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們一直在路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效課堂;優質課大賽;觀摩學習;感悟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1-0111-02
2016年安徽省高中英語優質課評選大賽分別在安慶高崎小學賽場和安慶二中賽場如期舉行。懷揣“教師夢”,全省許多高中英語教育同仁齊聚一堂,共享這場精彩的盛宴。
在兩天半的時間里,我共觀摩了38位老師的課,其中說課16節,有生上課12節(包括2節兩個賽場第一名的展評課)。每節課都凝聚了參賽教師無盡的汗水,體現了其扎實的基本功、獨特的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方法,故在觀摩過程中我也受益匪淺。然而,當一節節精彩紛呈的課例展現在面前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和曾給上過的一些公開課、示范課,發現自身在課堂教學方面的淺薄與不足,這也激起了我對自身教學的一些思考,現總結如下:
一、教師語言素養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無論你教什么學科,語言素養都是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無論現代教學手段多么發達,語言永遠是教師傳授知識、激發思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番話在合肥一中的徐鑫老師、淮南一中的李荷老師和說課教師朱麗麗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些老師開口的那一刻,我就聽到旁邊的同仁低語:“老師的口語好棒!”毫無疑問,我們在驚嘆別人口語地道、流利的同時應該感到自身的不足吧?試問:我們是在今天才意識到自身的欠缺嗎?如果不是,那么,我們曾經做了哪些努力來提升自己呢?
作為一門語言教學,在缺少母語環境的情況下,如果身為師者的我們不但不具備這些基本的素養,還不加強自身學習,如何還能“傳道授業”?課堂教學質量又從何談起?新課程改革建立起終身學習的理論,倡導做一名“學習型”教師,我想意義也在于此吧!
二、課堂中“靜”和“動”
我一直錯誤地認為一節成功的示范課重在表演,曾經為了上好一節公開課,拿出全部的激情去展示自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弄的熱火朝天。然而,合肥一中徐老師的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淺薄。徐老師音調不高,整個教學過程都很自然,看不到絲毫表演的成分,更沒有任何做作的痕跡。在語言輸入環節,大部分時間學生都在靜靜地讀、輕輕地說,然而,看似沉靜的課堂并不沉靜,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未停止過思考。在后面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漂亮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而且突破了自己,實現了創新,找到了與文本中主人公Jenny完全不一樣的觀點。
所以,在課堂上,“靜”未必就是壞事,徐老師的課告訴我,好課就應該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關鍵點是學生的思維有沒有跟著老師轉動起來,學生有沒有積極思考。
三、教學環節的問題
1. 有關課堂的導入(Lead-in)
課堂導入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一個恰到好處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也是絞盡腦汁,用盡一切可用的資源,想盡一切可用的方案。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走向了一個誤區:激發了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而不是閱讀文本的興趣。
還記得2013年學校組織青年教師參加業務大賽,當時,我選的課題是Module 3,Unit 10 lesson3 Your Money 一課,主題是如何引導學生合理利用自己的零花錢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為了趕時髦,我放棄了之前精心準備的一些圖片來導入,而是在網上搜集了很多有關金錢的視頻,但是沒有一個能完全吻合我的主題。盡管這樣,我還是堅持選用了其中一個視頻來導入新課……事實證明,視頻確實很吸引人眼球,學生很感興趣,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然而,下課后有位資深教師跟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小方,你的課上得很出彩,但你那個視頻我沒看懂啊!”當時的我并沒有太在意,因為我覺得名次證明了我的選擇是對的。直到今天,在觀摩了幾位老師簡約而不簡單的課例,聆聽了評委老師精彩的點評后我才恍然大悟,真正了理解那位老師對我的教誨。是的,一個成功的導入應該是利用最短的時間,利用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件或學生最了解的事物快速引入話題,而不是刻意的、硬生生地把我們認為好堆上去;其次,導入的目的是通過這個環節去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而不是對課堂的興趣。
例如,葉婷老師選定的課題是Where’s your focus?她的導入是利用一幅畫,通過心理小游戲的形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出不同的圖片,從而找到自己的focus;李荷老師的課題是What’s in a name?選用了最近很火的中國運動員傅園慧的名字自然導入了課題;還有徐鑫老師的課Where do you want to go for college?用的是一些大家熟悉的大學校園的圖片輕松地導入了課題。縱觀這三位老師的導入,設計都很自然、簡單,但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說,一個成功的導入并不需要什么花架子,只要能達到目標,導入部分應該是越快越好,越簡單越好,如果用太多自認為很好的東西堆上去的話,只能沖淡文本的主題。
2. 有關讀中閱讀任務設計模式化
在讀中環節,我們把文本分為Fast-reading和Careful-reading兩個大方向。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習慣在Fast-reading 部分設置一個有關Main idea 的閱讀任務,在Careful-reading中設計一些問答題和一個表格填空。然而,在這次觀摩的12節課中,除了3位老師采用了Main idea的設計,我并沒有看見太多我們慣用的模式。那么,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究竟應該設計什么形式的閱讀任務才能成功地引導學生逐步地讀懂文本呢?基于這一點,我想用8個字來表達這次學習的感悟:教無定法,重在得法。
我們不難發現,不僅在教學方法中,在其他教學任務的設計時,模式化的套路也不能滿足新課程理念的需求。蘇霍姆林斯基也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學生帶來快樂,使每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創新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通過這次學習,我也深深地體驗到了“創新”給我們的課堂帶來的魅力。如葉婷老師在讀的環節大膽地以“Lucky tree” 的形式將課堂轉化為一次探險、尋寶之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可以說每一個目標的達成都讓學生獲得了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激勵了學生進一步去探索下一個目標任務的興趣。所以,把握方向,不走套路,做一名“創新型”教師也是我們今后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
總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至關重要!只有我們吃透了文本,才能明確教學目標,才能找準切入點,根據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從而把我們的目標分解到各個活動環節。我們要明確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作用僅是幫助學生簡化學習過程,教會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方法。
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
2014年我國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滲透到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分四大塊,即: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那么,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中如何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1. 問題的設計
在教學設計時,我們不僅要設計知識層面的問題,更要注重從思維層面去質疑去提問,引導學生對通過閱讀所獲得的信息加以處理而得出答案。回想我們平時的教學,為了減低難度,經常會設計一些不需要通過思考便能獲得正確答案的練習,原來,這亦是一種誤區!新課程理念下,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我們需要通過一些課堂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去動腦、去思考,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其核心素養的提升。
2. 三維目標的落實
是的請你等下去,請你有點耐心好嗎?請你等下去,一定要等下去。其實一直以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會有一個信念吧,無論那個信念是大,是小,可是我們也都會有自己所渴望的東西啊,我們所渴望的卻一直沒有到,一直在路上。
所以,正是因為我們想要堅持的東西,想要得到的東西一直在路上,還沒有到達,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就堅持到一半就會半途而廢了,想想就覺得有點可笑。如果你真的很想要那個東西,怎么會一點耐心都沒有呢?我們要相信,你想要的東西永遠在路上。可是你也要相信, 只要你一直等下去美好的東西總會來到你的身邊的,或許等待的時間有點長,可是你要知道,美好的東西永遠會放在最后。就好像是最好的東西都會壓軸出場是一個道理,只要你肯堅持,只要你繼續等下去,你一定可以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你在追求的,你在追逐的美好的東西,都會在路上等你,你繼續前進,繼續前行,一定是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的。美好的東西都會在最后,可是你千萬要記住啊,你一定要等下去,因為只有等下去你才可能碰到屬于你自己的美好的東西啊,你如果不繼續等下去又怎么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美好的東西呢?答應我,好好等下去吧,一定要。
請你等下去,為了你一直在追求的美好的東西,為了你自己一直渴求一直想要的東西,請你務必堅持下去,為了自己更為了自己的本心,更為了自己已經堅持了那么久的信念啊,請你一定要等下去!
爸爸90年患了心臟病,經歷了幾次生死考驗之后,身體變得很孱弱,不能激動,不能劇烈運動,也不能勞累,所以很少出門走動。自從嫁到鄰鄉,我就會每周末回一次娘家,風雨無阻。開始時是因為想家,后來就成了一種習慣。爸爸每次都會按時站在大門口等我們。
我是爸爸最疼愛的女兒,從小到大哥哥姐姐一直嫉妒著爸爸對我的偏心。爸爸也最了解我的喜怒哀樂,有時會勝過媽媽對我的關愛。后來我終于明白了爸爸的心思,然而當時我卻不是一個懂事的女兒。爸爸臨終前的那個周末我沒有回娘家,讓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等不到他心愛的小燕子回家;害得他徒步走了他已經5年沒走的5,6里遠的鄉路,卻沒接到他最憐惜的小女兒。
9年了,我一直不敢想象爸爸在鄉路的盡頭苦苦等待的樣子;不敢想像那雙從期盼到失望的眼神;更不敢想象他是怎樣踏著如血的夕陽一步一步回到家里的。這一路上,腳下的勞累怎比得上內心的百轉千回呢。他一定是一步一步地走著,心里一幕幕地數著難以忘懷的往昔,還有對我那一陣陣骨肉連心的擔憂……
2013,這個風風火火寄情于工作的俠女準備慢下來,談情說愛,結婚生子了。也許,瑪雅人的新紀元于她而言才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也許,真命天子的出現才是這個暖冬里真實的童話。所以,面對末日之說,馬惠萍的淡定里,多了一些小女人的幸福和安然,末日來臨與否已經不再重要,活在當下、珍惜擁有才是主題。
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
馬惠萍是一個最執著于理想的理想主義者,同時是一個最富于行動力的現實主義者。在一個房地產公司一做就是十多年,忠誠、執著、恪盡職責、自我修煉……她一樣不落,企業做大做強,有她的成就,也成就了她。急流勇退,開始創業,短短數年,她和合作伙伴一起把自己的企業做得風生水起,說起這一切,她只是云淡風輕的一句:我沒有多么大的野心,但是擁有理想。所以,新的一年,首先最重要的是鍛煉身體;其次是家庭。至于工作,該是培養和鍛煉助手,讓他們得到成長和發展的時候了。在她看來,公司的員工也需要獨當一面,所以她會把更多機會留給別人,讓員工自己去嘗試去創業,她說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把工作和發展的機會留給員工,那么自己則擁有了閑暇的機會,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家人照顧家庭。
但是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馬惠萍說自己不會盲目的貪求做大,她只希望把事情做精,把事情的錯誤率降低最低,因為把事情做精是對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更明晰。雖然有時候,付出努力了卻不一定有收獲,但是還是那句話,活在當下,盡人事,聽天命!因為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經驗、經歷,這些能夠豐富人生的東西才是彌足珍貴的。
一直在路上
我們一直在講“在路上”,但是在路上這個概念并不單單指凱魯亞克那樣的背個包袱,然后開始一段流浪或者旅程。在路上可以指身體力行的行走、旅行,也可以指精神層面的不斷歷練或者付出,更加包括人生。其實說白了,人的一生就是一條路,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路上。馬惠萍也說自己還一直在路上,雖然在外界看來自己已經處于人生的高峰,但是她仍然有一個至今未盡的夢想,那就是擁有自己的希望小學。雖然之前所在的公司也曾建過希望小學,里面也曾有她的心原,但是她并不滿足于此,她希望的是靠自己努力完全屬于自己的希望小學,只是如今各方面條件還不成熟,但她一直在努力。我們也希望盡早看到她的夢想得以實現。
說到在路上,那不得不說旅行。當在談到心中理想的城市時,馬惠萍喜歡慢節奏和沒有壓力的城市,喜歡鼓浪嶼是因為節奏慢,喜歡麗江也是因為節奏慢,喜歡英特拉肯也是因為節奏慢,在這些慢悠悠的城市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再是很淡漠的,人們相處融洽、和諧,而在她看來和諧的世界才是最美麗的世界。
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在馬惠萍看來,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具有雙面甚至多面的,并不能用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非此即彼”概念來簡單詮釋。因此,一件事情決定了你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打量和評估。一個是正面的,積極的;另一個是負面的,消極的,關鍵在于你采取什么樣的心態去看待。她說:心態很重要,心態決定一切。所以她說自己有很好的心理治療能力和康復能力,比如工作上的問題,她生氣從來不會超過五分鐘,總是能夠將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
在采訪的過程中,她提到有媒體邀請她以自己的人生和創業事跡為背景,做一次勵志故事的訪談。她笑談自己的人生真的可以用來做勵志故事,然后便講起了自己兒時的經歷。馬惠萍很理想、很樂觀,即使兒時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但那些苦和累在現在看來,都成了難能可貴的經歷和人生財富。正如偉大的詩人波德萊爾所說“我的青春是一場晦暗的風暴,星星點點,漏下明晃晃的陽光。”聽她講述她的人生,我們看到了晦暗的風暴,也看到了明晃晃的陽光。
不想在別人的世界里沒了你的存在。
一直在堅持著等花開,
那樣等你回來看我陪我。
可多余的時間讓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流淚。
但花開了,
你會回來么?
還是回來的時候身邊多了一個人。
沒勇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怕有一天我們會在那個地方相遇,
而你牽著的不是我的手而是他的手。
冷了以后自己一個人去穿衣戴帽蓋被,
病了以后自己一個人去看醫生買藥吃藥。
花開時,
我們會見面么?
可一直都沒有見過你,
等了以后還是等,
望了以后還是望,
幾乎用自己所以的時間去等你回來,
在別人面前很難受的存在,
在感情面前早已不是我,
但只為你愛你想你,
一切的苦一樣的痛一生的傷,
對我,已沒了知覺失了感覺,
對你,已沒了溫度失了擁抱。
到底在愛情的面前,
我們會怎樣去走我們自己的路,
而路又是怎樣的?
我們還不知道
也不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