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蓮花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數不勝數的繁花中,美麗、嬌艷的很多很多。我單單喜歡平凡的梅花,與我志同道合的還有梅妻鶴子的林逋。古代描寫梅花的詩句也是很多的,宋代王安石的“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是那樣的優美,把梅花的樣子深深刻在了讀者的心中。
梅,一種極為平凡的植物,盛開在令人畏懼的嚴寒,獨占枝頭,不畏不懼。他是冬天的佼佼者,以一身潔白或墨黑所征服花的世界。他由五瓣嬌小的花瓣組成,白梅是那樣的純潔;墨梅是那樣的高貴,在伴有梅花獨有的那種幽香,立刻把人深深吸引著。
冬天,大地萬物都沉睡了,看不見高貴、典雅的玫瑰,看不見出淤泥不染的蓮花,也看不見婀娜多姿的,只有它,一朵朵小小的梅花,正義凜然地聳立在冰雪地的嚴冬。他抬頭挺胸,十分神氣的占領了整個冬季人們的目光。他不與百花爭春,他只在枯燥的冬天,開放,吐露芬芳,他把冬天點綴得冷艷動人。
梅花以他不怕嚴寒,勇于戰勝生活中一切不利環境而獨占枝頭,我們也該學習他的不怕困難,勇于戰勝挫折。在學習中,我們要加倍努力,更上一層樓;在失敗后,我們要拍拍胸脯,抬起頭,說,我能行;在生活中,我們要勇敢的生存,不被惡勢所擊敗。這就是梅花對我們的啟示。
我愛梅,我愛它的嬌小動人,我愛它的幽雅香氣,我更愛它的不畏嚴寒,勇往直前。
1、一到夏天,蓮花開放了,剛開放的是嫩黃的,盛開的是粉紅色的,花朵中間,幾片花瓣托著蓮蓬佇立在水中,中間還露出幾個花蕊,花瓣下部分是粉色的,上面泛著白,真像一位濃妝淡抹的少女!幾片蓮葉圍著這朵蓮花,如眾星捧月般,蓮葉是那樣綠,把池塘里的水也染成了綠色,蓮葉是一簇簇的,擠滿了整個池塘,蓮花的艷麗把魚兒也吸引過來了,魚兒跳出水面,想親吻一下這美麗的蓮花,魚兒把水珠也帶到了蓮葉上,這時的蓮花好似一個洗完臉的孩子甩了甩頭,把身上的“珍珠”又甩了下去。
2、蓮花,它是我最欣賞的一種植物,它高尚的品質也是讓我值得學習的,是我們所有人敬佩的。我時時刻刻都被它的中方精神深深的影響著。它在我的心中是最美最美的;是我心里的一大驕傲。
3、過了幾天,荷葉才開始慢慢地舒展開來。它的莖也隨著變粗變高。連不蔓不枝,一支莖只長出一片葉子,所以,遠遠看去就像撐著的雨傘一樣。有的荷葉長得根水面一樣高,就像漂在水面中的一葉扁舟,又好像是清清的水面上鑲著一塊綠瑪瑙一樣。當我用水潑在蓮葉上時,它就像是一副無所畏懼的樣子,任由著水的怎樣潑灑,葉子上總不會被沾染上半點兒水分,一滴滴的小水珠滴在葉子上面時,它就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一樣在光的反射下,還會閃閃發光。
4、遠遠傳來一陣幽幽的清香,仿佛是甜甜的,令人有一種想輕輕咬一口的沖動。那香味兒牽著我來到一方小小的池瑭,是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么?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幅“紅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這一方池塘都被那青得仿佛會流出水來的圓圓的荷葉占據了,那么裊娜可愛!荷葉兒上面還有著晶瑩剔透的“珍珠”!幾只蜻蜓飛來,把荷葉當成停機場。我想蜻蜓們一定很快活吧!“置身于帶有清香的荷塘之中,我們的確很快活!蜻蜓用翅膀跳出的舞蹈回答了我。
5、蓮花的葉子突出在水面上,那遷細的莖支撐著葉子,葉子中襯托著幾朵艷麗的蓮花和花苞。那蓮花真綺麗,話中心有一個圓錐形的蓮蓬。蓮蓬的表面有幾個圓圓的小點,蓮蓬里的果實就是蓮子。在蓮蓬下似圓錐頂的那兒有個花蕾。 ——描寫蓮花的好句好段精選
6、外面層層的花瓣襯托著蓮花和花蕾,好似眾星捧月。里面的花瓣很小而較多,中間較圓。外面的花瓣每片都緊緊抱著里面的花瓣,似乎有些支持者。雖然花瓣大小不一,但它們的顏色一樣:白中透紅,艷而不妖,清而不素。
7、荷花——花中仙子,她全身無不透著一股藝術家和舞蹈家的氣質。那嬌嫩雅致的花朵透著沁人心脾的清香,仿佛是一位笑頰粲然的舞蹈著的少女!那微微上彎的粉紅的花瓣兒,那黃得可愛的蕊兒,絲毫不會比牧丹差!但卻比牧丹樸實得多!荷葉現在變成了荷花的褶裙,在微風的吹拂下有種“池面風來波瀲瀲,波間露下葉田田,誰干水面張青蓋,罩卻紅妝唱采蓮。”的詩情畫意。
8、水中仙子——荷花。我要做一個像你這樣的人,做一個心靈像你一般高潔的人,踏踏實實,坦坦蕩蕩,活出自我,活出尊嚴!
9、蓮花,蘸著些許清水,寫出生命的瑰麗。遠看,如瞎似雪;近看,似畫如詩。英姿與神韻,令人流連忘返;色彩與芬菲,催人禰想遐思。蓮花纖嫩,蓮葉柔韌,穿透重重淤泥與——深水,凸顯生命的高貴與鮮活嬌美。
10、也許是我對蓮花有特別的感情吧,我倒特別注意了“獨腳蓮花”這句話。細細一想,是的,蓮花總是開在蓮葉中間的,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才有“映日荷花別樣紅”。倘若真的只有一枝荷花孤零零地開著,近看形影相吊,遠看蹤跡全無,還有什么可愛呢!
11、蓮花的環境,苦寒清冷;蓮花的周遭,污泥淤積。蓮花的頭頂,冷水凝重;蓮花的腳下,莫測泥深。而污泥,又嫉妒甚至玷污圣潔;而冷水,又擠壓甚至凍裂高尚。但,蓮花始終默,盡平生力驅污去濁,苦撐重負,堅守圣潔的心靈,挺住高貴的頭顱。污泥,無法吞噬蓮花堅定的信念;深水,無法折斷蓮花向上的意志。荷花,一旦躍出水面,就閃出艷麗奪目的光輝,就高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12、夏天到來了,蓮長得更快了。隔幾天不見,忽然一次,我發現在葉子下面竟冒出了一朵蓮花來。這是一朵白色單瓣蓮花。白中還透著點粉紅,就像小姑娘臉上的紅暈。單一點也不顯妖艷。相反,卻是純潔得讓人感到窒息。盡管沒有了…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壯觀景物,但卻別有一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風味。
13、蓮花湖的荷花多美啊!走進園門,一股清香淡雅的花香撲面而來,順著花香望去,眼前是一株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玉立,競相開放,粉的,紅的,白的,淺紅的,真是鮮艷多姿,色彩明麗。一個個淺粉色的花骨朵兒正含苞待放,引來了戲水的蜻蜓,這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荷花周圍是層層疊疊的荷葉,荷葉上,有一顆大露珠,不一會兒,微風吹來,大露珠被吹散成一顆顆小露珠了。就像露珠會分身術一樣。一顆顆露珠滾動在荷葉上,真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落在了綠玉盤中。
14、小時候,隨著父母住在鄉下,記得屋后的池塘里,夏日總是開滿了蓮花。早晨起霧的時候,我常常偷跑出去看蓮,每次赤腳站在清涼的露草中,遠遠地看著那些在薄霧中盛開的蓮花,心里都會溢滿了小小的快樂。
15、今年夏天,聽說蓮花開了,我又去看蓮花。來到池塘邊,放眼望去,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起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滿池的碧綠,一層又一層密密麻麻的蓮葉中冒出一朵朵清新的蓮花,猶如眾星拱月一般,美極了。一朵朵蓮花亭亭玉立,有的盡情盛開,隨風起舞;有的含苞待放,卻又不失優雅。看吧,有蜻蜓呢,正在半開半合的蓮花上輕盈的跳著芭蕾舞,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呀!在我的身旁就有一朵盛開的蓮花,湊近一看,花瓣白中帶粉,粉里泛紅,無比晶瑩,堪稱白璧無瑕,一股股淡淡的幽香若有若無,沁人心脾,看著這迷人的蓮花,會令人不由自主得心生憐惜之情,使你不忍采摘。
16、世人愛蓮之美,敬蓮之風雅與氣質,又稱它為出水芙蓉。如果說蓮在俗世生活中為人們所愛。那么蓮花在東方的佛教中就更為人所稱道。蓮花的完美,超凡脫俗之氣被視為永恒超越的精神象征。在廟堂的壁畫,雕塑與典籍中,諸佛與大菩薩常常端坐于蓮花之上。在此,蓮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象征。它寄托著人們對永恒,對未來,對超越而美好世界的渴望與理想。
17、池塘中那朵朵蓮花,把我和村中的孩子吸引過來,我們趕著早晨的時間來看這美景,早晨的蓮葉上有無數的“小珍珠”,它們閃著銀光,盡量的顯現出自己的美,在早晨陽光的照耀下十分美麗。
18、每當盛夏,清清的池塘便被荷花撐起的綠傘擠滿了,在這一柄柄綠傘之間,一朵朵荷花卓然開放。紅的,像一盞盞寶燈;白的,像一只只玉碗,它們沒有牡丹的濃艷,沒有桃花的紛集,卻叫你看不夠,喜不盡。微風吹來,陣陣清香沁人心脾,枝枝花梗輕輕搖曳,那美麗的蓮花便會吸住你的目光,釘住你的腳步。
19、你看,那滿池的蓮花真是惹人喜愛。有的還是花骨朵兒,似乎還在沉睡;有的含苞欲放,像個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則已經熱情綻放,露出迷人的身姿。當微風吹過,池水泛起波紋,蓮花仙子們隨著風兒羞滴滴地舞動著。那一片片飄落的花瓣,仿佛是仙女們不小心撒落的串串珠寶。那黃色的花蕊,好似女王的王冠,華貴而耀眼。
20、從那以后,我每次走過荷塘,仍然要觀賞荷花,不過當我不再是凝視一朵一朵的蓮花和田田的蓮葉構成的奇景時,我覺得,只有荷花開在蓮葉中間,只有滿塘蓮花一齊開放,那才顯得出真正的美。
21、蓮之韻——韻在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潔身自好。蓮之韻——韻在于荷葉甘于做配角的無私奉獻。蓮之韻——韻在于蓮藕“中通外直”的豪邁直爽。蓮之韻——韻在于“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的堅貞與堅韌。蓮之韻——韻在于“亭亭凈直”的端莊大方。蓮之韻——永駐我心!
22、池中還有那遮天蓋地的荷葉。遠遠望去,像一把把嫩綠地小傘。有的挺立在空中,有的緊貼在水面。下雨的時候,魚兒和小青蛙就躲藏下面避雨。緊貼在水面的茶葉,一片挨著一片,好像親密的一家人。又像是架起一座座綠色的橋梁。蜻蜓把荷葉當成了停機場,小魚們駕駛著自制的高極劃艇在下面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那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也不甘示弱地在上面玩起了滑梯,真是可愛極了!
23、蓮花真美!遠看如霞似雪;近看,似畫如詩;遠看或近看,都是大千世界的生命中的一面高貴的旗幟!它不僅是一面高貴的旗幟,同時它也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所有人想擁有的品質,是我們所向往的那種品質。這種品質可以讓人變得更有魅力,讓人更有信心。
24、蓮,花中之君子也,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也。這是宋朝大儒周敦頤先生在《愛蓮說》一文中對蓮花的描寫與評價。如果說這幾句話是先生對蓮的風韻、風骨的描寫與評價,那么下面這段話則當是對蓮之神韻,蓮之本質最透徹最精辟的描寫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出于污濁而不污濁,長于淤泥而無污垢,生出的是清香,是美麗,這就是蓮。
25、我從小就喜愛蓮花。盛夏時節,我和伙伴們一起嬉游在蓮花叢中。我們常常扳著蓮梗,像親小弟弟、小妹妹那樣把蓮花貼在臉上;我們更愛蓮花結出的蓮蓬;在夕陽的余暉中,我們橫坐在小橋的沿邊,頭頂著荷花,嘴里磕著蓮籽,真是其樂無窮。
關鍵詞:蓮花;意象;詩歌
中圖分類號:I2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2-0036-02
中國詩歌文本的基本單位是“意象”,中國詩歌是典型的意象詩。借助意象抒感成為一種古代詩人普遍采用的表現方法,“抒情詩中運用意象化的最大意義,在于它為無形的主觀情感找到契合的客觀對應物,把不可捉摸的情感,轉化為可以感受體驗、理解觀照的形象化的意蘊”①。基于這個原因,中國詩人在創作時,往往勇于翻新,創造出個人化的意象。在某種意義上說,個人化的意象決定了詩歌文本的傳世和詩人的不朽的名聲。意象派大師龐德有感于此,不無賭氣地說:“與其寫萬卷書,還不如在一生中呈現一個好的意象②。”但是,另一方面文學的演變過程中也有一個傳承的過程。詩人在創作時往往不自覺地運用了前人或他人的意象。所以,縱觀中國詩歌史,我們一方面應該看到意象化手法的普遍運用,另一方面也應看清原型意象在古今詩人筆下遺傳變異的情況。以“蓮花”這個意象為例,我們可以從對其歷時性的梳理中反思其在詩歌演變中的變化。
“蓮花”在古典詩歌中既是騷情雅意的寄托,又是愛情的花朵。詩歌中里“蓮”的意象,最早出現在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兩句詩中的蓮花意象,作為美人香草意象群中的一種,是屈原高潔美好人格的象征。“蓮”意象的騷情雅意,恐怕就肇始于此。在其楚辭作品中我們還可以得到其他驗證,如《湘君》:“采薛荔兮水中,寨芙蓉兮木末”。宋代賀鑄的《踏莎行》:“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 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詞中“蓮”的悲劇命運,既是客觀環境使然,又與自身性格的高潔脫俗有關。其間寄托的美人遲暮的身世感慨,直接承接于屈原騷意。南宋姜夔的《念奴橋》在對荷花盛衰描寫中,亦寄托著詞人懷才不遇、盛往衰來的身世之感和遲暮之嘆。“翠葉吹涼,玉容消酒,更灑菰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詠荷最為出色,詞人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情有獨鐘,荷花對品格高潔的詞人同樣意有所屬。在這互為主客的審美交感中,詞人竟覺得不是他吟出了荷花之美,而是荷花飛來化為芬芳的詩句。“嫣然搖動”二句,極見琢煉之功,又極有韻味。劉熙載在《藝概》中評價說:“幽韻冷香,挹之不盡”,“藐姑冰雪,蓋為近之”。姜夔對荷花的出色表現,影響到了現代新詩人。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一詩中這樣寫道:“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M每一朵蓮花都像你M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步雨后的紅蓮,翩翩,你走來M像一首小令M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M從姜白石的詞里,有韻地,你走來”。余光中這首詩與姜夔相比,除了君子高潔的品質之外,多出了愛情的成分。
“蓮”與愛情的聯系,最早見諸詩歌的是漢樂府的《江南》,采蓮集勞動、游戲、愛情于一體。“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蓮”與“憐”諧音雙關,形成一個模式,被南朝樂府和文人詩歌廣泛接受, “蓮”與“憐”這種愛情表達方式被發展到了極致,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從當時的代表作《西洲曲》中的得到證明。唐代王昌齡的《采蓮曲》是這一模式的延伸:“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白居易的《采蓮曲》卻塑造了一個嬌羞的少女在密密匝匝荷花叢中為欲語還羞得場景:“菱葉縈波荷芰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現代詩人朱湘的《采蓮曲》,則把《江南》模式的內容、情調、藻采,用現代白話的形式加以完整的復活。詩人們在把蓮花賦予愛情的神圣意味的同時,往往不自覺的將之當做心中的伴侶加以描述。比如著名詩人徐志摩的輕柔飄逸的《沙揚娜拉》。詩人將日本女郎的一個微小動作比作“不勝涼風的嬌羞”的“一朵水蓮花”,并沉浸于“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的“蜜甜的憂愁”之中。臺灣女詩人席慕蓉在《蓮的心事》中將自己比作“一朵盛開的夏荷”,希望心中的“他”能夠看到她“最美麗的時刻”,然而,“無緣的你啊!不是來得太早,就是來得太遲”,在愛情的失落中,摻入了時間意識。又如鄭愁予的《錯誤》將思婦的容顏比作蓮花:“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開落”,完全來自古典蓮花的意象,是古代思婦的現代翻版。
古代詩歌中也有一些詠荷詩與騷情雅意和愛情沒有明顯的關系。比如周邦彥的《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詠物寫景,別無寄托。
現代詩人詠“蓮”的詩作也很多,如梁實秋上世紀20年代未曾出版的新詩集《荷花池畔》。新詩中對“蓮”的表現,恐怕應以余光中的詩集《蓮的聯想》為最。該詩集集中收入1961年8月至1963年3月的30首詩,對“蓮”意象做了多層次多維度的透視,詩人認為“《蓮的聯想》在本質上不是一卷詩集,而是一首詩,一首詩的畫面觀”,是“有深厚‘古典’背景的‘現代’和受過‘現代’洗禮的‘古典’”,內涵“加倍地繁復而且具有彈性”③。余光中的“蓮”是“神、人、物的三位一體”,“美、愛情、宗教”備于一身,綜合了騷雅和愛情的傳統,又增加了神性佛性的感悟。它貫通古今,指向未來:“情人死了,愛情常在。廟宇傾頹,神明長在。芬芳謝了,窈窕萎了,而美不朽”,是“美之至,情之至,悟之至”的超時空的存在。現代詠荷詩如周夢蝶的《風荷》、桓夫的《蓮花》、王幻的《蓮曲》、蓉子的《一朵青蓮》、藍菱的《荷塘》、莫渝的《月下讀荷》等,多是美、愛與人生感悟的復調,與余光中的《蓮的聯想》比較相似。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蓮花”這一意象在古代詩詞中具有騷情雅意和美好愛情的意味,但在現當代詩歌中騷情雅意逐漸脫落,作為愛情象征變得洶涌澎湃。如果把蓮花的這個意象的來源比作一個樹上的大的枝干的話那么,丟失的部分意象則是枝干上被時間的風吹掉的樹枝,代表愛情的樹枝留下了,但代表騷情雅意的樹枝卻隨風而逝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蓮花”這一意象又增加了“美”等諸方面的意義。在漫長的時間里,在詩歌的不斷發展豐富和融合中這個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在西方文化豐富中國傳統意象的同時,“意象化”在20世紀末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新生代詩人公開宣稱:“對語言的再處理――消滅意象!直通通地說出它想說的。”④他們在創作中不再青睞意象、借重意象,而是使用不加提純的口語化的比講究節制的散文語言還要散漫的日常語言,來如實地記錄他們瑣碎卑微、本真的日常生存狀態。這種被于堅稱為“拒絕隱喻”的表達方式完全顛覆了意象的表述方式。加之被布魯姆稱為“影響的焦慮”的心理的存在,一些詩人在“消滅意象”的前提下上演了一場群魔亂舞的語言狂歡,將傳統的意象完全淹沒。至于“蓮花”這一意象當然也不例外。不過,在尚存爭議的歌詞中倒是出現了一些關于“蓮花”這一意象,比如《心如蓮花開》等等,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蓮花”這一意象在民間尚有一定的市場。
錢鐘書在《談藝錄》八二及補證中,引用大量精辟論述,充分說明“詩雖新,似舊才佳”是一條古今中外皆同的審美通則。這對于新詩創作和批評鑒賞具有意味深長的啟示:新詩如何走出一條繼承傳統的“通變”發展道路,以適應我們民族在漫長而又燦爛的詩歌傳統中形成的異常深厚的文化心理積淀,讓新詩贏得更廣泛的讀者。作為在詩歌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古典意象如何在新的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蓮花”這一意象不應也不會在詩歌中凋落,而應在詩歌的演變中開出它的新的風致。不過,我們從“蓮”這一角度尋找我國審美意象變化的軌跡的時候,不能不同時顧及到這一意象普遍表現著古代趣味和現代趣味的糅合。
注釋:
①楊景龍.古典詩詞曲與現當代新詩[M].河南:河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頁.
②Willian Pratt.The Imagist Poem[M].New York:E.P.Dutton& Co.Inc.,1963.
荷花在唐長安城的種植范圍極為廣泛,其因素之一是唐代長安城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越性。唐時關中地理條件優越,有、欏涇、渭、灞、骸灃、澇八水繞長安之說。而在長安城內,經修葺供生活和娛樂所修建的池、渠更是數不勝數,唐詩中對其描寫更是屢見不鮮,著名的池、渠有:太液池、曲江池、昆明池、興慶池等等。荷花作為最重要、最具有觀賞性的水性植物之一,自然在“多水”的長安城內,成為天性熱愛生活的唐人,追求高雅生活的文人墨客所欣賞贊美的對象。于是,在唐詩里皇家園林的描寫中,自然少不了荷花的篇章。
據筆者粗略統計,《全唐詩》中涉及曲江的詩歌達到四百篇左右,是現存吟詠唐代長安城地標的詩歌中,所占數量最多的重要地標之一。曲江位于長安城東南部的貴族游賞享樂之地,這一稱呼出現自秦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武帝)還過宜春宮,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辭曰:‘登陂e之長坂兮,坌入曾(一作層)宮之嵯峨。臨曲江之B州,望南山之參差。’”此處的宜春宮,又名宜春苑,建于秦代,在漢宣帝時,更名為樂游苑,據《類編長安志》記載:“樂游苑。宣帝神爵三年春起,在長安東南杜西北,本秦之宜春苑也。宣帝起樂游廟,因為名,在唐京城內高處。每正月晦日、上巳/重九,京城士女咸以此登賞祓禊。”隋時,樂游苑更名為芙蓉苑,唐代沿用隋時這一稱呼,依舊使用“芙蓉苑”或“芙蓉園”的稱呼,同時,通過唐代的各類文獻記載可以看到,在唐代,“苑”、“園”二詞已經基本通用,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在唐代,修建園林的目的已經由秦漢時期的豢養禽獸改為供帝王貴族游賞玩樂。
歷代的各類文獻中,對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的曲江這一地理概念有著差異較大的記載,造成這種差異的最大原因是曲江和曲江池的地理概念在歷史的進程中出現了變遷。這一名詞的演變線索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在此不進行一一列舉。清人徐松所撰的《唐兩京城坊考》中,對“次南曲江”的記載是:“《長安志》以曲江在升道坊。考《太平寰宇記》,曲江與芙蓉園相連,則其中不容隔立政、敦化二坊。今移于此。”
對曲江的記載是:“龍華寺之南有流水屈曲,謂之曲江,其深處下不見底……《劇談錄》曰:曲江池,本秦時陪洲,唐開元中疏鑿為勝障。南即紫云樓、芙蓉苑,西即杏園、慈恩寺。花卉周環,煙水明媚,都人游賞,盛于中和、上巳節。即錫臣僚會于山亭,賜太常教坊樂,池備彩舟,惟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學士登焉。傾動皇州,以為盛觀。”唐代皇室對于曲江和周邊景觀的開發已然達到較為成熟的程度。每逢重要節日,泛舟曲江、曲水流觴顯然成為貴族游樂的重要內容。
芙蓉苑位于曲江南,《通鑒》:“貞觀七年十二月,上幸芙蓉圖。”胡三省注引《景龍文館記》:“芙蓉園在京師羅城東南隅,本隋世之離宮也。青林重復,綠水彌漫,帝城勝景也。”在《增訂兩京城坊考》中記載,經過一系列探測,得出結論,曲江池在芙蓉苑內。曲江作為一條水道,是秦漢時期曲江的主體,而后世以曲江一稱來替代原本的曲江池,唐代貴族的游玩圣地即以曲江池為主體的芙蓉苑。
唐詩中,含有曲江荷花意象的作品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侍宴應制詩、文人游冶活動詩和詠物感懷詩。下面,依據類別對這三類荷詩逐一進行分析。
一、 侍宴詩歌中的荷花書寫與政治思維
費正清在其著作《東亞文明: 傳統與變革》中寫到:“7世紀的中國巍峨雄踞在當時世界其他一切政體的頂峰!”而縱觀中國歷史,很難找到另一個時期能夠與唐代的輝煌相提并論,作為這一發達帝國的都城,長安城無疑是經濟、政治、文化等重要形態的多重核心。廖道南的《殿閣詞林記》卷十三寫道:“凡被命所有所述作則謂之應制”。唐代長安的應制詩是皇權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產物,為我們探析唐代長安城皇帝與貴族的活動和文人侍宴心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閻朝隱的《三日曲水侍宴應制》寫于上巳節,“三月重三日,千春續萬春。圣澤如東海,天文似北辰。陛下制萬國,臣作水心人。”這首詩記載了在唐代重要節日上巳節那天,帝王群臣共游曲江盛景。在這樣一種意識形態色彩濃重的創作要求下, 詩人用寥寥數筆,就勾勒出長安之春,曲江池畔生機盎然的景象,“荷葉珠盤凈,蓮花寶蓋新”荷葉上滾動的露珠和初綻的蓮花,是氣象萬新的體現,在作品中作為重要的意象給皇帝的出游增加了天人合一的效果,最后一句“陛下制萬國,臣作水心人”畫龍點睛,直抒胸臆表達作者本人對于圣上的英明統治的由衷贊嘆和作為臣子的一片赤誠之心。《新唐書》本傳記載:“(朝隱)性滑稽,屬辭奇詭,為武后所賞”,《舊唐書》本傳:“朝隱文章雖無《風》、《雅》之體,善構奇,甚為時人所賞。”這些對閻朝隱本人的記載加上詩人的創作風格,便不難看出其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反之,對其應制詩的解讀也有了一定的現實依據。
《春日芙蓉園侍宴應制》是命題應制詩,宋之問和蘇F的同名作品,同樣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主題下,二位詩人對應制附和的政治需求與文學創作的大膽創新之間平衡點的探索。宋之問詩作如下:“芙蓉秦地沼,盧橘漢家園。谷轉斜盤徑,川回曲抱原。風來花自舞,春入鳥能言。侍宴瑤池夕,歸途笳吹繁。”本詩中,作者并無像上文閻朝隱詩歌中對天子和皇權直抒胸臆的歌頌,但在主旨上仍然符合侍宴應制詩歌的要求。“芙蓉”出現在曾經一統天下的秦地,暗指如今的大唐盛世完全可與昔日的大秦帝國所媲美。在宋之問筆下的應制詩與前人的相比,除了主旨與創作意圖相同之外,宋之問更加注重詩歌的文學技巧,偏重于突出作品的文學色彩。這首詩內容豐富,有多處自然景色描寫,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以自然美來烘托出和樂盛世的平定與安寧,詩歌末尾以“瑤池”來比喻曲江池,用傳說中的美好的意象和情景來暗暗比喻此時此刻的景象,更易贏得圣上歡心。
蘇F的同名詩云:“御道紅旗出,芳園翠輦游。繞花開水殿,架竹起山樓。荷芰輕薰幄,魚龍出負舟。寧知穆天子,空賦白云秋”。蘇F的應制詩大多創作于初盛唐過渡時期,蘇F少年得志,深得中宗等皇帝的喜愛,其人本身經歷了唐王朝高度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更易于在應制詩歌的創作中注入自己對這個時自內心的歌頌。而在后世的詩文評論里,蘇F的應制詩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明人楊慎的《升庵詩話》卷八云:“唐自貞觀至景龍,詩人之作,盡是應制,命題既同,體制復一......獨蘇F…… 迥出群英矣。”其中荷花意象出現在頸聯,“荷芰輕薰幄,魚龍出負舟” 作為應制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它的作用是為主體服務,寫作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詩語言簡約婉麗,前三聯的景物描寫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和樂美麗的芙蓉園景色圖,“御道紅旗出”暗指了皇帝出游活動,最后一聯與前文宋之問的同名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傳說中的人物來暗指當今盛世。
對比閻朝隱、宋之問和蘇F的這三首曲江侍宴應制詩,我們不難發現,三人的詩歌創作目的相同,均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縱觀作品本身,從立意、內容以及辭藻的運用,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荷花這一意象在詩歌中除了為作品的景物描寫作為點綴以外,還作為芙蓉園的招牌式景物回應主體的地點,在詩歌中,透過詩人的創作內容與創作筆法,透露的是唐人貴族的積極心態和高雅情懷,有唐一代,并非完全是物質和軍事實力的雄厚,王室貴族以文為樂亦是一種文化風尚,與后世一些歌功頌德的創作相比,唐人的侍宴應制詩對文學本身的重視程度也是文學史上僅有的,而在這些作品中,能夠看到的是詩人們不僅對圣上和皇權有著一顆敬畏之心,同時也有一份有幸遇明君、逢盛世的純粹情懷。
二、 文人游冶活動與賞荷深層心理
在曲江荷詩中另一類是文人群體在游吟活動中創作的,這類詩歌多為酬唱詩歌,主要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答元八簡同游曲江后明日見贈》、元稹《和樂天秋題曲江》、韓愈《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姚合《和李補闕曲江看蓮花》。
在眾多唱和詩人中,白居易和元稹之間的唱和詩歌數量極為龐大,亦是我國唱和中繞不開的重要研究對象。羅宗強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學史》中寫道:“白居易一生寫得最動情的詩,除《長恨歌》和《琵琶行》之外,恐怕就要數他那些和元稹唱和的詩了。”元白二人有著深厚的情誼,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哀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膠漆,未足為喻”還說:“死生挈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間”。白詩全文如下:“長安千萬人,出門各有營。唯我與夫子,信馬悠悠行。行到曲江頭,反照草樹明。南山好顏色,病客有心情。水禽翻白羽,風荷裊翠莖。何必滄浪去,即此可濯纓。時景不重來,賞心難再并。坐愁紅塵里,夕鼓咚咚聲。歸來經一宿,世慮稍復生。賴聞瑤華唱,再得塵襟清。”詩歌在最開始用世人的忙碌和自己與友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交代了創作背景,出現荷花意象的一句是“水禽翻白羽,風荷裊翠莖”,使用對偶的手法將曲江美景娓娓道來,不僅具有強烈的色彩感,同樣動靜結合使得詩歌語言更具有表現力。
元稹《和樂天秋題曲江》詩云:“十載定交契,七年鎮相隨。長安最多處,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共愛寥落境,相將偏此時。綿綿紅蓼水,rr白鷺鶿。詩句偶未得,酒杯聊久持。今來云雨曠,舊賞魂夢知。況乃江楓夕,和君秋興詩。”詩歌同樣表現了對二人友誼的珍惜和感概,荷花作為本詩出現的與白詩中相同的意象,在此處仍然起到了烘托和加強情感的作用,在詩歌的首尾處都表現了詩人的創作目的并且奠定了整首詩的情感基調。
韓愈的《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和《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都提到了朋友盧汀,這兩首詩均篇幅較長,在前一首作品中提到荷花的一句是:“曲江荷花蓋十里,江湖生目思莫緘。”與元白的唱和詩歌不同的是,韓愈更側重在詩歌中表達對自身命運的感慨,詩歌中所表現的內容也更加豐富,詩人以十里荷花的壯觀之景反襯出自我內心的落寞。第二首詩歌從題目可以看到是詩人收到盧汀的《曲江荷花行》一詩后的回贈,同時也寄給錢徽、張籍二人。但盧汀的《曲江荷花行》現已佚。韓愈的這首詩全文如下:“曲江千頃秋波凈,平鋪紅云蓋明鏡。大明宮中給事歸,走馬來看立不正。遺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驪目。我今官閑得婆娑,問言何處芙蓉多。撐舟昆明度云錦,腳敲兩舷叫吳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負雪崔嵬插花里。玉山前卻不復來,曲江汀瀅水平杯。我時相思不覺一回首,天門九扇相當開。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這首詩提到的“昆明”是指唐長安城的昆明池,在本詩中的荷花含有詩人的牢騷之感,詩人說盧汀所描寫的曲江荷花之景雖美,但不及昆明池,曲江這個重要地標的含義在上文已做說明,它已經不僅是貴族游樂之地,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征,王公貴族這個群體獨立而排他的游樂場所,時逢韓愈在政治上遭到挫折,他在詩中“官閑得婆娑”就是對此的說明和感慨。
姚合的《和李補闕曲江看蓮花》相比以上的應和酬唱詩歌則增加了對荷花的敘述,詩歌的前幾句都是作者對荷花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精湛的描寫:“露荷迎曙發,灼灼復田田。乍見神應駭,頻來眼尚顛。光凝珠有蒂,焰起火無煙。粉膩黃絲蕊,心重碧玉錢。日浮秋轉麗,雨灑晚彌鮮。醉艷酣千朵,愁紅思一川。綠莖扶萼正,翠滿房圓。淡暈還殊眾,繁英得自然。”在這幾句詩歌中,不難看出詩人對荷花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不僅是作者在觀賞時極其用心的體現,同時這些華美的辭藻也透露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這樣的喜愛之情同樣延續到詩歌的后半部分,在前半部分用多筆描寫荷花之后,詩歌的后文沿用這樣輕快的筆法展開,表現了作者閑適、恬淡的文人情懷。
三、 詠物書寫和文人心性展示傳統
除了應制詩和唱和詩之外,文人獨游曲江的荷詩亦占有一定的數量。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寫道:“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本詩以荷葉來代表整個荷花意象,這里的荷葉除了作者本身苦悶悲傷的情感之外,還被深深打上了時空的烙印,從春時荷葉出生到暮秋荷葉枯萎,在荷葉一季的生長也伴隨著詩人內心的悲苦,這樣的情感伴隨著從春到秋未曾停歇。最后一句“身在情長在”暗指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同樣有三首秋游曲江荷詩:“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早秋曲江感懷》),“莎平綠茸合,蓮落青房露”(《曲江感秋二首》),“早蟬已嘹唳,晚荷復離披”(《曲江感秋》)。這幾首詩均屬于詩人創作生涯的中后期作品,秋天是季節上的暗示,荷花已然不再春夏時的亭亭玉立,荷花已經是“半成子”、“蓮落”、“晚荷復離披”人到暮年,又逢蕭瑟寂寥的光景,看到這樣的荷花,很難不與自己坎坷曲折的身世進行類比,為之動容。
韓 “池里紅蓮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黃昏。”(《曲江夜思》),“斜煙縷縷鷺鷥棲,藕葉枯香折野泥。有個高僧入圖畫,把經吟立水塘西。”(《曲江秋日》)這兩首詩歌中荷花的意象有著很大的不同,在第一首詩中出現的形態是“紅蓮”,第二首詩出現的是“藕葉枯香”,但兩者雖然形態不同,卻能夠以各自的形態為全詩服務。
杜甫有《曲江對雨》:“城上春云覆苑墻,江亭晚色靜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此詩寫于安史之亂之后,作者再訪曲江,經歷那場浩劫之后曲江昔日輝煌不再,首聯和頸聯寫景,兩聯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繪出一派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象,而在第三聯中表達當年玄宗皇帝游芙蓉苑的盛景已不復存在,尾臉使用想象的手法,詩人幻想出君臣同樂、歌舞升平的美好畫面實則更加體現出現實的悲涼寂寥,同時,也隱含出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也創作于這一時期,“曲江蕭條秋氣高,菱荷枯折隨波濤,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同上一首詩相比,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就顯得更加悲切,枯敗的“菱荷”只能隨著波濤江水遠去,“哀鴻”尋不到自己的同類只能悲傷地鳴叫,無論是菱荷還是哀鴻在此處都暗指作者對個人坎坷的感慨,對于國家遭受重創的扼腕嘆息。
四、結語:荷花書寫中的文化內涵
荷花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故而在我國早期的文學作品中,就有較為典型的荷花題材。從《詩經》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到唐詩宋詞以及后代諸多文學作品,荷花相比較其他植物在詩歌中占據了比重相當大的題材分量。在荷花題材的文學作品中,深受以儒家思想為主題,多重思想共同影響的作家賦予荷花多重內涵,比如以亭亭玉立的荷花比喻美麗多姿的少女,同時,常常將荷花與采蓮女兩種意象結合起來構成一幅充滿民間趣味的圖畫;再如荷花由于其獨特的生長特點,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之態,符合我國傳統文人對于積極入世的同時,保持內心純凈這一理想的追求,從而贏得了各代文人的青睞。
除了傳統思想中荷花這一符號背后具有多重含義之外,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具有深遠影響的佛教文化也與荷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禪宗有佛祖“拈花示眾”一說,佛教將對智慧的獲得途徑置于對自然的體會中,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在王維《薦福寺光師房華藥詩序》中就提出類似觀點,從佛教的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上出發,山水花鳥即是空虛,但其作為一種幻想則與人的密不可分,而佛家所闡釋的真理則就蘊含在這所謂的自然形態中。在佛教的典籍中,荷花占有重要地位。《釋迦如來成道記》中記載,佛陀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出生時,母親夢見一頭白象嘴里銜著一朵蓮花在她的身邊轉圈,后鉆進她的肚子。悉達多太子一出生,百花盛開,他步步生蓮。蓮花在佛教中常常以其清凈美好的內外在特征代表著佛的精神品格。《華嚴經》:“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在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圣所用。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凈。’”
誕生于我國本土的道教,其文化思想中也帶有濃重的荷花印記。由于道教最初的主題構架在民間誕生,所以它的基本內涵與民間文化、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荷花在我國的民間民俗中擁有著多重美好的含義,荷花綻放在水中姿態亭亭玉立,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荷花的根部,藕和荷花的果實,蓮子,自古就具有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與此同時,蓮子在我國的民俗中象征著生殖崇拜,有著綿延子嗣,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道教特有的生態觀和我國古代民俗的雙重作用下,荷花在道教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道教徒認為荷花以其獨特的姿態和其他特征,成了眾多花卉植物最具有仙風道骨的花,故而推崇荷花為道教的仙花。在道教中,也有著很多關于荷花的故事傳說,如全真七子的傳說,還有“八仙”中的何仙姑的化身也是荷花,在道教的理念中,荷花具有賦予人死后獲得新生的巨大神奇力量,是脫離肉體的凡胎,得道成仙的體現。
古代文人常以自然界之物與本心結合,借自然界中的花木鳥獸中的某些特征來抒發自我內心諸多情懷,而這些自然之物所具有的的審美特征,為我國古人的性格塑造和文學素材積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焦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在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的動植物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人而服務的,從情感抒發到主題表達都能夠起到加強和升華的作用。作者常常能夠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發現植物的某種特征,從而進行聯想或擬人化增加文學作品表達效果。
在《全唐詩》中的荷詩數量可觀,種類齊全。和其他地方的荷花相比,由于它所在地理地標的特殊性,使得這里的荷花被賦予了更多層的含義,在初盛唐時期,皇帝出游的應制詩中,荷花的出現,是詩人們向皇權表示忠誠的催化劑,此時的文學作品與應制詩歌相結合后沾染著濃重的政治意識形態。在詩人們結伴游樂至此,唱和創作時,荷花又在詩人之間的傾訴中起到了升華情感,烘托氣氛的作用。在安史之亂之后,唐王朝由輝煌繁盛開始走下坡路時,皇帝群臣享樂之景不再,唯有憂國憂民的詩人再來這曲江池畔感受到的才是那今非昔比的蒼涼,此時的荷花亦不再嬌艷,風姿綽約之感殆盡只剩凋謝的花和枯敗的葉。在以曲江芙蓉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里,荷花超越了傳統詠物詩歌中的托物言志,它盛開衰敗的樣態早已在文學中與一個王朝的命運緊密相連。(本文為教育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結項論文,項目編號:201310697048。)
參考文獻:
1. 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元)駱天驤撰;黃永年點校.類編長安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李浩, 王書艷. 被遮蔽的幽境: 唐代園林詩初探[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1): 96-100.
5. 李浩. 微型自然, 私人天地與唐代文學詮釋的空間[J]. 文學評論, 2008 (6): 118-122.
安徽青陽導游詞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歡迎各位來到青陽領略美麗的山水風光和醇樸的風土人情!
青陽縣位于長江南岸,北襟長江,南相黃山,東與涇縣革命老區交界,西有九華山聳立。1180平方公里,山清水秀,有著神奇的歷史文化和美麗卓絕的自然風光。元代詩人薩都剌來到這里情不自禁地贊道:“相逢橋上無非客,行盡江南都是詩”,南宋詩人王十朋聽到這里的人文故事,深深感嘆:“江南一岳占青陽,多少神仙此地藏”。要想深刻了解青陽和認識青陽,恐怕不是一朝一日的事,但我們走進芙蓉湖景觀區,聽聽這里的故事,憑著自己的敏銳觀察和細心感受,一定會得到一頓豐盛的游覽大餐并滿載而歸。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芙蓉湖。芙蓉湖的名稱,來自于唐代大詩人李白“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詩句。傳說古時候這里有惡龍作怪,民不聊生,有當地一戶財主養了九個兒子,他們齊心協力大戰惡龍,最后一條惡龍沿著青通河往下游逃竄,企圖逃向長江,九子追趕到這里,將惡龍交戰,因而留下一片水坑,便成了湖。等戰勝惡龍之后,九個兒子各化成一座山峰,將惡龍鎮住,這便是九子山,后來被李白改為九華山。欣逢盛世,青陽縣人民政府將這一片湖水通過治理、疏浚,顯得更加清澈美麗。“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這一湖清水就來自于青通河的上游的九子山。站在這里環顧湖面,確有“水何澹澹,山島辣峙”感覺。芙蓉湖在四圍青山的陪襯下,風平浪靜,恰似老天爺贈給人間的一面玉鏡。自古以來就有“就著玉鏡照一照,面如芙蓉,美似天仙;就著湖水洗一洗,心如蓮花,益壽延年”之說。還有“心情不好,事業不順的人,照一照,洗一洗,就有洗心革面,萬事如意,一帆風順”之說。
現在我們就站在芙蓉湖公園的入口處--對華覽秀。顧名思義,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芙蓉湖公園的大概景致,更遠一點就是九華山,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九華山第一峰--蓮花峰。蓮花峰,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躲避追兵、安營扎寨、屯兵練武之地(山寨石門遺跡尚存);海拔1048米,若在正面看,峰巔酷似蓮花初舒。云蒸霞蔚,四時變化,蓮峰云海為青陽九華山第一壯觀美景。這也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落筆生花的出處。李白路經青陽,看到蓮花峰下的七布泉瀑布從天而降,詩興大發,吟出“天河掛綠水”的千古佳句。從蓮花峰往九華山方向看,依次是達摩面壁石、獨秀峰、天柱峰、翠蓋峰、展旗峰、大鼓嶺、將軍湖等景點或景區。再遠點的那就是著名的“富貴陵陽鎮、風流謝家村”和九華山大峽谷了。這些地方,歷史上不僅有眾多詩人墨客流連忘返,仙家名流也接踵而來,如漢代青陽縣(那時稱陵陽縣)第一任縣令竇子明,在陵陽山中修煉成仙,騎鶴白晝飛升,成為道教佳話;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芙蓉湖對面的拾寶山留下了毛驢的蹄印,驢糞化為元寶被山民拾得,之后常有人上山尋寶,故名“拾寶山”。據說張果老死后就安葬在陵陽境內。金地藏上九華山之前就在九子巖修行,爾后才上了九華山。他的隨從諦聽為保護金地藏而獻出了生命,后人為紀念它還在九子巖上修建了諦聽塔,至今保存完好。歷史記載,民間傳說,動人的故事數不勝數。--這些美麗的景點景區和燦爛的歷史文化體現了青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特色。
從對華攬秀出發,沿著香徑,我們去往星河廣場:星河廣場展示的不僅是青陽的民俗風情,更是青陽的歷史文化和勞動人民的智慧。農耕文化是這里的一大亮點,青陽人民和全國其他地方人民一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刀耕火種的時代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進步的文明,既有物質文明的物證,更有精神文明的結晶。青陽民歌、竹馬燈、旱船調,特別是青陽農民畫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全國專家學者認定為戲劇活化石和京劇鼻祖的戲曲“青陽腔”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青陽農民畫用青陽特色地繪畫藝術表現青陽人五彩繽紛的勞動和生活場景。青陽腔以其高亢嘹亮的高腔為中國戲劇帶來來了活力,成為中國戲劇史上一面輝煌的旗幟。逢年過節,都要在這里展示,熱鬧非凡。
走過芙蓉橋,去向詩園:在青陽這塊美麗的土地上,不僅吸引著無以計數的名人騷客前來交游吟唱,留下大量描寫青陽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的優秀詩篇,本土詩人佳作也是層出不窮。在這里,我們用石刻、書法等形式表現出來,在展示歷史文化藝術的同時,也為游客朋友了解青陽增添高雅情趣。
“磨墩賞月”處。這是芙蓉湖公園的制高點。站在這里,我們可以一覽芙蓉湖全景。別看這座不高的山坡,卻很有些歷史故事。首先請大家看看這個山坡的形狀像什么?--很像是個磨子,由史以來我們管這里叫磨子山、磨子墩。其實,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和美麗的故事。傳說詩仙李白到青陽,青陽縣令韋權輿知道他愛酒吟詩喜歡明月,就陪他到這里觀湖光山色、賞月吟詩。明月高照的夜晚,站立此地,環顧四圍青山和一馬平川,湖面風平浪靜,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亮,在湖水和青山的映照和陪襯下,月亮就更顯得又圓又大又亮,詩仙也就詩興大發。后來他們成了好朋友。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這里原來住著個父母早年傷亡的年青人,人們管他叫張生。張生孤苦伶仃,十分貧寒,但非常善良,做好事不留名,湖邊的一草一木他都愛惜;干旱時節,他看到湖邊水凼里快被死的小魚小蝦或是田螺,他就將它們弄到湖水里。長期做了好事必有好報。后來他每天在外面做事回家,都有已經做好的飯菜擺在桌子上,噴香撲鼻,但不知是誰干的。有一天,他想看個究竟,就提前悄悄回到家里,一看,原來是個陌生的漂亮姑娘在廚房忙碌著。姑娘看到主人突然回來,來不及離去,就只好說出了原委。原來是只住在牌樓村的田螺,由于小時貪玩游到芙蓉湖邊遇到大旱,落在沙灘上,不得回到湖水里,幸虧被張生救起放到湖水里才得以活命長大,現在是來報答張生救命之恩的。他們互相羨慕,當晚以山水為媒、明月作證,成了親。于是就在山坡上種起黃豆,做起了豆腐生意。日子越過越紅火,為感謝天地,他們在這里建起了拜月臺和涼亭,每有窮困的人,他們就以豆腐接濟,扶貧濟困。直到他們年老過世之后,每到夜深人靜時,這里還經常聽到磨子磨豆腐的聲音。因此,后來的人就將這里叫磨子山、磨子墩。于今,人們在這里修建了閣樓,將這里打造出“磨墩賞月”的景點。月白風清的夜晚,湖面上輕舟蕩槳,磨墩上人影綽綽,賞月吟詩,互有唱答,確是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