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雷鋒日記大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學雷鋒;形式化;成因;高職院校
今年是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50周年。50年來學雷鋒活動在中國大地迭起又困難重重,陷入形式化、一陣風的窠臼。因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tài)化。”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本人試圖從歷史、現實兩個層面分析高職院校學雷鋒活動形式化的成因,以期指導占大學生總數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走出學雷鋒活動形式化窠臼。
一、學雷鋒活動在高職校園形式化的歷史原因
缺乏個性高大全的雷鋒形象遠離了生活。網友質疑雷鋒憶苦思甜、撿大糞、扶老太太過馬路甚至夜里打手電讀書的時候,攝影記者都“碰巧路過”拍了下來。“那些年,攝影記者神一般地存在”這條微博用簡單的歸謬法,質疑了大量雷鋒圖片的真實性,表達了對“制造英雄”模式的反感和把雷鋒當作一個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包裝的不滿。在質疑中雷鋒的真形象、真性情被還原,他追求姑娘,喜歡新潮,有點虛榮,迷戀開車,這些個性的斷片慢慢拼接成一個很有人性的小青年,被不少網友喜愛。
違背歷史的真實宣傳雷鋒精神,損害了雷鋒形象。“”時期,隨著國際形式和國內政治氣候的變化,雷鋒成為“變形金剛”:一會是活學活用著作的典型,一會又是“三忠于”、“四無限”的好戰(zhàn)士;一會是支持革命左派的榜樣,一會又是批修的典范;一會是政治上永遠合格的標兵,一會又是反和平演變的斗士……,失去雷鋒的本來面目,將學雷鋒活動引入歧途。在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年代,民間產生了“雷鋒叔叔不在了”的說法。
虛假新聞宣傳為雷鋒是“假典型”論提供了依據。8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各種外來思想、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大量涌入,學雷鋒活動遭遇“雷鋒缺乏個性,抹煞人的價值”;雷鋒精神已經“過時”或太“超前”等質疑。在此背景下,1990年2月2日,中央電臺報道了一個消息說西點軍校開始學雷鋒了。由此媒體進一步報道西點軍校大廳掛有5個他們仰慕的“民族英雄”像,雷鋒排第一,其學生手冊上還印上了雷鋒日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西點軍校校園張貼雷鋒畫像,學員傳誦雷鋒日記,教室里抄錄著雷鋒名言,學校正開展學雷鋒活動”。在那個許多人相信“西方的月亮比東方圓”的年代,“雷鋒精神出口轉內銷”在一個時期內確實提高了群眾學雷鋒的熱情。然而,美國人是不是真的在學雷鋒一直受到國人質疑。王如君2003年《新聞調查:美國西點軍校到底有沒有學雷鋒?》,北京大學周憶軍2009年2月《再去西點軍校找雷鋒》,高原、王文佳《雷鋒精神的“底色”》反復證偽,揭示西點軍校學雷鋒跟聯合國“破例”為下半旗致哀一樣,是國人借題發(fā)揮的產物。2012年3月,被《撫順日報》稱為“第一個發(fā)現美國西點軍校掛有雷鋒像的人”田志芳說“西點軍校的某處墻上確實掛過雷鋒像,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我個人認為,不能僅憑一張掛在墻上的圖片,就輕易判斷說‘西點軍校學雷鋒’。”以虛假新聞推動學雷鋒活動的做法如同飲鴆止渴,不僅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還使雷鋒的真實性大受質疑。
二、高職大學生學雷鋒形式化的現實原因
學雷鋒就是在搞活動。從上級需要出發(fā),從領導要求出發(fā),從服務者完成“學雷鋒”任務需要出發(fā),就是不從被服務對象需求出發(fā),失去了群眾基礎。以至于出現老太太一天被送著過七八次馬路;杭州市社會福利院從3月1日到8日,有12撥人要來 “學雷鋒”,3月5日這一天接待私工商協(xié)會、一家職業(yè)學校、一所藝術學校和一家警察學校,一共是4批100多個人來做好事。雷鋒所在團60多名官兵到駐地街道為群眾義務服務一天修理自行車23輛,修理收音機、影碟機、電視機13臺(部),理發(fā)17人,修鞋29雙,收到的不是群眾的表揚,而是被戰(zhàn)士們搶了“生意”下崗職工告狀信,從事家電修理的張師傅說:“你們一來,我一分錢沒掙著,還要交50多元錢的房租和管理費。”
只有三月是雷鋒月。“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里來四月走”,“三月一陣風,過去影無蹤”等社會上存在的突出共性問題,在高職校園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學校把學雷鋒認為是學生的事、孩子的事,采用上街掃地、為“五保戶”買米買藥等簡單形式,呆板的模式,服務者只顧自己風光,不考慮服務對象的需求,導致“學雷鋒活動”和“雷鋒精神”兩張皮,表現為活動一直在開展,群眾卻感覺“雷鋒叔叔不在了”。“一陣風”、“秀過場”式的學雷鋒活動,失去存在的合理性,走入困境難以常態(tài)化。
高職大學生自身文明素質需要提高。高校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未來的建設者。產生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雷鋒精神要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被大學生總數近一半的高職生接受,學雷鋒活動要成為高職學生育人的重要載體,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是以平均分不及格的高考成績進入高職校園的大學生文化素質表現為成績差、不愛學、不會學、學不會,其學習素質、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一樣與本科院校學生有相當大的差距。
作者簡介:
辛延英(1973.5~),靈壽縣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榜樣激勵作用延續(xù)時間上有差異很多人能將榜樣傳達的信息作為自己終身信奉信念,將達到榜樣標準作為自己長期的奮斗目標。例如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我國涌現出一代又一代的“活雷鋒”,雷鋒精神影響了許多人的一生。但是還有一些人,榜樣的事跡對他們也有影響,但是持續(xù)時間不長,出現了“當場感動,過后就忘”、“三分鐘熱度”的現象,激勵作用持續(xù)時間表現出巨大的差異。
榜樣激勵效果存在差異的原因
1.社會轉型時期文化多元化發(fā)展趨勢使榜樣發(fā)揮激勵作用時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文化多元化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客觀趨勢和歷史潮流。世界范圍內各種價值觀念和思想政治觀念的相互滲透導致了文化的多元化,也給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現階段大學生思想行為表現出心理困擾、態(tài)度中立、個體本位、物質領先、選擇自主的特點。在行為選擇中,“自己做主”的因素加大,“外部影響”的因素逐漸變小。對于同樣一個事物,大學生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點等來自主決定取舍;有的人重視來自榜樣的影響,有的人則可能忽視,呈現出對外界刺激作用的不同步,反應也就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
2.榜樣選擇科學與否直接影響著激勵的效果榜樣的特點直接決定著激勵效果。首先,榜樣的激勵作用受認知因素的影響,如果樹立的榜樣具有清晰易辨的特點、突出典型的先進行為,就容易迅速引起大學生的注意。其次,榜樣行為越簡單、行為結果越容易得到驗證和鑒定的,榜樣行為就越容易得到模仿,激勵效果就越明顯,影響范圍就越廣。最后,榜樣的先進思想和行為越適應受教育者自身認知水平與能力所及,就越具有效仿學習的可行性,也就越容易產生激勵的作用。例如在研究生群體中評比“科技之星”,這些思想先進、科研突出的研究生就是生活在研究生群體中的一員,樹立這樣的榜樣、宣傳他們的事跡能夠引起其他研究生學習的愿望。但是將“科技之星”們驕人的科研成果在本科生中宣傳,也許只能帶來認知上的震撼,難以激發(fā)他們對“科技之星”行為的模仿。此外,像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蘋果首席執(zhí)行官喬布斯;20年獻了10身血的新時代道德模范郭明義,這些國內外榜樣身上體現的閃光點符合社會進步的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比較容易引起青年大學生的共鳴。當然,如果榜樣沒有突出的特點,或者形象高、大、全,令人高不可攀、無法企及,就不能被大學生認同、接受,更談不上有激勵的效果了。
3.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影響著榜樣的激勵效果人總是根據社會與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帶有主觀傾向和要求,帶著一定的動機和目的反映客觀世界,表現出鮮明的能動性和自主性。一方面,人的思想是一個自覺活動著的系統(tǒng),能對榜樣傳遞的思想道德信息加以認識、選擇和接受,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判斷,從而在不同程度上調節(jié)自己的思想活動,發(fā)展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人的思想發(fā)展具有自主性。這種自主性突出的表現為自主認知、自主選擇、自主思維、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完善等方面。大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意識的人,他們對榜樣模范傳遞的信息的接受絕不是消極吸收、全盤拿來,而是一種主動地、有選擇地吸收,即在感知信息的基礎上自主的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篩選、接納。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符合自己原來思想道德結構特性的內容,會予以同化和吸收,進而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強烈的影響;而對不符合自己思想道德結構特性的內容,則會在產生認知的矛盾運動后,或者吸收,或者拒絕,或者存在懷疑。可見,榜樣的激勵效果的差異性來源于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的差異。受教育者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和經歷千差萬別,具有不同的社會屬性和個性特點,思想上的自主性的差異是客觀的存在。所以,即使是同樣的榜樣模范典型,面對不同思想層次的教育對象,也會產生不同的激勵效果。
4.宣傳方式也會影響榜樣的激勵效果宣傳的方法和藝術是發(fā)揮榜樣激勵作用的重要因素。方法得當,藝術高超,可以使得榜樣傳達的教育內容更好的為大學生所接受;反之,不但會事倍功半,而且還可能弄巧成拙,浪費教育資源。目前,在教育實踐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榜樣的樹立和宣傳時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教育效果。例如:大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學習活動或新聞媒體的強大宣傳攻勢中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容易產生反感、抵觸情緒;在榜樣學習中表現出實用主義,青睞沒有教育反饋的“觀賞式”的學習活動;信息資源共享度不高,出現了“榜樣出在哪個學院,學習宣傳就在本學院落戶”的現象;即使有一些資源共享,也只是停留在幾個學院之間巡回作幾場報告、展示幾張海報等層面,對來自社會的榜樣典型更是無法深入宣傳;有些生動的資料,如榜樣的日記、思想匯報、工作記錄、科研成果等“原汁原味”的資料被束之高閣,不能利用;榜樣宣傳缺乏一些有效地載體,宣傳的藝術性不強,缺乏吸引力。因為宣傳方面的缺憾,很多樸實無華的先進典型在改變了教育對象后,便無法充分展示,其教育激勵的作用更是大打折扣。
提高榜樣激勵效果的思考和對策
實踐證明,樹立榜樣激勵學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針對榜樣激勵效果存在差異性這個現實,教育者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榜樣激勵的效果,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1.擔負社會責任,樹立符合時代主旋律的榜樣在社會轉型時期,要想發(fā)揮榜樣的激勵效果,實現榜樣的教育作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自覺承擔政治責任的意識;在多元文化中發(fā)揮先進文化的主導作用,通過樹立榜樣、學習榜樣的過程,把大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引導到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方向上來,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帶動整個社會文化的全面發(fā)展。要實現榜樣模范引領社會潮流,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必須與時俱進。被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榜樣典型,可以包含來自校內或校外的先進典型;也可以是國內或國外的潮流人物;更應該有平凡而閃光的“草根”一族。教育者必須具有廣闊的胸懷和包容的力量,允許不同類型的先進模范典型走進學生們的視野,讓學生們感受到榜樣們實實在在存在,真真切切可信,確確實實能學。
2.以人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康德把自由和自律聯系在一起,他認為“自由即自律”,“自律即自由”。康德指出,憑借自由的自律,人就是道德法則的主體。因此,在發(fā)揮榜樣的激勵作用時,必須尊重人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保留學生學習榜樣的權利和自由,只有尊重人性,尊重自由,才能夠真正的吸引青年學生對先進典型的注意力,調動他們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實現榜樣激勵效果的最大化。盡量避免在進行榜樣宣傳學習時采取強制性的行政手段,因為利用行政手段復制和推行榜樣的做法,不僅無視人的權利和自由,并且消解了學習主體自覺自愿的能力,極不利于教育對象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并最終阻礙了榜樣激勵教育作用的發(fā)揮。同時,在發(fā)揮榜樣的激勵作用時,應該且必須是建立在理性與個人自覺意識統(tǒng)一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這樣才能將榜樣所體現的價值觀念或善的意志內化為自己堅定的信念和信仰,形成自覺自愿的意識。另外,思想教育工作者還要注意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yǎng)他們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的受教育者,才能充分實現榜樣學習的自主性,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