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消費養老

      消費養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消費養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消費養老

      消費養老范文第1篇

      中國是一個注重傳統文化的國度,五千年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尊老敬老尤為受到重視,并崇尚反哺式的傳承模式。傳統文化也對中國的養老消費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在中國的養老問題上,家庭式的養老模式占主要地位。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建立于傳統文化基礎上的養老模式面臨嚴峻挑戰,這對社會養老機制提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關鍵詞】

      傳統文化;養老;機制

      1.中國老年人口現狀

      1.1 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加快

      據統計,2012年,我國總人口增長到14億人,在這一數據中,勞動年齡即1564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4%,相比較2011年,比重下降了0.3%;但老年人口(65歲以上)數量占當年全部人口的9.5%,比重提升了0.3%。這些數據表明:一方面我國人口總量不斷增長,且增幅較大;另一方面,在這一增長過程中,老年化人口增長速度較快。

      1.2 老年人口區域分布發生轉移

      我國老齡化人口區域分布不均衡,從地區分布來看,中東部發達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形勢相對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人口老齡化趨勢較為嚴重。從時間走勢來看,人口老齡化嚴峻的現狀正逐漸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擴散。老年化現象嚴峻的地區不斷增多,這一方面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愈發嚴峻,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人口老齡化呈現轉移趨勢。

      由此可以發現我國養老消費將不斷增加,占總體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另一方面,養老消費又受到受各方面的影響,發展并不成熟,其中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2.傳統文化對養老消費的影響

      2.1 孝文化對養老消費的影響

      “孝”源于人類對父母生養的感恩意識,生命創造和養護的客觀事實產生了自然的人性意識。因此“孝”實際上就是一種侍奉父母,贍養父母的行為。子女出于“盡孝”,在選擇老人的養老方式中,往往傾向于選擇家庭式養老。家庭養老模式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不斷形成和完善的一種以家庭的存在為必要條件的養老模式,這種模式在中國農村地區更為普遍。家庭養老的內容主要三個方面:經濟上的給予、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溝通三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是另一方面家庭養老消費不可避免的帶有局限性。首先子女缺乏專業技能和知識。不能滿足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的護理需求。其次,社會競爭壓力大,子女一方面背負著來自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照顧老人,這對很多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來說是無法做到的,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父母,這很容易造成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虛。最后,家庭養老消費阻礙了其他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這阻礙了養老服務業的擴大和發展。

      2.2 尊老崇老對養老消費的影響

      尊老崇老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子女們對父母要“唯命是從”,要以老為貴,以老為尊。崇老文化對養老消費的影響主要有:

      (1)尊老祟老文化規定了養老的內容。首先,《孝經》中就有規定,“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尚全,然后能事親”。其次,強調了養老的目標,即通過人們行為的規范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因此可以說,中國家庭養老的特征即注重物質贍養更注重精神贍養所體現的觀念。因此養老消費也必須體現這種規范性。

      (2)尊老祟老文化對養老具有監督作用。家庭養老主要通過家庭和社會關系來實現的。如社會的輿論壓力和相關政策等。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子女在父母的養老支出方面起到了監督和約束作用。

      2.3 “面子”對養老消費的影響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中,自我實現的需求位于最頂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追求自我價值的提高,這使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形成攀比心理。在養老消費過程中,子女會因為同事或其他朋友親戚在對父母的養老過程中實行家庭養老,因而顧忌面子,也采取家庭養老,完全不顧父母的想法與感受,或許父母更愿意到社會養老機構養老,因為這樣可以和許多同齡人一起聊天,下棋,或者其他更多的活動,給生活增添更多樂趣。有些子女,為了“面子”,互相攀比,看誰的父母養老院的檔次高,消費高,但這對父母無疑是有好處的,因為消費高,服務相對肯定會更好一點。

      3.基于傳統文化的養老消費創新

      3.1 創新居家養老消費方式

      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根據各地風俗和傳統,推出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以家庭養老為主體,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供養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把家庭、社區和機構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推動專業服務向社區和家庭延伸。

      3.2 推行積分寶養老消費模式

      積分寶消費養老是一種將社會消費與養老消費融合在一起,以此來解決養老問題的全新養老消費模式。積分寶養老消費提倡“一生消費,一生養老”的理念,倡導從日常消費中為養老做準備,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為養老積分,這不僅有利于發展消費養老事業,還在不增加國家、社會和個人負擔的基礎上不僅提升了社會保障,從而達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3.3 建立養生文化村

      三四個村子構建一個養生文化村,村內設立多種多樣的養生休閑活動,政府可以在建立養生文化村的過程中利用財政撥款或者將其作為公共業務進行投資,以減輕子女和老人的經濟壓力,將養生文化村的養老消費控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或者采取同樣的消費標準,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養老消費。

      4.結論

      國家高度重視養老問題,黨的十七大還明確提出要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因此在創新養老體系過程中必須以傳統孝道作為現代養老的重要的內涵,發揚以人為本的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對父母之恩的回報化作自身生命之外形態的延續,這樣才能夠在理解傳統孝道的基礎上,自覺踐行孝道,實現現代養老問題中對老年人的樂養與敬養。

      參考文獻:

      [1]王如鵬.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

      消費養老范文第2篇

      關鍵詞:消費養老保險項目;零售商;利益

      一、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的原理與實質

      消費養老保險是指購物者無需額外交付保險費用,只需通過相關服務機構所提供的消費養老購物平臺進行日常購物,通過平臺上的商家按照契約要求對購物者的返利行為,就可取得一份屬于自己的養老保險。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的做法是,利用現代電子商務技術,為消費者設立長期固定的養老金賬號,將讓利所得全部記入該賬號,日積月累,待消費者達到養老年齡后便可享受到一定的養老保險回報,以此作為對社會養老金缺口的有效補充。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的本質是在一定程度上壓縮商業利潤,取之于消費者、用之于消費者,通過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為消費者理財,使消費者得到更多的利益回報。同時,也為參與其中的企業拓展了商業空間。利用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為這些企業尤其是零售商穩定消費者群,使其得到持久穩定的營業收入,實現多方共贏。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的亮點是,在政府的財政預算之外,通過政府認可的社會服務機構運作,在個人與政府零投入的情況下對社會養老金缺口進行有效補充,進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提高社會福利。

      二、零售商在經營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一)零售商在經營中面臨的問題

      由于零售是將商品和相關服務提供給消費者作為最終消費之用的活動,不僅向最終消費者出售商品,同時還利用使消費者便利的設施和方式提供相關服務,加之消費者群的不穩定性,因此在經營中面臨許多問題。

      1.終端服務成本高

      零售商面對的終端消費者每次購買數量少,且要求商品檔次、品種齊全,提供購買與消費方便的服務。為此,零售商通常要多品種小批量多次進貨,以便加快銷售過程,提高資金周轉率,這就使得其終端服務成本提高。

      2.業態多元化造成高成本經營

      由于消費者需求多樣且快速變化,要求零售商在經營方式(即零售業態)上必須多元化經營,使得零售商難以在經營上實現規模效益,造成經營成本上升。

      3.因銷售地域范圍小而造成對消費者群的限定

      零售商尤其是社區網點零售商的消費者群與批發銷售商不同,主要是營業網點附近的居民和流動人口。因此,銷售地域范圍小對消費者群的限定,直接限制了其銷售量。

      4.競爭激烈提高了經營成本

      與其他行業相比,零售商之間有著更為直接、激烈的競爭。例如,為了適應消費者的隨意性購買和零售市場競爭,許多零售商千方百計地整飾銷售現場及周邊環境,以加強商店整體設計和形象宣傳。此外,為了吸引并穩定住消費者群,零售商不斷強化特色定位,對商店位置、營業時間、服務項目、商品結構、廣告宣傳、促銷等手段進行綜合戰略策劃,實施差異化營銷,使得其經營成本大幅度上升。

      5.“觸網”遭遇的難題

      傳統零售商開展網絡零售面對著人才短缺、供應鏈和物流配送不足、線上虛擬店與線下實體店的價格沖突(左右手互搏)、成本和盈利難預期等問題。

      6.現代連鎖經營模式下的商業管理問題

      (1)由于連鎖零售商的規模普遍較小,而且大多數商店的連鎖流于形式,很難形成“集中采購、統一配送、規模經營”以降低成本和風險的優勢,難以提高競爭力、增加規模收益。(2)缺少優秀的經營人才。管理型人才稀缺,非專業的員工進行管理經營的現象普遍。缺少專業的工商、財務、投資咨詢、信息技術、企劃、廣告設計、研究消費者心理的高級管理人才,是零售商發展的一個“瓶頸”。(3)經營合作欠和諧。零售商之間競爭激烈,這種競爭既體現在管理人才、管理水平、價格的競爭,也體現在零售商之間因缺乏合作而產生的不和諧關系,尤其體現在供應鏈的團結協作上。

      (二)零售商經營問題的解決思路

      1.利用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緩解城市商業中心零售業態競爭激烈化和飽和化問題

      利用消費養老保險項目進行業態地域布局、合理布網設點,緩解城市商業中心零售業態競爭激烈化和飽和化問題,增加零售商的市場機會。

      2.在消費養老購物平臺上促進商業鏈之間的聯合

      (1)在橫向上,促進零售商聯合經營,通過零售商之間的信息溝通,提高市場的穩定性和可預知性,提升零售業整體集約化經營水平。(2)在縱向上,促進零售商與上游的供應商及下游客戶之間的聯系,積極進行市場資源整合,培育工、商、金融保險及客戶群體一體化經營形式,逐步實現規模經濟。

      3.利用消費養老保險項目商業體系降低運營成本

      高效的商業體系是提高整個商業鏈效益的關鍵。零售業應構建合理的體系,由單一的區域銷售轉變為由供應商、零售商、金融保險與消費者的一體化現代化商業網結構,利用消費養老保險項目降低供應商、零售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商業損失,降低整個商業鏈的損耗,以達到最有效的銷售量和最低運營成本。

      4.加強宏觀調控,創造公平、高效的市場平臺

      對零售商之間激烈的競爭壓力,政府應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聯合社會力量為零售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實施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給零售商帶來的利益

      (一)吸附消費者

      消費養老保險在使消費者得到更多利益回報的同時,也為參與其中的零售商拓展了商業空間,利用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穩定消費者群,使其得到持久穩定的營業收入。由于服務中心所提供的購物平臺是利用現代電子商務技術,使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加上商家按照契約要求對消費者給予返利,令消費者切實感受到實用和滿足。同時,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的運作模式,使消費者在購物和查詢其保費積累情況的操作過程既簡單又透明,使消費者能夠清清楚楚地感知到其所得到的切身利益,由此對消費者產生了較大的吸附作用。

      (二)穩定消費者群

      穩定一個消費者群,應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建立以消費者的便利為主導的服務流程,并將消費者長期獲利與零售商聯接在一起。由于消費養老保險是一種終身人壽保險,其險種的設立可針對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滿足每一個消費者精神和心理需求,且其獲利時間一般從投保后的第15年開始,消費者投保時間越長獲利越高。這樣就將消費者的利益與零售商長期聯接在一起,對消費者群的穩定作用十分明顯。

      (三)擴展經營范圍,降低成本,提高營業利潤

      1.為零售商帶來更多的消費者群體

      消費養老保險產品是保險公司與簽約零售商對客戶作出的長期、穩定的讓利承諾,實施該項目后將為零售商帶來更多的消費者群體,賺取更多的利潤。

      2.零售商可實現較均衡和穩定的營業收入

      在消費養老保險平臺購物有利于形成消費者、零售商與保險公司之間長期穩定的互信關系。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的實施奠定了消費者群體長期購物的基礎,零售商可實現較均衡、穩定的營業收入,有效地減少了市場波動給零售商帶來的風險。

      3.零售商可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零售商簽約消費養老保險項目后,可在平臺上整合行業信息,零售商之間可互相了解貨源渠道,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4.零售商可擴展經營范圍,提高銷售收入

      消費養老保險平臺為零售商植入資源,經平臺授權,零售商可代辦平臺內的其他零售商所經營的項目,因此擴展了經營范圍,快速提高了銷售收入。

      5.零售商可擴大銷售規模,提高營業利潤

      需求曲線是顯示價格與需求量關系的曲線,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在每一價格水平上購物者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商品量是隨著價格下降(或說消費者得到的利益提升)而增加的。例如,零售商一天的營業額是2000元,利潤率約為30%,利潤額約為600元。假如簽約讓利給消費者10%,商家利潤率為20%,由于簽約后有了穩定的客源,客流量會穩步增大,每天營業額可增至3000元,此時名義上的利潤仍然保持600元。但是由于消費者群、市場的驅穩性,以及由于資源、信息整合而造成的零售商經營范圍擴大、成本降低,零售商的實際利潤將會有效提高。因此,實施消費養老保險項目實現了零售商從規模里要利潤的經營方式。

      四、在零售商中推行消費養老保險項目要解決的問題及方法

      (一)零售商的經營理念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零售商是以零售活動為基本職能,以消費者為中心,直接面向消費者,因此其觀念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狀況的制約。在新的經營模式和市場環境下,零售商的經營理念有待于調整。傳統條件下,零售業是市場的末梢環節,看重的是獲取利潤。而在現代社會經濟條件下,服務行業看重的是為消費者提供的利益。消費養老保險是通過服務中心所提供的購物平臺對消費者的返利行為,使消費者得到一份無需繳費的養老保險,這與零售商在傳統條件下的經營理念有一定的落差。因此,在推進消費養老保險項目時,需要對零售商進行耐心、持久的宣傳和引導。推行消費養老保險項目離不開零售商的支持與配合,只有在零售商完全理解并真心支持的情況下,這個項目才能夠順利推進。

      (二)零售商面臨的市場環境有待進一步規范

      消費養老購物平臺有利于形成消費者、零售商與保險公司之間長期穩定的互信關系,項目的實施奠定了消費者群體長期購物的基礎,有效地減少了市場波動。但是這一市場的形成牽涉到整個購物鏈上各零售商的利益,難免造成各零售商在商業利益上的博弈與欺詐。這就需要消費養老保險項目服務中心、政府相關部門規范市場環境,以保障整個購物鏈上各零售商的商業利益。

      (三)形成一個持久穩定的消費者群需要較長的時間和一定的成本

      消費養老保險產品是保險公司與簽約零售商對消費者作出的長期、穩定的讓利承諾。雖然實施該項目可為零售商帶來更多的消費者群體,但是由于形成一個持久穩定的消費者群需要較長的時間,因而零售商在引進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的初期,會面臨著一定的商業成本。一方面,需要零售商轉變經營理念,理解并支持這個項目的推進;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費養老保險服務平臺、相關各方包括政府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

      (四)零售商的近期利益有可能受到損失

      需求曲線表現的是價格與需求量的關系,即在其他條件相同時,購物者對商品的需求量是隨著價格下降而增加的。這一過程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零售商的近期利益有可能受到損失。因此,既需要零售商轉變經營理念,也需要消費養老保險服務平臺和相關各方的大力支持。

      (五)擴展經營范圍可能會對零售商固有的經營模式造成較大沖擊

      零售商簽約消費養老保險項目后,可在平臺上整合行業信息,零售商之間可互相了解貨源渠道,零售商可代辦平臺內其他零售商所經營的項目,擴展經營范圍。但是,擴展經營范圍可能會對零售商固有的經營模式造成較大沖擊。零售商往往會因為對其固有經營模式改變的不適應而影響經營業績。因此,這就需要消費養老保險服務中心和相關各方在其經營過程中給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導。

      五、結論

      消費養老保險項目是在消費過程中積累養老資金,并以此作為紐帶,將消費者、服務提供商、產品供應商、資產管理方、資產運營方、政府監管方有效串聯。這一項目的推廣,能夠增強消費者的保險意識、提高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發揮保險業社會保險機制和管理職能、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推動力,為加速實現保險業在創新中擴大保障覆蓋面等工作發揮重要作用。如能將消費養老概念延伸至準客戶群體中,并將此運行模式進行逐步推廣應用,則是建立長期穩定、互動有序的社會經濟關系,實現良好的個人規劃,成為除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儲蓄三大養老資金來源之外的又一資金來源支柱。就全社會而言,消費養老保險項目既能為我國養老保險資金來源探索出一條全新的路徑,又能帶動保險產業在養老領域發揮社會補充保障功能的提升,希望能夠得到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參考文獻:

      [1]鄭功成等.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鄭功成.從企業保障到社會保障[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

      [3]勞動保障藍皮書:中國勞動保障發展報告(2016)[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4]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R].2011-04-28.

      [5]周振華.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萬廣華.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證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王義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5):114-115,140.

      消費養老范文第3篇

      關鍵詞:養老保險制度;居民消費;行為生命周期模型

      中圖分類號:F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10-004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2

      一、引言

      行為生命周期模型是結合行為經濟學理論與生命周期模型而形成的。由于行為經濟學理論的引入,使得行為生命周期模型的行為人有很多非理性限制,進而該模型特別適用于描述實際行為,而非如同生命周期模型般僅總結行為人理特征。同時,由于行為人的非理性限制,使得行為生命周期模型對一些經濟現象的預測可能將完全不同于生命周期模型。其中,養老保險制度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恰為其中之一。根據生命周期模型可以預測:當養老金增加時,儲蓄則會相應減少、消費增加①。而根據行為生命周期模型做出的預測則恰恰相反:養老金的增加會使儲蓄增加、消費減少。那么,究竟哪種模型的預測結果會符合我國實際?根據我國政府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而我國居民儲蓄率卻沒有下降趨勢[1],我們可做出初步判斷,即行為生命周期模型的預測結果會與中國實際較為符合。

      二、行為生命周期模型

      (一)自我控制模型

      基于消費者的感性和理性沖突,行為生命周期模型假設個人作出兩組共存卻不一致的偏好:一個關注長期(稱作計劃者),另一個關注短期(稱作執行者)。假設一個人的生命周期延續至T期,則生命周期收入流:y=(y1,…,yT)。總財富為LW=∑Tt=1Yt。消費流用c=(c1,…,cT)表示。且生命周期預算約束為∑ct=LW。

      又由于計劃者利用意志力減少消費,會對其正面效用(快樂效用)產生負面影響,即痛苦效用。因此以Zt表示消費者總效用,其為快樂效用和痛苦效用的加總。并令意志力努力變量為?茲t,表示t期運用的意志力數量。并假設消費減少導致的邊際效用遞減比運用意志力時相應的效用損失要小,可得到:

      D=*->0 (1)

      其中,在?茲=0時求值。差分D可看作運用意志力的凈邊際成本。

      因此,由于意志力成本高昂,計劃者需要采取一些諸如強制性定期儲蓄等技巧以獲得自我控制。

      (二)心智賬戶模型

      一個簡單的公式化的心智賬戶體系把財富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現有可支配收入(I)、現有資產(A)和未來收入(F)。且在一個給定的時期,可支配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最高,未來收入(F)邊際消費傾向最低,現有資產(A)的邊際消費傾向居中,即:

      1≈?墜C/?墜I>?墜C/?墜A>?墜C/?墜F (2)

      且行為生命周期總消費函數對于三類賬戶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即:

      C=f(I,A,F) (3)

      對于短期收入賬戶(I),用符號mt表示其在第t期開始的余額。假定誘惑越大,選擇任何給出的消費水平ct

      ?墜/?墜mt(*)

      綜上,結合上述兩個模型,筆者可對養老金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做出預測,而這個預測將在下文闡述。

      三、模型分析

      設想一個人為了應對日后的退休而儲蓄他或她10%的年收入。假設總儲蓄部分由以下部分構成:6%作為養老金計劃;4%作為自由處置儲蓄。若他或她被迫把養老金的比例從6%提高到7%,總儲蓄、總消費會發生何種變化?(撇開以下因素:捐贈所得、流動性約束、稅率、保留退休金權利的收益,以及被勸誘退休)生命周期模型的預測是:總儲蓄、消費不會受影響。即令PS為養老儲蓄金,DS為自由處置儲蓄,則生命周期模型預測是dDS/dPS=-1.0。然而實際上,通過格林(Green,1981)以及庫爾茲(Kurz,1981)等人的實證分析表明,dDS/dPS的數值與-1.0相距甚遠,甚至有些測算為正值[2]。

      而通過行為生命周期模型則可做出如下預測:隨著養老金儲蓄的改變,自由處置儲蓄發生相應變化的程度(在絕對價值意義上)小于1.0。

      這意味著當強制性質的養老金增加時,自由儲蓄的減少額會小于相應的養老金增加的數值。通過不等式(4)可以推出結論:養老保險會抑制消費。即增加養老金的提取(s),則財富從I賬戶轉移到F賬戶,并假設Ct(s)

      同時,通過簡單的理論分析也可以得出此結論。對于行為經濟學理論中的典型家庭來說,短期收入賬戶的邊際消費傾向接近于1,但是遠期財富賬戶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首先是由于自我控制成本高昂。當人們面臨即期消費或遠期消費時,很難抵制當前消費沖動的誘惑。其次是大多數家庭在進行消費決策時,是按照一整套心智賬戶體系做出判斷的。比如,雖然房子和養老金賬戶對于人們來說是財富,但人們在決定即期消費時很少考慮到這些賬戶的實際價值,而是以當前手中的短期收入或流動性資產做決策。當然,對于當前大額消費和日常消費,我們在做出決策時所判斷的標準也是不同的,即通過不同的心智賬戶進行判斷。

      因此,當養老金計劃從短期收入賬戶向遠期財富賬戶轉移1元時,人們容易忽略這部分資產的當前效用,而是作為財富儲蓄起來,即總儲蓄幾乎也增加1元。又由于支出通常調整到與可支配收入一致的水平,所以工資的扣除額度減少了用于支付的貨幣。因此,一旦養老金繳費變成養老金財富,就會相應地抑制消費。

      四、數據說明與實證分析

      (一)時間序列數據模型

      1.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都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鑒,最終選取了1989—2010年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P)作為養老保險的量化指標,國民總收入GDP(Y)作為收入的量化指標,居民消費額(PC)作為消費的量化指標。在這里做一點說明,我們本來準備選取居民的收入作為收入的指標,但是沒有搜集到關于居民收入或者居民儲蓄的相關數據,而國民總收入是包括居民收入在內的,對養老保險基金和居民消費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國民總收入還包含其它的因素,這些因素也會影響養老保險基金和居民消費。最后筆者選擇以國民總收入替代居民收入作為收入的指標。 所有的統計分析均在Eviews5.0軟件上完成。

      2.回歸分析

      (1)平穩性檢驗

      在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之前,需要先進行平穩性檢驗,首先采用ADF方法對P、Y、PC三個樣本數據進行檢驗,經檢驗三列數據都是非平穩的,檢驗結果如下:

      考慮搜集到的是年度數據,數據間隔很大,誤差相應偏大,不利于建立模型分析。所以對三列數據進行對數處理,得到新的三列數據樣本,再次進行ADF檢驗后,顯示新的三列數據都是平穩的,檢驗結果如下(下文的模型分析討論都建立在新的三列數據之上):

      (2)協整檢驗

      進行平穩性檢驗后,還需要檢驗數據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即進行協整檢驗,直接對新的三列平穩數據LOGP、LOGPC、LOGY進行回歸后得到殘差序列resid,對殘差序列做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

      殘差序列resid無單位根,t統計量小于各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所以新的三列平穩數據之間是協整的,它們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

      (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最后還需要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從統計的角度確定數據之間的因果關系,在Eviews5.0上進行滯后兩期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顯示結果如下:

      經查表得,在5%的顯著水平下,F0.05(2,20)=3.10的臨界值,根據表中的F統計量大于該值的項,表明LOGP、LOGPC、LOGY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并且LOGP、LOGY是LOGPC的格蘭杰原因,因而最終選擇LOGP、LOGY作為解釋變量,LOGPC作為因變量。

      (4)建立回歸方程

      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下面進行回歸分析,在Eviews5.0中回歸得到的結果為:

      LOGPCt=-0.1919606174*LOGPt+1.193600559*LOGYt

      (0.030700) (0.051600)

      t=(-6.252704) (23.13173)

      -1.699886597

      (0.378567)

      (-4.490318)

      R2=0.998452,R2=0.998289,F=6127.260,DW=1.214117

      結果中擬合優度達到了0.998452,但是DW統計量為1.214117,這時的樣本量為22,解釋變量有2個,在5%的顯著水平下,查DW統計表得:dL=1.147,dU=1.541?圯dL?芻DW?芻dU,無法判斷是否存在自相關性,還需進行進一步檢驗。

      (5)檢驗異方差性與自相關性

      對方程進行懷特檢驗結果如下:

      nR2=2.605989?芻?字20.05(2)=5.991,不能拒絕原假設,結果顯示不存在異方差性。

      用拉格朗日乘數法(LM法)對方程進行滯后一階的檢驗結果如下:

      LM(1)=(n-1)R2=2.250969?芻?字20.05(1)=3.841,無法拒絕原假設,結果顯示也不存在自相關性。綜上所述,最終的回歸方程為:

      LOGPCt=-0.1919606174*LOGPt+1.193600559*LOGYt

      (0.030700) (0.051600)

      t=(-6.252704) (23.13173)

      -1.699886597

      (0.378567)

      (-4.490318)

      R2=0.998452,R2=0.998289,F=6127.260,DW=1.214117

      此時t檢驗與F檢驗都很顯著,擬合優度也高達0.998452,且不存在異方差性和自相關性,說明模型擬合效果很好。根據方程結果顯示,養老保險基金平均每增加一元,居民的消費就會減少0.2元,表明養老保險對消費的抑制作用。

      (二)截面數據模型

      1.數據來源

      數據也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筆者搜集了全國31個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的總消費支出和收入金額,二者之比為最終消費率(FCR),還有各地年末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和總人數,定義二者之比為養老保險覆蓋率(COVER)。

      2.回歸分析

      由于這部分統計數據屬于截面數據,不需要進行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等,所以可以直接進行回歸,得到的結果為:

      FCRi=0.5141004915-0.1557488609*COVERi

      (0.026077) (0.117266)

      t=(19.71460) (-1.328167)

      R2=0.057341,R2=0.024835,F=1.764027,DW=1.291555

      可以看出擬合系數R2=0.057341很低,說明結果很不理想,于是本文采用懷特檢驗來檢驗異方差性,得出的結果:

      由上可知,nR2=16.71744>?字20.05(2)=5.9915,式中有兩項含有解釋變量,因而自由度為2,所以拒絕原假設,表明模型存在異方差性。

      筆者采取加權最小二乘法(WLS法)對異方差進行修正,選取的權數為1/COVER,再次回歸得到的結果為:

      R2=0.984656,R2=0.984127,F=58.70096,DW=1.559097

      最終R2=0.984656,F檢驗與t檢驗也都非常顯著。對樣本量為31,有一個解釋變量的模型,在5%的顯著水平下,查DW統計表得,dL=1.363,dU=1.496,模型中dU?芻DW?芻4-dU=2.504,因而不存在自相關性,模型擬合效果很好。結果說明了各地養老保險與消費呈負相關關系,也即養老保險對消費有抑制作用。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與居民消費關系的實證分析,發現養老金對居民私人消費的抑制作用及養老保險覆蓋率高的城市消費低的現象,驗證了行為生命周期模型的相關理論,并得出:養老金的增加會抑制居民消費。這意味著如果我國政府以提高居民消費率為最終政策目標,那么通過建立廣覆蓋的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因此,根據行為生命周期模型理論,筆者建議一方面改變養老保險金的籌資方式、降低居民的繳費率并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的現有可支配收入賬戶的數值增加進而增加居民消費率,同時以其他資金來補充養老保險基金。至于其他資金的來源,可通過國企分紅來補充[3]。另一方面,由于短期收入賬戶的消費傾向高,如若政府想提高居民消費率、降低儲蓄率,可從改變現行的工資制度著手,如降低年終獎金額度(減少現有資產賬戶收入)或將年終獎改為季度獎勵(使得獎金數額不足夠大以被居民編入現有資產賬戶)等方式。

      需要補充的是,筆者在對不同城市間的養老保險覆蓋率和消費率做實證分析時,發現北京和上海與其他城市差異較大,即養老金對消費的影響不明顯。究其原因,本文推測為北京和上海的經濟水平發達,居民生活水平較高,養老金的扣除額度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賬戶影響不大。如果此推測正確,也可驗證筆者在上文提出建議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Peter·Diamond, Hannu·Vartiainen.行為經濟學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消費養老范文第4篇

      中圖分類號:F84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6)06-0028-06

      一、引 言

      從個人經濟安全及社會公平目標引入的養老保險制度(就規則安排而言,可視為一種制度,稱之為養老保險制度,而從系統運行角度,具有自身輸入輸出特性,相對于經濟體系可視為一種系統,稱之為養老保險系統,本文中二者可視為同義),基本籌資模式有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和基金制(Ful-ly Funded)兩種。現收現付制通過建立社會統籌帳戶,對工作一代收繳養老保險費用支付給退休一代,收入發生代際轉移。基金制則是工作一代通過個人帳戶為自己退休時期積累養老基金,收入在個人兩個時期(工作時期和退休時期)發生轉移。由于改變了收入以儲蓄和消費形式在當期及遠期的分配,在年輕一代和年老一代的代際分配及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間的代內分配,不同模式產生不同的經濟效應,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同的影響,這歷來是政府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目前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混合制養老保險制度,兼有現收現付制和基金制的特點,增加了其經濟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的復雜程度。

      關于養老保險制度經濟效應的研究很多,一般可分兩類,一是集中于研究養老保險制度對儲蓄產生的影響。養老保險分配個體在工作時期和退休時期的儲蓄和消費,通過儲蓄的變化影響資本形成,而資本增量被認為和經濟增長存在正向關系。關于養老保險制度對儲蓄的影響歷來存在不同看法。對于現收現付制,費爾德斯坦(Feldstein,1974)認為,社會保障制度(養老保險是其主要內容)會使私人的儲蓄總量下降30%~60%,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制度會對私人儲蓄帶來負面的影響,在非利它條件下,當一個經濟儲蓄率較低,在現收現付制下不能達到某種最優狀態時,引進個人積累制的養老保險體系將提高儲蓄率,改進經濟的效率。貝恩漢姆與列維(Beinheim and Levin,1989)證明了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制度一般會降低儲蓄規模,具有擠出效應。而斯賴特(Slate,1994)則認為其對私人儲蓄并沒有顯著的影響。對于基金制養老保險制度,迪克斯和金(Dicks-Mireaux and King,1984)發現年金和儲蓄之間有很大的抵消,維坦德與維斯(Ventiand and Wise,1995)則認為跨時期個人帳戶對個人自愿儲蓄的影響較小。另一類研究將養老保險制度的繳費率、人口增長率等因素與經濟增長理論聯系起來。貝克和巴羅(Becker and Barro,1988)借助非內生人均產出增長模型研究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效應。隨著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效應研究也逐漸從水平效應研究轉向增長效應研究。羅特(Raut,1990)用代際疊代均衡模型對內生人口出生率及社會保障的資本積累和收入分配等經濟效應作了研究,張軍森和張軍西(Junsen Zhang and Junxi Zhang,1998)借助了羅默(Romer,1986)和盧卡斯(Lucas,1988)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引入了代際財富轉移及內生的人口出生率(孩子可被視為消費商品和資本品,父母向孩子轉移財富,獲得回報),通過出生率和儲蓄的影響分析社會保障制度的人均產出增長效應,如果代際財富轉移是正的,社會保障制度減少出生率而不影響儲蓄,促進人均產出增長。國內對養老保險制度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相對較少,僅柏杰(2000)從養老保險制度影響儲蓄,進而影響資本的角度,用養老保險制度對資本的影響來代表養老保險制度的經濟增長效應,未給出直接指標。目前國內外尚無關于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經濟增長效應定量及實證方面的研究。本文試圖借鑒柏杰的思路,由資本角度作進一步研究,從理論和方法上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經濟增長效應指標,并測算中國的數值,提供政府改革養老保險制度的決策依據。

      二、模型建立

      (一)混合制養老保險模型

      本文模型中資本來源為:當期自愿儲蓄和強制儲蓄轉為當期投資,即自愿儲蓄和強制儲蓄均會影響可運用于投資的資本。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成熟,除了作為銀行存款外,社保基金入市的限制逐步放開,個人帳戶已經可以視為資本來源的一部分。故養老保險系統以自愿儲蓄st,和個人帳戶強制儲蓄的形式影響資本量kt,進而影響經濟增長。但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商業銀行由于規避風險而惜貸、投資運用的限制等原因,養老基金在實際中并非完全能轉化為資本,假設轉化系數為p,即只有份額為β的養老基金可用作投資資本,則是,=β(st+wt ),代入st表達式,得到單位有效勞動資本:

      可見,工資收入越高,越能提供更多資本來源,個人帳戶規定收益越高,人們預期收入增加,減少自愿性儲蓄,進而減少資本來源,而統籌帳戶資金按現收現付制方式轉化為老年人消費,無疑會減少資本。由資本變動導致的經濟增長絕對量為:

      根據式(15)和(16)就可作進一步的模型測算。

      三、模型測算

      對上述模型中建立的指標進行測算的關鍵在于確定各參數的值。結合到目前為止的一些經驗研究結果及中國的GDP增長指數、工資增長指數、人口增長率、實際利率等經驗數據設定模型的參數,養老保險系統參數也選用中國目前實行的政策數據,使模型測算結果盡可能反映實際情況。

      (一)參數選取

      1.單位有效勞動產出的資本彈性αk取值。依據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所作的經驗研究得到的αk值基本介于0.3~0.5之間,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隱含技術因素不變的假定,而不斷發展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正竭力尋求技術內生化的途徑,傾向于納入技術因素變化來解釋經濟增長。綜合考慮技術、資本及勞動力的貢獻率及中國粗放型與勞動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本文的測算取ak=1/3。

      2.工資增長率Zt及Zt-1取值。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中國1997~2003年GDP平均增長率為8.1%,職工的實際工資指數1978年為106%,1980

      年為106.1%,1985年為105.3%,1989~1998年平均為104.58%,1999~2003年平均為113.44%。參考GDP增長率及職工實際工資增長率,結合今后經濟增長的平穩性,Zt-15%,Zt=10%。

      3.自愿儲蓄收益率rt及rt-1取值。根據2004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中國金融機構公布的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1998年7月1日為4.77%,1998年12月7日為3.78%,1999年6月10日為2.25%,2002年2月21日為1.9896,2004年10月29日為2.25%,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成熟,自愿儲蓄收益率也將逐步提高。本文取rt-1=2%,rZt=4%。

      4.人口自然增長率nt-1及nt。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1987年以前基本呈上升趨勢,到1987年達到16.61‰,隨后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而持續下降,2000年為7.58‰,2001年為6.95‰,2002年為6.45‰,2003年為6.01‰,為突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本文取nZt=15‰,nZt=‰。

      5.養老保險系統個人帳戶繳費率r及統籌帳戶繳費率q組合。2005年12月前規定企業和個人向養老保險系統繳費中,17%進入統籌帳戶,11%進入個人帳戶,但不同省份根據不同情況試驗r及q的組合。封進(2004)的研究表明,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仍然支持現收現付制,統籌帳戶的作用有加強的趨勢。2006年后個人帳戶繳費率由工資的11%降為8%。故本文選取三種基準:=0,q=0,即不存在養老保險制度時的組合;=11%,q=17%為2006年前的繳費組合;=8%,q=20%為2006年后的繳費組合。

      6.資本轉化系數。取8=0.8,即扣除交易成本、金融市場的準人限制等因素,自愿儲蓄和養老保險個人帳戶資金80%轉化為投資資本。

      (二)測算結果及分析

      選取個人帳戶收益率參數m的值為1、0.8、1.2,分別代表個人帳戶收益率等于、小于、大于銀行存款利率的情形,測算對應三種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繳費率組合基準下的經濟增長效應,本文僅考察經濟相對增長率。考慮到養老保險制度短期內不可能有較大的起伏波動,故取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繳費率分別變動1%、2%、3%幾種情形(結果參見表1),以此分析養老保險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在不同情形下變動產生的經濟增長效應。

      1.養老保險系統個人帳戶繳費率 的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由表1可以看出,個人帳戶繳費率的變動對經濟增長變動影響不大:(1)當個人帳戶收益率參數m.=1時,個人帳戶強制儲蓄收益率等于自愿儲蓄收益率,個人帳戶繳費完全替代自愿儲蓄,個人帳戶繳費率的增加會等量地擠出自愿儲蓄,此消彼漲,資本總量不變,不影響經濟增長。(2)當m1時,個人帳戶收益高于自愿儲蓄收益,人們預期從養老保險系統得到的收入增加,從而減少自愿儲蓄,養老保險系統繳費擠出自愿儲蓄,減少經濟體系資本,導致負的經濟增長效應。表1中給出了m=1.2的負經濟增長效應,效果亦不顯著(m=1.2與m=0.8經濟效應相反而絕對數量相等,從(16)式可以看出經濟增長效應是相對于m=1對稱分布的,此處我們只關注數量大小)。總而言之,個人帳戶與自愿儲蓄幾乎完全替代,個人帳戶在很小程度上改變資本在經濟體系中的配置,因而個人帳戶繳費率變動對經濟增長變動影響較小。隨著金融市場的成熟,養老基金的運用限制逐漸消失,個人帳戶收益率趨于等于銀行收益率,這樣個人帳戶繳費率的變動對經濟增長變動的影響趨于消失。

      2.養老保險系統統籌帳戶繳費率口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年輕一代向統籌帳戶的繳費被支付給當代老年人用于消費,可視為資本的直接減少。在三種基準下,統籌帳戶繳費率增加都會引起顯著的經濟增長負效應。從表1的縱向來看,同一個基準下,繳費率增量越大越能降低經濟增長率,如在 =8%,q=20%基準下,m=1時,當統籌帳戶繳費率增加dq=1%,經濟增長下降0.97%;dq=2%,經濟增長下降1.94%;dq=3%,經濟增長下降2.91%。從橫行來看,在統籌帳戶繳費率越高(意味著越多的資金被用于老年消費)的基準下,經濟增長的負效應越高,如m=1,dq=1%時,在 =0,q=0基準下經濟增長下降0.56%;在 =11%,q=17%基準下,下降0.86%;在 =8%,q=20%基準下,下降0.97%。同時表1結果也反映了一個特點:m取值對統籌帳戶繳費率變動的經濟增長效應影響不大。

      可見,對于混合制養老保險制度,個人帳戶繳費率的變化在有發達金融市場、養老基金可以自由運用的條件下,基本上不會改變經濟體系中的資本量,從而不影響經濟增長;而統籌帳戶將統籌資金從工作一代轉移給退休一代用于消費,直接減少了資本,因而會有顯著的經濟增長負效應。因而政府在作出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決策時,除了要保證發揮收入再分配及退休經濟保障功能外,對個人帳戶以及統籌帳戶繳費率的變更,還應從二者的經濟效應角度加以考慮。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國內外經濟學界關于養老保險制度最為熱烈的話題是基金制和現收現付制之爭,其實就是個人帳戶繳費率和統籌帳戶繳費率之爭。統籌帳戶從年輕一代向年老一代轉移消費性資金,減少了儲蓄及資本的積累。實行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基本上都面臨統籌帳戶資金赤字的巨大壓力。而基金制養老保險制度由于個人帳戶有資金積累,可以為經濟體系提供投資資本受到越來越多政府的推崇。中國在1995年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前,基本上是實行現收現付制,實質上由財政提供資金支持,覆蓋范圍較窄,主要是國企、政府機關及部分集體企業,養老保險系統面臨嚴重的資金赤字。1995年后引入個人帳戶,放寬養老保險基金進入資本市場的限制,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

      負擔養老繳費負擔,繳費工資的17%進入統籌帳戶,11%進入個人帳戶,擴大覆蓋范圍。統籌帳戶繳費的經濟增長負效應大于個人帳戶,換言之,個人帳戶的經濟增長效應大于統籌帳戶,從完全依靠統籌帳戶的現收現付制轉向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混合制養老保險制度,最終走向基金制,是沿著一條促進經濟增長的路徑演進的。這方面最卓有成效的是智利,在1980年引入個人帳戶后,成功地將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制度轉向個人帳戶完全積累制,積累大量的資金,有力地支持投資,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從而帶動了稅收增長,特別是增值稅的增長。養老金體制改革僅15年,智利的財政預算就接連出現盈余(Pinera,1996)。但中國還不具備轉向完全基金制的條件,由于養老保險制度的轉軌成本、養老保險赤字導致的“空帳”以及國有企業改革帶來的顯性失業等一列問題,中國目前只能采取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混合制且在實踐中不斷調整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的繳費比例。2005年12月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2005]38號),規定從2006年1月1日起,個人賬戶的規模統一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養老保險系統繳費率安排涉及到經濟增長、經濟穩定、經濟改革以及國民收入在儲蓄和消費之間分配等一系列問題。

      四、結論及研究展望

      消費養老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重癥肺炎; 腸內外營養; 支持療法

      中圖分類號 R56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6-0116-01

      肺炎為細菌、病毒、真菌等不同的病原體或其他理化因素導致的肺部感染性炎癥。隨著老齡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1]。隨著年齡的增高老年人身體免疫力功能的下降、營養狀況差加之本身的基礎疾病,肺部感染后發展為重癥肺炎的幾率較高。近年來臨床觀察發現,對于重癥肺炎的老年人,在對疾病抗感染的同時進行積極的腸內外營養支持,成為重要的治療環節。筆者對2009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老年肺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為2009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老年肺炎患者,根據中華醫學會呼吸學分會公布的診斷標準[2],確診為重癥肺炎患者76例。其中男49例,女27例,年齡63~98歲,平均(76.5±3.2)歲。將其隨機分為腸內組和腸外組,每組3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及治療前營養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常規抗生素應用抗感染治療,糖皮質激素應用減輕炎癥反應保證足夠的蛋白和熱量攝入,鼓勵患者多喝水。腸內組患者通過鼻、胃管24 h持續勻速滴注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及能量的腸內營養液;腸外組通過中心靜脈24 h連續的微量元素、維生素、電解質比例調制全營養液輸注,輸注10 d以上,待病情穩定后停用。

      1.3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及輔助檢查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得到很大改善,未完全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得到改善,改善效果不明顯;無效:各項指標無恢復或繼續發展,患者死亡。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l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較采取字2校驗,P

      2 結果

      兩組療效對比見表1。

      3 討論

      肺炎為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多由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基礎上引起,嚴重程度隨年齡增長而加重,發展為重癥肺炎的可能性較高,病死率高。老年重癥肺炎臨床表現不典型,患者由于疾病及自身年齡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各組織器官呈退行性變化,營養吸收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加之一種或多種基礎疾病,對于疾病的康復和并發癥的控制不利,是難治和加重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對疾病的藥物治療,加強營養支持方面的干預也不容忽視。老年重癥肺炎患者救治中,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營養支持方式至關重要[3]。

      隨著近年來對胃腸道結構和功能研究的深入,逐步認識到胃腸道不單純是消化吸收器官,同時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本文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營養指標比較,得出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組患者代謝效應和營養效果佳,營養素直接經腸吸收、利用,有助于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完整性。本文研究顯示,腸內組36例有效,總有效率為94.74%,腸外組30例有效,總有效率為78.95%,腸內組的效果更好(字2=4.1455,P

      綜上所述,腸內支持療法的運用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對老年重癥肺炎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可顯著改善其營養和免疫狀態,可有效控制并發癥發生率,給藥方便符合生理。具有簡便、有效、安全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王遠方,唐洪波,張偉,等.老年重癥肺炎的腸內外營養支持療法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9):4958-4959.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站|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18在线天美|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看| 亚洲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亚洲人成毛片线播放| 亚洲高清不卡视频|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大全亚洲|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国产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九 |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夜AV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亚洲天堂中文资源| 亚洲ts人妖网站| 色天使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