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蒙古族的節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章摘要】
自古以來,蒙古族就有“音樂民族”的美譽。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歷經千百年的樂脈傳承,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表演價值,充分展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樸、善良、豪放、爽朗、熱情的性格特征,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討和分析了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促進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
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繼承;發展
1 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發展階段
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長期生活在草原上,使得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帶有草原氣息。可以說,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是在馬背上發展起來的,歷經千年,最終成為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樂形態的代表。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歷史階段:
1.1 狩獵音樂文化時期
古代蒙古氏族部落曾經盤踞在額爾古納河流域,長期過著山林狩獵的生活,創造了獨特的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比如狩獵歌曲、集體踏歌、薩滿教歌舞等等,這是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雛形。
1.2 游牧音樂文化時期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國,開啟了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草原化,在草原游牧的過程中創造了典型的草原游牧音樂文化。蒙古族的長調、牧歌、民歌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為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3 半農半牧音樂文化時期
以后,內蒙古邊緣地帶受漢族影響較大,部分地區開始了半農半牧的生活,這時期的音樂風格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并且產生了大量的新的音樂文化,如短調、敘事歌、說唱音樂等等。
2 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
為了更好的了解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就要了解其典型代表。下面主要以呼麥、長調、民歌為例,探究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
2.1 典型代表之一:呼麥
呼麥,又叫潮爾、浩林等,是一種喉音藝術。呼麥的演唱者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音,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形成低音聲部,同時調節口腔共鳴,形成高音聲部,從而發出美妙的聲音效果。
呼麥藝術是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瑰寶,我國中央音樂學院將其作為重要的音樂研究對象。然而,呼麥在內蒙古草原已經絕跡100多年,在新疆阿爾泰地區蒙古民族中,也瀕臨失傳的危險,拯救呼麥藝術已是刻不容緩。
2.2 長調
蒙古族長調是蒙古草原文化的代表,體現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蒙古長調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到“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項目。
蒙族長調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以及自身感悟自由發揮,一般說來,蒙古長調的演唱內容一般為草原、牛羊、藍天、白云、江河等等,具有廣闊嘹亮的特色。長調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要數歌王哈扎布,他代表了長調的最高藝術境界。我國著名詩人席慕容曾經贊美哈扎布的歌聲:“他的歌聲橫過草原,天上的云忘了移動,地上的風忘了呼吸;氈房里火爐旁的老人忽然間想起過去的時光,草地上擠牛奶的少女忽然間忘記置身何處;所有的心,所有靈魂都隨著他的歌聲在曠野里上下回旋飛翔,久久不肯回來……”
2.3 民歌
蒙古族古代民歌題材廣泛,涉及到狩獵歌、思鄉歌、禮儀歌、兒童歌、敘事歌等等。蒙古民歌節奏自由歡快,裝飾音符多,曲調細膩悠長。蒙古民歌的主要特點是聲音宏大,曲調悠揚,內容豐富。
以思鄉曲為例,思鄉曲是蒙古民歌中比較普遍的,比如著名的《母子歌》、《阿萊欽伯之歌》就是典型的蒙古思鄉之歌。蒙古族思鄉民歌主要涉及到兩方面,一是婦女思鄉,遠嫁他鄉的婦女思念故鄉的親人,如《諾恩吉亞》,二是戰士思鄉,在外從征的戰士思念故鄉和故鄉的親人,如《曠野中的蓮松樹》等。
3 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事業獲得了飛速發展,各作曲家結合時代特色與蒙古古代音樂的特點,紛紛創作出各自治區紛紛建立了歌舞團和文工團,不定時的到廣大牧區宣傳表演蒙古族音樂文化的經典。在新的歷史時期,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的扶持對于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政府對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繼承與保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專門用于扶持和保護蒙古族音樂文化,包括蒙古音樂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擴大宣傳的費用等等;二是設立專門的保護機制,設立蒙古音樂文化研究院校,鼓勵人們學習和發揚蒙古音樂文化的精華,改變口頭相傳的傳承歷史,促進蒙古音樂文化新發展;三是加快立法保護,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運用法律形式嚴懲一切破壞蒙古音樂文化的現象,使各級政府與人民共同參與到科學的保護行動中。
3.2 開辦蒙古音樂文化學習班
第一,組織對于蒙古音樂文化書籍的整理,對于整理成冊的精品可以出版成書,供廣大市民學習和閱讀。第二,開辦蒙古音樂文化學習班,聘請專業的蒙古音樂人才進行指導,組織蒙古人民學習蒙古音樂文化,促進蒙古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第三,將優秀的蒙古音樂文化納入學校音樂課程體系中,使學生認識和了解蒙古音樂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蒙古音樂文化的傳承。
3.3 利用傳統節日促進蒙古音樂文化的繼承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舊歷新年、那達慕大會、敖包節、馬奶節、剪羊毛節等等,每逢重大傳統節日,蒙古人民都會聚在一起,或慶祝、或祭祀、或哀悼。促進蒙古古代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可以充分利用蒙古傳統節日促進蒙古音樂文化的繼承。比如,在蒙古年節的時候,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唱傳統民歌,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可以利用傳統節日向蒙古人民普及蒙古音樂文化的知識,欣賞蒙古古代音樂文化,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和向心力。
3.4 注入現代化元素,打造蒙古民族文化品牌
多年來,蒙古族作曲家們結合時代特點,創作有大量的聲樂、器樂作品,其中聲樂曲《各族人民心連心》、《綠緞子草原啊!我愛你》(德伯希夫作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美麗其格作曲),《請喝一碗馬奶酒》(阿拉騰奧勒作曲)等,在各族人民中廣泛流傳。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夠獲得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鄭開元.蒙古族原始音樂及其形態研究淺談[J],華章,2013(07)
[2]李健.一位植根于蒙古族音樂語言的開拓者——斯仁那達米德鋼琴曲《夜牧》創作手法探究[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3(03)
[3]李冬梅.淺論蒙古族音樂元素在中國創作歌曲中的運用[J],華章,2013(08)
[關鍵詞]農耕;游牧;東蒙古地區;風俗;漢化
一、東蒙古地區衣食住行變遷
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中,蒙古族人口約有480萬(1990年),其中大多數聚居在東部的通遼市、赤峰市和興安盟等地區。據1995年的統計,僅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就有蒙古族367219人,占旗內總人口的70.59%以上。除此之外,如科爾沁左翼中旗(359359人、68.92%)、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192486人、82.78%)等興安嶺東南麓地的三盟市的蒙古族人口共計約256萬人,使該地區蒙古族的人口高于現今蒙古國總人口(約240萬),①可以說已成為世界上蒙古人最為密集的地區。然而這一地區現在也是內蒙古漢族人口流入最多的地區之一。隨著漢族人口的不斷流入,東蒙古地區漢族人口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對東蒙古地區造成了很深的影響。
其一,民族服飾變化。西部游牧地區的蒙古人稱中東部農耕地區的蒙古人為“短袍蒙古人”。由于農耕文明在經濟類型上對東蒙古地區的影響和農業生產模式向東部蒙古地區的擴張,東蒙古地區從傳統游牧經濟轉變為半農半牧經濟。眾所周知,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分夾、棉、皮三種。由于紡織品傳入較早,而且元代、明代蒙古族與中原漢族建立了廣泛的經濟聯系,所以絲綢等紡織品供應較充足。由于氣候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蒙古袍,春季和秋季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則穿皮袍和棉袍。蒙古袍的顏色和樣式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男子蒙古袍要比女子蒙古袍寬松一些,男子的蒙古袍顏色以棕色和藍色為主,女子穿的蒙古袍顏色則以紅色、粉色、綠色、天藍色等為主。隨著牧區變為農耕區,草場變為耕地,從前從事游牧經濟時牧民們所穿蒙古袍已經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與漢族農耕經濟相對應的褂子和長褲。蒙古族傳統的長靴已經被短腰的鞋子所代替。服裝店里蒙古族服飾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各類長袖、短袖、短褲、長褲等。
其二,日常飲食變化。眾所周知,蒙古族的傳統飲食是“白食”和“紅食“白食”指奶制品,包括烏日莫、黃油、奶酪、奶豆腐等。“紅食”指牛羊肉,有牛肉干、烤羊排、羊蝎子等。這是由于蒙古族人民長期從事游牧經濟,食物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牛羊。這種生產方式決定了其飲食習慣。由于蒙古高原平均氣溫低于中原地區,所以需要高熱量的食物來抵御寒冷。奶制品和牛羊肉富含蛋白質和熱量,成為蒙古人主要食物。漢族人喜歡喝白酒,而草原上的人們喜歡喝馬奶酒。蒙古人渴了不會喝水,而是大口飲酒,婦女和小孩子則喝奶茶,或牛奶。隨著農耕經濟的影響,蒙古人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飲食習慣也有了很大變化。蒙古人也開始像漢族人一樣,食用稻米和小麥,輔以蔬菜以及豆制品。
其三,居住方式變化。近年來,隨著蒙古人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居住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生產方式由移動畜牧到定居農耕,居住方式也模仿中原漢人,修造固定房屋。“農業蒙古人的聚集生活與東北漢族的居住方式完全一樣,幾十到上百戶人家聚居在同一個村莊里,每家每戶有長方狀高高的圍墻,圍墻門向南,修得很講究,幾乎都要修成屋頂狀的飛檐門樓,有條件的還在門樓兩旁修建庫房,除了靠圍墻北端正中間修面積可觀的正屋外,正屋兩側稍靠前沿圍墻方位還要修左右廂房,正屋背面有后院,在正屋與廂房之間的正屋兩側空間修建豬圈、驢馬棚、雞窩、廁所等,從門樓到正屋一般20米左右的距離,寬約二米的通道連接門樓和正屋,小徑兩旁是寬敞的庭院,井然有序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國字式家園和國字式村落。”②
其四,出行方式變化。草原上蒙古族的傳統交通工具是馬、牛。在草原上所有人都會騎馬,小孩子從學會走路開始,大人們就教他們騎馬、射箭。草原上有一種說法就是“不會騎馬的人就不是蒙古人”,蒙古族號稱是“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另一個代表性的交通工具是勒勒車,也就是俗稱的牛車。這種牛車的特點是能承載多而重的貨物。草原上牧民們逐水草而牧的時候,從一個草場搬到另一個草場就用勒勒車搬運行李。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加上農耕文明的影響,雖然牧區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馬,但摩托車、吉普車、轎車等交通工具日益增多。在有些半農半牧地區,馬匹和牛等草原上傳統的交通工具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車、摩托車和轎車。
二、對蒙古族節日風俗的影響
草原上最盛大的節日是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語“naadm”的音譯,意為“娛樂”、“游戲”。目前,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那達慕進行了研究,大體上分為四種種:一是將其作為傳統節日集會進行研究;③二是從文化層面將其概括地界定為文化活動;④三是從體育、教育入手,將那達慕作為民族體育活動進行研究;⑤四是將那達慕界定為綜合型社會活動。⑥那達慕在每年陽歷7、8月份舉行。在漢民族看來,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前一天為“除夕”。在蒙古人看來,每年陽歷7、8月份,草青一次就算作是一年。宋代孟珙的《蒙韃備錄》所記:“其俗每以草青為一歲。人有問其歲,則曰幾草矣,亦嘗問彼生月、日,笑而答曰:‘初不知之,亦不能記其春與秋也。’”⑦所以在這一時節舉行的那達慕可算是蒙古族的過年了。起初,那達慕是附著于敖包祭祀,具有宗教性質。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是“男兒三藝”,指賽馬、博克和射箭。一般為期三天。
隨著農耕文明的影響,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的形式、內容和功能都有所變化。在清代有重要的發展。不僅其娛樂和商貿功能得到強化,娛樂形式和內容都有了一些變化。而且那達慕從敖包祭祀的宗教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節慶活動。這一時期,那達慕不單是一種節日慶典,還具有商業集會的性質。這種商業集會在形式上已經非常像漢民族的集會,來自各地的牧民或者商人在那達慕場地周圍進行商業買賣。交易的貨物琳瑯滿目,牛羊、翡翠珠寶、奇珍異石、玩具、各類服飾應有盡有。近幾年,在那達慕結束之后還有外來的馬戲團和雜耍。而那達慕內容在傳統的“男兒三藝”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歌舞表演。歌舞的形式除了蒙古族傳統的安代舞以外,還有漢族的大型體操表演。如今,那達慕大會功能的多樣化和內容的豐富性,都是農耕文明影響下東蒙古地區風俗演變的一些具體表現。
三、結語
如上所述,農耕文明影響下東蒙古地區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發生變化。具體表現在語言、風俗、衣食住行等方面。在全球化趨勢下如何在學習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同時保持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是蒙古人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也是每一個蒙古族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漢化”不僅存在于蒙古族,而且是中國每一個少數民族共同面臨的問題。
[注釋]
①孛兒只斤?布仁賽因著,娜人格日勒譯:《近現代蒙古人農耕村落社會的形成》,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②曹道巴特爾:《蒙漢歷史接觸與蒙古族語言文化變遷》,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95頁。
③邢莉:《蒙古族“那達慕”的變遷》,《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 5期。
④納古單夫:《蒙古“那達慕”文化考》,《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2年第6期;薩仁高娃:《蒙古族“那達慕”及其文化意義》,《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⑤李鳳新:《那達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⑥趙永銑,巴圖:《那達慕文化的由來與流傳》,《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1998年第5期。
⑦宋?孟珙:《孟韃備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2頁。
[參考文獻]
[1]盛洪.長城與科斯定理[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2]楊庭碩,羅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與生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3]拉鐵摩爾著,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4]孫鴻烈,Bernard Sonntag.中國關鍵地區的農業發展與環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黃健英.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蒙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影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6]蒙古族通史編寫組.蒙古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關鍵詞:蒙古族;民間美術;文化內涵;審美
中圖分類號:J219文獻標識碼:B
遍布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民間美術,是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哺育滋養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的母體藝術。蒙古族民間美術是億萬勞動牧人為滿足自身社會生活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就其多數來說,是直接用來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環境的,因而也就帶有強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表現出勞動者的質樸和審美意識。任何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有著自身的特點,蒙古族民間美術也不例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蒙古族民間美術在其產生、發展和流傳過程中,顯示出與其他的特殊性質,這些特殊性質或差異,通常被稱為蒙古族民間美術的特征。這些特征,一方面是區別牧民創造的民間美術與宮廷藝術家、文人士大夫美術及其它造型藝術的主要依據;另一方面,也是正確認識和學習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基礎。
一、實用性與審美價值的統一
實用美術的客觀規律是實用與美的辯證統一。實用,始終是第一性的,占據首位;美,是從屬于實用的,是以實用品的物質材料,工藝條件和使用場合等為標準的,兩者結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強物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蒙古族民間美術,始終遵循著實用與審美緊密結合的創作原則。
盡管蒙古族民間美術的魅力能讓人魂牽魄動,但是它的第一特征仍然是它的實用性。他的發生,發展均與牧民的勞動與生活相伴相隨。它既是牧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實用品,又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張道一先生在論述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時曾指出,民間美術是同廣大人民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就其主流來說,多帶有實用性,雖然有一部分也帶有“純藝術”的特點,但仍距其實用性不遠。
蒙古族民間美術的作者是廣大牧民和民間匠師,其中絕大多數民間美術品是他們在勞動生產的業余時間制作的,主要為自己使用、欣賞。因此,表現了他們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觀念。蒙古族民間美術和民俗活動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是伴隨民俗活動而發展的。在民間的宗教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節日賽會等活動中,蒙古族民間美術創作也最為活躍。由于眾多的蒙古部落,在地理條件、風俗、感情、氣質等方面互有差異,又在民間美術中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多彩的風格,這些美術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馬鞍皮具、金屬器皿、雕刻氈帖、服飾地毯等)有的用于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剪紙、刺繡、圖案裝飾、壁畫等)具有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
器物要在適應人的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利用造型、色彩等創造性組合,造成形式美,讓使用者得到美的享受,無論如何,造物過程中,不能因強化審美功能而損害了器物的實用性。蒙古族民間美術作品,通常以日常使用的居多,或是結合著婚嫁喜事和傳統的
節令風俗,它的主體以歌頌生活為主,在形式上表現出強烈的裝飾性。在蒙古族民間美術作品中,我們清楚地看到,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是怎樣和諧地統一在一起。
二、物質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
物質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是蒙古族民間美術另一特征,這一特征主要是指材質對于蒙古族民間美術的造型和功能而言的。蒙古族民間美術選用的材料多是廉價的俯拾即是的自然物質,如用樺樹皮制作生活用品,牧民們自己制氈,熟皮,做皮囊。用氈和皮制作各種繡氈,布利阿耳靴,鞍具等。他們用大自然賦予的各種原料制成了花色繁多的實用美術品。《多桑蒙古史》記載蒙古八:“其家畜為駱駝、牛、羊、山羊、尤多馬。其家畜且供給其一切需要。在此種家畜皮革,用其毛尾制氈與繩,用其筋作線與弓弦,用其骨作箭鏃,其干糞,則為沙漠地方所用之燃料,以牛以之革制囊,以一種日之羊角作盛飲料之器”。那些骨雕和鑲嵌的首飾匣,骨雕蒙古象棋,嘎拉哈玩具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美術品。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創作過程,始終包含著對材料的開發和充分利用,體現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紋飾、硬度、光澤等自然形態特征。蒙古族民間美術作品大多是人們日常生活,節日活動或祭祀活動中的實用物品,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膽取舍,夸張提煉的手法,形成獨有的特征。蒙古族民間美術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藝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藝。
草原上的物質,取之不竭,幾乎一切物質材料都可以作為蒙古族民間工藝美術的表現對象。一般人認為是廢品的材料,蒙古族民間藝術家卻能將其變廢為寶,創作出樸實無華的藝術品。令人贊嘆的是,蒙古族民間藝人們在利用原材料的同時,善于識別、保持、發揚物質材料固有的自然美――色澤、肌理、質地等,這種自然的美往往是人工難以獲得的。這反映出草原牧人所持有的那種淳樸、坦率、真誠的素質和審美意識,很好地將材料與自然美充分利用,實在是難能可貴。
三、創作的隨意性
蒙古族民間美術最善于真實,深刻地反映民族生活風貌、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狀態,表現本民族的藝術趣味和風格。蒙古族民間美術的造型和裝飾,超越了所表現對象的生理和物體的科學屬性而以創作者自己的心中之意念、意象,即以“心”的幻覺去補充“眼”的不及,將所表現對象賦予傳統所規定的觀念,因而他們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均是隨意的,或是規整的概括,或是裝飾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是大膽的夸張。只要他們認為好看的、美的、就都是合情合理的,這是一種可貴的主體意識。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傳播本身就是再創作活動。對民間美術的創作來說是不斷刪改和不斷加工的過程,蒙古族民間美術的作者沒有創作權的觀念,這也是與專業美術工作者的一大區別。任何一個傳播者都有充分的權力根據需要來改動那些生活中的民間美術品,無論如何改動,民間美術傳統美的特色始終得到保留。
四、鮮明的原發性
從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存在形態來看,具有與現實生活重合的性質,是藝術發生的原點,我們通常稱其為“原發性”。原發性不僅在于民間美術的生產是自發的,更重要的是它顯示了廣大牧民對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審美創造活動。蒙古族民間藝人在創作民間美術時,即不炫耀技巧,也不矯揉造作,憑著自己的智慧和生產技能進行創作,帶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點,它遠比其它藝術更貼近現實生活。在內容上,它往往貼近于生產和日常生活情景;在形式上,一般不做過分的雕琢、修飾,保持著清新、質樸的原發性。在現代社會,雖然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社會工業化生產的進程,使得不少蒙古族民間美術被人為淘汰,然而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原發性特點仍然存在。因此,愈是具有廣泛群體性的民間美術門類,就愈能反映民族的本原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蒙古族民間美術始終像一面鏡子,反映著草原牧民對生活的感受,貯存著可貴的知識,情感和技術。從這些物化的文化藝術符號之中,我們可以體味蒙古族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審美取向,以及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很多作品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是祖國燦爛文化寶庫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我們應該繼承和發展蒙古族民間美術,為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阿木爾巴圖.蒙古族美術研究[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7.
實用美術的客觀規律是實用與美的辯證統一。實用,始終是第一性的,占據首位;美,是從屬于實用的,是以實用品的物質材料,工藝條件和使用場合等為標準的,兩者結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強物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蒙古族民間美術,始終遵循著實用與審美緊密結合的創作原則。盡管蒙古族民間美術的魅力能讓人魂牽魄動,但是它的第一特征仍然是它的實用性。他的發生,發展均與牧民的勞動與生活相伴相隨。它既是牧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實用品,又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張道一先生在論述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時曾指出,民間美術是同廣大人民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就其主流來說,多帶有實用性,雖然有一部分也帶有“純藝術”的特點,但仍距其實用性不遠。蒙古族民間美術的作者是廣大牧民和民間匠師,其中絕大多數民間美術品是他們在勞動生產的業余時間制作的,主要為自己使用、欣賞。因此,表現了他們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觀念。蒙古族民間美術和民俗活動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是伴隨民俗活動而發展的。在民間的宗教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節日賽會等活動中,蒙古族民間美術創作也最為活躍。由于眾多的蒙古部落,在地理條件、風俗、感情、氣質等方面互有差異,又在民間美術中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多彩的風格,這些美術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馬鞍皮具、金屬器皿、雕刻氈帖、服飾地毯等)有的用于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剪紙、刺繡、圖案裝飾、壁畫等)具有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器物要在適應人的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利用造型、色彩等創造性組合,造成形式美,讓使用者得到美的享受,無論如何,造物過程中,不能因強化審美功能而損害了器物的實用性。蒙古族民間美術作品,通常以日常使用的居多,或是結合著婚嫁喜事和傳統的節令風俗,它的主體以歌頌生活為主,在形式上表現出強烈的裝飾性。在蒙古族民間美術作品中,我們清楚地看到,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是怎樣和諧地統一在一起。
二、物質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
物質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是蒙古族民間美術另一特征,這一特征主要是指材質對于蒙古族民間美術的造型和功能而言的。蒙古族民間美術選用的材料多是廉價的俯拾即是的自然物質,如用樺樹皮制作生活用品,牧民們自己制氈,熟皮,做皮囊。用氈和皮制作各種繡氈,布利阿耳靴,鞍具等。他們用大自然賦予的各種原料制成了花色繁多的實用美術品。《多桑蒙古史》記載蒙古八:“其家畜為駱駝、牛、羊、山羊、尤多馬。其家畜且供給其一切需要。在此種家畜皮革,用其毛尾制氈與繩,用其筋作線與弓弦,用其骨作箭鏃,其干糞,則為沙漠地方所用之燃料,以牛以之革制囊,以一種日之羊角作盛飲料之器”。那些骨雕和鑲嵌的首飾匣,骨雕蒙古象棋,嘎拉哈玩具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美術品。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創作過程,始終包含著對材料的開發和充分利用,體現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紋飾、硬度、光澤等自然形態特征。蒙古族民間美術作品大多是人們日常生活,節日活動或祭祀活動中的實用物品,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膽取舍,夸張提煉的手法,形成獨有的特征。蒙古族民間美術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藝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藝。草原上的物質,取之不竭,幾乎一切物質材料都可以作為蒙古族民間工藝美術的表現對象。一般人認為是廢品的材料,蒙古族民間藝術家卻能將其變廢為寶,創作出樸實無華的藝術品。令人贊嘆的是,蒙古族民間藝人們在利用原材料的同時,善于識別、保持、發揚物質材料固有的自然美——色澤、肌理、質地等,這種自然的美往往是人工難以獲得的。這反映出草原牧人所持有的那種淳樸、坦率、真誠的素質和審美意識,很好地將材料與自然美充分利用,實在是難能可貴。
三、創作的隨意性
蒙古族民間美術最善于真實,深刻地反映民族生活風貌、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狀態,表現本民族的藝術趣味和風格。蒙古族民間美術的造型和裝飾,超越了所表現對象的生理和物體的科學屬性而以創作者自己的心中之意念、意象,即以“心”的幻覺去補充“眼”的不及,將所表現對象賦予傳統所規定的觀念,因而他們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均是隨意的,或是規整的概括,或是裝飾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是大膽的夸張。只要他們認為好看的、美的、就都是合情合理的,這是一種可貴的主體意識。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傳播本身就是再創作活動。對民間美術的創作來說是不斷刪改和不斷加工的過程,蒙古族民間美術的作者沒有創作權的觀念,這也是與專業美術工作者的一大區別。任何一個傳播者都有充分的權力根據需要來改動那些生活中的民間美術品,無論如何改動,民間美術傳統美的特色始終得到保留。
[關鍵詞]肅北縣;蒙古族文化;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4-0057-03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段的南、北兩側,是甘肅省重要的礦產品和畜牧業基地之一,旅游資源豐富,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一、肅北縣旅游資源特色
(一)地域遼闊,景觀奇特
肅北縣冰川、雪山、湖泊、草原、濕地、荒漠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交疊,具有旅游資源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境內南、北兩山分布著大量的巖畫、石窟壁畫、城堡遺址和塞墻烽燧等文化古跡,南山地區山川重疊,峽谷縱橫,造就了豐富的自然景觀。這里有雄偉壯麗的大雪山、象牙山、團結峰,有奔騰不息的黨河、疏勒河、榆林河、石油河,有中國距城市最近的大型冰川透明夢柯冰川、雄渾壯闊的德勒諾爾天池(又稱野馬峰天池),還有幽深寧靜的黨河大峽谷、國家級甘肅省鹽池灣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哈什哈爾國際狩獵場。
(二)民族風情別致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蒙古族有“雪山蒙古族”之稱,其服飾、飲食、住房、生活習俗獨具特色,賽馬、射擊、摔跤等體育運動和民族歌舞久負盛名。其中,蒙古族服飾被甘肅省文化廳批準公布為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
(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肅北縣周邊與1個國家、3個省區接壤,毗鄰國際旅游名城敦煌,緊靠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嘉峪關。縣城所在地黨城灣鎮距國道215線70公里,距敦煌116公里;北部馬鬃山地區由橋馬邊防公路與國道312線相連距離154公里。境內鄉鄉通公路,交通便利。[2]
肅北縣既有綜合的自然景觀,又有頗具特色的雪山蒙古族人文景觀,這些都決定著本地區發展旅游業的良好前景。目前,以黨河峽谷和透明夢柯冰川開發為重點的旅游業正在興起。總投資2860萬元的石包城至透明夢柯冰川公路也已通車,為冰川探險游、科考游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不久即將建成的游客接待中心更能滿足廣大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二、肅北縣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肅北縣雖然目前已確定了以黨河峽谷休閑避暑、雪山蒙古民族風情、冰川探險和戈壁風光為主的旅游產品開發思路,并初步形成了以黨河峽谷生態游為龍頭,以冰川開發、狩獵旅游為突破口,以自然風光游、民族風情游、登山探險游為補充的旅游開發格局,[3]但是旅游事業剛起步,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還處在初始階段,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旅游產品開發不足
旅游產品的開發缺乏廣泛性,停留在表面,對游客缺乏吸引力,不能調動游客的參與熱情。
(二)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景區內缺乏必要的基礎配套設施,比如在透明夢柯冰川無通訊信號,沒有高中檔次的賓館酒店,缺乏接待大規模旅客的能力。旅游景區間道路狀況也不能完善。
肅北縣在旅游開發中凸顯的是自然景觀,人文特色不明顯。
三、肅北縣旅游開發對策
(一)著力開發蒙古族文化旅游資源,構建民族文化生態旅游
“不會解讀現代人心,不能滿足現代城市人群的精神需求,任何旅游產品的開發都難以成功。”[4]文化旅游、生態旅游、海洋旅游、沙漠旅游、探險旅游是旅游市場未來需求的五大時尚旅游產品,民族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主流。[5]特色鮮明的民族風格能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們產生新鮮感,而新鮮感是現代旅游活動重要的動力之一。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和生態旅游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應把二者結合起來。比如對許多傳統的民族節日要深層開發,這些民間節日獨具民族特色,保存著許多古老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的痕跡,有必要選取若干予以重點、深層次地開發,從而提高游客的參與性。許多節日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旅游產品應該使游客在傳統節日的參與過程中,在生態旅游的過程中,不僅僅看到尚存的美景,感受到回歸自然的情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及彼,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真正從內心深處樹立起善待自然、善待萬物的環境倫理觀念,從而在行動中能自覺地維護和改善人類的生存空間。
強化蒙古族民俗風情游設施,在相關的旅游景點景區增加民族特色服務。如建造蒙古族傳統民居,進行民族歌舞表演等,也可以讓旅游者在蒙古族同胞家中吃、住,親身感受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歌舞表演才能。這就需要在通行較方便的重點地區,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村落作為接待點。首先,要做好住房硬件措施,因為民居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展現,一定要體現它的傳統文化特點。這項工作要有長遠打算,使這些居民點的住房及生活設施在保持蒙古族風格的前提下,逐年加以改造和修繕,使其達到較高的水平,并由此改善當地農牧民的生活質量。其次,創造條件提高游客的參與熱情。一是對蒙古族農牧民日常生活的參與,如讓游客放牧、學做蒙古族特色飲食,酸奶、糌粑、熬奶茶等,使游客體會到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二是讓游客參與民族歌舞活動,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加之近幾年草原旅游的持續升溫,許多游客喜愛蒙古族歌舞,也可加以教唱。
要想做好這些,需于提高當地旅游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比如加強本民族文化知識的積累,提高語言溝通能力、歌舞表現能力等,需要組織一定的培訓。
(二)積極開發游客市場
目前,肅北縣旅游人數較少,沒有形成規模。從景區的接待能力和基礎設施情況出發,可考慮提前開發高端消費者,以周邊知名旅游城市敦煌、嘉峪關為平臺,吸引國內外旅客。比如通過敦煌、嘉峪關、酒泉的旅行社吸引游客,這樣既能提高知名度,又能從容接待。另外,在考慮開發高端旅游消費人群時尤其不能忽視本地區及鄰近城市消費群體,要滿足他們鄉村游的需要。據有關部門統計,鄉村游已成為目前我國城市居民首選的旅游形式,肅北縣所在的酒泉地區有近百萬人口,如果加上鄰近的嘉峪關市,人口逾百萬,這是不容忽視的潛在旅游消費人群。城市居民鄉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對原生異質文化的新鮮感,通過對當地農牧民日常生活的參觀,通過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居住環境、、歌舞表現、民族工藝等,滿足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需要。這樣的旅游形式,還可以使當地人從中得到直接的經濟收入,這就能促使當地居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使那些由于社會時代變遷而失去了實用價值的民族傳統文化也轉化其生存方式和用途,繼續傳承下去,實現民族文化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的雙贏。
(三)做好景區景點建設工作
開發初期少投入,對景區不要進行盲目的投資和大的改動,在旅游景點特別多的主要景區,設立商店、餐廳、旅館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招待點,以滿足部分游客的多日旅游。同時,在旅客經常去的危險地段設置安全保護措施,必要的地方設立通訊設施。對于景區景點的建設必須考慮整體的協調和民眾的崇拜心理,要合理規劃,既要開發又要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應該加強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的結合,充分挖掘和景區景點有關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族特色等,通過宣傳手冊、導游人員進行必要的宣傳。對一些自然旅游資源要能夠進行一定的科學解釋。
(四)做好旅游紀念品的開發銷售工作
肅北縣蒙古族服飾已被甘肅省文化廳批準為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另外,一些獨特的生產、生活用具也可以開發成微型紀念品。本地區有麻黃、鎖陽、雪蓮、蓯蓉、鹿茸、熊膽、豹骨、牛黃等名貴藥材以及風格獨特的手工藝品,這些都可以加以開發,使其成為旅游饋贈佳品。
在旅游資源開發中應該注意對原生態資源的保護,不能邊開發邊破壞,要防范白色污染,設置相應的垃圾收集設施,方便游客游玩。還要解決好景區內的放牧(比如透明夢柯冰川和石包城城堡遺址周圍的放牧)、種地問題,例如對這一尚未開發的歷史遺址要進行保護。在距離石包城古城堡不遠的石包城鎮有一座古建筑遺址,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周圍的機動車修理廠、小餐館等都對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另外,景區的開發勢必觸動當地百姓的切身利益,特別是景區禁牧、禁種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部分百姓的經濟收入,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百姓的利益,采取合適的方式予以補償,換取當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進而使之積極投入,在旅游開發中得到實惠,這應該是旅游開發的目的所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利用占有資料的優勢辦好政府公眾信息網,較快地更新資料,進一步提升瀏覽人數,特別是增加互動論壇等,宣傳本地民族民間文化、景區景點;與知名媒體合作,舉辦類似“玄奘之路”商務旅游的活動,提升本地區知名度。
總之,肅北縣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尤其是與漢族地區的主流文化相比體現出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強烈差異性,也正是這種差異性吸引著眾多旅游者前往探尋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少數民族衣、食、住、行、婚姻家庭制度、喪葬習俗、、工藝、藝術等,都可以成為開展旅游業可利用的資源。在開發中要深入分析旅游開發對當地社會文化產生的正面與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開發規劃方案,避免出現國內有些民族地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帶來的民族文化的異化和偽民俗現象,導致游客銳減,影響當地的經濟收入。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作為緊張、繁忙、喧囂城市生活的調節劑,頗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態旅游會使越來越多的人在遠離城市的農村、民族地區得到不同的生活體驗,具有自然原生態、蒙古族風格、草原文化的肅北縣將會成為各種探險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旅游業也會給本地區帶來可觀的收入。誠如一位民俗學家所言:“美好的大自然、淳樸而祥和的原初性民俗文化,以及能使人們紛亂的心靈歸于平靜的宗教生活,都是治療‘現代都市文明病’、恢復被扭曲了的人性的最佳 ‘療養院’。” [6]
[參考文獻]
[1]遲巨貴,何端中,李宗績.飛天故鄉――酒泉導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2]走進肅北[EB/OL].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2008-04-22] /ReadNews.
[3]甘肅省旅游協會咨詢中心,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R].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