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雛鷹起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在“學飛”中,懂得管理
學校可將“雛鷹小助手”工程建設的培養對象確定為兩個層面:一是校級“雛鷹小助手”――導護值日學生;二是班級“雛鷹小助手”――班長、紀律委員、衛生委員、文藝文員、體育委員等。
1.1 知人善任,擇優選拔。新學年伊始,班主任應在訪談、了解的基礎上,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依據揚長避短的任用原則,觀察、確定班級干部的人選,對于已挑選合適的人選,先讓其班級干部工作,以便在工作中對他們進行考察。同時讓他們在臨時工作期間,用自己的熱情和能力贏得同學們的信任和支持,等同學們對干部有一定的了解后,再通過民主選舉或民意測評來最后確定。這樣可以形成有威信的班級干部集體,為班級日常工作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各班班級干部確定后,由中高年級各班級的班長和紀律委員組成學校的校級“雛鷹小助手”,負責導護值日管理工作。
1.2 專題培訓,明確職責。新學年初,由學校通過專題輔導和日常管理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各班級的班級干部進行“雛鷹小助手培訓”專題輔導講座,加強班級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培養工作,使之盡快成為教師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得力小助手,從而實現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半r鷹小助手培訓”專題輔導安排可參考如下:
時間培訓內容參加人員
第一周“雛鷹小助手”工程建設開班儀式:讓雛鷹在實踐中成長全體領導、班主任及各班班委會成員
第二周班長的地位、作用和職責各班班長
第三周紀律委員的地位、作用和職責各班紀律委員
第四周衛生委員的地位、作用和職責各班衛生委員
第五周文藝委員的地位、作用和職責各班文藝委員
第六周體育委員的地位、作用和職責各班體育委員
通過專題培訓,使學生干部明確基本要求和目標,了解掌握班級干部各崗位的職責要求,明確不同崗位的責任和義務。
2 在“跟飛”中,學會管理
在班級干部的培養上,首先應對班級干部嚴格要求,通過教育和培養,努力促其盡快提升。同時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位班級干部,樹立他們的威信,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放手讓他們獨立開展工作,發揮各自的才能。
2.1 創設機會,指導引領。班級干部的管理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要在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的支持與指導幫助下,通過班級干部的管理實踐逐步形成。為盡快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教師應多創設機會,讓班級干部在工作中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合作,增強其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信心和勇氣。對于個別不負責任的班級干部,應在教育轉化的基礎上適時進行改選輪換。這樣不但可以讓更多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得到鍛煉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集體主義榮譽感,同時形成競爭機制,讓每一個班級干部都有危機感:如果自己不努力,將會有其他同學頂替自己的位置;還避免了個別學生擔任班級干部時間過長而產生的優越感和疲倦感,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
在班級具體工作的開展中,班主任的個別指導尤為重要,尤其是對于新任班級干部的個別指導,不僅要告訴他們做什么,還要具體教他們怎么做。譬如,文藝委員組織開展活動,常常需要全班同學參與,因此要注意充分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在活動前,班主任要認真聽取文藝委員的想法,對活動方案的不足之處給予指導,必要時還應做好個別學生的工作,讓他們在活動中積極配合文藝委員的組織,從而避免活動過程中的混亂和冷場出現,積極為文藝委員創設良好的氛圍,以利于其增強自信,樹立威信。
2.2 榜樣引路,樹立典型。班主任要及時總結表揚表現突出的班級干部,利用每周班會時間,針對上周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進行總結,大力表揚近期對班級負責,工作認真的班級干部,然后提出新的要求,明確工作的努力方向,以此激發學生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促進班級干部隊伍素質的提高。
3 在“單飛”中,做好管理
從發展的角度來講,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外在因素起的作用越大,其持續教育功能就會越小,如果學校和老師把學生成長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內化為學生認可的內在因素,那么其教育和引導作用就會越明顯。因此,在學生干部自主管理上,應積極創設讓學生自我實踐和自主管理的機會,讓雛鷹早日實現“單飛”。
3.1 班級雛鷹自主管理。在班級雛鷹小助手的自主管理上,主要在學生自主學習和活動時期進行實踐引領。
3.1.1 管理目標。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是學生自我教育的漸進過程,但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在管理目標的落實和學習的有效性方面會存在差異。為此,要求學生干部在班級內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個體自我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在明確嚴明的紀律要求下,讓每個學生個體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在學習上取得應有的成效,在習慣養成上獲得相應的進步。
3.1.2 管理模式。凡是老師不在班級而學生需要自我學習、自我管理時,學生干部就必須進入管理狀態。當天值日的學生干部對全班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情況進行全面監控,能根據班主任的管理目標和要求,保證每個學生個體都能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已有的學習水平和自我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學習和自我管理。
3.2 校級雛鷹自主管理。校級“雛鷹小助手”,是一個學生自主性管理體系,涉及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應主要分常規管理和重點管理兩個方面進行實踐引領。
3.2.1 常規管理。在具體自主管理實踐中,校級“雛鷹小助手”負責每天進行衛生責任區打掃、紀律、衛生保持、課間操、就餐秩序等方面的常規檢查,次日進行匯總、反饋和公示。
內容摘要:企業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企業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都處于一定的生存環境當中。傳統的理論主要集中于市場環境的研究,缺乏對企業非市場環境的關注。然而,作為企業外部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非市場環境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文將在有關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非市場環境的概念及影響做進一步的闡釋。
關鍵詞:非市場環境 政府 非政府組織 公眾
關于非市場環境的文獻綜述
對于許多企業來說,市場上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它們的產品和服務、經營效率、內部組織結構、供應鏈組織、分銷渠道和聯盟網絡,而且還取決于如何有效處理政府、利益集團、激進主義分子和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Baron,1995)。這些團體產生的力量能夠阻止企業進入新市場 ,限制產品價格上漲 ,提高企業的競爭成本。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發掘新市場 ,解除政策管制 ,減少競爭對手 ,創造競爭優勢 (衛武,2008)。雖然這些力量出現在市場外部,但是常常與市場力量相互影響 ,本文將這些力量稱為非市場力量。而非市場力量通常會對企業績效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企業經營戰略中這些非市場力量被認為應該與市場力量受到同樣的高度關注 (Shaffer,2000)。
Baron(1995)指出:商業環境由市場因素和非市場因素構成,任何戰略規劃都必須整合市場和非市場因素;公司的總體環境,一方面可由市場來控制,另一方面可由非市場來控制。企業非市場環境作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軟土壤,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對企業而言,必須對企業的非市場環境有足夠的重視,并針對非市場環境的特點,在企業戰略制定過程中,充分的給予考慮。盡管現有關于對市場環境的研究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但是對企業非市場環境的研究則明顯不足。因此本文為將對企業非市場環境的概念及對企業的影響做進一步的分析,希望具有啟發作用。
企業非市場環境的概念
企業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企業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處于一定的生存環境中,并對環境進行了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這里所謂的生存環境也就是指市場環境和非市場環境。由于非市場環境概念的提出與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對于市場環境的,因此在對非市場環境概念做出的界定中,同時探討了市場環境。在經典的戰略管理理論中,市場環境是指由宏觀經濟因素、競爭者、供應商、顧客等因素組成的企業外部環境,其特點由需求的特點、競爭的緯度、市場競爭的規律、成本結構、技術進步的特點和速度等決定。市場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企業所處的行業及產業結構(Porter,1980)。
非市場環境是相對于市場環境而定義的。Jean J Boddewyn(2003)認為非市場是指能夠為市場、企業和其他類型的組織提供秩序的內外部因素,這些因素能夠使它們有效地運轉,并彌補它們失靈的缺陷,所謂的非市場并不指單一的政府、公共利益相關者或公共事務。從企業角度,政府的政策、各種非政府組織、公眾、利益相關者、新聞媒體等的介入都是企業從非市場獲取競爭優勢的來源,所以非市場戰略同樣具有更廣泛的定義和內涵。于是學者們從企業非市場環境的不同角度進行研究,也做出了不同的定義。非市場環境包括社會的、政治的以及法律安排等因素(Baron,1997),其特點是由企業與社會公眾、媒體、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所決定的。
馮雷鳴等(1999)認為非市場環境則由公眾、資產保管者、股東、政府、媒體和公共機構等協調的相互作用關系, 這些機構有別于那些市場環境的最大特點在于:多數裁定原則,權益訴訟,較大的政治權利,集體行動,公開化等。衛武(2008)認為,市場環境是指由經濟、競爭者、供應商、顧客等因素構成的企業外部環境,而非市場環境包括社會、文化、政治、法律以及制度等因素,反映了企業與社會公眾、媒體、政府、公共機構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是這些影響不同于市場環境中的影響。
然而,在現有的對企業非市場環境的眾多定義中,Baron. D. P(2003)的觀點代表了目前大多學者對非市場環境的普遍的認識:企業與政府、公眾、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成為企業賴以成功的非市場因素。本研究認為,非市場環境是存在于企業之外,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重要利益關系的政府、公眾和非政府組織三者交織的綜合體。
非市場環境對企業的影響
(一)政府對企業的影響
早在30多年前Epstein就說到,政府可以被視為一個競爭性的工具,幫助企業創造出最有利的環境(1969)。Dunning(1993)也曾說到,在20世紀90年代我們難以想象說,政府對經濟活動的重要塑造作用會減小,而實際上,其更可能會增加。企業也都認識到政府的重要性:良好的政府關系能拓展企業的外部生存空間,為企業創造有利的競爭環境,并也相應地研究制定企業相關的政治戰略或公共事務戰略。從企業管理的視角出發,政府政策以及企業對政府決策的反應,深刻地影響著企業的市場經營成就。
政府作為企業的一種外部非市場因素,在企業所處的外部宏觀環境中處于權利核心地位?!罢ㄟ^制定法律規范,稅收等措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活動。同時政府控制著一些影響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資源,政府可能通過增加政府購買力來改變市場份額、影響市場結構,政府可以制定各種各樣的標準(技術、食品衛生和環境污染等)增加企業成本”(黃忠東,2003)。同時,企業是社會經濟的主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企業為政府創造了稅收,增加工作崗位,對維護社會穩定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所以政府與企業具有相互依賴性。
筆者認為,企業在在處理與政府的關系時,中間也必然存在一個相互議價的過程,由于都希望從對方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某些利益,因為彼此存在相互依賴性。實際情況中,政府往往對企業具有主導作用,企業對政府的政策法規是處于被動地位,在政治集權程度較高的環境下尤為明顯。由此導致了企業和政府力量之間的不平衡,正是由于這種不平衡迫使企業力爭在與政府的議價過程中爭取有利地位,迫使企業采取各種政府事務活動。
(二)公眾對企業的影響
公眾是處于政府和企業之外的一個龐大群體,是社會力量的主體,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社會公眾對企業都有一定的社會期望和社會責任標準,使得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就必須樹立良好的社會聲譽。企業的活動要符合社會的道德規范、符合社會公眾利益,對出現社會偏好及期望做出積極的反應”(Tompson& Strickland,2004)。
企業往往對外宣稱“顧客就是上帝”,是因為顧客是企業賴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只有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其價值才得以實現,于是公眾就構筑了企業生存的根本土壤。正是公眾對企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企業不得不考慮與公眾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為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因此很多企業都重視與公眾的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創造客戶信任的價值。一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與公眾有良好溝通的企業,必然能獲得公眾的高度信任。公眾對企業的信任會直接轉化為對產品的信任,而對產品的信任則是維系客戶繼續購買企業產品的保證。
(三)非政府組織對企業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活動的擴展和延伸,企業和社會中的各種非政府組織、媒體等都有密切的聯系。
由于權力的不平衡,企業和權力擁有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對立和緊張。盡管社會沒有類似政府的公共權力,但作為一種中間力量,企業可以通過處理好與之的關系,借助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可以為企業的非市場戰略的實施掃除障礙、贏得競爭優勢。如隨著環保主義的興起,世界各國的環保組織都會給地方的企業施加壓力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由于人們意識到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危害,這又使得很多食品公司在健康組織的壓力下不再采用高脂肪原料,代之以低脂肪原料;百事可樂率先響應健康組織的倡議,向市場投放減肥可樂和果汁飲料,由此從競爭對手可口可樂公司那里搶到了時常份額;許多企業借助媒體這個傳播信息的工具,了解到政府、社會組織團體及公眾對企業的反應,發現一些潛在的問題,并讓更多的消費者、社會團體、政府對企業有更多的了解,樹立企業良好的公眾形象,獲取社會隱形力量的支持,從而在企業制定與實施中享有更多的主動權。
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的職能也開始有全面掌控經濟建設到公共服務管理的轉變。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并進行合理的監督”(李從新, 2007)。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政府治理本身的局限性,就出現了一些治理領域的中間地帶,這時非政府組織就會起到替代和彌補作用。
結論
非市場環境作為企業外部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受到與市場環境同等程度的關注,而且企業不應該將市場環境和非市場環境相互割裂開來,更多的情況是企業在有意識地通過在非市場環境中的行為和策略來幫助其在市場環境中的競爭活動,從而為企業構建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衛武.企業非市場策略體系模型—基于諾基亞公司的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1999
2.馮雷鳴,黃巖,邸楊.跨國經營中的市場與非市場戰略[J].中國軟科學,1999
3.黃忠東.管理學應重視對“企業政治”的研究[J].經營與管理,2003(8)
4.李從新.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動力-非政府組織[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
5.Shaffer,B. & T. Quasney, C. Grimm. 2000.FirmLeve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of Nonmarket Actions[J],Business &Society 39(2)
關鍵詞 板栗;毛板紅;初花期;氮肥;土壤改良;產量
中圖分類號 S6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4-0060-01板栗是殼斗科栗屬落葉喬木,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近年來,市場對板栗需求不斷增加,增施氮肥用量能有效提高板栗產量[1-2]。為此,探索板栗樹在施用基肥基礎上,初花期施不同水平的氮肥對產量的影響,以提高板栗產量,增加種植收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霞洋村莆田佳果貿易有限公司板栗園,品種毛板紅,海拔約400 m,坡度20~25°,土壤主要是酸性巖土壤,大洋鄉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春暖夏涼秋爽冬溫,年降雨量1 600~1 800 mm,常年日照時數達1 885 h,年平均溫度17.8 ℃,極端最高氣溫40 ℃,極端最低氣溫-5 ℃,年平均10 ℃以上積溫5 256 ℃,無霜期350 d。
試驗樹是2003年定植的嫁接苗,2007年開始掛果,定植規格長×寬為3.5 m×6.0 m,栽480株/hm2,待樹冠郁蔽封行后間伐為7.0 m×6.0 m。穴長、寬、深為1.0 m×1.0 m×0.8 m,穴施廄肥200 kg、過磷酸鈣2.5 kg、稻草10.0 kg、石灰2.5 kg。定植后進入生產管理。試驗樹2008年采果后每株環溝施廄肥50 kg、三元復合肥(15-15-15)1.0 kg、硼砂100 g。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分別為每株環施純N 0.10、0.20、0.30、0.40、0.50 kg,以不施氮素為對照(CK)。單株小區,3次重復,隨機排列。栗樹初花期,折合成尿素用量在樹冠投影線下開深約10 cm左右的溝,撒施后覆土。除施用氮素不同外,其余的生產管理措施一致[3-4]。
1.3 產量測定
板栗成熟時,在樹冠下鋪編織布,采收用竹竿一次性打果,經處理后搜集鮮果稱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氮肥水平的產量
在施基肥的基礎上,板栗初花期施不同水平的氮肥都可以增加產量。由表1可知,株施純N 0.10 kg時產量為2.85 kg/株,折1 368 kg/hm2,比CK增產0.30 kg/株,增幅11.76%;株施純N 0.20 kg時,產量為3.05 kg/株,折1 464 kg/hm2,比CK增產0.50 kg/株,增幅19.61%;株施純N 0.50 kg的產量最高,為3.23 kg/株,折1 550.4 kg/hm2,比CK增產26.67%。
2.2 不同氮肥水平增量的效果
由表1可知,板栗初花期每增施1個梯度(0.10 kg/株)氮肥時,其對產量的貢獻效率就下降一些高度。當施氮肥量從0 kg/株增到0.10 kg/株時,增產板栗0.30 kg/株,增產量∶氮肥量為3∶1;施氮肥量從0.10 kg/株增加到0.20 kg/株時,增產0.25 kg/株,增產量∶氮量為2.5∶1;當施氮肥量從0.20 kg/株增加到0.30 kg/株時,僅增產0.10 kg/株,增產量∶氮量為1∶1,經濟效益幾乎為負效應。再增施氮肥時,其增產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原因是土壤能吸附供植物吸收氮肥的容量是一定的,現有栗園土壤理化性狀不太理想,一次性施入土壤的氮肥越多,流失或揮發損失越多。
3 結論與討論
成年栗樹生產100 kg板栗,需要純N 6.2 kg,產量∶純氮用量約為16∶1。試驗樹初花期不同水平氮肥處理中,即使增施氮肥水平增產效果最好的處理,每0.10 kg氮肥也只增產0.30 kg,其增產量∶用氮量為3∶1也是較低的。究其原因除栗樹擴展樹冠消耗部分氮肥外,主要原因是栗園土壤持肥力不足,因為板栗建園后,由于各種原因,疏于擴穴改土或擴穴改土措施不到位或有機肥施用量偏少。該栗園板栗增產的有效措施應以在樹冠投影下外沿擴穴改土,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持肥力為主。
在施基肥的基礎上,嫁接苗定植6年的板栗初花期施氮肥可以增加板栗產量?,F有栗園推薦株施純N 0.20 kg,折算尿素為0.43 kg/株,即施尿素206.4 kg/hm2為宜。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大,氮肥對產量的增產效果降低。初花期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的N素適宜施用量有待進一步探索試驗。
4 參考文獻
[1] 阮樹安,蓋素芬,陳喜忠,等.北方產區栗樹氮肥用量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1998(4):39-41.
[2] 汪同林,唐明亮.低產栗樹改接技術[J].煙臺果樹,1996(1):24-25.
關鍵詞:生化反應器 污泥負荷率 有機廢水
傳統的活性污泥曝氣法,在城市污水處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存在著進水CODcr濃度不能太高、污泥負荷較低、停留時間長、占地面積大、基建投資高等問題。尤其是處理中、高濃度的有機廢水,一般需要和物化或厭氧處理相結合。壓力生化反應器是一種在壓力狀態下對廢水進行生物處理的技術,采用密閉容器罐進行加壓曝氣。相對于傳統曝氣法,它使用2-3倍于常壓的曝氣壓力對反應器進行充氧,因此,混合液空氣中氧向微生物轉移的效率大大增強,從而可提高反應器內的活性污泥濃度,有利于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和對有機物的降解。
本研究自行設計、加工了壓力生化反應器。利用壓力生化反應器,對有機廢水進行了試驗研究。研究了在不同壓力、不同負荷條件下活性污泥微生物對有機廢水的處理效果,以及污泥沉降性能和PH值對反應的影響。
1 試驗裝置及方法
壓力生化反應器試驗處理裝置如圖1所示。
壓力生化反應器的主體由上升管、下降管、氣液分離器和固液分離器組成。氣液分離器起氣、液分離的作用,固液分離器的作用是防止混合液出水帶走過量的活性污泥,保持壓力生化反應器中污泥增長量與隨混合液排出污泥量的平衡。采用壓力容器罐對進水進行動態加壓。
活性污泥的馴化是在另外的活性污泥曝氣池中進行的,取城市污水廠活性污泥加乳品廢水培養而成。
在試驗過程中,每天測定壓力反應器進、出水及各取樣口的CODcr,不定期測定進出水BOD5;每天測定壓力反應器中混合液的30min沉降比SV%、污泥濃度MLSS、壓力反應器出水SS及壓力反應器中進出水的DO、pH。
2 試驗結果與討論
2.1 不同曝氣壓力下的實驗結果
在連續進水穩態運行條件下,采用進水CODcr;為2000 mg/L的乳品廢水,考察在不同曝氣壓力條件下,壓力反應器對有機物的去除效率和去除速度。實驗進氣量采用0.2m3/L,不同壓力下的處理結果見圖2。曝氣時間均為4 h,曝氣壓力與CODcr去除率的關系見圖3。
由圖2與圖3的試驗結果可知,曝氣壓力對有機物的降解速度和去除率有著很大的影響。當曝氣壓力為0.3MPa和0.4MPa時,有機物的降解速度很快,經2 h處理后,出水CODcr去除率分別為82.5%和83.4%;經4h處理后,出水CODcr去除率分別達到90.6%和91.5%。而曝氣壓力為0.1MPa時,經4h曝氣處理后的出水CODcr去除率為56%,經10h曝氣處理后的出水CODcr去除率為82.4%??梢?,在壓力條件下,提高了混合液的飽和溶解氧濃度,加快了混合液中氧向微生物傳遞的速度,使得活性污泥菌膠團的內外都處于好氧狀態,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活性大大增強,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有機物的降解速度。
曝氣壓力從0.3 MPa進一步升高到0.4 MPa時,CODcr去除率從90.6%增加到91.5%,增加得不大。故考慮經濟性與處理效率的關系,壓力反應器的曝氣壓力以不超過 0.3 MPa為宜。
2.2 不同負荷條件下的試驗結果
漆酶最早是由日本人于1883年從漆樹的分泌物中發現的,后來人們發現許多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主要是真菌),甚至昆蟲體內都可產生漆酶,其中以擔子菌中白腐菌產生最多。漆酶是一種含四個銅離子的多酚氧化酶,底物范圍廣。據統計,漆酶能催化氧化六大類250余種底物,包括酚及其衍生物、芳胺及其衍生物、羧酸及其衍生物、金屬化合物和其他非酚類底物等,且通過與小分子介體物質連用可進一步擴大其應用范圍。據報道有關漆酶在紡織行業的應用有:漆酶對紡織纖維的改性、用于麻的煮練和棉織物的漂白、專利報道漆酶/介體體系用于織物的染色和印花,還有用于牛仔布的水洗等,非常廣泛。由于印染行業產生大量廢水,且含有大量含酚類或芳胺結構的有色物質,適合應用漆酶進行處理。近幾年這方面的研究報道也很多。
一、漆酶的生產
漆酶是一種胞外酶,可通過微生物培養和基因工程大量得到,長期以來多采用液體發酵的方式得到。近年來真菌固體發酵由于其發酵原料成本較經濟、基質前處理簡單、回收純化過程及廢棄物處理通常較簡化等優勢已成為漆酶生產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1】。研究的過程主要是分離高產菌株、馴化培養、優化培養條件等。
最近研究報道的產漆酶優良菌株有白地酶M3、栗生灰黑孔茵、硬毛粗毛蓋孔菌Funalia trogii等,所產漆酶都對印染廢水有良好脫色作用,其中硬毛粗毛蓋孔菌Funalia trogii所產漆酶,無論是否經純化處理均對紡織廢水有很好的脫色作用。文章中都確定了培養的最佳條件,為漆酶的工業化生產應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漆酶催化處理廢水的特點
與傳統廢水處理方法相比,微生物和酶的處理方法條件溫和,能耗低且不產生污泥,與直接利用微生物處理廢水相比,酶催化具有以下優點:(1) 分解效率高。例如,Trametesver— sicolor菌的培養液中加入2.5 m g/L的二噁英,培養1周 后,88%的污染物被分解。 而 0.01 U /L 漆酶與5 m g/L 二噁英反應,在 40℃的溫度下,10 m in內95%的二噁英就被分解掉了。(2)毒性小,易操作。微生物常常具有致病性,而酶對環境很友好,因為酶及其反應產物極易在環境中進一步被降解。(3)使用范圍寬。酶可以在較寬的pH、溫度及鹽濃度范圍內處理低濃度或較高濃度的污染物,而微生物一般僅適用于處理較低濃度的污染物。
酶的主要缺點是價格高,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易失活。隨著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的發展,酶的生產成本必將不斷降低,而且利用一些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可以提高酶的穩定性和重復利用率,例如酶的固定化技術便是實現酶的連續使用并改善其穩定性的好方法。
三、漆酶對印染廢水的脫色
印染廢水中常殘留一定量的染料,這些染料的存在不僅增加了水的色度而且許多具有毒性、難以分解,增加了水處理負擔。漆酶作用底物范圍廣,對酚類、胺類等有毒物質具有降解作用,而酚類和苯胺類化合物是制造染料的重要原料,理論上可用來進行廢水中染料脫色降解,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 何中琴譯1998年日本《染料用蟲漆酶脫色》一文中提到在選取的包括活性、直接、酸性、還原、分散、硫化染料在內的總計316種染料中可用漆酶脫色的有178種,幾乎無變化的99種。從染料類別上看,活性、直接和酸性染料中有脫色效果的分別占60%左右,堿性染料中除孔雀綠外其余均無脫色效果,還原染料中靛藍和溴靛藍兩種可脫色。發色團上分類看,26種蒽醌類有22種顯示明顯脫色效果,63%的偶氮染料可進行脫色。
從染料結構方面來講,可把合成染料可分為漆酶底物類染料和非漆酶底物類染料。蒽醌類染料是漆酶的底物,可被漆酶直接氧化,脫色和降解程度與酶活性呈正比。實驗證明,白腐菌Trametes trogii(StrainBAFC463)分泌的漆酶和錳過氧化酶降解硝基苯和蒽醌混合物,12~24d后去除率大于90%。降解過程中漆酶的活性和穩定性遠遠高于錳過氧化酶,對污染物的降解起主導作用。偶氮類和靛青類染料不是漆酶的底物,但當添加小分子介體物質ABTS后,降解效果明顯提高,提高比率與ABTS濃度呈正比。實驗還證明,偶氮類和靛青類染料在漆酶作用下,降解非常緩慢,當添加(33 umol)蒽醌染料后,降解速度迅速提高到35~40 mg/(L·h),這一特點使漆酶在工業染料降解中的應用成為可能。
要充分發揮漆酶的降解作用,必須了解其最佳活性條件。影響漆酶作用的因素有底物的結構、pH、溫度、化學劑,不同類型的漆酶活性條件有一定的差異。在利用漆酶前必須首先了解所用漆酶的最佳活性條件,以延長使用壽命,提高利用效率。秦文娟《利用漆酶講解有機污染物》一文總結了幾個漆酶活性因素的影響情況:
(一)隨著底物結構中氯原子取代數目的增加,漆酶的轉化降解能力降低,轉化酚型底物的能力順序為:甲酚>甲氧酚>氯酚>溴酚,同時漆酶的有效性隨底物分子量增加而降低。
(二)pH值R.praticota菌漆酶的pH范圍4.5-9.0,一般在中性范圍,T.versicoclor菌漆酶則多在酸性范圍3.0-8.0,辣根過氧化酶pH3.0-10.0,酪氨酸酶pH值4.5-8.5。較寬的pH范圍非常利于實際中的應用。大多數漆酶在堿性環境中不穩定,易失活。
(三)底物濃度的影響 任意底物濃度下增加酶量都會增加底物轉化率,而當酶量一定時,底物濃度對酶的活性也有一定影響,例如以T.versicoclor菌為例酶量一定,當DCP底物濃度在0.1-10mmol/L范圍內時,底物去除率隨濃度降低而提高;而當濃度在 0.001~ 0.1m m ol/L范圍時,情況正相反,不同酶菌情況有些差異。
(四)添加劑有些添加劑可以起到增加酶活的作用如牛血清蛋白,另外一些起到抑制酶活的作用如茶酚等。另有文獻探討了漆酶對活性染料脫色時助劑對脫色率的影響,指出一價鹽Na2SO4對漆酶影響小,而NaCl和KCl影響卻比較大,且隨濃度增加脫色率降低,這種差異可能是因酸根離子引起;二價鹽CaCl2影響較大但幾乎不受CuSO4的影響,這是因為漆酶本身就含有作為活性輔助因子的銅,對銅離子具有一定相容性;FeCl3 的影響很大,隨鹽濃度增加酶脫色活性急劇下降,鹽濃度增加到0.4mol/L時完全喪失活性。醇類物質如乙醇、甘油對酶活影響不大而聚乙二醇影響較大,隨用量增大脫色率降低,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劑對酶活性都有不利影響。某些低分子遞質可用來增加酶的活性,如對于活性艷藍 K -3R,1一羥基苯并三唑和 4一羥基苯磺酸都是有效遞質,可以增大漆酶的脫色能力。
(五)反應時間和溫度R.praticota菌漆酶和T.versicoclor菌漆酶兩種酶在5℃-55℃之間均能保持一定酶活,最適宜反應溫度為35℃。
四、存在問題及前景展望
漆酶廢水處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酶的生產成本較高、較易失活、應用條件需嚴格控制等,但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都將逐步得到解決。近期許多關于漆酶酶學性質的研究報道對漆酶的實際工業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隨著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的發展,構建產漆酶工程菌株成為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Toca-Herrera J L,Osma J F’Rodriguez—Couto S.Potential of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for laccase production[C].In:Mendez-Vilas A (Ed.).Communicating Current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Topics and Trend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Formex,Badajoz,2007:391—400.
2.E.Abadulla等著,王潮霞譯,陳水林校.印染廢水的生物酶脫色.國外紡織技術.2001年第2期.
3.尹亮,陳章和,趙樹進.白地霉產漆酶條件優化及對偶氮染料的脫色.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6卷第12期 2008年12月.
4.吳蚌斌,夏黎明.應用Coriolus vericolor菌絲球脫色染料及印染廢水的研究.微生物學報.42卷3期2002年6月.
5.紡織科技進展, 現代生物技術在紡織業中的應用,岳新霞, 2008年第5期
6.《印染》2010第12期 漆酶及其在紡織工業中的應用 王石磊 張建波 張建英 董朝紅
7.工業水處理 漆酶的固定化及其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羅開昆 彭紅 龔躍法 第25卷第5期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