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節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祭奠清明節作者:邢哲平
古老的祖先定下了這個特殊的節日,
祭奠所有的故人。
使他(她)們在天堂那邊不要孤獨,
不管是自己親人祖先還是革命的烈士。
他們曾經走過的土地,
血脈仍在延續。
你們的事跡,
你們的歷史,
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
此時荒原的墳墓上插滿了鮮花,
燒盡了紙幣。
愿你們在那頭不要在貧窮,
不要孤寂。
淚水灑滿了記憶,
光榮飄滿了思緒。
我贊揚革命的烈士,
你們留下了堅強的意志。
中國的軍魂,
影響深遠,永不停止。
我思念已故的親人,
淚水淋濕了雙眸。
你們的勞累,我們的幸福,
永遠聯系在一起。
清明節(組詩)作者:簡易
土之下
土之下,那是陰界
里面住著不同的姓氏
猜想定是極樂世界
去的人,都沒有回來
閉上眼睛,進去
繞過一場葬禮
讓一些淚和紙灰
飄起來
土之上的人
不能停止懷念
不相信人真的已經死去
想,他們是去了異地生活
在地下保佑我們
念叨我們
清明
清明節
其實不清明
雨紛擾,霧隱隱
一米外,見鬼騎墻
路上,風佛動白幡與蝶灰
白頭荻花,招搖
水漲水落,潑墨春天
清明,不清不明
巫咒,從發霉的蒲坐
不斷滲出,漫過三月
語無倫次地詛咒著明媚的詩地
讓桃花神經錯亂
攪動四月的靜,攪動
陰陰的黑,不清明
清明雨
細細的絲
密密麻麻的斜織著
憂傷
不安的靈魂飄動
看不見黑色的睡眠
被雨分割成
淚眼
澹泊的清明
心情沉潛,寧靜
在詞根里視而不見
做一座山
風來巋然,狗吠無驚
讓淚水,在隱忍中閃爍
讓巫咒,溺于無聲俗塵
雨過,天就會清
清明節作者:超哥
清明的雨
慰息著逝去的身影
人的淚
這天
也只能作為花瓣
點綴著哀傷的風景
春的開始
誕生一個新的生命
制造生命的人
脫去衣服
思念
變成點燃的一團煙
聞著春的味道
想起奶香味
想起喂奶的母親
也許祭奠故人就這樣開始的吧
清明節
燒糊的那些圖案
飛到該去的地方
能當餅充饑
能當屋住
煙
1、清明后的下一個季節是夏季,清明節在春季。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2、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3、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來源:文章屋網 )
珍重生命是人類的本性,端午節在關愛生命的主題上表現尤為鮮明,所以現代社會人們一度稱之為“衛生節”。端午賽舟本義是扶陰抑陽,水神祭祀,后來演變為水上軍事訓練方式,人們在競技與觀賞中實現了精神的升華。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逐漸在端午節日中加注紀念愛國先賢的內涵
我們在享受與傳承端午節俗中,獲得倫理教育、精神愉悅與生命的祝福。在抗震救災與支援災區重建家園的特殊時刻,我們尤其要感念祖先給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融個人生命與家國情懷為一體的節日,讓我們的祖國與人民在仲夏時節平安吉祥
今年的端午節非同尋常。汶川大地震讓中國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洗禮,山崩地裂,不僅沒有動搖中國人堅強意志,中國人的萬眾一心,卻讓世界為之矚目。在奧運圣火傳遞與抗震救災過程中,中華民族充分展示了一個偉大民族的溫厚與崇高。
深沉的民族感情來源于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培育,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端午也不例外。從今年起端午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是對民間情感的一種尊重。
端午是中國傳統大節,又名端陽節、天中節、天醫節、香包節、詩人節、粽子節、龍舟節等等,從這眾多的端午節名中,我們可感受到端午節俗的五彩斑斕。端午節歷史久遠,起源于先秦,夏至節令是它最初發生的時間依據,它最終脫離節令形成獨立節日是在漢魏時期,真正成為民俗大節是在六朝以后。在千年傳承積累中,端午節俗豐富,內涵厚重。中華各地雖然由于水土的不同、生活條件的差異,節俗各有特色,千姿百態,但總體上看,端午節俗可歸為三大類別:避瘟保健,龍舟競渡,追念屈原。
從端午節在今天的傳承意義上來說,端午節有三大值得弘揚的主題,那就是關愛生命、激揚精神、眷念家國。
——關愛生命。珍重生命是人類的本性,也是社會得以延續的保證。中國傳統節日自古就重視對人的生命關注,如大年守歲的祈壽、重陽登高的求福等等,而端午節在關愛生命的主題上表現尤為鮮明。
端午節時間在夏歷的五月五日,此時正值仲夏,暑熱潮濕、毒蟲肆虐,人們易感疾病,人的生存環境出現季節性惡化。傳統社會人們稱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人們為了祛除現實的健康危險與消解對死亡的精神恐懼,創造出了眾多紓解身心的節俗保健活動,其中之一是采藥。人們在端午節的正午上山采藥,說這時陽氣最旺,采回的藥草治療陰虛的病最有效。端午的藥草最為人看重的是艾草與菖蒲,人們在門口掛艾,用菖蒲根簪發髻,艾葉、菖蒲煎水洗浴,五月以蘭湯沐浴方法在《夏小正》中就已有記載,后來成為端午節俗之一。在北京舊時有端午捉蟾蜍入藥的習俗,所以俗諺有蟾蜍最怕端午節的說法。保健節俗之二是香囊去穢。佩香去穢是古人看重的習俗,我們看屈原的《離騷》就能明白香草與健康的關系。在傳統社會,醫療條件嚴重不足的仲夏時節,是一個充滿危險的時段,人們不僅要門口插艾,蘭湯洗浴,而且隨身要佩戴驅邪去穢的香囊。外繡吉祥圖案,內盛香草的香囊在民間稱為香包。端午送香包,就是送去生命的關愛與祝福。保健習俗之三是喝雄黃酒。雄黃酒在傳統社會是端午節的保健藥酒,傳說它有驅避毒害的作用。白娘子就是在雄黃酒的作用下,現出了白蛇的真容。其實從今天的藥理分析看,雄黃有毒性,雄黃酒是不能服用的。
無論如何,人們對生命的關愛與呵護,體現在端午的細微節俗之中。所以現代社會人們一度將端午節稱為“衛生節”,我覺得端午衛生護生的節俗在今天值得弘揚。
——激揚精神。人不僅要有基本的物質條件保障生命延續,同時人作為萬物之靈長,還需要精神生存,精神是人的生存支柱之一。由于環境的惡劣與歲月的平庸,人們易于產生精神的疲乏與困頓,為了健全人類心靈,激發生命動力,人們發明了節日,以周期性的節日娛樂活動調劑個人與社會的精神需要。端午節就是這樣一個激揚精神的民族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是龍舟競渡。龍舟競渡是一項水上競技活動,至今仍是民族體育的重要內容。前時香港龍舟傳圣火的創意就來自傳統與現代、西方與中國的文化互滲與交融。其實在中國早期社會,端午節有兩種趨向:一種是靜養過節,人們認為夏至是陰陽二氣變化急劇的時刻,在家隱居避免活動,這是早期社會主要的歲時避忌方式;一種是人們的活動應該順從時氣變化的需要,以人事助長生氣,這種方式主要體現在端午競渡上。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加深與生存能力的增強,人們的心態發生了從被動適應自然到主動應對自然的變化,端午競渡逐漸成為主要過節方式(南方尤其如此)。端午賽舟本義是扶陰抑陽,水神祭祀,后來演變為水上軍事訓練方式。水上的激烈競技與對抗,不僅需要勇氣與力量,同時強調團體協作精神。在龍舟賽中,龍舟參賽者精神昂揚、齊心協力,觀賞者夾岸歡騰,船槳聲、舵手叫號聲、觀眾歡呼聲,擊浪拍岸,這是一年一度地民眾精神振奮的良機,民族的勇武、堅韌、團結精神在端午節龍舟競渡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在競技與觀賞中實現了精神的升華。
——眷念家國。中國是一個重視文化倫理的國度,中國傳統節日大多具有或隱或顯的倫理意義。端午節之所以在中國成為民俗大節并延續千年,就與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有直接關系。端午節在起源時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動等,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逐漸在端午節日中加注紀念愛國先賢的內涵。
一、結合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我國一直有著悠久而豐富的節日文化資源,除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外,二十四節氣也是節日文化的組成部分。除夕吃年夜飯體現了家庭和睦的精神,清明節的禁火寒食體現了尊老敬祖的精神,端午節相傳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重陽賞菊據說是由晉代陶淵明而起……但很多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基本停留在“元宵吃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上,未能體會到傳統節日更深層次的意味。而現行語文教材中,以傳統節日為題材的課文也為數不多。在人教版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六冊語文課本中,只有《過故人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社戲》《端午的鴨蛋》《春酒》《游山西村》《阿長與山海經》共七篇(首),但涉及的傳統節日較多,有重陽、中秋、社日、端午、春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課文,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比如教學汪曾祺《端午的鴨蛋》,適逢端午,家家戶戶吃粽子。我從這一點導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談到的江蘇高郵地區的端午習俗。在體會了作者借端午習俗抒發濃濃思鄉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鄉潮汕地區的端午習俗。由此引發學生探究各地端午習俗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節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二、廣泛挖掘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資源,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
為了彌補教材中傳統節日題材較少的缺陷,語文教師還應廣泛挖掘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資源,來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教師首先應廣泛搜集以傳統節日為題材的名篇佳作、優秀書籍,推薦給學生閱讀。如豐子愷的《過年》、錢鐘書的《辛巳除夕》、哈爾濱出版社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知識出版社的《清明節·中華傳統節日詩歌選》……其次,在課后閱讀訓練中增加有關傳統節日的內容,多設計與節日內涵有關的練習題。比如教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后,要求學生收集、誦讀有關中秋賞月的詩文,在同步訓練中選擇《中秋詠月詩三首》作為拓展閱讀的材料,設計與中秋節“月圓人圓事圓”的精神內涵相適應的題目。除了挖掘閱讀資源,有意地引導學生關注傳統節日文化外,還可以把傳統節日文化作為寫作教學的資源,在節日到來之際,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搜集作文素材,將自己對這些傳統節日文化的感悟真切地表達出來。我在初一學生的課外寫作訓練中,就設計了《清明情思》《端午粽香》《中秋月色美》《登高說重陽》一系列題目,既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滲透其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
還記得嗎,燕兒?在雷峰塔下、西子湖畔的清明時分,春雨如酒惹人醉,楊柳如煙水含笑。白娘子一襲素衣,像幽靈一樣飄到許漢文的傘下。于是,這個永遠也敘述不盡的傳說橫空出世了。當時的我也是一名小牧童,我總是希望在雨霧紛紛的季節,有一位像白娘子一樣的神仙姐姐下到凡間,飄到我的傘下。
冥冥中好像真有神助。你終于飄進來了,圓了我這輩子孩童時就種下的夢。
長沙的夏日令人一見傾心,在岳麓山下的湘濱詩社里,一群詩歌發燒友在這里用手中的筆將這個季節點綴得五彩繽紛。瀟湘夜雨復清晨,我冒雨在情人島上找尋靈感。突然,我眼前一亮,便看見一位白衣襲地、黑發飄逸的少女撐著油紙傘正神情專注地欣賞立在水中的荷花,我的心情便如滿池雨花的微微漣漪開始蕩漾起來,一股莫名的力量慫恿著我走向前去。“能共用一下雨傘嗎?今天出門的時候我忘帶了。”你那真誠、燦爛如秋陽的笑容給了我最想要的答案。從此,一棵泛著新綠的大樹上,便葳蕤出甜蜜的果實,我專心在葉片上題寫的詩句,不僅逸出了你的嬌羞,更暗藏了我一腔的喜悅。
短暫的一切終究會被另一種久遠所取代。那個落花時節,你的行囊沉重如同我的心情,可我總感覺漏裝了什么,你說它再沉也縛不住渴慕高飛的雙翅。汽笛鳴響,我離你越來越遠了,此時我心潮澎湃,似乎聽到你無聲的吶喊,它,驚落滿天繁星,匯成一條滾燙的河流,注入我洶涌澎湃的心海。我拉開帳子,那把油紙傘赫然映入我的眼簾,原來你漏裝的是它,留給我這青春的紀念和那句不變的承諾:來年此時,不見不散。
來年暑假,我如約而至,而你卻如折翅的紙鶴再也無力回到我的身邊,幾乎岳麓山上的每一片葉子都刻上了我的詩句。這些雨化的詩章,再也送不到你的郵筒。幾經周折,我終于知道原來是我的寫作老師,把你騙進夜總會的。從此,我對詩歌都有了偏見。我把他教我怎樣寫出的滿箱子的詩作全燒了,我再也不會接觸它了――這弱小而又令人痛楚的精靈,我要遠離這里,遠離與這密切相關的一切,因為我怕稍有不慎,熟悉的東西便又勾出了我淡漠的憂傷。
總有人不解地問,你為何要來西北上大學啊,對此,我總是笑而不答。他們哪懂我的心啊!我是要遠離這里,遠離這夢幻的雨啊。
燕兒,老實說,剛來到這里時,我思念你的心一如刀絞,我想擺脫這痛苦的煎熬,于是便沿你的“燕”跡去追尋你的背影,我也拿著杯子向人討過水喝,可是這里的清明節啊,是不會有雨的,惟有漫天沙塵飛揚!我在這里的日子真的不好過,整夜失眠,精神日益憔悴。不過,近日,我能睡著覺了,因為我找到了解脫的辦法:放棄所有欲望。
哀莫大于心死。燕兒,就讓我的心的死去來祭奠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