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神話傳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神話傳說形象;造型設計;動畫藝術
在動畫藝術創作中,動畫作品中的角色是動畫片中的靈魂,一個成功的動畫形象不僅可以帶來一部動畫藝術作品的成功甚至可以帶動整個動畫產業鏈條的發展。縱觀中國古代神話形象在動畫藝術作品中充當的動畫角色不僅能夠為動畫作品本身提供豐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土壤,更是中華民族的審美文化的反映和寫照。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素材的偉大的中華民族,如戲曲、皮影、剪紙等的傳統民間技藝與神話故事一樣,一起成長在我們的生活發展中。塑造有中國特色的神話形象必須借助這些技藝的幫助。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的神話形象在有著傳統文化歲月積淀的土壤中生長而成,必然帶著傳統文化的印記。如何能讓這些富有文化色彩的神話角色還原到動畫角色中去,并能帶來整部動畫作品的成功是我們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形象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涉及的范圍方方面面從天地始說、人類起源到道德文化、教育等。自從開天辟地創造世界以來,在中國境內大地上先后出現了無數優美的神話傳說,袁珂先生所著的《中國神話傳說》就是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神話,諸如《華胥與伏羲》《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神農鞭藥》《黃帝與蚩尤》《夸父追日》《后稷播種》《堯皇讓賢》《蠶神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舜的故事》《鯀伯取土》《大禹治水》《牛郎織女》等一系列優美浪漫動人的神話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一直流傳至今。其中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已經接近了現代人類的正常生活秩序領域。
在動畫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夸張性的藝術特點是動畫藝術最突出的特點之一,而在動畫造型的創作中夸張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點。比如《寶蓮燈》中二郎神的造型設計,既要有神幻色彩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所以關于二郎神的造型,參照了很多傳統年畫和佛像的造型,顯得威嚴冷酷。色彩也是明顯的單調。天庭至高無上的權威與自私冷酷的一面充分體現出來。
二、中國動畫造型中的神話傳說形象
動畫角色的選擇和塑造在整個影視動畫作品中占有特別重要重要的地位。動畫的故事題材極其豐富,不同題材的作品給動畫角色的創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動畫角色造型,不僅可使角色形象躍然于銀屏之上,吸引觀眾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現思想內涵方面也有極大的擴展,積累了內在情感意蘊的力量,增強了打動人心的感染力,使動畫故事的藝術性更加凸現,動畫片更加精彩,為動畫片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動畫角色的造型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可夸張也可擬人;可簡約也可繁縟;可精致也可樸拙。但要設計出貼切、生動、傳神的動畫角色,不僅要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和造型能力,還要有對動畫藝術性和技術性的全面思考,實現動畫角色與動畫片的“渾然天成”。
中國動畫以神話形象和題材創作的歷史從產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八十年的曲折歷史。歷數在中國動畫史上幾部輝煌經典的動畫電影,從《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女媧補天》到《寶蓮燈》等,每一部都是借鑒于神話傳說。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說,中國神話題材動畫史見證了中國動畫史。
三、動畫設計中神話傳說藝術形象分析
首先,動畫神話形象的完整塑造離不開情緒飽滿,刻畫細致的人物性格。神話傳說人物在被改編成電影角色或者動畫角色時,并不是局限于的人物外在形象,而是非常靈活多變的,他既可以是懲惡揚善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搖身一變變換為成欺良霸市的反面形象,這也正是神話傳說人物形象角色多樣性的靈活轉換。比如是在動畫片《大鬧天宮》中,哪吒的角色設定是協助托塔李天王鎮壓捉拿孫悟空回天庭問罪的,代表邪惡的反面的人物角色設定。而在另一部動畫片《哪咤鬧海》中,哪吒卻是一個勇于為民除害懲處邪惡勢力的正面英雄形象設定,在《哪吒鬧海》這部動畫作品中對哪吒的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非常豐滿,既有柔弱向善的一面,也有懲惡揚善的一面。
其次,動畫藝術作品中的服飾設計與色彩運用也是人物造型最直觀的表現手法。動畫片《大鬧天宮》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時,又能夠根據兒童的欣賞心理來進行情節的編排和形象的刻畫。因此,整部影片色彩濃重,造型奇異,場面雄偉壯麗,形象特征鮮明,情節跌宕有致,具有獨特的藝術色彩,這也是《大鬧天宮》堪稱中國動畫片不朽之作的主要原由。《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穿著鵝黃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紅的褲子,足下一雙黑靴,脖子上還圍著一條翠綠的圍巾,導演萬籟鳴用八個字稱贊他“神采奕奕,勇猛矯健”,尤其是孫悟空面部的桃心設計更是讓觀眾眼前一亮。
四、結語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塑造不僅要在繼承和遵循傳統的基礎上創作,更要結合新時期動畫造型藝術的新特點,讓傳統的神話傳說故事與新時期語境下的神話傳說故事相結合。也要更深層次的認識到當代社會的發展和大眾審美藝意識的變化。我們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資源中攝取營養,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來不斷拓寬我們動畫的發展,真正開辟一條適合中國神話傳說題材的動畫新大陸。
參考文獻
[1] 葉?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話的詩學[M].魏慶征譯.商務印書館,1990.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這兩段文字節選自《山海經》,記載的是我們熟悉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可謂是博大精深、內容豐富。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也給了我們今天的游戲開發商、運營商和玩家更多的選擇空間,我們可以在體驗游戲的歡樂的同時去感受中華民族的文明。
被西方奇幻吞噬的中國游戲業
從現今的網絡游戲來看,中國的傳奇、神話、武俠、歷史、奇幻和西方魔法世界已經涵蓋了整個網絡。一定時期的游戲文化反映的是特定時期的流行文化市場,現在奇幻可謂是最流行的了,無論是《龍槍》系列、或者《哈里?波特》系列、《指環王》系列,歐美文化特定的價值觀設定正從各個方面影響著武俠故事和神話傳說構成的中國文化市場。體現在網絡游戲上:《奇跡》《傳奇》《天堂》,無不如此,來勢洶洶的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網游讓商家和玩家似乎有幾分措手不及。然而,外國的月亮卻未必比中國的亮,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神話傳說也自然豐富多彩,當然也為游戲提供了精彩紛呈的素材。
東西方在價值體系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從世界觀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神話傳說設定金木水火土五行為天地構成元素,并且據此五行將世界分為五個部分,中心就是中國本身。在西方的作品中,卻沒有中心這一概念,構成空間的四大元素風火水土也和方向沒有太大的關系,他們代表著一種精神。從下面的兩個描述中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一點:
“古老相傳,天地混沌億萬年,孕化出造物神‘’。他執利斧劈開天地,獨居其中,無生無死,不破不滅,終于難耐永生的孤寂,自解全身,化作神靈萬物,日月星辰……”
“在完成改造艾澤拉斯世界的工作之后,泰坦們動身繼續在無盡的虛空中漫游。在離開之前,他們將神力賦予五條守護巨龍,讓他們負責保衛艾澤拉斯世界的和平與秩序……”
作為神話或者奇幻的基礎,這兩段文字也就經常成為了眾多游戲中背景故事的最原始的基礎。
中國神話游戲,一場艱苦博弈
神話反映一個民族最初的生存狀態、思想觀念和原始信仰。一個民族的神話給這個民族精神留下的烙印是深遠而長久的。
綜觀游戲世界,中國的神話游戲還是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然而,雖然神話傳說相對于歷史或者武俠類的游戲所占的份額相差并不大,但是在游戲的影響力上,此類游戲就要相對遜色很多,沒有達到西方奇幻游戲的影響力。究其原因,西方的奇幻故事、游戲背景主要以一條主線發展,圍繞這條線,前人栽樹,后人澆水,貫穿始終,而中國的神話傳說在每個時期都有其特殊之處,因而幾乎是所有人都對上古神話傳說有所了解,但是都沒有深入,所以無論是游戲的開發商、運營商還是玩家,在接觸到這類游戲的時候其實都面對著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中國的神話傳說對于任何一個想去了解她的人來說都是一個神話,神話中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對美的追求,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是上古的客觀現實和生活的反映,也是對美的觀念的反映: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具體在行為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值得贊頌的救護人民的美,如后羿射日;值得贊頌的性格美,如精衛填海;值得贊頌的謙虛謹慎的品格美,如女媧補天;值得贊頌的是顧全大局的美,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其中任何一種美德在游戲中反映出來都是不容易的,所以要開發此類游戲無疑就好像一場賭博。
進一步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之所以沒有成為游戲市場主流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現存的中國神話是零星并且不系統的。僅存的一些古代神話片段散見于《離騷》《淮南子》和《山海經》等古書中。今天游戲開發商在進行游戲設計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神話內容不夠系統的限制,無法將神話自身的瑰麗多彩反映在游戲中。很多玩家懷著期望到游戲中,卻發現游戲中提供的背景并不比他們自己知道的多多少,在游戲任務中不能盡情地體會神話游戲帶來的樂趣,并且沒有什么創新之處。
另外,中國神話強調人的社會性與集體性。個人的英雄主義要排在集體主義之后,個人的傳奇色彩更多的是在一個集體當中體現的,中國神話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就是這種精神的代表。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的神話網游沒有以西方奇幻為背景的網游火爆,因為西方更加強調個人英雄主義,雖然在網游中也有團隊任務,但更多的是在個人達到一定的等級之后,換句話說就是先有個人后有集體。中國神話反映的內在文化也成了中國神話游戲發展的一個瓶頸。
神話游戲將創造游戲的神話?
關鍵詞:女兒國神話傳說;體系;搓日阿補征服女兒國
中圖分類號:B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0-0163-04
一、女兒國神話傳說的三個體系
世界上關于女兒國的神話及傳說流傳極廣,影響巨大,目前人們仍習慣于將女兒國神話傳說認定為兩個體系,即以亞馬孫傳說為中心的西方女兒國體系和以中國女兒國神話傳說為代表的東方女兒國體系,筆者認為除了東西方兩個女兒國體系外,排除地域因素,印度女兒國神話傳說應當單列一個體系,因其特點十分鮮明,因此,女兒國神話傳說應當有三個體系,下文從繁殖方式、女性形象特點、對待男嬰的方式來分述這三個女兒國神話傳說體系。
(一)繁殖方式
西方女兒國神話傳說的特點是以生育為目的的有性繁殖。亞馬孫部落是純女性部落,荷馬曾用濃重的筆墨描述了亞馬孫女戰士的英姿,她們為了射箭,將自己的右燒掉。關于她們的繁殖方式,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說亞馬孫居住的地方,有一種水,喝了就可以妊娠;第二種說法是她們為了生育后代,同一些過路的商人或俘虜,以及那里常見的怪物生子,①人們認為第二種說法似乎合情合理。王孝廉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還介紹了第三種方式,即一年一度的“交易”,也就是亞馬孫女子用金幣交換“男性的種子”,也就是每年定期與雅典士兵交媾,②所以,亞馬孫部落的女子們不好性,但是為了生育后代,培養女戰士,常常擄掠買賣一些男子,并與他們交媾,生下男孩就殺掉或送還父親,生下女孩就培養成部落成員。總之,她們與男子的交往,目的就是生育,而且是生育女孩,這也可以為稍后產生的一則亞馬孫故事所證明,這則故事描述了女王塔勒斯里斯與亞力山大大帝共渡13個日夜,為的是求得一女。這是個虛構的故事,而這恰恰說明,亞馬孫女國傳說“有性繁殖”的故事內核在流傳中并未改變。
印度女兒國神話傳說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但與西方女兒國的有性繁殖不同,它還有女子不拒絕性、追求性的一面,《大唐西域記》中載有兩則印度女兒國神話傳說,能夠分別說明這兩點。第一則是關于西大女國的由來,這則故事的主要內容是講述南印度某國公主嫁人途中為獅子王所劫,并產下一兒一女,后兒攜母、妹逃走,獅子王為此侵擾國人,此男受國王所托殺死獅父,雖有功但不為世人所容,因此,國王分兩船將此一男一女逐入海中,任其生死,后來,男子成立了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女子為鬼魅所得,生育群女,就是西大女國。③可見,西大女國是女子與鬼神,生育群女而來,是有性繁殖。
第二則是羅剎女國傳說,南印度一名為大鐵城之地,居民皆為羅剎女,是一個羅剎女國,她們常搶劫來往商人,滿足之后,就吃掉他們。以僧伽羅為首的商人來到此地,羅剎化為美女商隊,商人們與羅剎女各各相配,各育一子。后羅剎女厭倦了他們,將他們囚禁起來以待慢慢食用。天馬的毛可以幫助他們出逃,但有一禁忌:不得四顧不舍。當商人們飛上天后,羅剎女攜子前來,責其拋妻舍子,并再次他們,商人們猶豫不決,紛紛落下,只有僧伽羅一人逃離此地。④這則故事里的羅剎女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求,搶劫來往商人,且與商人生下后代,商人們被天馬解救升空,她們又展現自己的媚態再次將商人引誘下來,羅剎女王因為沒有把僧伽羅引誘回來,而遭到眾羅剎女的責難:“汝無智能,為夫所棄,既寡藝能,宜勿居此”,被驅逐出城。可見,羅剎女國的女子以為第一欲求。當然,這則故事里的僧伽羅其實就是釋迦如來,這本是一則佛本生故事,因此羅剎女的引誘也就成了宗教說教的素材。
印度女兒國神話傳說的有性繁殖和不拒絕性的特點在《馬可波羅行紀》中的“男人島和女人島”的記載中可以得到證實,該記載提到每年三、四、五三個月,男人島的諸男子會前往女人島,“在此三月中與諸女歡處”。這與印度傳統文化相關,也與印度傳統的沙特恩節習俗相關。印度教認為是自然的、神圣的,甚至平凡男女認為可以讓人變成神,所以,在印度,人們推崇,崇拜生殖;“沙特恩節”本身是古羅馬在每年冬至農事結束后,為了紀念沙特恩神而舉行的群眾性盛宴和狂歡,節日里盛行性關系的絕對自由,這個習俗在印度的很多部落里盛行,⑤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印度女兒國神話傳說中的女子不拒絕性的特點了。
東方女兒國神話傳說的繁殖方式是無性繁殖,屬于感生妊娠,根據感生源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感水而孕型、感風而孕型、窺井而孕型三類。
感水而孕的女兒國神話傳說記載頗多,僅舉兩例:《梁書?東夷傳》:“扶桑東千余里有女國,容貌端正,色甚潔白,身體有毛,發長委地。至二三月,競入水則壬(妊),六七月產子。女人胸前無乳,項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則成人矣。見人驚避,偏畏丈夫”;《山海經?海外西經》:“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郭璞做注解釋女子國中有黃池,婦人入浴,出來后就懷孕了,如果生了男孩,三歲就死掉。
感風而孕的記載有:宋代趙汝適《諸蕃志》:“又東南有女人國水常東流數年水一泛漲……其國女人遇南風盛發裸而感風即生女也。”日本女兒國神話傳說中也盛傳感風而孕的故事,傳說在東京泫南方海上的八丈島有個女兒國,每年南風吹來時,女子便在陽光下站立,迎風受孕。另外,日本蝦夷族的女兒國神話中相傳島上的女人因東風吹打身體而受孕。
窺井而孕的傳說有:《后漢書?東夷列傳》:“又說海中有女國,無男人。或傳其國有神井,窺之即生子”;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人(今屬福建)陳元靚撰《事林廣記》記女人國:“女人國居東北海角與奚部小如者部抵界。其國無男,每視井即生也。”
(二)女性形象特點
亞馬孫傳說中的女兒國成員被稱為女戰士,自稱是戰神阿瑞斯(Ares)的后代,英勇能戰是她們的標簽。亞馬孫(Amazon)一詞在希臘語中有“缺少”的意思,“a”是“缺少”的意思“mazo”是“”的意思,據說,她們為了射箭而把右乳燒掉,亞馬孫女戰士驍勇善戰、對來自于男性的威脅常采取對面迎擊的辦法,她們用武力對抗男性,但不拒絕男性,她們為了生育后代,主動去俘虜男性、搶劫男性,用金幣來買“男性的種子”,她們象男性選美一樣,挑選那些身體健壯、長相英俊的男子去匹配,困此,亞馬孫的女子們個個都美麗而健康,她們的一生都在與男性作斗爭,她們讓男性既愛又恨,相傳阿喀硫斯在殺死女王彭忒西勒亞后,竟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愛慕之心,與彭忒西勒亞的尸體發生了關系。
東方女兒國神話傳說中的女性形象是柔美溫順的,她們對來自男性的威脅采取妥協退縮的方式,“見人驚避,偏畏丈夫”,她們拒絕男性,居于某處海島,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在她們的生活里沒有征戰。傳說中的她們“容貌端正,色甚潔白,”給人以圣潔之感,產子后用項后之毛沁乳以乳子,哺乳孩子的方式充滿了神秘性。她們拒絕男性,以感水、感風、窺井等感生方式孕育后代。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東方女兒國的海上女公民天生具有一種幽閨心理,這種幽閨心理恰恰反映了女性在退出歷史舞臺、跌落為第二性后,東方女性對男性威脅的退縮妥協,這種“缺席與緘默”與西方女性的反映形成了鮮明的比照。
印度女兒國的傳說在女性形象上頗為復雜,她們兼具混血或人妖混血,她們具有美貌的外形、誘人的媚態,卻有一顆吃人的心,她們十分好性,追求,羅剎女國的女子雖然以人肉血為食物,但她們首先呈現出的特點是性,中文《大藏經》中對羅剎女進行了這樣的描述:“雖有是色,然是鬼,非是真人,惟人肉血以為飲食”,⑥她們在印度的宗教文化里只是檢驗佛教徒修行程度的工具而已,這顯然是印度傳統中對女性的一種歧視。
(三)對待男嬰的方式
亞馬孫女兒國重女輕男,她們仇視男性,如果生下男孩,通常有三種處理方式:拋棄、送還父親、弄殘后變成奴隸。這是對男性的一種極端態度,這種態度使得亞馬孫的女子以與男性斗爭為終生目的。亞馬孫女子對男嬰的處理方式是血腥的,非人道的。
東方女兒國的傳說中男嬰當然也不能生存于女兒國國度時在,但對男嬰的處理方式體現出一種柔性,男嬰因一種無法解釋的原因,無法生存下去,三歲就死掉了,“若生男子,三年而死”的自然法則使得東方女兒國在處理男嬰的問題上避免了血腥色彩,絲毫未損東方女性與生俱來的溫柔個性。
印度女兒國神話傳說中并沒有直接提出如何對待男嬰的問題,西大女國的故事中,只提到女子與鬼神育有群女,羅剎女國的故事雖然提到了每個羅剎女各生下一個兒子,但并未指出如何處理這些男嬰。對男嬰不置可否的態度本身也是一種態度,這說明印度女兒國神話傳說的主旨并不在于女兒國本身,而在于女兒國對于男性、對于宗教、對于教徒是一種考驗,正如《出曜經》卷二十一《如來品》之二中的“羅剎鬼”的故事里,將女兒國比喻為人生苦海。
總之,西方女兒國神話傳說帶有人文色彩,東方女兒國神話較多神秘色彩,印度女兒國神話帶有宗教色彩,它們可能是同源的,也可能不是,但它們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帶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想象的產物。
二、彝族女兒國神話《搓日阿補征服女兒國》
我國少數民族有關女兒國的神話傳說留存下來的并不多,目前最完整的也是獨立成篇的是彝族的《搓日阿補征服女兒國》。⑦其主要內容是搓日阿補立志改變“男子出嫁,女子娶親”的規矩,為此他爬山涉水,來到女兒國,在獵神的幫助下最終征服了女兒國。這則女兒國神話兼具了三個女兒國神話傳說體系的特點,這與其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相關。
(一)繁殖方式:東方女兒國繁殖方式――無性繁殖
這則神話的受孕方式是感風而孕。
搓日阿補的母親是在高山上迎風受孕而生下搓日阿補的,起初女兒國的女子們也都是在山頭上迎風站立便能懷孕,這是典型的東方女兒國體系的無性生殖方式。這則神話里的無性生殖還有一個重要的表現,那就是女兒國的女子迎風受孕的功能失靈以后,國王對搓日阿補說:“如果你能生下個孩子來我就認輸”,于是,搓日阿補從肋下取出一只被打死的猴子。這其實是中國古老的無性生殖的另一個側面,即男子國的無性生殖。中國神話傳說中不僅有女兒國的無性生殖,也有男子國的無性生殖,《山海經》卷七《海外西經》中載:“丈夫國在維鳥北,其為人衣冠帶劍。”郭璞做注解釋丈夫國的由來,說殷帝太戊讓一個叫王孟的人去采藥,王孟從西王母處到此,由于沒有糧食,不能再往前走,食木實、衣木皮,終身無妻但卻生了二子,此二子是從王孟的身體的某個部位冒出,⑧生子后王孟即死。眾所周知,《圣經》中夏娃就是從亞當的肋間所出,但所出者并非其后代,而是妻子,而且,男子國中的男性肋間生子是側重解釋其后代由何而來,顯然要與女兒國的后代繁衍結合起來,成為一個系統來考慮,所以,“男子國”的男子無性生殖是隸屬于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無性生殖體系的。從這一角度來看,搓日阿補從肋間拿出一只猴子,應當屬于這一體系的。
有的學者認為這個神話中也存在有性而孕的生殖方式,認為:“除女子迎風受孕之外,還特別提到了與被搶來的男子同房”,⑨同房不假,但并未提到育有子女,與其將與被搶來的男子同房理解為一種生殖方式,不如將其理解為女兒國的女子好性更為妥當。
“感風而孕”在斯蒂?湯普森的母題索引524里提到中國漢族、日本、美洲印第安人、Celebes島、芬蘭神話、敘事詩和故事等都有感風受孕的情節。感風而孕在東方女兒國神話傳說體系中更是一種獨特的受孕方式,東方女兒國之所以會有這樣獨特的生育想象,首先與遠古人類的原始思維有關,即原始人類共有的一種交感巫術思維,學者們對這方面的論述頗多,本文不再重復。其次,感風而孕與東方古代“農業種植”相關,“是古代人在農業上因東風而產生的‘生殖思想”,⑩這是東方農耕文化的思維方式。北半球的農作物,“生必于南風,收必于南風”,東方人習慣以時令的變化、四季的變化來解釋自然界的生殖現象,風在農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詩經?邶風》中有“凱風自南”,凱風就是南風,又有“南風謂之凱風,樂夏之長養”、“南風長養,萬物喜樂”之說,可見,南風是助長養之風。風在我國古代本身也與生殖直接相關,《說文解字》有“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風與生殖的種種關系在原始“物我同一”思維下,自然就會被聯想到生殖上去,風既然可以助農業作物長養,自然也會助人長養,既然可以生蟲,自然也可以生人,于是感風而孕的生育想象就產生了。
風與氣相關,氣在東方的傳統思維里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氣被認為是萬物之根源,這不僅是道家的自然觀,在彝族等少數民族的觀念里也有相同的認識,彝族史詩《查姆》:“霧露飄渺太空間,霧露里有地,霧露里有天,霧露里變氣育萬物,萬物生長天地間。”氣有各種形態,有風、霧、露、云、霞、煙等,氣可以化育萬物,氣動則風生,風可化成生命,感風而孕也就可以理解了。
《搓日阿補征服女兒國》所流傳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一帶屬于農耕經濟文化,他們在高山河谷間生產勞作,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彝族的女兒國神話的感生情節是在農耕文化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生成的,有著明顯的東方女兒國神話傳說的受孕特點。
(二)女性形象:兼具西方女兒國和印度女兒國形象特點
首先,彝族女兒國神話中的女子個個年輕漂亮,身體健壯、身材高大、兇猛異常,這與亞馬孫部落的女戰士十分相像,她們都具有強大的戰斗力,她們對男性都十分仇視,她們到處抓男人,同房后便將他們殺死,亞馬孫部落的女戰士也有擄掠鄰近部落男子合媾后將其殺掉的習俗。
其次,與印度女兒國神話傳說中的女子形象相類似,彝族女兒國神話中的女子也是好性的,對待男子是兇殘的,他們到處抓男子與她們同房,同樣的,羅剎女在對舊的男伴失去興趣后就把他們關起來留著慢慢食用。她們好性的一面在神話中更為明顯的表現之處是女兒國國王安排姑娘們輪流與他同房,這讓人不由地想到雜劇《西游記》中師徒來到女國,女子們見到他們,流露出強烈的望,諸女捉番孫、豬、沙,最終還讓豬八戒、沙僧破了戒。
彝族女兒國神話中的女子形象一反傳統東方女性溫柔順從的形象特點,她們高大健壯、戰斗力極強,極力地與男性做斗爭,這與亞馬孫部落的女戰士十分相似,她們都具有英雄的氣質。這種氣質何以在彝族女兒國神話和亞馬孫女兒國神話傳說中出現,這要考慮兩者產生的共同的時代背景,人類歷史曾經出現過一個英雄時代,英雄時代會產生英雄史詩和神話,荷馬史詩中塑造了諸多英雄,也包括英勇的亞馬孫女戰士,無獨有偶,彝族也曾經歷過短暫的英雄時代,出現了諸如《阿魯舉熱》、《黑七臘白》、《銅鼓王》等英雄史詩,英雄史詩里的女性大多以剛強、堅韌的性格示人,所以彝族女兒國里的女人帶有了與生俱來的剛強氣質。但是,她們的這種剛強氣質與亞馬孫女戰士的英雄氣質并不相同,亞馬孫女戰士是戰斗英雄氣質,而彝族女兒國的女人們更多的是野性的剛強氣質,這大概是因為亞馬孫女戰士經歷的英雄時代漫長而又艱苦有關。此外,還有一個獨特的原因,彝族女兒國神話里的女子形象強壯高大也是古代西南地區女子們的一個真實寫照,西南地區的農業種植,女性承擔的勞動有時比男性還要多,她們在生產生活中的付出多于男性,女兒國神話的現實基礎是母系制社會,西南地區存在過母系制社會早已被人類學所證實,直到現在都存在摩梭母系社會,母系制社會里的女性掌握著經濟和生活的主導權,所以,她們的高大強健形象特性逐漸突顯出來。
彝族女兒國神話里的女子不拒絕性,追求性,到處去抓男子同房,這與神話里塑造女兒國女子的強大形象相吻合,在男性女性的對抗斗爭中,對人身的占有和侵害是最能顯示自身強大的一個方面,該神話的主題就是作為男性的搓日阿補征服女性的過程,人類歷史上男女兩性的爭斗十分的慘烈和漫長,女性淪為第二性之前的掙扎也是十分用力的,所以,這則神話里的女性以追求性,侵占男性身體顯示自身的強大也體現出了古老的彝族母系制社會的最后掙扎。另外,彝族和其他許多少數民族與漢族在婚戀觀念上很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少數民族的婚戀觀念相對開放,彝族少女在舉行了成人禮后就可以自由地社交、交朋友、找情人。所以,彝族女兒國神話中對女子追求性的一面毫不諱言。
(三)對待男嬰的方式:類而不同于西方女兒國體系――殘暴的人為滅絕
彝族女兒國的女子生下后代,只留女孩,男嬰則被煮著吃掉。這種處理男嬰的方式,是一種人為的殘暴的方式,與亞馬孫女國對待男嬰的方式相類,但亞馬遜女國處理男嬰的方式雖然也是人為拋棄,但并沒有“煮食”。“食人”是這則神話在一開始就交待的時人存在的一種風俗,搓日阿補長大后,古搓日就讓兒子“把媽媽吃掉”后“再去嫁人”,可見,“食人風”不只針對男嬰,還包括老人。
彝族女兒國里煮食男嬰,是“食人風”的一個體現,世界民族志的資料顯示,食人在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曾普遍存在過,在亞、非、歐等地區廣泛存在過,是一種遠古的劣俗,被食者常常是老人和嬰幼兒,這在這則神話里分別都有體現,這大概是因為在女兒國神話產生的時代,當地食物匱乏,部落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吃掉老人和小孩的一種反映。至于煮食男嬰而不煮食女嬰恰恰又回到了男女兩性在人類歷史上的爭斗這一點上來,母系制下男嬰的地位遠不如女嬰,這在亞馬孫女兒國神話傳說里也有體現。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這則彝族的女兒國神話兼具西方、印度、東方女兒國體系的特點,既體現了其東方文化的底蘊又體現了該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傳統文化的特點。推及而來,任何一個民族的女兒國神話都有自己產生的文化淵源,它們有的可能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更多的會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或浸染本民族文化。
注 釋:
①[日]齋藤森宏.女兒國“亞馬孫”[J]文化譯叢,1984,(2):42.
②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227-230.
③④原文參見《大唐西域記》卷第十一“僧伽羅國”條,玄奘撰,辯機編次,芮傳明譯注.大唐西域記[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589,593.
⑤[芬蘭]E.A.韋斯特馬克.人類婚姻史[M].商務印書館,2002. 28-29.
⑥《大藏經》,第53冊,第1015頁.
⑦《搓日阿補征服女兒國》流傳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一帶,現收錄于李子賢主編:《云南少數民族神話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⑧[日]中野美代子.西游記的秘密[M].中華書局,2002.269.按:這是中野美代子對郭璞注“從形中出”所做出的解釋。另:也有曰“從背間出”,版本不同所致。
⑨李子賢.東西方女兒國神話之比較研究[J]思想戰線,1986,(6).
【關鍵詞】神話;傳說;歐美;影視
為了讓更多的影視愛好者能夠對改編神話影視更好的了解,文章對歐美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神話電影進行分析和解讀,歐美地區對影視作品技巧的運用包括對神話原始故事情節的改編完善,取其之中的精華加以演繹,人物性格的精細雕琢等等,進一步探索歐美神話科幻題材電影在文化領域上的成功。
一、神話的起源與電影中的發展
神話是原始人類對自然的偉力的最初解釋。在那個生產力與認知能力極度匱乏的時代,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和事物都被描述為某個具有意識的神靈(神或魔)在進行某種活動。例如太陽的起落被古希臘人理解為太陽神阿波羅駕駛著烈焰戰車從天空中穿過;而雷電在北歐人的心目中則是雷神托爾在揮舞他的戰錘。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不足,這些神話無疑反映出了當時人類對于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發自內心的敬畏。神話這個誕生于人類萌芽時期的文學形式完全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最早期的藝術作品。
二、歐美電影的表現技巧
(1)神秘性。作為最年輕的藝術形態,影視藝術與神話傳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神話傳說在歐美電影中的運用與表現有一定的神秘性,使用人們心中較為熟悉的形象,配以神秘的故事情節,誘出人民觀看時候得好奇心。最早的奇幻類電影《諾斯費拉圖》于1921年誕生于德國電影大師F ? W ?茂瑙的手中。該片以“想看恐怖交響樂?情況不止如此,一定超乎你的想象,《諾斯費拉圖》可不是鬧著玩的……”作為宣傳口號。這部電影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吸血鬼作為題材的恐怖電影。德庫拉伯爵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吸血鬼,他最早定義了吸血鬼的形象――蒼白瘦削的面容,骨瘦如柴的肢體和細長的雙手,以及強大而令人恐懼的能力。這些形象在茂瑙的電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吸血鬼的形象特征是存在著一定的現實基礎的。它并非僅僅是幻想,經查閱資料后發現有一種疾病叫做卟啉癥,其病癥形態與傳說中的吸血貴極其相似,鬼怪的產生常常是出于人類對未知現象的不安與恐懼,而吸血鬼的出現,正是人們對神秘力量的恐懼的證明。甚至后世電影中的吸血鬼形象也有很大一部分采用了相似的形象。這種反常的表現手法極大的增強了觀眾的不適感,讓人不敢看卻又非常想看,從而營造出讓觀眾感到恐怖的氣氛。隨著這部電影的成功,吸血鬼題材的渲染神秘恐怖氣氛的電影層出不窮,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2)演繹性。神話傳說在歐美電影中的運用與表現具有一定的演繹性。會對原生的故事和角色進行一些演繹,完美體現了當地人的人生態度。塑造一個人物,用他或她來表達一種感情,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語言賦予在一個演繹的那個人或者根據某個特定的人物來展示出它的一切喜怒哀樂。可以說是人們以史為鏡。通過這個大體背景來創造一個人物,也可以是重新演繹一個歷史人物,通過自己的所想,以自己賦予這個人物新的生命,讓這個人物變得鮮活,不再是歷史書中所陳述的簡單死板,而是有了自己的認知。將角色完整的展示在他人面前,告訴他人角色以及角色背后的故事,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內心想要的生活的游戲工具。
談到歐美人的人生態度就不能不談他們的信仰,通過神話傳說和英雄傳說的表現可以真摯的表現歐美人對生活的思想及態度。可以理解他們的對待人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有自己信奉的神,既有人的體態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樂,參與人的活動。希臘神話中的神個性鮮明,沒有禁欲主義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義色彩。他們的英雄是神與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們體力過人,英勇非凡,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豪邁氣概和頑強意志,成為古代人民集體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而在大多數歐美神話中,除了爭奪王權,父子之戰很少出現。他們注重培養小孩子的淳樸、勇敢、膽識、勇氣、堅忍與頑強,尤其注重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與適應性,因此這一點上缺乏足夠的邏輯性。通觀整部電影,英雄的個性塑造非常成功。荷魯斯加王的大度,貝奧武夫的豪邁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貝奧武夫老去之時,傳統北歐人崇尚世界消亡,世事循環輪替,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3)變化性。神話傳說在歐美電影中的運用與表現中具有一定的變化性。除了有對劇情的如何改動,往往也會強烈的轉變原著人物的個性與身份。在影視藝術表現中不能完整不變的敘述神話傳說,對神話傳說需要加以修改和修飾,許多的神話傳說故事情節簡短,內容簡潔,人物角色不豐富等,由于種種的因素使神話傳說不能原封不動的搬到大熒幕上,所以要對其豐富故事情節,增加人物角色,增加故事發展時間來延時電影的效果,這樣一來就對原有的神話故事情節不傷大雅的進行了人為的改動,改編電影多排除或是弱化了神話中諸神對于這個世界的影響。
例如電影《特洛伊》中,有關神話的部分被毫不留情的完全去除,傳說中持續了十年的特洛伊戰爭被濃縮了十天,最后阿喀琉斯還是被用箭射死了。這樣又出現了另一個不同,傳說中阿喀琉斯是被藏身于云層的阿波羅射中腳踝而死的,在電影里卻成了被帕里斯射死,“阿喀琉斯的腳踝”也被淡化了。現代西方諺語中“阿喀琉斯的腳踝”意思是指人的致命弱點,而且阿喀琉斯和帕里斯在希臘人用木馬計攻破特洛伊城之前就死了,怎么會在城內出現。作為特洛伊之戰的主角人物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史詩記載的戰神阿喀琉斯高大威猛武力高強,性情殘暴,并且溫柔善良,而在他的性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榮譽的極度重視。但是影片中沒有使用大量的戰爭場景來表現阿喀琉斯驍勇善戰,反而加重筆墨來描述他的感情故事,從而喪失了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的那種悲壯的氣氛。電影注重的是用視覺效果來重現史詩的宏大場景,而神話里重視的是描述英雄對于神明和命運的信仰和抗爭,深度不一樣。《特洛伊》拍成了一部悲涼厚重的史詩片。
三、完善故事情節
為了展示美國人天生的強大想象力,好萊塢改編原著的習慣由來已久。而歐洲的電影制作者則明顯更加尊重原著。例如根據瓦格納的歌劇改編的《尼伯龍根的指環》,這部電影的主要講述了日耳曼屠龍英雄齊格飛的一生。雖然限于篇幅的原因,這部電影無法完整地呈現瓦格納原著的宏大悠長的劇情,但是該片劇情與瓦格納所著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劇情基本一致,并沒有做太大的改動。與同為奇幻大作的電影《特洛伊》相比,《尼伯龍根的指環》在影片意識上很好的契合了北歐神話雄奇悲壯的精神。而在影片結尾,同樣的劇情在導演的有意引導下,沒有承襲原作強調新世界由布倫希爾特的愛情開啟,而是用基督教的入侵昭示舊世界的毀滅。這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古代基督教徒對異教文化的清洗與毀滅。
縱觀電影史,由神話傳說改編的電影不計其數,中國在20世紀中后期也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奇幻影視作品。然而到了當代,文化與技術的桎梏使我國極少推出優秀的奇幻電影。中國并不缺少神奇的傳說和氣勢恢宏的神話,但卻缺少有足夠能力將其表達出來的媒介。《創世》、《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量的上古傳說留給了國人龐大的創意資源。只要能夠善用這些資源,中國的奇幻影視作品也將受到世界觀眾的喜愛。
西王母是天宮最受尊奉的女神仙,母儀天下,掌管昆侖仙島。西王母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民間故事在漢、蒙古、哈薩克、回、維吾爾等多個民族中廣泛流傳。
吉時,西王母祭祀大典開始!祭壇現場擊鼓九通,王母祖廟鳴鐘三響。為西王母敬獻四果,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敬神祈福,壽桃獻瑞。
西王母與阜康、與天山天池千絲萬縷的淵源已逾3 000年了。先秦古籍《穆天子傳》卷三記載 “周穆王十三年 (公元前 989年 )十月乙丑 (二十九日 ) ,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天子是周穆王 ,西王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個傳奇人物。周穆王會見西王母的瑤池今地在哪里 ,3000年來莫衷一是。但到過阜康和天山天池的人們對周穆王、西王母相會之瑤池就是阜康境內的天山天池篤信不移。不僅這里有著人間仙境的奇幻景色,同時這里到處彌漫著西王母的“仙氣”。“王母家園、新疆客廳,天上瑤池、人間阜康”這張響亮的名片似乎透視了阜康這方寶地的前世今生。
從2011年起,阜康市在天山天池景區打造西王母之山景觀群,建成了香爐臺、會仙臺等景點。在市區建設了占地逾千畝的西王母文化主題公園――瑤池園。園中“金井王母宮”大型雕圍以西王母神話為主,展示了昆侖神話系列經典故事,長240米,高5米,堪稱中國西王母文化浮雕之最。
阜康在漢唐時期就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驛站,自古以來就是多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之地,境內天山天池更是文人騷客、名家居士向往和留戀之所,再加上道教文化浸潤,便構成了西王母神話、傳說形成流傳的地理環境。伴隨著中國道教的興起“西王母”成了道教中的大神,為女仙之首,仙界第一夫人,與東王公共理陰陽二氣,育養天地,陶鈞萬物,職掌三界十方女子得道升仙者的名籍。
唐、宋、元、明時期,經道教的渲染,西王母愈為民間崇拜和敬畏,有關她的神話、傳說愈加繁雜和流布愈廣。至清代,在實施兵屯、民屯、回屯、犯屯等方略中,大批中原民眾移居新疆,同時也帶來了內地文化;阜康為重要屯墾區,天池也成了道教圣地。圍繞著西王母瑤池相會周穆王的古老故事,當地民眾聯系到天池的山山水水和周邊的地形地貌及生產生活中的憧憬、幻想等,演繹出了更多的西王母神話、傳說。
從天池的主景區到東小天池,西小天池、蟠桃園、醉仙林、鍋底坑、定海神針、石門、夫妻樹等景觀無不與西王母神話傳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旅游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者在風景面前是一種直觀的感受、視覺的沖擊,而一旦有這些生動的傳說作為景觀的人文化,就使這些景觀有了生命,就會讓游人產生無盡遐想。西王母神話傳說讓天山天池有了仙氣、靈氣,使今天的博格達峰更顯得巍峨雄奇;天山天池也從古代瑤池、王母娘娘洗腳盆變成今天的享譽海外,家喻戶曉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所以只有挖掘出景區的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游客的魅力。
西王母文化是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西王母文化是人的創造物,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天山天池自然天成,經過千百年來人們豐富的想象和觸景生情的感觸不斷再創作而形成了今天的西王母文化,它與天山天池融為一體,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天山天池的人文精神,弘揚西王母文化既然是發展阜康文化產業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