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名人趣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舊稱上元節。自漢代以來,流傳已一千多年,我國民間仍把它看成春節后的第一個節日。
元宵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它起源于漢代。據說,西漢太尉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后,迎立代王劉恒為帝,因諸呂被消滅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日,劉恒為紀念這個日子,就在每年這一天的夜晚進行慶祝并出宮游玩。古語中“夜”又稱“宵”。正月又稱“元月”,劉恒便把這天定為“元宵節”。從此,每年正月十五日,就張燈結彩,歡度良宵。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據說漢武帝時,東方朔常深得武帝喜愛。某年正月十五日,東方朔見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欲出宮和家人團聚,但按當時的規矩,這是不允許的。東方朔很同情這位宮女,便化了裝到長安街上以算命為名,對人說,火德真君奉玉帝旨意要火燒長安城。這傳到漢武帝耳里,他忙問東方朔如何避災?東方朔乘機說,可以讓最會做湯元的宮女元宵做好湯元,萬歲爺焚香上供,火德真君吃了湯元。就會心軟:同時,夜晚京城百姓處處掛起燈籠,宮女都去街上避災,火德真君以為全城起火,就不會放火燒城了。武帝依計而行?!霸钡靡院图胰藞F聚。從此,正月十五日就叫“元宵節”。
也有說元宵起源于隋唐的,還有說它起源于唐代的。據《七類修稿》說:“元宵節起源于唐代開元年間”??傊?,自漢經唐宋至元明清,元宵節成了炎黃子孫吉祥如意的共同節日,樂此不疲,年年如此,而且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元宵燈火
元宵節人們有張燈結彩的習俗,所以又叫“燈節”。它源于漢朝。漢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晚即令點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祭神,表示對神佛的尊敬,
唐代的元宵節,燈期從正月十四至十六:北宋元宵節的燈期延長到正月十七:南宋時又增加正月十三為“預放元宵”:到了明代,燈期竟擴展為正月初八至十七,張燈整整十夜。唐代的燈樓,高十五丈,懸金掛銀,珠玉點綴,燦爛無比。另一種叫做燈輪的大型華燈,高二十丈,飾以金玉、彩綢,內燃燈火五萬盞。五代時制作的“百枝燈樹”置于山頂,其光百里皆見,連月光都顯得黯淡。宋代開封府為歡度元宵節,從上年冬至起,就開始搭山棚,山棚上設置有如山林一樣的燈架裝燈,稱為“燈山”。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在秦淮河畔組織元宵節花燈盛會,使燈會盛況一發而不可收?!栋鍢螂s記》記載:“秦淮燈船之盛,天下無雙。”此后,就有了“秦淮燈火甲天下”之說。
燈與燈謎是一對孿生子。元代周密《武林舊事?燈品》中說:“有以絹燈翦寫詩詞……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其中所謂“藏頭隱語”即指謎語。猜謎是一種有益開發智力的娛樂活動,人們很愛參與,但猜中又不容易。清代詩人錢謙益詩曰:“猜殘燈謎無人解,何處憑添兩鬢絲”,便是對人們猜燈謎盛況的生動描述。
張燈的需要,促進了燈市的繁榮。安徽蕪湖有一首《花街民謠》:“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晚上燈點亮,疑是天仙處。”
現代燈會之盛況更是超越前人。人們將聲、光、電等科學技術應用于制燈工藝,使“形、色、動、光”熔為一爐。傳統的金魚燈、走馬燈、兔子燈、繡球燈、搖頭獅子燈等早已不足為奇,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燈、武松打虎燈、天女散花燈等既恢宏壯觀,又玲瓏剔透,使人目不暇接。
元宵詩話
元宵盛況在古代名人佳作中有生動的描寫?!霸律珶艄鉂M,香車寶輦溢遍衙?!?李商隱)“萬戶皆集會,百戲盡前來?!薄熬瓜︳~負燈,徹夜龍銜燭?!?薛道衡)這些詩句都是對朝野元宵燈會盛況的生動描述。
唐朝時,元宵之夜觀燈游樂已極盛行。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夜游?!拔娜私再x詩一章,以紀其事?!逼渲斜环Q為絕唱的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金吾不盡夜,玉漏莫相催?!睂⒃氖r和游人的興致表現得完美無遺。
宋代的元宵節更是熱鬧異常,北宋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結尾4句,婉約含蓄,意境優美,余味無窮,為世人所傳頌。詞的上闞把元宵燈會的盛況渲染得令人心弛神往,花千樹。星如雨,玉壺轉,魚龍舞,寫出了燈會的輝煌壯觀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游人乘坐寶馬雕車,熙熙攘攘,頭捅蛾兒、雪柳的女子相偕而行,笑語陣陣。借觀燈之機幽會的情人,尋找意中人卻久望不至,一回頭,“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情趣盎然,完美無遺。
清代董舜民的《調寄御街行,元夜踏燈》詞云:“百枝火樹干金,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忘疇昔,總是團圓月。”把觀燈的寫得極有韻致,體態盈盈,半戲半嗔,不僅刻畫人物栩栩如生,還把筆觸深入到觀燈人微妙的內心世界。
元宵燈會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接觸、表達愛情的機會,宋詞中有不少這方面的描寫:“火樹銀花觸月紅。揭天鼓吹鬧春風。新歡人手忙愁里,舊事驚心憶夢中。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边@首詞寫了一對情人在元宵觀燈時幽會的復雜心情,堪為我國古代愛情生活的佳作。但并非有情人終成眷屬,歐陽修《生查子?元夕》詞通過元宵觀燈,觸景感懷,撫今思昔,表達了詞中人不勝悲傷的心情: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宣和遺事》記述了這么一件趣事:宋徽宗在元宵節親自上宣德樓觀燈賜酒。每個在樓下仰觀圣顏的仕女,都能獲得賜酒一杯。一女子趁觀燈熱鬧之機將所飲金杯偷了,被衛士發現,押至御前盤問。女子急中生智,吟誦《鷓鴣天》詞,巧妙地遮掩了偷竊行為,還博得徽宗大喜,“以金杯賜之”,令衛士送歸。于是這首詞以“竊杯女子”署名流傳后世。
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杯作照憑。
羈旅懷人,佳節更添愁緒,以下兩闕詞透過元夕繁榮熱鬧場景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幽獨傷感之情,讀來雅麗清新,哀婉回腸。
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云。蓬萊清淺對孤棱,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小屏風畔冷香凝,酒濃春人夢,窗破月尋人。(北宋,毛滂《臨江仙?都城元夕》)
繁燈奪霽華,戲鼓侵明發。物色舊時同,情味中年別。淺畫鏡中眉,深拜樓中月。人散市聲收,漸入愁時節。(宋?劉克莊《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