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下孩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最近我上了一堂關于房貸問題的數學課.課前,我作了充分準備,本著“數學與生活相融合”的理念,我創設了一些數學情境和學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理財問題.
假定全班同學每人有10萬人民幣,在一年的時間內用這筆錢做個理財投資,應該如何科學投資呢?我要求同學們回家后,和父母好好討論討論,請家長也給些投資建議,然后我們在課上交流.
課上,我剛一“拋磚”,同學們就滔滔不絕,課堂上的氣氛非常活躍.
“如果我有10萬元,我會將它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在風險較大的股票上,一部分可以投一些房產,還有一部分是留著做本錢.”
“你為何要分成三部分?”
“這樣投資的好處就是能伸展能收縮,靈活應付.投資越大,意味著風險越大,有時候得要為自己留一條后路.”
班長薛亮的發言博得了同學的陣陣掌聲.
性格沉穩但又不乏靈氣的吳巖蘇說:“我會用這10萬元開一家小超市.我的選址并不在鬧市區,而是在我們家小區附近.我將想法告訴了爸爸,爸爸非常贊成我的想法.還說,要是媽媽下崗了,就按照我說的辦.我們家小區是新建的,附近還真沒有像樣的超市呢!”對于吳巖蘇的想法,我很欣賞,他的投資理財計劃非常實用,是結合小區周邊的具體實際制訂的.我跟同學表達了我的想法.他的回答,也得到了同學們的掌聲.
同學們的投資方向遠遠不止在貨幣的使用本身,不僅有基金和股市這些常規投資,還有的將投資投向茅臺酒市場、原料加工市場等市場投資,同學們的思考也十分深入.
還有誰要發言的呢?
這時,平時不愛發言的小杰今天突然也積極起來了,他將手舉得很高.“小杰,你是怎么考慮這個問題的?”我微笑著對他說.
“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把10萬塊錢分成10個1萬,然后都存定期一年的存款.”小杰用響亮的嗓門宣布他的投資計劃.他的話剛說完,教室里就爆發出一陣哄笑.在同學們看來,這是什么投資理財?真是太搞笑了.我也納悶,這孩子究竟怎么回事?一定是回家沒和父母好好商量.當然,沒商量也就罷了,為何還在課堂上搞這樣的“幽默”?見這陣勢,小杰的臉突然紅了,嘟嚷了一句:“我爸爸就是這么告訴我的.”我一時還真不知道怎么說,想發火但又忍住了.這樣的理財計劃,是小杰故意惡搞,還是真的是他和爸爸商量的結果呢?我示意同學們靜下來,我說,“同學們,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樣的理財計劃是否可取.”
同學們討論很激勵,最后得出結論,小杰的理財其實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樣的理財最大的特點就是無風險,能夠保本.
下課后,我找小杰的班主任了解了小杰家庭的大概情況.小杰來自農村,小杰的爸爸是個本份的老實人,文化水平不高,對于理財確實不太清楚.小杰中學前一直隨父母生活在農村,確實好多方面和在城里長大的孩子有些差距.我松了口氣,慶幸我選擇了尊重,沒有責備小杰的想法.小杰的理財計劃確實也符合農村的生活實際.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倡導一種參與、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看來,要真正做到這些,還真的需要教師多分析學情,多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行.我們的學校雖然地處城市,但班上還有個別來自農村的孩子,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和利用他們的生活資源,形成學習“知識鏈”,一定能激活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卻忽略了這一點.我突然又意識到,像小杰這樣的農村孩子,本身性格就膽小慎微,面對同學們的嘲笑聲,心里一定覺得很委屈,或許還有些自卑.我需要在課堂上幫助小杰消除這種不應有的自卑心理.
第二天的數學課上,講到怎么用正余弦定理測量小河的寬度.我突然靈機一動,“同學們,我們班大多數同學在城市長大,對農村情況不太了解.在鄉下,測量像這樣的小河時,有的孩子會直接跳下河,拉根長皮尺,游到河對岸就量出了小河的寬度.”同學們津津有味地聽我講.
“你們知道嗎,老師也在鄉下長大的,鄉下孩子的樂趣可能大家都沒見識過,河上溜冰,挖地洞烤山芋,吃野果……”我偷偷瞄了一眼小杰,可愛的臉上充滿了得意的笑容,老師講到他心坎上了.
“這樣吧,咱們下次社會實踐就去鄉下,讓大家見識下鄉下孩子的快樂.”同學們聽我一宣揚鄉下有那么多他們沒見識過的事,一個個蠢蠢欲動.我偷偷瞄下小杰,小杰非常興奮,激動地補充著一些鄉下趣事.
我趕緊“趁熱打鐵”:“咱們班有哪些同學是幸福地在鄉下長大的?”
師:請同學們將圖畫和詩句聯系起來閱讀思考,說說鄉下孩子愛玩、愛做些什么?
生:鄉下孩子愛勞動。你們看,那小女孩挖野菜,挖了滿滿一籃子。
生:她挖的野菜又多又好,小豬特別愛吃,小豬肚皮都撐圓了。
師:鄉下孩子真能干。(板書:挖野菜)
生:鄉下花草多,蝴蝶多,鄉下孩子特別喜歡捉蝴蝶。
生:蝴蝶也喜歡跟他們玩,那女孩頭上還有三只花蝴蝶在飛呢。
生:他們捉蝴蝶玩,還編織美麗的故事呢!
師:鄉下孩子真聰明。(板書:捉蝴蝶)
生:我覺得他們最愛玩的是:逮小魚,喂貓咪。
師:他們玩得真快樂。(板書逮小魚)
生:你看,一條小魚跳出水面,一只小花貓張著嘴巴跑過來,可饞了!
生:我真想去逮小魚。
師:逮小魚讓你心動了,能讀出逮小魚的快樂嗎?大家放聲練一練。(生練讀、展示)
生:“逮”字讀得有味兒,我好像聽到了貓咪的叫聲。
師:“逮小魚”讀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趣。我們真想去鄉下玩一玩呢!
【評析】 圖文對照,從觀察插圖入手,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激活生活畫面,賦予文字以靈性,讓心與文交互融通,體驗“捉蝴蝶”“挖野菜”“逮小魚”等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感悟詩情畫意。
【片段二】 演誦結合,品味童年趣事
師:請同學們選一件文中的事,邊誦詩,邊演練。(先四人組合,互演互評;再在班級展示,群體評議)
生:我演誦“挖野菜”。(展示演誦)
生:他“挖野菜”的“挖”做得很形象,“誦”得也有情感。
生:她右手使鏟,左手拈,動作靈活,演得真像。
生:她“撐”字讀得形象,好像看到小豬“撐”圓了肚皮。
生:我覺得喂小豬動作有點像喂小雞,喂小豬要邊喚邊喂,讓它搶著吃。
師:演得好,評得也好,我們大家一起來演誦。
生:我來演“捉蝴蝶”。(邊誦、邊演)
生:他的腳步輕輕,“捉”的動作機靈。
生:“捉”字朗誦得好,演得也像。
生:他有愛心,兩手慢慢合攏,生怕傷害蝴蝶。
生:編織故事,在腦門上比劃,看出動腦筋,但“美麗”沒有演示出來。
師:這是一個難題,研究一下,該怎么展示呢?
生:我覺得故事的“美麗”可以用誦讀的語氣、情感表示。
生:我認為可以用喜悅的眼神、手勢表示美麗的故事。
生:還可以用笑容、目光,讓人感受故事一定美。
【評析】 “演誦”詩句,把誦讀與演練結合起來,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詩文的習練。一個“挖”字誦出豐富的內涵,感受女孩的心靈手巧;一個“撐”字,凸顯豐富的想象,分享勞動的喜悅;一個“捉”字的細微演繹,觸摸情感脈搏的跳動;尤其是“美麗”如何顯現,同學們天真爛漫的想象,讓人真切地感到“孩子是可敬服的”。
【片段三】 編講故事,放飛童心童趣
師:“捉一只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這多么有趣呀!我們的心也癢癢的,讓我們一道來編織美麗的故事好嗎?
生:(興奮)好!
師:那我們就以詩文中的場景、畫面為內容,選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鄉間趣聞趣事來編織故事。
生:我想編一個“蝴蝶妹妹迷了路”的故事,說的是一只小蝴蝶飛入五彩的花叢,找不到家了。
生:我編的故事是“奶奶的蝴蝶結”,講的是奶奶打的蝴蝶結特別好,引來一群花蝴蝶。
師:贊美奶奶的手藝,故事很有想象力。
生:我想編一個“小魚回娘家”的故事,講外婆家后面的污水塘,水變清了,荷花開了,小魚又回來快樂的游玩了。
生:我講一個 “大肚子母豬”的故事,一頭大母豬生了20頭豬仔,小豬仔唱歌、跳舞真好玩。
師:小朋友們編的故事真好,我也想聽,請大家寫出來,我們開個故事會。
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孩子上小學時,我們的家境并不寬裕,雙方父母都等著接濟。因此,在生活上我們很節儉。可有一天,孩子放下書包面有難色地說:“我想跟你們要點錢。”“要多少?”“100元……可能有點多。”何止是“有點多”?要知道,那時100元錢可是全家半個月的生活費!孩子為何會“斗膽”地提出跟我們要錢呢?原來,孩子班上有一個同學得了白血病,父母雙雙下崗,沒錢治療,學校開展“獻愛心”活動,孩子出于純真的愛心,希望多捐。對于孩子的這一合理要求我們沒有拒絕,毫不猶豫地將錢放到了孩子的手上。當然。我們得為此付出過一個月苦日子的代價。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我曾希望孩子能夠繼承“父業”,舞文弄墨,有朝一日能夠閃亮登場。我給孩子買來許多諸如《寫作大全》、《文學辭典》、《作家逸聞》之類的書籍,當然還準備了一大疊稿紙。孩子在我的“鼓動”之下,也曾顯露“雄心壯志”:“工具書”讀了不少,稿紙也用掉了許多。可不多久,孩子突然“轉向”,對自然科學感興趣,而將我叫他讀的書棄之一邊了。不過,我發現這一“敵情”,并沒有感到什么意外,更沒有責怪孩子的“辜負”期望,我欣然尊重他的選擇。于是,我和孩子逛書店。我選的是名著之類,孩子選的卻是自然科學方面的書,對此我并不因此覺得有什么不妥和不愉快。我和孩子各得其愛,各享其樂。
虛心接受孩子的批評。在我們家常常會“沒大沒小”,雖然沒有像老外那樣父母子女之間直呼其名,不過我們相互間開展批評倒是“家常便飯”。那天,我在看一本小說時看得入了迷,一直到了深夜,還沒有想睡覺的感覺。當孩子起來小便時,看到我床頭的燈還亮著,便嚴肅地提醒我說:“爸,幾點啦,該睡覺了!”我看了看手表,流露出一種無法抑制的感激和愉快,連聲對孩子說:“對對對,我知道了。”說完便很乖地上床睡覺了。又有一次。我們全家去參加一個家庭聚會,我一高興起來,便和老朋友斗起了酒。孩子連忙跑過來,附在我的耳邊說:“爸,請你注意身體,少喝點!”我微笑著點了點頭。于是,抱歉地對老朋友說:“對不起,我們家還有‘領導’在管著我哩,因為我們有約在先。”我雖然在老朋友面前“不戰而敗”,卻也并不感到有多難堪。
用心保護孩子的自尊。我們不會拿孩子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以此滅孩子的“威風”,我們不會對孩子惡言惡語,不會用“傻瓜”、“沒用的東西”、“廢物”、“你真是讓我傷透腦筋了”之類的話來責罵孩子,更不會用拳腳來施之以“鎮壓”。我們雖然也十分關心孩子的學習,不過我們通常不是關注孩子的分數,更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能力的鍛煉和學習方法的提高,更關心的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每次考試后,我們通常不會問孩子:“你今天考試怎么樣?”“與第一名相差多少分?”而是問孩子:“這次與上次相比有哪些進步?有什么新的經驗和體會?”即使孩子真的考“砸”了,我們也不會對孩子生悶氣,不會用“非常語言”來刺激孩子,而是會說:“多大事啊,沒有關系!”同時會和孩子一起來分析失利的原因,幫助尋找克服的方法,以不斷增強孩子戰勝困難、承受挫折的信心和勇氣。
不去干涉孩子的隱私。羅曼?羅蘭說:“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葬記憶的小島,永不向人打開。”馬克?吐溫也說過:“每個人像一輪明月,他呈現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從來不給別人看到。”這座埋葬記憶的小島和月亮上黑暗的一面,就是隱私世界。對于孩子同樣是如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應注意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們不會強求孩子回答不便回答的問題,不會克格勃般地偷偷審讀孩子的日記,不會如I臨大敵地檢查孩子的來往信件,當然孩子也不必在電腦上寫文章時設置密碼,因為孩子相信我們未經他的允許是不會做他“所不欲”的事情。當然,我們也會注意引導孩子將心中困擾的問題向自己所信任的人傾訴。以求得到他人的幫助。我們之所以要這樣做,為的是給孩子營造一片自己的小天地,給予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間,讓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長。
客車,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見過,也見過它。他只能在路上跑,不能在天上飛,不能在海里游。我想:海峽兩岸的同胞們不能相見,非常可憐,可有人會說,不是可以坐船嗎?我知道可以坐船,可是船票很貴,但有些人也會暈船,于是我想設計一輛海峽客車……
一天,我看見一輛海峽客車擺在了我的眼前。它外表的顏色是藍色的圖案是一張大陸地圖和臺灣地圖。它的車窗是鋼化玻璃加防彈玻璃,十分堅硬。它有一根吸氣管和一根排氣管,吸氣管是吸收二氧化碳的,排氣管可以吐出人們所需的氧氣。燃料是日常生活中的垃圾,這樣既環保,又方便。如果車臟了,客車還有自動清潔系統,很快就能讓客車變干凈。車里面的座位還有自動按摩系統,勞累的人一坐上去就非常舒服。車上還有電視機、空調、食物、水、暖氣……反正普通客車上有的,他都有。為了讓海峽客車能飛上天空,上面還有翅膀和火箭推進系統,垃圾燃料不足時,不但可以用太陽能吸取太陽光,還可以用翅膀飛行。車上還有螺旋槳,為了讓乘客在海底呼吸,就在坐位上架了呼吸器、氧氣瓶,在車外安裝了屏蔽系統,這可以讓車外面多一個堅固的透明泡泡。如果遇到了海底的不明生物的話,可以開啟客車的微電腦,讓微電腦提供不明生物的名稱、安全性、危險性等等。如果遇到了海底猛獸,客車會自動開啟隱形功能,讓海底猛獸看不見我們,我們就能趁著個時候遠離海底猛獸,讓乘客遠離危險。
“起床了!”
這原來是一場夢啊!如果是真的,那海峽兩岸的同胞們見面就很方便了。為了這個目標,我一定要努力!
廷都小學六年級:譙智文
記得我任教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語文,他們認識的字非常有限,我根據低年級學生愛年歷卡通片愛聽故事的特點,鼓勵學生課外看動畫故事片、兒童講故事節目。利用每天下午第一節課前的自由處理時間給學生講《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課外書中的故事、看課外故事錄像。故事片那生動的畫面,我那娓娓動聽的話語,故事中那曲折的情節都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然后我告訴學生,這些故事書里都有,等你們學會了拼音,認識了更多的漢字,我們就可以自己去讀,自己去看書,書中會告訴你無窮無盡有趣的故事。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讀課外書的欲望,誘發了學生學習拼音,認識漢字的興趣。
當學生有了強烈的讀書欲望,我在班級中成立圖書角,動員學生將圖書集中起來,以借閱的辦法相互交流傳閱,給每個貢獻書的小朋友一個介紹自己圖書的機會,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到讀書角去找自己喜歡的書讀,出借次數最多的書主人和借閱次數多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獎勵。我靈活運用各種生動的形式來推薦書目,如,舉行故事會、新書介紹周、詩歌朗誦會、結合課堂教學或結合節日、紀念日、班級學校、社會開展的活動等推薦。每天早上回到校,同學們務必交流自己在學校讀書吧讀過的好書。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共享了圖書資源,更進一步激起了相互推薦好書、讀好書的愿望。
這時,我給學生訂閱《同步閱讀》等課外書,利用每天課前的時間,采用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班干部領讀,自由對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教和學的同時增長了知識,陶治了情操,還自覺地搶著背兒歌。這時我安排學生每周背兩首兒歌,根據低年級表現欲望強的特點,每周回家先讓學生自定篇目,自擇方法,記住兒歌,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學生輪流當“小老師”,教大家學兒歌,在這樣自由的氛圍中,學生教得認真,學得投入,對閱讀課外書興趣盎然。
為了學生被激發的興趣能長久保持并最終轉化為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加強對學生閱讀指導。我注意培養學生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的能力,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對于自己所需要的優秀作品,細細品讀,其它內容可采用略讀形式。
當學生有了閱讀的愿望,又學會了拼音,我適時地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讀物,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文化基礎、認知水平、學習實際、年齡和心理特點等因素,我重點引導他們閱讀童話、寓言、兒歌、謎語為主的注音讀物,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逃家小兔》、《我愛我爸爸》、《紅鞋子》、《爺爺一定有辦法》,這些作品淺顯易懂通俗簡短、情節生動,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口味。然后把每周我講、讀故事的時間改成讓學生上臺自己讀,對大膽上臺又讀得好的學生給予表揚。這時學生為了能有上臺讀書的機會,紛紛買來老師推薦的讀物,自己先讀了起來,讀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書中的世界里。
課外閱讀光靠學校里有限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為了真正有效地落實閱讀計劃,我動員家長為孩子課外閱讀給予支持。讓家長明確《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告知家長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怎樣從小培養學生的良好課外閱讀習慣,讓家長認識到課外閱讀是學習語文有益而必要的補充,會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我在每天的家庭作業中布置適量的課外閱讀作業,讓家長當家庭教師,記錄每天閱讀的書名、篇目,并記下每天課外閱讀的時間。每個學生準備一本摘記本,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及時摘錄新認識的字、優美的詞句和一些新知識,以便以后查閱,養成邊讀邊記的好習慣,慢慢地這種讀書習慣成了學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要求父母能夠和孩子一起閱讀,比如每周進行一次,也可以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書,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帶著問題去閱讀,提高閱讀的目的性。對于一些優秀作品,我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發表意見和觀點,以培養孩子的理解力和表達,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低年級小學生都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因此,我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課外閱讀的效果,享受進步和收獲的喜悅,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對課外讀物愛不釋手,閱讀興趣日趨高漲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組織了以下活動:1、課前三分種朗讀。利用課前三分種,讓學生輪流上臺念自己摘抄的優美語段,不僅能增加詞匯的積累,又能促使學生在課外自覺認真地閱讀。2、舉辦朗讀、講故事、讀書知識競賽。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臺賽”,每周評出一位故事大王給予獎勵。“詩歌接力賽”,給勝利的小組每人獎一顆“星”。輪流讓學生談點書中風聞、互通信息,闡述見解,優勝者獎一本書。通過競賽在班里掀起讀書熱潮,引發課外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大量閱讀。3、展覽、表演或游戲。黑板報的一角開設“采花欄”,介紹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家和作品,介紹讀書方法,不定期舉辦班級小報、“小博士知識競賽”、“作家作品知多少”等讀報匯報,閱讀欣賞展覽活動,把課外閱讀推向一個又一個。采用相聲、小品、童話表演,成語接龍等形式寓教于樂,使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得到鞏固。學生書讀得越多,就越會讀書,越喜歡讀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4、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由學生通過自己的課外閱讀與同學們交流自己的心得,學生為表現自己,必定行動起來,積極閱讀并認真總結,這樣既達到訓練閱讀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孩子們相互之間還爭著推薦自己讀過的好書,形成了良好的讀書風氣,從最初的要我讀逐漸地成了我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