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元宵節有什么風俗傳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xx幼兒園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活動目的]
1、激發幼兒參與制作元宵活動的興趣,體驗大家一起慶祝節日、分享勞動成果的快樂。
2、指導幼兒學習用團、捏、滾等技能制作元宵;在做元宵、煮元宵的過程中感知滾動、沉浮等生活、科學常識。
3、引導幼兒了解元宵節的意義、民族習俗及元宵的來歷、品種等。
[活動準備]
1、做元宵需要的材料:糯米粉、各種餡、水、電爐、鍋等。
2、教師、幼兒提前收集關于元宵節民間習俗的資料。
3、音樂《喜洋洋》等。
4、布置好活動場地。
[活動過程]
一、開場白(以喜洋洋音樂為背景音樂)
(教師和幼兒站立在前面)尊敬的各位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大三班教室里喜氣洋洋,熱鬧非凡,因為我們馬上就迎來我們的元宵節,孩子們,你們高興嗎?為了迎接我們元宵節的到來,我們一起給他們表演一個節目,好不好?
二、(小朋友們表演的真棒,請大家送給他們一點掌聲,好嗎?)孩子們請坐,老師知道你們不僅節目表演的好,而且都是愛動腦筋的小朋友,下面老師就來考考你們,哪位小朋友知道元宵節在什么時候?(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有什么習俗?(吃元宵、打燈籠等)小朋友們真聰明!老師補充材料:元宵的來歷
三、小朋友們看,今天高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樣禮物,( 教師展示幾種元宵)問:這是什么?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嗎?粉、各種餡、水、電爐、鍋等)孩子們,元宵這么漂亮,課前我們準備好了這些材料(展示做元宵需要的材料)你想用這些材料來做元宵嗎?
四、大家先不要著急做,誰知道元宵分幾部分?元宵是什么形狀的?我們怎樣把元宵做成圓的呢?(把它捏圓了、用滾的方法、把元宵包好后放在手里團)小朋友們真聰明,我們現在就開始做元宵。
五、小朋友們,我們這里有做元宵的材料,大家把做好的元宵放進自己面前的小盤子里。呆會兒把你自己做的元宵煮給你吃,誰做得多,誰吃的多。
幼兒開始制作,教師給以適當的輔導和幫助。(放背景音樂喜洋洋)
六、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
現在,小朋友們都已經做完了,我們看看誰做的又快又好。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快樂恰恰恰“時間。請各位小朋友吃自己的元宵。老師統計好個數,給小朋友煮元宵。(老師動員做的多的小朋友讓給做的少的小朋友。)
七、煮元宵、吃元宵。
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看元宵在煮熟前后有什么變化?(元宵煮前沉在鍋底,煮熟后浮起來了。元宵煮熟后比煮前大一些)小朋友們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善于觀察了。好,現在我們就來享受我們自己的勞動成果。
八、教師總結
今天,小朋友們在一起渡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我們不但知道了元宵節吃元宵,還知道了怎樣去做元宵。小朋友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觀察。只要我們平時稍加留心,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地方非常的奇妙,值得我們我們去看。
20xx幼兒園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一、 活動目標: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組織本次活動,是通過家長和孩子的親子交流、調查、參觀、學習和制作等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幼兒不僅能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過自身的參與和表現,進一步獲得對節日氣氛的體驗,獲取多方面的經驗:如
①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
②元宵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
③元宵節有吃元宵、玩花燈、猜燈謎、劃旱船等豐富的風俗習慣。
④“元宵”象征著“團圓”,它有不同的種類和味道。
⑤元宵節有各種各樣的花燈,給人們帶來了喜氣和歡樂。
二、活動方案:
活動名稱:歡歡喜喜鬧元宵(做元宵、賞燈、猜燈謎)
組織形式:親子形式
活動時間:20xx年2月17日下午14:30
活動準備:
幼兒家庭:(2月15日前交各班老師處)
1、 幼兒和家長利用假期制作各種各樣的花燈;
2、 拍攝過年或外出賞燈的照片;設計元宵節手抄報或繪畫展。
幼兒園:
1、 將幼兒和老師制作的燈籠布置在園內;
2、 準備燈謎和各種小禮物 ;
3、 將幼兒交的照片、手抄報、繪畫作品布置展出。
4、 準備米面和糖
活動建議:
1、 積極參與元宵的制作,告訴孩子元宵節的由來;
2、 帶孩子參觀花燈展,欣賞花燈的外形、色彩、圖案。
3、 積極參與賞燈猜謎活動,交流對燈謎的認知經驗,豐富對燈謎由來、種類和結構的認識,猜對給予適當的獎勵。
三、主題活動環境創設
班級環境
(1) 收集幼兒在節日中賞燈、玩燈的照片,布置主題墻飾;
(2)在家長園地貼出“元宵節活動方案”,介紹主題活動的構想和配合事項。
園內大環境
(1)園內大廳懸掛教師、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和制作的各式花燈,花燈下懸掛各種燈謎;
(2)展板:《快樂的新年》(各種照片展)《我知道的元宵節》(手抄報、繪畫展)
20xx幼兒園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活動目標:
1.通過全園主題會,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意義以及主要的風俗習慣,感受元宵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2.積極參與主題會的準備和慶祝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
3.大、中班幼兒樂于與弟弟、妹妹交往并關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兒樂意與同伴分享食品和快樂。
活動準備:
1.張貼海報,邀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
2.舉辦幼兒自制花燈展,開展自制花燈評比活動。
3.展出能反映幼兒不斷豐富元宵節經驗的資料和照片。
4.排練舞龍、踩高蹺、劃旱船等節目。
5.自制、品嘗元宵的各種材料和工具。
活動程序:
1.鑼鼓隊、腰鼓隊進場,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師幼進行舞龍、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表演。
3.知識競答活動。
4.宣布制作花燈的評比結果,為獲獎幼兒頒獎。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新年之后的,又一個重要的節日,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很悠久的歷史。為大家整理的傳統節日“元宵”活動方案資料,提供參考,歡迎閱讀。
傳統節日“元宵”活動方案一
一、活動背景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新年之后的,又一個重要的節日,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很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為了使美琪的孩子們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民俗習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我們通過包湯圓、畫燈籠、猜燈謎等一系列活動為載體,充分地讓孩子們感受“元宵節”特有意義及給人們帶來的喜氣和歡樂。
二、活動主題
歡樂元宵節
三、活動目的
1.嘗試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元宵節的相關經驗,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2.通過各項活動營造節日喜慶氛圍,讓孩子大膽地想象與創造;
3.加強孩子動腦、動手能力,達到孩子能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的教育意義。
四、活動時間
五、活動地點
六、參與人員
七、活動流程
1.主持人開場致辭;(3分鐘)
2.故事講述:元宵節的由來(老師提前準備故事生動的講述);(5分鐘)
3.歡樂元宵——一起包湯圓(20分鐘)
規則:老師將提前準備好的面粉、水、糖心分發給學生和家長,一起動手包湯圓(并在其中三個中藏入小枚硬幣,作為最后的幸運獎獎勵),最后將湯圓入鍋。
4.歡樂元宵——書寫心愿卡片(20分鐘)
規則:老師給學生發放準備好的卡紙,畫筆,打孔器等活動需要材料并設計屬于自己班級的許愿卡片,讓孩子和家長一起書寫心愿卡片,最后裁好并打孔穿線,交于教師保管。
5.歡樂元宵——提燈籠游戲(30分鐘)
規則:本輪為親子游戲環節,家長在規定時間內,用提燈桿在指定路線往返運送燈籠(可用旺仔易拉罐代替),挑選12組家長和孩子參加,游戲分三輪,每輪4組規定時間內孩子筐里瓶數最多者獲勝,贏得獎品。
6.歡樂元宵——猜燈謎(30分鐘)
規則:老師將家庭分組,每6組家庭圍城一圈,每組分發5-10道謎題,答對題數最多組獲勝,獲勝組可以扎“幸運氣球”贏取禮品。(燈謎及謎題見附件一)
配合音樂:歡快節慶音樂
7.歡樂元宵——和我一起吃元宵(20分鐘)
規則:后勤人員提前做好的元宵和大家分享,湯圓中有三枚小硬幣,吃到含有硬幣的孩子(家長)則為本次活動的幸運獎獲得者,并贈送獎品;
配合音樂:《賣湯圓》
八、物料準備
面粉、糖心、小枚硬幣、礦泉水、獎品(猴子玩偶)、卡紙、彩色畫筆、剪刀,打孔器,絲帶、提燈桿、紅燈籠、易拉罐、玩具筐、氣球、條幅、音樂、桌椅、燈謎、答題卡、鉛筆、活動背景、銜接ppt、電飯煲、碗、勺子
九、人員分工
1名主持人
6名老師提前一小時到會場做布置;
10名老師負責活動時各班級學生秩序和紀律;
1名老師負責音樂和現場PPT播放;
4名老師負責物料采購,現場物料發放和收集;
5名老師負責湯圓的烹煮和發放。
十、注意事項
1.現場紀律秩序控制;
2.活動過程中排除安全隱患,避免孩子在活動中受傷。
十一、費用預算
活動物料盡量使用學校原有資源,適當購置相關物品,活動預算控制在300元左右
傳統節日“元宵”活動方案二
活動目標:
1.欣賞各種各樣的花燈,進一步感受花燈豐富的外形、色彩、圖案等特點。
2.能大膽地用連貫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驗和觀察中的發現。
3.產生自己制作花燈的愿望。
4.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5.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園內布置花燈展。
活動過程:
1.參觀花燈展,感受花燈的多種多樣。
(1)進入展廳,提出參觀要求。
指導語:這里有許多花燈,大家來看一看,并說說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2)自由結伴欣賞和交流。
(3)集體交流自己的感受與發現。
指導語:看了這些花燈,你有什么感覺?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花燈欣賞并講述。
(1)教師示范講述,為幼兒提供欣賞和講述的思路。
指導語:你最喜歡的燈是什么?為什么?它是什么樣子的?
(2)幼兒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花燈進行欣賞。
(3)幼兒講述自己最喜歡的花燈。
(4)歸納、豐富講述經驗。
指導語:①在向別人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件物品時,應該說清楚什么?②可以從哪些方面介紹自己喜歡的原因?
3.拓展思維,激發自制花燈的愿望。
(1)回憶已有經驗,進一步了解花燈的多樣性。
指導語:除了我們剛才看到的,你還見過哪種花燈?
(2)欣賞用廢舊材料制作的花燈,激發自制花燈的愿望。
傳統節日“元宵”活動方案三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豐富員工文化生活,活躍節日氣氛,展現員工風采,以增強員工的凝聚力,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讓員工歡度一個溫馨、愉悅、寬松的元宵佳節,由制造組織一次“濃情元宵”文化活動,擬訂活動方案如下:
一、活動主題:猜燈謎、慶元宵
二、活動時間:
三、活動地點:娛樂室及籃球場
四、活動準備:
1、_月__日前,各車間文員負責收集各種燈謎,總數量400條,負責人:
2、場地布置:3月5日上午,懸掛好元宵節燈籠;下午下班前在娛樂室房頂拉上紅絲帶,將燈謎吊在上面;活動期間播放節日音樂,渲染氣氛,負責人:
3、_月__日晚,娛樂室組織猜謎活動,謎底核對、獎品發放及宣傳拍攝等,負責人:
4、_月__日晚,籃球場組織趣味小游戲,游戲積分兌換、禮品發放及宣傳拍攝等,負責人:
5、保衛科負責維持活動期間的秩序,負責人:
請以上負責人于2月15號前至少開會3次討論各負責事項的準備情況及進度,總負責人2月16號將具體活動流程交于部門經理處。
五、活動規則:
1、猜謎活動,必須是現場猜謎,不得將謎面揭下帶走。
2、每個猜謎者猜一個燈謎,必須先到指定兌獎處核對謎底,確認無誤后,由巡視人員取下謎面交兌獎處,猜謎者進行登記,填寫所猜中謎面題號、謎底、本人姓名、部門或車間之后,方可領取獎品。
3、猜對一條謎語兌換一份獎品。為了讓更多的員工參與活動,每人次限猜一條。(待討論)
4、謎語共400條:
第1-100條燈謎到一號兌獎桌核對答案,第101-200條燈謎到二號兌獎桌核對答案,第201-300條燈謎到三號兌獎桌核對答案,第,301-400條燈謎到四號兌獎桌核對答案。
5、游戲設置至少5個,且能同時進行。各游戲負責人對每輪游戲的獲獎者進行積分獎勵,積分用于兌換禮品
6、獎項設置:
燈謎活動共設置獎品200份,猜對一條謎語獲得抽獎一次,抽獎成功則兌換一份獎品,獎品兌完,活動結束。(抽獎內容按照獎品來設定)
游戲活動共設置禮品30份,禮品擺放在禮品桌,并用積分標識,累積一定積分可換取想要的禮品,禮品發完,則活動結束。
六、活動注意事項:
1、猜謎要有秩序,不要大聲喧嘩。
2、謎底猜出后,員工只需把謎面題號記住,到指定兌獎處核對答案,不能將謎面取下。猜題成功,則在謎面處做出標記。
3、對答案要排隊守秩序,違反者取消猜謎資格。
4、游戲環節盡情的玩耍
七、活動費用預算:
1、元宵小燈籠20只,5元×20=100元
2、紅絲帶兩盤,15元×2=30元
3、獎品200份,4元×200=800元
4、禮品30份,500元(可申請公司產品)
關鍵詞: 《鬧元宵》 河南箏技法 特色
箏,是我國古來的彈撥樂器,流派諸多,異彩紛呈,藝術形象差異鮮明。河南箏派是諸多流派中的奇葩之一,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秦箏傳入河南地區,當地箏家結合本地人的性格、思想、方言、習俗等創編了富有地方韻味的箏樂。因河南地處古代九州之中,其箏曲故有“中州古調”之稱。那么它有著什么樣的藝術風格和迷人魅力呢?讓我們通過箏曲《鬧元宵》的賞析對河南箏的特色韻味進行分析。
一、樂曲《鬧元宵》簡介
箏曲《鬧元宵》由河南著名箏家曹東扶先生于1956年創編,體裁為引子部分加三體式,取材于河南民間音樂,地域特色濃郁,描繪了民間風俗元宵節的熱鬧場面,生活氣息十足,旋律優美活潑。
1.引子部分。節奏自由,清新明朗。以托劈雙弦和長搖開始,進而到雙手交替彈奏的大撮,突出了元宵佳節熱鬧的氣氛,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2.第一段。以如歌的慢板開場(每分鐘54拍),旋律優美,左手的顫音運用的很有特色,韻味十足。上下的滑音有如嗩吶的演奏,取材于民間吹打樂。
3.第二段。速度比第一段快了許多(每分鐘102拍),是全曲的主要段落,突出佳節的喜慶喧鬧。左手的伴奏音型似乎模仿鑼鼓的聲音,表現了元宵節的歡騰場面,這個段落取材于地方戲曲音樂。
4.第三段。速度更快(每分鐘174拍)演奏上用了右手劃弦,左手和弦的技法,將音樂推向,情感達到極致,主要取材于河南的說唱音樂。
二、《鬧元宵》的演奏技法特色
1.右手演奏技法。
(1)搖指:指法標記“”可分為密搖、游搖兩種。
①密搖:亦稱懸腕搖,以腕部活動帶動大指,但大指繃直指關節不動,快速在弦上進行“托劈”,如引子部分:
其特點是音頭重、密度大、連貫性強、表現的情感猶如迸發的火花,瞬間爆發,達到頂峰,樂曲一氣呵成。密搖所表現的情感較游搖細膩,《鬧元宵》引子和結尾部分均用此技法,突出了熱烈的氣氛。
②游搖:大指搖。較“密搖”稀疏,腕部不動,高度放松,以大指大關節為活動支點。從靠近琴碼處向岳山移動,力度由弱漸強,音樂由朦朧漸進明亮,在可不用搖指處加以游搖處理,可夸張情感,使樂曲流暢中帶有小型跳躍和起伏,從而進一步升華感情,如86小節,129小節:
大指的密搖、游搖是河南箏的重要表現手段,特點顆粒性強,重音頭爆發力。與別派較明顯區別:如山東派的小搖即以大指的小關節運動支點,懸腕,音色清脆明快。南派多以小指扎樁搖,腕部運動為主,大指捏住食指,大關節不動,音樂秀麗流暢。因此在彈奏河南箏時對大指搖的流暢性和爆發力要求很較高,如果技術不到位,會使樂曲的風格和完整性大打折扣,韻味縮減。
(2)夾彈:屬于傳統彈法,技法要領手指彈弦方向是從斜上方到斜下方,力帶動指尖撥弦,觸弦講究剛健有力,這繼承了秦箏的大指演奏特色,發音厚實,音質飽滿,在《鬧元宵》曲中,大指彈奏均用夾彈法,增強了樂曲的個性和風格。山東、浙派以及很多現代創作曲多用提彈法,即大指小關節彈撥,所呈現的音色和曲風差異性較大。
2.左手演奏技法:揉弦演奏特色。
(1)大顫、滑顫、小顫:大顫演奏符號“”顫幅較大,一般超過一個小二度,大顫包括按顫如“fa、si”兩音的演奏,滑顫即在下滑過程加顫,其音程為小二度、大二度和小三度,空顫如“re、mi、la”三音上不加按任何弦數的顫音演奏。“re”音奏出大二度的混合音響。“mi、la”兩音均奏出小三度的混合音響,三個顫音演奏時右手撥弦后,左手立即吟弦,在觸弦的開始有一個爆發力。小顫細密緊促,利用左臂肌肉暫時緊張形成的抖動,如73、74小節:
就是在大顫后接小顫,這樣就使樂曲變得彈性,由平直變得立體,微波起伏。小顫在《鬧元宵》曲的彈奏中始終貫穿全曲。我在初練這首樂曲時,雖然音準、節奏、曲風都沒有什么問題,但與示范版比較,感覺單調直白,不得其解,再仔細聆聽才頓悟,它的顫音技法多樣,無處不用,樂曲如水波粼粼,生動別致,猶如白紙與折扇紙的對比,可見顫音所表現出來的細膩酣暢的感覺是河南派風格的又一特色。
(2)速滑音:顧名思義,左手先將弦按至需要用的音高,撥弦時,略退稍許,快速滑至原音高,時間極短,一般在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如75小節:
《鬧元宵》中速滑音的反復多次使用,細致地刻畫出元宵節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的場景,生動逼真。這種速滑音在河南當地音樂中屢見不鮮,如當地代表劇種曲劇《倒掛靴》中寇準掛靴時的伴奏音樂與此處很相似,一般河南箏曲在空拍穿插切分節奏時多會伴速滑音,這種音效特別適合中州鏗鏘抑揚的聲調,使藝術形象生動飽滿,富有韻律性。
在《鬧元宵》中顫音和速滑音同時或交替使用,貫穿全曲。左手的音準和滑音速度要掌握好火候,不能隨意。獨特的顫音和速滑突出了河南箏的歌唱性、旋律性。
3.旋律節奏特征。
感,表現情緒上的激動。這種節奏型突出了河南箏曲的敘事性特征。
(2)大跳音程很多,如136小節:
出現四度大跳來表現元宵節時人們春風得意、喜氣洋洋的歡樂情緒。在河南箏悲哀樂中還會出現五六七八度的大跳,用這樣的大跳音程表現凄楚、悲憤、激昂的情感。如《蘇武思鄉》(第16、17板)出現九度大跳,表現了蘇武的悲憤之情。
三、風格特征
河南箏左右手的技法使用極富表現力,使河南箏曲集敘事、歌曲、抒情三大特點于一體。那么樂曲的風格特征是什么呢?給我的印象可以用下列幾個字概括。
1.俗:民俗、風俗。
河南箏的曲目直接來自民間說唱音樂和戲音樂,其內容多取材于民間故事、生活場景、節日風俗、源于生活,用藝術的手法傳統的旋律加以提練創作,音樂形象生動鮮明。《鬧元宵》內容取材民俗活動,創作手法上第一段模仿嗩吶演奏,第二段模仿鑼鼓聲音。人們耳熟能詳,朗朗上口,情感上易產生共鳴。演奏風格上不管是快板還是慢板,亦無論曲調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追求清麗的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通過敘事用深層內在的慷慨激昂表達其情感成為特色,原汁原味。故事中有情,情中有故事,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從每個樂曲的表面上,看它的文化價值很簡單,但它的審美觀正是中華文明的濃縮,反映出普通人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對人間悲切、哀怨的直接感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俗中見真,俗中見美。
2.獷:粗獷、激昂。
河南地處中原,屬黃河文化,西鄰“性剛直”“氣粗急”的陜西人,當地人性格激昂粗獷,生性豪放,與陜西人的性格較相似。人們以苦為樂,在空曠的黃土地上、平坦的河灘邊引吭高歌,直抒心意。當地的說唱音樂和戲曲中情緒多“慷慨激越”、“粗獷高昂”、“熱耳酸心”。《鬧元宵》引子部分就明朗開場,烘托氣氛。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曹植,對箏樂頗有研究,曾寫有“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搦素箏而慷慨,揚大雅之哀音”等贊美河南箏的詩句,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河南箏粗獷豪放的一面。
3.韻:韻律優美。
不同民族的語言產生了不同的音律和音調,河南箏與河南方言有著直接關系,它以當地方言為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加插上下滑音提煉加工升華而形成,試以下列文學作品的讀音為例:
從上例可以看到河南方言習慣強調句頭咬音,字尾音夸張,那么作曲時在“明月”和“蒼茫”四字時一般會用下滑裝飾音來加強重音,下滑音的音程會高于原句頭的小二度,或小三度,加以夸張,達到和折押韻,字正腔圓的藝術境界。另外河南方言中頻繁使用疊字,如饅頭(mán tóu)說饃饃(mō mō),孩子(hái zi)說娃娃(wá wá),箏曲中也有疊字的模仿,如《鬧元宵》中多次出現
的旋律,疊字方言所形成的特殊旋律使河南箏曲韻味十足,輕松詼諧。
4.辣:潑辣、干練。與南派潮州箏委婉華麗,客家箏古樸優美,北派山東箏鏗鏘明快相比,河南箏則顯得潑辣干練,出弦講究干凈利落,左右手的技法表現要穩、準、狠,雙手配合井然有序,這與當地人的審美觀影響較大。此風格與南派箏以韻補聲綺麗幽然,余音繚繞形成較大的反差。
四、結語
藝術的生命在于變化,在于創新。河南箏沒有凝固在歷史的琥珀中,在繼承傳統音樂的基礎上,近代創編出如《鬧元宵》、《漢江韻》等許多現代曲,這些曲目在曲風、技法上保持了河箏原有的神韻和風格色彩,并且較好地將現代因素與時代精神與之有機結合,既保持了河南箏曲優美動聽的旋律,又充分體現出時代特征,深受人們喜愛,廣為流傳,其中不少曲目已成為各大專院校考級曲目。
箏曲悠悠樂韻濃濃,鄉音婉婉動人心。河南箏曲猶如一粒明珠,在民間音樂的銀河中增添熠熠光彩。
參考文獻:
[1]中央音樂學院考級委員會.中央音樂學院海內外考級曲目.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4-1:141鬧元宵.
[2]曹東扶箏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81-5-2.
按照鐘祥的老規矩,過年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但寒冷的天氣并不能阻擋鐘祥人過年的熱情,到了臘八,過年的氣氛就一天賽過一天。在臘八的前一天媽媽就上街買好了干果與各種豆,到了第二天就有模有樣的做起了臘八粥,雖然沒有別人做的專業,但細聞,還別有一番風味呢!
臘八后,便逐漸進入了準備年貨的高峰,鐘祥人稱辦年貨。那個時候,人們碰面時,一般都會相互問候一句“年貨辦達怎么樣達?”年貨包含的種類很多。吃的方面當然是最重要的。首先是菜肴,像鐘祥大部分地區人們春節必備的幾道菜,如蟠龍菜、魚、蒸肉、香腸、雞、圓子等,一般都是少不了的;然后就是瓜果點心,什么臍橙、蘋果、蘆柑、瓜子、餅干、糖果之類自然就不用說了,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幾樣鐘祥傳統的特色點心:交切、酥糖、花生糖、銀片糕、金麻果、糖片子等。
眼看春節一天天地臨近,到了臘月二十五、二十六,是炒花生、炒蠶豆、炒米子的時候。事前需要準備干燥的河沙,炒的時候,根據鍋和要炒的量的大小放適量的干沙于鍋里,與花生等一起炒。炒的順序是先炒蠶豆,再炒米子,最后用余火炒花生。這種土方法炒出來的炒貨,香脆可口,味道絕非烤箱等方式做出來的可比。需要注意的是,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忌炒花生、蠶豆等,民間有“七不炒、八不鬧、九的炒了惹強盜”的說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作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鐘祥有“初一拜父母,初二走丈母”之說,至于我倒無所謂,反正跟著媽媽走就對了,拜年我最有經驗了,見人就喊“恭喜發財”總之“拜年拜年,磕膝上前。粑粑餅子都不要,只要人民票!”
大家好!
秋高氣爽的九月份快要過去了,但是中秋節才剛剛來到我們身邊!每次中秋節到來之時,那預示著團圓的氛圍,溫馨的家庭溫暖瞬間就能俘獲人們的心靈,有什么比家更能夠讓人向往的嗎,中秋節我們慶祝的不是節日,而是那濃濃的團圓親情。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這個中秋節,我們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天空那一輪明月時,腦海中會浮現那些優美的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古往今來,寄托著多少中華兒女的鄉愁與離情。每逢佳節倍思親,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將在這一節日里重溫民俗再敘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