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方文山歌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歌詞;植物;意境 方文山被稱作華語流行樂壇第一詞人。學術界對他的廣泛的研究使得方文山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自古以來借植物表情達意是詩人浪漫而感性的抒情方式,深得古詩詞神韻的方文山歌詞里面也充斥著大量的植物意象。筆者搜集了近百首方文山創作的歌詞,涉及有植物意象的詞有73首,占他所有作品的70%。其中中國風作品38首,有植物意象的作品占50%。本文選擇出現頻率較高、文化深厚的園林植物為例來研究方文山歌詞的審美意境。
1 植物意象分析
1.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別怨 娘子卻依舊每日折一枝楊柳(娘子)
在別離詩詞的意象群中,柳出現的頻率最高、蘊蓄的離思最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早在《詩經》中便開啟了柳樹代表離情別怨的先河。“柳”者,留也。“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故而柳樹成了千古年來渲染離情別緒的主要意象。真真是“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在古人看來,“折柳贈別”,是向對方表達離情別意的最為含蓄、也最為生動的方式。
《娘子》開頭是一副折枝盼歸圖,娘子思君深切,她每天都要折一枝楊柳。用柳點明離別的主題,離愁撲面而來。“景色入秋漫天黃沙掠過 /塞北的客棧人多 /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此處借用“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意象,形象的展示了男主人翁多年在外漂泊的滄桑和落魄。相公心曲流露“什么恩怨過錯/在多年以后還是讓人難過/心傷透”。是怎樣的生存掙扎可以模糊了家中爹娘的輪廓和讓娘子每日以淚洗面?一句“娘子我欠你太多”似乎聽到了男子心中隱隱的哭泣聲。作者用只言片語把這段夫妻之情的真摯、無助和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言的楊柳更增酸澀味道。
1.2 落花寂寂,點點委青苔――寂寞 聞淚聲入林/尋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千里之外)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青苔的生長意味著沒有來訪者。居閑就寂的青苔,自然別有一番幽意之深傷[1]。
《千里之外》用華麗的辭藻刻畫了用一生等待的凄美愛情。“屋檐如懸崖/風鈴如滄海/我等燕歸來”這一方屋檐下的角落就像是天涯海角,千里之外,這原是等待愛人歸來的心境。然后插敘送別的情形,作者是極佳的導演,離別的地點在古城墻外,破敗蕭瑟一如離人的心情。濃霧是化不開的愁緒,風聲是沉重的嘆息。風格是黑白默片,對白也是“看”不清的,絕望之情油然而生。其實結局早已知曉,只是未來如蟬翼一般脆弱得經不起猜測,不忍心拆穿罷了。“聞淚聲入林/尋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天在山之外/雨落花臺/我兩鬢斑白”幻想中重逢的情景是夢幻的,伊人身著琉璃白從雨中款款走來,她的出現有著詩化悲哀的魔力。如此忠貞的愛情在現代社會絕對堪稱傳奇,對人們來說一如世外桃源般飄渺,歌詞因此也帶有了一絲追求理想的意味,用隱逸深遠的青苔點綴文墨簡直妙絕。
1.3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離愁 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臺)
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秋滿籬根始見花”,因開在清冷肅殺的秋季,也帶了別樣的憂傷和凄涼的色彩。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道盡了多少離愁別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臺》的敘述方式與歌詞《娘子》相似,區別在于《臺》糅合了更多傳統元素,意境更為優雅含蓄。歌詞的開頭淚光、慘白的月彎彎、霜、閣樓用蒙太奇的手法創造了深秋月夜相思圖,雨、朱紅色的窗、風、夢與前文呼應,正是一處閑愁,兩地相思。不言愁而處處引愁思,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殘/滿地傷 /你的笑容已泛黃”通感等諸多修辭的運用加上畫面感很強的文字,最后的一夜惆悵讓人感傷不已,而這感傷卻帶著般的華麗和優雅。
1.4 雨打芭蕉――相思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青花瓷)
芭蕉“風流不把花為主”,以觀葉觀形為主。蕉葉形狀似翠旗似綠扇,更像美麗的鳳尾,未展蕉葉又恰似少女婉轉百結的心曲。“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下雨時節,“草木一般雨,芭蕉聲最多。”雨水打在芭蕉上面發出嗶嗶啵啵的聲響,時緊時緩,“點滴凄清”勾起了人們無限愁思。
《青花瓷》堪稱方文山的巔峰之作,以后其他再不能出其右。歌詞描繪了發生在江南小鎮的一次邂逅進而引發的相思之苦。詩曰: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最喜“惹”字不失調皮地道破緣分的玄機。“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將青花瓷的制作和愛情融合在一起,這一連用的“等”字強調愛情里最無力最無奈的就是等待。驟雨打芭蕉如此激烈的吶喊和青花瓷千年愛情秘密的穿越橋段終讓這段單戀升華為蕩氣回腸的愛情絕唱。
2 小結
方文山深諳中國傳統文化,擅長創造意境,他的中國風歌詞里面充溢著豐富的古典意象,植物意象的運用不僅使歌詞意境更加清新而且使歌詞的情感表達更加委婉含蓄。那些古典意象成為歌詞中最為美妙的符號,這也是方文山深受廣大聽眾喜愛的原因。
關鍵詞:方文山;古代文學;流行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4-0108-02
自古以來,音樂與文學向來就是一對孿生的姐妹。孔子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音樂往往能在文學中找到靈感,而文學家常常能在音樂的熏陶下找到文學人物的影子,可見,音樂與文學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音樂在文學中尋找靈感,文學從宮、商、角、徵、羽五音中尋找文學人物的影像,沒有音樂性的文學是一口枯井,沒有生趣,而建立在文學基礎上的音樂則有了靈動的美感,讓人難以忘懷。
一、古代文學對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改革的步伐逐漸加快,我國的音樂事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流行音樂這種新型的音樂模式走入千家萬戶,那時的流行音樂,以節奏明快為特征,歌詞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使得尋常百姓人家也能迅速地融入流行音樂當中去。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的音樂需求增大,以往的通俗歌詞已經不能再滿足人們對音樂的渴求,于是,流行音樂又有了新的突破,在流行音樂的歌詞中引入古詩詞便得了流行音樂歌詞的一大亮點。很多詞作家通過借鑒古典詩詞來進行流行歌曲歌詞的創作,使得流行歌詞與古典詩詞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這些歌詞或是直接引用古典詩詞,或是大體上使用古典詩詞的意境,使前人的詩句融于歌詞中,或是借用古詞牌的含義,模仿古典詩詞的意蘊。其中,以方文山先生的填詞最為顯著,甚至有時候方文山的整首詞給人的感覺都像一幅國畫一樣,古色古香,達到了“味文山之詞,詞中有畫”的藝術效果,最典型的代表作即是《青花瓷》。這首詞整體上句式整齊嚴謹,節律優美統一,基本上押韻,再加上作者引入了“煙雨”“牡丹”“檀香”“宣紙”“仕女圖”“江南小鎮”“宋體”“隸書”“炊煙”“月色”等大量的古典意象,從而使這首詞具有了詩的美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當今的詩壇或歌壇,都彌漫著一股浮躁風氣,即所謂的“快餐文化”,而以《青花瓷》為代表的古典浪漫主義音樂,不吝于一種清新之風,讓人耳目一新。這種從古代詩詞中汲取靈感,從中運用現代的作曲方式,打造出來的“中國風”曲目,不僅極大擴寬了方文山歌詞中的意念空間,而且又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這些曲目使得聽眾在充斥著R&B和西方音樂元素的氛圍中,感受到了別樣的清新雅致的古典韻味。從意境、旋律和修辭等方面,方文山的歌詞都深得中國古代詩詞的精髓韻律。這正是方文山歌詞的獨到之處,即對古代詩詞傳統的現代轉化。
二、古代文學在現代流行音樂中的應用――以方文山為例
本文將以方文山先生的《青花瓷》為例探討古代文學在流行音樂中的應用。首先來看《青花瓷》的歌詞。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縷飄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于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
歌詞開始便描繪出一幅水墨畫景象,溫馨而久遠的畫面,清新而飄逸的語言,加上“i”韻與“ang”韻的交替反復,讀來古意繚繞、朗朗上口,既有獨特的內涵與韻味,又易于傳唱,歌詞在一開始便抓住了人們的心,使聽者有更多的想象。歌詞似乎是在描寫一幅山水畫,又似在講述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有“離形得似”之感。“離形得似”一詞來自司空圖,他在《詩品》中提到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詩歌意境在藝術創作方法上有自己的特點,而“離形得似”就是其中一點。所謂“離形”,即不受“形”的束縛,不拘泥于形似;“得似”即要傳神,得神似而非形似。通俗的說就是重在傳神,這是對詩歌意境來說的。從“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到“你的美一縷飄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這段,歌曲在開頭便描畫出一個似景非景的場面,方文山在開頭便把一個青花瓷瓶的繪畫過程描述開來,至美的瓷瓶使人仿佛置身繪畫現場,看到一個個渲染的仕女圖緩緩形成,瓶上的牡丹也如自家開放的一樣鮮活,“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一句轉到故事里,使得聽者迫不急待地想要聽歌詞里包含的故事。“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時,作者在青花瓷景的構建中,又煞費苦心地醞釀了一個“等煙雨”,使得“煙雨”一詞所具有的獨特意境與青花瓷景的山水風格相互輝映。而“煙雨”一詞常常冠于“江南”之前,容易讓人聯想到纏綿悱惻凄美委婉的江南美景,而在這樣一首描寫愛情的歌詞里面引入,自然倍增其色。況且“煙雨”本身由于經常被詩人們引入,成為了一個特定的意象,讓聽者不由地想起了中國古代文學當中使用過的煙雨景象。比如歐陽修《圣無憂》里面的“煙雨蒙蒙如畫,輕風吹旋收”,“煙雨”景象不僅是在中國古代文學當中有過出現,在近現代的文學作品也屢屢“現身”,《菩薩蠻》里面的“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以及瓊瑤的那句“多少樓臺煙雨中”都引入了這個意象。方文山的引用和改造無疑是成功的,在藝術上為其作品增色不少,有很強烈的表達效果。后一句,“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這句不僅用了通感,還使“月色”這樣一個名詞變成了動詞來使用,而且“暈”字的使用,使得整句有了很濃重的“月色”的色彩,就像一幅水墨畫的色彩漸漸地暈染開來,不論是水墨畫的觀眾,還是《青花瓷》的聽眾,都有了無限的聯想。 “簾外芭蕉惹咒語,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這句半工不工的對偶,也運用了通感的手法。這一句的字眼是“惹”字,“惹”字賦予了芭蕉、門環、銅綠,這些古樸的物體以人物的色彩,頓時鮮活了起來。其實“惹”字在古代詩詞中是比較常見的。唐賈至《春思》里有“東風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周邦彥《六丑》有“長條故惹行客”;周密《眼兒媚》有“飛絲半濕惹歸云”;石延年《燕歸梁》有“芳草年年惹恨幽”,皆為傳世之作。方文山可謂深得其中三昧,在這里一連用了三個“惹”字,再配上簾外芭蕉、門環、銅綠、江南小鎮這幾個傳統的古詩詞意象,為我們營造了一幅優美如畫、情景兼備的畫面。方文山此種類似的經典用字比比皆是,目不暇接。《東風破》里“時間怎么偷”的偷字,《臺》里“夜未央”的央字,《青花瓷》里“暈開了結局”的暈字,等等,都是。
三、結語
臧克家曾有這樣的論述:“押韻確是加強節奏的一種手段,有如鼓點,它可以使詩的音強更加響亮,增加讀者聽覺上的美感。”魯迅先生也曾對詩入樂有精妙的評述:“詩歌雖有眼看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后一種為好。沒有節調,沒有韻,它唱不來;唱不來就記不住……我以為內容且不說,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
歌詞相對于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注重其節奏性。有聲語言、歌詞、曲調三者合二為一即構成了歌曲,一首傳唱歌曲的歌詞,必須輕快、易記、朗朗上口,這樣才具有豐富的音樂元素,具備傳唱性。歌詞的音樂性,就韻律而言,關鍵在于押韻。而押韻,則是自古作詩寫詞講究節奏美、韻律美的必備條件。就這一點而言,方文山很好的繼承了這一傳統,不僅每首詞都押韻,還將古典詩詞中的元素重新賦予在現代流行音樂中的歌詞中。在這個英語泛濫、快餐元素橫行的世界里,很多人都忽略了古代漢語之美,恰恰是方文山帶給了我們強烈的文字震撼,相信這就是方文山歌詞為什么能使得大家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其中,我們更能看到,當音樂遇上文學,也可以撞出美麗的火花。
參考文獻:
[1]鄧小軍.文學史上的隔代知音[J].文學遺產,2007(3).
關鍵詞:流行歌曲 古典詩詞 傳承 意象 意境
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無論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練的語言形式、還是委婉含蓄的表情達意、意味悠遠的藝術境界都是值得我們反復回味的。而隨著歷史的積淀,古典詩詞以其冼練的語言、豐富的情感,越來越成為人們情感表達的載體,而進入流行歌曲歌詞創作的領域,使得古典詩詞以一種清新并且優美的方式被流行歌曲加以傳頌和傳承。
眾所周知,蘇軾的《水調歌頭》在現代被直接翻唱為《但愿人長久》,而李煜的《虞美人》也被大家廣為傳唱,我認為這是對古典佳句作出的最好的現代版的詮釋。直接將現成詩詞配樂,將歌詞發揮得淋漓盡致,深受大眾的喜愛并廣為流傳,遠遠勝出了單純詞的表現功能,這也恰好說明了古典詩詞對流行歌曲的積極影響。這兩首都是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直接套用的典型。除此之外,有的流行歌曲并不是對古典詩詞全文詩句的直接挪用,而是截取其中的標題或名句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劉海波的《人面桃花》;李清照的《聲聲慢》等。
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直接傳承,將詩詞以音樂的形式繼續流傳人間,使得古典詩詞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時空的跳躍性,能夠經久不衰。然而,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傳承不僅具有直接性還有間接性,主要是指流行歌曲并不是直接套用古典詩詞中的原句原詞,而是將古典詩詞中的某些突出的意境、意象、韻律及優美的辭藻化用到流行歌曲中,使得它們能夠廣為流傳。
而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間接傳承性體現得最明顯、最突出的就要屬方文山所寫的歌詞了。他的作品亦詩亦詞,亦詞亦詩,將唯美的古典情韻、濃郁的民族氣息與現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既承傳了古典詩詞的意象、意境、形式與語言,又用現代的創作技巧與思維對其進行了完美轉化,給人以特殊的審美享受。
一.對古樸唯美的意象的巧妙化用
古典風尚與潮流元素巧妙的融合,是方文山歌詞的最重要特色。而古典化的意象,使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彌漫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選取古詩詞中有特殊含義的事物為意象。如周杰倫唱的《娘子》中的歌詞:
娘子依舊每日折一枝楊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邊默默等著我/
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邊默默等著我/……/景色入秋漫天黃沙掠過/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相思寄紅豆,無能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心傷透
這首歌詞,以現代語言塑造了一個癡癡等待、靜靜守望心上人的古代女子。在詞的第一句就使用了古典詩詞中的常用意象——“楊柳”,而早在《三輔黃圖》中就有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①這就證明了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而在古典詩詞中,“柳”是渲染離愁別緒不可或缺的“道具”。這首歌詞中借“楊柳”來暗示離別,真正地將古典的浪漫情懷融入了現代的歌詞寫作,使人感覺迎面撲來的是一股穿越時空的風,在唯美的愛情中更流露出羈旅、遷逐、游子的情懷。而這樣的例子在方文山的歌詞中比比皆是。如古詩詞中代表相思的“紅豆”:“相思寄紅豆,無能為力地在人海中漂泊,心傷透”。(《娘子》);意味著比翼齊飛的蝴蝶:“蝴蝶自在飛,花也布滿天,一朵一朵因你而香”(《星晴》);等等。
2.靈活運用古典詩詞中的經典語句為意象。
早在唐宋,歌詞領域就已經存在截取前人成句,或間接化用前人成句入詞的先例。賀鑄嘗自云:“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常奔命不暇。”②與他同時期的周邦彥亦是如此,所謂“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③古人還有“奪胎換骨”之說,這也是一種創作方法。“‘奪胎換骨’出于惠洪《冷齋夜話》:‘山谷云: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所謂‘奪胎換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詞匯重寫前人詩意,以前人詩歌內容作為創作材料。”
而這種“筆端驅使古人”的詞學風尚和“奪胎換骨”的手法,在方文山的詞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運用。再以《娘子》為例,“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瘦馬”的意象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進行了巧妙的“奪胎換骨”;“天涯盡頭滿臉風霜落寞,近鄉情怯的我,相思寄紅豆”,則化用了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
在另一首作品《發如雪》中,“縱然青史已經成灰,我愛不滅。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只戀你化身的蝶”化用了“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著名詩句;“你發如雪,凄美了離別,我焚香感動了誰?”化用了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凝結成“發如雪”的意象;“邀明月,讓回憶皎潔,愛在月光下完美”,化用了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和蘇軾《少年游》中的“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用“邀明月”這一意象渲染了凄美意境。
二.對意境的“生命律動”的獨特把握
【關鍵詞】:趣味 語文 復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5-0161-01
高三的語文課,因為是復習,因為要高考,所以大多老師只重視知識的梳理、能力的訓練,而忽略情感的培養和激情的激發,致使教學枯燥、冰冷,喪失生機、缺乏趣味。其實,高三語文課也應該是生動有趣的,應該是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形成能力的。
一、利用生動的故事
故事生動、有趣,本身就有很強的吸引力,學生最喜歡聽故事。利用故事能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例如,講詩歌煉字的時候,就用下面的故事引入:相傳,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坡認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當然,故事也可以用在教學的過程中,如講成語時,可以適當地講講成語故事,這樣學生既了解了成語的來源,又掌握了成語的含義和字形。講詩歌時,可以穿插作者或創作背景的小故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
高三語文課堂上,講一些簡短的故事是很必要的。故事本身有很強的啟發性,豐富的哲理性,可以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整課堂氣氛,同時還是不錯的作文素材呢!適時恰當地運用,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巧妙的講解激趣
人們總是把復習課比作“炒冷飯”。其實,“冷飯”也可“炒”出新滋味,關鍵看怎樣“炒”。把過去講過的知識換一種方法表達出來,學生聽了依然會有新鮮的感覺。例如,堯、蟯、鐃、撓、饒、嬈、驍、繞、僥、這些字的字音學生老是記不準,筆者就把它編成口訣:本字我讀yáo,有蟲金手náo,女士(食)大叫ráo,馬xiāo用繩rào,僥(jiǎo)幸我沒要;“盡”字有兩種讀音,就編成順口溜:盡jǐn盡量快讓管先生早自習,其余讀jìn。用這種方法幫助他們記憶。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印象自然也就特別深刻。同時,還鼓勵學生自己想一些有趣的辦法記憶。
在講詩歌語言特點――倒裝的形式和改變詞性時,我就舉方文山歌詞中的句子來說明: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的美麗,你眼帶笑意;你發如雪,凄美了離別,我等待蒼老了誰……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氣氛十分活躍,學生還舉了很多例子。
三、利用學生的真實事例
學生的真實事例富有說服力,對學生啟發和感悟都很大。例如,有一天,復習字形,就利用學生身邊的一件小事導入:前天我在班上的公布欄看到了我們班班費開支一覽表,其中,有一項是:縷子:8元,請問同學們,這“縷子”是什么呀?教室里就泛起了陣陣笑聲,有個學生甚至到公布欄去看。我接著解釋:“縷”字是“纟”旁,從線,如細針密縷,千絲萬縷等,“簍”字從“竹”,簍子最早是竹子編的,現在依舊有很多竹編簍子,所以同學們書寫漢字時一定要注意字形的規范……至此,學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過來了。
學生的練習、作業、試卷、作文都是鮮活的例子,適當地借用,分析、點評,都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閃光點,要及時的表揚、肯定,可以說說他們的具體事跡,以樹立榜樣。用學生的真實事例,一定要多肯定,免得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四、利用競賽激趣
積極參與,樂于實踐,勇于競爭,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有無強烈的競爭意識,則是學生有無主體意識的具體表現,也是開發智慧,培養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教學中我采取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例如把語基試題、文學常識,古文知識等綜合起來制成試卷,在模仿和借鑒電視綜藝類節目“幸運52”和“三星智力快車”的形式基礎上加以改進,開展“知識大比拼”、“智力快車”知識競賽活動。
在平時的課堂上,也開展一些小型的競賽活動。如講成語專題時,開展成語對對子,說數字俗語等趣味成語競賽;在練習時,有的題目較難,就開展搶答賽,看誰最快最準地說出答案。
實踐證明,語文復習課,采用競賽形式,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集體主義觀念和競爭意識,是語文課堂從沉悶走向活躍的簡單易用的好形式。
五、利用教師自身的才藝
教師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的才藝,不僅能更好地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容易在學生中心中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同時,教師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學生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學生容易模仿。
我喜歡朗誦、演講和寫作,工作之余喜歡讀書,偶爾也寫寫東西。有時候在課前,我會給學生朗誦一些自己讀到的好文章,好段落,甚至是一兩個經典的句子。記得有一個午后,我給學生念讀一首情詩――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情詩: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的真言
那一月/轉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呀/不為修來生/只為在途中與你相見……
我抒情的朗誦伴隨著緩緩流淌的輕音樂,把學生帶入了一種自然深邃又情誼綿綿的境界中,過了一陣,教室里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作文課上,我就把自己的寫作心得和學生交流,有時,也秀秀自己的作品。或許是因為這種熏陶,學生喜歡上了閱讀,喜歡上了寫作,喜歡上了語文。
六、利用練習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