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活的啟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喜歡下棋。三棋老師見我有能力,便讓我參加三棋。經過三棋老師的培養,我的棋藝越來越好,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了。在班里是一個頗負盛名的小“棋圣?!钡也荒苄陌怖淼玫慕邮苓@個贊譽。因為我曾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有一天,老師讓我和一個從中心小學轉過來的同學下圍棋。我看看了他,足足比我矮一個頭。我輕蔑地笑了笑,漫不經心和他比試起來。漸漸,我驚訝了。看著他那自信的笑臉。我開始自暴自棄,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贏了。回到家,我生氣的大叫一聲,引來了媽媽,媽媽問我出什么事了?我把事情的經過從頭到尾的告訴媽媽。媽媽頓時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強中自有強中手,你現在知道了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俗話說:‘一分勤勞,一分回報。’因為你不肯努力,而別人的付出比你多,自然回報也很多,他也就贏得了你。”
夜深了,靜悄悄的夜晚讓我的心無法平靜下來。這個夜晚,給我留下了太多的回憶和永久的啟示。
第二顆種子聽后皺著眉頭顫抖地說:“我可沒有你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許碰到堅硬的石頭;我若用力向上鉆,可能會傷到我脆弱的莖;我若長出幼芽,難保不會被蝸牛吃掉;我若開出美麗的花朵,只怕會被玩皮的小孩連根拔起;我若結出誘人的果實,只怕會被不勞而獲的家伙偷偷摘去。我還是等安全一些再作打算吧!”于是它繼續縮在那一片自認為十分安全的土壤中。幾天后,在院子里覓食,它就這樣一聲不響地成了小雞可口的美食。
第一顆種子一直努力的生長著。這期間它受過傷,挨過凍,哭過,笑過,也被人踐踏過,還被蝸牛啃嚙過,但是它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每當寒夜來臨,一切都沉寂下來的時候,它也許不時的會感到一種難以抑制的孤獨和凄涼,但它總是一遍一遍的對自己說:“我不能放棄!因為我有夢呀!”終于有一天,它長大了,開出了嬌妍的花朵,結出了累累的果實。它笑了,很開心!很滿足!
同樣的生存空間和生活環境,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命結果,這奇怪嗎?其實,比起第一顆種子來說,第二顆種子并不缺少什么,它所缺乏的也許僅僅是信心、勇氣和不畏艱難的冒險精神。
人的一生會有許多關口,你可以猶豫,但不要猶豫太久,你可以省思,但不要讓省思
成為自己停頓的借口。未知的未來可能危險,可是停頓不會更安全。讓生活像一條流動的河吧。深呼吸,向前去!
關鍵詞:鄉村生活 道德文化 高校德育教育
一、引言
高校的德育教育雖然一直被強調,但是其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德育教育作為教育界比較特殊的教育內容,雖然沒有被文化教育那樣重視起來,但是其教育意義卻非常之大。隨著教育工作者對近年來社會出現的一些現象分析,教育也要向著“先做人后做事”的方向努力。一個優秀的知識工作者,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素質,那么其對社會所帶來的就不是貢獻而是傷害。近年來,在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事件。影響最大的就是地溝油事件,專家分析,地溝油的提煉,沒有博士學位的人是無法研制出來的。由此可見,即便在高的科學素養,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教育,即便再高的學位也是沒有意義的。相反,在利益促使下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去體驗鄉村生活中的道德文化智慧,體味其中的淳樸與真實。因此,本文的重心在于研究鄉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啟示。
二、鄉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分析
鄉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一種真正形式上的文化。鄉村的生活,自然祥和,充滿淳樸善良的氣息。我國農村的覆蓋面積還是非常大的,農民給我們最多的印象就是辛勤、樸實、善良、堅韌。很多美麗的詞匯,都能夠在鄉村的生活中找到,讓我們真正的能夠體味到那份純真。鄉村的智慧與文化,則更加顯得光彩耀眼。二十四節氣的總結,對于土地的了解與熱愛,天氣的瞬息萬變,似乎都能夠在老百姓的心中。他們似乎就真正的了解大自然,他們身上的智慧雖然沒有一些科學家那樣的燦爛,卻更見顯得樸實無華,具有親和力。
三、高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分析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的教育現狀,近年來從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事情,就可以分析得出,教育狀況并不好。高校作為一個更加自由廣闊的學習平臺,給予了學生們更大的發揮與學習的空間。但是在管理方面,卻沒有更加切實有效的管理機制。所謂的自由與廣闊往往成為了一些學生們放縱自己的空間與機會,與預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從幾個方面考慮,高校德育教育的狀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缺失。
誠實守信已經越來越沒有影響力。這個問題似乎可以聯想到一個故事,在一個快要被浪潮吞噬掉的小船上,裝滿了金錢、愛情還有誠信等人的本性。但是這個人丟掉了誠信,而獲得了生存。誠信在當今社會似乎也變得和那個危難時候就會被丟掉的一樣,越來越不值錢。誠信本來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要求,但是卻成為了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近年來,學術詐騙,一些具有
很高學歷的博士或者是科學家們,居然采用拿來主義的方式,來欺騙國人,說自己研究出了什么最為先進的技術。采用這樣的手段,還換取龐大的利潤。但是卻失去了誠信,失去了作為一個學者最基本的道德素質。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高校給予學生們學習的平臺,傳授他們知識與學習方法。但是這些畢業后投身社會的學生們卻連最基本的誠信道德都無法做到,進而欺騙社會,騙取利益。
公德心,是對于學者們的第二個考驗。近年來,直到現在,地溝油一直存在著。危害著國人的身體健康,讓黑心的廠家獲取龐大的金錢利益。但是,專家們已經給予了回應。地溝油的提煉過程復雜,技術困難,沒有博士學位的專家是沒有辦法實現這一技術的。這一現象又深刻反應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嚴重問題所在。步入高校的大學生們,通過自身努力與拼搏,成為飽學之士。但是,卻在利益的驅動下,做起了危害社會,危害人民的勾當。這樣的高材生,培養他們真的是有意義的嗎?經過多年的心血,培養出來的就是這些血淋淋的劊子手嗎?他們用自己的學識以及超強的智慧,制造了侵害人們身體的劣質食用油。為了金錢利益,連自己的良心也丟掉了。這個現象深刻的反映了,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嚴重缺失。
愛國主義在步入高校后,已經漸漸被部分學生們遺忘,從而踏上了與自己祖國相反的路。祖國給予我們學習的平臺,機會,但是當那些高材生獲得了足夠的空間的時候,卻選擇了出國留在外國,為外國貢獻著自己的生命與智慧。高校的德育教育真的應該給予學生們更多的關注,培養人才的時候,是否應該考慮一下是否應該先培養品德過關的人才。學習成績無法確定其所有,有才無德的人才必將成為社會未來的禍害。
總之,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著較大的問題,現在的狀況下,急需一種精神或者是文化來影響高校的德育教育,影響在高校學習的人才們。
四、高校德育教育與鄉村生活的道德文化
經過分析,高校的德育教育現狀比較慘淡,存在這很多問題。應該明確的是,人才的定位并不是其智商有多高,學習能力有多強。道德品質也應該能作為其最為主要的考核標準,沒有良好品行的高材生一樣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從上文中分析,可以知道,愛國主義、良心以及誠信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點。這些最為基本的德育內容,卻成為了目前缺失最為嚴重的道德素質。那么,針對目前這些現狀。是否可以考慮一些比較傳統的文化呢?考慮那些雖然傳統,但是卻依然純潔質樸的文化,來結合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給予學生們更多的道德教育。
(一)鄉村生活的道德文化
雖然鄉村的生活沒有那么多色彩,簡單而似乎顯得枯燥。但是,鄉村的道德文化卻一直沒有缺失,人與人之間的淳樸,簡單,讓生活更加簡單明了;更加樸實無華,卻充滿人性的美麗。鄉村文化,講究誠信,善良的農民,從來不會多拿別人一分錢。自食其力,通過自己辛苦的勞動來獲得應有的價值。很多舞臺上,也演繹過這樣的場景。那些淳樸善良的勞動人們,不喜歡外表的美麗與光鮮,他們認為勞動才是最為光榮的。答應別人的事情,從來都不會食言。雖然沒有經過特別多的高級教育,卻懂得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這就是道德最為基礎也是最為精彩的體現。在微小的事情上才能夠體現一種精神的偉大。誠信老實的鄉村人,對于答應別人的事情從不食言,也絕對不會反悔。讓眾多所謂的學者們欽佩,他們的笑容也是最為純真的。
鄉村的生活簡單而樸實無華,雖然那么清苦,卻依然不會被外界所影響。他們的生活中充滿著良心兩字,他們的信仰也許沒有那么高尚,但是他們都信仰良心。農民的口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話語。我沒什么信仰,但是我們會信仰良心。良心對于他們就是一種使命,一種生命最高的價值體現。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這些通俗的言語都是來源于鄉村,他們本著這樣的信念,世世代代的經營著屬于自己的平凡生活。但是卻在平凡中,培養了多年的良好道德文化,值得多數人學習。
(二)高校德育教育應該引入鄉土氣息
在很多情況下,高校教育似乎都給學生們知識上的灌溉,給予他們大而全的教育方式,總是將實用的東西概念化。那些所謂的德育教育都是書本上的文字,得不到學生們的重視,也收獲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沒有形象化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們真正去體會,去回味。一味的宣傳:誠信、愛國、道德。但是,卻沒有真正的實際接觸,讓學生們去體味。雖然有些高校也確實將思想政治課程安排到學生的教學計劃中去,但是卻依然收獲不到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如果僅僅是通過學分的約束來教育學生們,收到的肯定不會是預期的效果。相反,學生們也許會出現逆反心理,甚至更加無法真正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引入鄉村氣息,最大的關鍵在于,能夠讓高校的學生們真正的去體味那份純真。鄉村的氣息,雖然給人一種鄉土的味道。但是,面對這大城市的利益誘惑,學生在面對種種吸引的時候而無法得到滿足,因為身邊的色彩太過于鮮艷,而無法讓他們真正的去感受其中的樂趣。這樣就會在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與奢求,這種渴望慢慢成為了一種欲望。在學校的時候,成為了一種被壓抑的欲望。而等到了社會上追求理想的時候,卻往往因為社會的現實與殘酷,而無法得到滿足。這時候,一旦有一種捷徑,能夠讓大學生最快的實現其已經被壓抑已久的欲望,就會讓他們忘記曾經所謂的道德與素養。因為,他們沒有過真正的道德底線教育,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嚴重的影響與后果。只是為了滿足曾經壓抑已久的欲望,而放棄了自己的本性。因此,身邊的影響最為重要,會對其以后的選擇都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鄉村的樸實與質樸,正是可以淡化大學生們那內心的貪婪,讓他們清楚認識大什么才是生活的最高追求。
五、結語
鄉村生活雖然充滿這鄉土的氣息,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以及淳樸的鄉村氣息卻值得多數高校在德育教育中給予參考。生活中的誘惑往往存在于自己的身邊,大學校園處在繁華的城市中心,遠離了生活的鄉村,卻帶走了很多質樸的情感。給予學生們鄉土的文化,讓他們更多的清醒的活在對于生活的真正追求之中,而不是只為追求奢華的生活,滿足自身的欲望。在追逐了很久之后,也會慢慢明白,生活的真諦在于造福社會,讓自己的價值得以最大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楊嬌珍,論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高校德育課教學中的應用[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5):59-62
[2]胡偉偉,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創新的實踐探索[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8):111-112
[3]金素梅,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高校德育研究的新視野[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231-233
關鍵詞: 教育即生活英語教學啟示
一、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內涵
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他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盵1]因此,教育就是要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創造適合兒童生長或生活的條件?!敖逃瓷睢睆娬{了生活對教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杜威認為人類生活需要教育。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開篇明確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并斷言“教育在它最廣的意義上就是這種生活的社會延續”[2]。在傳統教育中,教育與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教育發生在神圣的學校殿堂之內,而生活游離在殿堂之外,無法登教育的大雅之堂。學生進入學校就是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于生活的科學世界里,所學的知識也僅僅適用于這一世界,與生活無關。杜威正是基于這一點對傳統教育進行了批判,提出了“教育就是生活,就是生長,就是對經驗的改造”。而生長和經驗的改造一定是在具體的生活中進行的,它們不是自動完成的,而是需要教育的引導,教育的過程就是兒童生長、發展和經驗增長的過程。作為生活中的人,他不能沒有教育,教育是人生活的一種存在方式,人是為了生活才需要以這樣一種方式存在的[3]。
其次,教育必須奠基于現實生活,關注現實生活。杜威認為傳統的學校教育割裂了兒童現在的生活經驗,沒能為兒童充分生長創造必要且適當的條件。他認為傳統學校教育的“最大浪費是由于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運用它在校外所獲得的經驗;同時,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學校里所學的東西應用于日常生活”[4]。因此,在傳統學校里,“求知”變成了純粹的智力性活動,知識的獲得純粹是一種量的積累,知識的掌握主要表現為準確的記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成為應付標準化考試的行為訓練。而在杜威看來,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基礎和靈魂,離開了生活和經驗也就沒有教育。生活是一個時間過程,它是動態的,它是每一個生命個體存在的方式,教育只能是面對每個生命個體的教育,教育的目標也只能是追求人的生命的發展和延續?!敖逃瓷睢辈⒉皇钦f教育與生活意義等同,而是強調教育對兒童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對生活的影響。
二、對當今英語教學的啟示
我國目前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費時多,收效低”的現象。如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中,英語教學往往是脫離生活實際,只關注形式,不重視生活意義;強調語法結構,而忽略了語言的功能。結果,學生一旦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卻出現“聾子英語”(聽不懂)和“啞巴英語”(說不出)等現象。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要求教學關注學生整個生活世界,賦予教育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他認為,“語言主要是一種社交的事情,是我們把經驗傳遞給別人、又從別人那里取得經驗的工具。當人們使語言離開了它的固有目的時,語言教學就變成了一個復雜的困難問題,為語言而進行語言教學是多么荒謬啊?!绻陨缃坏姆绞角笾谡Z言本能,就會不斷實現與現實接觸,結果是兒童心理總有事要講,有話要說,有思想要表達。當兒童有了各種材料和事實要求談論時,他們的語言就變得更優美、更完整,因為它是來源于現實的”[5]。這給我們當前的英語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貫徹生活化的理念。
(一)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受到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工具理性的支配。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有對書本的認識,缺乏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體驗;只強調知識的傳授,沒有交往和實踐;只有封閉的班級和課堂,沒有豐富的課外生活;只強調學校的教育,沒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生活空間。這種英語教學遠離了學生的思想和生活,也就遠離了學生所處的英語語言交際圈,遠離了學生已取得的生活經驗,遠離了我們實施教育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要改變英語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英語教學生活化的理念有助于我們認識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際交往中、在一切語言活動中學習英語。生活化的英語教學是建立在廣闊的文化背景、豐富的文化現象和學生自身的語言實踐基礎上的,而不再是僅僅將語言的句法、結構、詞匯的記憶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從而使得教學內容包含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入更多的語言實踐。生活化的英語教學將英語教學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要求我們的英語教學應該突破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突破課本和課堂的限制,到現實生活中去發掘更多更豐富的材料。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要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如廣播影視節目、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報刊雜志等;根據英語教學的特點,還可以適當地選用國外的教學資料,以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另外,生活化的英語教學還積極支持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組織學生建立班級圖書角或圖書柜,鼓勵學生制作班級小報、墻報,促進學生交流學習資源。
(二)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情境設置
杜威主張在思維的開始階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生活化的英語教學正是提倡在生活背景下進行情境化學習,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來進行知識建構,從而改變了傳統教學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開始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知識的建構作用。教學的過程就是將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情境化再現的過程。這樣,新學習的內容很容易與學生的原有經驗發生聯系,使之能較快地同化或順應,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習過程的優化。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生活情境的再現,可以促進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情境中,從而能夠學以致用。生活化英語教學意味著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教學過程的生成性、方法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意味著教師的教學活動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不是達到對英語語言知識的理解,而是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也即“用語言做事”。
(三)創設一種平等對話式的課堂交往模式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灌輸,教師常以知識權威和社會代言人自居,要求學生絕對地服從自己,教師控制著課堂,而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結果,“雙向交流”變成了“單向傳遞”,教代替了學,學無條件地服從于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最終壓抑了學生的個性,難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生活化的英語教學要求創設一種平等對話式的課堂交往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平等對話,建立起“我―你”對話式的平等關系。在對話中,師生雙方的生活經歷、體驗、感悟都作為教學出發點,師生作為活生生的人共同投入真實的教學活動中;在對話中,師生是平等的人與人的關系,教師不再是權威,而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學中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己動腦、動心、動情、動手;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教學看作是師生人生的一部分,一段生命的歷程。
杜威這種回歸生活的教育主張是在批判當時教育脫離生活的現象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時至今日,它依然對當今英語教學有極大的啟發: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是為生活服務的。這種教育思想為英語教學提供了一條回歸生活之路,教學要適應生活的需要,適應人的需要,要為人的生活服務。我們應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使得學習英語的過程就是經歷生活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158.
[2]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3]翟楠.教育?生活?課程――杜威教育理論的生活化傾向[J].蘭州學刊,2005,(1):310-311.
今天,我在中央一臺看到這樣一條新聞報道:一個曾是家財萬貫的人,因為迷上了吸毒,害的家破人亡。萬般無奈之下,他的媽媽與姐姐只能一次次把他送到戒毒所,但是,他屢戒屢犯,后來他自己竟有了自殺的念頭,幸虧他的媽媽及時趕到,才把他從死神手里奪了回來?。。。。。?/p>
最后,他終于戒毒成功了,因為他的那顆“鐵石心腸”的心被他媽媽的淚水與家人們的親情感動了。
說到家財萬貫,應該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有錢是否做了有意義的事呢?像新聞里說的那樣?拿錢去吸毒,這是極不應該的,現在,我國的許多工人因為文化水平低,有的家里有一個人已經下崗了,而有的家庭卻夫妻雙雙下崗,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如果我有很多的錢,我則會辦一個工廠,幫助那些下崗了的叔叔阿姨們恢復往日的歡笑,這該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