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樹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秋色葉樹種通常是指秋季葉片顏色能由綠色轉變成其它顏色并保持相當一段時間的觀賞樹種。在目前的上海園林綠化項目中,大部分綠化景觀的常綠植物比例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如此高的常綠比例下,園林景觀常會給人們帶來一種單調、缺乏季相變化的感覺。此時,適當地應用一些秋色葉樹種便能點亮整個景觀,令整體景觀效果的色彩更為豐富。每逢金秋,上海的各類秋色葉樹種便紛紛嶄露頭角,人們在街頭、小區內或公園等地都能看到不少秋色葉樹種,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認識下上海園林景觀中的秋色葉樹種吧!
金葉垂枝槐
豆科槐屬小喬木,其秋季葉色極其金黃亮麗,樹冠下垂且小枝金黃色,栽培數年的大樹枝條可垂至觸地,株型十分優美。該樹種生長速度快、耐寒、耐修剪且病蟲害較少,在上海地區其葉片通常11月初開始逐漸變黃,葉色可持續約一個月左右。
歐洲鵝耳櫪
樺木科鵝耳櫪屬落葉大灌木,原產亞洲西部及歐洲中部、東部和南部。其樹形帚狀,枝葉茂密,可點綴于小型植物群落的中后層,撐起整個植物組團的空間高度。歐洲鵝耳櫪耐寒、生長快、耐修剪,是一種優美的秋色葉樹種。在上海地區,其通常于11月上旬整個樹冠的葉片開始由上至下逐漸從綠色轉變成淡黃色直至金黃。其秋色葉的觀賞期與天氣因素關系較大,如遇大風大雨,其觀葉期可能僅2周;若天氣較晴好,則可保持4周左右的觀葉期。
紅花槭
槭樹科槭屬落葉大喬木,原產于北美洲,主要分布加拿大和美國,又名美國紅楓、北美紅楓或加拿大紅楓,是美國及周邊地區最受歡迎的秋色葉樹種。在上海每年早春的3月,紅花槭都會盛開出滿樹的小紅花且先花后葉,十分美麗;而每當秋季10月~11月時,其葉片則開始由綠色逐漸轉變為金黃、桔紅或紅色。如在上海靜安雕塑公園,墨綠色葉的黃金菊襯托下的紅花槭,其艷麗的秋色葉顯得格外搶眼,令游園的人們流連忘返。
紅花槭的園藝品種很多,目前上海其常見的品種有‘夕陽紅’、‘十月光輝’、‘秋日烈焰’、‘秋焰槭’、‘太陽谷’、‘酒紅’、‘夏日紅’等,具體的秋色葉觀賞期以及葉色效果因具體品種而定。紅花槭不僅生長迅速、適應性強,還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一高大的樹形。亞洲地區分布的其它同類紅楓品種一般高度不會超過4.5m;而紅花槭的樹高一般高15m~25m,冠幅達12m,如此龐大的樹形,若成群種植或作為行道樹成排種植,秋季可形成極為壯觀的紅葉林。
金縷梅‘紅寶石之光’
金縷梅科金縷梅屬落葉灌木。該屬植物在我國國內還處于野生狀態,較少有園林應用,但在國外其早已有園林栽培應用,不僅如此,人們還通過雜交育種,培養出不少該屬的園藝新品種,‘紅寶石之光’金縷梅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之一。目前在上海的部分高檔小區樓盤內,其已被少量的應用,一般其被布置在園路口的園林景石旁或轉角處,與葉色相對較暗的其它常規樹木混和配置常能達到出莫不意的效果。在上海早春的3月初,‘紅寶石之光’金縷梅便能開花,它的花十分特別,普通金縷梅的花色通常為金黃色,而它卻是靚麗的紅色,十分奪人眼球。不僅如此,‘紅寶石之光’金縷梅還是一個秋色葉效果極佳的樹種:在上海地區其葉片通常在12月初開始逐漸由綠變紅,若不遇大風大雨,其秋色葉觀賞期可持續3周左右,是園林景觀設計師不可多得的秋季調色植物。
Ginkgo biloba
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原產我國甘肅、山東、江蘇等地,為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子遺植物,與其同綱的所有其它植物均早已滅絕,故被人們稱為活化石。銀杏喜光照充足、溫暖濕潤氣候和肥沃的沙質壤土,耐寒、耐旱,為目前上海地區栽培最廣泛的秋色葉樹種之一。在上海地區其秋色葉通常于10月下旬至11月初開始由綠色逐漸轉變為淡黃色直至金黃色,若不遇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其秋色葉一般可維持15天~20天。在園林應用中,一般將其作為行道樹或孤植觀賞,以分枝點較低的嫁接苗居多,以利于避開高壓線等障礙物:也有少量高大挺拔的銀杏樹被應用于庭院別墅、市政綠地等處觀賞,是一種壽命極長的秋葉色樹種。
野漆
漆樹科漆屬落葉喬木,分布于我國華北至長江以南各省。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和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野漆在上海少量的被應用于園林中,因其秋色葉紅如黃櫨,故其通常被人們稱為“日本黃櫨”,但實際上漆屬的野漆并非黃櫨屬(Cotinus)植物。目前在上海地區其秋色葉通常于11月初開始逐漸由綠色轉變成橘紅色或深紅色,如同火焰般艷麗的紅葉極具觀賞性,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秋色葉觀賞樹種。野漆的葉色效果受種植環境的影響,一般在光線越充足的區域,其秋季變色期的葉片就越紅,若不遇大風大雨天氣,其色葉可維持15天-25天。園林應用中應注意盡量避免將其種植在人們觸手可及的區域,因其汁液可令部分過敏體質的人產生強烈的過敏反應。
櫸樹
榆科櫸屬落葉喬木。原產我國,分布較廣,在上海廣為栽植。櫸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其樹形高大挺拔,在上海常被作為行道樹、群植或孤賞。其葉片通常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開始逐漸由綠色轉變為燦爛的金黃色,如不遇大風惡劣天氣,其秋色葉通??删S持20天~25天,成群種植時頗為壯觀,為上海園林應用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秋季觀葉喬太。
烏桕
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主要分布于我國黃河以南各省。烏桕的葉片小巧,近菱形且下垂,十分細膩。目前在上海地區,其葉色通常于10月至11月上旬開始由綠色逐漸變為黃色、橙黃色、紫紅色或紅色等,其顏色多變,主要受環境以及個體差異的影響。下圖為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中的一角,在同一位置中體量相當的兩株烏桕,其中一株的變色效果絕佳,正值最佳觀賞期,而相鄰的另一株烏桕則早已過了觀賞期,葉片全部凋零。通常在無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的條件下,烏桕的秋色葉可維持約15天~25天,其不僅秋色葉美麗且樹型也相當特別,即使在落葉后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園林秋色葉樹種。
關鍵詞:彩色葉樹種;園林景觀;設計運用
中圖分類號:S68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79
在園林景觀中,彩色葉樹種具有成景時間短,色彩鮮艷,觀賞時間長等特點[1]。本文將對彩色葉樹種的配制措施和應用難點進行闡述,分析彩色葉樹種的應用原則,探討園林景觀中要素和彩色葉樹種的聯系,希望為園林種植的發展提供幫助。
1 遼寧盤錦概況
盤錦坐落于遼寧西南,總面積為4071km2,屬于暖溫帶氣候,四季的氣候特點比較分明。地形屬退海平原,具有典型的鹽堿灘地形特點。由于盤錦光照資源較好,溫度比較適宜,因此在盤錦發展園林種植具有較好的天然優勢。
2 彩色葉樹種的配置措施
2.1 孤植配置分析
孤植主要指的是通過1株樹木的種植來達到成景的目的。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空間比較廣闊的地方,滿足單獨樹木的生長需要和人們對于美觀的需求。應用孤植方式成景時,要注意樹木和周圍環境的協調和配合程度,保證和環境融為一體。
2.2 列植配置分析
列植是通過使形態相近的樹木排成一列的措施達到整齊劃一的效果,給人較強烈的視覺感官。目前,城市中道路兩旁的樹木多采用這種方式設置,為人們的生活環境增添了靚麗的風景。
2.3 叢植配置分析
和前2種配置方式相比,叢植是一種相對復雜的種植方式。在實際應用中,叢植需要將多種樹木進行一定規則的排列種植,從而表現出種植藝術。在園林種植中,彩色葉樹種的叢植方式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可以營造出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2.4 群植和片植配置分析
群植和片植需要進行配置的樹木數量較多,從十幾株到幾十株不等,屬于大規模的彩色葉樹種配置。通過較大規模的排列布置營造出比較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并且隨著季節的變換,產生不一樣的美觀效果。
3 彩色葉樹種的應用難點與原則分析
3.1 彩色葉樹種的應用難點
彩色葉樹種在園林中的應用難點有新開發的彩色葉樹木品種較少;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配置中容易出現問題;整體的設計水平有待提高;符合地方特色的彩色葉樹種應用較少。
3.2 彩色葉樹種的應用原則分析
3.2.1 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是彩色葉樹種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基本原則。園林部門在設計景觀時,一定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特點的彩色葉樹種進行種植,避免出現樹木不適應氣候特點而出現問題的現象。在盤錦主要選擇適合暖溫帶氣候以及鹽鹼灘特點的植被來種植。
3.2.2 季節性原則
由于盤錦的四季特點比較分明,因此設計人員在選擇樹種的時候要對各個術中不同季節的情況進行了解,從而通過季節變換形成獨特的景觀配置。
3.2.3 突出性原則
園林景觀必須要有突出的主題,而彩色葉樹種的選擇要圍繞園林景觀的主題來進行配置。設計人員要選擇能夠很好配合主題和環境的樹種,從而體現出突出性原則。
4 園林景觀中各要素和彩色葉樹種的聯系
4.1 園林內建筑和彩色葉樹種的聯系
目前,園林景觀的建筑主要有服務類、游憩類以及公用設施類。在進行彩色葉樹種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其和園林建筑之間的影響關系。建筑是表現園林主題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彩色葉樹種和建筑的配合也要考慮突出原則,從而配合建筑突出園林主題。
4.2 園林山水環境和彩色葉樹種的聯系
通過加強園林山水環境和彩色葉樹種之間的聯系,可以有效提高園林整體的藝術風格和觀賞效果。例如,在園林中的假山或者水面附近進行紅葉石楠球的搭配,通過鮮活的色彩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提高了園林的觀賞層次。
4.3 園林道路對彩色葉樹種的影響
設計時要注意在園林道路兩旁進行種植,通過科學的搭配使得道路空間呈現出跳躍式的效果;采用適合的配置方式,在造成視覺沖擊的同時,緩解人們的視覺疲勞。
彩色葉樹種對于提高園林景觀的觀賞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園林部門要對彩色葉樹種的種植工作引起重視,對配置方式和應用原則進行細致分析,從而增強彩色葉樹種和整個園林景觀的協調效果,為提升彩色葉樹種的應用水平做出貢獻。
關鍵詞:園林藝術景觀配置藝術原則
1 植物造景原則
1.1根據園林植物生態要求,處理好種間關系
植物所生長的空間叫做“環境”,任何植物生長發育都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同樣,環境中所包含的各種因子對于植物的生存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園林植物生長的好壞與后期管理固然重要,栽植前生態環境的預測,樹種之間的搭配卻直接關系到樹木的成活與否。所以我們園林建設中,必須掌握好各種樹木的生態習性,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態類型植物品種。
1.2植物造景的藝術性原則
任何一個好的藝術類型的產生是人們主觀感情和客觀環境相結合的產物。不同的園林形式決定了不同立意方式。節日廣場,應營造出歡快,喜慶的氛圍,色彩上以暖色調為主;烈士陵園就應該以莊嚴,肅穆為基調,色彩以冷色調為主。園林綠化不同于植樹造林,保持各自的園林特色的同時,更要兼顧到每個植物材料的形態,色彩,風韻,芳香等美的特色,考慮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使觀賞者在寓情與景,觸景生情的同時,達到情景交融的園林藝術審美效果。
1.3處理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的關系
文有文眼,景有景眼,在植物綠化過程種,整體與局部的協調統一顯得尤為重要,每一個公園,每一塊綠地都應突出主題?;蛴^花,觀果,觀干。。。。不同的植物材料烘托美化不同的環境,整體與局部的不統一,樹種栽植的雜亂,勢必影響到植物造景的整體效果。此外,植物生長發育是一個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的,欲充分發揮樹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藝術效果,除應考慮整體美學構圖的原則外,必須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長規律,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互配置,喬灌草相結合,增強景觀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2 植物配置的掌握要點
植物配置應注意植物高矮順序與游人視線的關系;植物色彩美與季節的關系和顏色相配的協調性。經過我幾年工作實踐植物配置在不同地方應注意的掌握要點。
交通島周邊的植物配置宜增強導向作用,在行車視距范圍內應采用通透式配置。綠島上自然式配置樹叢、孤植樹,在開敞的綠化空間中,更能顯示出樹形自然形態,與道路綠化帶形成不同的景觀。導向島綠地應配置地被植物。
廣場綠化應配合廣場的主要功能,使廣場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廣場綠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慮廣場規模、空間尺度,使綠化更好地裝飾、襯托廣場,改善環境,利于游人活動與游憩。
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體現一個城市的綠化風貌與景觀特色。園林景觀路的綠化用地較多,具有較好的綠化條件,應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綠化特點與綠化水平。園林景觀路是道路綠化的重點,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網的主體,貫穿于整個城市。主干路植物配置要考慮空間層次,色彩搭配,體現城市道路綠化特色。同一條路段上分布有多條綠帶,各綠帶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綠化有層次、有變化、景觀豐富,也能較好地發揮綠化的隔離防護作用。分車綠帶的植物配置應形式簡潔,樹形整齊,排列一致。
花壇布置應選用花期、花色、株型、株高整齊一致的花卉,配置協調?;▔?、花境的設計應配置合理、主題突出具有獨創性。
很多園林規劃設計與園林工程建設都是同一單位或個人,為了能使設計方案被接受而在植物配置中不顧科學,一味地迎合領導的意圖和為了推銷利潤高的樹種或自己有的苗木而隨意規劃。
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慮相互間的生長速度、影響能力、陰陽性,觀花、果、葉的樹如何映樹,病蟲害的交叉性,同種樹的連片與分隔的統一,病蟲害防治的難易程度,耐濕耐旱性等都是選擇樹種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鄉土樹種生命力、適應性強,能有效地防止病蟲害大暴發,常綠與落葉樹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蟲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單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要達到理想的效果,樹種的配置來講,一個優秀的景觀作品必然是設計與施工密切配合的結果。從選苗到現場施工,設計師均須親臨指導。至于自然山水園的放樣、施工,沒有景觀設計師的現場把關,更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對于復雜地形的施工,現場出現問題的情況更是時有發生。置身于現場,景觀設計師更容易把握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可以說,擅于處理現場是一個優秀景觀設計師的基本素質之一。可是,不少景觀設計師并不樂于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動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隊伍越少與設計人員溝通,最終的結果往往留下諸多遺憾。在配置中要充分考慮到各種的矛盾和優勢,加以合理地搭配,使其達到理想效果,以便創造良好的景觀。
3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1主次分明 疏朗有序
主即主要突出某一樹種進行栽植,其他樹種進行陪襯;疏即很自然的進行栽植,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盡量避免人工之態的顯現。園林綠化不同于普遍綠化,概括的說應是綠化加美化,各種植物的不同配置組合,能形成千變萬化的景境,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藝術感受。
3.2注意四季景色季相變化
在植物造景過程中,突出一季景觀的同時,兼顧其他三季,即在主要樹種開花時,不要有其他樹種開花,而在其他季節要有其他樹種的開花托景。如在碧桃專類園種常綠與落葉的比為1:3,喬木與花灌木的比為1:1。早春,碧桃開花時以常綠樹為背景,彌補了景區花量大,常綠量不足的缺點,而在其他季節,花灌木相繼開花,延長了花期存在的時間,豐富了植物景觀,使人們在不同季節欣賞到不同的景色。
3.3圍合空間的合理應用
植物圍合空間可分為開放性(視線通透),半開放性空間(有開闊視野,有封閉視線),冠下空間(樹冠郁閉后的樹下空間),封閉性空間(四周全被遮擋),豎向空間(視線向上)等幾種形式。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組團綠地選用不同的空間圍合。如街道,人行道兩邊及城市廣場四周,可用封閉性空間,與外界的嘈雜聲,灰塵等環境隔離,鬧中取靜,形成一個寧靜和諧的活動游憩場所。
3.4林緣線和林冠線處理要有變化,有韻律
林緣線是樹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線;林冠線是樹冠與天空交接的線。進行植物造景時應充分考慮到樹木的立體感和樹形輪廓,通過里外錯落的種植,及對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應用,使林緣線,林冠線有高低起伏的變化韻律,形成景觀的韻律美,幾種高矮不同的喬灌草,成塊或斷斷續續的穿插組合,前后栽種,互為背景,互相襯托,半隱半現,即加大了景深,又豐富了景觀在體量線條,色彩上的搭配形式。
3.5應用透視、變形、幾何、視錯覺原理進行植物造景
人們對于景觀的最直接感受便是通過視覺來獲得的,設計者引導游人視線成功與否決定了景觀的優劣。視線通透遠近等視線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對植物材料的選擇,喬木,灌木,花草,不同的樹種起到了不同的視覺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植物造景時,認真的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表現形式如透視變形,幾何,視錯覺等,創造出適時,適地,有韻律地植物景觀,滿足觀賞者地視覺審美要求。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植物景觀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園林建設的植物景觀的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風格多樣,量力而行”。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植物景觀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
1植物景觀構造應注意的問題
1.1注重品種選擇的多樣化
進行植物景觀的選擇時要力求品種的多樣性,構造景觀要使空間能夠相互協調,減少出現不協調的狀態。盡量使選用的物種豐富多樣但不冗雜。選擇的骨干樹種要統一,不能品種過多,附屬品種的選擇要多樣化,使相互能夠完美搭襯,產生綠化、生態效果的同時,也要有美化效果。
1.2考慮植物的季節性
作為植物景觀構造的主體,植物有其自身的生命特征,能夠與特定的環境相匹配。進行植物品種的選擇應做到近遠結合,適地適樹,速慢搭配,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按比例種植,注重季節等氣候變化。力求營建出在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的美麗景象,切忌單一枯燥。
1.3植物景觀構造與環境相配合
進行植物景觀構造時,植物的配置與周圍的建筑物要能夠協調一致,使選用的植物與建筑物的主題相統一,同時,建筑物外的植物配置與建筑物的基礎種植能夠協調起來,例如在墻基處種些花灌木或者自播草本花卉,從而形成一個過渡帶,增加視覺的適應性。在建筑物的墻面可選用攀緣植物,在雕像旁可選用常綠樹種作襯托,這樣能夠產生別致的自然景趣。
1.4植物景觀應體現地方特色
城市的發展規模、地域特征、人文環境都各有差異,在進行綠化時要做到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具體特征來選擇綠化材料,使人文歷史、自然資源和當地的文化特色能夠有機結合。只有把地域文化特色充分表現出來的景觀構造才是高品質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在增加城市的美化效果同時,又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
2用植物景觀來建設生態城市園林
不同的植物對于城市園林建設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想建設生態城市園林,必須要適應不同植物景觀的特點,木本植物為骨干的生物群,由喬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綜合而成的微觀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涵蓋了宏觀城市系統,發揮了吸碳吐氧、調節溫度與濕度、消噪除塵、殺菌保健、吸收有害氣體、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發揮綠地水循環、防震避災等生態功能。生態園林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指導下,人類與生物的接近程度將成為綠地衡量標準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為主,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建立多種類型、多種功能、豐富多樣的景觀,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達到生態美與藝術美的和諧統一。
良好的植物造景是提升城市園林景觀品味的重要一環。植物造景的原則是堅持突出生態,盡量保留原有的植物群落和生態群落,做到喬、灌、草、花卉合理搭配,切實發揮綠化的生態功能,而且要注重運用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等造園的手段,表現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園林景觀。植物造景者應深入自然山林采風,去用心體會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細心研究自然植物群落組合,把有價值的東西帶回城市,引入城區。
3應用生態美學理論指導城市園林建設
我們國家的景觀理論,是以生態美學為指導的,一直以來都是在推崇自然,把自然之美當成園林生態建設當中核心的思想,以期達到“雖由人作”卻“宛如天成”之審美、游覽、環保效果。強調藝術美與自然美,形式美與內容美之辯證統一,以藝術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為目的;以形式美為框架,以內容美為核心,力求體現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的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強調動靜結合,靜中寓動,動中求靜,靜態景物中有動感,動態事物里蘊藉著無限清幽純樸的靜謐之趣。強調遠與近、大與小、明與暗、露與藏的對比,烘托、借襯,更注重疏與密、高與低、俯與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線的變化和色彩調配。強調以植物組景為主,并追求色相與季相變化,特別注意追求形象美、層次美、風韻美。強調景物之間的相互借襯與烘托,并注重外景的親和、融合、呼應、滲透。在實踐工作中,應充分發揚光大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美學觀點,加以繼承創新和發展。
4用植物景觀來增加城市的綠量
綠量是城市生態平衡的基礎,對于城市生態功能的增加有很大的作用。如何用較少的綠地,增加更多的綠量,答案肯定是要選擇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強,枝繁葉茂,葉面積指數高的植物。城市綠地需要一定的草坪開闊空間,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則顯綠量不足,豎向空間層次不夠豐富,生態效益也相對降低。要克服廣場化傾向,減少草坪花壇。同時,使綠化向立體化擴展,形成地面、墻面、屋頂多層次、多景觀的綠化景觀體系。要特別重視推行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創造豐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綠地的基本結構單元,直接決定著綠地的結構和功能。達到相對穩定的綠地覆蓋,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5植物景觀的生態設計
不同城市由于它的歷史傳統不同,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不同,它的傳統也不同,所以在搞景觀設計時,就要因地制宜,保護好當地的文化傳統,不要破壞城市的自景觀,不要改變當地的民俗風情,要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綠地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建設綠化景觀大道、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等城市不同形式綠地景觀,體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保證城市綠地系統的開發,讓市民親近綠地,保障資源共享和社會公平。
6結語
總而言之,在城市園林設計當中,需利用植物景觀來增加城市的生態功能,需要利用不同的植物的形態、線條等等來進行構思,并通過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變化,構成一幅活的動態構圖,來表現植物造景的藝術化。它是園林空間的彈性部分,極富變化的動景,豐富了城市植物景觀的色彩和層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機和野趣。植物景觀對于城市園林建設的作用非同一般,它在城市生態環境構成因素當中是重要的因子,它對于城市結構的改善,對于城市土壤構成因素的改善,增加城市場的自然性能都有很大的意義。所以在城市園林建設當中,在充分考慮到城市建筑的特性,注重綠地景觀的構造,注重植物景觀生態效益的發揮,防止城市密集建筑的熱島效益的出現。
參考文獻
1俞孔堅.從世界園林專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看中國園林專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中國園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