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花與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春的一天,迎春花對身邊的桂花樹說:“桂花樹你看看自己,什么時候才能開花呀?你再看看我,彎彎的樹枝上開滿了小黃花,路過的人都說我是迎春小喜神兒,長得非常美;而沒人說你美,也沒有人朝看你。”說著,迎春花就不再理桂花樹了。
桂花樹聽了迎春花的話,傷心地流下了眼淚不過春天過去了,迎春花的花已經凋謝了。夏天也過去了,秋天慢悠悠地來到了。桂花開放了,金黃色的小花在微風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散發著誘人的香味,過路人紛紛去聞桂花散發出的芳香,恨不得摘下幾枝桂花帶回家。
這種情景被迎春花看見了,心里又說不出的難過。桂花樹看出了迎春花的心思,就對她說:“迎春花妹妹不要難過,現在是我好看,不過到了來年的春天你就又開花了,你不是比我好看了嗎?好了,別難過了。”迎春花聽了,破涕為笑,連忙說:“桂花樹姐姐,我以后再不會看不起別人,自以為了不起,我一定要把這個缺點改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但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并學習別人的長處。
這就是北方冬季特有的自然景觀―――霧凇。
什么是霧凇
霧凇是冬季的一種類似霜降的自然現象,在北方比較常見。霧凇是一種附著于地面物體(如樹枝、電線)迎風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層。它也是由過冷水滴凝結而成,但這些過冷水滴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浮在氣流中由風帶來的。這種水滴要比形成雨凇的雨滴小許多,稱為霧滴,實際上就是組成云的云滴。它們撞擊地物表面后,會迅速凍結,形成一種白色不透明的粒狀結構沉積物。由于霧凇中霧滴與霧滴間空隙很多,因此霧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霧凇輕盈潔白,附著在樹木等物體上,宛如瓊樹銀花,清秀雅致。一般在被過冷卻云環繞的山頂上最容易形成霧凇,同時霧凇也是飛機上常見的冰凍形式,在寒冷的天氣里,泉水、河流、湖泊或池塘附近,因有蒸霧,也可形成霧凇。
霧凇有兩種。一種是過冷卻霧滴碰到冷的地面物體后迅速凍結成粒狀的小冰塊,這叫粒狀霧凇,結構較為緊密。另一種是由過冷卻霧滴凝華而形成的晶狀霧凇,結構較松散,稍有震動就會脫落。
說起霧凇景觀,最著名的應屬吉林省吉林市。那里的霧凇儀態萬方、獨具豐韻,從每年11月下旬開始,直到次年的3月上旬結束,號稱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
霧凇名字知多少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記載霧凇的國家。早在《春秋》上就有關于“樹稼”的記載,也有的叫“樹介”,就是現在所稱的“霧凇”。南北朝時代(宋)呂忱所編的《字林》一書如此解釋:“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這是1 500多年前最早見于文獻的“霧凇”一詞。而最玄妙的當屬“夢送”這一稱呼。宋末黃震在《黃氏日鈔》中記載,當時民間稱霧凇為“夢送”,意指其是在夜間人們做夢時天公送來的。
“霧凇”是這一自然景觀的學名,通常俗稱“樹掛”,也稱“雪掛”。除此之外,現代人對霧凇還有許多更為形象的叫法:因其美麗皎潔,晶瑩閃爍,像盎然怒放的花兒,而被稱為“冰花”;因其在凜冽寒流襲卷大地,萬物失去生機時,像高山上的雪蓮,凌霜傲雪,在斗寒中盛開,而被稱為“傲霜花”;因其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精美藝術品,好似瓊樓玉宇,而被稱為“瓊花”。
環境小衛士
霧凇不僅外表賞心悅目,還能給人類帶來許多益處。
現代都市空氣質量日漸下降,是讓人擔憂的問題,霧凇可是空氣的天然清潔工。觀賞霧凇時,人們會感到空氣清新,肺腑滋潤,這正是霧凇凈化空氣的結果。空氣中存在著肉眼看不見的大量微粒,其直徑大部分在2.5微米以下,約為頭發絲直徑的四十分之一,體積很小,重量極輕,懸浮在空氣中,危害我們的健康。而霧凇初始階段的凇附,吸附微粒沉降到大地,便達到了凈化空氣的作用。
噪音也是現代都市生活的一個有害副產品,使人煩躁、疲憊、精力分散,降低人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嚴重時甚至直接影響健康和生命。人為地控制和減少噪音危害,需要一定的條件,并且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霧凇則是環境的天然消音器。由于具有濃厚、結構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點,霧凇對音波的反射率非常低,能吸收和容納大量的音波,在形成霧凇的密集的樹林里,人會感到很幽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霧凇出現的特點、周期規律等,還能一定程度地反饋未來天氣和年成的信息,為各行各業的興利避害、增收創利作出貢獻。
寧夏隆德縣山河鄉林業工作站 寧夏 隆德 756300
【摘 要】香花槐是近幾年由國外引進的美化、綠化城市園林的理想珍稀樹種,是集綠化、造林、保持生態和畜用飼料等為一體的優良樹種。本文從苗圃選擇、苗期管理、嫁接、修剪等方面詳述了香花槐的嫁接和管理技術。
【關鍵詞】香花槐;嫁接技術;管理技術
香花槐又名富貴樹,拉丁名為Robinia pseudoacacia cv.idaho ,原產于西班牙,屬蝶形花科落葉喬木。香花槐葉繁枝茂,樹冠開闊,樹干筆直,樹景壯觀,全株樹形自然開張,樹態蒼勁挺拔,觀賞性強。香花槐是近幾年由國外引進的美化、綠化城市園的林理想珍稀樹種,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也將起到巨大作用。無論在綠化觀賞、造林固沙,還是改善生態環境方面香花槐都以它獨有的特性顯示出巨大的優勢與潛力,是集綠化、造林、保持生態和畜用飼料等為一體用的優良樹種。
1 苗圃的選擇及種根的處理
1.1 整地
1.1.1 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高燥、土層深厚的砂壤土,選擇地下水位較低、排水良好、無病蟲害傳播源、交通方便、有井灌條件、地勢平坦的耕地。
1.1.2 苗圃管理
田間起壟株距40cm,壟距50cm;早春出苗后,鋤草松土;苗木50cm以上高時施肥,用尿素或磷酸二銨在雨前拋撒,可加速苗木生長。
1.2 種根處理
將種根剪成8cm左右長,剪口要平齊。把剪好的種根段放入50mg/kg的溶液(生根粉)中浸1~2h,撈出控干。
1.3 扦插時間
一般“五一”節左右扦插較好,此時墑情及氣候最適宜。如果地塊太干旱,要先澆水再扦插。
2 苗期管理
(1)除草要把推“早”、“小”的原則。雜草要鏟早、鏟小,保證苗圃無雜草;(2)邊除草邊培土,防止倒伏現象發生;(3)插后要將土壓實,并保持土壤濕潤;(4)防治蚜蟲,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灑;(5)及時打杈,幼苗出齊以后,苗高25cm左右要打第一遍杈,以后隨時見杈就打。
3 嫁接材料的選擇及接穗采集和保存
3.1 材料
(1)嫁接刀:只要是比較鋒利的小刀都可以作為嫁接刀。
(2)縛條:將舊棉布裁成條,寬度為1.5cm,裁好后每100條為一束,再切成長約15cm的小段,捆成小把備用。(以太陽照射消毒)
(3)其他用品:草帽、坐墊。
3.2 接穗的采摘與保存
香花槐接穗在冬季樹木完全停止生長后至第二年春季萌芽前均可采集,選擇在樹勢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樹上剪取組織充實、芽體飽滿的發育枝作接穗,一般接穗粗0.8~1.2cm。筆者采用的是早春采集接穗,這樣既能提高成活率又能降低人工成本。早春采集的接穗短期貯藏可于背陰處混濕沙堆放,用濕沙埋嚴接穗,上覆濕麻袋等物保濕,應經常檢查,防止接穗失水。
4 嫁接方法
4.1 砧木的定植
用一年生樹徑1~2cm的刺槐實生苗作砧木,先按行距70cm、株距35cm定植在苗圃里。
4.2 嫁接時間
砧木樹液開始流動至展葉前均可進行,但以萌芽期嫁接成活率最高,接前5~7d給砧木澆一次透水。
4.3 接穗的處理
接前將接穗從濕沙中取出,根部放入清水中浸泡12~24h,吸足水分后短截成5~8cm的小段,每段要保證有2~3個飽滿芽,然后用石蠟溶液速蘸密封備用。
4.4 嫁接方法
砧木樹液開始流動至長葉前嫁接,在距地表5cm處剪去砧木,然后在砧木頂端向下約lcm處斜剪1個切口,深達砧木直徑的1/3~1/2,迅速將削好的接穗插入,長度與接穗長削面相當,長削面向上,短削面向下,薄面向內,厚面向外,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對齊,然后用棉布條綁緊綁嚴。
5 嫁接后管理
5.1 檢查成活情況
嫁接10~15d后檢查成活情況,凡接穗萎縮或綁扎的塑料條內無水珠的證明未成活,要及時補接,在第一個接口下平茬。
5.2 除萌定干
平茬后容易從基部萌發大量枝條,要及時除去,以免與接穗爭奪營養;接穗萌芽多的,應選留生長健壯的1個,其余的除去。
5.3 立柱引縛
當新梢長到20cm長時,用粗2cm左右的細竹竿直插在新梢旁,并用塑料條綁縛,防止大風吹折或人為碰斷。
5.4 培土
新梢長到50cm左右時,解去接口綁縛物,然后培土至接口以上5~10cm處,踏實,促進香花槐基部生根。
5.5 撫育管理
嫁接后視土壤墑情澆水,5月下旬至8月中旬追施氮肥,每667㎡用尿素50kg,分3次施入;8月25日后控水控肥,促進枝干充實,雨后和澆水后及時中耕鋤草。香花槐病蟲害較少,主要是蚜蟲為害,可噴3000倍10%吡蟲啉防治。
6 香花槐的修剪
香花槐萌芽力很強,如不修剪就會長出滿樹枝條使樹體密不通風,從而影響生長速度,因此,定期進行整形與修枝尤為必要。
6.1 整形
整形就是使其樹干通直,修剪在春、夏季進行,剪去與主干競爭的側枝。
6.2 修枝
修枝應在夏季進行,以6月上旬至7月上旬為宜,香花槐具有傷口愈合快的優點。
(1)疏枝:樹干修到一定高度之后,疏除樹冠上部粗壯的競爭枝、徒長枝、直立枝及部分過密的側枝、下垂枝和枯死枝。
(2)截枝:對冬季或春季主干打頭、平茬的幼樹,在剪口處萌發的壯枝長到30cm左右時,留一直立的健壯枝作全枝培養,其余的截去其長度的1/3左右,可連續進行2~3次。
一、數字動畫設計促進皮影文化傳承的內在機理
當今世界個性化、多元化和藝術化的文化思潮為皮影文化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時代空間,而數字動畫設計的有效融入則是皮影文化動態傳承的平臺和助推力。無論是從藝術欣賞還是歷史形態的角度,皮影文化天然具備造型、文學、唱腔、表演、技術等多領域的藝術價值;而數字動畫設計技術的引入則為皮影藝術的重構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可以說,深入探究數字動畫設計與皮影文化傳承間的內在傳導機制,是理解上述觀點的首要前提。具體講,數字動畫設計促進皮影文化傳承的內在機理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在皮影戲制作中引入數字動畫設計技術,不僅可以真實再現皮影戲的一般性原理,展現其文化精髓,更可以根據受眾的不同需求及偏好運用數字動畫設計技術對原有的皮影作品進行隨意修改和完善;其二,在皮影戲制作過程中,利用數字動畫設計技術可將電影拍攝中的長鏡、短鏡及蒙太奇手法應用其中,并以皮影戲的形式演繹其他故事。如此,便去除了皮影作品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沉重感,并賦予皮影文化新的大量的現代流行元素;其三,在數字動畫設計與皮影產品制作充分結合的基礎上,利用現代便捷的網絡技術,可將多樣化的皮影產品推向世界各地,讓更多的觀眾欣賞技術進步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文藝精華,進而推動皮影文化的橫向普及。顯然,借助于數字動畫設計手法可賦予民間傳統皮影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數字影像藝術舞臺上的數字皮影動畫實踐——以《桃花源記》為例
數字皮影動畫《桃花源記》是根據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同名作品改編的。在該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對于以數字技術為依托手段的數字皮影藝術,就其表現形式、造型設計、元素庫模、空間安排及鏡頭運用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大膽的嘗試。通過將數字動畫設計技術應用于皮影作品設計,用數字藝術接續傳統文化,進而挖掘數字皮影作品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語言。同時,《桃花源記》推出后所獲得的各項大獎在相當程度上印證了數字皮影藝術所獨有的文化魅力。可以說,這不僅是數字藝術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整合與重構的一次良好實踐,更為發展中的皮影藝術提供了較為成功的參考與借鑒。
事實上,《桃花源記》在創作過程中因數字動畫技術的融入所展現出的創新與突破是其后期備受推崇的關鍵所在。在表現形式方面,針對當前傳統皮影藝術傳承困境及操作復雜問題,《桃花源記》皮影動畫在科學借鑒傳統藝術操作原理及資源的基礎上,利用數字動畫技術的優勢,便于創作者通過從數據庫所提供的角色形象、局部或動作,進而配以劇情,并借助于三維效果展示,實現全新的數字皮影,為皮影藝術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角色造型設計方面,《桃花源記》中的人物形象在動畫線條及傳統的五原色調搭配下塑造出生動形象、夸張幽默且形神兼備的人物形象,甚至是其中的花草樹木等環境元素,為使效果更為逼真,創作者運用Paint Effects的技術手法制作花草樹木,進一步增強了畫面整體層面的繽紛多彩;在元素庫模方面,傳統的皮影制作工序因極其繁復會給皮影表演者帶來較高難度,《桃花源記》通過采用分解與組合、拼貼與擺放的方法,有效提升一次制作完成的數字素材的重復使用率,甚至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數碼合成進而生成新的人物角色,便于皮影動畫的批量操作和拍攝;在空間安排方面,《桃花源記》利用表演和繪畫的語言及構成原理,運用數字動畫設計平臺操作皮影動畫,根據表演需求按照三維視角合理化地安排空間。由此,《桃花源記》中所創作的人物角色是在空間與時間中展示動作與沖突,從而給予觀眾新奇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使得觀眾充分感受到皮影表演藝術的自身魅力;在鏡頭運用方面,《桃花源記》有效借鑒了影視鏡頭語言,模擬實拍手法,鏡頭表現在為皮影動畫創作者拓展創作空間的同時,也為欣賞者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實現了皮影動畫表意與抒情相統一的藝術造詣。顯然,由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新的制作技術助推新的舞臺藝術的產生,通過汲取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構成要素,輔之以現代化的藝術設計工具,為傳統文化藝術的接續和傳承奠定了良好的現實基礎和發展空間。
三、數字動畫設計助推皮影文化傳承的理性展望
不同的民族,傳統文化也不同。如何為傳統皮影開辟成功的生存之路,必須引起我們的思考。數字動畫作為動畫制作界的一顆新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與影響。它突破了傳統動畫的局限性,將技術引入設計領域,成為設計的重要工具。作為二維軟件的平臺,它有效地將二維事物和技術連在一起,跨越了由于技術落后所導致的文化斷層。數字皮影動畫正是這一個技術優點的鮮明體現。它在淵源上吸納了傳統以及各種藝術的構成要素后,逐漸形成了當代自身獨有的藝術特質,《桃花源記》便是對上述藝術特質的最好闡釋,既傳承了歷史經典,又融合了當代人的審美思維。實踐表明,充分利用以數字動畫設計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優勢,可有效促進皮影文化的歷史性傳承,而傳統皮影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道遠,需要繼續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中國傳統藝術的保護中去,為后人留下更多、更好的傳統文化藝術,進而,這項工作所體現的意義和影響將是重要的、歷史性的。
參考文獻:
[1]魏力群.中國皮影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薛海萍.淺談皮影戲發展淵源與新途徑傳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