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范雎蔡澤列傳

      范雎蔡澤列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范雎蔡澤列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范雎蔡澤列傳范文第1篇

      2、青黃不接:指莊稼還沒有成熟,陳糧已經吃完,比喻,人力、財力等因一時接續不上而暫時缺乏.現在則特指人才方面后繼無人。

      3、青云直上:指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4、青出于藍: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

      范雎蔡澤列傳范文第2篇

      關鍵詞:遠交近攻;意到筆疏;主次;疏密;虛實 

       

      一、重點闡述“遠交近攻”在繪畫中的體現 

      1、遠交近攻的本意 

      遠交近攻,典出于《戰國策·秦策》,也見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讀史方輿紀要》卷一言:“秦用范雎遠交近攻之策,先滅韓,次滅趙,次滅魏,次滅楚,次滅燕,并滅代,乃滅齊。”(2010年1月 《國防》魏喜坤《兵法三十六計之二十三 遠交近攻》)簡單的說“遠交近攻”也就是結交遠方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軍事上指為分化瓦解敵人方面的聯盟而采取暫時結交遠處相隔難于獲利的敵人,直接進攻近處相鄰易于攻取的敵人的方法,這是一種各個擊破的謀略。(《新編三十六計》陳偉南 劉萍 著 新疆青少年柯文出版社 第1056頁)這個古老的軍事兵法應用于繪畫中也是非常巧妙而合適的。 

      2、遠交近攻強調繪畫中的三方面體現 

      “遠交近攻”首先強調畫面要有主次關系,有取有舍而不能面面俱到。一幅好畫一定是有重點的,我們把繪畫中的重點稱之為“畫眼”。有些作品,能使觀者潸然淚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畫家表達出了自己的創作意圖并且準確的傳達給了觀眾,使觀眾感受到了畫家的意圖并且達到共鳴。而有些作品單看每個細節都很漂亮,但是組合到一起就顯得差強人意,其實就是“畫眼”沒有體現出來。在繪畫中我們需要運用到“遠交近攻”的戰略來體現。“畫眼”的附近激化矛盾,重點刻畫,而遠離“畫眼”的部分通過背景來襯托主體與“畫眼”相呼應交合,最后做到各個擊破,突出主體。例如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攆圖》,在宮女們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是全圖的焦點,占據“畫眼”的位置。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以宮女們的嬌柔,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另外按照唐代森嚴的等級制度,等級越高,比重越大,這也就達到了突出“畫眼”的目的。 

      “遠交近攻”還強調了畫面要有一定的呼應關系。比如造型、色彩、意義等,這都需要主觀處理使它們聯系在一起,有呼有應,才能更突出主題。例如達芬奇的一張作品《巖間圣母》,畫中圣母眼神低垂望向約翰并用右手環抱他做出的姿態,約翰似乎在祈禱并望向耶穌,而耶穌手指著約翰,像似也在為約翰祝福,旁邊的天使也在指點約翰,而圣母的左手似乎示意他們安靜。畫面中的四個人物通過達芬奇巧妙的設計聯系起來,觀者一下區分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們也很容易通過人物的神態了解作者的表達內涵。所以說不管是畫面的結構設計,還是人物表情、精神的設計,都要顧盼有情有所聯系。

      畫面的聚散疏密關系在“遠交近攻”中也有所體現。體現畫面中心的部分可疏散周圍次要的部分,遠離中心的部分可聚集補充與畫面中心相呼應。如徐悲鴻的《泰戈爾》人物衣紋線條疏松,而背景則以較密集的枝葉加以襯托處理。“疏”得不當,會使畫面顯得松弛凌亂;“密”得不當,會使畫面沉悶呆板。要么以點為密,以面為疏;要么以面為密,以點為疏。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關鍵的要把握疏密關系的“度”。“疏”和“密”相互對比襯托,才能使畫面有生氣。另外畫面中聚散疏密關系是相對而言的,二者處理的不能太懸殊,凡事都要講求度,聚密是由于多層次而形成, 需要對比平衡,切忌局部過于零散,不可過分強調從而走了極端。一幅畫中只要做到疏密相間、層次分明就可以了。 

      二、意到筆疏在畫面的幾點體現 

      意到筆疏,講求筆法洗練。繪畫時所指的深入刻畫并不只是一味的做加法,有時則需要我們做減法,簡練也是繪畫所要求的。唐代畫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里稱張僧繇、吳道子作畫:“離披點劃,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由此可見,洗練的筆法也可以達到意味十足的地步,我們不禁感嘆古人的精到之處。畫畫不是描寫客觀事物,而是對客觀事物的美化再造,在遵循客觀現實的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把自己的審美修養和掌握的繪畫技巧體現在畫面上,以達到自我意境的完美體現。 

      意到筆疏,要做到筆斷意連,意到筆不到。在《晉書·王羲之傳論》中,唐太宗稱贊王羲之的字是“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面還連。”可見在書法中,書寫時雖然不一定筆筆相連,但仍須做到筆勢連續不斷,每一筆的結束都為下一筆的開始做了鋪墊,看似線斷,其意相連。 

      意到筆疏,還強調畫面的虛實關系。畫面的虛實處理不僅可以很好的表現畫面的空間感,還能表現作品豐富的內涵,使畫面更加靈動富有生氣。“實”依托于“虛”的襯托,“虛”體現“實”的飽滿。只有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相生,才可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在中國畫中有“計白當黑”之說,即實也是虛,虛也是實。飛白是中國畫獨有的畫面構成形式。空白并不是沒有任何東西,反而能體現更多的內容。例如齊白石畫蝦從來不畫水,照樣可以感覺到蝦在水里游動。這種表現方法很簡潔卻很形象有趣味。 

      范雎蔡澤列傳范文第3篇

      左御潘戌食田于1 域 2 邑,城田一,索畔苑。戌死,其子潘陟后之;陟死無子,其弟潘 3 后之;4 死無子,左尹士令其從父之弟潘 5 后之。 6 食田,病于債,骨(過)儥之。左御遊辰骨(過)賈之,有伍 7 ( ? ),王士之后 8 賞間之,言謂潘戌無后。左司馬適令左令 9 定之,言謂戌有后。

      李學勤先生在《包山楚簡中的土地買賣》一文中,曾對這兩條簡文有過很好的解釋。⑴筆者對這兩條簡文中的個別字詞也有一些想法,下面提出來供參考。

      文中“索”字可有兩種讀法。一種是屬上讀,指一種民間的計量單位,一般認為十丈為一索。宋王禹偁《畬田詞》:“各愿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原注謂:“山田不知畝 10 ,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干索。”如此“城田一索”就是“城田十丈”。不過“百尺”之田按之簡文似嫌太小,又“索”字訓為計量單位的書證亦嫌稍晚。一種讀法是“索”字屬下讀,訓為“盡”。“畔”字本義為“田界”,“索畔苑”就是“全都挨著苑囿”的意思。兩個“骨”字疑應讀為“過”。包山楚簡中有神名“司 11 ”,學者們指出就是見于典籍的“司過”,⑵可證“骨”可通“過”。在簡文中,“過”是指“過戶”。“儥”義為“鬻賣”,“賈”義為“市買”。“過儥之”就是“過賣之”,“過賈之”就是“過買之”。“有五 12 ”的“ 13 ”字不能確定,但恐怕不是“節”字。這兩句簡文的意思可以推定,應是“有士伍證明裁斷”的意思。“間”可讀為“離間”之“間”。

      上面提到李學勤先生的文章的最重要之處,是成功地釋出了“儥”字。這使得這兩條簡文可以順暢讀通,又凸顯了簡文內容的重要。

      《說文·人部》:“儥,賣也。”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儥”即“今之鬻字”。《玉篇· 14 部》:“鬻,鬻賣也。”儥字古音在定紐屋部,鬻字在章紐覺部,兩字皆為舌音,韻皆為入聲,韻尾相同。屋、覺二紐在《詩經》中亦有合韻的例子。《說文》認為“儥”字所從的“賣”字本從“睦”字古文“ 15 ”得聲,而“睦”字古音就在覺部。可見“儥”、“鬻”兩字音義皆近,顯然是一對同源詞或是一個詞的不同寫法。

      “儥”字還見于包山楚簡120號簡:

      16 17 18 馬于下蔡師,儥之于昜城。

      上引李學勤先生文中未提及此句簡文中的“儥”字,但是受李先生文的啟發,已有學者將其釋為“儥”,⑶這是非常正確的。

      文中“ 19 20 ”為人名,“ 21 ”字從“米”從“ 22 ”,已有學者根據文義推測其為“竊”字,可謂卓識。⑷不過學術界對這個字的結構尚不清楚,故在這里需稍加解釋。

      “ 23 ”字從“米”從“ 24 ”,“ 25 ”字從“攴”從“ 26 ”(為求方便,以下“ 27 ”字的各種變體皆隸定作“ 28 ”)。“ 29 ”字在郭店楚簡 中作如下之形:

      1、30 31

      更多見的是作為合體字的偏旁出現,見于下列各字:

      2、從言 32 33 34 35

      3、從水 36 37

      4、從攴 38 39

      5、從戈或從戈從口 40 41 42 43

      1在簡文中用作“察”,《五行》篇“不 44 于道”即“不察于道”。但是這個字在馬王堆帛書中寫作“辯”,于是有人認為郭店簡的這個字也應釋為“辯”。其實古代“察”、“辯”二字可以互訓,皆有“分辯”之義。《禮記·禮器》:“無節于內者,觀物弗之察矣。”孔穎達疏:“察,猶分辯也。”郭店楚簡的“察”字在馬王堆帛書中作“辯”是同義換用,并不能證明郭店簡的“察”也應釋“辯”。2 在簡文中也用作“察”。這個從言的形體也多見于包山楚簡,以往學者釋作“對”⑸、“ 45 ”⑹、“ 46 ”⑺、“辯”⑻等,現在看來都是錯誤的。3在簡文中也讀作“察”。4在簡文中用作“淺”。三體石經引“踐”字古文作“ 47 ”,與簡文“ 48 ”字所從之“ 49 ”很接近,可見“ 50 ”確實可以用作“戔”。5在簡文中用作“竊”。用作“竊”的簡文作“ 51 鉤者誅, 52 邦者為諸侯。”這句話就是見于《莊子·胠篋》的“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有現存典籍的對照,可知“ 53 ”用為“竊”確切無疑,同時也證明包山楚簡的“ 54 馬”讀作“竊馬”的正確無誤。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和《縱橫家書》中的“竊”字寫作“ 55 ”,本從“米”作。“ 56 ”字從“米”“ 57 ”聲,很可能就是“竊”字的異體。上引1 —5的“ 58 ”字或用為“察”,或用為“察”、“淺”、“竊”三字的偏旁,但其形體又與“察”、“淺”、“竊”三字毫無關系,顯然只是一個借音字或借音偏旁。那么這個字的形體來源到底是什么字呢?我們認為應該就是“ 59 ”字。“ 60 ”本為“辛”的分化字,二字古音很近。古文字中從“辛“或從與“辛”形體接近的字,在發展演變中其上部都類化作“ 61 ”或“ 62 ”。上引1—5“ 63 ”字下部的寫法雖有多種變體,但其上部作“ 64 ”、“ 65 ”形則固定不變,正符合“ 66 ”字的基本特征。其下部的各種變體應是在發展演變中產生的類化或訛變。“ 67 ”字古音在溪紐元部,與精紐元部的“淺”和清紐月部的“察”音都不遠,可以相通,而竊字與“察”和“淺”二字又都可以相通。《莊子·庚桑楚》:“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釋文》:“竊竊崔本作察察。”這是竊與察通的例子;《爾雅·釋獸》:“虎竊毛謂之 68 貓。”郭注:“竊,淺也。”這是竊與淺通的例子。正因為“ 69 ”與“察”、“淺”、“竊”的音都可以相通,所以“ 70 ”的變體“ 71 ”也就既可以用作“察”,也可以用作“淺”和“竊”。

      郭店楚簡 《窮達以時》有一段簡文說:

      百里轉 72 五羊,為伯牧牛,釋鞭箠而為朝卿,遇秦穆。

      句中“ 73 ”字裘錫圭先生認為是從“辵”從“ 74 ”聲,即“ 75 ”字,讀為“賣”,通“鬻”。這一考試非常正確。⑼這個“ 76 ”字所從的“ 77 ”的寫法也值得注意。

      以上我們分析了包山楚簡和郭店楚簡中的三個已識的“儥”和“ 78 ”字,其形體寫法如下:

      1、79

      2、80

      3、81

      另外包山楚簡中還有5個用于人名的“儥”字,其中4個是指一個叫 82 儥的人,一個是指叫黃儥的人。這5個儥字以往不被大家注意,只有陳偉先生在其《包山楚簡初探》一書的釋文中將其隸定作“儥”。其形體寫法如下:

      4、 83

      5、 84

      6、 85

      7、 86

      8、87

      按《說文》的結構分析,“儥”字所從的“ 88 ”是“睦”字的古文,本應從“目”,上引7所從的“ 89 ”就是從“目”作的。3和8的“ 90 ”所從的“目”寫成了豎立的形狀。4、5的“ 91 ”所從的“目”中間省去了一筆,1、2、6的“ 92 ”所從的“目”變成了橫置或豎置的“ 93 ”。這種形體非常重要,是我們辯識其他尚未釋出的“儥”字及相關諸字的關鍵環節。《古璽匯編》3661號楚姓名私璽有一個字寫作“ 94 ”,以往不識,這個字與上引的1、2形體相同,也應該是“儥”字。以上對“儥”和“ 95 ”所從之“ 96 ”字形體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對楚簡中一個以往不識的從“儥”之字的認識。

      楚簡中有一個字作如下之形:

      1、 97

      包山247

      病有。

      2、 98

      包山240

      病變,有,遞(遲)瘥。⑽

      3、 99 天星觀 卜 無咎,少有。

      4、 100

      天星觀 卜 疾有。

      5、 101

      天星觀 卜 夜中有。

      6、 102

      望山62

      ……有,遲瘥。

      7、

      103 望山65(殘) ……瘥,有。

      8、

      104 望山50

      ……,有見祟,宜禱……

      1—7從“疒”或從“爿”,從“爿”乃從“疒”之省。因為此字用于形容疾病,所以加“疒”旁以為意符。古人認為疾病與心理有關,因此從“心”與從“疒”在戰國文字中有時可以互換,所以 8不從“疒”而從“心”。這個字的聲旁或從“人”或不從“人”,因布局的考慮,“人”旁有時還可移到字的右邊。對于此字,學者們都將其隸定作“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等形。對其義訓,如李家浩先生認為“簡文 120 與 121 二字之意當與疾病有關,疑當讀為‘ 122 ’或‘ 123 ’。《集韻》灰韻引《倉頡篇》‘ 124 ,陰病也。’《一切經音義》卷十引《字林》‘ 125 ,重疾也。’”⑾李零先生讀“有 126 ”為“有孽”,認為“指病情惡化”。⑿

      其實這個字所從的“ 127 ”和“ 128 ”就是“賣”和“儥”字。上引1應隸定作“ 129 ”,2—7應隸定作“ 130 ”,8應隸定作“ 131 ”。上邊談到“ 132 ”字所從之“目”可以改寫成豎置的“ 133 ”字,上引1、5所從“ 134 ”的“目”尚處于“目”與“ 135 ”之間,其他的“ 136 ”所從之“目”就已經訛成了“ 137 ”。為什么從“目”可以變成從“ 138 ”呢?金文中的“ 139 ”(殿)字就是一個可以比較的好例子。金文中的“殿”字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1、140

      師 141 簋 142

      應 143 鼎

      2、144 衛簋

      145

      殿敖鼎

      146

      殿敖鼎

      3、147

      永盂 148

      149史殿壺 150 內仲子殿鼎 151 史密簋

      1是從“爪”,2是從“目”,其中“目”字中間也可以省去一筆,3是從“ 152 ”。這三種類型與上邊所論“ 153 ”字既可以從“目”作“ 154 ”,又可以從中間省去一筆的“目”,又可以從“ 155 ”作“ 156 ”如出一轍。所以將以上“ 157 ”、“ 158 ”、“ 159 ”釋為“ 160 ”、“ 161 ”、“ 162 ”應該說絕無問題。

      上引1—8有“ 163 ”字的簡文說“病有 164 ”、“疾有 165 ”、“疾變,有 166 ,遞(遲)瘥”、“……有 167 ,遲瘥”,從中可以看出“ 168 ”字確實是指病情加重而言。那么這個“ 169 ”字在此該如何解釋呢?我們認為“ 170 ”字在此應讀為“篤”。古音“儥”在定紐屋部,“篤”在端紐覺部,聲皆為舌音,韻都為入聲,韻尾相同。前邊說到“儥”和“鬻”可通,而“鬻”字古音就在覺部。儥通篤猶如儥通鬻。“篤”正是病勢沉重之意。《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東觀漢記·吳漢傳》:“漢疾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晉干寶《搜神記》卷五:“不幸疾篤,死在旦夕。”上引例句中“病”和“疾”皆可言“篤”,這與簡文“病”、“疾”都可說“ 171 (篤)”相一致。將“ 172 ”、“ 173 ”、“ 174 ”讀為“篤”,按之以上所引1—8諸例,文意極為順適。

      釋出了以上楚簡中的“儥”和從“儥”的諸字,我們還可以連帶釋出古文字中其他幾個以往不識的字。

      1、厚 175 鼎的“儥”字

      金文厚 176 鼎銘文說:

      唯王來格于成周年,厚 177 有 178 于 179 公, 180 用作厥文考父辛寶尊 181 ,其子子孫孫永寶。

      其中“ 182 ”字唐蘭先生考釋謂:“ 183 字當是從人 184 聲。…… 185 是農具的一種,上作 186 形是其刺,金文追字常從 187 ,可證。 188 當讀如歸,歸字從 189 聲。《廣雅·釋詁》三上:‘歸,遺也。’古書常用歸為饋贈。”⒀通過以上對楚簡“ 190 ”字的考證我們可以知道,厚 191 鼎的這個“ 192 ”字其實也是“儥”字,就應該釋為“儥”。銘文說“厚 193 有儥于 194 公”,意為厚 195 與 196 公之間進行了買賣交易,即厚 197 賣給了 198 公某種東西,然后用得來的錢“作厥文考父辛寶尊 199 ”。這樣理解,顯然比唐蘭先生將“厚 200 有儥于 201 公”硬是當作被動句,將其譯作“厚 202 受到了 203 公的饋贈”要合理得多。

      2、 204 205 觥蓋的“ 206 ”字

      金文 207 208 觥蓋銘文說:

      吳 209 210 弟史 211 馬,弗左(差),用作父戊寶尊彝。

      其中“ 212 ”字唐蘭先生考釋謂:“ 213 當從貝追聲。疑當讀如歸,歸、追并從 214 聲。《廣雅·釋詁》三上,‘歸,遺也。’”⒁唐蘭先生的釋讀留下一個疑問不好解釋,那就是:

      215 216弟史是接受別人饋馬還是饋馬于人?如果是接受饋馬,銘文卻并未記饋馬之人;如果是饋馬于人,那么饋馬于人與緊跟著說的“用作父戊寶尊彝”有何關系?其實這個“ 217 ”字就是“ 218 ”字,也應該釋為“219”。“ 220 ”通作“鬻”。前邊談到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篇有“百里轉 221 五羊”的說法,包山楚簡120號簡也有“竊馬”并“儥”于昜城的記載,可見“羊”和“馬”皆可言“儥”,所以“ 222 馬”就是”鬻馬”,也就是“賣馬”。銘文“ 223 224 弟史 225 馬,弗差,用作父戊寶尊彝。”意為“ 226 227 弟史賣馬,沒有差錯,(以賣馬的錢)用來作父戊寶尊彝。”這樣解釋,前邊提到的疑問便渙然冰釋了。

      3、晉侯蘇鐘的“儥”字

      金文晉侯蘇鐘銘文有一句說:

      既死霸,壬寅,王 228 往東。

      其中“ 229 ”字諸家或缺釋,或讀為“殿”。其實這個字也是“儥”字,也應該釋為“儥”。“儥”字在晉侯蘇鐘銘文中應該讀作“督”。古音“儥”在定紐屋部,“督”在端紐覺部,聲為一系,韻皆為入聲,韻尾相同。“儥”通“督”猶如“儥”通“鬻”。前邊談到楚簡的

      “ 230 ”字通為“篤”,而“篤”與“督”亦可相通。《左傳·僖公十二年》:“余嘉乃勛,應乃懿德,謂督不忘。”陸德明釋文謂:“督,音篤。”《說文·衣部》有“ 231 ”字,在《玉篇》中有“ 232 ”、“ 233 ”兩種異體。可證“篤”與“督”可以相通。既然“ 234 ”可通“篤”,“儥”自然也可以通“督”。《廣韻·沃韻》:“督,率也。”又《廣雅·釋言》:“督,促也。”銘文言“王儥往東”,意為王率領或督促部隊向東進發。

      注釋:

      (1) 載《中國文物報》1992年3月22日,又收入作者《綴古集》152—1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⑵ (2)李零《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載《中國文化與典籍論叢》第一輯425—448頁,中華書局1993年9月版。

      ⑶ (3)見陳偉《包山楚簡初探》一書的釋文,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版。

      ⑷ (4)李零《包山楚簡研究(文書類)》,載《王玉哲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88—107頁,又收入作者《李零自選集》131—147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版。

      ⑸ (5)見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注釋(30),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⑹ (6)葛英會《包山楚簡釋詞三則》,載《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75—177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版。

      ⑺ (7)生《說包山楚簡的“ 235 ”》,載《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討論會論文集》663—669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7年10月版。

      ⑻ (8)董蓮池《釋楚簡中的“辯”》,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200—204頁,中華書局2000年7月版。

      ⑼ (9)見《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篇注釋(9),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⑽ (10) “遞瘥”之“遞”有的學者解釋為“漸漸”,非是。遞應讀為“遲”。遞從弟聲,弟、遲古音皆在定紐脂部。

      ⑾ (1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釋文注釋〔五三〕,中華書局1995年6月版。

      ⑿ (12)同(2)。

      相關期刊更多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北省教育廳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00|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 亚洲jizzjizz在线播放久| 亚洲黄色在线视频|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色噜噜AV亚洲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jjzz亚洲亚洲女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精华液|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亚洲资源最新版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最新| 亚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无mate20pro麻豆|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色窝窝亚洲AV网在线观看|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