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幾年的中考文言文題型主要有:文學常識填空、詞語解釋、句子翻譯、文意理解、寫法和思想內容理解等。從題型上看,主要考查理解和積累,對于感悟和運用考查較少。這樣的考題難度不大,是課改后學生最不易丟分的一道大題,它和古詩詞同為師生語文中考復習時的重中之重。可是受重視的同時,也造成了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好成績的背后,丟失的是思考與運用。表面上古文化不絕于口,實際上卻并未真正融于思想之中。究其深層原因,無外乎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但仍有令人驚喜的變化,筆者閱讀了2011、2012兩年部分省市的中考語文試題,比較中發現,中考文言文試題在穩中求變,在堅守文本的同時,有個別題型兼顧到文言文的現實意義。這類題型是文言文閱讀題的突破,拉近了文言與現實的距離,而且題型靈活,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運用,促進了三維目標的達成。筆者把此類題型概括為“古為今用”題型,并根據其特點歸納整理為以下幾類。
一、 明辨是非類
【考題再現】
(2012年福建省福州市,《曹劌論戰》閱讀題)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但從選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請找出一處做簡要分析。
【題型解析】
一般學習文言文時,教師都引導學生關注文中主要人物身上的主要特點。像《曹劌論戰》這課,關注更多的是曹劌,然后才是魯莊公。待提及到魯莊公時,更多想到的是他淺薄的一面。這道題是讓學生談及魯莊公值得肯定的地方,可謂背其道而行之。細分析又在情理之中,世間萬物都要一分為二去看待,魯莊公雖愚,卻善于納言,有其虛心的一面。這樣的問題雖教師課堂不曾問及,可學生用新時代的眼光去審視魯莊公,完全可以作答??碱}留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的發展,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復習推舉】(2012年湖北省隨州市,《孟子·魚我所欲也》與《墨子·貴義》對比閱讀)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闡述了對“義”的認識,這與乙文中表達的觀點是相同的。請你指出甲乙兩文中“義”的內涵,并簡述今天我們是否還有堅持這種“義”的必要。
答題指導:1.準確的理解原文。一、二問作答要在原文中找答案,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能力。2.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后一問,要帶著對原文的理解,回到現實,把這種理解放到現實的社會中去衡量是非。看學生是非價值觀,引導學生有正義感、責任感、使命感等。
參考答案:正義(或是有利于人民或國家的大義);有必要;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
二、 舉例概括類
【考題再現】(2012年甘肅省蘭州市,《唐雎不辱使命》閱讀)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樣“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還有許多。試舉一例,用一句話概括其主要事跡。
【題型分析】這道題把唐雎帶出文本,并置于一個“古為今用”的情境中。這樣的設置讓學生重新認識了唐雎,唐雎不只是一個戰勝秦王不辱使命的名士,還是“外交人才”的代表,像這樣的人很多,古代的晏子、現代的。瞬間學生會把頭腦中曾經零亂的外交人才與唐雎一起整理歸類,對以后的學習、生活都會有所幫助。學生的學習是積累、理解、運用的過程。只有把積累的知識,定期理解分類,才會條理清晰、觸類旁通,有利于輸出運用。而此類試題恰恰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打破古今界限,以一點為介,對所學相關知識進行梳理、概括。
【復習推舉】(2011年湖北省荊州市題,《行路難》與《出師表》對比閱讀)請你用成語或俗語寫出《行路難》和《出師表》中隱含的典故。(各寫一個即可。)
答題指導:1.找出原文中的典故,理解、概括主要內容。2.搜索頭腦中積累的與所概括內容相關的成語和俗語。3.與原文比對,排查出最準確的一個。
答案示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三顧茅廬等。
三、 感悟精神類
【考題再現】(2012年廣西桂林市題,《出師表》閱讀)讀了此文,你認為諸葛亮最可貴的精神是什么?請聯系實際,談談這種精神對你的啟示。
【題型分析】該題型是理解人物精神題型的升華版。對于第一問就課內文章來談,學生在課堂上已知曉;若是課外篇目,稍難些,學生需先準確翻譯課文,深入理解后,才可找到答案。第二問是對第一問的變形,要圍繞第一問的答案來展開思考。這種題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我提高的機會,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走出文本,由古人及己,讓學生虛心學習前人的偉大精神,進而提高道德修養,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真正統一。
【復習推舉】(2012年湖北省襄陽市題,《孫權勸學》與《送東陽馬升序》對比閱讀)說說你從呂蒙和宋濂的學習中悟出的道理。
答題指導:1. 細讀文本,找出原文中人物學習方面的優點。如宋濂求學的刻苦,讀書的艱難,求師的虔誠,呂蒙讀書的廣博等。 2. 圍繞找到的優點,結合實際組織語言。3. 進入角色。答案是“我”“我們”怎樣,而不是呂蒙和宋濂怎樣。
答案示例:我們求學過程中必須不斷克服并戰勝困難,終將獲得成功。
四、 綜合實踐類
【考題再現】(2011年四川省達州市,《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出師表》對比閱讀)勸諫是一門藝術,魏徵以“載舟覆舟”勸諫唐太宗,實現了“貞觀之治”;曹劌用“取信于民”勸諫魯莊公,打贏了“長勺之戰”。因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為了讓班主任恢復你們的這些課程,你準備和他(她)這樣說: 。
【題型分析】此類試題融文言文閱讀與綜合性學習為一體,是中考文言文試題的一大亮點。它最大地發揮了文言文的實用性,由前幾種的概括、思考、感悟層面,飛躍到了實踐層面,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學會做人、做事,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作答此類試題需找準關鍵詞,其是連接文本與現實的點,本題的關鍵詞就是“勸諫藝術”。學生要從原文中體會勸諫藝術,然后用以回答實踐的綜合題目。最后要注意綜合實踐題本身的答題要求,如本題屬于口語交際題型,作答時要注意稱謂、語氣、情景等。
【復習推舉】(2012年貴州省六盤水市題,《岳陽樓記》閱讀)岳陽樓風景管理處擬在門票上印制“岳陽樓簡介”。請你根據文章內容一段介紹性的文字,使游客對岳陽樓有大體的了解。
【關鍵詞】雙語班學生;文言詩文學習 ;學習指導模式;分層自我評價的標準
我們雙語班的學生,使用漢語文授課,漢語閱讀水平的高下可以說最直接地影響著他們四年學習的成績結果。要搞好雙語班語文教學,是一件很難辦到又必須辦到的事。要想辦到必須研究學情,因勢利導,才會有出路。我根據雙語班教學實踐,和對升入我校雙語班學生的了解,以突破難點來帶動整個漢語文教學。
由于學情,教育環境等原因的差異,文言詩文教學一直視雙語班語文教學中的至難點。在進入我校雙語班之前,學生沒有接觸過文言詩文 ,到我校學習文言詩文是零起步,雙語班漢語文文言教學任務還是很重的,因此我就此增大了學生閱讀古典詩文和背誦文言詩文的數量。增加教學任務,不增加教學時間問題就出來了,如何解決問題,我依據雙語班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對學生文言詩文學習指導的實踐中,我探索出“讀音――解題――讀義――解意――拓展”的五步課堂學習指導模式和相關自我評價的標準,在推進少數民族學生學好漢語的過程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 首要解決畏難問題
對于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而言,文言文簡直和天書一樣難懂.因此普遍存在著畏難甚至厭惡的心理.打消他們的這種心理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一直堅持使用各種方式讓他們明白文言文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我們的思想文化與古人文化息息相關,而要了解中國人的文化心態,尤其是更好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更好的表達,非有中國古典文學的修養不成;明確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關聯,提高古漢語水平也能提高現代漢語水平,只要掌握規律和方法文言詩文是可以學好的。
2. 閱讀文言詩文的六步學習模式及學生分層自我評價的量化標準
2.1 讀音。
(1)讀音的重要性: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闭b讀是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的重要環節,它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時代隔膜,領會其思想感情,加強對文章的理解。文言詩文的風格是豐富多彩的,有的豪邁奔放,有的靜穆閑適,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們都是作者心靈的產物和情感的結晶。因此,誦讀的過程也是讓學生能讀出文章的語氣、語調和節奏,表達出文章和作品內在的情感的過程。
雙語班學生普通話的四聲不準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必須在課堂別重視朗讀這一程序。
(2)讀音步驟:
① 教師范讀。教師范讀可以幫學生正音正字,同時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動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以《曹劌論戰》這一課為例,其中有些生字如“劌”字,比較生僻。
② 學生誦讀。學生通過齊讀或個別朗讀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誦讀。教師針對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語音、重音、停頓、節奏等方面的問題給以糾正。如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學生在朗讀時總容易想當然地讀成“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边@兩句停頓不同,表現為對詞義的理解不同,斷句出現偏差,所表現的語句理解就會大相徑庭。
③ 聽朗讀錄音。雙語班學生對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了解、要通過語氣語調體現出來是很難做到的。而讓學生模仿朗讀錄音充分地調動目、耳、口、心,做到目觀其文,耳聞其音,口誦其聲,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誦,心而惟”的境界。如辛棄疾的《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詩人復雜心緒的低緩的語氣表現;“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一戰獲勝,功成名就,詩人的豪氣在高昂的語調中體現;“可憐白發生!”這幾句讀出英雄功業未成發先白的悲壯傷感。這樣前后無論是文意上的對比還是感情上的落差都很容易體會出來,對文章的主旨也就很容易把握。
分層評價的量化標準
所有學生達到基本能力標準:能準確拼寫文中的字詞,能準確把握文中的語音,重音,停頓,節奏。
漢語基礎較好學生發展能力標準:誦讀的語氣,語調,節奏能傳達出作品內在的思想感情。
2.2 解題。
(1)寫作背景介紹。
知人必先論世,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先對作品的寫作背景和同作者有關的材料做一些介紹,讓學生對作品產生的時代和作者的概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掃除時代隔膜,使學生在讀義時能夠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對于幾乎完全沒有漢語背景的雙語班學生來說這一步介紹尤其顯得不可缺少.在教師詳細的背景介紹中,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的難度從心理上也就降低了。
比如《曹劌論戰》這一課對于雙語班學生屬于較難的文章,因此我在講這一課時對相關的知識介紹得非常仔細。從齊魯兩國糾紛“魯桓公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暗殺”到齊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爭位,學生非常感興趣,聽得非常認真,對課文的思想感情也就有了準確的把握。對曹劌這個充滿愛國之心而且具有卓越軍事指揮才能的人的喜愛來接受這篇課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2)相關古代文化常識介紹
仍以《曹劌論戰》這一課為例,其間涉及到的文化常識比如古代的祭祀,齊魯的地理位置和現在的地區分布等等,學生同樣非常的感興趣。
分層評價的量化標準
所有學生基本能力標準:是否掌握了作家作者的相關知識,包括概括為“名,時,地,作評”五個方面的內容;是否掌握了作品的相關知識,包括概括“作者,內容,體例,評價”四個方面的內容。
漢語基礎較好學生發展能力標準:能否在課外延伸閱讀相關作家作者的作品,收集相關資料。
2.3 讀義。
就是在學生對文章進行誦讀的基礎上,利用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對文章進行翻譯的過程。在這一步要做到夯實基礎,字字落實,人人有得,為以后的厚積薄發做好準備。
翻譯步驟:字、句、段、篇,忠實原文,不違原意;弄清語序,辨析詞義,前后聯系,理清難句。
翻譯檢測:教師點拔;自譯;互譯。
分層評價的量化標準
所有學生基本能力標準:在掌握相關實詞,虛詞和句式的基礎上做到翻譯的“信、達”即準確和通順。
漢語基礎較好學生發展能力標準:在“信、達”的基礎上,認真地斟酌詞語,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
2.4 解意。
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切磋、探討、交流的過程。對于剛接觸文言詩文的雙語班學生,翻譯不等于理解。首先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以《記承天寺夜游》這一課為例,我拋出了一個問題:請同學們畫出描寫月色的句子,并試著說一下自己的賞析。漢語班學生重在賞析,而雙語班的學生重在明白這句為什么是寫月色的。要給同學分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边@句為什么是寫月色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其次賞析這句話的寫作手法。
賞析作品的立意、寫作手法、語言風格,因為學生的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他們的見解往往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讓學生互相交流,培養他們積極思考和交流的習慣。首先,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要營造一種“茶館”式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思維高度活躍;鼓勵學生“質疑”。其次,針對重難點問題,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思考結果進行總結評價。
仍以《記承天寺夜游》這一課為例,就品味蘇軾夜游承天寺復雜的心境這一點,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強求一致的討論,最后也能達到理解“閑人”蘇軾,既有被置閑之悲,又有得閑之喜;有傲視塵俗的自豪,又有啟人深思之理趣。
由此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潛力是老師無法預料的,如果我們老師能夠給學生一個恰當的支點,他們又何嘗不能給我們許多驚喜呢!
分層評價的量化標準
所有學生基本能力標準:能基本把握文章的語言風格、寫作方法、立意等。
漢語基礎較好學生發展能力標準:能準確理解文章的重難點。
2.5 拓展。
我在進行文言詩文教學時,有意識的以課文為中心,根據不同的學習重點,精心選擇一些與文章立意、寫作背景、語言風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構設一種輻射性的網狀閱讀系統,讓學生在思維中進行比較、剪輯、組合的學習過程。學習文言文時,如果僅就文論文,學生很難擺脫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之感。有了這些文章做參照系,學生就容易與作者建立心理溝通,從而進入立體的藝術境界,審美活動也能最終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將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和系統的整理,這樣,天長日久,學生便會在頭腦中形成整體概念,信息網絡,便于記憶,便于提取,也便于創造。
如在教讀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便將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與之對照閱讀,并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寫出自己的見解,并將他們的論文推薦給??l表,在鍛煉了能力的同時也極大的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
好的文章的余韻應該是不止于文章本身的,正如一顆小石頭如果投進了水中央,它所產生的震蕩會不斷的持續下去一樣,好的文章在學生心里所產生的反應也應該如此。
分層評價的量化標準
所有學生基本能力標準:在教師授完新課后,能夠讀懂教師的選取內容相近的難度相當的文章。
漢語基礎較好學生發展能力標準:能分析,理解教師的選取內容相近的難度相當的文章,遷移所學的知識,拓展知識面。
參考文獻
不少學生由于不懂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結果常會出錯誤,還會鬧出一些笑話。如何正確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把握主題。進而分析技巧呢?在這里,筆者想與中學生們談談文言文學習的一些方法,或許對于大家的學習能有一定的幫助。筆者認為文言文學習應該注意以下原則和方法,它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十二個字,即“信、達、雅”和“留、換、增、刪、調、選、引、縮、擴”。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三條基本原則。
所謂“信”,就是翻譯時要忠實于文言文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代漢語字字、句句地落實,或直譯或意譯,不歪曲原意,不添枝加葉、不望文生義、不牽強附會:更不隨心所欲地撇開原文,去憑空編造。
所謂“達”,就是翻譯出來的現代漢語要求表意明確,語言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整無缺,保持原文的語言不走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留有文言氣。
所謂“雅”。就是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留、換、增、刪、調、選、引、縮、擴”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為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在詞義和語法已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時要根據句子特點和組成句子的實詞、虛詞的不同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詞語。文言文中凡是專有名詞、物名、職稱、器具、度量衡單位以及一些固定詞組(如成語)等,可照錄保留。例如: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
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降職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慶歷”是年號?!半泳笔侨嗣?,“巴陵郡”是地名。這些專有名詞在翻譯時把它們照搬到譯文中去就行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陋室銘》
譯: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水不在乎深,有了龍就靈性。
這句子中的“山”“水”“龍”古今詞義相同,翻譯時不用改變它的原意。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里的有些詞語古今差異較大,這些詞在現代漢語中意思已改變,在翻譯時就要用相應的詞語來替換。例如: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譯: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便轉身往回跑。
句子中的“還”通“旋”,是“轉身”的意思。“走”古今詞義不同,應換成“跑”字。
三、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份。在文言文翻譯時,增補的情況最為復雜,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文言文以單音節詞居多,所以翻譯時應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增補成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譯:北山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
句子中“年”“面”“居”都是單音節詞,應增補為雙音節詞“年紀”“面對”“居住”。
2 文言文是將數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時應把量詞增補上去。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
譯: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3 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見的現象,翻譯時為了表意明確,應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桃花源記》]
(村里人)看見漁人,竟大為驚奇,問(漁人]是從哪里來的,(漁人便)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一處賓語,翻譯時應將它們補上去,并用括號表示。
4 有些句子,它們的句子成份是完整的,但是為了上下文的連貫,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在翻譯時也要作適當的增補。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魚為職業。(有一天他)沿著溪流(劃船)前行,忘記了(劃行)路程的遠近。
四、刪刪去一些不譯的詞。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在句子中只起某些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因此,可刪去不譯。例如:
夫戰,勇氣也。
(《曹劌論戰》)
譯:作戰,是靠勇氣的。
句子中的“夫”是發語詞,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刪去不譯。
五、調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把它們的語序調整過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譯:你太不聰明了。
何陋之有?(《陋室銘》)(賓語前置)
譯:有什么簡陋呢?
行者休于樹。(《醉翁亭記》)(狀語后置)
譯:行人在樹下停留休息。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定語后置)
譯:(馬類中的)千里馬,吃一頓有時要吃盡一石飼料。
六、選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來翻譯。例如: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顧”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有七條:A、回頭看;B、看;C、探問;D、拜訪;E、顧惜、顧念;F、考慮;G、但、只是;H、反而、卻。根據上下文,這個句子中的“顧”用H項最恰當。
七、引
引申詞義。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很多,因此有些詞很難從它的本義在現代漢語中找到相應的詞語,對這類詞應選用切合原文語境的引申義來替代。例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譯: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模。
這里的“增”本義是增加,此處引申為擴大;“制”本義為制作、制造,引申為規章、制度,再引申為規模。
八、縮縮就是簡化。即把文言文中的一些繁筆合并翻譯為簡筆,使譯文簡潔通暢。例如: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
譯:總計一條小船,刻有五個人物。八扇窗戶,還有竹篷、木槳、火爐、茶壺、畫卷及念珠各一件。
九、擴即對過于言簡意豐的句子加以擴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這類句子,翻譯時如果不多用些筆墨,就難以把意思全部表達清楚。
【關鍵詞】文言文 實詞 詞義
文言實詞是高考文言文的必考項目,且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關鍵是要確定一個實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義,這就不是僅僅靠積累就能解決問題的了,還必須掌握一些詞義推斷的具體方法,以便靈活運用,形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
一、字形分析法。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的形體構造常常與這個漢字所表示的詞義有或近或遠的關系。漢字中的形聲字占80%以上,形聲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會意字則本身就表意。從“刂、弓、矛、戈、斤”與兵器有關;從“馬、牛、羊、豕、犭、鳥、蟲”與動物有關;從“讠、辶、彳”與人的行為有關,禾―五谷貝―金錢歹―死亡皿―器皿纟―絲麻月―肉宀―房舍求―毛皮目―眼隹―鳥雀。如:1.彀士十萬人(彀,弓箭手)2.一曲紅綃不知數(綃,絲織品)3.夜縋而出(縋,用繩子往下吊)4.君若宥而反(宥,從“宀”,表房屋,房屋能容人居住,即寬仁,寬待之意)5.可以獨饗白粲(饗,食用。粲,米一類的東西)6.生而眇者不識日(眇,雙目失明)7.撫軍亦厚賚成名(賚,賞)。再如:“(先軫)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兒”指人,上部“二”指明字義所指部位在人體頂部。故“元”是表示“人頭”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頭上。“寇”由“宀(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擊人頭部,因而“寇”指“盜賊”。
二、通假推斷法。古代漢語中,如果根據詞語的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根據古音通假時音同或音近的原則,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近的字代入試解來推斷詞義。如: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與“背”音同,違背的意思)2.崔家顧人刺我,請以聞(“顧”與“雇”音同,“雇傭”的意思)3.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翼”與“翌”形似,音同,“翌”的意思是“第二天”,“翼”通“翌”)4.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頓”與“鈍”字形相似,讀音相近,“鈍”的含義是“不鋒利”,“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即長期放棄戰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了。“頓”通“鈍”)。又如:昌期少年,不閑吏事。(04年湖北卷試題)。句中“閑”與“嫻”通假,“熟悉”的意思,“不閑吏事”就是“不熟悉吏事”的意思。
三、知識遷移法。對于某些詞義不明,就要回憶它在哪些已學過的課文中出現過,是什么意思,哪種含義與這個語言環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處的含義。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本渲小凹啊币阎獙W過的義項有“趕上”“到達”等意思,“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淵明《陶花源記》)。這里用法與“到達”相接近,但不確切?!暗竭_”可引伸為“接觸”,由此再引申為“實踐”。該句中“及”即為“實踐”的意思?!奥摹弊?,已知學過的有“鞋子”之義。如“鄭人買履”,接觸過的成語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講,這是“履”的本義。此句中的“履”應是在本義的基礎上引申為“走過”、“經過”或“實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質:質問)“質”字,已學過的有“做人質”“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全句意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卻以別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萬畝”。又如,高考題判斷下列選項的正誤:A、諷帝大征四方寄技諷:勸告。B、咸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C、恐為身禮品,每遇人盡禮遇:優待。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本題考查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所考查的這幾個實詞在古文中十分常見,或曾在課文中見過,或在常見成語中使用,我們完全可以比照相關的句子去理解:A項中的“諷”比照“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C項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竊符救趙》),D項中“務”比照“除惡務盡”等等。它們各自與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或成語相同的詞意思一樣,然而,畢竟本題有一定難度。C項中的“遇”解釋為“優待”似乎也正確,無論是“遇臣甚厚”還是“每遇人盡禮”,“遇”句都有“優待”之意,但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決:一是“遇”這個詞本身不含“優”的意思,只是對待;二是聯系原文段上下文來看,后半句“遇……盡禮”合在一起為“以禮善待”之意。所以“遇”應為“對待”的意思,故C項解釋是不正確。
四、結構觀察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語、對偶句、排比句、互文句的對應位置使用同義詞或反義詞,只要知道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就可以推斷出另一個詞的含義。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彼竭我盈”是由兩個主謂短語構成的并列短語,處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兩個意義相對的詞(由彼、此相對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再如“追亡逐北”,“追”與“逐”同義,可知“亡”與“北”也同義,“北”也指“逃亡的人”?!皯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中,“憂勞”是同義復詞,可以推知“逸豫”也是?!芭d國”與“亡身”是相反的意思,可推知“逸豫”與“憂勞”也是相對的,即安逸享受的意思。“方其破荊州,下江陵”中,“破荊州”“下江陵”屬并列結構,所以“下”與“破”意思相近。又如“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句中“春耕”對“秋斂”,可推出“斂”即“收割”;“補不足”與“助不給”相對,“助”即“補”,“給”即“足”,成語“家給人足”可資佐證。
五、語法推斷法。句子的語法結構是基本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如一個句子的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常由動詞形容詞充當。根據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位置、功能、作用就可以推斷詞語的含義。如,同樣一個“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中,它做謂語,而且帶有賓語,釋為“藏匿”;在“微行入古詩”中,它做狀語,修飾“行”,釋為“暗暗地,隱蔽地”;在“微風鼓浪”中,它做定語,限定“風”,釋為“微小、微弱”。又如“(優孟)多辯,常以談笑諷諫辯”:辯駁句中“辯”作“多”的賓語,顯然只能翻譯為名詞“辯才”,還有“庭除甚蕪,堂屋甚殘除:廢棄”,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語,“除”翻譯為動詞“廢棄”顯然不對,應譯為“臺階”才講得通。
六、隨文斷義法。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通常會有不同的意義,推斷詞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把詞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據已知條件加以仔細研釋。對于不能識別的文言實詞,我們必須結合具體語境,瞻前顧后,批文入理,推斷其意義。如“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句話中的“亡”與“舉大計”并舉,而其結果都是“死”,可見它決不會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而來,意思是“同樣”。又如“彼非不欲多負,力不贍也。贍:贍養”,原文是講一個相貌奇特而力大無比的漢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間打柴,而且獨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賣給別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錢,人們不解其中緣故而問他,他說了上面這句話,意為,他們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沒有我大,沒有辦法。句中把“贍”誤解為“贍養”毫無語境依據,應解釋為“足夠、充足”之類的意思才對。
這里最重要的是“古今語法的變化不如詞匯的變化那么大”,因此借助課內文言文的學習,把握古代詞法、句法,不僅能幫助我們掌握文言文的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等,也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體會現代語法關系下的閱讀和寫作。
盡管命題人在中考命題時選擇課外文段進行考查,但其命題的最重要的依據依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即著力考查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的能力,考查“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值得注意的是“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這是中考命題的依據,可以讓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題。
【真題例析】
我們先完成以下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題。真實認真地完成能讓你的上升空間明確,否則就毫無作用。大家知道,錯誤是改進的最大動力。
(2012江蘇省南通市中考卷)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1~5題。
歐陽修,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①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②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弊誀?,遇事不敢忽也。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③而不擾,故所至民便④之?;騿枺骸盀檎捄啠虏怀趶U,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
(節選自《宋史·歐陽修傳》)
【注】:①嶷(yí)然有聲:人品超群而享有聲譽。②機阱:陷阱。③寬簡:寬松簡易。 ④便:安逸、安適。
1. 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兩處)。(2分)
因 取 舊 案 反 覆 觀 之
2. 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讀書輒成誦( ) (2)晚更號六一居士( )
(3)雖機阱在前( ) (4)或問:“為政寬簡……”( )
3. 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4分)
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
譯:
4. 當有文人來訪,歐陽修為什么不與他們談論文章?請用文中語句回答。(2分)
5.閱讀選文,結合下面的鏈接文字,具體說說歐陽修具有怎樣的從政思想。(4分)
【鏈接】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參考答案:
1. 因∕取舊案∕反覆觀之
2. (1)就 (2)改變,更換 (3)即使 (4)有人
3. (歐陽修)在一個廢書簏中發現了唐代韓愈留下的書稿,讀后對韓愈十分仰慕。
4. 因為歐陽修認為“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
5. 歐陽修具有“與民同樂”的從政思想,他寬松待民,簡易做事,達到了“凡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這種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記》中“太守之樂其樂”的原因。(意思對即可)
核對課外文言文閱讀題的答案步驟應分為:1.分析答案的結構組成,即由哪幾個部分組成;2.判斷各組成有什么關鍵詞,這些關鍵詞與自己的答案有沒有沖突。沖突矛盾處往往是自己的錯漏處,也是自己最容易上升的地方。尤其要研究“意思對即可”類答案中,答題的關鍵是什么。
【解題思路】
做完題目后會發現:文言文閱讀題是課內外聯接最典型、最集中的。
第1題“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考查的是文言文閱讀及理解的能力,是課內外聯接比較明顯的題目。
第2題要求“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白x書輒成誦”中的“輒”可見于“淺嘗輒止”;《醉翁亭記》中有“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竹溪記》中也有“輒不惜數千錢”?!巴砀柫痪邮俊敝械摹案闭n文中則很多見:《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活板》中有“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杜甫的《孤雁》中有“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春望》中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己亥雜詩》中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等。“更”字在以上例句中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需要我們仔細分析辨別?!半m機阱在前”中的“雖”在課文中也比較多見:《趙普》中有“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曹劌論戰》中也有“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口技》中則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三峽》中有“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等等?!盎騿枺骸疄檎捄?,而事不弛廢,何也’”中的“或”在課文中有:《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幼時記趣》中的“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三峽》中的“或王命急宣”;名句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等。因此,把握教材的根本,文言文學習會更有效。
第3題是“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卮鸨绢}有兩個關鍵:一是準確譯出“得”“讀”“慕”等關鍵詞,這些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出處;二是譯出“于廢書簏中得唐韓愈遺稿”這一倒裝句。教材中倒裝句的例子很多,這里僅舉有“中”的倒裝句之例:《觀滄?!分杏小叭赵轮校舫銎渲小?;《送東陽馬生序》中有“行深山巨谷中”;《幼時記趣》中有“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狼》中有“一狼洞其中”等。準確掌握教材中句子的意思會讓答題容易很多。
第4題的“當有文人來訪,歐陽修為什么不與他們談論文章”和第5題“說說歐陽修具有怎樣的從政思想”的回答都依賴于大家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培養的原文意識,即善于用原文語句回答,而不是另起爐灶。
【實戰演練】
(2012年江蘇省無錫市中考卷)閱讀下文,完成1~4題。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北O試者異之。后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駐,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①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鈔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為司空掾屬,除成皋令,以病去,復為堂陽長。其治務寬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遷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稱之。雖在軍旅,常粗衣惡食,儉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悖、藏霸等征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遇疾卒,時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壞人。②鈔:掠奪。
1. 下列句中的“以”與“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中的“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以其境過清 B.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2. 下列對人物的分析評價有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 司馬朗少年時即能從容應對質疑,初露才華。
B. 司馬朗執政不靠刑罰而靠寬厚仁慈,百姓照樣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馬朗為了讓軍士以他為榜樣,故意在軍隊中過著簡樸的生活。
D. 當軍隊出現瘟疫時,司馬朗能體恤下屬,親自為軍士送醫送藥。
3.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客謝之 謝: (2)監試者異之 異:
(3)竊為郡內憂之 竊: (4)以病去 去:
4.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2分)
(2)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鈔。(2分)
參考答案:
1. (2分)A(因為)
2. (2分)C
3. (4分)(1)道歉 (2)認為……奇特(奇異) (3)私下 (4)離職,離開(每個1分)
4. (4分)(1)(2分)司馬朗字伯達,是河內溫縣(地)人。(得分點:判斷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亂,(紛紛)向內遷徙,有的被強盜掠奪(搶掠)。(得分點:“內”“或”“為”)
【趨勢預測】
課外文言文閱讀題的命制遵循新課標精神,基于中考要求,并且立足于課內已學文言文的知識基礎和語法基礎,總體難度不會很大。設題角度主要是實詞、虛詞考查,詞句翻譯,文意理解等,總體相對穩定,以便于學生進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