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愛情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18~35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8.5%的受訪青年在平時生活中經常閱讀或學習古典詩詞,70.0%的受訪青年認為在今天仍需培養古典詩詞愛好,75.5%的受訪青年認為社會應加強古典詩詞方面的教育。
受訪者中,18~24歲的占24.2%,25~29歲的占39.3%,30~35歲的占36.5%。男性占51.2%,女性占48.8%。30.0%的人來自北上廣深,16.4%的人來自其他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占32.7%,三、四線城市的占16.3%,另有2.5%和1.9%的人來自鄉鎮和農村。
70. 0%受訪青年認為在今天仍需培養古典詩詞愛好
“偶爾能說兩句簡單的、熟悉的?!眮碜赃|寧本溪的“90后”銀行職員齊嬌認為,談話中引用兩句詩詞很有水平?!半m然能回憶起來的還是小學、中學時學習的古典詩詞,但如今越發覺得有意味?!?/p>
家住成都的“80后”會計師劉麗娜(化名)則認為,古典詩詞應用和現代漢語稍有脫節,“生活中很難經常說古典詩詞”。
河北省某重點高中語文老師苗衛國(化名)經常閱讀和學習古典詩詞,在他看來,學習古典詩詞不僅是學生階段的事,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調查顯示,在平時生活中,18.5%的受訪青年經常會閱讀或學習古典詩詞,61.0%的受訪青年偶爾會,17.9%的受訪青年很少會,僅2.6%的受訪青年表示從不接觸古典詩詞。
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70.0%的受訪青年表示仍要培養古典詩詞愛好,15.5%的人認為不需要,14.5%的人表示不好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介紹,中國的詩學傳統非常悠久,人們發現精美凝練的語言具有豐富的內涵,既有利于傳播,又有利于記憶,很多古典詩詞很容易傳唱。
59. 8%受訪者認為網絡文化、快餐文化盛行影響古典詩詞普及
“許多詞在古文中的意思與現在不同。即便懂了詩詞含義,能否運用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齊嬌認為,如今語言環境變了,導致古典詩詞難以普及,“我們不光使用白話文,還生活在‘量產’網絡語言的互聯網時代”。
楹喂諾涫詞難普及?59.8%的受訪青年認為是網絡文化、快餐文化盛行,49.3%的受訪青年認為是應試教育導致。其他原因還有:難以理解,讓一些人敬而遠之(46.5%),缺乏有效的傳播形式(40.3%)以及生活壓力大,有效學習古典詩詞的時間不足(22.5%)等。
盡管如此,像《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詩詞鑒賞節目還是火了起來。為什么?65.5%的受訪青年認為是由于古典詩詞本身具有民間基礎和強大的文學魅力,62.8%的受訪青年認為節目借助現代創意包裝,使古典詩詞本身更接地氣,47.7%的受訪青年認為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需求找到了合適的載體。
“這是一個正能量節目,有網友評論是眾多娛樂節目中的‘一股清流’?!泵缧l國說,“通過這樣的平臺集中回味那些詩詞,讓我們也能二次學習。”
56. 6%受訪青年認為古典詩詞中的哲學能夠塑造更高人格
“古典詩詞是非常有魅力的,它確實符合人們對文學的追求?!痹趧Ⅺ惸瓤磥?,古典詩詞很浪漫,“幾句詩就是一幅畫,能夠表達深層的含義?!?/p>
“我們講陶淵明、講蘇軾等,看似在解讀一首詩、一闕詞,其中所折射出的處世之道更是一種值得細品的思想?!泵缧l國認為,人一生都應學習古典詩詞,“因為其中有著深遠的哲學思想。”
調查中,64.9%的受訪青年認為學習古典詩詞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涵養,56.6%的受訪青年認為古典詩詞中的哲學能夠塑造更高人格。
劉麗娜認為國家有關方面應該廣泛倡導賞鑒古典詩詞,“當全民的文化素養提升起來,人們自然會去關注那些經受住漫長時光淘洗的美妙詩句,享受純文學帶來的高雅樂趣”。
“古典詩詞教育更應放在小學和初中,這兩個階段學生學習負擔相對較輕,學習興趣更易培養?!泵缧l國認為,當下的古典詩詞教育甚至可以借助美術、音樂、動漫等載體幫助學生領會其中的意境。
調查顯示,76.8%受訪青年認為中小學校應該加強古典詩詞方面的教育,75.5%受訪青年表示整個社會都要加強古典詩詞方面的教育。
程方平說,古典詩詞是一種文學,不只是語句的凝練和修辭的手法,它還體現、傳承了真實的人類生活和文化?!吧踔劣腥苏f,詩歌比正史還要真實。因此詩詞不應當只在課堂上受到重視,還要把它變成一種鍛煉語言、傳承文化、精煉思想的理想載體。”
如何推動古典詩詞走進今天人們的生活?受訪青年的建議有:與流行文化對接,找到當代人更易接受的傳播方式(58.0%);在網絡文化中植入古典詩詞的成分,推動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鑒賞古典詩詞,降低傳統文化的學習門檻(31.1%)等。
程方平表示,詩學的普及是分層次的,既有蒙學層次的感受,更有美學和哲學層次的理解。普及古典詩詞,首先要提升教師的素養,很多老師只講詩詞字面的意思,不熟悉相關的歷史和文化。其實古典詩詞是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精品,當代人會教、會學、會體驗了,自然能從其中感受到種種樂趣。其次,書法、音樂、繪畫等展示方式,都有利于古典詩詞的普及?,F在有人用河南話講宋詞,用西安話讀唐詩,都很有意思。
“要提高傳承者的歷史責任感,僅能背誦大量唐詩宋詞還是低層次的。通過古典詩詞去了解、感受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情思,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背谭狡秸f。
(來源:《中國青年報》 韓雪瑩 杜園春/文)
評論
學習古詩文,怎一個“讀”字了得
近日,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落下帷幕,上海16歲美少女武亦姝憑借深厚詩詞積累和淡定穩健發揮最終奪冠,顯示了這位“00后”上海女孩的非凡銳氣。
隨著一檔電視綜藝節目的熱播,一個才女的走紅,古詩文被熱捧,國人傳統文化的基因被激活。不少網友表示要速去讀書,諸多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人認為多學古詩詞有益提高素養,會要求孩子每天都學。
毫無疑問,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古詩文承載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傳承這一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就必須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讀書。
然而,做事最怕三分鐘熱情。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最忌表里不一的形式主義。近年來流行的經典誦讀、國學誦讀等,常常也是形式大于內容。當前,古詩文教育還是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從小學到高中,每個階段必背的古詩文篇目教育部都有規定。學生呢?考什么,背什么,不考的就不在讀的范圍之內。而且,即使是此類規定好的教學篇目,學生也不怎么好好學,老師也不怎么好好教,原因是高考考古詩文的題目分值很小。
關鍵詞:李商隱 愛情詩 藝術特色
李商隱是我國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的愛情詩格調凄美,感情真摯。詩中主要表現男女主人公愛情實現的艱難,異地相思的無限痛苦。但是,他們對愛情堅貞不渝,離別的痛苦中始終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燒。由于距離而悲,有悲而感到絕望,絕望中又對未來寄予了希望。看似悲劇,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圓滿結果,是美,其魅力就在于他把愛情表現得那樣無望,但又不是那種傷情至深的絕望,從這種無望的愛情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來而讓人感到一種辛酸的美,凄絕的美。李商隱的愛情詩之所以有這種凄美的效果,是有一下幾大藝術特色的緣故:
一、構思縝密,情致深蘊,情摯意真,深厚纏綿
如《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一句是過去時,第二句是現在時,三、四句是將來時,四句小詩,把夫妻間的相互思念,自己客居異鄉的凄苦和幻想他日相聚的歡娛全部寫出,構思精妙,極盡委曲之能事。特別是他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一開頭就說盡了離情別恨。頷聯春蠶蠟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經超越愛情而具有執著人生的永恒意義。頸聯于細意體貼關注中見兩心眷眷,兩情依依。末聯是近乎無望中的希望,更見情之深摯。他把愛情純化、升華得如此明凈而又纏綿悱惻,在古代詩歌中是罕見的,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不為無因。
二、注重心靈世界的表現
李商隱的愛情詩以多種著力抒寫主人公的主觀感覺、心理活動,表現他(她)們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他往往借助細節描寫、內心獨白、以景托情等手法來表現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隱悲痛萬分, 寫了不少悼亡詩,來抒發對愛妻的思念之情。如《正月崇讓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詩中的"鼠翻窗網小驚猜"這一細節描寫,非常逼真地寫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深夜 詩人全神貫注地懷念亡妻,忽聽到鼠翻窗網之聲,還以為是妻子到室中來,所以立刻 翻身起來,尋找妻子……
再如《代贈二首》中的"樓上黃昏欲望休",從詩的主人公所見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襯托女子的思想感 情。"芭蕉不展丁香結",這里的芭蕉,是蕉心還未展開的芭蕉;這里的丁香,也不是 花瓣盛開的丁香,而是緘結不開的花蕾。它們共同對著黃昏時清冷的春天,哀愁無限。 這既是女子眼前實景的真實描繪,同時又是借物寫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 自己,隱喻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芭蕉、丁香,既是詩人的 精心安排,同時又是即目所見,隨手拈來,景與物、物與人融為一體。
三、巧用比興、象征手法
比興、象征是我國古代詩歌慣用的創作手法,能隱晦曲折的表達主題。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比喻對所愛者至死不渝的摯愛真情。在這里,燭淚難止,蠶絲不盡,既有比喻之意,也有象征之意。又如《錦瑟》中,詩人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田生煙等典故,采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借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
四、善用神話、典故
如《無題q紫府仙人號寶燈》一詩中,熟練地運用了《真誥》、《裴航》中人神相戀的典故,使詩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無題q颯颯東風細雨來》中更是連用了幾個典故。開頭一句"颯颯東風細雨來"采用了"夢雨"的典故。這里,既隱隱傳出了生命萌動的春天氣息,又帶有一些陰冷凄清的色調,同時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發躍動的春心和難以表述的憂郁苦悶的心情。
五、錘煉字句,工于造語
李商隱的詩語言凝練而豐富,不但注重錘煉實詞,選擇虛詞,運用疊字,同時注重對成語典故、民諺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詩歌語言造境新穎,蘊涵豐富。如《向晚》"花情羞脈脈,柳意悵微微"中疊字的運用,創造出了聲、色、情俱佳的境界。李詩擅用七律,常有佳對,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不但對偶工整,而且月、珠、淚、日、玉、煙等字的運用,給人以珠圓玉潤之感。這一特色在他愛情詩中亦有突出的表現,如"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無題四首》),"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無題四首》)"何當共剪西窗燭,卻活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都寫得凝練工整,精美典雅,為后世所廣為傳誦。
六、側重于感情領域的表現,格調高雅
男女之間無論是熱烈的相愛還是執著的相思,抑或是愛情破滅后的傷感,都表現了對于對方的尊重同情和對所愛者處境的體諒。
如《無題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詩人追憶昨夜參與的一次貴家后堂之宴,表達了與意中人席間相遇、旋成間阻的深切懷想和惆悵。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心心相印,是多么難能可貴,"身無"、"心有"相互映照,在心靈相通而不能相見的苦悶中,突出了間隔中的契合,苦悶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欣慰。這與齊、梁詩把女子作為賞玩的對象去寫是完全不同的,李商隱的愛情詩總是寫得銘心刻骨,無法排遣,常是一種無望而又無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態度去對待,他的愛情絕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便是最典型的例證。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商隱的愛情觀和女性觀是比較進步的。他有的愛情詩還在愛情描寫中滲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與對事業理想的執著追求相溝通,這種品位和境界,遠在齊、梁詩之上。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的愛情詩,寫得形象美麗,深情綿邈,蘊藉含蓄,表現出一種對于愛情的刻骨銘心的追求。其獨特的綺麗蘊藉的風格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僅在晚唐的詩壇上獨樹一幟,放射出奇麗的光彩,而且對后來詩歌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唐銘鋒:《唐詩宋詞元曲》, 遠方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徐應佩、周溶泉:《古典詩詞欣賞藝術》,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關鍵詞: 中英古典情詩 女性形象 對比手法
1.牡丹與玫瑰——兩國情詩中不同的花樣女子
中英兩國的古典情詩都有以鮮花作為意象代表愛情的傳統,詩人們拿鮮花饋贈女子或以鮮花比擬所鐘愛女子。不同的是,在兩國詩歌中,承載情思的鮮花分別是牡丹和玫瑰。
1.1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色——牡丹花一樣的中國女子。
中國古詩中有許多借牡丹來描摹愛情與女子的詩句。《詩經·鄭風·溱洧》如此記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泵利惖墓媚餅楸磉_自己的愛情,對意中人“贈之以芍藥”。據考證,芍藥就是牡丹。東晉畫家顧愷之在其名作《洛神賦》圖上,也用盛放的牡丹花來表現曹植對洛神的愛慕。后世吟詠牡丹的詩作層出不窮,尤以唐代為盛。詩人們將之比作美麗的女子,極力描繪其美麗之姿。溫庭筠有詩云:“欲綻似含雙靨笑,正繁疑有一聲歌。”《牡丹二首(之二)》周繇在《看牡丹贈段成式》一詩中寫牡丹:“金蕊霞英疊彩香,初疑少女出蘭房。”詩人們還充分發揮想象力,將牡丹與歷史傳說中的美貌女子聯系起來,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引人遐思。唐代徐凝在《牡丹》中贊道:“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碧茝┲t也有詩曰:“顏色無因饒錦繡,馨香惟解掩蘭蓀。那堪更被煙蒙蔽,南國西施泣斷魂?!甭迳?、西施,都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美貌絕倫的女子,并且兩者都有著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
如此一來,在中國,牡丹與女子的愛情有關。
1.2六月里初吐芳菲——紅玫瑰一樣的英國女子。
在古典英詩中,拿玫瑰贊情人、寄情思的詩作比比皆是。英國十六世紀的詩劇大家、以“壯麗的詩行”(mighty line)著名的浪漫奇才克里斯托弗·馬婁(Christopher Marlowe),在其《熱戀的牧羊人》(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一詩中,就大膽奔放地歌詠道:“我將用玫瑰花瓣為你鋪床”(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以此來表達其濃濃的愛意。而以玫瑰比喻愛人最膾炙人口的詩作當推十八世紀蘇格蘭大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一朵紅紅的玫瑰》(A Red,Red Rose)。詩人在該詩前兩行便飽含深情地吟詠道:呵,我的愛人像一朵紅紅的玫瑰;六月里初吐芳菲(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除此之外,英國情詩中托玫瑰言情的詩歌俯拾即是,比如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和克里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等詩人的作品中玫瑰的形象就屢見不鮮。
可以說,英國的玫瑰與戀愛中的女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2.中英情詩中不同性格與命運的女性形象
從整體上來看,中詩中的女子多溫婉恬靜、忠貞不阿,而英詩中的女子多熱情奔放,薄情輕浮者為數不少。這些形象在量和質上的差異折射出兩個民族各自的歷史文化特色。
2.1千呼萬喚始出來,悔教夫婿覓封侯——中國情詩中嬌羞與幽怨的女子。
中國古詩中也有大膽熱烈的女子,《詩經》中就有女子愛慕男子而“贈之以芍藥”的描寫。但總體而言,中國詩歌中的女子自《關雎》和《蒹葭》起,就像籠罩在一層水汽下面一樣,朦朦朧朧,躲躲閃閃,若即若離,不勝嬌羞。即使有“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中這樣感情熾熱的女子,相比之下,表達方式也是曲折委婉,不夠大膽。
這樣的形象與女性當時的社會地位是密切相關的。在上古時期的母系社會中,女子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然而隨著父系社會的到來,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雖然歷朝歷代女性的地位有所變化,但總體上隸屬于男性。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了規范要求——“三從四德”?!叭龔摹?,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些枷鎖規定了一個“合格”的女子應該保持的形象為:溫柔賢淑,寡言敏行,任勞任怨,從一而終,也就是說,女性,尤其是為人女、為人妻的女性是沒有任何自我的,她只是男性的附屬品。女子的婚約更是要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2冰一樣的情人,她霸占了愛人的朋友——英國情詩中傲慢與輕浮的女子。
與中國女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情詩中有許多主動追求愛情、漠視追求者,甚至移情別戀的女子,倒是許多男子為愛神傷,不知所措。
早在蘇格蘭民謠《兩只烏鴉》(The Twa Corbies)中,就有位女子在丈夫尸骨未寒之時另交新歡:His lady’s ta’en another mate.”(他的妻子跟了別人)。在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的詩集《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中,也記述了磨坊主的妻子背著丈夫和一名窮書生的故事。在“詩人的詩人”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cer)的筆下,有一位“像冰一樣”的女子,面對“像火一樣”的追求者不為所動。
英國詩歌中的女性之所以呈現如此紛繁的形象,根源于英國的社會文化有著強烈的時代特色。雖然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英國社會中的女性也不能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權利,但和中國相比,她們已擁有相對的自由。在對英國文學有著重大影響的古希臘神話傳說中,在宙斯以下,眾多女神中就有諸多風流女子,比如維納斯。她們毫不掩飾自己的愛意,大膽追求愛情,甚至為了愛情爭風吃醋,復仇不息,毫不顧忌身份地位,按照中國的倫理來度量,甚至出現了現象。這說明“婚外情”是不受譴責的。正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這種自我解放的人文主義精神深深地影響了英國文學。在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精神得以重振,其宗旨是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擺脫教會對于人們思想的束縛,打倒以神學和經院哲學為思想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
3.中英兩國情詩中擁有不同愛情觀的女性形象
愛情因為其美妙珍貴而讓人難忘,而正因其珍貴而讓人心生留戀。今生相愛,來世可以相守么?對待這個問題,中英兩國詩歌中的女子有不同的觀點。
3.1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中詩中追求現世愛情的女性。
在中國情詩中也有關于生死的話題。在《詩經》中便有“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钡脑娋洹5@些凝重低沉的告諭更像堅守愛情的誓言,而不是對生死和愛情的關系進行抽象明確的思辨。
上述女子形象折射出中國文化對死亡這一生命現象缺乏哲學思索,對死亡后的世界缺乏宗教上的認同。中國原始宗教的死亡觀與季節相聯系,如認為冬季黑暗、嚴寒,大雪冰封,萬物肅殺,和陰間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節?!拔粗芍馈薄S纱丝磥?,對于死亡并沒有一個完美的超現實的描繪。由于缺乏濃郁的氛圍,一般的中國人即使接受了死亡這一事實,也很難相信死后的世界會是美好的。
在中國,“死”及與死有關的很多聯想都是絕對的禁忌,所以中詩中很少有直接、熱烈地表達對死后愛情的希冀。沉浸在甜蜜愛情中的中國女子只相信今生今世的相愛,并沒有鄭重其事地對來生的相守寄予太多的希望。
3.2死后我將更愛你——英詩中宗教氣息濃厚的女性。
與中國情詩不同的是,英國情詩中愛情與死亡的結合很普遍,方式也更多樣。詩歌之父喬叟詩云:“Upon my word,I tell you faithfully/Through life and after death you are my queen,/For with my death the whole truth shall be seen.”(A Rondle of Merciless Beauty,《無情美女回旋曲》)。另一位女詩人克里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也寫了許多有關愛情與死亡的詩歌,其中以《歌》(Song)最為有名。
英國情詩中出現大量的“死亡“與“靈魂”等字眼,源于基督教的信仰的核心觀念:個體靈魂不朽。英國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教派有英格蘭教會和蘇格蘭教會。作為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天國和永生”這一理念對英國人的影響無疑是非常深遠的。他們相信人的生命雖然有限,但人的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獲永生,在上帝的國度——天國里得到永恒的幸福。
4.結語
中英兩國古典情詩中的諸多女子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迥異的地方。相似之處相對穩定;而迥異的地方有可變性。如今,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愈演愈烈,各國文化不可避免地會碰撞和交流,期間就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比如,隨著中國婦女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國現代女性已經相當自由與開放,不再像古典女子一樣內斂保守……只有深入地了解過去,才能更真切地認清現實。情詩中的女性是社會文化的縮影。深入了解這些女子形象,有助于更客觀地辨別當今社會中諸多變化的優劣,從而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與去粗取精、與時俱進之間保持完美的平衡。
參考文獻:
[1]何光滬,許志偉.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2]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室編.古典詩詞百科描寫詞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
[3]王步高,丁帆(主編).大學語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王佐良.英詩的境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1.
[5]王佐良(主編).英國詩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6]陳蘭玉.中英古典愛情詩歌比較.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VOL13,(2):160-162.
古人云:“詩言志?!薄爸尽笔侵钢鞠颉⒈ж?、愿望、情懷等。賞析詩歌,最重要的就是賞析詩歌的主旨,這也是高考古詩詞最常見的考點。那么怎樣把握與分析詩歌的主旨呢?
一、要熟悉古典詩歌的題材內容和思想感情類別
當我們對古人所寫詩詞的題材內容、寫作背景、思想感情類別熟悉之后,每讀一首古詩,就會順著古人的想法去思考詩歌的內容和主旨。
一般來說,按題材內容可以把詩歌分為送別詩、愛情詩、哲理詩、邊塞詩(軍旅詩)、田園山水詩、詠史詩(懷古詩)、詠物詩、閨怨詩、題畫詩、愛國詩等。而古人寫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常見的類別有: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思鄉懷人;相知相思;長亭送別;別恨離愁;思婦閨怨,等等,這里主要以送別詩與邊塞詩為例來展開分析。
(一)送別詩
1.興起原因
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難以再見面,因而古人更重視送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留給居者(留別),如《夢游天姥吟留別》。
2.感情主旨
①全詩基調凄清纏綿,表現惜別恨別之意。如白居易的《南浦別》,“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因別而幽怨悱惻,悲情滿懷。
②積極開朗,格調高遠,以壯語慰別。如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于慰藉中充滿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③借別抒懷之作。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傳達出自己雖被貶但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決心。
(二)邊塞詩
1.興起原因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邊塞詩高產期在“大唐盛世”,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不少文人,或投筆從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現了不少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為壯觀的邊塞詩派。著名的邊塞詩人有: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王翰。
邊塞詩歌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這類詩歌大多和民族戰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邊塞詩歌的題材十分廣泛,內容極為豐富。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每個詩人前往邊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發出的感情也千差萬別。比如說,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詞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邊塞詩詞大多感慨深沉。
2.感情主旨
①抒發報效國家、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②贊頌邊疆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與奉獻精神,如楊炯的《從軍行》。
③寫將士的鄉愁、家中親人(妻子)的離恨,如范仲淹的《漁家傲》。
④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控訴戰爭的殘酷,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如高適的《燕歌行》。
⑤描摹塞上絕域的奇異風光,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如王維的《使至塞上》。
⑥表達矛盾心情:慷慨從戎與久戎思鄉、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痛恨庸將與獻身精神等的矛盾,如徐蘭的《出關》。
二、要掌握如何分析詩歌的主旨――“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詩歌是用來干什么的?詩歌的本質特點是什么?《毛詩?關睢》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痹姼枋鞘闱檠灾镜?,這是詩歌的本質特點。而詩歌靠什么來抒情言志呢?歷覽古詞,會發現詩人主要借意象抒情(間接抒情)。當然詩歌還可以直接抒情,但中國古詩講究含蓄和韻味,靠意象來抒情的占絕大多數。詩歌主要借意象抒情,這是古人寫詩的規律。意象是出現在詩歌中的帶有作者主觀感情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載體。這個載體包含四大類:景、物、人、事。而詩歌的情感特征和意象特征是相融合的,因此要從賞析意象特征入手來感悟作者情感。根據詩歌的本質、規律,分析詩歌主旨的總方法就是“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三、要掌握詩歌主旨題的作答步驟,答案表述清晰完整,要點突出
【關鍵詞】誦讀 感悟 比較 運用 古典詩詞教學模式
一、現階段教授古典詩詞的觀念相對滯后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首先應提高對古詩文教學價值的認識,明確指導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并非可有可無之事,而應視之為對教師的一種要求,一種無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現階段教師自身對古詩文價值的認識不足,教學觀念滯后,必然體現在教學設計和過程的實施中,其主要表現為:重內容 ,輕意蘊; 重傳授,輕感悟;重背默,輕朗讀。此類的古詩詞課堂教學將古詩詞最具價值的神韻剝離肢解,“碎拆下來,不成片斷”(張炎《詞源》),課堂也了無神采,索然無味。
二、新課標下小學高年段古典詩詞的教學模式
《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惫旁娢牡慕虒W當然也應體現這一點。筆者認為教師不能再越俎代庖,而應讓學生直面經典,與詩詞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
(一)誦讀,明詩意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τ谠娫~的學習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通過單個讀、齊讀、范讀、師生共讀、賽讀等多樣的朗讀形式使學生樂讀、愛讀。誦是一種語言表達的大類形式,背、默、吟、唱都是誦的不同表現形式。因此,“誦”為一種繪聲繪色的語言表達。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繪聲繪色地朗誦,以培養語感。同時,誦讀還能避免課堂單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形式多變的誦讀, 能發動全體學生參與, 使誦讀與理解揣摩字、詞、句、篇緊密結合。每次誦讀前, 我們應提出指向性要求, 要求應包括:感知什么內容,思考什么問題, 誦讀技能達到什么水平。
另外可以指導學生循序分層地誦讀:
音讀。音讀是誦讀詩歌的基本層次。其要求是讀準字音, 讀順詩句。詩歌中常有一些平時不常用的生字、生詞、多音多義的字詞, 尤其是中國古代詩歌,遇到當中生僻的字詞要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 讀準字音, 進而讀順詩句, 以便更好更準確地理解詩意。
意讀。意讀是初步感知詩歌內容的學習過程。即要求讀懂詩歌的大致內容, 把握詩歌內容的基本要點。意讀是誦讀中對詩歌內容的初步感知, 不是讓學生馬上讀出詩的深層含義和復雜的章法句法, 只要求學生通過詩歌的字面意義粗通。意讀是由詩歌表層的字面意義向體味深層言外之意的過渡。
情讀。情讀就是要讀出詩歌所表現的情感來。要做到這一點, 首先要指導學生體會出作者在詩歌中意欲表達怎樣的情感, 然后調動起作者心中與之產生共鳴的情感, 作者與學生在詩歌某一點上達到共鳴后, 再借助技巧真正達到情讀的目的。
(二)感悟,揣詩情
詩詞的語言是含蓄凝煉的,它們往往運用具體的意象傳情達意。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感悟詩意詩情,可以引導結合注釋先自己感悟,然后再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美的語言對詩句進行描述,進行創造和深加工,從而深切地感受詩詞語言的精美,深入到詩詞的意境中去,真正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知人論世,結合作者時代和背景去感悟
古詩題材主要有八類,有送別詩、愛情詩、邊塞詩、思鄉詩、山水詩、田園詩、戰爭詩、懷古詩。其實大多詩詞你都不會事先清楚作者經歷和寫作背景,得從詩歌中去找??梢韵韧ㄟ^字詞之間辨別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哀是喜,這比較容易做到。另外要分析詩歌中具體的詞、句,這需要積累一定的基礎。
2.品詞度句,咀嚼、琢磨詩的意境和感情
品,是品味,仔細咀嚼、反復琢磨的意思。品字,學古詩詞必須咬文嚼字,一字一詞的品。古詩詞中沒有一個字是多余的,每個字都是詩人費盡心血提煉出來的。我們在教授學生品的方法時,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第一,對詩歌內容的分析與概括;第二,品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包含的哲理;第三,品析詩歌中一些名句,既要品出詩句的意思,又要品出詩句在表達上的特點和效果;第四,品析詩句描寫的畫面、詩歌的意境等。
(三)比較,引思考
比較就是看出異中之同, 或同中之異, 即看出共性與個性, 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完品讀訓練之后,可以選取一些題材、立意、意境等相似的詩詞,通過對比閱讀,也可以選同題目、同詞牌、同作者、同時令、同地點的一兩首詩詞讓學生見識見識、欣賞欣賞, 雖不必說出它的美麗, 但能感覺詩詞的魅力, 比較其間的異同, 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必需。
(四)運用,促遷移
小學高年級是閱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 他們憑借古典詩詞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增長文學常識和社會常識。但文學理解力和鑒賞力不是靠一兩篇詩詞就能形成的, 如果就詩詞講詩詞, 沒有知識面的擴展, 知識就成了死知識, 能力就不能形成。所以, 詩詞教學中, 最后的擴展運用是必要的, 是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形成自己對詩詞的獨立分析鑒賞能力的必經之路。
總之,提高學生閱讀賞析古詩文水平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上述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模式并不是僵化的、 固定不變的, 根據不同詩歌體裁和學生的實際, 可以靈活運用, 有的過程可以跳躍, 有的過程可以反復, 而且可增加一些程序。總之, 從教學實踐看, 此模式對突破教學重難點以及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是較為有效的一種模式。
【參考文獻】
[1]〔美〕馬克斯?范梅南.生活體驗研究[M].宋廣文等譯.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