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普通話說話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普通話的語法標準是“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個標準包括四個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范;“白話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現代白話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話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話的書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語基礎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語,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
為什么要學習普通話呢
現在,世界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都通過國際交往,國際合作來發展自己。中國要進行改革開放,也需要放眼世界,吸取世界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以及一切有利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東西。與此同時,也要注意結合中國的國情,維護中國的國家主權和尊嚴。規范化和標準化的中國語言和文字,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生動象征。
中國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過程中還融合了語言文字標準化方面的國際經驗。因此,在漢語漢字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在中國的國土上,正確地,合乎規范地使用國家語言文字,也就是在語言文字方面顯示了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自信。
對外開放除了要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還要在人才的素質和文明水準方面達到較高水平。而正確,規范地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是人才素質和文明水準的重要內容。
因此,當前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有利于人們掌握好社會交際工具為社會發展服務,還對當今時代的國家改革開放和信息化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美國開發西部的時候,世界各國人們一擁而入,他們操著許多語言,有古老的拉丁系,有斯拉夫系,但最后都放棄了自己的母語,共操英語,為西部開發奠定了基礎,也成為西部精神的重要組成。
放棄自己的母語需要很大的勇氣!在美國西部開發的過程中,正是大家愿意接受新東西,不怕改變自己以適應新環境,大家才能統一到英語上。人們不再是波蘭人,英國人,法國人,都是美國人,沒有隔閡,沒有幫派,沒有歧視,沒有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切以合理為準則,而不論說話的人是哪里來的。西部精神是開放的精神!
現代中國還有許多西部式的地區,比如石油城,搞石油的都來自全國各地,聚到一起以后,全都說通用的普通話,成為所在省的風景線,在這些地方沒有本地人,全都是外地人,同樣以合理為準則,不論說話的人是哪里來的。去過這些地方的人都贊嘆當地的美國西部式的開放文化。
在現代社會,說普通話是有文化,開化的標志。例如濟南青島,都曾經是方言地區,現在除了一些老人,極少再有人說山東話了,看山東衛視新聞節目,大街上無論記者采訪到誰,對方都操一口普通話。說普通話為榮,說普通話前衛,已經成了有文化的人的共識,連農村小學都全面施行了普通話教學,山東農村出來的打工者,沒有不會普通話的。
中國有許多發達城市,其中許多曾經是新生地,但是時間一長,這種開放的精神就淡化了,人們開始封閉起來,例如上海,青島,天津。
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說普通話呢
普通話的最大意義就是交流方便,以什么話為一個國家官方語言是另一回事,一旦確立,就應該人人學習,這一點說來容易,但做起來有許多心理障礙在里面。
正如美國西部開發過程中,人們放棄了自己的母語。要中國人放棄這個從小說到大的方言,也是極為不忍心的。
但是,我們要明確推廣普通話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是改革開放的需要。一個國家民族共同語的使用水平,是與社會的開放程度相一致的,它標志著一個城市的現代化程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著人們沖破地域界限,跨出鄉里,走向全國,邁向世界,使用民族共同語,是打破封閉狀態,進行國內國際交往的基本條件;現代化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中文信息技術每前進一步都涉及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只有堅持說普通話,不斷提高普通話水平,才能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要求。因此,無論是“方言親切感”還是“方言優越感”,都是落后的封閉意識,狹隘的地方觀念的反映。
說普通話做文明人演講稿 篇【1】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講普通話,寫規范字,做文明人》。
在我們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寫作業不認真,寫字歪三別扭;講話南腔北調,以致于別人都聽不出什么來;課上總是跟同桌嘀嘀咕咕,課下卻喜歡打打鬧鬧……
親愛的同學們,這一切地一切相信你也曾經親眼目睹過吧!你的感受是什么呢?是支持,還是反對?聰明的你一定會選擇“反對”吧!如果你也參與過這些事情,那么你們有沒有想過別人的感受?其實這只會讓你的道德和文化素養漸漸在降低,別人也會因此而不欣賞你、看重你,反而對你多了一份異常的眼光。
其實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這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難,只是需要我們用一顆真心去對待它,認真一些,堅持一下就可以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前面所說的要有堅強的毅力。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堅持一個小時,以后再慢慢地堅持到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那么我們就能天天堅持下去,然后成為一種習慣,一直伴隨到老。這樣的話,我們的品德將會是高尚的,別人也會羨慕我們,并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
同學們,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講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做個文明人,成為一名21世紀的優秀小學生吧!
為此,我建議以下幾個方法可供大家參考和使用:
1、從日常的點滴小事中,努力堅持做到最好。
2、不輕言放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即將成功,而自己卻沒有能夠堅持下去,那前面所付出的汗水豈不是白費了嗎?
3、好的方法可以繼續發揚,不好的就要加以改正。
4、請別人進行監督。可以請家長、老師、同學等等。因為一些同學的自制力確實不怎么樣,很有必要通過監督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自制力。
親愛的同學們,聽了上面的內容,你一定會感到很奇怪吧?你也許會說,這能行嗎?“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如果你真的不相信,那你就試試看吧?我等著你們的好消息哦!
讓我們共同努力,人人都說普通話,人人都寫規范字,為營造規范的校園語言文字環境各盡所能,讓我們每一位師生都行動起來,提高語言文字規范意識,養成規范用字習慣,為開創語言文字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奮斗.使我校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在學校當前大好形勢下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說普通話做文明人演講稿 篇【2】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說普通話 做文明人》。
在我們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有些同學寫作業不認真,字寫的歪,有些同學講話不標準,話說的南腔北調,以至于別人看不清他寫的是什么,聽不出他說的是什么。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是文明的象征,是做文明人的開始。文明,代表著道德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文明體現著人的氣質與修養。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做個文明人是時代賦予我們青少年的使命,是歷史交給我們的任務。
說普通話,要求我們分清平翹,字正腔圓;要求我們抑揚頓挫,擲地有聲。寫規范字,要求我們橫平豎直,端端正正;要求我們遒勁有力,落落大方。做文明人,要求我們踏踏實實,虛心自謙;要求我們言行得體,行為規范。那么怎樣才能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做個文明人呢?
其實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做個文明人并不難,只要我們用一顆真心去對待它,用一種恒心去堅持它,用無比的耐心去完成它,有堅強的毅力,養成良好的說寫做習慣,我們就能達到目的。我國的大學問家荀子曾說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要想登上高山,要想探尋深澗,我們就必須堅持到底。
講普通話,寫規范字,做文明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明的傳承。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傳統的古國,那刻在甲骨背上的象形文字,記錄了華夏子孫殷殷成長的腳步;那刻在石碑上的筆走龍蛇,遒勁中透出中華子孫的剛烈。誰不知,20xx年的奧運會上,一個代表著東方的聲音在“鳥巢”響起,一個代表著華夏民族的“和”字讓世界二百多個國家震驚;鏗鏘有力的聲音,迎讓有序的章法,彬彬有禮的謙遜,又一次讓我們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所以,希望同學們從現在起說普通話,寫規范字做個文明的小學生。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
說普通話做文明人演講稿 篇【3】各位老師,同學們:
早上好!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說普通話,做文明人》.
同學們,你們知道本周是什么日子嗎 對!本周是第9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簡稱推普周.經國務院批準,自1998年起每年九月份的第三周確定為"推普周".本屆推普周的主題是:"普通話——五十年推廣,新世紀普及".
今年推普周的時間是9月10日——9月16日,也就是本周星期日到星期五.
推廣普通話對消除語言隔閡,增進人際溝通,促進社會交流,維護國家統一有重要的作用.愛國,首先必須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而寫字漫不經心,錯字,別字連篇,是一種文化素質不高的表現,它標志著文明程度低下,教育落后,有損于國家,民族形象.因此,語言文字規范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志,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形象和祖國的聲譽.我們應該努力自覺的說普通話,寫規范字.
在推普周里,學校向大家發出如下倡議:人人在校園內使用普通話,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大家可以在校園內開展糾錯行動,對黑板報,作業本等進行檢查,發現不規范用字馬上予以糾正,各班利用周五班隊課時間舉行推普主題班隊活動.此外大家還可以留心校園外,你身邊的語言文字,可以把糾錯行動延伸至社區等公共場所.
【關鍵詞】普通話水平測試;提高;命題說話;能力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面臨著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的問題,而幼師資格證的取得,非常重要的一項考核就是,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必須達到二級乙等(80分)以上的水平。
普通話水平測試包括讀單音節字詞、讀多音節詞語、朗讀短文和命題說話四項內容,其中的第四項命題說話,是圍繞給出的話題單向說話3分鐘。主要考查應試人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時的語音、詞匯、語法的規范以及自然、流暢的程度。和朗讀相比,命題說話可以更有效地考查應試人在自然狀態下運用普通話語音、詞匯、語法的能力,最能全面體現應試人普通話的真實水平。
那么,我校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命題說話能力如何?是否需要提高?該如何切實有效地提高呢?
一、學生命題說話現狀及分析
1.普遍存在語音問題。
我校學生絕大部分是廣西粵方言區人,而粵方言區人所說的普通話中,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多的錯誤和缺陷。普遍存在的語音問題有:
(1)沒有翹舌音。廣西所有的方言和民族語言中都沒有翹舌音聲母,所以廣西人說普通話碰到平翹舌音時最嚴重的問題是沒有翹舌音,把翹舌音一律說成了平舌音;還會出現的問題是平翹舌音相混,或是翹舌不到位等。
(2)j q x/z c s/zh ch sh三套聲母相混。受粵方言(白話)影響,常常將z\zh發成j、c\ch發成q、s\sh發成x等。
(3)前后鼻音不分。廣西部分粵方言(欽州話、北海話)中沒有后鼻韻尾韻母ang、uang、eng、ing,或者后鼻音發音不到位,所以普通話中包含這些韻母的字,很容易說成相對應的前鼻韻母an、uan、en和in,或者是分不清前、后鼻韻母而相混的。
(4)撮口呼和齊齒呼混淆。廣西部分白話(如欽州、合浦、北海、百色等地)大都無撮口呼韻母,因而說普通話時,有人會把撮口呼ü開頭的字說成i開頭的字。如“區qu說成qi”,“拒絕jujue說成jijie”,“月亮yueliang說成yeliang”,“圓圈說成yanqian”等等。
(5)丟失韻頭i。有些說粵方言的人說普通話帶ia、ie、iao、iou、iang、iong韻母的字時,常不帶韻頭,或說不好有韻頭的韻母,這很大程度是由于用粵方言的舌尖前或舌根音聲母代替普通話的舌面音聲母j、q、x而形成的語音錯誤。如“下xia說成近似sa”,“窮qiong說成近似cong”,“兄xiong說成近似song”,等等。
2.詞匯語法不規范。
廣西粵方言區人受語言習慣的影響,除跟外地人交流用普通話外,平常的交流基本都是用方言,所以在說普通話時常常會自然而然地把方言詞匯、語法帶到普通話中,比如“自行車”會說成“單車”,“胡蘿卜”會說成“紅蘿卜”,“我先走”說成“我走先”, “一所學校”說成“一間學校”,等等。
3.普通話表達不準確、不自然、不流暢。
由于學生一直生活在方言環境中,大部分時間都說方言,習慣于用方言思維,所以在說普通話時普遍存在一個從方言到普通話的翻譯過程,這對說話時各方面的準確、自然和流暢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常常會出現說起普通話來像背書或者朗誦的腔調,有時甚至說得磕磕巴巴、前言不搭后語的。
4.對說話存在恐懼心理。
由于普通話表達的不準確、不自然、不流暢,所以很多學生不敢在眾人面前開口說普通話,特別是在測普通話時,別說學生,就連老師都是最怕“命題說話”這一項的,擔心說不準、說得語無倫次、不流暢、沒話說等等。
針對學生在命題說話方面存在的現狀,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加強命題說話訓練,讓學生克服恐懼心理,提高命題說話能力,從容應對測試,以提高學生普通話測試水平。
二、提高學生命題說話能力的對策
(一)讓學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視。
大部分學生剛入學時認為普通話能說就行,沒什么好學、好練的,只要學好琴法、唱歌、舞蹈就可以去做幼兒園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思想上對學普通話引起重視,入學時要首先給他們進行普通話摸底考試,把摸底情況反饋給學生,讓他們明白自己普通話水平的現狀,以及與專業要求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從普通話摸底考試中認識到命題說話的重要性和難度,從而明白提高普通話水平的緊迫性。
(二)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和時間。
對于大部分南方人來說,普通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說好,也不是一天兩天的臨時抱佛腳就能考出好成績的,特別是命題說話這一項,需要事先的充分準備和經常的練習。所以,命題說話的訓練宜早不宜遲。我校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幼兒教師口語》課程時間是兩學年(四個學期),第一學年進行的就是普通話訓練及測試。筆者多年來的做法是,把命題說話的訓練放到第一學期的每一堂課中進行,每節課練習1-2個話題,同時再進行普通話語音、語流音變方面的訓練,這樣下來,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把命題說話的30個話題逐一進行了講說練習,讓學生對每一個話題該如何講說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到第二學期普通話測試前再系統地進行一次命題說話的鞏固強化訓練。經過這樣長期的系統的訓練,學生的命題說話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讓學生了解普通話測試中命題說話的要求。
讓學生對普通話測試中命題說話的要求和評分標準有個清楚的了解,他們才能按要求來構思自己講話的內容并盡可能按要求講述出來。
普通話測試中命題說話的要求主要有四個方面:
1.語音要標準。要求學生力求每個音節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準確到位,變調符合規律,輕聲、兒化準確自然。
2.詞匯語法要規范。所說的話語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忌用方言詞匯語法,克服方言語氣,用詞要恰當,還要注意詞語的搭配得當,句子的相對完整等等。
3.說話要自然流暢。要按照日常口語的語音、語調來說話,不要帶有朗誦或背誦的腔調。說話時語速要適當,太快容易出錯,太慢容易導致預留凝滯、話語不連貫。還要做到說話時不要磕磕巴巴,不要過多重復同一詞語或同一句話,不要出現太多的口頭禪,不要長時間停頓等等。
4.內容要充分。命題說話項目要求應試者圍繞話題單向說話3分鐘,如果說話不足30秒該項則按0分計,如果缺時酌情扣分。
(四)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加強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1.讓學生明確每個話題可以說什么、怎么說是完成命題說話的關鍵。由于中職學生文化
基礎差,不愿意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所以他們面對話題時常常是不知說什么好,有些學生說了幾句就沒話可說了。所以,教師在布置每一個話題時,都要讓他們明確這個話題可以說什么、怎么說,讓學生理清說話的思路,構思說話的提綱和內容,然后教師再做標準的示范把話題講說一遍,讓學生有個樣子來效仿,從而讓學生明白每個話題該如何講說。
2. 要求學生確定話題的提綱,并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做好說話題的準備。由于學生說普通話的水平有限,無法在課堂上一拿到話題準備幾分鐘就能按要求來完成,所以每次命題說話作業可以提前一次課布置,在學生明確每個話題怎么說,并聽了老師的示范講說之后,要求學生課后把每個話題的提綱寫下來,沒有把握根據提綱就能完成說話的同學,最好把要說的話用平常說話的口語寫下來,以加深記憶。上課時,讓學生回憶所寫的提綱或內容用自然說話的語氣語調說出來。由于學生事先有了充分的準備,絕大部分都能順利地完成課堂說話任務。
3.從開始訓練時就要求學生努力養成用普通話思維的習慣。說話是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情況下,把思維的內部語言轉化為自然、準確、流暢的外部語言。由于學生一直生活在方言環境中,大部分時間都說方言,習慣于用方言思維,所以在說普通話時普遍存在一個從方言到普通話的翻譯過程,這就影響了說普通話時各方面的準確、自然和流暢。讓學生養成普通話思維的習慣,可以縮短甚至消除“翻譯”的過程,達到自然流暢地說話的程度。
4.排除學生恐懼心理,用加分的辦法激勵學生踴躍、勇敢上講臺說話。筆者抓住學生求上進、愛加分的心理,采用自己舉手主動上臺說話者多加分的辦法激勵學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上臺講話的積極性,很多學生都克服了恐懼心理,非常踴躍地上臺講說話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5.認真做記錄,并及時點評學生說話的優點,指出學生在語音、詞匯語法、自然流暢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讓學生知道改正的方向,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命題說話的能力。
6.做好測試前的培訓和準備工作,打消學生測試前的緊張恐懼心理。測試前,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做好考前培訓工作,讓學生明白普通話測試的完整的操作流程;二是教會學生如何備考,并且讓學生知道測試過程中每一項需要注意的問題。
總之,有了考前經常的訓練和充分的準備,學生才能克服緊張心理,從容應對測試,正常發揮,取得好的測試成績。
參考文獻:
[1]卞成林 《普通話培訓與測試》 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9年10月版.
[2]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編制 《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
商務印書館 2004年1月版.
[3]苑 望 《幼兒教師口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方言是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種方言都承載了所屬民族的文化淵源、變遷和思想價值體系。方言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外在標記,同時又體現這種文化最底層的蘊涵,它深刻地體現了某一地域群體的成員體察世界、表達情趣感受以及群體間進行交流的方式,沉淀著這一群體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也敏感地折射著群體成員現實的社會心態、文化觀點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語言是以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實現的,每個人都在方言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特有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與人們的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成了個性識別的主要標志。
語言不但要以活的方言為基礎,而且要與人民群眾生活的口語相接近,只有和它接近才有可能把各方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吸收進來。推廣普通話并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在會說方言的基礎上,還需會說民族共同語。在不影響社會公眾有效溝通的前提下,有的場合說方言、用方言,也能提高溝通的效率。在方言影響較重的地區,脫離群眾而一味地說普通話,會造成彼此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和交流。
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其本身并不排斥其他方言,恰恰相反,方言是普通話不斷豐富的源泉。普通話是超越各方言之上的漢族共同語,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地方言的影響。在生活用語方面,普通話有時還不如歷史悠久的各地方言精細,現在使用的口語詞匯都在各地不同風俗的母語方言中產生,普通話必須植根于方言才有生命力。
一、方言有利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入理解
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重要資源——文本,無論從內容還是表達方式看,都往往是一個特定的地區、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與思想風貌的象征。沒有哪一個文本是超時空、超個性的自在之物。
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與作品“對話”。這種“對話”是一個“情感介入”的過程,是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融入更為廣泛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觀照和閱讀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更多的直覺。這種直覺感知常常借助于語言這個抓手。當學生在閱讀中遭遇與自己地域文化一致的作品時,那種與文本天然情緣的共振,實際上會讓學生有意識地調動自己“母親話語”即方言形態,去進行認知、感悟和情感的交流。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妨利用這些方言資源去幫助學生與作品進行零距離的對話,通過原汁原味的“母親語言”,去正確理解和品味作品的精髓,深刻感受作品中藝術形象的魅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作品中人物的對話處理成方言演讀。如《荷花淀》里的水生與水生嫂的對話及一群婦女的對話,如果當地學生用帶點“土碴子”味的河北腔演讀,那么,他們對中國北方婦女的賢良而質樸、含蓄又熱情的個性特征可能把握的會更加到位,從而對孫犁所描繪的戰爭浪漫主義的人性化風格理解得更加深刻。在《序》中,寫下了這么一句話:“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如果我們嘗試用方言去演讀人物,人物就會更具鮮活的靈魂。
二、方言能促進口語間的情感交流
在知識經濟與信息共享的社會環境中,學會與不同人群、用不同方式溝通,將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把傳統的“聽話說話”改為“口語交際”,實際上是課程功能的實際定位,其核心目標是“交際”二字。現代語言學家認為,交際的過程是信息傳遞的過程,是交際雙方在特定的語境中為了特定的目的,運用語言手段和適當的表達方式而進行的思想感情的交流。
“學好普通話,走遍神州都不怕”僅僅是實現了最基本的人際溝通。能做到根據交際環境、交際對象的不同,“到哪個山頭唱哪首歌”,“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才是交際的最高境界。學生將來面臨的交際場合是復雜多樣的,有正式嚴肅的交際場合,有充滿人情味的各類聚會,復雜多變的場合、天南地北的交際對象,就會形成“南腔北調”的交際環境。只用普通話來應付不斷變化的交際對象,雖能實現基本的交際目的,但實際交際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如果能改說方言,則能有效地實現交際對象的語言交流和情感上的認同,極大地縮短了雙方之間的心理距離。方言以它獨特的表現力、特有的文化魅力、對特定人群的親和力,迸發出不容低估的交際能量。因此,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當然不能忽視方言的巨大作用。
由于學生長期在單一的普通話語言環境中生活,其方言能力已遠不如其父輩那么“地道”,對方言頗為生份兒。如果在口語交際中有意識地吸收方言中的生活用語、情感用語,有利于表達更細膩的、微妙的語言。重新喚醒學生“根”的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思想情懷和樂于奉獻的高尚品德,對于學生將來更好地在家鄉的社會環境中生存發展,意義更加重大。
除本地方言外,我們在口語教學中還介紹各地方言的不同特色,介紹帶有濃郁方言特色的各種文藝作品,包括影視作品、文學作品、地方戲曲、相聲小品等。讓學生了解和認識我們漢語言家族的多姿多彩。中國“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方言的教學不可能一時教完,僅以語文課作為方言探討的引子,以激發學生對語言多樣性的關注熱情,既有對本土文化的關懷,又有對其他文化的欣賞和尊重。教育學生愛國、愛家需從熱愛自己的母語方言開始;同時還應教會他們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應摒棄狹隘的山頭主義,尊重和包容各地的不同文化形態。
三、方言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文化之源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反映對生活認識的思維過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強調寫作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在現實的寫作實踐中,發現他們詞不達意、言不由衷、空話連篇、毫無個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應試教育功利主義的影響,二是單一的話語體制。教師不敢涉及方言,學生不敢采用方言材料,單一的話語體制不僅約束了學生的表達形式,同時還約束了學生的思維。在某種程度上,這是課堂上單一普通話教學帶來的結果。
語言學家俞敏說過:“口語(即方言)里的每一個詞,學的時候都伴隨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引起強烈的聯想,而書上抄來的詞(即普通話)缺這些個。”由于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標準化”語言詮釋的生活境地,他們的筆下,賣菜的農民、發生爭執的路人、巷道里走出來的家庭婦女,都說著“標準”的普通話,形象千人一面,言語眾口一詞;少了幾許生命的律動,多了一些虛假蒼白的“學生腔”。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還提出,寫作要回歸生活本身,突出了“生活作文”的價值取向。可以說,這使作文教學獲得了本質上的返璞歸真。在表現農家生活等一些具體生活場景的描寫時,不妨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適當采用方言材料,以便增加文章的表現力,而不是將生活中的一切變成“普通話”。在《序》中說過:“通俗白話固然遠勝于古文,但終不如方言的能表現說話人的神情口氣。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話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語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我們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用生活中的語言塑造活生生的人,自由地表達他們認識的真實世界。
總之,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利用方言,會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學,會給沉悶的缺乏活力的課堂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易中天.大話方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7.
[2]童媛華.客家方言與漢語教學[J].龍巖師專學報,2002,2:90-92.
[3]陳鋒.方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問·科教探索,2008,8:54-55.
[4]周愛榮.方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語文教學,2005,10:41-42.
[5]史秀菊.方言與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1998,5:8-9.
[6]卞云娟.巧借方言學語文[J].現代語文,2009,6:118-119.
[7]陳火明.方言與語文教學[J].龍巖師專學報,1995,12:50-51.
[8]王又新.方言資源在語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6:80-81.
作者簡介:
摘要:方言研究一直以來都作為語言研究的一個著重點展開,隨著語言研究的不段深入、系統、具體,方言研究在漢語語言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地位就變得更加舉足輕重。本文通過對耒陽方言語言事實的采集,對耒陽方言的方言背景、學術爭議、系統研究等幾個方面情況的分析,初步描摹出耒陽方言不同于其它方言的語言特色,嘗試在整體角度上把握耒陽方言,并且加深對耒陽方言的進一步認識。
關鍵詞:方言;語音;詞匯;語法
一、耒陽方言背景概述
耒陽地處湖南省東南部,衡陽盆地南端,五嶺山脈北邊,位于耒水中游。東北鄰近安仁縣,西濱春陵河,與常寧市隔江相望,東南及南邊連著永興縣,北靠衡南縣,西南與桂陽縣接壤。耒陽地勢南高北低,雨量充足,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發明者蔡倫的故鄉。
耒陽在地理和行政區域上都屬于衡陽市管轄。在歷史沿革的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耒陽與衡陽的關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因素的。歷史性的行政規劃對現在兩者的關系產生了深遠而具體的影響。
二、耒陽方言歸屬問題的學術爭議
有關于耒陽方言方言區隸屬的問題,語言學家對此提出的劃分和歸類依據爭議是十分巨大的。主要有下列三種不同的意見:
在鮑厚星、顏森先生的論文《湖南方言的分區》中指出,湖南省的漢語方言分為六大區,即:湘語區、贛語區、客家話區、江淮官話區、西南官話區和鄉話區。在研究湖南方言贛語區時,文章通過進行對湖南境內地方語言與贛語語言的對比研究,以及對其語言特點的歸納總結,分析指出,耒陽方言在其中屬于贛語區的耒資片,具有贛語語言的特點。而在《湘語的分區》(稿)一文中,鮑厚星、陳暉先生又整合和重新思考了湘語的分區問題,進一步肯定了耒陽方言屬于湖南方言贛語區的耒資片區這一理論。同樣,羅蘭英在《湘南學報》上發表的論文《耒陽方言音系》中強調,根據作者本身作為耒陽方言母語習得者以及對自身方言的研究經驗調查分析,認為耒陽方言屬于贛語區耒資片是無可厚非的語言事實。但對支持耒陽方言屬于客家話的鐘隆林先生關于耒陽方言入聲消失的理論提出了置疑。由此可見,耒陽方言有無入聲可能是耒陽方言屬類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此外,按《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分區,耒陽方言也屬于贛方言耒資片。這樣看來,耒陽方言屬于贛方言的語言淵源似乎在學術界有著多方位的肯定和較有力學術支撐,這也是目前耒陽方言歸類最常見且流行性最廣的一種說法;
關于耒陽方言的第二種方言歸屬流向,主要體現在以鐘隆林、王箕裘先生為代表的學術理論中。在《耒陽方言詞本字考》一文中,鐘隆林先生通過對耒陽方言的反復調查,以及對《耒陽方言志》編寫過程中的實地考察情況的總結,明確說明了耒陽方言屬于客家話區。這無疑是對耒陽方言歸屬問題的另一種探究與表達。而后,在鐘隆林、王箕裘先生編寫的《耒陽方言研究》一書中,更進一步從語音、詞匯、語法、語料記音等方面對耒陽方言的研究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而在語言特征和文化淵源方面則詳細闡述了耒陽方言與客家話的密切關系。從而明晰了耒陽方言屬于客家話區并不僅僅是語言學上的推斷,更是有著深遠的歷史原因和文化內涵的,這是站在另一個維度上來把握耒陽方言屬性的體現,而地方史料的記載為我們了解客家人的遷徙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耒陽縣志》便是對耒陽方言語言歷史源的最有力的闡述和語言證明;
不同于上述兩派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李藍先生在有關湖南方言分區的問題上獨辟蹊徑地采用了聲韻調系統三重投影法,對有關湖南方言的分區做出了劃時代性的整合,并且別具一格地運用了湖南花鼓戲的流行區域示例做出了相關的驗證。邏輯嚴密,理據鮮明地對各方言分支的隸屬度做出了計量分析,通過準確的統計,擺明了耒陽方言屬于西南官話方言的立場。并且根據聲韻調系統三重投影法中的音系表指出,湖南省內部不存在真正的贛方言點,但贛語的影響可從湘贛交界的混雜性、獨立型方言點中可以看出來。這無疑就果斷地否定了以鮑厚星先生為代表的關于湖南方言分區中耒陽方言的劃分問題。李藍先生還指出,他的分區不同于各家,不僅僅是在方法論上的不同,也是語言學觀點方面的差異。他強調從語言事實出發,結合使用者的心理活動、價值觀念、不同方言的交際功能等來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否定了歷史上的移民和現代方言面貌一因一果的直線決定關系,對“移民決定說”的理論提出了置疑,主張方言分區必須考慮當下語言事實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鐘隆林先生等學者的觀點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這些研究成果在他的《湖南方言分區述評及再分區》一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三、耒陽方言系統研究
對耒陽方言的分區的不同學術觀點,與其說是對語言研究參照的不同而造成的差異,不如說是語言本身的復雜性及其動態趨向而導致了語言學家對于語言研究的不同表達。而確定分區,不是簡單地對方言進行人為的歸類和方言模板的分割,而是通過歸類有效地完善整個方言體系的構建,深化具體方言的研究。對于耒陽方言究竟是隸屬于贛語,客家方言,還是西南官話,不能只是單純地對照三派學術觀點從而條件地選擇一方進行研究,而應該試圖針對有效的語言材料,尊重客觀的語言事實,采取科學的語言分析方法去重新審視耒陽方言的歸向問題。
而在這里,我們試圖從背景文化、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來展示耒陽方言,至于關于其中的隸屬問題就唯有之后的對比研究才能得出相關的結論了。
(一)背景文化研究
宏觀上來看耒陽方言,它與客家方言以及客家人的遷徙有著不可或缺的關系。我們都知道,客家人的祖先是古代中原地區躲避戰亂而南遷的漢族居民。客家人由江南贛南地區大批遷徙到耒陽,時間主要集中在元末明初之際,由戰亂引起。《耒陽縣志》中記載:“洪武元年,常遇春下湘潭辰永諸州。指揮使丁德興定湘南衡諸郡,四月耒陽始遣人降。”元末明初的戰亂,使耒陽人口銳減,大量土地閑置。這時,大量江西客家人陸續遷徙至耒陽縣境。而有關《耒陽縣志》中《姓氏源流》整理出來的地方史料也進一步證實了耒陽人和客家人的關系。翻開《鐘氏族譜》、《王氏族譜》等各姓氏的族譜,大都記錄了關于這些姓氏遷入耒陽境內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相關的歷史淵源。而其中,與客家人都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所以,不難看出,推斷耒陽方言屬于客家方言,并不是空穴來風的憑空臆測,而具有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從這個層面看,耒陽方言應當被劃分在客家話區。
(二)耒陽方言語音研究
下面試著從聲韻調三個層面做出詳細的分析:
在聲母方面,耒陽方言所具有的語音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古全濁聲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時,無論平仄,一般都讀送氣清音。比如:“大”、“在”、“謝”等漢字;②沒有舌尖中、濁、鼻音n,普通話中一般出現舌尖中、濁、鼻音n的地方,在耒陽方言中都讀成舌尖中、濁、邊音l,個別字“女”、“年”、“娘”失去聲母;③舌面后、濁、鼻音ng在耒陽方言中能作為聲母與韻母合拼,如漢字“我”;④耒陽方言中沒有翹舌音;⑤無合口零聲母字,存在較多的v聲母字,如:“文”、“為”等;⑥不存在舌尖后、濁、擦音r,以舌尖后、濁、擦音r為聲母的漢字以零聲母規則拼合;
在韻母方面,耒陽方言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無卷舌、央、中、不圓唇元音er;②復韻母單音化,如ai、ei、au、ou、iau、iou、uai;③鼻音韻尾消失,而只有鼻化韻,如“方”等漢字;④耒陽方言有自成音節的鼻音韻母n,如“唔”;⑤沒有舌尖后、高、不圓唇元音-i;
在聲調方面,耒陽方言也存在著其自己的方言特色,具體可以作如下分析:①全濁上聲歸去不定,部分歸于上聲,部分歸于陰平,另一部分仍保留上聲;②去聲消失,歸入其他聲調(存在爭議);③輕聲現象顯著,耒陽方言中的輕聲詞初步統計有九百多個;④存在著連續變調的情況,雙音節變調中,當去聲與其他聲調相連,調值由213變為21,如材料中的“地方”,當陽平位于陰平后時,陽平的調值由35變為55,如材料中的“生活”;⑤在耒陽方言里,口語中的常用詞讀重音,新詞、科技術語、文言詞不讀重音,另外,實詞大多能讀重音,虛詞不能讀重音;⑥耒陽方言有鼻輔音使元音變為鼻化元音的同化現象,如,漢字“米”由于聲母m,韻母i就相應會發生鼻化。
除此之外,耒陽方言還大量存在著文白異讀的現象。也就是說,同一個字,在意義相同的情況下,讀書音和說話音很不相同。比如“謝”、“造”兩個字就存在著很明顯的文白異讀情況。文白異讀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語音演化的歷史,具有極其豐富的研究價值。
(三)耒陽方言語法研究
語法不同于邏輯和修辭,它是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的結構規律。對語言進行語法研究時探尋語言規則的體現。它也不同于語音和詞匯,相比而言,語法的規則性和系統性更強,組織性也更為緊密。每一種語言都會通過它固有的語法事實來展現其本身的語言特色。耒陽方言也是如此。
接下來就從以下幾個點來試著整理一下耒陽方言的語法特點。
我們都清楚,在普通話話中,我們把在謂語動詞前頭用介詞“把”引出受事、對受事加以處置的一種主動句稱為“把”字句。“把”字句的出現和運用標志著處置式的產生。而黃伯榮、廖序東先生《現代漢語》教材中也明確歸納了有關“把”字句的四個特點:①動詞前后總有別的成分,動詞一般不能單獨出現,尤其不能出現單音節動詞。通常后面有補語、賓語、動態助詞,至少也要用動詞的重疊式;②“把”的賓語一般說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會帶上“這、那”一類的修飾語;③謂語動詞一般都有處置性,就是動詞對受事要有積極影響。因此,不及物動詞、能愿動詞、判斷動詞、趨向動詞和“有、沒有”等不能用來做謂語動詞;④“把”字短語和動詞之間一般不能加能愿動詞、否定詞,這些詞只能置于“把”字前。
對比分析耒陽方言中的“把”字句形式,基本上滿足上述普通話中“把”字句存在的四個特點,但是又存在著嚴格意義上的不同:
首先,在耒陽方言中,存在“把”字句這一類處置形式的句子,也就是說存在“把”字形式,但是不存在“把”這個獨立的漢字。所有跟普通話“把”字句中“把”相關的字眼全部由另一個字“”來替代,而“”屬于方言中的特殊詞匯;
第二,普通話中,“把”字句的“把”,和耒陽方言中的“”,雖然在耒陽方言“”字句(姑且把耒陽方言中的“把”字句稱為“”字句)中,是等同的,但是,兩者的詞匯范疇不一樣。“”不僅能等同于“把”,它還有“拿”、“用”的意思。這是“把”字所不具有的。話句話說,“”字在耒陽方言中意思更多元,用法更廣闊;
第三,耒陽方言中的“”字句比普通話中的“把”字句使用頻率更高,口語化色彩更強。比方說,“以英語為專業”在普通話中可以換作“把”字句來表達:“把英語當做專業”。在文章中,雖然語言表達仍然正確,但是這樣表達顯得生硬,在語境中語感弱、不自然,與一般普通話的語言表達習慣不一致。而如果在耒陽方言里,“以英語為專業”必須換做“”字句進行表達才符合語言習慣,不這樣表達甚至會讓人聽不懂,影響交流。
據研究,耒陽方言中對“”字句的使用遠遠高于普通話中對“把”字句的使用,一方面可能與耒陽方言中當地人喜好使用處置式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字無論口語程度和詞匯豐富性都比“把”更強;
第四,根據,黃廖本的《現代漢語》對“把”字句特點分析的第一點,其中說到“通常后面有補語、賓語、動態助詞,至少也要用動詞的重疊式。”例如,“小明把作業做完了。”普通話中最后的“了”,一方面是表示完成,是句子完整的標志,另一方面,也是滿足普通話中“把”字句后面通常帶有補語或動態助詞的前提。這一點在耒陽方言中雖然一樣,但是,耒陽方言中沒有“了”這個漢字表達,與此相對地,換做“得”或者“噠”;
第五,普通話中“把”字句的第二個特點:“‘把’的賓語一般說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會帶上‘這、那’一類的修飾語”,這一點在耒陽方言中也相差無幾,但是耒陽方言中“這”字的表達不用“這”而用“個”,這也是耒陽方言中“”字句的不同之處。
有關耒陽方言的語法特點還有很多,這里只是根據材料試著從“把”字句的角度進行分析。
四、結論
耒陽方言,無論從隸屬問題、文化背景、語音特點、詞匯特征還是語法規律上,都具有相當大的語言研究價值。由于歷史沿革、文化傳承、語言結構等方面的原因,耒陽方言良好地保存了其獨特的方言特色,對方言學、音韻學的深入研究發展也能夠提供必要的參照。(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鐘隆林,王箕裘.耒陽方言研究.巴蜀書社.2008
[2]李藍.湖南方言分區述評及再分區.語言研究.1994
[3]鮑厚星,顏森.湖南方言的分區.方言.1986
[4]鐘隆林.湖南省耒陽方言記略.方言.1987
[5]彭巧燕.耒陽方言和普通話.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
[6]羅蘭英.耒陽方言音系.湘南學院學報.2005
[7]鮑厚星,陳暉.湘語的分區.方言.2005
[8]王箕裘.耒陽方言的詞匯特點.語言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