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年級生物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新課導入
常言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精彩的導入能夠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地進入新知學習的情境中,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在新課導入時,通過運用課件,將圖片、聲像等因素綜合起來,呈現給學生,能夠給人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不經意間便走進課堂,可謂事半功倍。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在“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一節時,我通過播放上海女足隊長高燕捐腎救母的感人視頻,并提出問題“高燕為什么會感動國人?腎臟在人體中有什么作用?”視頻的播放和問題的提出,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好奇之心,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后我通過在網絡上搜集科普短片,運用動畫給學生簡述腎臟在人體排泄系統中的作用,從而有效的吸引了學生,讓學生在興味盎然的氣氛中開始了新知學習。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輕松突破重難點
初中學生,由于其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原因,再加上生物學科的系統抽象的學科特點,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特別是對于課堂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感到非常難以理解,不明就里,如墜霧中。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變抽象為直觀,將微小放大,給學生提供形象生動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
1.便于資料展示
生物學科,更多的時候需要大量鮮活直觀的資料,只有將這些真實的資料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才會從內心深處相信老師,相信教材。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輕松便捷的給學生展示資料,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一節時,對于我國珍稀動植物瀕危的現狀,學生并不容易理解,為此,為了講清楚這一內容,我從課外收集了大量的珍稀動植物:如藏羚羊,金絲猴,銀杉,朱鹮等的圖片,伴上講解,讓學生在豐富的資料中了解了這些稀有動植物物種發展的歷程和面臨的現狀,通過具體真實的數據,學生體會了地球上很多物種瀕臨滅絕,我們要自覺的加入到稀有動植物保護的隊伍中,從而維護大自然物種的多樣性。再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時,初中學生對化石的概念,不易理解,我便借助網絡,給學生搜集了動植物遺體的化石,同時結合學生喜好,給他們出示恐龍蛋化石,播放化石是如何形成的錄像,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總結出了化石的概念,加深了印象。
2.可以化靜為動
生物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是一個靜態緩慢的過程,很多學生對于這些變化,并不能夠真正的理解,所以也就給生物學習帶來了困難,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認知障礙,而采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將這一緩慢靜態的過程逐步展開,化靜為動,讓學生親歷,從而突破這一教學難點。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植物的生殖”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動畫:花粉粒落在雌蕊柱頭上,然后,逐漸開始萌發,花粉管先伸出一點點,再慢慢地生長,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兩個伴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緩慢的向下移動,同時隨著花粉管從珠孔進入而伸入到胚珠中。然后兩個從花粉管出來,分別與卵細胞和兩個極核結合。通過這樣的過程,將課本上靜態的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將抽象的知識通過具體的過程展現,讓學生一覽無遺,教學重難點也得以輕松突破。
3.便于總結知識
由于課堂知識點較多,教學內容又比較繁瑣,傳統的課堂總結費時費力,效果還不是太好。而運用多媒體來呈現,既方便直觀,學生看起來又一目了然。如“鳥類”一節,涉及到的知識點多,內容龐雜,在最后總結時,我通過放映課件總結,既省時省力,知識的脈絡又清晰可見。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高效進行練習反饋
課堂教學時,必要的練習,既可以給我們了解學情,把握教學的側重點提供幫助,也可鞏固學生知識,而使用多媒體進行練習設置,既便捷又靈活。尤其是技術在課前預制的一些典型問題,教師通過按鈕,可以及時呈現,在學生回答出現錯誤時,教師還可通過一些動畫提示如“答錯了,再努力哦”、“您答對了,請再接再厲” 等溫馨的提示來鼓勵學生。將枯燥的訓練轉化為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畫面,不但促進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而且大大愉悅了課堂氣氛。
四、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反思
教學活動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遞過程,更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每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教學的效益。而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更清晰的顯現課堂教學的軌跡,記錄教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教師在教學完成之后,進行課后反思時,問題的發現及補救便顯得更加容易。
關鍵詞: 多媒體 初中生物 高效課堂
1.多媒體在生物課堂上的高效使用
1.1利用多媒體進行問題情境創設
我國新課改推行以后,各大院校都開始重視情景教學方法的使用,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則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情景教學方式,例如,利用多媒體播放生物實驗圖片、Flash、視頻等幫助學生了解、掌握生物課知識點,這些方法的運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另外,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相關問題情境的創設,對故事角色進行創設、引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進行想象,調動學生的獵奇心理與探究欲望;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學會話題設置,達到吸引學生對所講問題的關注的目的。
舉例:在對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保護生物多樣性》一課進行講授時,教師可以通過網上資料的收集,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如羚羊被無情獵殺、東北虎蹤跡難覓等視頻,讓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到當前動物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保護動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此外,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適時播放《丹頂鶴的故事》的MV,歌曲中一名女大學生為了保護一只受傷的丹頂鶴而獻出生命的故事,將會感染很多學生的情緒,在這樣的情境下進行教學,必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視頻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影響,讓學生適當觀看一些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成功案例,這樣可以有效調節學生緊張情緒,有利于學生保護生物觀念的形成,同時達到教學目標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要求。
1.2采用多媒體進行抽象知識的呈現
生物教課的一大難點在于其部分知識內容的抽象性難以理解,例如,有些生物現象的時空跨度性非常大,需要經過幾天、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察覺到它的變化,而有些生物物種甚至連教師也不曾見過,更別提學生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往往通過課本上的語言描述或者掛圖等為學生講述,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課堂上的運用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困擾,教師可以通過課件的制作將靜態的生物現象轉化成具體的、動態的、立體性的內容,實現形、聲、圖的完美結合,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生物現象的變化,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對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種子的萌芽》一課進行講授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認識種子的發育過程。這樣的授課方式克服了傳統課堂實驗觀察的缺點,并且節約了授課時間,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讓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可以說這是一種新型、簡單、高效的學習方式。
1.3利用多媒體攻克教學難點
生物是一門研究生物形態與生理特征,以及進化方面知識的學科,其中部分知識學生難以理解,傳統教學中,如果遇到這些難點教學內容,教師時常出現詞語貧乏、無從下手的尷尬局面,而如今多媒體的運用在對知識的教授方面起到了化難為易的作用。教師在對難點知識進行講授時可以配合多媒體大屏幕的問題提示進行針對性講解,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將出現的問題一一解決。
例如,教師在對七年級上冊生物《開花與結果》一課進行講授時,可先用多媒體進行花朵圖片的展示,將學生帶到相應情景中,之后,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問題,如花朵有哪些結構、花蕊的作用等,讓學生邊觀看圖片邊思考問題,實現情景與問題的雙向結合,帶動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思考能力,一舉多得。
1.4采用多媒體構建學生全方位知識體系
生物學研究對象具有從古代到現代的極大跨度性,其包含的知識瀚如煙海,博大精深。傳統課堂的時間與空間局限性,極大地影響了這些生物知識的大量呈現與傳播,如今,多媒體在課堂上的運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生物知識的呈現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全方位構建。此外,從素質教育角度而言,學生學習生物興趣的提高,將有利于學校對學有所長人才的培養。
2.多媒體使用的注意問題
多媒體雖然為生物課堂教學帶來了如此多的好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對其濫用,而是要合理運用。教師要結合課程內容,進行課件設計,不能一味使用現成課件,否則將失去多媒體在課堂上使用的意義;教師在對課件設計時,不能太過花哨,否則容易影響學生注意力,不能喧賓奪主;此外,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要注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避免課堂的機械造成師生感情的缺失。
參考文獻:
[1]田玉秋.以多媒體為平臺,構建高效初中生物教學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2):165.
[2]劉彤軍,李斌.利用多媒體構建初中生物高效課堂[J].新課程?中學,2014(5):56.
關鍵詞:教材;知識點;生態學;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4-0274-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人炸、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危機等生態學問題愈來愈重視,在教育領域加強生態教育已形成共識[1-2]。近百年來,我國主流生物教材中生態內容逐漸增加,教材中的生態學內容越來越豐富,知識點逐漸增多[3]。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中學生物教材內容改變了以學科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的做法,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加深了中學生對生態環境的理解,強化了生態觀教育[4-5]。目前,我國初中、高中階段的新課標教材中生態知識點靈活多變,各章節生態內容多而散,生物教材中究竟有多少生態內容缺乏量化數據。筆者團隊結合中學教育實踐,對初中、高中現行教材的生態內容進行了統計,為準確掌握生態學基礎教育現狀、提高中學生物課程教學質量提供參考資料。
一、中學教材中生態內容的統計方法
(一)調查方法
1.教材樣本及調查地點。教材樣本均為國內現行廣泛使用的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為人教新課標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3個部分。數據調查地點為德慶香山中學。
初中生物教材使用蘇教版生物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分初中七年級上、下冊和八年級上、下冊。數據調查地點分別為肇慶第一中學和羅定黎少中學。
2.知識內容統計方法。采用段落法、版面法按章節分別統計生態知識點,并對涉及生態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實踐教學按探究實驗、技能訓練、討論、社會實況、知識拓展等知識內容進行分類。
(二)教材中生態內容分類統計
1.段落法。生態知識點百分率=(生態內容的段落數/總段落數)×100%。
2.版面法。生態知識點百分率=(生態內容的版面/總版面)×100%。
3.重點、難點統計。生態知識重點百分率=(生態內容的重點知識點數/總知識點數)×100%;
生態知識難點百分率=(生態內容的難點知識點數/總知識點數)×100%。
4.理論、應用內容統計。生態理論知識點百分率=(生態內容的理論知識點數/總知識點數)×100%。
生態應用知識點百分率=(生態內容的應用知識點數/總知識點數)×100%。
5.圖表內容統計。生態內容圖解百分率=(生態內容的圖解數/圖解總數)×100%;
生態內容表格百分率=(生態內容的表格數/表格總數)×100%。
6.實踐教學統計。實踐教學內容包括探究實驗、技能訓練、討論、社會實況以及知識拓展5個部分,生態內容實踐教學統計方法如下:
探究實驗生態內容百分率=(生態內容的探究實驗個數/探究實驗總數)×100%;
技能訓練生態內容百分率=(生態內容的技能訓練個數/技能訓練總數)×100%;
討論生態內容百分率=(生態內容的討論個數/討論總數)×100%;
社會實況生態內容百分率=(生態內容的社會實況個數/社會實況總數)×100%;
知識拓展生態內容百分率=(生態內容的知識拓展個數/知識拓展總數)×100%。
二、中學教材中生態內容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材生態內容分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生態學的知識相對集中:高中一年級生物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部分很少涉及生態內容,生態內容集中于高中二年級的必修三,全書共六章內容,均涉及生態內容。
從生態知識點的統計看(如表1),段落法和版面法統計的生態內容分別為51.46%和53.85%,生態內容占生物教學的一半以上。從教材的重點難點角度看,生態內容分別占37.9%和47.06%,難點比例高于重點內容,表明在生物教材中生態學內容更難掌握。圖表有助于學生掌握理解復雜的生物教學內容,生態知識圖表分別達到58.82%和27.27%,在生態內容教學中使用圖解占全書的一半以上。生態內容的理論部分為58.7%,低于應用部分的75%,表明教材十分注重生態內容的應用知識的教學,旨在加強生物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
高中生物實踐教學生態內容分類統計結果見表2,除知識拓展板塊外(43.48%),探究實驗、技能訓練、討論和社會實況板塊的生態內容均超過一半以上。其中,探究實驗板塊生態內容最高,達80%。探究實驗和技能訓練生態內容的高比例體現了教材對高中生動手能力方面的培養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材生態內容分析
初中一年級(七年級)和初中二年級(八年級)生物教材生態內容統計如表3。段落法和版面法統計的初中一年級教材生態內容分別為20.11%和22.8%,初中二年級分別為57.66%和59.14%,表明初中二年級的生態內容高于初中一年級,其生態內容均在50%以上。
從教材的重點難點角度看,初中二年級生態內容的重點難點均高于初中一年級,增幅分別為46.54%和22.49%,重點內容增多,難點內容減少。從圖表使用情況看,初中二年級的生態內容圖表分別占49.79%和72.86%,在生態內容教學中使用圖解和表格約占教材的一半。其中,初中二年級表格的使用是初中一年級的8.75倍。從生態內容的理論和應用比例來看,初中一年級生態內容的應用部分為62.2%,略高于理論部分的50.67%;初中二年級生態內容的理論和應用比例較為接近,分別為57.14%和56.7%。
初中生物教材實踐教學板塊分為探究、觀察、討論、實驗、閱讀5個類型(表4)。初中一年級生物教材實踐教學板塊安排數量較少,均涉及生態內容,各個類型生態內容所占百分率均為100%。初中一年級生態知識簡單且分散,生態內容的實踐教學比例未能體現出各個實踐教學板塊的差異。初中二年級生物教材中,除實驗板塊外(20%),探究、觀察討論和閱讀板塊的生態內容均超過58%以上。其中,討論、探究、閱讀板塊生態內容較多,而實驗板塊生態內容較少。
三、討論
從生態知識點的統計看,高中一年級教材未涉及生態內容;段落法和版面法統計的高中二年級教材生態內容百分率分別為51.46%和53.85%(如表1);初中一年級教材生態內容百分率分別為20.11%和22.8%,初中二年級教材生態內容百分率分別為57.66%和59.14%(如表3),版面法統計的生態內容百分率均高于段落法,表明版面法知識點統計值偏高,可能與教材的版面設計、排版特點有關(如為排版美觀使用的版面留白)。
從重點、難點、圖表、理論和應用生態內容的統計結果看,高中的生態內容教學較為集中,充分使用圖表很好地解決了生態教學難點問題。探究實驗、技能訓練、討論、社會實況和知識拓展板塊生態內容比例高,相比理論教學,應用性、實踐性強的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分量在50%以上,體現了對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的培養意圖。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態知識比較分散,僅有少量章節生態內容比較集中,如初中二年級教材的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幾乎全部為生態學的內容。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識點比較注重于實際生活的聯系,實踐教學中的生態內容較多,其中初中一年級的課后訓練板塊均與生態學知識相關。在實踐教學板塊的安排上,缺乏動手能力訓練的內容。
生態學知識具有名詞概念多、涉及學科龐雜、交叉滲透知識多、教學內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點,生態學教學過程需要加強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結合[6]。高中階段和初中階段的生物教材一般將生態內容安排在生物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利于學生對生態教學內容的把握,將課本知識密切聯系社會生活與生產實際。一般來說,高中的軟硬條件建設多優于初中,初中條件較差(如生物實驗室建設、生物儀器設備配置等),開展實踐教學能力初中階段存在更多困難。現行生物教材的實踐教學,初中階段主要體現在應用拓展方面,如觀察、討論、閱讀。高中階段加強了實踐實訓方面的教學,如探究實驗、技能訓練等,學生動手能力大為提高。
四、結論
段落法和版面法均適合教材的生態內容知識點統計。中學生物教材的生態教學內容主要在初中二年級、高中二年級階段,生態內容百分率均在51%以上。
從重點、難點、圖表、理論和應用角度統計的生態內容結果看,高中的生態內容教學較為集中,初中生態知識比較分散。在實踐教學板塊的安排上,高中階段的探究實驗、技能訓練等板塊生態內容比例高,初中階段生態內容偏少,實驗板塊僅為20%,缺乏動手能力訓練的內容。
參考文獻:
[1]趙占良.生物學教育引入生態文化內涵的思考[J].裸程?教材?教法,2007,27(11):74-77.
[2]張英澤.新形勢下中學生生態觀教育之我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12):106-107.
[3]范薇.我國中學生物教科書中生態學內容的變遷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37-38.
[4]陳小美.中學生物學新教材生態學思想初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6):133-135.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生物教學;實驗教學
一、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過量使用多媒體技術
現階段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已經將多媒體作為主要的課堂教學手段,很多初中生物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制作課堂教學課件,幾乎將全部的心思都花費到制作課件視頻上,而忽視了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精心鉆研,忽視了教學重難點與疑點的分析,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2]。同時,過度使用多媒體,也會造成學生審美疲勞,使學生分不清主次,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多媒體教學功能未被充分挖掘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雖然經常使用,但是其教學功能仍然沒有得到深入挖掘,這降低了多媒體教學的效用[3]。從大量的教學實踐來看,當前生物課堂使用多媒體應用表面化,教學功能未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現為,在視頻播放、音頻播放、文本呈現、動畫效果展現等方面應用不到位,以致初中生物的新課導入、知識解讀、知識體系構建等方面未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將多媒體與實驗教學結合,重點分析實驗步驟
初中生物雖然是學生學習生物的初階知識,但其仍具備生物學科本身的實踐性、操作性及邏輯性,初中生物教材中也包含著許多實驗課程[4]。在傳統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中,往往是教師直接講解實驗步驟,學生既無法親自體驗實驗操作,也無法直觀看到實際操作過程,對實驗的步驟與現象始終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針對此,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在網絡平臺中尋找相應的實驗操作教學視頻,或者是教師自己進行實驗操作、自己講解、自己錄制視頻,教師可以在實驗視頻中重點強調實驗步驟的分解部分,細化實驗細節,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理解相關實驗內容[5]。以初中生物教材中“血液”方面的學習內容為例,教師可以以本章節教學內容為課堂核心內容,進行“觀察血細胞、血漿”的實驗。首先,教師要在課前準備教學視頻,并且在視頻中重點強調操作手法與注意事項,說明做此實驗的教學原因與目的;其次,在課堂上播放此視頻,讓學生觀察視頻中的實驗操作,遇到重點部分,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暫停”“重放”等功能,讓學生重復觀看重點操作部分,加深學生印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實驗。
(二)轉化生物抽象知識,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初中生物知識較為復雜,很多知識點都是抽象的,教師在講解時,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理解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的抽象化的知識,從而導致很多學生認為生物的學習難度較大。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解一個生物知識僅僅需要利用教材、黑板就可以開展教學,學生無法從片面、不立體的講解中真正理解生物知識、掌握生物原理。針對這種情況,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進課堂教學,將較為復雜的知識通過簡單的邏輯結構圖或視頻呈現出來,簡化學生的思維,將抽象的生物現象通過視頻及圖像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學生產生直觀印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細菌與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課堂教學為例,首先,教師要準備一些關于真菌與細菌作用于物質的視頻短片及圖片,讓學生對真菌和細菌的作用產生直觀的印象,避免學生對真菌及細菌對物質的作用產生認知混淆;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視頻中“腐乳的制作過程”,教師可以將視頻中制作腐乳的等待的時間部分剪除,直接讓學生觀看制作之后5天、10天、15天之后的變化,讓學生能夠明顯地看到腐乳原料的變化,從而對細菌與真菌的作用形成正確的認知與理解。
(三)利用多媒體講解疑難知識點,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
初中生物知識較為復雜,對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善于利用多媒體講解課程中的疑難知識點,將疑難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以便學生學習,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6]。對于初中生物教學中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文字、圖片、視頻和聲音等功能進行呈現,幫助學生理解。同時,配合多媒體重復播放、慢放、快放、放大等功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長此以往,學生自然能夠理清知識脈絡,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染色體”一課為例,教師講課時,不少學生反映對染色體變異部分的知識點難以理解,無法形成系統的知識認識,更不能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對此,教師可以設計染色體變異教學視頻,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回憶上節課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等知識點,引出染色體變異概念,導入新課;其次,通過多媒體圖片功能展示染色體結構圖及其變異圖,并提供實例,如有子西瓜和無子西瓜等,學生通過觀看有子西瓜細胞染色體組成圖,以及無子西瓜的染色體變異圖,真切地看到染色體結構及其變異的具體過程、結果,知道了什么是染色體結構變異及變異的基本類型。在多媒體教學下,教師從上節課內容的回憶導入染色體變異概念,到講解染色體結構,再到講解染色體變異及基本,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建立了關于染色體變異的知識體系。而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利用口語講述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過程、結果,學生對染色體變異的理解停留在書本和想象上,自然難以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采用多媒體教學后,知識通過圖片、視頻等載體形象地展示出來,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則易于建立知識體系。
有效生物實驗教學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因此,生物教師應與時俱進,相應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需要進行轉變。現用教材在實驗教學中存在實驗與當地季節不符,實驗材料難以準備,有些實驗時空跨度大,有些實驗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同時在生物實驗活動中,學生雖積極性高,好奇參與意識強,但也存在好動愛玩、自控力差,喜歡動手而懶于動腦等缺點,實驗課容易出現無序、低效等問題。那么生物實驗如何實現有效,達到統籌優化呢?結合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功能,優化實驗過程,做到省時高效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是“經驗的不斷改造和改組”。例如在做“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時,從“學生設計方案到唾液提取,水浴等待,最后結果分析”,整整需要一節課的時間,那么其他消化器官功能教學還另需一課時。筆者在做此實驗時,充分利用課下發揮小組間合作的功能,小組明確分工,設計實驗方案,具體到用幾支試管,幾組對照,每組對照需要的材料和條件;組長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前收集好唾液,教師提前準備好熱水。等到上課時,學生就按照實驗設計直接進行實驗探究操作;在水浴10分鐘等待中,組長談怎樣提取唾液(某些組員可以練習),同組學生預測實驗結果;水浴后對結果進行分析評價。此實驗在課上僅用了15分鐘。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有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干,個個有收獲,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創造熱情,而且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合作精神,都能分享到實驗成功的快樂,達到省時有效。又如在“探究煙草(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時,也是由學生設計方案,提前配置好溶液的濃度,繪制好統計表格。上課時,各小組分工探究不同濃度溶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讓學生參與實驗的準備、實驗課的管理、實驗計劃的制定,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實驗過程的了解、實驗作用的理解,使學生變要我做實驗為我要做實驗。同時還必須讓每個學生親自去做每一個實驗,確保每個學生都動手。強調探究實驗的目的并不在于獲得全班學生的統一結果,而重在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去,讓學生懂得科學的探究方法,合作創新意識得到發揮,體驗到課堂主人的快樂,教師會因為學生的出色表現而體驗到有效實驗教學的快樂。
2 充分利用當季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達到有效
實驗
七年級課本安排的順序是先探究多細胞生物,再探究單細胞生物。而在學生學生完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并練習了制作玻片標本后,筆者把進入冬季才能學習的“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草履蟲”提了上來,因此時河水中的草履蟲還有跡可循,這樣既鞏固了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又不失教材結構完整。
又如在八年級剛開學時,筆者就指導學生探究制酸奶的方法和過程,因當時氣溫還很高,無需再創設溫度條件。筆者以和學生平等的身份親自參與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并且在師生關系平等、信任的基礎上,讓學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華,勇于實踐。在品嘗自己制的酸奶時,拉近了師生關系,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由于親自做過,對以后進入冬季才探究的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已有了通俗的理解。
只要教師敢于探索,充分利用當季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大膽地進行實驗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教材的弊端,達到有效實驗。
3 對實驗裝置進行改裝,選用經濟的實驗用具,做
到省材有效
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產生二氧化碳時,書中的裝置較為復雜,對于密閉性有時控制不嚴,而且耗時較長,幾個班的教學要同時準備好幾套這樣的裝置。學校沒有此實驗裝置,教師還要自行準備器材安裝。因此,筆者采用飲料瓶裝萌發的種子,瓶口蒙薄塑料,用橡皮筋固定好達到瓶內密封。瓶蓋上穿插可彎曲的飲料管備用,期中飲料管的長端朝向蓋外,管的短端朝蓋內(見圖1)。一般室溫20分鐘后,把飲料管的長端先放入裝有石灰水的試管中,再用短的一端刺破瓶口薄塑料,同時瓶蓋正好蓋住瓶口,防止瓶內氣體泄漏,輕輕擠壓塑料瓶,讓學生觀察石灰水的變化,(實驗現象非常明顯)并討論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
此實驗裝置簡便,操作簡單,可學生自己組裝操作,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實驗教學就是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既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這樣做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實驗探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既省時省料,又強化了實驗效果。
4 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微觀世
界,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多媒體作為現代教學輔助手段,在實驗課上也發揮著重要功能。有些實驗,往往受實驗儀器的限制,總有一部分學生無法看清整個實驗過程,適時適量地應用多媒體手段輔助生物課堂教學,通過眼、耳、口、手、腦同時并用,優化了學生的視聽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諧的發展,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例如,以前在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時,雖然提前準備好小鯽魚,課上學生操作了很長時間,也很難找到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我于是放棄學生操作,而是選擇多媒體視頻課件展現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毛細血管。通過觀察很快找到靜脈、動脈,并能分辨特征加以形象記憶,效果佳。當然選擇什么樣的魚來探究此實驗,還需進一步對比選擇。
總之,針對實際,對實驗統籌優化,定能實現有效實驗,以便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挖掘教師的潛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和策略去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適合時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