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梅蘭芳蓄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敘事分析,傳記影片;枷鎖;二律悖反
區分一個電影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很難,在娛樂多元化的今天可能觀眾更關心是電影的質量。若從這個層面上看電影沒有商業和藝術之分只有好壞之分,好的商業片可以成為藝術經典,好的藝術片亦可帶來商業神話。在商業化、娛樂化大潮下,我們看到國產電影在這個潮流中艱難跋涉。與之相對的文藝片則在創新和表現力上徐徐前行。…電影《梅蘭芳》是陳凱歌繼《霸王別姬》后的又一力作。該片運用傳統傳記電影必備的敘事元素,依靠影像沉穩、冷靜地講述了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的人生際遇;同時借助文學性的闡釋呈現出潛藏于感官享受背后的關于人生與命運的思考。可以說,影片將電影的形式與內容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既保持了傳記電影對人物故事的忠實,又滿足了觀眾希冀在藝術中求得心理滿足的樸素愿望,不失為一部商業與藝術并重的佳作。
一、故事
全片以梅蘭芳的人生軌跡為時間線,采取三段式的敘事方式鋪陳展開,為我們展現了其一生中“京城對壘”“梅孟戀”“抗日拒唱”三個重要片段。時間跨越少年梅蘭芳到中年梅蘭芳幾十年,其中動蕩歷史的變遷與人物命運交錯交織,散發出濃濃的史詩氣息。
影片第一幕講述的是梅蘭芳與名伶十三燕的對壘。十三燕和梅家有三代情誼,因此梅蘭芳和他有著近似爺孫般的深厚感情。但由于兩個人在梅蘭芳想要在臺上“創新”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進而發展到了兩人要在京城對擂比賽。在經歷了第一場較量的失敗后,梅蘭芳不顧眾人的反對,冒著極大的風險改演時裝新戲《一縷麻》,結果受到萬千青年學生的追捧,大獲成功。在勝負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梅蘭芳曾想為了十三爺爺的聲譽放棄比賽,但遭到了拒絕,并受到十三爺爺“輸不丟人,怕才丟人”的教誨。最后在平靜接受自己時代終結的同時,十三燕囑咐梅要想辦法提高伶人的地位。影片第二段著重描述了梅蘭芳與有‘冬皇’之稱的女藝人孟小冬的愛情故事。兩人因戲結緣,但最后也因戲而被迫分手。演繹了一段中國傳統的“發乎情止乎禮”的傳奇。影片最后一段始于20世紀30年代梅蘭芳赴美演出的大獲成功,終于抗戰勝利之后梅蘭芳的復出。展現了在日軍侵華后,為了不被日本侵略者所利用,梅蘭芳蓄須,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險而打傷寒針以拒絕登臺演唱的那段歷史。
二、主題
有人認為《梅蘭芳》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傳記片,因為它沒按歷史人物梅蘭芳的成就編制影像履歷。但事實證明:取得成功的人物傳記式主旋律影片并沒有圍于真人真事的局限,創作者一般都在遵循藝術創作規律和審美規律的前提下,透過社會生活的表層,將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真實性定位在歷史哲學與人生哲學高度上。例如,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于1993年拍攝的轟動世界的鴻篇巨制《辛德勒的名單》就是一部將真實與虛構、歷史與藝術融為一體的典范。因此好的傳記電影所應該傳達的,是某種內在的精神,某種可引發人深刻內省的東西,因為人物靈魂內在的精、氣、神,才是觸及觀眾心靈深處的要素,才是藝術的內涵所在。
也許正是本著這個原則,影片《梅蘭芳》沒有僅僅流于故事的表面,將梅先生一生的傳奇與輝煌刻意地去描述,而是盡量將一代京劇大師還原成一個凡人,并探討梅蘭芳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掙脫各種枷鎖、走向藝術巔峰的超越,尤其是人格的獨立和生命的自由的。因此影片的三個段落可以分別理解為闡釋了他一生中的三個命題:第一段以梅蘭芳大伯和十三燕為代表的舊伶人人生為背景,探討了為人的尊嚴和個人追求實現的艱辛。少年梅蘭芳怒對權貴對伶人的玩弄,幾次插入的幾段大伯的信的畫外音以及十三燕對自尊的近乎偏執的堅守,都詮釋著梅蘭芳對于十三燕臨終前對他的那句把唱戲的地位“提拔”一下的囑托的遵守,傳達著要為伶人爭作為“人”的尊嚴的努力和掙扎。同時,他不顧伯父的告誡,毅然堅持走上了藝術之路;為了捍衛藝術的完美,他不惜走上與十三燕的擂臺,這些無不展現了個人為了藝術和人生的跨越所要付出的艱辛。
影片第二段則通過對梅蘭芳與孟小冬感情戲的鋪陳,表現愛與理、藝術與俗世的矛盾。梅、孟的藝術相映生輝,他們的愛自然而徹骨,精神相交而相通。然而,迫使梅孟這一天作之合破裂的,既不來自俗世也不是來自梅夫人芝芳,甚至不是受雇于邱如白的的子彈,而是如那句臺詞所說的“誰毀了那份孤獨,誰就毀了梅蘭芳”的斷言。換句話說,在任何一條堅守的路上我們都會品嘗孤獨,孤獨是一種對命運的抗爭,孤獨才是成就他一生無人能及的藝術高峰的前提。任何俗世的東西包括深入骨髓的情感,都會讓他分心,因此都必須為了梅蘭芳的藝術而讓步。在任何一條堅守的道路上我們都會遭遇干擾。作為凡人,在面臨一次次沖突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有所選擇,在選擇孤獨的同時,也必然會放棄很多常人眼里美好的東西。守得住孤獨,才能撥云見日,這或許正是梅孟戀帶給我們最大的啟迪。
第三段的故事通過梅蘭芳一身正氣、不畏強權的英雄事跡,傳達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人生命題、哲學命題――在民族大業、民族氣節和個人榮華富貴之間的矛盾中如何抉擇。―個人的追求在大的時代背景下,特別是國家的興衰存亡的關頭必須有所犧牲,在犧牲個人的這個大義大勇的超越中,個人的人格境界、人生境界便得到了升華。影片中頗具匠心地展現的那幕梅蘭芳、邱如白二人在伯夷、叔齊兄弟畫像前義結金蘭的畫面以及在面對日軍逼問時梅蘭芳平靜的“在臺下我可是個男人”宣言都在傳遞著“士可殺,不可辱”的民族氣節。
同時,影片借助對京劇大家、京劇國粹的傳記式敘述,嘗試從我們當代人的視野去重新打量中國現代傳統。這種打量可以有多種方式,而陳凱歌導演選擇了寓言式。例如,這里體現的京劇,已不再是原來古典意義上的京劇了,而是面對現代全球化格局如何弘揚國粹、振興國粹、重新發掘中華民族精神這樣一個嶄新課題。因此影片中當梅蘭芳在美國演出大獲成功之際,那經久不衰的掌聲象征的不僅僅是對京劇和他個人的尊重和肯定,還是對整個國家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尊重和認同。
三、敘事――真實與虛構和諧共存
真實與虛構、歷史與藝術構成了傳記影片的二律悖反。雖然人物人格的先在魅力是影片的一個亮點,但如何將其恰如其分地表現卻是影片最大的難點。如果只是紀實必然丟失了藝術,如果偏離現實太遠也就不再是傳記片了。因此在整個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必須尋找到最好的切入點和平衡點。梅蘭芳先生的一生何其偉大,要在有 限的時間內將其盡現是沒有可能的。可喜的是電影《梅蘭芳》找到了很好的展開敘述方法,影片以梅蘭芳的伯父紿他留下的那封遺書的間斷敘述和重復敘述作為敘事框架。這封遺書的話外音始終伴隨著梅蘭芳的每一步成長、每一個藝術和人生的緊要關節。而伯父在信中提到的“紙枷鎖”又成了這個故事框架中一個重要的隱喻,那一紙“枷鎖”絕不只是用來戲弄伶人的道具,它看似輕薄,彈指即破,然而世間之人或無奈,或不甘,或心甘情愿地都讓它結結實實地套在脖子和雙手上。像片中的十三燕,那由黃馬褂、玉帽檐兒、伶界大王的頭銜,一言九鼎的威嚴,清朝貴族做派打造出來的紙枷鎖,讓十三燕耗盡了一生的心血來維護;而梅蘭芳卻在一次次打破“紙枷鎖”的過程中實現著對京劇藝術的完善和對自我的超越。
更可貴的是,它突破了賀歲片的喜劇類型、國產大片特效大場面類型等,為賀歲片的新突破走出了一條新路。《梅蘭芳》既不惡搞、逗貧、逢迎觀眾,也不靠“視覺奇觀”遮掩蒼白的情節與人物,而是在關乎最本質的,人的靈魂的掙扎,堅守與突圍上濃墨重彩的精細刻畫,可謂是今年最具藝術魅力與人文情懷的電影。筆者認為,一切優秀的電影,歸根結底是對人性的深度探討與呈現,仔細品味這部由陳凱歌導演,眾多明星加盟的電影《梅蘭芳》,我們會發現,電影給人最震撼的不是大場面,大氣魄,而是眾多鮮活的,能夠活在觀眾心目中的經典人物形象。
一、梅蘭芳:“紙枷鎖”下的孤獨與超越
電影《梅蘭芳》是三段式結構,講述梅蘭芳人生的三個階段,每段都是完整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官方所謂死別、生離、聚散,其實分別展示了梅蘭芳對神圣藝術、純潔愛情、民族大義三個方面的態度。但值得重視的是,電影在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紙枷鎖”的道具:梅蘭芳的大伯,一個優伶,因為沒有穿紅而被太后帶上一個紙枷鎖,飽受戲子的屈辱和艱辛。更重要的是,電影中的這個道具,籠罩了整個電影情節的發展。紙枷鎖也成為片中重要隱喻多次出現――“這紙枷鎖,輕輕一弄就會破,但你卻沒有辦法”。
就是這個先輩的“紙枷鎖”,成了梅蘭芳一生揮之不去的印記,奠定了這個人物貫穿一生的悲劇色彩:因為要帶上一個伶人之王的光環,梅蘭芳氣死了十三燕;因為要藝術和道德,梅蘭芳放棄了孟小冬;因為要出名,梅蘭芳選擇了赴美,因為要背負提高優伶地位的重托,梅蘭芳選擇了一條不歸路。電影中的梅蘭芳,在名人光環的照耀下。其實一直是個無比孤獨的人。幼年父母雙亡的他時常在一個人的時候讀著大伯生前留給他的信,因為現實之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大伯一樣知曉他內心的疾苦。片中的那把孟小冬的雨傘,正是象征著梅蘭芳心中想要緊緊抓住幸福的渴望。但在電影中,一句“梅蘭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坐兒的”,就將梅蘭芳的真實處境表現了出來。
正是在這樣的內心沖突與掙扎中,電影豐富細膩地表現了梅蘭芳一生越來越內斂大氣的成長。影片最后一段集中表現日軍侵華以后,梅蘭芳誓不為侵略者唱戲,即便被關進鐵窗,也將生死置之度外,向日軍統領冷冷說出“有人愿看一個弄臟了的梅蘭芳嗎?”最終他寧肯自我折磨、托病抗演、蓄須明志,也不屈服于倭賊。其別富深意、別具個性的沉默抗爭,仍會讓觀眾為之深深震動、肅然起敬。也正因此,電影具備了深沉大氣的心靈境界,也使得這部大氣磅礴的《梅蘭芳》,在精、氣、神上,都具有某種厚重的感覺。
二、邱如白:雪花舞中的瘋狂與孤獨
電影中的邱如自,是陪伴梅蘭芳,貫穿全劇的另一個中心人物。他早年在外留學,心高氣傲,從開始不愿和十三燕打招呼,到講演會上駁論,都顯示了他性格強勢的一面。但梅蘭芳的出現,給了他一個目標。梅蘭芳對戲的純凈,觸發了邱如白的決心,當他看到梅蘭芳在和十三燕唱臺的時候,他被梅蘭芳所打動,于是有了棄官護駕之路:“我就是捧梅蘭芳的場怎么樣了。”而電影中一個鏡頭:“他邊走邊把公文扔在了地上”,其義無反顧。性格果斷瘋狂的一面初露端倪。
他要對梅蘭芳負責,要塑造梅蘭芳,要將梅蘭芳護到那個最頂端的位置。所以,他支持梅蘭芳和十三燕的爭斗,以及全面接手梅蘭芳的所有宣傳和規劃。從最初辭去政府職務,不顧家族反對而進入梅家幫忙,到勸走孟小冬,甚至不惜雇殺手,并直言“誰毀了梅蘭芳這份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梅蘭芳在美國演出時,邱如白站在雪花飛舞的街道上孑然獨立,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最后,被習本人所游說而勸告梅蘭芳復出,認為“無論戰爭誰勝誰敗,梅蘭芳都應該不朽”。 在邱如白的世界里,他總是贏家,他性格中瘋狂的一面已經暴露無遺。
但他沒有想過失敗這樣的狀態,他只想去做,一直到梅蘭芳對日蓄須明志,暈倒在地,他才發覺,他根本不曾理解梅蘭芳。他為梅蘭芳可以棄官舍家不擇手段,他想把梅蘭芳塑造成神,超越國家民族,但梅蘭芳最終還是選擇了做人。他為梅蘭芳鋪的路,為梅蘭芳設的局,都不是梅蘭芳要的,這種挫敗,錐心噬骨。而在最后一幕里,他蒼老的背影,如此孤單。令臺下觀眾唏噓感嘆,悵然若失。
邱如自在電影里的出色演繹,將人性的復雜面展現在了觀眾的面前。是他首先發現了梅蘭芳的價值,是他引導鼓勵梅蘭芳超越了世俗,是他為梅蘭芳時代打開了大門,他的敏銳感覺,出眾才華,都讓觀眾由衷贊嘆。但又是他阻止了梅蘭芳的愛情,控制了梅蘭芳的生活,甚至最后差點陷梅蘭芳于不義,這又讓觀眾感嘆甚至痛恨。而他最后的孤單蒼涼,又讓觀眾頓生同情之心。
三、十三燕:戲臺上的孤傲與悲涼
電影《梅蘭芳》公映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前半場的“斗戲”堪稱驚艷。而在這場驚艷的大戲中,王學圻所扮演的“十三燕”,更是引人注目,令人叫絕。這里除了有演員的精彩表演外,電影人物十三燕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復雜情感及其代表的文化內涵,是最主要的原因。
“十三燕”是梅蘭芳出名之前的戲劇界大師,統治了戲臺幾十年。他一面對自己出神入化的戲劇本領極其自負,另一面又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從事職業的卑微。他曾親口對青年梅蘭芳訴苦:“誰叫我們是下九流呢”。他既守舊頑固,在民國還守著滿清政府賞賜的黃馬褂留著小辮,又渴望改變,他不僅不全盤否定梅蘭芳改戲,還在臨死前不忘叮囑梅蘭芳:“記得提高提高咱們唱戲的地位。”
這樣的一個“十三燕”,自然是守舊與創新的矛盾體。他曾經是一個時代的巔峰,那個時代有他所有的榮譽和驕傲,他愛那個時代勝過他的生命。但他貴就貴在當清晰的感覺到了另一個嶄新時代前進腳步的時候,他沒有選擇退卻或是回避,而是有勇氣和魄力來與新時代親自交鋒,他說:“輸不可怕,怕才可怕。”這句簡單、細致而有力的臺詞為影片大大加分。正是這樣的骨氣,十三燕這樣一個前呼后擁的大腕,在臺下沒有一個觀眾的情況下,完整地演完了自己的《定軍山》。
十三燕雖然地位低賤,但活出了自己的尊嚴。臨死前,他對和自己打擂臺的梅蘭芳說:“我拜托你件事,抬升下咱們藝人的地位。”多么心酸的一句話,這樣的一句話,幾乎成了整部戲的,也奠定了整部戲的主線。其寬廣的胸襟,真誠的情懷,悲涼的結局,讓人為之而動容。觀眾隨這個角色的囂張而囂張,傲慢而傲慢,也隨他的逝去而悲傷。這樣一個百味雜陳的角色,張力十足、神采飛揚,堪稱是導演陳凱歌,編劇嚴歌琴以及演員王學圻的杰出創造。
梅蘭芳深諳“功夫在詩外”的道理,廣泛涉獵各種藝術門類。他自幼年就邊學藝邊學畫,成名之后,不但沒有將繪畫放棄,反而拜多位繪畫大家為師,虛心向他們學習繪畫技藝。齊白石就是他拜的繪畫老師之一。
齊白石是一位造詣高深、成就卓著的現代繪畫大師,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他的繪畫、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萃。他的藝術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梅蘭芳拜齊白石為師學畫時,他在戲曲界的名氣已如日中天。人們都認為他只是擺擺樣子而已,哪還能潛心畫畫。就是齊白石本人也對他說:“你這樣有名,叫我一聲師傅就是抬舉老夫了,就別提什么拜師不拜師的啦……”可梅蘭芳堅持一定要舉行拜師儀式,行跪拜大禮。他學畫也特別認真,那一段時間里,只要不排練不演出,不管風天雨天,他都按時坐黃包車到齊宅學畫,進門先向老師鞠躬問好,謙恭的樣子像個小學生。
齊白石愛看梅蘭芳的戲,梅蘭芳經常派黃包車接齊白石看他演出,看完了再送回去。齊白石整整大梅蘭芳30歲,梅蘭芳怕他年齡大冬天里腳冷,就囑咐車夫別忘了在車里放塊暖腳的毯子。
一年農歷臘月二十三的晚上,梅蘭芳在戲院演戲,就又派人接來了齊白石,將他安排在前面的座位上。這天的名角多,一折一折地唱,梅蘭芳是壓軸。這天他唱的是《貴妃醉酒》,特別受歡迎,一連返了三次場,觀眾還掌聲不絕。
這戲也將齊白石的興致調動起來了,戲罷了他還意猶未盡,說要到后臺看看徒弟去。人們攙著他走到后臺,走進梅蘭芳的化妝室。梅蘭芳累得坐在那兒喘息,妝還沒卸呢,見到了齊白石,急忙起身攙他落座。齊白石坐下,手就揉大腿,說是腿麻了。梅蘭芳說:“一定是坐得時間長,腳受涼了……”說著,就蹲下身,將齊白石的鞋脫掉,把他的腳放到自己的膝蓋上,貼近胸口用兩手給焐著,同時喊人快打盆熱水,給齊白石老師燙一燙腳。
周圍的人被他的舉動驚呆了,沒想到他竟會這樣尊敬老師。齊白石也驚住了,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舊時梨園有句老話:“飽吹餓唱。”其意說,吹奏樂器的藝人必須吃飽,吹奏才有底氣;唱戲的人氣發丹田,吃得飽,唱戲時聲音橫著出來。梅蘭芳通過長期舞臺實踐,深深體會到:演員在演出之前,絕不能飽食,否則的話,唱起來中氣不足,動作乏力,嚴重的,還會引發腸胃炎。他在《舞臺生活四十年》的回憶錄中談到,有一次到日本演出,累了一天,肚子餓壞了,正好有人請他去吃“雞素燒”,就吃了很多。那雞素燒是用牛肉、雞肉、粉條等,一起放在油鍋里現炸了吃的。吃完以后,感到口渴,又喝了大量茶水。結果,這些牛肉、粉條在肚子里膨脹開來,把胃撐大了。開始感到悶脹難受,后來就滿腹疼痛,甚至伴有發高燒,昏迷不醒。結果,落下了腸胃病的病根。所以,他每逢晚上有戲,晚飯吃得都很簡單。一定要等唱完了戲,回家休息一會兒,才敢敞開胃口來吃,因而養成了深夜進餐的習慣。每頓飯后必食梨、蘋果等水果,用以滋潤嗓子。
梅蘭芳十分重視保護自己的明眸皓齒、嗓子和身段,在飲食上講究健康、養顏、精音、止胖,久而久之,養成了“三不三怕”的飲食習慣:一是堅決不喝酒,怕嗆壞嗓子;二是盡量少吃動物內臟和紅燒肉之類太油膩的食物,怕生痰;三是演出前后不吃冷飲,特別是剛唱完戲不吃冷飲,聲帶經過激烈震蕩的“熱嗓子”就會變成“啞嗓子”。
他無論在家中,還是赴宴,或是外出演出,飲食皆恪守以清淡為主,愛吃北京風味菜肴,如爆三樣、麻豆腐、熬白菜、鹵肉丸子等。餐桌上少不了要擺上幾盤醬菜,如什錦醬菜、八寶醬菜、醬萵筍、醬黃瓜等來調劑口味。梅蘭芳對清苦的苦瓜情有獨鐘。包天笑在作出以上回憶后又接著寫道:“在廣成居吃飯時,卻有一物,有人不喜歡吃的,蘭芳卻喜歡吃,這就是苦瓜。苦瓜不是出產在廣東的嗎?我久聞其名,未曾嘗過,蘭芳請我試嘗之,入口雖覺得苦,而收口津津回甜。方知此是正味。”
在梅蘭芳家中,曾特意請來一位專門烹制淮揚菜的廚師。淮揚菜制作精細,品種多樣,口味清淡,以原汁原味為主。梅蘭芳對此十分欣賞,認為淮揚菜既能保持菜肴的本色,又能保留菜肴的營養,食之不厭。梅蘭芳的廚師王壽山為保持梅先生的嗓子、身材、膚色,精心研制了六百多道清心養顏、口感鮮美的小食,其中最大的特色食品即鴛鴛雞粥,梅蘭芳每日必飲。他也愛喝小米粥。《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說到,他離開北京許多年之后,返京在大外廊營親戚家吃飯,早晚餐就是小米粥,很是適口。
食界有“不會喝豆汁兒就算不得北京人”之說。梅蘭芳就愛喝豆汁兒。抗戰時期,梅蘭芳蓄須明志,隱居上海,拒不為日本侵略者登臺演出。他的弟子言慧珠去上海演出,特用四只大玻璃瓶灌滿豆汁,乘飛機送去,以師尊。而梅夫人對于送豆汁者,必以國際飯店美餐一頓謝之。戲劇理論家張庚回憶說:“當年梅先生有一大家人,日子過得很簡樸,記得一次我在他家進早餐,圍了一大桌子人,喝豆汁。我對梅蘭芳先生說,我這個南方人實在不敢恭維豆汁。他就著切得細細的蘿卜絲咸菜,嘬得津津有味。”
一、 看劇照視屏,走近梅蘭芳
1. (出示梅蘭芳劇照)你們知道這是誰嗎?(板書:梅蘭芳)(出示梅蘭芳生活照)你們知道這是誰嗎?小朋友們,這也是梅蘭芳。他是一位先生,而在京劇舞臺上卻是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真是讓人佩服呀!想聽一聽梅蘭芳的演唱嗎?(放一段《貴妃醉酒》視屏)
2. 同學們被梅蘭芳的精湛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他怎么會演得這么好,成為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呢?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設計意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咬文嚼字”要講究興趣、興致的激發。學生們對梅蘭芳或許知之甚少,這里通過運用觀照片、看視屏,讓他們走近梅蘭芳,對梅蘭芳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 學第1自然段,初知梅蘭芳
1. 梅蘭芳小時候去拜師學藝的時候,師傅卻說他“不是唱戲的料子”,這是為什么呢?請小朋友自由輕聲讀讀課文的第1自然段,找找原因。
【設計意圖】 選擇恰當明確的“對話話題”是“咬文嚼字”的策略與方法。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在矛盾中被激發的,一個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小時候怎么被師傅認為“不是唱戲的料子”呢?這個問題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
2. 生自讀課文后交流:“師傅說他的眼睛沒有神兒,不是唱戲的料子。”
(1) 理解“沒有神兒”。(出示梅蘭芳小時候的照片)師介紹:梅蘭芳小時候是近視眼,眼皮下垂,遇到風還總是流淚,這就叫“眼睛沒有神兒”。
【設計意圖】 兒童對詞語的感悟和理解離不開生活的實際和情景,“咬文嚼字”也如此。學生對“沒有神兒”這個詞語的理解存在難度,通過梅蘭芳小時候的照片,讓學生觀察感受什么叫“沒有神兒”。因為學生眼前有了形象的畫面,理解就容易多了。
(2) 京劇演員的眼睛很重要,可梅蘭芳的眼睛沒有神兒,所以,師傅說他“不是唱戲的料子”。
(3) 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是“料子”嗎?你們看,老師外面穿的衣服是用布做的,這布就是做衣服的料子;里面穿的是毛衣,毛線就是編織毛衣的料子。那這里“不是唱戲的料子”意思是說什么呢?(不適合唱戲,不具備唱戲的條件)
(4) 當師傅看到小梅蘭芳的這雙眼睛,會怎么想、怎么說?
(5) 師傅說的話大家都讀懂了,誰能用“因為……所以……”連起來說說這句話? 出示句式:
A. 師傅說梅蘭芳不是 ,是因為 。
B. 因為梅蘭芳 ,所以師傅說他 。
3. 小朋友說得都很好,相信小朋友一定能把第1自然段讀得更好!(齊讀)
【設計意圖】 咬嚼感知“料子”一詞,這里運用了三種咬嚼品析的方法:一是聯系生活――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實物幫助理解;二是句式說練――讓學生明白“眼睛沒有神兒”“不是唱戲的料子”之間的因果關系;三是朗讀感悟――輕輕拿起書,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為下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三、 學習第2、3自然段,走近梅蘭芳
1. 這時候,如果你是小梅蘭芳,你聽到師傅這么說,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2. 梅蘭芳和你們一樣,并沒有因為師傅的話而喪失信心,他下定決心,要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好好學唱戲。讓我們一起來讀好這句話。(生讀)
【設計意圖】 這里運用朗讀感悟式的“咬文嚼字”,通過體驗角色,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揣摩人物的內心,感受梅蘭芳面對困境絕不放棄的堅定決心。
3. 光有決心是不行的,還要有方法和行動,那梅蘭芳是怎么做的呢?輕聲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思考,
找出有關句子,用直線畫出來。
4. 出示:他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底游動的魚兒。
(1) 這句話中有兩個都表示“看”的詞語,你能很快地找到嗎?
(2) “緊盯”和“注視”可不是一般的看,那是怎樣的看呢?(眼睛一眨不眨地看)
(3) 仔細看插圖,梅蘭芳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樣看的?(他看得很認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鴿子飛到哪,梅蘭芳的眼睛就看到哪)
(4) 我們也來學學梅蘭芳練練自己的眼神。現在我們沒有鴿子,也沒有魚兒,老師就用這光點代替鴿子。睜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鴿子,不要讓它從你眼睛里溜走。待會我要問你看后的感受。(師邊轉動光點邊說:一只鴿子飛過來了,又一只鴿子飛過來了,這只鴿子在盤旋,一會兒東,一會兒西;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一會兒快,一會兒慢……)
(5) 采訪、談感受。閉上眼睛,休息一下。可以了,睜開。現在我就是一名記者,來采訪一下小梅蘭芳們剛才的感受:請問,你是怎樣看的?你的眼睛有什么感受?(累、酸、疼)
(6) 是的,老師看出你眼睛里有淚花了。我們只練了一分鐘,眼睛就累了,酸了,疼了,可梅蘭芳卻是怎么地看?(一直看、天天看)用我們書中的詞來說?(常常)誰來讀好這個詞?
(7) 梅蘭芳會利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練習呢?小朋友展開想象說一說。(出示: ,梅蘭芳在練眼神兒; ,梅蘭芳還在練眼神兒。)想想看,他還可能在什么時候、什么樣的環境中練眼神? (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8) 同學們,這樣就叫――勤學苦練。
(9) 我們再來讀好這句話,把梅蘭芳的勤學苦練讀出來。一天、兩天、三天,他――(生跟讀他緊盯空中……,或者……)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他――(生跟讀)一年、兩年、三年――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子一長,他的雙眼漸漸――( )人們都說,梅蘭芳的眼睛――( )
5. 看著這雙靈活的眼睛!想想看,這時誰會夸獎梅蘭芳?(師兄、觀眾、師傅)他們會怎么夸獎呢?
【設計意圖】 對重點字詞的咬嚼品析有多種方法。這里,我抓住這篇課文的文眼“勤學苦練”,結合運用插圖,聯系生活,角色體驗,展開想象等咬嚼品析文本的方法,進行了一場生動而有效的閱讀對話。“勤學苦練”一詞比較抽象,如何使二年級的學生對其產生真切的體驗和深切的感悟呢?我抓住“緊盯”“注視”“常常”這幾個詞語,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結合插圖理解意思,然后,演示文中鴿子飛翔的情境,讓學生們置換角色,像梅蘭芳一樣去“緊盯”“注視”,從而產生“苦”與“累”的真切體驗;最后,讓他們想象梅蘭芳練功的時間,練功的環境,練功的場地。至此,梅蘭芳“勤學苦練”的形象便在學生頭腦中鮮活、豐滿起來。學生們在這一體驗感悟的過程中,不僅領會了詞義,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時也積累了結合插圖、聯系生活、角色體驗、展開想象等咬嚼品析文本的方法。
四、 學習課文第4自然段,學習梅蘭芳
1. 經過勤學苦練,梅蘭芳終于成為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世界聞名”是什么意思?
2. 是啊,梅蘭芳不僅在中國演出,還受到許多國家的邀請,到過美國、前蘇聯等國家演出過。
3. 教師補充拓展:1913年日本發生了大地震,梅蘭芳義演賑災,把掙來的錢,捐獻給日本人民抗震救災。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領上海后,梅蘭芳蓄須明志,拒絕為日本鬼子演出。那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京劇大師”呢?
4. 小結:梅蘭芳不僅在京劇方面很有造詣,而且熱愛祖國,只有像梅蘭芳那樣,不僅京劇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稱為“京劇大師”。
5. 你還知道哪些大師呢?(比如繪畫大師:徐悲鴻、齊白石)
【設計意圖】 “咬文嚼字”要講究對文旨的體悟。我以“世界聞名”和“大師”兩詞為切入點,通過搜集梅蘭芳其他的資料,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內在品質,對理解課文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有很大的幫助,讓學生既認識了一個“勤學苦練”的梅蘭芳,更知道了熱愛祖國的梅蘭芳,這也拓展了文本的另一個空間,真正體現“大語文”的理念。
6. 同學們,梅蘭芳從“不是唱戲的料子”,經過勤學苦練,到成為“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從哪個詞看出來的?(終于)
7.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事情需要經過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請小朋友用下面的句式練著說說。出示句式:
(1) 經過( ),( )終于( )。
(2) ( )通過( ),終于( )。
8. 梅蘭芳真了不起,真令人佩服,從“不是唱戲的料子”,成為了“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學到這兒,你想對梅蘭芳說些什么呢?
【設計意圖】 “咬文嚼字”是一種語文閱讀學習的方法,歸根到底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與訓練,學習與運用。這里,我運用句式導引說寫的例子而又不拘泥于例子,引導學生在自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發散思維,用“終于”造出豐富多彩的句子。
附:板書設計:
14. 梅蘭芳學藝
常常 緊盯 注視
沒有神兒 會說話
勤學苦練
【設計意圖】 板書,也是“咬文嚼字”的一種常見形式。我緊緊抓住文中咀嚼品味的幾個重點詞語,它們先后動態地同步于課堂教學的過程出現,就是學生學路的清晰展現,就是文本脈絡的清晰展現,更是課堂流程的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