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青銅器的價值

      青銅器的價值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銅器的價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青銅器的價值

      青銅器的價值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環己酮裝置 加氫前反應器 設計

      加氫前反應器是環己酮裝置中的關鍵設備之一,對整個裝置生產的安全性和最終成品的產量、品質等起著關鍵作用。

      1 加氫前反應器的工作原理

      來自上游工序的反應氣體(苯和氫的混合氣體)由頂部進入加氫前反應器,經過裝填催化劑的換熱管內,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苯與氫氣進行加成反應,生成環己烷,反應式為:C6H6+3H2C6H12+Q,混合氣體由底部排出,進入加氫后反應器繼續加成反應,全部轉換成環己烷。

      反應產生的大量反應熱,通過與殼程介質(導熱油)進行熱交換,被強制導出,以控制反應溫度。

      2 加氫前反應器的結構

      加氫前反應器的型式為立式列管式反應器,設備直徑為 φ2600mm,反應管為φ25×2×4500mm列管,共計4955根,換熱面積為1634m2,換熱管內裝填催化劑,約7.64m3。為使整個換熱管內溫度均衡,保證加成反應的順利進行,在殼程中間設置一個中間管板,將殼程分隔成上、下兩個腔,每個腔各設置兩個導熱油進口和兩個導熱油出口。導熱油進口處設置防沖擋板,用以防止導熱油沖擊換熱管,導致換熱管振動和磨損。折流板的形式為圓盤-圓環形,殼程上、下腔內各設置5塊折流板,折流板間距為275mm。

      加氫前反應器主要由管板、筒體、上下管箱及換熱管束等部件組成,其結構見圖1。上下封頭采用橢圓封頭,上封頭反應混合氣進口設置氣體分布器,下管板下側面裝有絲網和格柵等組成的填料支撐。

      3 加氫前反應器的設計

      3.1 設計參數

      主要設計參數如表1。

      3.2 介質特性

      (1)苯。苯為中度危害、易爆介質,當用于確定壓力容器密封性、致密性要求時,苯應列為高度危害介質。

      (2)氫氣及氫腐蝕[1]。氫氣為易爆介質。當壓力容器的設計溫度大于或等于200℃且與氫氣氛相接觸時為氫腐蝕環境。

      處于臨氫狀態下操作的壓力容器,氫會進入鋼材,進入量隨著操作溫度和操作氫分壓的提高而增加,鋼中的滲碳體(Fe3C)和不穩定碳化物析出的碳與氫反應生成甲烷,導致鋼材破裂,這種現象稱為氫腐蝕。

      3.3 材料選擇

      由于加氫前反應器管程的設計壓力、溫度都較高,且處于臨氫狀態,對于加氫前反應器的設計,材料選擇的正確與否關系加氫前反應器能否正常運行。

      碳素鋼在425℃以上、C-0.5Mo鋼在475℃以上長時間使用時,鋼中的滲碳體會自行分解析出碳原子,這些碳原子先以微細的點狀形式出現在金屬內部,此后逐漸聚集長大成較粗的顆粒,產生石墨化,從而使鋼材的強度下降,塑性和韌性降低,引起鋼材的脆斷。[1]

      鉻鉬鋼具有良好的抗氫腐蝕能力,其高溫持久強度極限和蠕變極限也較高,因此在高溫高壓臨氫環境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工程設計中,應根據容器的操作溫度(另加20℃以上)和氫分壓從納爾遜曲線(美國API RP947《鋼在氫環境中的操作極限》)中查取相應鋼的類型。

      本設備的材料選用情況見表2。

      3.4 催化劑支撐

      催化劑裝填在換熱管內,采用兩層絲網及支撐格柵支撐。這種支撐方式結構簡單、加工容易、裝卸方便、阻力降小。

      在下管板下側鋪設一層2目和一層5目的不銹鋼絲網,絲網被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壓住(圖2),緊貼在下管板上,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與下管板之間采用螺柱聯接。為了安裝、拆卸方便,環形密封條均分成6塊,支撐格柵分成12塊。

      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與下管板的連接結構如圖3所示。

      3.5 管箱結構

      根據加氫前反應器操作程序,在投入運行前需將絲網、支撐格柵等固定在下管板上,然后在每根換熱管內裝填催化劑,催化劑尚需定期更換,所以,從操作的角度來講,管箱采用可拆式的比較合理。

      雖然由于設備直徑較大,采用法蘭聯接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大直徑法蘭加工時密封面的平面度要求很難保證,導致其密封性能很難保證,容易在操作時出現泄漏,且大直徑法蘭造價較高。

      (2)大直徑法蘭的密封墊片制造困難。但在制造時嚴格控制質量,仍能夠保證法蘭平面度的要求。墊片采用纏繞式墊片,纏繞式墊片具有多道密封作用,且回彈性好,對密封面的表面質量和尺寸精度要求不高,這有利于解決法蘭密封性能的問題。

      所以本設備仍采用凹凸面帶頸對焊法蘭聯接的管箱結構。

      3.6 換熱管的布置

      換熱管的排列形式為三角形排列,管間距為32mm。

      由于固定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的螺柱需占據部分換熱管的位置,布管時,在開螺柱孔的位置不能布管,所以設計時,應首先確定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的結構,這樣在布置換熱管時才能正確預留出設置螺柱孔的位置。

      3.7 上、下管板結構

      如采用兼作法蘭的管板結構,操作時管板的微量變形將影響管板法蘭的密封性能,對于大直徑的設備,其作用將較為明顯。且法蘭力矩對管板的影響也較大,經過計算,本設備如采用兼作法蘭的管板,則管板厚度為260mm;采用不兼作法蘭的管板,則管板厚度僅需100mm。

      由此可見,為了提高設備工作過程中的密封性能,減少法蘭力矩對管板的影響,降低制造成本,采用不兼作法蘭的管板結構較為合理。

      本設備上、下管板采用不兼作法蘭的管板,管板為碗形鍛件,其與管箱筒節(管箱法蘭頸部)的連接采用全焊透雙U形坡口的對接焊接型式。

      3.8 換熱管與管板的連接

      換熱管與管板的焊接接頭的強度和密封性是換熱器設計的關鍵點之一。對于密封性能要求較高的場合、承受振動或疲勞的場合、有間隙腐蝕的場合、采用復合管板的場合,一般采用強度脹加密封焊或強度焊加貼脹的連接型式。[2]

      由于本設備設計溫度、管程設計壓力較高,且管板與換熱管的拉脫強度和密封性要求亦較高,所以上、下管板與換熱管采用強度焊加貼脹的連接型式(圖4)。這樣,既能滿足設計壓力、設計溫度的要求,也能滿足強度和密封性的要求,同時避免了設備在工作中出現振動、間隙腐蝕等影響換熱管與管板焊接接頭強度和密封性的情況。

      中間管板的作用是將殼程分成上、下獨立的兩個腔,考慮制造工藝等因素,中間管板與換熱管的連接采用強度脹的型式(圖5)。

      為了保證絲網能夠緊貼在下管板下側面上,要求換熱管端部與管板面平齊,并在焊接后加工平整。換熱管與管板的焊接接頭高度一般不得小于換熱管壁厚的1.4倍,根據GB151-1999《管殼式換熱器》的要求,對于φ25×2的換熱管,其值應為3.5mm。為使換熱管與管板的焊接接頭底部能夠焊透,不出現未焊透和未熔合等缺陷,并使熔敷金屬填充量最小,即坡口截面最小,將管板上的管頭坡口定為半U形的型式。

      此外,為了保證制造過程中的焊接質量和密封性能,對管頭的焊接及脹接提出以下控制要求:(1)換熱管與管板的焊接分為兩層,在焊完第一層后進行磁粉檢測,合格后再進行第二層的焊接。(2)脹管采用柔性脹。

      3.9 強度計算

      管箱封頭、管程容器法蘭、殼程筒體以及開孔補強等強度計算依據GB150-1998《鋼制壓力容器》和GB151-1999《管殼式換熱器》進行,根據SW6-98《壓力容器強度設計軟件包》計算結果,確定各零部件的計算厚度和名義厚度。

      由于固定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用的螺柱占用了部分換熱管布管位置,導致管板周邊不布管區無量綱寬度k值大于1.0,管板計算不能按GB151-1999進行計算,按GB151-1999的要求,可按JB4732附錄I給出的方法進行計算,根據SW6-98中管板計算方法按JB4732-95的方式進行計算,得出管板厚度。

      3.10 設備制造檢驗的基本要求

      設備制造檢驗的基本要求見表3。

      4 結語

      加氫前反應器自2008年投入運行后,運行情況一直良好。說明本設備的選材、結構設計及強度計算滿足工藝生產的要求,可為同類設備的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全國鍋爐壓力容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壓力容器設計工程師培訓教程.新華出版社,2005.

      青銅器的價值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博物館 青銅器 名稱英譯

      中國青銅器作為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其中文名稱英譯具有重要的文化信息傳遞功能。我國人文景觀眾多,特別是博物館,收藏展出的青銅器文物不在少數。目前國內,多數青銅器名稱英譯比較混雜,亟待規范。本文主要以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出的部分商代青銅器名稱英譯為例,歸納青銅器的種類和功用,旨在探索其英譯原則和策略。

      一、青銅器的文化價值

      青銅器誕生于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是世界文明的標志。以藝術價值來看,中國青銅器精美的制作工藝世界聞名。青銅器又稱“銅器”,主要指先秦時期用紅銅和錫制作的器具,盛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這其中屬商代的青銅最為精美。在我國境內出土的大量商代早期的青銅器為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寶貴的證據。

      青銅器的文化價值首先體現在其歷史性。多數出土的古青銅器都刻有銘文,表明該器物的名稱、使用的場合或是主人的相關信息等,具有極大的考古價值。如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毋鼎,因其鼎身刻有“司母毋”字樣,所以命名為“司母戊鼎”。

      高超的鑄造工藝是青銅器的另一價值體現,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與技藝。如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四羊方尊,據考古學者分析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再進行整體澆鑄(百度百科)。如此鬼斧神工的鑄造技藝也是對外傳播中華文明的重點之一。

      二、青銅器功用分類及英譯策略

      青銅器按其功用可分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禮器等。作者實地考察了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出的其中65個青銅器文物的名稱英譯,按其功用劃分為食器禮器類、酒器水器類和武器樂器類,以分析其中出現的問題,歸納總結其英譯的原則。

      1.食器、禮器類名稱英譯

      最常見的青銅器當屬食器和禮器類的青銅器。上文中提到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屬于禮器,即在古代用貴族在舉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禮儀活動中所使用的器皿指青銅器中的鼎、簋、觚、豆、鐘等都屬于食器或禮器類。

      表1為中國博物館食器禮器類青銅器名稱及英譯。不難發現,多數青銅器中文名稱屬難檢字,這些漢字只在古語中使用,甚至是專門用來表示該青銅器名稱的字。Backer(2000:21)就曾指出,源語文化文化專有詞語所表達的概念也許不存在于目的語中。況且在某些情況下,現代漢語中都沒有對應的字,只能靠解釋才能讓今人明白其功用,在英語中更難找到對應的單詞或短語。因此對這些青銅器名稱的英譯只能采取釋意法或音譯加意譯法,如鼎既可以作wine-container(釋意法)或Ding-vessel(音譯加意譯法)。但這兩種策略都有其缺陷:前者雖指明了青銅器的功用,但不具有鼎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性;后者沿用了“Ding”的概念卻不能讓讀者明了該青銅器的功用。若將兩種策略結合起來,使用音譯加意譯再加注的策略則可以兩全。如“簋”可譯為:Gui-vessel(food container)。

      2.酒器、水器類名稱英譯

      作為青銅器的另一大類酒水盛器類,如爵、壺、尊等,這些名稱雖用于古時,但對現代中國人來講并不陌生。但具體到各個器具之間的差別,就不得而知了。針對旅游文本,方夢之、毛忠明(2003:274)認為,“旅游資料是一種大眾化的、喜聞樂見的通俗讀物,它的目的就是要讓普通游客看懂并能從中獲取相關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知識”。博物館作為大眾科普中心,有責任向包括外國游客在內的參觀者介紹相關知識。但由于參觀的時間限制,解釋應當簡潔明了,最好能在其名稱中有所體現。如均是盛酒水的器具,爵、觶、觚等是飲酒器,一般譯為cup,而像壺、尊、卣之類的盛酒器,一般譯作vessel或wine Hu-vessel,Zhi-vessel等,并沒有凸顯其功用,甚至與上文提到的食器禮器類相似;有的音譯因為譯者沒有仔細考究中文漢語拼音而造成誤譯,如“瓿”應音譯為“bu”而非“bo”;而且對于飲酒器和盛酒器英譯,并沒有特別區別開來,翻譯方法比較混亂。加注的方法同樣適用于酒器類青銅器名稱英譯,也是較為安全的翻譯方法,如Jue-vessel(wine cup),Hu-vessel(wine or water container),Jia-vessel(for wine warming)。另外,也可以用cup和container加以區別飲酒器和盛酒器。

      3.兵器、樂器等名稱英譯

      兵器、樂器及其它是青銅器的第三大類。各種武器樂器的差別較大,如表3,“戈”翻譯成“Ge-dagger”,“鈹”譯成“Pi-sward”,“鐃”譯成“Nao-bell”。但“矛”在英語中有對應的“spear”,因此不必譯為“Mao-spear”。青銅樂器“勾”因其是古代特有的一種樂器,直接用音譯加注的翻譯策略即可。譯為:“Goudiao(Musical instrument)”(原譯音譯錯誤)。

      三、結語

      中國出土的青銅器具有極高歷史文化價值,在博物館展出的青銅器更是對外文化交流的良好載體。不同的青銅器有其獨特的功用,因此博物館青銅器名稱英譯應當根據其功用的特殊性遵循相應的英譯原則,使用不同的英譯策略。

      參考文獻:

      [1]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青銅器的價值范文第3篇

      1. 創設生活化的情景,揭示藝術作品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在青銅器一課的學習中,要使學生賞識古代青銅器,了解青銅器和現代生活的關系,就要拉近古代青銅器與現代學生生活的距離感,創設生活化的場景。教師以問題情境為引入的起點,激發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我利用廣州特有的俗語提問:“過年時大家有沒有吃‘九大簋’啊?廣州人通常說請你吃‘九大簋’,那是什么意思呢?”學生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九大簋是什么?是雞鴨魚肉?是不是火鍋?滿漢全席?”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簋”字,注解拼音“guǐ”。有學生注意到,這個簋字的下端是“皿”字。學生提出,簋應該是一種器皿。我順勢引入了青銅器的鑒賞學習,使學生從生活的情境自然地進入本課學習。

      2. 組織多元的學習方式,發現藝術品獨特的美感價值

      教師引導的小組討論形式。我把學生分成小組,并給每組一張印有各種不同的青銅器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并辨認圖片中的青銅器哪些是用來裝食物的,哪些是用來盛酒的。然后我引導學生賞析古代青銅器的造型特點,感知青銅器的外形之美,在小組討論中說說自己對青銅器的認識。教師通過自己的介入、講解和姿態,傳達給學生“一種意識,一種在藝術作品中尋找真正潛在價值的意識,一種尋找有意義的藝術形式的意識和培養一種真實品位的意識”。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獨立思考,展開想象,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學生主導的表演形式。兩位學生以說唱的形式表演了《我們眼中的青銅器》,向全班同學展示兩件古代的青銅器。學生在樂曲聲中播放課件,展示不同時期的青銅器。流行音樂、熟悉的伙伴、模仿電視人物的表演,引起了其他學生聽覺和視覺上的共鳴。通過主持人與聽眾的互動提問,全班不知不覺的進入青銅器美感價值的課堂辯論狀態中。學生在自由的欣賞和聆聽過程中,感受到青銅器的另一層社會、文化的含義: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不但有精湛的工藝、精美的花紋和形狀,更是根據當時社會的貴族階層審美觀念而鑄造的,它體現了特定的精神目的和神權思想。

      在活動中,我也不時引導學生加深對青銅器美感的認識。我問:“銅何尊是周朝時期的青銅器,你們認為它與商朝時期的尊有什么不同呢?”學生們利用之前小組討論和表演中獲得的知識,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了:“周朝的尊是圓的,造型獨特,看上去美觀又別致。商朝的青銅器造型凝重、樸實,莊重典雅,而四羊方尊是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不同點是四羊方尊的羊腳部分像龍的形狀的就是獸面紋,還有細雷紋,而且是遍布整個尊的。”“這不是羊的外形嗎?”“四羊方尊的外形顧名思義是由四只卷角的羊頭組成,并用手指輕觸幻燈片中的羊頭,它讓我想起藏羚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高圖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其實,我想這件四羊方尊是因為制作者看到了四只羊十分興奮活躍,才制作出這么生動的形象,把四只羊合在一起。”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但理解了古代青銅器的獨特美感價值,還逐步融入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情。

      3. 通過評述和模仿撰寫評論,提高對藝術作品欣賞的層次

      初步學會欣賞評價。教師在指導學生寫欣賞評論的初期,可以先教學生欣賞借鑒別人的評論。教師摘抄一些不同的藝術評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比如,為什么要寫評論?他們覺得哪個評論比較好?為什么那個評論寫得好?寫得好的評論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那些不好的評論有什么不好,哪里可以改進等等。或者教師可以對同一個藝術作品列出幾種不同解釋,讓學生分辨其中的優劣。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觀賞藝術作品時更加接近作品的特殊本質,學會明白清楚地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及其審美價值。

      模仿、借鑒、評論技巧。在認識到評論的基本寫法后,教師就要開始指導學生通過模仿專家的評論學習寫藝術欣賞評論。我先摘選一段有關專家對青銅紋飾描述:“商代的青銅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用的,器皿上的裝飾就與祭祀有關。這樣看來,被稱作饕餮的獸面紋,應是祭祀的牛羊豬等作為祭祀犧牲的形象表現,但這種表現,往往并不是采用完全的寫實手法,而是加以象征化、抽象化,或予以綜合處理。”我安排學生續寫這段評論,并聯系生活實際向學生提出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見過有古代青銅器紋理的器具嗎?那些器具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在學習了青銅器一課后,你對這些器具有什么新的看法?”學生對商周時期的紋飾特色是這樣進行點評的:“青銅器的紋飾豐富多彩,并能很好地組織在統一變化中,如對稱、均衡、集中、放射等各種美的形式,這件鳳紋尊就是利用對稱的紋飾,通過鳳鳥回顧的動態,巧妙地與尊的口部造型完美的組合在一起。”通過模仿、借鑒、續寫及評論進行循序漸進的評述訓練,既降低了學生寫作評論的難度,不斷提升其寫作評論的才能,也激發了學生撰寫美術評論的積極性。

      青銅器的價值范文第4篇

      【摘要】 觀察和評價芬太尼靜注、MgSO4靜注和低劑量依托米酯預注減少依托米酯在無痛人流術中發生的肌陣攣。180例女性患者,按不同方法分成6組進行麻醉,再進行手術。結果表明:在用托烷斯瓊1~1.5mg時,靜注依托咪酯0.3mg/kg前,依此靜注芬太尼1.0~1.5μg/kg(150秒前)、MgSO4 60mg(90秒前)和預注小量依托咪酯0.03~0.05mg/kg(50~60秒前),無呼吸循環抑制,無注射痛,患者蘇醒絕大部分平穩,極少部分有輕度惡心嘔吐,是無痛人流術的又一種麻醉方法。

      【關鍵詞】 依托米酯; 肌陣攣; 無痛人流術

      依托米酯(福爾利,恩華公司)作為一種麻醉誘導藥,因為其穩定的血流動力學,常配合用于心血管和危重病人的手術麻醉,由于依托米酯有輕度鎮痛作用[1],故用于短小的手術,但因首次靜脈注射時,有肌陣攣的發生,資料顯示,肌陣攣的發生率可達80%~90%,限制其在短小手術的使用。為改善依托米酯在無痛人流術中肌陣攣的缺點,本研究設計幾種麻醉方法評價對肌陣攣的改善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80例女性患者,年齡17~43歲,麻醉前30分鐘肌肉注射阿托品,麻醉前15分鐘靜脈注射托烷斯瓊1~1.5mg,隨后, 按不同方法分組麻醉,每組30例,再進行手術。A組:麻醉前150、90和50~60秒時生理鹽水靜脈注射(靜脈注射以下簡稱靜注),再開始異丙酚2~3 mg/kg靜注;B組:麻醉前150和90秒時生理鹽水靜注,50~60秒時依托咪酯0.03~0.05 mg/kg靜注,再開始依托咪酯0.3 mg/kg靜注;C組麻醉前150秒時生理鹽水靜注,90秒前靜注MgSO4 60~80mg,前50~60秒時依托咪酯0.03~0.05mg/kg靜注,再開始依托咪酯0.3 mg/kg靜注;D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0.5μg/kg靜注,90秒前靜注MgSO460mg,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mg/kg,最后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E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1.0μg/kg靜注,90秒前靜注MgSO460mg,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靜注依托咪酯0.3mg/kg;F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1.5μg/kg靜注, 90秒前靜注MgSO460mg,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若患者麻醉變淺,可靜注依托咪酯0.1~0.2 mg/kg,若患者肌陣攣嚴重干擾手術,無法控制,可改用異丙酚麻醉,以便順利完成手術。

      肌陣攣的評定標準:①無肌陣攣;②輕微肌陣攣(末梢小關節抽動);③肌陣攣(包括肘關節等抽動);④嚴重肌陣攣(包括髖關節等抽動)[3]。惡心嘔吐評定標準:①無惡心嘔吐;②輕微惡心,無嘔吐;③惡心嘔吐;④嚴重惡心嘔吐。

      觀察期間,患者呈頭和上半身略高于水平面(10~15°)臥位,呼吸空氣(血氧飽和度降至92%以下時,用手抬高患者下腭和吸氧,均可緩解缺氧),記錄麻醉前、 150秒前、90秒前、50~60秒、再開始用異丙酚或依托咪酯全量用藥時、手術中及蘇醒時的肌陣攣、注藥疼痛情況。術畢惡心嘔吐情況、病人的蘇醒情況和有無不良記憶。

      統計學處理:SPSS13.0用于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依據資料特點分別采用卡方檢驗和Fisher精確概率檢驗。P

      轉貼于

      2 結果

      各組皆順利完成手術,肌陣攣發生情況見表1,F組預防肌陣攣最佳。注藥疼痛情況:使用依托咪酯的各組注藥疼痛發生率幾乎為0,B組一例患者述有輕微疼痛,而異丙酚組(A組)有輕微疼痛14例,發生率為46.67%,疼痛8例,發生率為26.67%,與依托咪酯各組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P0.05);蘇醒情況:E組有一例患者呈短時間內煩躁,持續1分鐘左右,無蘇醒延遲發生。所有患者均無不良記憶,A組2例有良好夢幻回憶。表1 各組肌陣攣發生情況(例)

      3 討論

      盡管依托咪酯對呼吸循環干擾小,但麻醉劑量誘導時,可發生不自主的雙上下肢的抖動(肌肉緊張陣攣),雙上下肢明顯陣攣,則干擾無痛人流術這一類小手術的進行,原因可能是依托咪酯麻醉劑量能興奮皮層下中樞,發生類似入睡時腿抽動的現象,但這種抽動并不同于顛癇的抽搐[1]。針對這一缺點,目前有多種方法來克服,目前,大約有4種以上方法,可不同程度減少肌肉緊張陣攣發生,具體原因還不清楚。據文獻報道,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的150秒前靜注芬太尼100μg(約2μg/kg),可使肌陣攣發生率減低到8%,而當靜注芬太尼400μg,則可使肌陣攣發生率減低到0%,但患者卻出現明顯的呼吸暫停[2];MgSO4 60mg在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之前90秒前靜注,既可以降低肌陣攣發生率(降低至76%)又可以鎮痛[3],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的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也可降低肌陣攣發生率[1]。我們采取未用芬太尼和減低靜注芬太尼量為0.5、1.0和1.5μg/kg(為文獻報告量的一半左右),術前150秒靜脈注射,并隨后靜注MgSO4 60mg,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觀察有無改變減輕肌陣攣效果。對比六組得到的結論,可以看出,E、F組的減輕肌陣攣效果顯著,且基本無副作用;C、D組減輕肌陣攣效果稍差,但與E、 F組比較,并無統計學意義,B組減輕肌陣攣效果最差,只是改變依托咪酯肌陣攣由3或4級變為2級或1級。為防止患者的蘇醒延遲,沒有采用靜注氟哌利多或咪唑安定的方法[4]。依托咪酯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曾引起爭論,但我院無痛人流術為短小手術,故沒有考慮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綜合以上得知: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前,依此靜注芬太尼1.0~1.5μg/kg(150秒前)、MgSO460mg(90秒前)和預注小量依托咪酯0.03~0.05mg/kg(50~60秒前),無呼吸循環抑制,無注射痛,在用托烷斯瓊1~1.5mg時,患者蘇醒絕大部分平穩,只有少部分有輕度惡心嘔吐,是無痛人流術的又一種麻醉方法。

      【參考文獻】

      1 Doenicke AW, Roizen MF, Kugler J, et al. Reducing myoclonus after etomidate. Anesthesiology. 1999, 90:113~119.

      2 Hueter L, Schwarzkopf K, Simon M, et al. Pretreatment with sufentanil reduces myoclonus after etomidate.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3, 47:482~484.

      青銅器的價值范文第5篇

      [關鍵詞]青銅紋飾 產品設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34

      1、引言

      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漫漫歷史長河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曾出現過數次文化藝術的繁榮階段,而以商周為盛期的青銅器文化,因其獨特的形式與特征,在中國工藝美術史發展中,是繼彩陶之后的又一輝煌創造,它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藝術史譜寫了輝煌燦爛的篇章。商周青銅器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其作為器皿的基本實用特點,更突出了審美與造型的統一關系,將造型美寓于科學的功能設計中去。直到今天,這些傳統的文化藝術品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以青銅器為代表的商周時期傳統文化,對現代的產品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2、商周青銅器紋飾的圖案特征研究

      2.1 商周青銅器概述

      中國古代青銅器是祖先們智慧和工藝的結晶。中國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單在酒器類中又有爵、角、觶、小⒆稹⒑、卣、方彝、觥、、B、勺、禁等二十多個器種,而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同一時代的同一器種,其式樣也多姿多彩,因而使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而青銅器之所以著名,并不僅僅在于其種類的繁雜,關鍵在于青銅器本身的質量。我國青銅器精品極多,尤其在商周時期,中國青銅器制造處于頂峰階段。此時的青銅器精品極多,青銅器以其制作工藝精湛、形制瑰異、花紋繁縟、富麗堂皇而為世人所稱贊。商周青銅器,不僅在造型方面具有非常強的特色,而在紋飾的裝飾與造型的結合上達到了美學與功能的統一。因而對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認識青銅器文化,對于青銅器自身的保護和青銅器文化的繼續發揚,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2 商周青銅器紋飾研究

      正如張光直先生所說“政治、宗教與藝術的緊密結合在古世界是一個普遍現象,而在中國,這種結合就集中體現在青銅器紋飾上。”中國古代青銅器雖然只經歷了一千六百多年的繁榮階段,但是青銅器紋飾所蘊藏的政治歷史文化精魄博大精深,至今吸引著專家學者們仍然持續不倦的研究和學習。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政治精神、宗教意識通過器具表達的途徑與范圍非常有限,而作為祭祀禮器、生活器皿等主要用器的青銅器,其紋飾就不可能是單純的裝飾藝術,必然是人們的政治精神、意識形態、文化觀念、甚至制造構思與制作技術在青銅器上集中體現。

      青銅器的紋飾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生產生活狀態,是記載時代政治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就青銅器紋飾的形體圖像來說,大致可分為幾何紋、動物紋及人物紋三大類。

      2.2.1 質樸簡練又抽象流暢的幾何紋

      早期的青銅器幾何紋是對新石器時代陶器紋樣的繼承和發展。由于商周時期距離原始社會階段比較近,那時人類藝術的發展也還處于幼年時期,所以對于紋樣多屬于較為簡單的抽象幾何紋。幾何紋是以點、線、圓形、方形、三角形為基本要素構成。典型的以連珠紋、弦紋、直條紋、云雷紋、火紋等為代表,藝術處理和章法結構較為單一,多以對事物的概括模仿或抽象再現為主。

      2.2.2 猙獰神秘走向輕松閑適的動物紋

      中國青銅器成熟的商周時代,隨著制銅技術的發展和失蠟和合范工藝的發明,青銅器藝術達到鼎峰,而這個時代青銅器紋飾發展的重要趨向是產生了抽象化、線條化。青銅器藝術家們很懂得簡化、抽象在紋樣造型中的重要意義,最為著名的就屬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最具代表性獸面紋――饕餮紋。以粗獷的勾曲回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征外,其余條紋并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還有較為常見的夔龍紋和鳳紋等,這些紋飾的形態奇特,圖像抽象,紋飾猙獰神秘,體現出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以及當時的人們對這些神秘的事物的崇拜心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青銅器應用的普及,動物紋也發生了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且之前較為抽象神秘的動物紋飾也變得較為寫實。馬、牛、羊、雞、犬、豕六畜,象、鹿、犀、虎、免等野生動物和一些變形的動物如長鼻獸、蝸身獸等成為了青銅器動物紋的主體。虎紋、牛紋、鳥紋等多見于后來的青銅器之中。

      2.2.3 由輔助襯托走上首要主位的人物紋

      早期青銅器上人物形象多為輔助圖案的圓雕,周代青銅器底部偶見一些小的立體人形,多呈現奴隸跪著托頂舉鼎的姿勢,及被猛獸追逐等。周代晚期青銅器人物形象與以前圖像有所不同,更接近人的本來面目。此時雖然人物形象所占比例很少,但表明人物形象開始進入了青銅器中。而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青銅器上盛行鑲嵌或刻紋圖像,在青銅器外壁或內底以“全景式”的圖像展示了人物活動,大多為帝王貴族生活的活動,包括宴飲、歌舞、習射、采桑、戈射以及戰爭場景。人物紋成為了當時青銅器的主要裝飾紋樣。

      2.3 商周青銅器紋飾的內涵寓意

      前人以其智慧才能創造和推動中國青銅器走過了一千五百多年的輝煌歷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青銅器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人們特別是統治階層精神意識的表達和生活的需求。探究青銅器的發展歷程和紋飾特征可以看出,在夏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還很低下,人們對自然世界的認識還較為膚淺,對各種不可知物象充滿敬畏和幻想,將神靈作為精神思想的依托。而青銅器開始的主要社會功能是作為祭祀的禮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青銅器的作用逐漸轉變為實用器具,紋飾的寓意也發生著變化,從早期的圖騰標記,發展到后來的對神靈的崇拜,對王權的象征,對豐登平安的祈求及避邪意愿,再到后來的對人們生活中的事物的描述,對生活的貼近。雖然青銅器紋飾作為古代藝術作品比起現代似乎有點簡潔,但在意識表達和藝術欣賞上并不比現代遜色。

      青銅器紋飾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政治思想、意識形態,還展現了青銅器紋飾藝術。充分體現出了華夏民族的智慧和才藝,是中國古代美學藝術的典范。而對與商周青銅器紋飾的研究,可以對現代的產品設計起到很好的借鑒意義。

      3、商周青銅紋飾對現代產品設計的借鑒價值

      3.1 繹“境”

      商周青銅器紋飾,一直伴隨著商周青銅器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及用途的發展而發展的。經歷了從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過程。而這都是當時的時代環境所決定的,是為迎合當時的時代的需要。商周青銅器的發展之所以舉世矚目,就是因為在當時,青銅器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物質到精神,應有盡有。而現代的產品設計,要結合青銅紋飾的特點,吸取商周青銅器紋飾的特點,首先就必須注重對于整體環境的演繹。因為任何事物都非獨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環境所相關。單單的只關注于某一單一的產品的設計,而忽略了整體的環境,即使設計的產品再好,再有商周的特色,也因為缺失了它所生存的土壤而與周圍的環境不相適應,變得十分突兀。因此,在現代產品設計時,首先應該是對產品整體環境的演繹設計,然后再去逐個的設計環境中的每一項事物,最后再把設計好的產品放到先前演繹的大的環境中去,最終實現產品整體風格的和諧統一美。

      3.2 裝“飾”

      由于青銅紋飾的特點鮮明,種類繁多,因而在現代的產品設計中,將青銅紋飾與現代產品結合到一起并不會有較高的難度。根據產品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紋樣。貼近普通生活的產品可以選擇較為寫實的紋樣作為產品的裝飾紋樣;造型簡潔的產品,只需少量的附加一些簡單抽象的紋樣,如弦紋、云雷紋、環帶紋等作為產品裝飾即可;而一些應用場合較為正式、莊嚴的,則可以選擇獸面紋作為產品的裝飾紋樣。根據產品不同的應用場景來選擇合適的裝飾紋樣,才能使得產品與紋樣相統一。

      3.3 創“意”

      創“意”作為最高層次的產品設計,要求產品設計不僅在符合功能實用的基礎上,更要符合產品的造型美、裝飾美、意境美。不是單純的使用青銅紋飾去裝飾產品,而是要將紋飾的設計手法和紋飾深層次的寓意與產品設計相結合起來。根據產品自身的特點,用設計的手法去設計產品的紋飾,使之具有特定的意境,從而達到一種意境美。即使不使用具體的某類紋飾,但是最終的效果卻能使產品具備這種神似的感覺,給人以親切感、嚴肅感或猙獰感等,即是成功的創“意”。

      4、結語

      商周青銅器并不僅僅作為對歷史的見證,更重要的是其設計思想和美學價值。而這也是后人在產品設計中所應該吸取和發揚的。研究商周青銅期,不僅僅只是了解前人的設計和審美,更重要的則是如何根據這些,去發展和創新現有的產品設計,將這些特點與現代的產品相結合,從而設計出更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產品而為世界所矚目。

      參考文獻

      [1] 許道勝.瑰異譎詭 豪華壯麗――中國青銅文化[ M]. 沈陽: 沈陽出版社,1997

      [2] 張俊成等.商周青銅器紋飾研究史述[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7.22

      [3] 吳丹.饕餮紋飾的象征意蘊[J].裝飾 2004.4

      [4] 張光直.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J].考古與文物1981(2)

      [5] 郭軍林.中國青銅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9

      作者簡介

      相關期刊更多

      青銅器與金文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

      文物修復與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

      江漢考古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湖北省文化廳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产区对比| 亚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 亚洲综合激情九月婷婷|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MM131亚洲国产美女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亚洲美女在线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爱情岛论坛网亚洲品质自拍|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码|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91嫩草亚洲精品|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 另类小说亚洲色图|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亚洲精选在线观看| 91嫩草亚洲精品|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一级毛片直播亚洲|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