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場面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體驗;場面描寫;講評
在語文的作文教學內容中有一項進行“場面描寫”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創設情境,開啟學生的思路,從而落實練筆的要求,訓練學生自己組織語言,表達思想,以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只要教師巧創情境,給予學生較充分展示的機會,就能使學生將親身體驗的最有趣、最有意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選作寫作材料,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寫作潛力,使場面描寫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那么,應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體驗,才能達到充分開啟思路,按不同的觀察角度將所看到的場面有順序、有重點、主要人物與群體的描繪相結合,有詳有略,真實具體,生動地描繪出場面的目的呢?
一、教師要在巧創情境上下工夫,即創造讓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
經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要讓學生輕輕松松接受知識,不僅要注重講授方面的技巧,而且還要靈活設計并運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巧妙地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以給缺眼睛(側面畫)的松鼠媽媽貼眼睛為主要事件,讓學生做游戲,使他們身不由己地進入角色。游戲開始時我首先出示早已制作好的彩色的兩只可愛的小松鼠和要貼的眼睛,讓學生觀察兩只小松鼠的異同。待學生回答完畢后進行講解。老師畫出的這兩只松鼠一只是松鼠媽媽,一只是她的孩子,這只小松鼠小小的嘴巴向上撅著,她一定是肚子餓了,正在吵鬧著讓媽媽幫她尋找食物。而她的媽媽也張著小小的嘴巴,好像正在忙著給她的孩子找吃的,可是沒有眼睛,只能讓她白白著急,那么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就請同學幫幫忙把松鼠媽媽的眼睛貼上,但有一個條件,要將貼眼睛的同學的眼睛蒙上。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松鼠媽媽眼睛的位置,強調貼眼睛的同學不要聽其他同學的指點,以防他們說的是反方向……不等我講完,學生已經開始爭先恐后地舉手,紛紛表示希望給松鼠的媽媽貼眼睛,當時的氣氛非常活躍,一下子將每個學生置身于這個游戲當中。
二、抓住學生參與活動后情緒相對興奮,思維相當靈活的良好機會,以提問的方式打開學生組織語言準備寫作的思路
待找出幾個在游戲當中最有趣的典型以后,馬上停止游戲,進行下列提問:這個游戲有趣嗎?給你們帶來的感覺是不是很開心?這個游戲使我們的課堂氣氛怎么樣?(熱鬧)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將這個游戲最精彩的地方描述出來讓別人一看也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呢?而要將這個游戲最精彩的地方寫出來的過程就叫做“場面描寫”。邊講邊利用投影打出場面描寫的定義。這樣一來,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了本節課的主題,并且已完成新課的一大部分內容,剩下的只需要將寫文章的要求、注意點等內容向學生強調一下,就可以開始寫文章了,但要注意在動筆之前首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要寫的內容、說的形式,可以在同桌之間或小組內,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全體學生的思路,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將這個場面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
《珍珠泉》一課,“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水是那樣深,又是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深褐色的石頭,能看見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這段是屬于自然風景的描寫,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這樣的美景怎能不吸引游客呢?《十里長街送總理》:“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又如《小英雄雨來》一課,“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條還鄉河,河里長著許多蘆葦……因此,這村就叫蘆花村。12歲的雨來就是這村的。”這兩段描寫屬于環境描寫。前段寫去世后,首都人民為他送行的情況,的逝世,全國人民是無比悲痛的。“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短短兩句自然環境的描寫更創造了悲痛的氣氛。緊接著后邊的語句是“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擠滿了男女老少”。體現人們不怕任何困難為送行,也體現人們對的熱愛。后段是對《小英雄雨來》美好家鄉環境的描寫。“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十幾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里。”體現濃郁的地域風土特色。“因此,這村就叫蘆花村。”
課本中《我的戰友》“排炮過后,敵人竟使用了燃燒彈,我們附近的荒草著火了。火苗呼呼蔓延,燒得枯黃的茅草噼噼啪啪地響。我忽然間聞到一股濃重的棉焦味。扭頭一看,哎呀!火燒到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經燒著,火苗趁著風勢亂竄,一團烈火把他整個身體包住了。”這段是對戰斗場面的描寫,但它是段有景物、環境、人物的綜合描寫。襯托了為革命壯烈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據現行課程標準看,小學還是以記敘文為主,即記事、記人、敘景。那么小學階段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寫景呢?我覺得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魯迅先生說過:“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觀察,首先要從身邊的事物或周圍的生活開始,抓住人、物的特性。一年四季,寒來暑往,事物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春天,楊柳依依,花草遍地;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教師應結合課文中的范文,布置有關寫景的作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寫作;技巧;策略
一、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學生對于作文的認知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的教學引導決定的,如果教師在作文教學的起始階段讓學生感覺到作文教學比較困難,那么往往會打消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這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也會造成很大的障礙。而如果教師能夠準確地予以引導,相信就會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實現作文教學的有效進行。比如,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筆者就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目的的認識:寫作不是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而是為了自己的水平提升,同時也是一個表現自己語文綜合能力的機會;讓你們寫作文也不是為了讓你們隨便應付,而是通過作文可以留下你成長的印記,等到若干年后你再回頭看看你寫下的作文,就會是一種美好的回憶。此外,通過作文也可以將身邊的一些事記錄下來,通過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獲得一些體會,或者通過這些事情讓我們認識到了什么,可以記錄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以此來激發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此外,在對學生進行卷面教學引導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說:“作文的卷面其實關系著一個人的顏面,每篇作文都是你們的作品,通過卷面的干凈、整潔程度也可以看出你們的作文態度,每一次的作文都是一次記錄,如果隨便應付的話,那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希望大家都能夠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作品,每次都有新的進步哦!”通過正面引導教育來讓學生對作文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二、需要教師進行準確的規劃,打好學生知識基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也是如此,只有足夠的素材積累,才能更好地進行寫作,才能在作文中運用好的修辭手法,使文章內容顯得更加豐富。
1.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詞匯量的積累
詞匯是進行作文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足夠的詞匯量,才能在寫作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搭配、運用,才能更好地進行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多進行詞匯量的教學,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進行額外的積累,比如,安排學生每天在黑板一側寫下幾個成語或者詞匯,這樣在進行正常的學習之余,學生還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素材,這對于他們知識的積累是十分重要的。
2.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寫作材料的積累
很多學生感覺作文難,是因為他們感覺沒什么可寫,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材料、寫作內容的積累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身邊事件的記敘,或者身邊朋友的描述,也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通過作文進行表達,當然也可以對學習到的知識進行總結等,只要是能夠成文的知識,都可以進行寫作,以便豐富學生的寫作范圍。
3.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作文思想的積累
作文都有一定的寫作目的,就是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所有內容都是需要圍繞中心思想進行的,所以對學生進行作文思想的教育也顯得非常重要。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對于發生的事件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判斷力,能夠通過事件發現其中的規律或者本質。此外,也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作文思想,讓學生認識到作文不僅僅是寫人、記事那么簡單,還要豐富他們的作文思維。
三、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提升學生的寫作效率
比如,寫人主要可以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幾方面進行寫作,需要學生認真把握。外貌描寫要努力刻畫人物的外貌特征。語言描寫要能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能表現人物的品質,對話形式要靈活,要符合人物的原生態。動作描寫要能顯示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活動,能顯示人物的神態,精選詞句,把人物的動作寫準確。心理描寫要充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要寫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變化。
另外,在寫事的時候要注重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保證事件的完整性。寫景的時候要注重寫作的順序,比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在寫狀物的時候,要抓住物體的形狀、顏色、質地、動態的特征進行具體細致的描繪,融入作者的情感。在寫活動的時候,如,參觀、游覽、訪問、比賽等,要注重場面描寫,必須描寫人物的活動和氣氛。要把活動在這個場面的人物和要寫的事融為一體。注意面與點的描寫,面概括寫,點細致的描寫。場面氣氛應始終一致。看圖作文要注重寫作的步驟:先審圖(總看—分看—再總看);再聯想(與生活實際進行聯想補充)。單幅圖以圖畫為重點詳寫,補充開頭結尾;多幅圖,首先弄清開頭、、結尾,并把圖畫連接起來;其次可以口述故事,調整思路,抓住重點,照圖對講;最后進行文字再現。
一、激發學習興趣,深化理解
小學生對新事物有種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利用這一點使他們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到要學習的內容上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
寫作時可以采取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自然興趣盎然。在情趣的驅使下,適時提出對寫作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從中感悟,增強記憶力,拓展想象空間。
運用情景再現教學,可以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主動的求學狀態下,教師只要為他們指出學習的方向,幫助他們理清學習的思路,監督和檢驗他們對學習內容的完成情況就可以了。這時,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學生對學習資料的理解程度、學習效果都與過去不同,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學生積累很少,缺少生活經驗,僅靠課本的內容是無法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學生在學完課本以后往往還有濃厚的興趣想了解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課外教學可以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拓寬他們的視野。
在教學中,面對學生一個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互動交流和互相研究中,學生才會閃現創造的火花,不但可以迅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且還可能發現許多新知識,有許多意外收獲。這樣不但使教師的教學得到有益的補充,更主要的是這也是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的手段的教學方法,在教師放手之后,學生就會完全擺脫對教師的依賴而走上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自學之路。在這個自主參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提高,提高閱讀能力,提高寫作能力。
二、加強自身朗讀水平,重視學生作文基本功的練習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師不可回避的內容,由于諸多原因造成的教師表現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難以達到語文教育資源的信息傳遞效果。只有加強老師的朗讀教學,提高教師的朗讀水平,才能恰到好處再現語言、節奏、格調乃至文翰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語氣和語調等各方面的示范。
同時,重視練習學生作文的基本功。
1.說。在寫作文前,讓學生先用口說出自己寫的作文內容,然后再寫。
2.寫。讓學生抄寫要求背誦的課文,做到一舉多得,一是寫字工整,二是寫字正確,三是可以訓練寫作的分段,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四是詞類的積累。
3.積。積累詞匯和佳句。
4.改。形成自改、互改的習慣。大家讀自己的文章,易于找到錯別字,病句,以及文章的不連貫,互改可以觸發學生的靈感,拓展視野,并提高作文的寫作能力。
三、分類練習寫作
1.寫人
(1)外貌描寫要努力刻畫人物的外貌特征,充分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要寫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變化。
(2)語言描寫要能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能表現人物的品質。對話形式要靈活,要符合人物的原生態。
(3)動作描寫要能顯示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活動,能顯示人物的神態,精選詞句,把人物的動作寫準確。
(4)心理描寫,常見的有:人物的內心獨白,第一人稱常用;直接刻畫,常用“想”、“覺得”、“認為”等詞語來引述;借幻覺夢境反映心理。
2.記事
做到寫作的完整,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要交代清楚。
3.寫景狀物
(1)寫景要寫出時令特征和地方特征。
(2)抓住景物的特點。
(3)描寫的景物,要為文章的主題服務。
(4)構段方式常見的是總分、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等來寫。
(5)狀物,要抓住物體的形狀、顏色、質地、動態的特征進行具體細致的描繪融入作者的情感。在寫作時應有序的寫作,如寫植物按莖、葉、花的順序寫;水果按形狀、顏色、味道來寫;玩具從大小、形態、顏色、質地、玩法來寫;寫動物可以先寫全身,分寫眼、耳、嘴、鼻、腿腳、尾巴。
4.活動
參觀、游覽、訪問、比賽等,注重場面描寫,必須描寫人物的活動和氣氛。要把活動在這個場面的人物和要寫的事融為一體。注意面與點的描寫,面概括寫,點細致的描寫。場面氣氛應始終一致。
5.議論(讀后感),可以先敘述后議論,先議論后記敘,夾敘夾議。
6.看圖作文
步驟有三:a:審圖:總看,分看,再總看;b:聯想:與生活實際進行聯想補充。單幅圖以圖畫為重點詳寫補充開頭結尾,多幅圖,弄清開頭,,結尾,并把圖畫連接起來;c:口述故事,調整思路,抓住重點,照圖對講;d:文字再現。
四、注重寫作技巧傳授
(一)審題
1.審清題目要求的體裁
如文題中有“記”字的提示詞,確定是寫人記事文。從文題中涉及的記敘要素來確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和結果)。從文題的特點來確定。
2.審清題目中的關鍵詞,即抓住“題眼”。
3.審題方法:a:分析法審題,題目中包含幾個詞語,理解每一個詞語的意思,搞清幾個詞語之間的關系,掌握題目中的關鍵句;b:比較法審題;c:補充法審題。
(二)選材注重一個“新”字
(三)開頭
做到:要統領全文,開頭要引人入勝、簡潔。
常見方法:自然式、直接式、抒情式、寫景式、引用式、特寫式、設問式、設疑式。
(四)結尾
做到:收束全篇,完成主體,簡潔有力,自然新穎,留有余味,令人深思。
一、向課本學習作文
傳統的語文教學似乎多把作文課與講讀課截然分開,以為兩者聯系并不十分密切。于是講讀課只進行范文教學,不搞作文教學,甚至不滲透一點作文訓練。我曾聽過一節《端午節》的公開課。課堂上,老師對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和虛實相生的寫法,做了細致賞析,而后讓學生以“30只綠頭長頸大雄鴨放入水中”為開頭,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和虛實相生的手法,把趕鴨子的場面作一生動形象的描寫。在評課的時候,有很多老師對這一教學環節持否定態度,理由是把語文閱讀教學上成了作文課。這種觀點,就是把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看成是涇渭分明的兩種無關聯的教學形式。試想,語文教學不就是讓人們懂道理知作法,盡量會寫一手好文章嗎?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在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滲透進作文教學,搞點作文訓練呢?這位老師的做法不就是一個成功的探索嗎?看來,是我們的教學思想出問題了。
我們要向課本學習作文。教材中的選文,都是成功的寫作范例。這些范文,題材多樣,能夠反映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內容;這些范文,語言優美,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使語言文采斐然;這些范文,作法典范,手法齊全,是我們學習寫作最好的摹本。我們教學生作文,卻放過課本這樣好的材料與作法載體,豈不可惜?比如說,初中學生寫作記敘文,常常不習慣運用描寫的手法,那么,我們在教學記敘文時,對描寫方面的內容就要注重引導與訓練。例如魯迅在《故鄉》中對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時的動作描寫,就是我們用來教學生學習描法的極好例子,我們適宜在語文教學課堂上,對這些范例予以體悟研討,及時訓練,以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
二、向名著學習作文
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我們應在廣泛的課外閱讀中學習寫作,尤其要向古今中外的名著學習寫作。名著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得到了世人的公認,在藝術手法上是最成熟的,最經典的。在這里,詩詞歌賦劇本小說各種體例樣樣皆有,各種藝術手法創作技巧樣樣俱全,它是我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寫作資源寶庫。讀名著,傳承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文化精髓,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學名著,借鑒一切成功的寫作經驗,是我們學生不應忽略的事。作為教者,要多引領學生閱讀、揣摩名著中經典寫作技巧。例如,《紅樓夢》中王熙鳳那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人物出場方式;《水滸》中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西游記》中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曲折離奇的情節安排;《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層層鋪墊、屢屢設懸的寫作技巧,這些都是典型的藝術創作方法,我們要去學習,要去傳承。如果說這些經典技巧我們學來還感到困難的話,那么我們不妨從細微處、易學處下手,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有這樣的一小段描寫:“到了榮府大門前石獅子旁邊,只見滿門口的轎馬。劉姥姥不敢過去,撣撣衣服,又教了板兒幾句話,然后溜到角門前,只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大門上,說東談西的。劉姥姥只得蹭上來問……”這里寥寥幾句的外貌描寫與動作描寫,就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了賈府里那些大人們趾高氣揚、高人一等、自視優越的形象和劉姥姥“撣”“教”“溜”“蹭”等動作所表現的窘態,他們之間正好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在對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揭示中,讓讀者看出劉姥姥身份的卑賤和地位的低下。這里描寫的意識、描寫的功底、描寫的深度與描寫所達到的藝術效果,令人嘆服,值得我們中學生努力去學習。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到哪里去找例子,不妨多到名著中去搜尋。
三、向生活學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