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

      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

      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范文第1篇

      關鍵詞:素材;語言文字的積累;生活素材;寫作方法;源頭活水

      朱熹曾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認為這“活水”就好比是習作的素材,你只有不斷地去讀、去觀察、去積累,才能獲得“活水”,才能寫出更清新、更真實、更豐富的習作來。那么如何積累習作素材,獲得習作的“源頭活水”呢?下面結合我進行的課題研究和實踐教學經驗,談一談具體做法。

      一、語言文字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不僅能擴大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還能幫助學生積累詞匯、豐富表達方式,從而提高習作能力,因此培養學生大量閱讀,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尤為重要。為了搞好這一些活動,我們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立了“習作素材積累本”,讓學生圍繞每個訓練組的習作要求,有目的地積累與習作有關的課內外好詞、好句、好段,為習作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打下良好的基礎。“習作素材積累本”每周一次,內容分別是:一首古詩,兩句格言,課內好詞、好句、好段,課外好詞、好句、好段以及讀后感。

      二、生活素材積累

      葉老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活潑地流個不停歇。”可見,習作是離不開生活的,離開了生活,作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培養學生生活素材積累更重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社會、自然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讓學生在生活的空間里,寫出逼真、生動、有趣的作文來。為了培養學生生活素材積累,我們設立了“觀察日記本”,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習作內容,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提醒學生從身邊的事著手,從生活著眼,從周圍采集,每周寫出兩則觀察日記,我們對日記本身的質量要求并不高,記學生自己感受到、觀察到的都行。哪怕是一句話、一個段落、一份隨筆、一次感動或憤怒,我們都給予鼓勵和支持,這樣長期不斷積累,為習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如語文第九冊第一單元習作要求:“請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你可以把自己當成一種植物或一種動物,也可以當成一種自然現象,想想它們在大自然中是怎樣生活或變化的,想象它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提前一周我先根據習作要求布置學生進行觀察,可以是動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種自然現象。明確觀察任務,學生用心去觀察,然后寫出觀察日記,為習作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這樣學生在習作時就有內容可寫了,就不會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什么了。

      三、寫作方法積累

      語文教材和寫作的關系極為密切,有效地利用語文教材積累作文素材既方便又實用。因為教材上的課文都是教師講解的,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思想內涵把握得比較好,在此基礎上對現有課文典型段落的仿寫、續寫或寫讀后感等,既把教材變成了素材,又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力、思辨能力,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我們利用每個單元的典型課文的典型段落,有目的地指導學生習作方法,并讓學生根據典型段落進行仿寫、續寫、改寫或小練筆等,每個單元進行不同類型兩次。仿寫、改寫、續寫或小練筆寫在“習作素材積累本”上。

      如語文第十冊第四訓練組要求學生寫民風民俗,在學習這個訓練組時,教師就有目的地訓練學生寫民風民俗的寫作方法,如《北京的春節》,學習作者以時間為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還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引用俗語,將敘述與描寫融為一體等;《各具特色的民居》學習作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來介紹民居特點。寫作時,讓學生運用這些寫作方法去寫作文,再加上積累的生活素材和語言文字素材,可謂水到渠成,學生的作文就不愁上一個臺階了。

      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范文第2篇

      出生在一個漂流之家,2012年剛過28歲的他,已經有近三十年白水漂流經驗,擅長獨木舟(又稱皮艇或皮劃艇、硬艇)、充氣雙槳船和排槳船。13歲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獨木舟漂流,16歲進入美國青年急流皮劃艇錦標賽前三名。Last Descents漂流中國(商業公司)、中國河流項目(非盈利組織)創辦人。從2000年至2012年,主持、參與過中國境內包括長江上游通天河、長江中上游金沙江、怒江、瀾滄江、黃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等自然江河超過7600多公里的漂流活動。期間共計帶領135位中國人探訪自己的母親河――長江上游通天河、長江中上游金沙江、雅礱江、怒江、瀾滄江等。文大川正在做的事情,并不為很多中國人所理解。他帶著城市里的中國人去自己的河流上漂流,他希望通過漂流這種生活方式,把江河和大自然的壯美與更多人分享。而隨著長江上游林立的水電站形成的高峽平湖,許多河流里的第一漂也可能成為最后一漂。“我就是想讓中國人都去自己的母親河上看看,再不去它們就消失了。”

      2006年,他和納明輝等人一道,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獲準開展河流多日游的公司:Last Descents(最后的漂流)漂流運動有限公司,這個名字反映了他們的擔心,中國僅存的可以進行漂流運動的河流很快也會消失。在他們眼中,大河是載體,漂流則不僅僅是游戲,它更是一種媒介,是他們親近江河,保護江河的一種特殊方式。中國最好、風景最美的激流,現在都在四川西部、云南和等省區的更深處,它們所需要的技能和裝備只有少數幾家外國公司才能提供。但是迄今,這些地方吸引的基本都是外國漂流者,中國人幾乎沒有。而大部分的中國人只知道飲用的水來自江河,很少有機會來到大江河親身體驗。因此他們希望可以通過漂流使更多的中國人對江河有更加直觀而客觀的認識,體驗感受江河的價值所在,從而喚起中國人對中國壯美江河的保護意識。

      一般的漂流公司從事的商業運作外,文大川和他的朋友們還曾走近學校,對學校里的學生進行有關漂流的基礎培訓1,目的在于幫助更多的人參與到漂流運動的隊伍當中。他們也希望邀請一些相關方面的專家一起漂流,并得到專家們專業角度的支持與他們一起更好地去保護每一條河流。文大川留著與他的年齡并不相稱的大胡子,上一次刮胡子還是去年8月份離開昆明回怒江的時候。文大川和妻子李偉怡像是不停遷徙的鳥,沒有自己的家。李偉怡是廣州人,他們在廣州沒置業,現在暫住在怒江州靠近的貢山縣的朋友家,從他們的寓所就能聽到怒江險灘的流水聲。

      李偉怡是被文大川徹底改變的第一個人。她原本是典型的城市女孩,現在卻在博客里貼著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的篇章:所謂生活必需品?有人嘗試著不要它,不管是出于野蠻還是貧窮,或者只是為了一種哲學的緣故,都很難做到。對許多人來說,從這種意義講,生活必需品只有一種,那就是食物。

      李偉怡現在是“漂流中國”的一員,與他們一同工作的還有文大川的父親,地質學家、漂流專家Pete Winn:Adam Elliott,他的祖父是美國第三大漂流公司的創始人:以及幾名中國向導和國際山地救援專家。一年中,他們有10個月以上的時間在山區居住或是從事漂流。有時他們在水上,沒有手機信號,不能查收郵件,有些想參加漂流的人也無法聯系他們,但他們卻很享受這種不被科技打擾的寧靜。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做交流后,文大川明顯覺得自己跟不上城市的節奏,別人說話很快、講的事情也很新,北京讓他這位戶外專家有點迷失方向。

      很顯然,他更適應水上的生活。中國人對自己母親河的陌生也讓他覺得不可思議,有時他會拿一張照片來考中國人,大部分不知道那是金沙江的虎跳峽,即便有人聽過金沙江,也很少有人知道那是長江的一條支流。“那時,我才知道中國人與自然江河的距離有多遠。”他后來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叫“大川”。

      2007年,他開始帶中國人去漂瀾滄江、怒江,旅程短則幾十公里、長則百余公里。這些路線不是一口氣漂完的,中間會停下來徒步、扎寨,還會為漂流者講述這些山川是如何形成的,“漂流就像在逛一座歷史博物館。”

      文大川每次帶的人并不多,有時是三口之家、有時是20多人的團隊。他希望通過漂流這種生活方式,把江河和大自然的壯美與更多人分享。徒步的時候,你自己在動,自然也在動,會很累。

      一下水就會感到,這個地區真是有生命的,我可以吸收這個力量,把這個力量帶回城市。把自己充滿,讓大腦慢下來。

      世家漂流夢

      參加過文大川漂流活動的人,都不會忘記他的父親Pete。Pete退休后,跟隨兒子來中國從事漂流向導的工作。

      Pete自小跟隨從事軍醫的父親走南闖北,在學校里學會了漂流。大學時遵從父親之命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心理學。趕上了1960年代的反戰潮,萌生了退學的念頭,于是干脆去當了漂流向導。他先是在米哲爺爺的公司里打工,后來在科羅拉多大峽谷開了自己的公司,還把四個兄弟也培養成漂流向導。在漂流中,他對地質構造著了迷,想回到學校里系統地學習一下,于是他挑了一所離大峽谷最近的學校,課余時間他仍不放棄漂流。在大學里,Pete認識了同學地質的文大川的媽媽,后來Pete把她也培養成了漂流向導。她很大膽,第一次當向導就獨自帶游客下水,游客問她當向導多久了,她說:“5分鐘!”Pete后來進入礦業公司工作,而妻子則成了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文大川小時候,父母親中的一方總是莫名消失一陣子,去河流上勘探。

      1984年,文大川才出生6個月,父母就把他帶到了皮劃艇上,媽媽在船尾做了一個小秋千,她每劃一次船,秋千就搖動一次。文大川覺得,與中國的孩子相比,大自然太過厚待他。他出生在科羅拉多和猶他州交界的一座小城,臨近170國道和科羅拉多河,他從小就有大把的機會去河邊。七八歲的時候,文大川開始學習自己劃船。10歲時,他已經敢獨自在水上漂流幾天。即使碰上了獨自漂流者最要命的翻船,他竟然也不感到害怕。13歲時,他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獨木舟漂流,16歲進入美國青年急流皮劃艇錦標賽前三名。漂流逐漸成了文大川的生活方式,比他小5歲的妹妹也重復著同樣的成長經歷。文大川9歲那年,中國科學院的一個項目邀請Pete來中國――這件事改變了文大川此后的生活軌跡。當時,前者希望Pete幫助他們繪制地質地圖,因為當時的條件所限,繪制地圖時只能航拍,所以上面的山川是準確的,下面的江河情況卻不夠清晰。此后每年Pete都會到中國來考察三個星期。

      回到美國后,Pete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講給兒子聽,這讓文大川對于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一直央求父親帶自己來中國,在他16歲的時候,父親送了他一張去中國的機票作為生日禮物。但那一次旅程因為劇烈的高原反應而匆匆結束。

      真正改變他的是19歲那次中國旅行。2003年,Pete的科考活動因為“非典”被迫取消,Pete讓文大川替他去四川阿壩做一些考察的工作。他記錄著行程中的水文情況,感受著當地的風土,從那時開始,他覺得自己難以離開中國的山河。

      文大川在大學時聽說了中國西南建水壩的事,他聽說父親最早去漂流的瀾滄江區域很可能被淹掉,心里很著急。他想把在中國有影響力的NGO、媒體和企業家帶去那里,從2007年開始,他先后把中央電視臺、美國國家地理、中國國家地理、鳳凰衛視、旅游衛視等媒體帶到長江上游通天河、長江中上游金沙江、怒江等河流上,宣傳江河的價值。

      回到美國后,他先后三次組織美國國際獨木舟(高中)學校的學生、美國奧林匹克皮劃艇總教練到中國來。在美國,他與一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共同建立了一個中國江河基金會,這名博士生曾與他一起來中國漂流,她在美國負責文書的起草和一些法律事務。起初,基金會發展得不錯,有一些人捐款,也有美國人愿意隨文大川一起來中國看看,但是,2009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人變得“小氣”起來,他們對文大川說:“保護中國的江河是中國人的事,為什么要我們美國人出錢?”最后,基金會不得不關閉。

      漂流虎跳峽

      但是中國的NGO和環保人士給了文大川信心,“帶中國人去看看自己的江河不就是一種環保形式嗎?”

      “漂流中國”最開始的路線是帶中國的媒體、環保組織和知名企業家去感受江河。2009年的一次活動,因為王石的參與而變得特別起來。中國國家地理出版了一本名為《最后的漂流》的圖書,詳細記錄了這次旅程。

      當時,“漂流中國”在環保領域已經有了一些名氣,一些參與過的環保人士邀請在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任職的王石參加。王石當時剛從新西蘭登山回來,他有過很多登山和空中滑行的經歷,還從沒玩過漂流,也不太感興趣,只是礙于朋友的面子才決定參加,但7天的活動行程他只能參加4天,然后就要回去工作。王石剛來就后悔了,因為二十幾個團員中老弱婦孺不少,還有一些沒什么戶外經驗的中科院專家,以及山水的負責人呂植等。他們漂流的一段是位于金沙江的虎跳峽,在云南西北部。虎跳峽是聞名中外的自然遺產,也因為上下落差196米,是水電站開發的“理想”之地。如果水電站建起來,10萬當地人要面臨移民,20萬人的生活要受影響。更讓人惋惜的是,這里的自然和人文風光將統統淹沒于水下。絕大部分小水電站的建設并沒有經過環評,有誘發地震等災害的風險。“中國水污染地圖”的作者、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馬軍,《南方周末》前記者、《最后的漂流》作者劉鑒強也在這次漂流隊伍中,他們是最早一批矢注虎跳峽大壩的人士。在他們的呼吁下,虎跳峽龍頭大壩的計劃被擱置,但此次漂流,他們發現有許多支流小電站已經偷偷動工,而這是國務院明令禁止的。有媒體報道,金沙江中游計劃開發上虎跳峽、兩家人、梨園、阿海、金安橋、龍開口、魯地拉、觀音巖等”一庫八級”電站,總裝機規模超過三峽。金沙江全流域共計劃開發25級電站,總裝機規模相當于4座三峽。

      而怒江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除雅魯藏布江外,怒江是中國最后一條干流上未建水電站的原生態河流。去年底,《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走訪調查發現,怒江上已經有90座水電站切割了66條支流。就在今年的兩會上,云南代表團的官員明確說明,目前怒江沒有開發任何水電項目。但當地的管理者希望利用他們的地質優勢發展經濟。怒江州算過一筆賬,如果2030年前建成13個梯級電站,將帶來近45萬個就業機會,全州50萬人口,“整個怒江州的人不用上班都可以養活了”。

      當地人真的愿意放棄土地,去水電站領工資嗎?在2009年這次漂流上岸時,王石與隊員來到了一座美麗的小村莊,那里有旖旎的梯田,一位當地姑娘正在種麥子。眾人問姑娘:你知道這里要建水電站嗎?姑娘渾然不知:不是這里吧?

      文大川說,他了解到的情況是,水電站和政府的收入有關系,但人均GDP并不會提高很多。金沙江邊建水電站時,有的居民一下子拿到一筆補償,不知道如何對待這些財富,他們就通過賭博和不良投資將其揮霍掉。

      “其實,最需要的還是那塊地。村民應該逐漸地到城市居住、接受教育改變他們的生活,而不是通過一大筆財富。”他了解到,金沙江邊的居民其實不太愿意搬,他們并沒有想很多,只是擔心分給的地不好,水土、海拔不一樣而帶來的不習慣。

      王石的四天行程很快就結束了,他上岸的地點就在梨園電站那里。梨園水電站正在建設,巨大的聲響驚擾了附近的魚和生物。施工中泥沙俱下,使周邊碧綠色的水變得渾濁不堪。漂過水電站時,大家都沉默不語,有人干脆別過頭去不看它。

      上岸后,隊員讓王石分享他的感受,王石說,以前都是從山上往下看河流,現在從河流往上看山川,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他說:“沒想到這次不可預期的收獲比我想象的還要多。我收獲最大的是,如何在社會上形成一股環保力量,如何讓涓涓細流匯成大江。”那天一上岸,王石就說希望文大川再組織第二次漂流,但當年水已經漲了,不適合再漂。那一年,萬科公益基金會的方向有幾項都跟水有關系。

      然而很多時候,文大川都覺得自己的努力是徒勞的。2009年帶這個團隊漂流之后,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馬軍等也曾給環評部門寫去信函,并且在社會上呼吁停止梨園水電站的建設,但最終這些努力杯水車薪,2010年起,這段水域已經不能再漂。這一次漂流真的成為了“最后的漂流”。“漂流中國”初期是希望通過邀請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比如像王石這樣的公眾人物來參與,從而產生推動力量。他們的客戶也多是深圳、北京、上海企業家。一來是活動成本較高:二來,這些人是能夠推動中國的變化和發展的。

      把“漂流中國”做成一個商業項目起源自文大川在北京參加的一個研討會。當時有企業家朋友勸他們:你們要把漂流這個事干下去,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商業項目,碰錢并不臟。“有人讓我寫商業計劃書,我總是拖著不寫,一是自己不擅長,二是我要不斷說服自己去做這些事,我不喜歡,所以現在還是窮光蛋。”文大川說。

      他覺得這幾年自己太著急了,他總在思考,怎么把事情做得相對簡單一點,那就是回到以人為中心。

      “一個人去自然感受,回去自然會跟周圍的人分享。雖然這個過程很慢,卻是有持續力量的。”

      他在琢磨,漂流在美國發展得很好,單單科羅拉多峽谷,一年的漂流產值就是十幾億美元。其實,最早這些住在城市里的美國人就想去玩、去郊外玩,逐漸漂流變成了很好的商業旅游項目。在漂流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自然的美好,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對環境的認識,最后產生了保護環境的欲望。

      而中國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人們意識到環保的嚴峻形勢,環保組織呼吁人們去看一看自然,可能下一秒這些景觀就不復存在。人們才會來到自然里。這種過程是被動的。

      他想了解中國人在想什么。他在想怎么跟中國人表達漂流是什么,到底是運動,還是環保?讓他也有點困惑。

      明年,他希望讓自己的漂流活動更接近普通人,他計劃在通天河組織一些3到4天的80公里左右短途探險,費用控制在5000元以下,這樣許多城市里的白領也有機會參與進來。他還想培訓當地向導達到一定規模,逐漸降低一些成本。

      他隨身帶著一本厚厚的小冊子,是科羅拉多漂流公司做的發給旅游者的手冊,里面記錄了當地生態系統、地質、人文風貌、漂流知識等。文大川希望也給中國的江河做一本這樣的手冊,因為他發現這一領域完全是空白。

      文大川對他的事業依然抱有信心,但他的妻子卻有點擔憂,許多國內戶外同行不理解他們做的事。“在中國,保險系統和風險意識還不健全的情況下,你們做這些都是吃力不討好的。”而且許多他們花費巨大財力、精力開發了幾個月的線路,因為水電站的建設,漂過一次甚至沒漂就不能再漂了,這樣的事一次次地摧殘著他們的信心。他們只能靠自己的信念支持著。一次次挫折也讓文大川越加平和。小時候他很喜歡美國作家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的一本小說《有意破壞幫》 (The Monkey Wrench Gang),講的是美國西南部的水壩如何被環保人士炸掉的故事。艾比的小說影響了許多美國和其他國家民眾的生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小時候,文大川愛把自己幻想成書中的環保人士,有一I欠還與妹妹開玩笑,等到他八九十歲的時候開飛機俯沖下去炸掉大壩。

      來中國以后,文大川學到許多中國規則,也學會了妥協,他現在對艾比的作品一笑置之,認為他太過激進。而“漂流中國”做的事也極為單純,他們只是帶中國人以旅游的方式感受江河,而不是給當地政府遞交請愿書,或者在國際上呼吁什么。“我們的漂流和環保成果的關系有點微妙,我知道有些國外的環保組織過來說中國應該怎么怎么樣,我不希望這樣做。”文大川說,“應該有一個聲音和渠道去了解江河,不單是為了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從我的角度,看到大廈里生活的人們因為體驗了大江大河,而有變化、有收獲,這就足夠了。”李偉怡的相機里,幾乎找不到一張文大川的大頭照,每次她舉起相機,他都別過頭去,很生氣地叫她不要拍,因為“他覺得在自然面前,人應該是渺小的”。

      文大川說:“漂流最吸引我的是在大山大谷中靜靜地在水上蕩槳,領悟人是多么渺小,領悟人類在大自然中應處的位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不能被征服的。即使只是看看兩岸的巖石,看看江水是如何侵蝕它們留下了如此美麗的圖案,這些過程比人的歷史還長。就算只是暫時擺脫科技的束縛,來感受不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也是有魅力的。”

      他的夢想很簡單,只需要住的地方周邊有好環境,周圍的人也會欣賞環境。漂亮的房子和車子對他沒有吸引力。現在他考慮在怒江、玉樹做一些除了漂流之外的活動,比如開辦一些瑜伽、冥想的項目,“我們的家在這發展,最終可以引導周邊社區的發展。”

      其實,文大川的到來已經給怒江州帶來了些許變化。他們剛來怒江時,曾在州旅游局工作的一位朋友參加過科羅拉多的漂流,他很支持文大川的事業,還組織自己的漂流比賽,現在文大川一回州里,旅游局的人還會拿文件給他看,是一些他們自己開發的漂流路線,讓文大川給提提意見。

      文大川喜歡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文化,他會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也喜歡與當地人交談。在他曾經到過的玉龍雪山腳下,金沙江漂流的起點,他曾聽說過很多納西族的傳說: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是三姐妹,周圍的群山是她們的兄弟,起初,三條河都是向南而流,金沙江是最調皮的,兄弟們負責看著她,一天玉龍雪山睡著了,哈巴雪山那天晚上本來要當值的,但他也累得睡了過去。金沙江忽然一躍而起,從她的兄弟中間奔涌出去,翻過虎跳峽,向上海的方向流去,所以就有了今天的母親河長江。

      他發現傳說竟然和地理發現驚人的巧合。怒江、瀾滄江、長江這三條江原本是一條向南流的江,被印度板塊擠壓,最后變成了三條向東流的江。每次回到江河,他都像回家,見到了老朋友,每一個險灘、拐彎、沙灘,都那么熟悉。每一個險灘都有一個名字,比如烤火灘,因為原來淘金的人做的劃艇每一次到那里都會翻船,他們吸取教訓把金子縫在口袋里。落水后要游泳很長時間才能到河岸,然后上岸烤火。于是就有了這個灘名。

      相關期刊更多

      科學發展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學術評論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福建社會科學院

      塑料包裝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码在线|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夜夜春亚洲嫩草影院|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亚洲国产第一页www|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另类小说图片| 亚洲kkk4444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 亚洲人成人网站色www|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系列|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亚洲AV无码网站|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亚洲色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456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av高清| 亚洲sm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 亚洲视频2020|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