在校期間的生活費的問題又出現了,這些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幾洪災他身上就是問題了,聰明的想到了在學校各處找事做。一個一月150,兩個就是300,再加上學校的助學金就差不多了,于是他就在這樣半工半讀的狀態下讀上了大學,他覺得每天都很充實,如今他即將大學畢業了,可他打算繼續深造,考取研究生,因為只有那樣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專業知識,人生不應該停滯,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
人生沒有幾個二十歲,但是青春—最具朝氣、最具激情的時期就一個,每個人都應該乘年輕的時候好好奮斗。即使先天不足,也可以后天彌補。相信我,知識改變命運!
年幼的時候,可以依偎在爺爺奶奶的懷里,在夕陽的余光照耀屋檐灑下金黃之際,看著金黃的太陽將爺爺的手指拉得老長老長,連帶著啟蒙課本上的文字也變得如果黃橙橙的橘子一樣,滿滿的在心間搖晃。爺爺一指一指的念出文字的讀音,稚嫩的我也跟著爺爺的教導一道重復,那些光年的美好伴隨了童年的風景。也是自從那是開始,心中腦海的記憶田里埋下了一顆上大學的種子,慢慢的在親人和老師的澆灌下發芽。
逐漸的度過時光,年輕的心經受不住課本和教室的拘束,也就有了頗多的調皮和不懂事,學會了逃課、學會了撒謊、學會了用臟話罵同村的人們。母親看見不懂事的我,跟在村里大哥哥大姐姐一路上學送到村口,回來時一問哥哥姐姐,若我逃課在半路玩耍打架辱罵。定然揪起耳朵,從指間夾著的細小桃樹枝椏,一挭挭的抽打,抽出紅色的樹椏細痕,抽得我淚花四濺,偏頗的心也就在母親指尖夾著的抽打下慢慢走回過來,不再去想那些打架罵人的事,開始每天經受家人的監督下學習,姐姐和母親都會在睡覺前問我作業做了幾許,出去尋找小伙伴蹦蹦跳跳也要將學習先完成才得以出去。兒時最害怕的東西,便是母親那纖瘦而又夾著樹枝的手指。
后面,順利的考試進入縣城的一所重點高中,在銀杏葉飄落的校園里汲取知識營養憧憬大學的殿堂。然而彼時,貧困不堪的家境已然無法提供兄妹兩人上學讀書的費用,爺爺奶奶年邁體弱,母親已在一場意外中離世,憑借父親一個人的能力遠遠不夠我們兄妹兩人在縣城學校的學費和生活費,姐姐不得不輟學了,將學習的機會留給了我。收好書回到家的時刻,姐姐的手緩緩的滑過那些陪伴了兩年的課本,珍而重之的收好放好在家中的柜子里,擺放得整整齊齊,臨走之際還用幾張舊報紙遮擋起來,再重重的放下柜子的蓋子,舍不得的不斷用手撫摸那些曾經的課本,默默的看了又看,最后甩了甩手,離家去學了美容美發。后面幾個月的時間,姐姐就可以出師了,到她上班的地方,都是姐姐的手輕輕地為我洗頭,暖暖的水溫伴著淺淺的按摩,靈動的手指十分的愜意,滿滿的都是姐姐的關愛。
每次父親到學校前來送錢,感觸都分外的深刻,接過那些包裹得好好的人民幣,鮮紅顏色的頭像下沁透著斑駁的汗水,觸摸到的是父親粗糙碩大但是溫暖的手指,多年的磨難,早已讓和水泥石灰石頭打交道的父親手上磨出厚厚的老繭,不穩定的生活更不得不長期四處奔波找尋做泥水工的工作,好供應給尚在高中學習的兒子。父親往往站在校門口,告好時間恰逢下課的時候才去找我,這也是我難得高興的日子,因為平時極難和父親相聚,那怕是短短的半日,也是父親難得的清閑。一道找尋一家校門口的小餐館,叫上兩個三塊的菜,父子兩也可以吃得高高興興,聊著工地和學校發生的趣事,就像過年似的。吃飯之際,父親的手指有點不平衡,夾著菜會有一些抖落,那是因為有一年做工被錘子砸到手指上,扁平的手指蓋砸出一個,原本圓整的指甲裂開兩塊中間多了一些暗紅的血跡,所以平時會有些許的不便。后來,高中老師了解到我家的家庭情況,就幫我申請了中央彩票獎學金,還有一個貴州——深圳的公益助學項目,這樣也就能夠安心上學,父親也少了外出四處奔波的勞累。每每稍有懈怠,心中自然而然的浮現出父親那顆裂開血痕的手指,不斷提醒著我應該完成的使命。
七月流火的流金歲月,高考過后順利的考上了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的法學專業。 一紙鮮紅喜訊的錄取通知書寄來歡喜也寄來了憂愁,這么多的費用著實讓人著急。此時雖然家境不再像以前那樣窘迫,可一時間也拿不出那么多的費用。拆開錄取通知書以后,里面除了一些介紹還有一個介紹資助體系的小冊子,就好似真真正正的雪中送炭,帶來了臨近上大學以前的福音。懷著小心翼翼的心情到縣城的學生資助中心辦理了助學貸款,資助中心的老師耐心仔細的介紹了程序和要求,后來提醒我這樣的情況可以聯系當地的鄉鎮府,申請我們當地獎勵農村子女考上大學“雨露計劃”的另一個資助,有了這兩項的資助,大學似乎在順利的向我招手,更不知道可以減少父親多少擔憂,可以讓父親少增添一些額上的白發,手指中拿著筆,填寫在A4紙上沙沙的聲音也充滿了歡愉。
從一名受教育者到教育工作者,樊澤民一直貼著“資助”標簽:幼時父親去世,媽媽一個人要“把養家的責任高高舉過頭頂”,養育他和三個姐姐。如果沒有國家的一系列資助政策,他很難從河南農村一路走到北京,走向國外。他從國家資助政策的受益者變成政策的實施者,如今,他又成為一名國家資助政策的研究者和宣傳者。來,咱們一起來看看資助政策和樊澤民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第一部曲:我是資助政策的受益者
我出生在河南農村,幼時父親去世,母親從此一個人扛起養家的重擔,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語說來就是“媽媽把養家的責任高高舉過頭頂”,養育三個姐姐和我,媽媽非常的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難盡。小學時,因為學校老師都是本村或者鄰村的,對我家的情況比較了解,我一直享受學費減免政策。上初中時,每年春秋兩個學期開學前,因為自己不會寫公文性質的材料,我都會在母親的勸說下到同村的小學老師家里請他幫我寫學費減免申請,所以現在提起這位老師來,我都一直非常感激他、敬重他。高中時因為沒有學費減免的相關規定,按時交納各種學費和雜費成為義務。不過我記得我在高中獲得第一筆30元的獎勵后還是非常積極地找校團委書記說要捐出去給希望工程,后來由于捐資渠道不暢沒有完成意愿。
1998年,我考進中國政法大學。剛進大學,輔導員老師估計是提前查閱了我的學生檔案了解了我的家庭情況,在沒有告訴我的情況下主動給我申請了校內免息貸款,每月發放200元,一年發10個月共2000元,這在當時對于解決我的生活費非常有幫助,剛開始對每月都能領到這200元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來才弄明白來龍去脈。
大四本科畢業前還這筆校內無息貸款時,因為我成績優秀并獲得了北京市優秀學生干部、北京市優秀畢業生、一等獎學金等符合學校還校內無息貸款減半還貸政策,只還了1000元。還的這1000元還是我從一個既是老師又是老鄉的人那里借來的,工作后掙到了工資,我第一時間到母校找這個老師還了借他的錢。
我大學第一年的學費,是我在表兄的指點下,找時任縣委書記、鎮黨委書記、鎮長、縣民政局局長等多個部門的領導,從政府籌集了1700元,再加上親戚給的錢才勉強交上去的。大一進校申請勤工助學,因為錯過了申請時限,沒有申請到勤工助學崗位。
其實主要原因是心理比較自卑,自己遲遲沒有上交申請勤工助學的申請書。我記得當時我也不敢在宿舍里寫,趁同學們午休時,到圖書館后面的涼亭下沒人的地方,寫了一份申請勤工助學的申請書,交到了校團委,滿懷希望的我得到的回復是申請書交得晚了,超過了截至時間,所以我大一沒有申請到勤工助學崗位。
大一暑假,我參加了暑期校內勤工助學,和留校的一些同學在學校家屬區割草。大二,我有幸申請到了勤工助學崗位,職責是在電影院放電影時維持秩序還戴著袖章,比較“威風”。經常報復性的“襲擊”在電影院里“不老實”的學生情侶,現在想來真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大二由于勤工助學的收入從120元逐步提高到150元,最高時是200元,生活逐漸有了保障。當時,輔導員老師給我申請了一個香港工商界的資助2000元,加上姐姐和母親的努力,繳納了第二年的學費。
從大學第三年開始我辦理了國家助學貸款,后兩年學費就有著落了。畢業后我在有了收入后提前兩年還清了國家助學貸款,還在母校學生誠信教育大會上發了言。大三、大四,我有幸被安排在學院輔導員辦公室、學生處辦公室勤工助學,直接和老師打交道,學到了不少社會經驗。我本科畢業的工作是在我做學生處的勤工助學時認識的老師推薦的。所以在學校勤工助學的崗位上,我解決了就業問題,這就是資助工作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
在找工作還是考研的
問題上,我也猶豫過,后來想著還是先工作努力賺錢養家吧。上大學以后母親不再在礦區掃煤灰賣錢了,她在家里養羊,我大學春節放假是要到坡上放羊的。在大學里通過勤工助學、暑假里幫忙給學院打工,我掙錢買了BP機、手機,都是班里第一批。個人成長中的這些經歷,我一直都有寫出來的沖動,這些也印證了一句話“誰的青春不奮斗、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第二部曲:我是資助政策的實施者
2002年我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當輔導員以及在學生處工作期間,非常重視和積極參與學生資助工作,特別是我在擔任學生處副處長分工負責學生資助工作期間,我非常盡心盡力,真心從自身成長的經歷很投入感情地去做這份工作,因此做得非常好。我校學生資助工作還獲得“全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我校學生資助工作也基本做到“應助盡助”,努力實現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在學校強有力的資助和支持下順利完成學業。
我對學生資助工作有著天然的情感和敬畏,原因有二:一是我自己上大學時本身也是貧困生,靠著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社會資助、兼職等各種途徑獲得支持順利大學畢業并走上工作崗位,我既是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的獲益者,更是堅定的支持者,今后會成為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的宣傳者、傳承者。二是我一直認為在高校里,學生資助工作是最具有人情味、最人性化、最能體現人文關懷的工作。學生資助工作關注學生能否順利畢業、能否安心生活學習并適時給予他們寶貴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在人生成長的非常關鍵的大學階段,給予一個有希望成才、成大器的人以幫助是雪中送炭的善事,這比錦上添花更重要。這就是我對學生資助工作的淺顯而又有切身體會的認識。
我后來認為能考進像我畢業和工作的地處北京等大城市的國家重點大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特別幸運的。地處北京等大城市的全國重點大學的學生資助工作的財源比較廣、學校重視程度非常好,所以需要幫助的學生比較容易得到資助。
第三部曲:我是資助政策的研究者
關鍵詞:朱子學;朱子門人;程端蒙;體認;闡揚
中圖分類號:B24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862X(2015)06-0126-004
在宋學家中,朱熹堪稱重要人物,元、明、清各朝,無論是童蒙教育或科舉,均深受朱子學的影響。朱熹既歿,是其門人發揚師說,將朱學廣傳各地,形成不少新興的朱子學派。這些學派的開創者,以闡揚朱子學為己任,學術脈絡皆可上溯朱熹。在以往的研究中,部分學者雖論及朱子門人,但關注的重點不是其理學思想,且常用囿于師說、無有新意來概括。事實是否如此,這些弟子是否真的固守朱說全無己見,本論文欲爬梳相關文獻,對照朱門師生的思想,進而破除部分學者的刻板印象。
一、程端蒙及其學術交游
程端蒙(1143―1191年),字正思,號蒙齋,江西德興人,南宋理學教育家。先師事江介,后受業于朱熹。江介是德興海口人,與朱熹同輩,都是胡周五傳。程端蒙不僅是江介的高徒,而且深得朱熹喜愛,對其甚為器重。這主要是因為其領悟理學要旨,“以求道修身為己任”,著有《性理學訓》、《程董二先生學則》。《性理學訓》對朱子的《四書集注》作概念上的精要分解,較圓滿地實現了朱熹普及理學的愿望,使理學的傳播深入民間;《程董二先生學則》不僅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而且能對師長有所借鑒,因此受到朱熹的高度肯定與贊賞,并親自作跋,稱“是書蓋有古人小學之遺意焉。凡為庠塾之師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則所謂成人有得,小子有造者,將復見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豈不美哉”[1]2280。就傳播的角度而言,程端蒙對朱子學的發展是有極大功績的。
程端蒙的學術交往主要集中在師承方面,其中與朱熹的交往頗為密切,具有代表性。其在婺源與朱熹相見后,于淳熙三年(1176年)拜入朱門,“以求道修身為己任”[2]4409。從淳熙四年(1177年)開始,曾與董銖、滕U等人一起協助朱熹從事《四書章句集注》和《或問》等書的修訂工作,前后歷時十余年,其間,二人往來頻繁。淳熙六年(1179年),曾一同游南康廬山,樂之忘歸。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招程端蒙前來一聚,程端蒙轉交汪子卿(生卒年不明)的書信給朱熹。同年,朱熹與諸生同游落星寺、石乳寺,程端蒙亦隨侍在側。之后,曾上書諫議,認為道統之所傳,歸于二程,后因對策不合,棄官而歸。淳熙十三年(1186年)三月,朱熹作《董君景房墓表》。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一月,程端蒙前往武夷精舍問學,朱熹為《程董二先生學則》作跋。程端蒙筑求放心齋,朱熹則為之作《求放心齋銘》,藉此申明“防微謹獨”、“切問近思”的重要性。[2]4197由此可見他們師生感情深厚。紹熙二年(1191年)冬天,程端蒙于病中請托朱熹,求識其先大父之墓,隔年九月,朱熹遂作《程君公才墓表》一文。病重之際,程端蒙在信中曾謂:“端蒙死不恨,恨不克終養,而卒業于門,然已無可言。愿先生自愛,蚤就群書,以r來世,不我知,天豈亦不我知也哉!”[2]4410對于此語,朱熹頗為稱許。紹熙二年(1191年)十一月一日,程端蒙因病逝世,朱熹聽聞消息,慟哭不已,情緒久久無法平復。隔年,朱熹作《程君正思墓表》、《程正思畫像贊》。朱熹曾謂:“正思可惜!有骨肋,有志操。若看道理,也粗些子在。”[3]2807程端蒙的優點在于志節,不茍合流俗,“言若不出諸口,而衛道有以摧髡、衍之鋒”(1)。缺點則在對義理之體悟未精,“于所謂亭亭當當恰好處,未免不子細也”(2)。雖然其識理稍“粗”,但朱熹對他仍很贊賞,認為程端蒙“篤志勤懇,一有見聞,便肯窮究,此為甚不易得”[2]2309,并說“慨然發憤,以求道修身為己任,討論探索,功力兼人”[4],足為學者的典范。
在與朱熹交流交往過程中,程端蒙就許多學術問題向朱熹請教,朱熹對其進行了悉心的指導,并給予確實的幫助。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對其與陸學之間的深辯,朱熹曾數次作書予以勸誡。朱熹《答程正思》十一書云:“異論紛紜,不必深辨,切不可于稠人廣坐論說是非,著書立言,肆意排擊,徒為競辯之端。向來蓋嘗如此今乃悔之故不愿賢者之為之耳。”《答程正思》十二書還云:“世學不明,異端蜂起,大率皆便于私意人欲之實。……然諺有云,是真難滅,是假易除,但當力行吾道,使益光明,則彼之邪說如見耳,故不必深與之辯。”
二、程端蒙學術思想概述
程端蒙雖是朱門弟子,但歷來學者關注不多,其論著亦不受重視。探究緣故,實因《性理字訓》一書,乃是訓蒙作品,文字淺顯,字句簡要。盡管如此,通過對《性理字訓》的爬梳,仍可一窺程端蒙的學術思想風貌。
程端蒙的《性理字訓》是一部訓蒙之書,藉由簡短淺顯的文字,闡明理學概念,說明道德性命之學,使人明白“圣賢可致”[5]789。雖只是“說個義理大概”,童蒙小兒仍能藉此略窺圣學的要旨。曾被朱子譽為一部“大《爾雅》”。由于《性理字訓》面對的是一些剛入學的兒童,所以其深度和思辨性受到了限制,但這并不影響它的價值。朱熹非常重視將道德性命之學納入童蒙教材,并針對童蒙教育而作《訓蒙絕句》百首及《童蒙須知》等,將兩者進行對比必定會有助于了解程端蒙對朱子學的體認與闡發。
朱熹作《訓蒙絕句》亦藉淺顯的文句對理學概念加以闡述,解釋理學字義,朱熹以為這種做法雖只是“說個義理大概”,童蒙小兒卻能藉此略窺圣學的要旨。與此對應,《性理字訓》的寫作目的正是要“克循其名,深惟其義,以達于長,以會于學,審問明辨,謹思篤行”。可見,程端蒙的訓蒙思維,與朱熹頗為接近。實際上,朱熹本人并不反對將道德性命之學納入童蒙教材,他只是認為“此等文字難做”,《性理字訓》終究有不完備之處。[3]2857所以,雖然朱熹認為《性理字訓》道理畢竟稍粗,對于理學字詞的異義,未能有全面性的闡述,但依然強調該書能使童子能得入道之徑,略窺道德性命之學。
程端蒙始終出于一種醇正的理念積極追尋朱子學,不僅積極發展朱子學,而且大力傳播朱子學,對新安朱子學的產生、發展貢獻甚大,被清人黃百家稱為新安朱子學者之首。洛學遭禁時,程端蒙曾持書上諫議大夫,并對主司“陰詆朱子”的行為奮筆駁斥,聲言“道統所傳,不歸之二程,又其誰哉”,且此后不復應舉。[6]956-957對此,黃o記道:“然后諸生翕然以定,非其見之明守之剛能若是乎?”[7]又有程珙反時道而行,“憤時宗異學而晦翁反見疏黜,嘆曰:吾何以茍祿為哉?遂日從正思講學,凡所得于晦翁者,悉以指之”。而且,在偽學禁嚴之時,他始終自持,依然孜孜以求,不舍不棄。“遇有辯難,寓書晦翁,務求真是,晦翁卒,為位哭,朔望必奠居之。”[6]960-961程端蒙對義理之體悟,雖然在朱熹看來“于所謂亭亭當當恰好處,未免不子細也”[2],但朱熹對他的評價基本可以概括其對于朱子學的看法。
三、程端蒙對朱子學的體認與闡揚
朱熹《訓蒙絕句》與程端蒙《性理字訓》所論,均與理學相關,但形式、熱萑從脅鉅臁>凸程而言,雖然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主張小學應以“事”為先,至于天命義理,則非訓蒙的重點,小兒初學者心智尚屬懵懂,未必能體悟圣賢精微之道理,是故,朱熹認為,教學應有階段性的差異,先言“事”(然),再論“理”(所以然),由易而難,由近而遠。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朱熹反對程端蒙的做法。就標目來說,《訓蒙絕句》乃是朱熹“病中默誦《四書》,隨所思記以絕句”[2]5,其內容或論理學字義,如天、心、命、情等,或論《四書》章句,如不改其樂、吾無隱乎耳、逝者如斯等,熱荻喟胗搿端氖欏酚泄亍!緞岳磣盅怠吩蜃論理學字義,或為相對之概念,如天理和人欲、善和惡、公和私等;或為相關之概念,如道與德、忠與恕、中與和等;或為理學相關的作品,如太極圖、西銘。同時,由于《性理字訓》僅用一個條目來說明一個理學概念,受限于字數,自然無法兼顧同一概念的異義;而《訓蒙絕句》則]有這種限制,有分兩條來說明者,如命、仁等,有分三條來說明者,如克己。就形式來說,《訓蒙絕句》屬于絕句,七字一句,《性理字訓》則以四字斷句,句數不一。就熱堇此擔《性理字訓?心》謂:“主乎吾身,統乎性情,是之謂心。”[5]788《訓蒙絕句?心》則謂:“性外初非更有心,只于理內別虛靈,虛靈妙用由斯出,故主吾心統性情。”[2]7程端蒙強調“心”是一身之主宰,統攝“性”、“情”,這與朱熹的看法是相同的。然而,“心”何以能“統”之,程端蒙并未言明,朱熹則較為具體地說明了“心”何以能統“性”。朱熹認為,“心”、“性”并非截然兩物。“性”即“理”,“心”是“理”中虛靈的部分,此“心”之虛靈,能契“性”理,能發七“情”。依朱熹思維,“心之未發,則屬乎性;既發,則情也”[3]2515。“心”統括了未發(靜)、已發(動)兩面,當其未發,乃“性”中之虛靈,當其已發,乃“情”之發動處,故可言“心統性情”。《性理字訓?性》謂:“人所稟受,莫非至善,是之謂性。”[5]788類似的文字亦出現在《朱子語類》,記錄者是程端蒙。[3]1492觀此,《性理字訓?性》所論,實是依循朱熹的說法。《訓蒙絕句?性》則謂:“謂之性者無他義,只是蒼天命理名,論性不當唯論理,談空求理又非真。”[2]10依朱熹看,“性”即是“理”,然而,此“性”是落實于形下世界,不可視作孤懸之“理”,“談空求理”四字,似乎是針對異端而發。[2]19、28兩者的差異在于,程端蒙對“性”的闡釋,重在闡明“人所稟受”的“至善”;《訓蒙絕句》則先從“天理”論“性”,再由“稟受”論“性”,并且批評異端的說法。《性理字訓?情》謂:“感物而動,斯性之欲,是之謂情。”[5]788程端蒙所言,乃是從有善無惡一面論“情”,遇“物”必有感,發而為“情”,“情”是“性”之所欲,故無不善可說。《訓蒙絕句?情》則謂:“謂之情者莫他思,只是吾心初動機,又把動時分析出,人當隨發察其幾。”[2]10朱熹認為,“心”含動靜兩面,若強加析分,則“情”為“心”之發用,接物則“心”必有動,動者,“情”也。不過,朱熹論“情”,亦強調“隨發”之省察,“情”有善惡,不可不慎,工夫便在“察其幾”。對四端的闡述,程端蒙在《性理字訓?仁》將四端平列作說明,并且套用漢儒之說,乃是以五行比附四端,比附其特性。[5]789對此,朱熹并未反對,此種思維雖出自漢儒,“卻有意思,非茍言者。學者要體會親切”[3]90。《訓蒙絕句?仁一》謂:“義兼禮智由仁出,接物當先主以仁,方有三端隨用發,譬之四序始于春。”[2]13《訓蒙絕句?仁二》亦謂:“心無私滓與天同,物我乾坤一本中,隨分而施無不愛,方知仁體蓋言公。”[2]13朱熹強調“仁”統四端,批評《性理字訓?仁》僅論“偏言之仁”,未談“包四者之仁”[3]2857,《訓蒙絕句》所論,重在強調“仁”統括“義”、“禮”、“智”三者。《性理字訓》以“物我兼照,擴然無私”解釋“公”字。[5]789《訓蒙絕句》則將“公”的意涵納入“仁”中,認為仁者大公無私,視物我為一體。兩者對“仁”的闡述,實可相互補足,既知“偏言之仁”,亦曉“包四者之仁”,皆肯認“公”、“仁”有密切關系。《性理字訓》以“無所偏倚”論“中和”之“中”[5]789,《訓蒙絕句》則以“過兼不及”為“非中”[2]8,此是論“中庸”之“中”。這兩個“中”字,概念看似不同,依朱子看,其實一也,即如《朱子語類》所謂:“《中庸章句》以‘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3]1480-1481因此,對于“中庸”之“中”字,朱熹曾謂:“不偏不倚,無過不及。”[8]17朱門弟子黃o曾批評《性理字訓》,只談“無偏”之“中”,未談“無過與不及”之“中”[3]2857,觀黃o此語,仍是依循朱熹思維而發。《性理字訓》以“無偏”論“中”,同于程子之說,《訓蒙絕句》以“無過不及”論“中”,同于呂大臨之說,朱熹在《中庸或問》中,同樣肯定程、呂之說,認為兩者各見一端,相為體用。[3]1517、1518因此,《性理字訓》和《訓蒙絕句》對“中”的詮解,雖然略有差異,實可相互參照、補充。
如前文所述,《性理字訓》的詮釋,未必盡同朱說,某些概念的詮解雖未見《訓蒙絕句》,亦可從其他作品中,考察朱熹思維,藉此來對照《性理字訓》說法。舉例來說,朱熹對“私”的詮釋,主要有三種:一是與公相對,帶有劣義。二是獨處,指“燕居獨處,非進見請問之時”[8]56。三是“我之所獨”之意,“只他人所不知,雖在眾中,便是獨也。‘察其所安’,安便是個。”[3]567己之所知、所為,人未發見,唯我獨有,此即是”私”。[3]571《性理字訓?私》:”蔽于有我,不能大公,是之謂私。”[5]789將”私”與”公”相對,以劣義視之,類似朱熹的第一種詮解。于《訓蒙絕句》中,朱熹雖未將“私”字另立標目,考察相關的論述,均是采用第一種詮解,以劣義視之,如“人因形異種私根”[2]6、“才著些私便不安”[2]13等。朱熹論工夫,以“敬”為涵養之根本,只一“敬”字,便是貫動靜,徹本末,靜時,“敬”于“心”上做,動時,“敬”于“事”上顯。[3]213程頤曾謂:“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朱熹則統合二者,以“主一無適”作為“敬”字注腳。[2]2872、2873專主于道,無片刻走作,遇事臨深履薄而為之,接物無往而不主一,此即“敬”之工夫。《性理字訓?敬》謂:“主一無適,是之謂敬。”[5]789揭出“敬”之大旨,不過,僅偏重在“專一”的部分,并未強調“敬”是通貫動靜。朱熹《答徐居甫?一》曾謂:“謂‘主一’兼動靜而言,是也。”[2]2837雖只言“主一”,實已包含動、靜兩面,靜則“主一”于心,動則“主一”于事。然而,程端蒙對“主一”的詮釋,是否與朱熹相同,單憑《性理字訓》的簡短字句,難以明確判定。
由上不難看出,程端蒙對朱子學的講求,更多的是一種學術的選擇,而非是對其學說有多高深的探究。正如清代的呂留良所說:“從來尊信朱子者,徒以其名而未得其真。”[9]在朱熹看來,《性理字訓》一書優點在于使童子能得入道之徑,略窺道德性命之學,但缺點在于其中道理畢竟稍粗,對于理學字詞的異義,未能有全面性的闡述。
四、結論
程端蒙作為朱子門人,對朱子學的追求雖不是對學說的高深探究,而更多地是一種學術的選擇,而且盡管在朱熹看來,程端蒙對義理之體悟未精,“于所謂亭亭當當恰好處,未免不子細也”,但他始終能夠以朱子為依歸,承學、吸收了不少朱熹的思想主張,有很多唱和、鼓吹朱子學之處,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路,所以其思想仍有可觀,值得探究。
注釋:
(1)朱熹:《朱子文集?程正思畫象贊》,第4212頁。朱熹《程君正思墓表》亦謂:“其為人,剛介不茍合,聞人講學議政,有所未安,輒造門辨質,或移書譬曉,必極其是非可否之分而后已。……予雅意正思,任道勇而用志專,必能卒究精微之蘊,以廣斯道之傳者。”《朱子文集》,第4409、4410頁。
(2)舉例來說,朱熹批評程端蒙對《孟子》的見解,《答程正思?十二》曾謂:“此等處非解釋之誤,乃是本原處見得未明,無個涵泳存養田地。”《朱子文集》,第2305頁。朱熹亦批評程端蒙對“人心”、“道心”的見解,《答程正思?十七》曾謂:“近書雖云無疑,恐亦有未徹處,故q有?善看之說,亦請更察之也。”《朱子文集》,第2309頁。
參考文獻:
[1]黃宗羲,等.宋元學案?滄洲諸儒學案上(卷六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朱子全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靖德,編.朱子語類[M].
[4]程.新安學系錄[M].300頁。
[5]程端蒙.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程蒙齋性理字訓[M].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6]同治《德興縣志》卷八《人物志?理學》.
[7]黃o.勉齋集?董縣尉墓志銘(卷三十八)[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