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鯀禹治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卷接機組;控膠輥;改進
一、卷接機組控膠輥
上膠裝置在將水松紙沿著機器中心對正之后在水松紙表面均勻涂抹適量膠水。上膠裝置有膠水泵和上膠機構兩部分,膠水泵把膠水送入膠缸,上膠機構再使用下膠輥輸送膠缸中的膠水到上膠輥,由上膠輥將膠水涂抹在水松紙上。不同的下膠輥外表面可以選擇多種不同的膠位形狀,從而將對應膠位印在水松紙表面不同位置。上膠水方式根據水松紙的特性和濾嘴的卷煙工藝要求選擇,可以根據不同的上膠輥與水松紙相對速度劃分為同步和異步兩種形式,上膠輥和水松紙之間無相對運動為同步上膠,有相對運動為異步上膠。水松紙輸送工序則由送紙輥完成。
預打孔水松紙是一種預先在表面打好激光孔的水松紙,使用預打孔水松紙,下膠輥外表面上應該設置對應的膠位,保證水松紙上的激光孔能夠漏出來,使得激光孔位于無膠區,被膠水覆蓋的激光孔將無法發揮降焦的作用。因此預打孔水松紙膠位應該適當調整,將水松紙膠位對應水松紙切割位置,將兩端頭置于有膠區,保證接頭位置有充分的膠水而能夠緊密粘結。膠位調整完畢,機組運行過程中,下膠輥不匹配以及水松紙速度不匹配等因素會使下膠輥膠位對應的水松紙位置偏移,接頭區前后錯位將會進入無膠區域而出現膠位跑動,切割下來的水松紙片的接頭位置膠水量不足,導致卷煙被以漏氣等原因而在剔廢輪上剔除。
(一)改進思路
機組工作過程中,上下兩個膠輥有著相同的線速度,同步上膠操作中,水松紙應該和下膠輥保持相同的線速度,下膠輥外表面和水松紙卷制規格相匹配,工作中,下膠輥就能夠將膠位和水松紙嚴格一一對應,切割刀切割下就能夠獲得質量合格的水松紙片,而異步上膠水松紙的速度并不和下膠輥相同,二者之間的速度差會造成水松紙膠位跑動,難以滿足水松紙片制作質量要求。所以現階段卷煙廠多選擇同步上膠的方式,但是這種加工方法并不適用于預打孔水松紙卷產品,異步上膠在這方面卻有著天然的優勢。
理論分析可知,異步電機在滿足如下條件的情況下就不會出現膠位跑動:
二、改進方案
(一)上下膠輥優化
1、速度比優化
為了保證水松紙上能夠形成清晰的無膠區,要求水松紙的供給線速度和上膠線速度以及水松紙切刀切割速度需要滿足式(3)要求,齒輪直接驅動上膠輥,上膠輥尺寸傳動下膠輥,水松紙供給線速度恒定,因此需要保證上膠輥速度和下膠輥速度比,而該問題已經轉換為上下膠輥嚙合齒輪的齒數比例問題。
2、上下膠輥直徑調整
上膠線速度主要和上膠輥轉速以及直徑有關,其周長和水松紙片長度之間是倍數關系,為了提高機組的適應性,機組自身具有同步和非同步兩種上膠方式,因此有必要調整上下膠輥直徑。調整上膠輥要求下膠輥要和上膠輥保持同步,控膠輥周長和水松紙片之間同樣要形成倍數關系,膠輥之間的齒輪傳動,中心距尺寸不能超過調整范圍。非同步上膠控膠輥直徑和上膠輥直徑均需要調整,對控膠輥傳動齒輪和上膠輥傳動軸齒輪進行改造,使膠輥嚙合齒輪齒數比例滿足要求。改變了上膠膠輥直徑之后,膠缸體、限膠板、刮膠板、膠水擋板等零部件都需要隨之進行調整,避免漏膠、甩膠。
(二)膠缸傳動齒輪
供紙輥和上膠輥傳動比固定位96:36,傳動速度相同,供紙輥旋轉線速度162mm,是水松紙片長度的6倍,上膠輥直徑60mm,線速度188.49mm每轉,是水松紙片長度6.98倍,可見上膠輥和供紙輥之間并非線速度同步。供紙輥要和水松紙切割刀保持同步,這樣才能確保所有水松紙片長度都相等,供紙輥線速度162mm,據此可求得上膠輥傳動齒數、直徑,上膠輥齒數Z=48,上膠輥直徑的增加幅度有限,不會對安裝空間造成嚴重影響。
上膠輥齒數調整至48后,供紙輥和上膠輥傳動比為3/4,上膠輥直徑增加到6838mm,單轉線速度216.14mm,是水松紙片長度的8倍,供紙輥轉速是水松紙片長度的6倍,最終獲得的供紙輥與上膠輥轉速比為3/4。
(三)膠缸改進
1、膠缸
因為增加了上膠輥直徑,所以膠缸體和上膠輥配合弧形槽需要適當縮小,防止和膠輥之間出現耦合干涉,不能正常安裝。膠缸體是鑄鋁件,涉及到一個定位塊螺紋,需要重制。
2、膠板、膠水擋板
空膠輥和缸體上的限膠板之間有一定的間隙要求,設計間隙在0.15-0.20mm范圍內,能夠限制膠輥轉動帶走的膠液厚度,刮膠板是第二層限制,控制上膠輥和控膠輥之間的堆膠量,空膠輥改造后直徑更小,膠板的高度則需要隨之增加,保證間隙滿足設計要求。
設置膠水擋板目的是避免上膠輥和控膠輥端面上的膠水溢出弄臟膠缸。上膠輥直徑擴大,控膠輥尺寸減小,對應的膠水擋板位置也需要適當調整。
(四)軸向竄動固定
1、供紙輥、壓直輥磨損控制
水松紙上位盤紙架半徑大,轉動慣性大,承受的拉力幅度不大,膠點偏移相對穩定,而水松紙盤架直徑逐漸減小,拉力值越來越大,供紙輥磨損,兩個輥之間的摩擦力下降,水松紙容易打滑,輸送量下降,水松紙長度變小,涂膠次數增加,原有的涂膠位置和水松紙切割位置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膠點偏移。為了補償膠點漂移,要求操作人員每次自檢都需要檢查涂膠間隔,每班次都要清理水松紙紙輥、壓紙輥,檢修時注意查看壓紙輥和供紙輥的磨損情況,一般工作260h以上就應該更換。
2、控制軸與滾針軸承
控制并相對固定軸向竄動,才能夠實現膠水缸組件長時間的正常運行,保證上膠中心位置穩定。滾針軸承外殼在缸體上固定,安裝空間比較狹窄,無法使用固定在軸上的帶內殼滾針軸承。考慮到減少結構改動和滾針軸承側端摩擦,在兩端設置超薄平面軸承緩沖,軸旋轉過程中,平面軸承和軸過盈配合固定軸向位移,并用輥子轉動代替摩擦,使之在靈活轉動同時具有微量間隙。
三、結語
從上膠輥、下膠輥以及水松紙線速度比優化、上下膠輥直徑調整、膠缸傳動齒輪改進等方面對卷接機組控膠輥適應預打孔水松紙的改進方案進行了分析。
參考文獻:
1、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主要講述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2、大禹名叫文命,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傳說,堯在位時,黃河流域發生很大水災,莊家、土地都被淹沒了,百姓的房子、財產也被沖毀了。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無法生存。堯決定派部落首領鯀負責治水,鯀用了九年時間也沒有治得了洪水。大禹是鯀的兒子,長大后成為新的部落首領,并接替父親鯀的職責,繼續負責治理洪水。大禹率領百姓挖渠,疏通河道排水,將洪水通過河道引到大海中。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并令人鑄造了象征九州安定和平的九鼎。
(來源:文章屋網 )
2、大禹治水是中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五帝時期,黃河流域水患特別嚴重,百姓經常因為水患而流離失所,莊家更是顆粒無收,正因如此,治理黃河水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
3、到了堯舜時期,黃河流域流水情況更加不穩定,已經到了不可不治的狀況了,堯派遣鯀(大禹的父親)負責治理洪水災害,鯀采取障水法,在河岸兩旁建立堤壩,也就是把水堵住,水高一寸堤壩就建高一寸。
4、結果治標不治本,一旦決堤,危害更嚴重,九年的治理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加重了,舜繼位后就把鯀流放了。
禹城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是大禹治水之域,釀酒之鄉,扒雞之城,龍山文化發祥地之一。夏商時屬九州之兗州,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禹城縣。1993年9月撤縣設市。
大禹生于公元前22世紀末21世紀初。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曾在禹城境域率眾治水而聞名九州。那時洪水滔天,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鯀治水9年而無效,被舜處死。鯀的兒子禹繼承父業,采用疏導的方法,苦戰13年,終于戰勝洪水,使千里沼澤變成糧田。大禹先后開通了“九河”,即徒駭河、太史河、馬頰河、復釜河、胡蘇河、簡河、結河、鉤盤河、鬲津河與黃河形成了三角洲。
大禹治水經過禹城縣時,為查看水勢,在城西十里處率百姓聚土成丘,堆成一個“高十仞,廣倍之”的土疙瘩,這就是“具丘”。明代或明代以前,有人在具丘上建筑了一個亭子,取名“禹跡”,以此來頌揚禹的功績。禹跡被毀壞后,為紀念大禹的功勞,張邑侯在原地修建了一座禹王廟。
清朝康熙年間,禹王廟又破落不堪了。甲午年間,禹城知縣曾九皋,答應百姓的請求,“復草創焉,塑像焉,置田數畝,招僧而祝之。”從此以后,“禹王廟”改稱“禹王亭”,為禹城八景之一,位于禹城市十里望鄉,因大禹治水遺址而構建。它由山門,前、后大院大殿,東、西鐘鼓樓,兩側配殿和后山突起的禹王亭構成串聯式景觀。千百年來,大禹之功德深受百姓民眾之尊崇。
據此,禹王亭已名揚齊魯四方。當地政府于1997年修建了禹王亭博物館,占地9公頃。該公園由一個坐北朝南的大院落(內有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等)、具丘遺跡、禹王亭和人工湖組成。其結構新穎、緊湊、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門,門上方為清朝乾隆皇帝題寫的“禹王亭”手跡,是集考古、研討、觀光、旅游、娛樂為一體的一座文化公園。其中,具丘山遺址于199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龍山文化古遺址。
為弘揚大禹精神,發掘大禹文化,于1996年在禹西S101與S316省道交會處置建了大禹銅雕像。于2003年6月13日將雕像移置于城東外環,并構建了大禹文化碑墻景觀。大禹雕像背西面東,眺望導河入海處,巍然矗立。昭示大千民眾,祈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禹澤千秋。禹王雕像是禹城市標志性雕像,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成為世代禹城人學習的榜樣。
禹城,可謂大禹之鄉,禹王遺址而盛名。禹城系華北平原的組成部分,土質深厚肥沃,坡度平緩,土層主要由黃河泥沙歷經沖積而形成。該市通過歷年放淤造田,治堿改土、發展灌溉、建設穩產高產田,成為糧、棉等作物的重要生產基地。由于地處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禹西”已成為生態觀光的農業園。
The Relic of Yu the Great
關鍵詞:先秦文學 浪漫主義 中華民族精神 思想內容
浪漫主義文學是與現實主義文學相對的一個文學流派,它借助于離奇的故事情節、華麗的詞藻和非凡的形象,反映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理想。先秦浪漫主義文學有古代神話、莊子散文中的一部分作品和屈原的楚辭構成。
什么是神話?根據馬克思的科學的概括,神話是“在人民幻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所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態”。我們可以引申地說,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神話是怎樣產生的呢?在原始時代,由于生產力的低下限制了人們的知識水平,當他們同社會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尚且沒有掌握其中的規律,因此顯得力量單薄甚至無能,就把自然、社會變化的動力加以幻想并把它們形象化和人格化,創造出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這也是中國文學的源頭。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產生了諸子散文,諸子散文中莊子的散文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如:《逍遙游》和《秋水》顯然具有這一特點。莊子的散文在內容上對古代神話故事又有明顯的繼承特點。到了戰國時期又產生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他的《楚辭》,《楚辭》所表現出來的是愛國主義精神。先秦浪漫主義文學給我們展示的是怎樣的民族精神呢?概括地說來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改造自然和社會不屈不撓的斗志,“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為民思想,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勤勞、善良、勇敢等優秀品質。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古代神話首先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社會自然的總體看法,也體現了一種思想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開天辟地》和《化生萬物》就體現了這一思想:
《開天辟地》:
天地渾沌如雞子,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極長。后乃有三皇。
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化生萬物》:
首生,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
這兩篇神話顯然是推原了自然和社會及人類的起源。傳統的觀點人們都習慣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來衡量一種理論和一種精神現象,要么說它是唯物的,要么說它是唯心的,當然人們都習慣用唯物主義去解釋事物,而把唯心主義當作公敵來對待。這兩種做法都有明顯的缺陷,如果用這兩種理論的任何一種評價中國神話故事,都會失于偏頗和簡陋。《開天辟地》展示給我們的思想是物質和精神同時存在,同樣偉大,無先后之分;《化生萬物》是社會和自然的運動結果。用《老子》對上述神話故事做解釋,方顯恰當。
《老子》第一章說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中的“道”應該解釋為終極真理或大道,他普遍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之中,是自始至終起著作用之道,既包含物質,又包含精神;這里的“名可名”,前一個名是事物的狀態和命名,是“道”的表現。人類社會和宇宙自然就是由“道”中而來,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就像《開天辟地》所展示給我們的思想――物質和精神同時產生,同樣偉大,人類智慧的極限難以從中把頭緒理得很清楚,所以說“同謂之玄,玄之又玄”。但是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對“道”的理解驚人的相似,這都是從《易經》傳承下來的,《易傳》稱“一陰一陽謂之道”。孔子認為“吾道一以貫之”,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老子說“道生一”,韓非子說“道無雙,故曰一”。那么《易經》道唯一的思想又是從大禹治水傳承下來的,大禹治水的思想又是從中國古代神話傳承下來的。這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脈絡。
值得一提的是莊子散文中的浪漫主義文學,莊子散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逍遙游》,《逍遙游》中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什么是“逍遙游”?莊子認為無憑無借,任心所向、任心所之的逍遙便是“逍遙游”。
既然“道生一”,世界的萬事萬物都產生于“道”,它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那么人類社會要追求的就是達“道”,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對后世中國民族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方面在此不做累述。
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一再表現出“天下為公”的偉大精神,尤其在國難當頭之時,“天下為公”的偉大精神表現的更為突出。這一精神品質我們可以尋根到先秦文學的神話故事和屈原的精神品質及其《離騷》。這些作品有《女媧補天》、《神農鞭藥》、《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鯀禹治水》、《瑤姬助禹治水》以及《離騷》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鯀禹治水》、《神農鞭藥》和屈原及其《離騷》。
《鯀禹治水》: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禹為天下蒼生謀利益而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經磨難它的品質是偉大的!
再看《神農鞭藥》: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
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號神農也。
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藥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藥處,一名神農源,亦名藥草山。山上紫陽觀,世傳神農于此辯百藥,中有千年龍腦。
神農氏又稱炎黃神農,神農氏為民治病,嘗遍百草,幾乎沒有哪一天不中毒,全靠預先帶在身上的茶來解毒。最后嘗到斷腸草,由于毒性太猛,來不及取茶解救,剛入咽喉,腸已寸斷,終于為人民犧牲了生命。四川也有類似的傳說,只是沒有茶解毒的情節。不管怎樣,都是見神農為拯救民命不惜犧牲的偉大精神,那是自古以來就深入人心的。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遭到奸臣的陷害被流放到湘沅之間,仍然不改憂國憂民之志,楚國滅亡之時,屈原投江而死,以身殉國。他的《離騷》是千古絕唱,在《離騷》中先敘述了自己的內在美和外在美,又抒發了自己的憂國憂民之志,他把楚王比作美人,是自己追求的對象。但是,他的憂國憂民之志遭到了奸臣的陷害,他本人也被昏庸的楚王流放,自己的理想不能夠實現,他卻仍然不改變自己的志向,仍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精神和他的《離騷》,千百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中華兒女為捍衛祖國和廣大人民的利益,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
三、勇敢勤勞、不畏是先秦浪漫主義文學的精神之一
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有許許多多,這些優秀品質支撐著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下去。中華民族曾經歷經磨難,遭受外強的入侵,但是中華民族總能在危難之中從新站立起來,這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開的。世界上公認的有四大文明古國,有埃及、印度、巴比倫和中國,埃及、印度和巴比倫都發生了文明的斷裂,唯獨中國沒有發生文明斷裂,五千年的文明早已使中國長成了參天大樹,雖然我國目前經濟上還算不上最強大,但是中華民族至少是精神上的參天大樹。中華民族的勇敢勤勞、不畏的精神仍然可以尋根到先秦浪漫主義文學中。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愚公移山》都表現了以上偉大的精神,
先看《精衛填海》:
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精衛填海》體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勤勞勇敢的偉大精神。另外《愚公移山》更是老幼皆知的故事,其中的愚公不屈服于操蛇之神的敢于挖山,要子子孫孫挖下去,直到把山鏟平為止,這更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勤勞勇敢的堅強意志。
先秦浪漫主義文學內容是豐富的,有的反映部落之間的斗爭,如《炎黃之爭》、《蚩尤伐黃帝》、《共工觸山》;有的反映世界百態,如《穿胸國》、《丈夫國》等;有的反映偉大的愛情,如《牛郎織女》等,在此不做累述。
人們常說“從小看大,三歲看老”,中華民族從悠遠的五千年走來,中國古代神話、莊子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散文和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影響了后世,塑造出了優秀的中華民族。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有過恩主編1983年6月版
2、《中國古代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于非主編1986年版
3、《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朱東潤主編1979年版
4、《山海經》三晉出版社楊淮一譯注2008年4月版
5、《老子》中國戲劇出版社張慧主編2006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