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公園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城湖公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公園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海拔寒冷地區;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苗木養護

      中圖分類號:TU986,S15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8902

      1 引言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工程學科,對于天氣和地形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園林綠化工程當中種植的苗木多數是觀賞性植物,而苗木養護管理屬于一個長期性的工程。此外,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和苗木養護兩者之間的關系比較微妙,相互影響也相互關聯。尤其對于高海拔寒冷地區而言,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和苗木養護更是密不可分。但礙于高海拔寒冷地區自身的地形和氣候特點,會給高海拔寒冷地區苗木養護造成諸多阻礙,基于此,還需要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人員進行科學化的分配和調整。

      2 高海拔寒冷地區的園林綠化工程施工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核心是保障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質量。與此同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質量也是決定整個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是否成功的關鍵,亦關系到園林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

      2.1 嚴格控制綠化材料質量

      對于高海拔寒冷地區在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中,材料的選擇往往是最為關鍵的步驟。大多數的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事故,都是因為材料選擇不當或者園林綠化施工材料品質低。為此,高海拔寒冷地區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必須選擇優質材料,避免因材料問題造成的質量事故。在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材料的質量監理中,首先要求施工單位擁有一個合理健全的質量保障體系標準,給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1]。其次,高海拔寒冷地區園林綠化工程綠化材料的控制,需要在施工合同中明確說明,并明確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材料的質量標準,便于施工單位的綠化材料采購。

      2.2 科學有序把控苗木的移栽時間

      對于高海拔寒冷地區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而言,苗木養護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然而,香格里拉區域因為高海拔和寒冷天氣的限制,園林綠化苗木只能選擇一些抗寒性較強的苗木,例如松樹、柏樹。為了保證園林綠化苗木種植的成活率,需要科學合理地把控苗木的最佳移栽時間。一般而言,高海拔寒冷地區苗木最佳栽植時間是休眠期到春季樹木的萌動期。然而,在實際的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中,人們往往因為施工期限的限制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在非移栽時間進行苗木移植。此種情況下,為了提升苗木移栽的成活率,應將苗木根部用土球包裹,避免苗木根部水分流失。此外,為了減少苗木移栽過程中的水分蒸發,應根據移栽苗木的具體狀況,采取枝葉修剪,從而達到減少水分蒸發的目的。

      2.3 嚴格把握施工環節的質量

      高海拔寒冷地區園林綠化工程中各個施工環節的技術把控、材料用量以及施工進度和最終的施工質量息息相關。為此,加強高海拔寒冷地區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環節的質量控制,無論是對整個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的提升,還是對施工單位經濟效益的增加,都大有裨益。

      由于香格里拉多山地、高原、盆地,而且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之間差距懸殊(最高點海拔5545 m,最低點海拔1503 m)。若要在該區域進行園林綠化工程施工,需立足于香格里拉地形實況,選擇合適區域進行園林綠化施工[2]。此外,為了保障園林綠化工程各個環節的施工質量,需要落實各個施工環節的施工工藝、施工技術以及園林綠化的施工流程,安排施工監理人員對各個施工環節監督并進行質量檢測記錄,便于最后的質量審查。

      3 高海拔寒冷地區的苗木養護方法

      為了提升園林綠化工程中移栽苗木的成活率,苗木養護是比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對于香格里拉這樣的高海拔寒冷地區而言,選擇種植的苗木必須具有較強的抗寒性以及較強的環境適應性。此種類型的苗木除了成活率較高之外,還方便園林綠化管理人員的日常養護管理。

      3.1 選擇適合高海拔寒冷地區苗木種類

      高海拔寒冷地區苗木種類的選擇是苗木養護的關鍵,以香格里拉為例,當地的種子植物種類達2267種,這些植物多以喜溫耐寒特性為主,考慮到香格里拉地形多為高原、盆地、山谷區域,因此苗木的選擇上多數是松科、樺木科、槭樹科等樹木類型[3]。因為香格里拉區域較為寒冷,常年雪山環繞,但是水量充足,因此苗木選擇中不必過多考慮苗木的耐旱性。

      3.2 遵循苗木的生長規律

      香格里拉的山地是呈現垂直地帶變化,因此構成了高山寒帶到河谷亞熱帶的垂直氣候,其晝夜溫差較大。園林綠化苗木養護可采取順應苗木生長規律的養護方法,根據苗木種類對地質海拔以及氣候的適應能力,進行苗木的澆水、翻土以及病蟲害治理[4]。此外,礙于香格里拉地形區域的復雜,苗木種植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在一些地皮地帶,可以種植草皮或者灌木進行搭配,避免雨水沖擊造成的水土流失。

      3.3 注重苗木修養期和春萌期的養護管理

      苗木修養期的養護管理對其今后的生長至關重要,一般而言,一旦進入冬季高海拔寒冷地區,氣溫會驟然降低,很多苗木都進入休眠期。這時候,苗木的新陳代謝功能也會隨之降低。該時間段,苗木養護尤為重要,但具體的養護方法還需要根據苗木所屬科目進行養護管理。比如一些喬木樹種像雪松、冷杉、小葉女貞、石楠、黃連木這類型的喬木,則需要進行病蟲害的藥物預防,噴灑一些病蟲害預防藥劑。對于一些灌木樹種而言,比如云南杜鵑、塔柏、大葉黃楊、映山紅等樹木,除了病蟲害防治之外,可采取一些保暖措施。

      春萌期一般是苗木生長發芽的關鍵時期,該時間段一般進行苗木松土、澆水、施肥等養護措施,一來加快苗木的發芽速度,二來給高海拔寒冷地區的苗木補充充足的營養,增強苗木的內部抵抗力。除此之外,春萌期也是苗木移栽的最佳時期,對于香格里拉這樣的高海拔寒冷地區而言,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所移栽的苗木,必定會有因環境適應力不足,進而呈現的枯死現象。此時苗木養護人員可以進行苗木樹種的移栽。通常情況下,午后為最佳苗木移栽時間,而且成活率較高。

      4 結語

      園林綠化工程當中種植的苗木多數是觀賞性植物,但是苗木養護管理卻屬于一個長期性的工程。海拔寒冷地區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與苗木養護較之于平常地區的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更加復雜。此外,高海拔寒冷地區因為地理位置和天氣因素的干擾,在進行園林綠化施工中所遇到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

      參考文獻:

      [1]王玉玲.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中苗木栽植相關管理技術的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4(27):26~27.

      [2]劉有新,羅小琴.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質量管理淺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0,26(6):55~57.

      [3]胡銀生.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中的苗木栽培管理分析[J].科技展望,2014(18):29~29.

      漢城湖公園范文第2篇

      1、臨潼景點:兵馬俑、秦始皇墓、驪山、華清池等。

      2、曲江景點: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寒窯遺址公園、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曲江遺址公園等。

      3、環山景點:翠華山、清華山、南五臺、高冠瀑布、湯峪溫泉、王順山、朱雀森林公園、太平森林公園、樓觀臺等。

      4、東、北方向景點:玉華宮、藥王山、華山、壺口瀑布、寶塔山、楊家嶺、棗園、紅石峽、沙湖等。

      5、市區景點:開元廣場、漢城湖、鐘樓、鼓樓、興慶公園、碑林、書院門、大明宮、阿房宮、明城墻等。

      6、漢中景點:南湖、石門水庫、褒河棧道、張良廟、定軍山、武侯墓等。

      漢城湖公園范文第3篇

      武漢是中國七大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會, 華中地區最大的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交匯, 將武漢市區一分為三, 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鼎立的格局, 因唐朝大詩人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又有“江城”的美名。武漢還是全國內陸湖最多的城市,水資源非常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

      二、武漢濱水與旅游發展狀況分析

      1.武漢江灘的景觀規劃現狀與發展

      武漢江河縱橫, 河港交織且湖泊星布, 以長江為干構成龐大的水網, 奠定了武漢獨特厚重的水文化基調。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借助山水相映的自然生態, 在城市建設中努力彰顯濱水城市、山水園林城市的自然神態。未來五年,武漢市將進一步彰顯城市濱江濱湖的生態特色,重視山、水、城和人的融合,努力把武漢構建成國際型城市功能的現代化生態旅游城市。

      在城市儲備地塊南岸嘴區域,背倚龜山、面臨長江的洗馬長街地塊,要開發以明清風格融入湖北居民特色的建筑形式,打造―個獨具文化特色、商業文化休閑主導的功能復合街區。

      2.武漢濱水旅游現狀與發展

      除傳統的觀光型旅游產品外,近些年來,武漢的商務會展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生態旅游、專項旅游等新興旅游產品也得到了較大發展。武漢濱水旅游如武漢江灘,江灘景點面積相當大,是上海江灘面積的數倍。東湖是武漢旅游的另一個重點,的“東湖暫讓西湖好,今后定比西湖強”讓東湖增色不少。東湖面積是西湖的六倍,東湖風景區是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由郭鄭湖、水果湖、喻家湖、湯湖、牛巢湖五個湖泊組成,總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鐘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而黃鶴樓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武漢華僑城文化旅游項目落戶東湖風景區,包括歡樂谷主題公園、獨立水公園、開放式都市娛樂休閑區,可望2011年10月建成營業。該項目建成后將結束武漢無大型主題公園的歷史。

      三、武漢濱水旅游發展的戰略措施

      1.資源開發,資源整合

      十一五期間,武漢市的旅游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同時,旅游資源的整合也初見成效。城市圈內洪湖、黃蓋湖、斧頭湖、梁子湖、湯遜湖、東湖、網湖等二十個重要湖泊和王英水庫、富水水庫、道觀河水庫等十六個重點水庫,是武漢城市圈獨有的特色生態資源,是城市圈的“生態之腎”,進行重點保護與治理。嚴格控制湖泊濕地周邊的工礦企業及房地產開發;加強環湖生態帶建設,充分利用濕地、自然岸坡以及水生生物種群的自然凈化功能,實現湖泊水生生態系統功能的自然恢復。

      按照“以水為載體,打造東方威尼斯”的戰略構想,以建成全國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湖泊旅游休閑精品名牌為目標,在武漢東湖規劃建設具有東方特色的主體旅游城市、大型主體公園、國內一流的濕地公園和立體旅游交通網絡,使東湖成為具有休閑、觀光、娛樂、度假、節慶、展覽等多功能水上藝術文化休閑名城,并以此帶動武漢江灘旅游、咸寧溫泉旅游、道觀河水庫、木蘭湖景區等水利旅游產業的發展。開發水體旅游資源,打造水體旅游產品。對水體進行細致的立體分層,然后按照不同層次分別設計不同的游樂方式,最終形成以水為依托和核心,包括水下、水面、水空整體縱向結構,水心、水灘、水岸、濱水區整體橫向結構在內的全方位的水體休憩游樂空間。

      2.完善配套設施,改善發展環境

      改善和發展旅游配套設施和環境。武漢地區的夏日是十分炎熱的,這時濱江水畔游玩也是一個消暑的好去處,因此在靠近江畔的地方適當地設計小面積的平臺,便會成為市民消暑降溫的一個好去處。在這個狹長的景觀帶上,人們很容易感覺到視覺的疲勞,因此景觀的設計不能過于單一,要設計成多樣化的景觀小品,設計一個小型活動廣場可以為市民提供一個聚會、跳舞或者表演的休閑娛樂空間。小型的噴水設計不但可以調節周邊環境的微氣候同時還能活躍區域的景觀氣氛。老年人活動健身的場所和兒童的健身娛樂場所的設計也是很好的健身娛樂設施。這些旅游配套設施的建成對改善城市旅游發展環境,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競爭力和吸引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結語

      漢城湖公園范文第4篇

      一、主要進展情況

      (一)圍繞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推進五個一體化建設

      主動融入武漢城市圈“兩型”改革試驗,建立與周邊八市的合作機制,共同推進五個一體化建設。

      在基礎設施一體化方面,“承東啟西、接南納北”的高速公路骨架網絡基本形成,武漢至孝感、武漢經鄂州至黃石、武漢至咸寧、武漢至黃岡四條城際鐵路加快建設,正籌劃與鄂州市聯手開通光谷至葛店開發區的城市公交線路,武漢新港“以港興城、港城互動”成效顯現,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速推進。

      在產業布局一體化方面,探索建立了總部在武漢、基地在周邊,研發在武漢、產業在周邊,營銷在武漢、產品在周邊,注冊在武漢、生產在周邊等“產業互動模式”,與孝感、黃岡、潛江等市在汽車、化工、紡織、臨空經濟等多個產業上進行有序流動與雙向轉移。

      在區域市場一體化方面,積極推進以產權市場、票據市場等為特征的華中地區金融中心建設,漢口銀行在鄂州市設立分行,武漢大型商貿企業加快向圈內城市發展,城市圈農產品直通武漢超市,完善圈域農村市場網絡,構建連鎖經營市場體系。

      在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武漢三級醫療機構與周邊八市開展“雙向轉診和院際會診”,建立“一對一”對口協作機制,開通武漢城市圈圖書館聯盟網站,啟動武漢城市圈通信一體化改革。

      在環境保護一體化方面,探索跨區域水生態修復與保護機制,建立梁子湖等跨流域和跨地市的環境協調機制,建立綜合性危險廢物處理中心,設立廢棄電器和電子產品集中處理場,建設區域性汽車拆解中心,加強城市圈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共建共享。

      (二)圍繞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循環經濟理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向國家爭取獲批了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施“3551”人才計劃,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1000多人。啟動了光訊科技等20多家股權激勵試點。出臺了涉及信用體系建立、信用貸款、擔保補貼等5項科技金融創新配套政策,實施了新興產業工作組計劃。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制定了8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提升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鋼鐵、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的競爭力。對全市122家化工企業實施了整體搬遷改造,大部分在城市圈內相對集中轉移,一部分集中在武漢化學工業區改造升級,加強與相關產業的配套。

      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發揮武漢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建設現代物流樞紐城市。投資300多億元實施漢正街整體搬遷改造,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區建設加快推進。實施資本特區建設,制定相關政策支持發展金融、物流、會展、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

      (三)圍繞資源高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依托青山區、東西湖區、陽邏開發區等國家、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積極探索企業、產業、園區、社會四個層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循環經濟模式。

      青山區基本形成了以鋼鐵、石化、環保等主導產業為基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武鋼采用先進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技術,年回收高爐煤氣34億標準立方米,年發電18.3億度。陽邏開發區實施了粉煤灰、脫硫石膏、余熱、循環水等綜合利用工程,年利用粉煤灰80萬噸,利用率達到97%以上。東西湖區建立了以都市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14個循環經濟示范點。

      突破行政區劃,規劃建設青—陽—鄂大循環經濟示范區,設立了循環經濟發展引導專項資金,爭取獲批籌建循環經濟產業投資基金,創辦了武漢循環經濟發展研究院和實驗室等,為循環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支撐環境。

      (四)圍繞濱江濱湖特色,重點推進城市生態環境建設

      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承載力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努力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快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綠色發展模式。

      實施“碧水工程”。組建了武漢水資源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點支持我市重大水環境項目。武昌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總體方案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工程涵蓋東湖水系6個主要湖泊和5個子湖,該項目的啟動工程東沙連通工程順利完工。漢陽六湖連通工程全線貫通,漢口七湖連通工程順利推進。建成19座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2%。“清水入湖”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心城區40個湖泊基本實現截污,16個湖泊水質提檔升級,初步扭轉我市湖泊水質惡化趨勢。我市成為全國唯一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雙試點”城市。

      實施“藍天工程”。連續3年實施“清潔空氣工程”,基本完成禁燃區鍋爐改燃,實施機動車環保分類管理,開展建筑工地揚塵綜合整治,城區空氣質量有所好轉。率先啟動了國家電動汽車示范工程,共投放500臺混合動力電動公交車,運營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漢城湖公園范文第5篇

      [關鍵詞]楚文化 荊州 旅游資源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

      一、引言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是指由襄陽、荊州、宜昌、十堰、荊門、隨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農架林區8個市(州、林區)組成的生態文化旅游區域。荊州位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東南部,地處“兩湖平原” (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腹地,東臨武漢,南接湖南岳陽,西鄰宜昌、“長江三峽”,北靠荊門、襄陽,是一個天然的旅游集散地。荊州作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古就有文化之邦的美譽。

      目前,荊州盡管把楚文化、三國文化、水文化作為旅游開發的主題,但從整體來看,荊州文化旅游尚處于后發位置,只有集中精力,突出重點,方能后發制勝。因此,非常有必要結合荊州自身實際和圈內外旅游發展整體態勢,對荊州文化旅游的主題形象進行更加準確的定位。本文站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視角下,試分析“楚文化”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

      二、荊州楚文化旅游資源概述

      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近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顯示,紀南城是春秋末年至戰國晚期的楚國都城,先后有20位楚王在此建都,歷時441年,也是楚國繁榮和鼎盛時期的首都。在荊州城區,楚文化遺產主要有紀南城遺址、熊家冢楚墓、荊州博物館、海子湖、江瀆宮、八嶺山楚墓群、孫叔敖墓、樊姬冢;在石首,主要有石首市博物館、范蠡墓等;在監利,主要有程集古鎮、伍子胥故里。此外,除著名的熊家冢楚墓外,還有一大批楚人墓葬正在發現和考古發掘,如雨臺山楚墓、九店楚墓、天星觀楚墓、馬山一號楚墓、包山楚墓、郭店一號楚墓等。

      1. 紀南城遺址公園

      楚紀南故城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其城址位于今荊州城區5公里處,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陸交通便利。楚紀南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城,是楚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創造了聞名中外的長江流域楚文化。城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城墻周長15.5公里,為夯土筑成,堅實牢固。城內宮殿遺址遍布,附近還有紡織、冶煉等作坊及商業區遺址。1961年,國務院公布紀南城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楚紀南故城現已經列為旅游開發項目,整個項目的策劃與規劃由國家文物局指定的專門機構創意與編制,目標是建成國內最大的考古型遺址公園。

      2.楚文化主題公園項目

      楚文化主題公園,作為紀南城遺址公園的配套組合項目,選址在楚紀南城遺址公園東側800米處,規劃面積為2平方公里陸地和1平方公里水域。該項目是荊州“十一五”規劃的重點項目――荊州市海子湖旅游區(楚文化主題公園、旅游休閑配套區、荊楚人家民俗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這個重新修建的歷史區域將以再現楚紀南城建筑精華為主,包括城門、城堡、城墻、宮殿、牌坊、街市、旅館、餐館、港口、商業區、作坊區、軍事區等設施。整個園區運行模式,將是由穿著楚國時代服飾的工作人員、演員和手藝人給游客現場表演生活、藝術的旅游社區。同時,開發多種互動項目供游人體驗式旅游。

      3. 熊家冢楚墓

      “北有兵馬俑,南有熊家冢”。熊家冢楚墓位于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東南距紀南故城約26公里、距荊州城約34公里。據《江陵地名志》記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川店~馬山古墓群”中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代表性最強的大型墓地之一。該墓規模宏大,學者猜測墓主人是一位在楚國歷史上具有較大影響的楚王。2005年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對熊家家墓地車馬坑和部分陪葬坑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省市文物部門多次勘探,熊家冢陵園由主冢(即熊家冢)、陪葬冢、車馬坑、排葬坑、壕溝等組成,整個墓地的排列規整有序,遍布西山崗,屬罕見的特大型楚墓。該墓發掘將會在海內外產生轟動性影響,全面激活荊州旅游市場。

      4.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占地4.8萬平方米,是一座集陳列展覽、文物保護、田野考古、文物收藏和科學研究于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盛譽。博物館現藏文物13萬余件,其中有堪稱舉世之最的戰國絲綢;有全國館藏數量最多、最精的戰國秦漢漆器;有堪與馬王堆漢墓女尸相比肩的西漢古尸;以及在楚樂宮進行的《荊鳳楚韻》楚樂舞主題表演等。

      三、從荊州自有旅游資源看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

      華中師范大學旅游景觀設計院在其主持的課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荊州發展規劃(2009-2020)》中,根據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對荊州市重點資源進行了賦分評價并列分等級,從質量上來分析荊州文化遺產的存量,結果顯示:

      荊州人文景觀中等級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資源,主要集中在楚文化、三國文化和水文化旅游資源。尤其是楚文化,其歷史科學價值和珍貴程度顯然是其他文化資源所無法比擬的。楚文化旅游資源占據荊州旅游資源最高等級五級共四項中的三項。從總體上看,楚文化旅游資源以遺址遺跡為主,三國文化旅游資源除少量遺址遺跡外,大多與三國故事和傳說緊密相連。

      1.三國文化旅游優勢不明顯

      荊州是三國時期魏、蜀、吳相爭的焦點,歷史上關羽曾領兵鎮守此地27年。據相關統計數字顯示,三國時三家在荊州會兵時留下的文化影響力并不是一樣重,而是側重于劉備集團。

      (1)全國范圍上,從線路的劃分和游客在線路的選擇來看,湖北的三國文化旅游不占優勢。

      目前全國的三國文化旅游目的地劃分為以下四個:一是旅游目的地主要在四川、陜西和甘肅的“蜀漢”線路群;二是旅游目的地主要在河南、河北、安徽、山東的“曹魏”線路群;三是旅游目的地在江蘇、江西和浙江的“東吳”或“孫吳”線路群;四是主要旅游目的地在湖北的線路群。

      (2)湖北范圍內,荊州的三國旅游資源也不是很突出。

      襄陽開發了“古隆中”旅游景點;成功申報了“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主打“諸葛亮文化”,并且通過舉辦諸葛亮文化節,進一步挖掘諸葛亮文化資源,打響諸葛亮文化品牌,提升襄陽文化軟實力。此前,原襄樊市先后在1993年、2001年、2002年、2010年舉辦了四屆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并在2007年舉辦了“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慶典活動。

      宜昌有大量三國文化遺存, 僅以與關公生前死后有關的遺存而論, 其下轄的當陽縣即有古麥城、周倉墓、關陵、關公顯圣處、顯烈祠、跑馬堤、揚旗崖等60 余處之多。

      荊門是三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三國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撐點之一。荊門三國旅游資源包括古長坂、荊襄古道、掇刀石、馬良山、關公廟遺址、東吳連發弩機等。

      2. 紅色旅游競爭力弱

      荊州的紅色經典旅游區有兩個,即湘鄂西革命舊址――洪湖瞿家灣和監利周老嘴鎮。雖然,“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瞿家灣、周老咀等革命舊址已列入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與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的洪湖濕地生態旅游風景區相比,洪湖的紅色旅游資源明顯遜色不少。

      同時,紅色旅游在湖北本省也有不少優秀的經典線路,但荊州開發紅色旅游受資源和本身旅游業落后等限制,如景點少而散,開發滯后等,不能形成規模優勢,競爭力弱。

      3. 水文化開發落后,無法形成規模

      荊州的水文化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洪湖濕地生態旅游區、石首天鵝洲濕地生態旅游區、松滋水旅游區等,江陵南星洲長江文化園、荊州萬壽寶塔文化園、荊江大堤、荊江分洪工程南北閘區等也是荊州水文化的載體。

      荊州水文化旅游資源不同程度地存在散、小的問題。缺乏統一的串聯和包裝,旅游產品老化,突出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優勢不夠,缺乏足夠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品位。更由于資金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水文化資源開發嚴重滯后,與周圍城市的水文化資源相比明顯落后,無法形成規模而缺乏吸引力。如,與長江三峽這一位于湖北境內的水文化旅游著名景區相比,荊州發展水文化旅游,無論是在基礎的物質資源上還是知名度上,都不存在優勢。

      四、從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看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

      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戰略決策中,對旅游業發展提出的目標是,以“一江兩山”為龍頭,以長江三峽觀光度假旅游區、武當山文化遺產旅游區、神農架原始生態旅游區、清江土苗族民俗風情旅游區、楚文化及三國文化旅游區、大洪山歷史文化旅游區六大核心旅游區為支撐,把鄂西打造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從該旅游發展目標中顯而易見,荊州的比較優勢就是大力開發楚文化。只有把旅游發展定位于大力開發楚文化,荊州才算是找準了旅游業發展的坐標。

      1. 開發楚文化旅游相對于鄂西北的優勢

      相對于襄陽、十堰、神農架和隨州這四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的城市而言,荊州發展楚文化旅游有兩大優勢,一是荊州的楚文化旅游資源多,且知名度高,二是荊州旅游業處于剛起步階段,可塑性強。襄陽、十堰、神農架和隨州等地的楚文化旅游發展受自身資源限制,大都走的是山水風光旅游路線。荊州旅游起步晚,給荊州旅游業發展帶來了一定困擾,同時,也使荊州在發展楚文化主題旅游上具有了可以大刀闊斧開發的可能。其他幾個地區的文化旅游(諸葛亮文化、道教文化、神農炎帝文化等)經過多年的開發已各具特色,開發楚文化主題旅游會對已形成規模的原有旅游資源造成沖擊。

      2. 開發楚文化旅游相對于鄂西南的優勢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為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南接湖南,西北毗鄰重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使恩施自治州形成了人類起源文化、古老巴楚文化、民族制度文化、民族風情文化、革命紅色文化、現代文明文化等多元文化類型。宜昌市憑借其瑰麗秀美的自然山水、奇特壯觀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的生物景觀和蔚為大觀的現代工程,現已形成多條旅游“精品線”、“特色線”,最具賣點的要數“長江三峽、三峽工程和屈原故里”三大世界級品牌。荊門的文化資源主要有屈家嶺文化、荊門楚文化、象山文化、明顯陵文化和名人文化。荊門楚文化主要位于境內鐘祥市。鐘祥曾經是楚國陪都,楚國在此開展一些重大政治、軍事和文化活動。相較于荊門楚文化,荊州是楚國全盛時期的都城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區域,境內共有11處17個楚文化旅游資源點,有封土堆的大型古墓葬1000多座,20代楚王的墓葬就在此列。荊州就像是一部記錄楚文化發展變遷的活的史書。

      3 .開發楚文化旅游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的聯動優勢

      從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總體上看,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等著名景區大都位于西部,地處東南部的荊州雖擁有世界級楚文化旅游資源,但目前尚缺乏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旅游產品。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不僅可以彌補東南部缺乏品牌旅游產品的不足,還可以帶動圈內城市――荊門、襄陽與宜昌的楚文化資源開發,并與武漢城市圈對接,形成聯動效應,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流、市場共建、信息互通、文化互融、節慶互動、利益共享。

      五、結論

      上述以荊州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為出發點,通過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后,不難得出:荊州旅游業發展,應該而且非常有必要把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放在主體地位,突出“楚國故都”主題,深挖楚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楚文化旅游精品,方能實現以質取勝,實現荊州市“十二五”時期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點和文化中心,打造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韓晏清. 荊州與三國文化[J]. 決策與信息,2005,3

      [2] 許可振,馬哲軍.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概覽[M] . 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10

      [3] 譚白英. 楚文化與湖北旅游業發展[J]. 江漢論壇,2003,2

      4] 李春明. 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J]. 世紀行,2008,10

      相關期刊更多

      武漢文史資料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政協武漢市委員會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旅游職業學院

      氣象科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江蘇省氣象局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亚洲理论片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av无码不卡|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亚洲成av人片在线看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A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看片无码电影|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图图资源网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456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影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