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氯氣;教學案例,化學
一、主題內涵
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科學觀念與能力的最關鍵的途徑,也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對科學探究的具體設計力求突出科學素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所喜愛,并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開發。因此,怎樣在化學課堂中更好的處理好“知識點的落實”與“充分運用探究手段”的關系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化學總體教學目標的基本前提。
二 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異。
第一種教法:
1、思考:氯氣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
2、因為問題較空泛,因此學生較難著手討論。對于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少量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充滿氯氣的試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面有無上升。
3、對于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為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么概念,因此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后個別學生通過書上潮濕氯氣漂白實驗的啟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后,推測出結論一一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并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著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后,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馬上通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后,指出氯氣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1一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干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么證明?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干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教師提問:氯氣與水有無反應?如果有反應,可以得出結論一一氯氣可以溶于水。
2、教師指出:我們暫時假設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現在利用現有試劑:鎂條、NaHC03(aq)、AgNO,(aq)、HN0,(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通過實驗驗證你們自己的推測。
3、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并自己通過實驗來驗證。然后將實驗過程記錄在《學生實驗報告》上,填寫內容包括: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后由學生發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并且產生了Cl一和H+,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為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4、教師將紅紙打濕一小部分后放入氯氣中,證明了氯氣是與水發生了反應,并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結合前面的結論,總結出氯水還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沒有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后還是有那么一點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給了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且親自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局限性在于:1、把問題探究過于簡單化、具體化了,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助。第三種教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而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比較有利于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為了趕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內容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一種伴隨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壘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為了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盡快轉變自己的“意識”,雖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要從“施工圖紙”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學設計轉變,要從知識性的備課向發展性的教學設計轉變。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為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管理改為開放式管理,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四 問題的爭議
1、傳統教學是否真的應該擯棄?但傳統教學確實有這么一個優點:課堂知識點容量大,可以緩和化學課課時緊張的特點。
2、新課程改革是否適合于所有學校、所有教師和所有學生,會不會有時由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整體氛圍.探究性的課在時間方面和對學生在課堂上的駕馭方面會比較難掌握,從而影響知識點的落實?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與“知識點落實”兩壘齊美的度?教師引導探究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
主持人: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打開校門,走進社會,拓寬領域,開闊視野,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語文課程資源是極為豐富多彩的。學生自身的直接體驗、經驗以及間接的認識(來自社會生活的各種媒體)也都應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這種資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實,更豐富,更具情境性。下面兩個案例不難看出學生對“動物尾巴”和“蔬菜”的認識是較為豐富、真切的。更為可貴的是,學生在獲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喚,主動的意識和進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比尾巴》教學案例
師:剛才,我們一起到森林里參加了小動物們舉行的“比尾巴”比賽,認識了許多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覺得十分有趣。現在,我們也來舉行一個“動物尾巴介紹會”,請小解說員們準備好自己帶來的有關動物尾巴的資料,誰先上臺向大家介紹你喜歡的動物尾巴的特點?
生:我帶來了一張老虎的圖片,老虎的尾巴長長的,上面還有許多花紋。
師:這位小朋友說得真好!他能用“長”來生動形象地介紹老虎尾巴的特點(板書:長)。大家在介紹時,要向他學習,看誰也能用上本課學到的表示動物尾巴特點的詞,如“短、扁、彎”,還可以發揮想像,用上“好像”這個詞。還有哪位小朋友們想上來向大家介紹一下?
(生爭先恐后地舉手)
師:這么多的小朋友舉手啊!這樣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等一下選派一個代表向全班介紹。
生:四人小組交流。
生:各小組選派代表上臺介紹。發言情況舉例如下:
生a托著小魚缸上臺:這是我養的小金魚,金魚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b舉著圖片上臺:這是我昨晚在電視欄目《動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長頸鹿。我把它畫了下來。它的尾巴又細又長,好像小辮子,又好像一根毛筆。
生c拿著玩具袋鼠上臺: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袋鼠經常把它當作椅子坐。
關鍵詞:任務驅動;搜索引擎;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05-1263-03
"Search Engine" Teaching Case
WEI Juan
(Jiangsu Vocational and aTechnoical College of Finance&Economics,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 "Task-driven" is a student self-learning-based teaching methods,Teachers are responsible for guiding students .In this paper,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search engine "teaching case, the use of" task-driven "teaching to guide students to self-study are set forth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initiative, let the full self-learning, step by step continue to accumulate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learning ability, to achieve "the awareness of students using computers and the capacity" of the educational goals.
Key words: task-driven; search engine; self-study
1 概況及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成為職業學校學生必備的一項技能,計算機教學不再是單純的學科教學,而應該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思想,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計算機學科教育的目標[1]。任務驅動下自主式學習,小組指導式學習,協作式學習經過廣泛檢驗證明是很好的教學方法[2],而如何將這些方法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地應用于具體課堂教學,這一點我一直在思考。
從學生這方面來說,自從學習了網絡之后就對網上游戲、網上聊天很好奇,常常是老師一不留神,他們就大膽越池。曾經有一位學生當著我的面直言:不讓我們上網和打游戲,那上課還有什么意思!――理直氣壯!這或許還說出了許多同學的心聲。但究竟在撥通了網絡連接之后,學生們更喜歡做什么事?我對我校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做了個調查,有一部分學生希望能多學些東西,多數學生還是想利用計算機課“好好玩一玩”。學生要玩的心理我們不能放縱,但是也不能不考慮學生這一心理。一位學生家長這樣分析學生成績好壞:學生學得差不能全怪學生,老師如果教得很無趣,學生自然不會有興趣聽下去。這對于我們計算機課而言,更多地是提醒我們,在網絡課堂中,我們應該怎么設計我們的教學?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學生的想法去上課,但是可以嘗試在學生"喜歡做"與"應該做"之間找到"切點",所以我也在努力尋找這個“切點”。
我對《辦公自動化》這一科目中的“搜索引擎”這一課嘗試了用新的教學方法。我對這一課進行了這樣的設計:課前由學生自己組成學習小組;課堂學習也主要利用教師自己做的課件由學生自學;評價的方式采取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教師充當教學組織者、學習輔助者的角色。
2 教材分析
從教材內容來看,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但從內容結構上看,看似簡單,實際上在教學中如只讓學生單純為掌握知識而教,會使教學顯得空洞,學習的積極性下降。因而在授課的過程中,應注重師生間的互動性和操作性。
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① 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知道現在流行的搜索引擎站點地址有哪些;
② 學會用搜索引擎搜索相關信息內容的網頁及網站。
2) 能力目標:
① 能比較熟練地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資料信息;
②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標:
①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增強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② 體會網絡給我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改變,激發學生熱愛計算機的情感。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 利用搜索引擎進行相關信息內容的查找;
2)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利用搜索引擎快速而又準確地檢索到相關的信息。
5 教學課時
一課時完成。
6 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引導講解法。
7 過程
1) 課前準備
教師對學生:“下一堂課我們學習網上獲取信息,你們的座位可以根據小組來坐,我們要來個比賽,看看哪一個小組找的資料既多又好又實用。”
“好!”學生嘩然。
教師:做課件1(搜索引擎基本知識),課件2(搜索引擎基本技巧)并將其放在教師機上,將屬性設為共享。
2) 教師組織教學,學生明確任務
[教師講解]:在互聯網發展初期,網站相對較少,信息查找比較容易。然而伴隨互聯網爆炸性的發展,普通網絡用戶想找到所需的資料簡直如同大海撈針,這時用以滿足大眾信息檢索需求為目的的專業搜索網站便應運而生了[3]。大家都知道“福爾摩斯”是英國著名的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他是一個大偵探,神通廣大,沒什么事能難倒他。而搜索引擎可以說是因特網上的福爾摩斯。
[布置任務]:請同學們打開網上鄰居中教師機上的“課件1”(搜索引擎基本知識)自學搜索方法,以競賽的方式完成以下任務:利用教師提供的幾個網址,可采用不同的搜索方法搜索以下內容:①請搜索2006年多哈亞運會金牌榜上前三名的國家及各自的金牌數;②請找兩到三個與計算機技術學習相關的網站。比較兩種方法各適用于搜索什么樣的信息。
3) 學生開始搜索信息,教師巡視
很快學生忙碌起來,小組內的學生也自發聚到一起,開始討論怎么搜索。我看到有一小組的學生將其中一臺機器專門用來播放課件,左右兩臺作搜索信息用,邊學邊做。我感慨:“學生其實很會學習,有時他們自己想的方法比老師的方法更有利于他們的學習。”
學生不斷發出“找到啦”、 “你快來教教我”、“到底是怎么找的”這種興奮、急切的聲音,教室內盡管學生的講話聲很大,看到他們這種熱情,我卻不忍心去訓斥他們,他們的興趣不再是游戲和聊天,這真驗了那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巡視中我也發現有些同學對搜索有點不知所措,于是我在征求他們同意之后采用LANSTAR蘇亞星中的操作演示對他們組個別教學(搜索信息部分),很快他們也掌握了搜索信息的方法。
4) 教師簡單小結
分別找兩組學生代表敘述并演示各自的搜索方法
[教師講解]:
① 搜索引擎:專門幫助我們在因特網上查找信息的網站,我們就叫它為搜索器,也叫搜索引擎。
② 搜索引擎分類
搜索引擎按其工作方式主要可分為三種,即全文搜索引擎、目錄型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
關鍵詞搜索引擎
關鍵詞搜索引擎是名副其實的搜索引擎,國外具代表性的有Google,國內著名的有百度。它們都是在通過從互聯網上提取的各個網站的信息而建立的數據庫中,檢索與用戶查詢條件匹配的相關記錄,然后按一定的排列順序將結果返回給用戶。檢索方法:直接輸入要搜索內容的關鍵字。關鍵字型搜索引擎可以精確地查找特定信息。題目1適合采用此方法。
目錄型索引
目錄型搜索是按目錄分類的網站鏈接。目錄索引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大名鼎鼎的Yahoo雅虎。國內的搜狐、新浪、網易搜索也都屬于這一類。檢索方法:按提供的目錄類別一級一級搜索。分類目錄型搜索引擎適用于查找與某一主題相關的一類網站。題目2適合采用此方法。
元搜索引擎
元搜索引擎在接受用戶查詢請求時,同時在其他多個引擎上進行搜索,并將結果返回給用戶。
③ 常用的搜索引擎網址
關鍵詞搜索引擎:
目錄型搜索:
[提問]:剛才老師在巡視的時候發現有一組同學在搜索第一題的時候很快就搜到了相應的內容,我想請這組同學來說一下是怎么樣搜索的?
[反饋]:這小組請了一位代表起來回答:老師,我是采用了幾個關鍵詞一起搜索,中間用空格隔開。
[布置任務]:這位同學描述的空格,就是我們在采用關鍵詞搜索引擎時使用的搜索技巧,到底是什么樣的技巧能加快我們的搜索速度和精確度呢?請大家自學“課件2”(搜索引擎基本技巧),完成以下任務:假如你是導游,明天要帶團在常州的幾處地方游玩,而你還不是很熟悉這些地方的名稱、景點、風光、民俗以及相關的乘車路線,那我們就可以到網上去尋找具體資料。請大家分組快速尋找3個以上的景點及相關情況(包括天氣情況),看哪個小組找的最快,而且要讓游客滿意你的介紹情況。大家把找到的資料、在搜索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難都記錄下來。
5) 學生開始搜索信息,教師巡視
學生開始搜索,而學生帶著新的身份在競賽的激勵下氣氛就更加活躍了。每位小組的成員也全都參與了進來,有的成員負責搜索,有的成員負責記錄,有的成員負責播放課件等等,但是分工的同時也少不了大家的齊心協力,每次搜索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總是一起商量著用其它的方法,在篩選資料的時候,大家也一起考慮。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到了課堂中。當然還是有個別小組不太會,我還是同樣采用了個別教學方法給他們個別指導。
6) 教師小結
我請每個小組的代表給大家展示他們搜索的成果,并且講解一下使用的方法,另外還把他們在搜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出來,讓其他組的同學幫忙一起解決。
每位小組代表在講解的時候,其余同學都在認真聽,看自己組有沒有遇到同樣的困難,并學習值得借鑒的經驗。
[教師講解]:關鍵字型索引的使用技巧(教師作相關的演示)
① 注意搜索的關鍵詞:要尋找有關電腦報價的資料可提煉關鍵詞:“電腦整機報價”、“電腦配件報價”、“電腦報價”
② 細化搜索條件:要了解電腦報價中的硬盤報價,條件可以為:“硬盤報價”
③ 用好邏輯符號:要了解電腦音箱或聲卡資料,可在關鍵詞“電腦音箱”和“電腦聲卡”中間加上“OR”,即用“電腦音箱OR聲卡”
④ 強制搜索:用““CPU”+“測評””的搜索結果比“CPU”+“測評”更精確
7) 知識擴展
關鍵字搜索引擎使用中常犯錯誤
經常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似乎已盡了全力來搜索,但是依然沒有找到需要的答案。這個時候,請不要放棄,認真回顧檢查我們的搜索過程,也許只是因為一個小差錯。一個看上去毫無希望的搜索,很有可能在糾正了自己的搜索策略后獲得成功。
常見錯誤:①錯別字;②關鍵詞太常見;③多義詞;④不會輸關鍵詞,想要什么輸什么;⑤在錯誤的地方搜索
8) 思維點撥
“今天,同學們基本上都順利的完成了搜索任務,但是在剛才瀏覽網站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找到了很多有用的文字,發現用筆記錄很麻煩,很想把它直接存在電腦里,還有很多好看的圖片也想存起來,那如何保存呢?請同學們思考課后思考一下!”
9) 評價
教師:“同學們,你們覺得今天哪一小組表現最突出?” 學生:“第二小組。”
教師:“是啊,第二小組的同學搜索信息很快、很豐富,而且還主動幫助其他小組的同學。當然,其他小組的同學表現也不錯,第三小組的同學學習方法很好,第一小組在遇到困難主動請求幫助……同學們今天的表現都很出色,那在今天的學習中有什么樣的感受和體會呢?”
“學習很開心,從學習中體會到喜悅。”“可以隨便討論問題而不用擔心老師阻止。”“請教同學比請教老師好,不會很緊張。”“我找到了好多景點的資料,很帶勁。”“我找到了很多景點的照片,了解了更多關于常州的信息。”“開始我們小組的同學都不會,是向其它小組請教后才會的。”……
8 教后反思
同事的意見和建議:
“如果機器的排放圍成小組形式,會更有助于這種教學方式。”
“分組教學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也能產生競爭學習,我覺得這節課小組教學用的比較好,合作和競爭很好地統一起來了。”
“我看,讓學生自己確立搜索信息的主題,然后自己搭配小組,可能積極性會更高。”……
我的體會:
本課主要是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學生解決一個問題后再拋出一個新的問題,目的是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充分自主的學習,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知識技能,不斷提升學習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的意識和能力”的教育目標。
由此學生不斷地積累知識技能,不斷地提高學習能力。但是離達到“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的意識和能力”(也即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的計算機教育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還需要繼續思考、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周榕.網絡教學的交互設計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2.
[2] 孫翠玲.師范生信息技術培養中教學案例的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09(10).
[3] 張冀. 教學案例與教師發展[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初級中學校 馮正偉
教材分析
教學要求: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想象和判斷,理解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并會識別和判斷。
知識體系:軸對稱圖形兩個圖形成軸對稱
地位:我們知道,幾何研究的對象是圖形,對稱性是圖形的一個重要特征。初中所學平面幾何圖形,很多都具有軸對稱性,它們的性質也主要由軸對稱性得來,而平面幾何又是立體幾何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與前后教材的邏輯關系是承上啟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情分析
課前通過對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認識的小測驗,我發現以下問題:
1.學生對對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認識,只停留在表象的基礎上,缺乏理論依據。
2.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這兩個概念的認識模糊,相互混淆。
3.學生不能全面考慮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的數目。
4.大多數學生不能認識到對稱軸是直線,而認為是線段。
學生從小學到現在已經對軸對稱圖形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是缺乏理性的認識,因此,本節教學的認知發展線是:感性理性訓練理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會識別和判斷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
能力目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想象和判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創造美,感受數學美的情趣。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概念并會運用概念識別和判斷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
教學難點: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概念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剪紙引入新課
1.教師指導學生剪紙: 樹葉、蝴蝶、“囍”,學生隨老師剪紙。
2.教師問:“這些剪紙有什么共同特征?”學生對折后,觀察發現,交流,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剪紙引入,暗示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為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埋下伏筆。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
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學
1.教師問:“我們所學幾何圖形中,哪些也具有這一特征?”學生回顧反思,回答,交流。師生評價。
2.教師問:“我們身邊有這一特征的圖形嗎?”?教師提示(多媒體演示),學生聯想,回答,交流。
設計意圖:把軸對稱圖形與數學本體聯系,與學生身邊的實例聯系,讓學生對本節內容產生一種親近感。
3.教師問:“我們把具有這一特征的圖形叫做什么圖形?你能給出它的定義嗎?”學生回答,交流。教師指導,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歸納得出定義,明白定義的由來。
4.教師問:“從這一定義中,你能得出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嗎?要特別注意什么?”學生回答,交流。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定義中得知軸對稱圖形的判斷方法,讓學生真真意義上從“學會”變為“會學”。
5.課堂訓練。
A、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若是,請指出對稱軸。
教師出示剪紙作品: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角、等腰梯形。學生判斷,回答,交流。教師指導:對稱軸的數目,對稱軸的形狀。
B、猜符號游戲:下列符號都是軸對稱圖形,有對稱軸一旁的部分,你能猜出這個符號是什么?日 0……
學生猜想,回答,交流。師生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有趣的訓練,讓學生學會知識,方法的運用,感知圖形美。體驗知識的價值。
三、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概念教學
1.“將一張紙對折,在折痕的一邊滴上一小滴墨水,再沿折痕折起來,展開,得到什么圖形?有幾個?再做幾個,你們發現這些圖形有何共同特征?”
教師示范指導,學生隨老師制圖,觀察發現,交流,回答。教師板書。
2.教師問:“我們身邊有這樣的圖形碼?”學生聯想,回答,交流。
3.教師問:“我們把具有這一特征的兩個圖形叫做什么?你能給出定義嗎?”教師指導。學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師板書。
4.教師問:“你能從定義中得知如何判斷兩個圖形是否成軸對稱嗎?你還能得出什么?”學生回答,交流。教師板書。
5.判斷下列兩個圖形是否成軸對稱……(多媒體演示)
四、兩個概念的聯系及區別的教學
1.教師問:“你能利用滴有墨水的圖片說明軸對稱圖形與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區別和聯系嗎?”分小組交流,代表發言,總結。教師指導、示范、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滴墨水制作軸對稱圖形和制作兩個圖形成軸對稱,感知這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突破了教學難點。
2.教師總結:“事物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
設計意圖:教師畫龍點睛,向學生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五、課堂訓練
教師出示檢測題組。學生訓練,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檢測,實現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達到信息的完全準確。
六、課堂小結
教師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學生回顧反思,回答,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反思,總結,體現了實踐理論實踐理論的認知過程。
七、布置作業
【摘要】從“教學案例”到“教師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的過程。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從課堂教學案例到教師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不斷的反思才會不斷地發現問題,才會不斷達到又好又快的教學新境界。
【關鍵詞】教學案例;教師反思;專業成長;教學新境界
教學案例就是課堂教學事件,即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故事,教師反思就是根據教學事件進行的反思,下面談談如何從“教學案例”到“教師反思”。
談到“教學案例”,首先想到的是,我們教了幾十年的書了,教案寫了不少,但是具體談到課堂中的一些教學案例卻不知從何說起,即使有也說不出個“一二來”,即是有也不典型,也沒多大價值,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是我們平時缺少寫教學案例日記,我們只注重平時教學教案編寫,卻忽視了對課堂教學案例即事件的記錄整理。我們可能都是這樣的一片茫然,面對每天的忙忙碌碌,沒有自己的計劃和目標,每天做的都是按人家安排的去干,每天應對的不是自己自主地去做,而是茫然的應對,我們對所教的每一節課,課后是否進行回顧寫下來了,對有些精彩場面和不足的地方是否進行了記錄整理,如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精彩過程和不足的記錄,這就是教學案例,也就是敘說課堂中發生的事情,即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故事。那么,如何根據課堂教學中的事件撰寫教師反思呢?下面就舉幾個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反思案例供參考。
案例一,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課間時李老師在黑板中間寫了‘加法’兩個字,同學們紛紛議論:加法太容易了,我們早會了,怎么還學習加法呀?同學們莫名其妙,這時上課鈴聲響了,同學們用疑惑的目光看著老師走上講臺。老師說:加法的奧秘很深,我們已經知道的只是太少太少的一部分,大家還想知道有關加法的奧秘嗎?這時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想”,新課便從這里開始了。同學們通過觀察3個算式發現新的奧秘,從而明確了( )+3=5,已經利用今天的發現,接下來研究x+3=5的求解方法。
對本節課教學案例的評價反思,本節課導入既要有精心的課堂設計又要能因勢利導,靈活多樣,以學生的行為切入,感覺自然,學生感興趣,一節課下來輕松愉快,同學們都能掌握加法各部分的關系,會求未知數x,但在計算上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問題,加法的進位、減法的退位錯誤嚴重,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訓練,個別輔導,特別是錯題一定要老師看著改。
2 案例二,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以故事形式引出新問題:一個西瓜公平地分成2份、3份,怎么用數表示呢?這樣引出‘分數’的產生,課堂上同學們通過觀察比較小組合作探究,初步基本上認識了幾分之一的分數,同學們興趣很高。在課的結束時,王老師又以故事的形式為同學們的下一步學習設置了懸念,喜洋洋不同意吃一個西瓜的1/4,要吃1/8,最少吃1/6,美洋洋聽了哈哈大笑,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樣的設計使課堂教學進一步向課后延伸,同學們要想知道美洋洋笑的原因就要進一步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知道可以分圓形、長方形、一條線段,是否可以平均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呢?應在準備學具時涉及到,使同學們對單位1有更加充分的認識,為下一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鑒定基礎。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會使同學們興趣濃厚,使枯燥的數學有了博大生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探究新知,讓同學們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同學們興趣更高,而且有利于培養同學們的團結協作學習能力。
案例三,孩子寫數:
1,2,3,……9,(幫一下)
10,11,12,……19,
……
90,……99,(幫一下)
100,……109
110,……199
寫到1001,……。
他不愿再寫下去,說:就這樣繼續下去!
對這個教學活動案例的反思是:“真了不起!就這樣繼續寫下去!”就是數學,對這個孩子來講,他正在創造自己最早的數學,是最深奧的數學。這個孩子有所發現,有所頓悟。表面上看,寫在紙上的數還在繼續,但準確的講,這是數的記號在繼續。這個孩子突然發現了寫出所有數的非常簡單的原理:0的后繼是1,……。他也知道,這可以無限的進行下去。由此,可以說,他已經發現了無限。這在數學上是了不起的!這正是數學的出發點。作為教師,過去我們關心較多的是怎樣講課,怎樣展示教學內容,卻不太注意觀察學生,也缺乏傾聽學生的耐心。現在我們要學會觀察自己的學生,了解學生,學會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