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效應

      生態效應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效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效應

      生態效應范文第1篇

      生態理念設計的產生與發展是人們對個人實踐活動的不好影響的反省與覺悟的結果,其來自全世界生態危機的發生與生態活動的不斷發展壯大和有關生態原理的進一步深入。生態設計包含著當代生態學特點,它的設計方式和生態設計間亦存在著自然的融合關聯。文章把西方的環境理論與我國以前的生態道德和包裝生態設計做了結合,且聯系美術學、設計學等有關方式原理,對生態方式做了敘述與說明,在包裝生態設計方式和生態原理的融合上做了深層次研究與一系列整理,在實踐方面對包裝生態設計的發展給予有利的原理支撐與方法支撐。文章從包裝生態設計的生態設計的含義、包裝生態設計思想、包裝生態設計的生態方式等進行了研究與敘述。

      關鍵詞:

      經濟效應包裝;社會效應包裝;生態設計;思考

      一、生態設計的含義

      生態設計亦叫做綠色設計,為二十世紀九十年展起來的一種設計形式。1996年,某兩位生物學家指出:“所有和生態環節相適應,盡可能讓它們對環境危害影響達到最低的設計方式均叫做生態設計。”生態設計旨在經過和人們生活相關的每個行業的實際設計加以處理生態危機問題,達到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亦有研究人員覺得:生態設計則是人們怎樣在設計行業處理生態問題的思維方式和開展流程,生態設計應當結合生態學、生態美學和生態哲學等生態理念,是生態設計的實踐形式。生態設計把環保作為主旨,重視設計和人文、自然、環境等很多方面的統一和結合,大大滿足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設計關注人和自然的生態均衡關聯,在設計流程的各個決策均要充足考慮資源的節省和環境的效應,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危害。生態設計不但為一種實際的工藝和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種思想方面的革新。有關生態設計的思考,《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作者覺得,不僅需要尊重自然,還需要尊重人們的文化觀念,不僅需要培養人們的環保理念,還需要達到大眾的審美要求。對于生態設計的理解應該全方位,不可以過度重視某個角度,要么就會捉襟見肘。作者覺得,上面有關“生態設計”含義的理解,它的內容大致類似。

      二、包裝生態設計思想

      2.1包裝生態設計的含義包裝生態設計為一種不僅滿足包裝的功效需要還足夠注重包裝的經濟與社會適宜性,而且注重包裝原來工藝形象且探索以前文化和智慧的合乎生態道德教育的設計形式。包裝生態設計的含義關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崇尚最簡明的包裝構造、最自然環保的包裝材料、最精煉的語言和最精準的信息傳遞;第二,建議使用清楚、確切、簡單的仿生方式與自然形象,探索東方精髓與百家爭鳴的民族特點,從枯燥里追尋豐富,從簡單里尋求端莊典雅;第三,重視“少就是多”的設計理念,包裝方式簡單純潔、開闊,不需要多余的修飾,充足保存生態形象和美觀,進而很好地防止了包裝產品經歷多個環節而會發生的經濟與社會不良問題;第四,掌握“適度”設計標準,保證設計目的的表述直接、真實,且由簡單到位的設計使產品價格更加合理。包裝生態設計總體表現出精確簡練、簡單純粹、物美價廉和親近合理的特點。

      2.2包裝生態設計的準則

      2.2.1經濟準則第一,用充足保存原料生態美與自然功效加以完成減量化設計,減少成本還節約資源、降低廢物;第二,精準掌握市場需要與方向,使用動態化、針對性設計來滿足商業利益最優化。

      2.2.2設計準則第一,體現環境理論鄉土化提倡下設計人員所應該具有的生態人品與生態道德;第二,遵照法律法規標準。

      2.2.3環境準則第一,包裝材料來源頗多、價格實惠;第二,生產技術精煉,所需加工流程里盡可能減少物品消耗與能源消耗,降低廢料生產與垃圾排出;第三,采用廢棄以后方便循環再利用或者在大自然里自主生態分解;第四,降低安全、健康風險。

      2.2.4功能準則第一,達到包裝內容物的防護性能;第二,具有自然顏色、類型、原理等天然親近的修飾性能;第三,容易機械加工制造與成批生產;第四,確保包裝質量與反映高品味。

      2.2.5美學準則第一,合乎我國民族文化、民族素質與民族藝術;第二,符合如今社會的審美樂趣與生活習慣。

      2.3包裝生態設計的實際作用大家都知道,一種產品或者制造生產流程的環境特征大大取決于設計環節,之后的末尾解決形式是很難自本質上清除它的環境問題的。包裝和物資流通緊密結合起來,包裝設計已經是指引人們最后消費的關鍵方式,是所有藝術設計行業最擁有市場思想與商業價值的設計。包裝生態設計的主張則是需要將環境理論與生態美學貫通在包裝與制造技術的設計里。其具有豐富的內容與延伸,對當今社會里的現代工業生產和如今全球貿易里綠色壁壘的面臨擁有廣泛適宜價值。由包裝生態設計,“美”和“性能”的對立在此尋找一個結合點。其不僅具有生態學的科學根據,還具有美學的定性和直觀,緊密圍繞性能的需要,為美學和生態學相融合的結果。而且,包裝生態設計亦考慮環境理論責任與本土精神價值,由此,方能夠有利于在當今社會里建立高品質的生活習慣。

      三、包裝生態設計的生態方式提議

      3.1“回歸自然”的自然方式生態設計重視“回歸自然”,覺得:“設計流程里盡可能反映事物的原本特征,創造設計作品的天然美感,降低人為因素。”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重視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倡導與自然過分不同的人為行為相脫節,倡導對人與環境均沒有害處的設計方式。所以,包裝生態設計所提議的“回歸自然”的自然方式,和生態設計具有天然的吻合聯系,在實質上是貫通的。有關生態的方式理解,一些研究人員覺得:“回歸自然的生態設計是一種時尚,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是一種純樸的生活選擇,更多的是反映一種生態方式精神意境與理想追尋。”自此些研究人員的理解方面能夠發現,包裝生態方式能夠反映出人對自然的感情與回歸自然、積極向上生活的精神追尋,生態方式和“生態主義”特色與“自然主義”特色具有密切的關聯。包裝生態的方式觀念倡導把自然看作有感情、有生命的可以和人公平溝通的不可分離的相互依賴的存在物,倡導再次向大自然學習,學自然的生態方式與生態智慧,從自然索取,用于自然,進一步創新,來適宜目前人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與環境的需求,讓生態的自然方式有它的新的時代意義。生態的自然方式倡議使用天然材料和天然的顏色、形態。在選材上倡導在自然里尋求有利于人與環境的天然材料,比如:土壤、石頭、竹子、草木、棉花等。在材料加工上,倡導潔凈、衛生、恰當、高效的材料加工形式,來適宜生態的需求。在材料的美感設計方面,倡導自然材料間的配合,來實現人的審美需求。在設計時盡可能保存物體自然的本質與特性,巧妙使用自然物的自然特征,倡導恰當雕飾,反映出自然物象的自然美。生態除了倡導傳承人們已經擁有的利用自然的有利經驗以外,還應該創新對自然的利用形式。生態的表現方式擁有兩種,即直接利用直接體現和藝術加工藝術體現。

      3.2“回歸”非“后退”包裝生態設計倡導“回歸自然”,不僅是傳承,亦是創新,是基于現代的回歸,卻非“后退”,更非“返祖”。此和一些研究人員給出的“我國以前生態包裝在當今的繼承與創新”的提議是相同的。“回歸”方式的包裝生態設計旨在符合現代人的感情需求與保護自然環境的需求。包裝的生態設計并非使包裝退至以前的包裝方式,卻是吸取以前包裝方式的精髓,設計出適宜當代人需求的擁有“回歸特點”的包裝方式,此種包裝方式是藝術方式上的生態卻非實際世界里的生態。此種理解在一位作者《“生態”的生態追問》文章里得以解釋,該作者覺得:“藝術方式上的生態和實際世界里的生態并非在相同層次上”,此是由于藝術方式上的生態是由藝術家、設計師提煉加工的可以體現自然、本質的藝術方式,在藝術化的流程里保存了生態的某些特點,并且,此些保存了生態特點的藝術方式亦是生態的。在包裝生態設計里追尋的生態通過了藝術的加工與提煉,成為藝術方式的生態,卻非實際里的生態。一些研究人員在生態設計評定里易于把實際里的生態理解為藝術方式的生態。在一些生態設計方式研究里理解的“外表粗陋”并非“粗糙”,“外表粗陋”只是生態的一個特點,關鍵是由于生態環境下的技術限制引起的一種缺陷美,但是,當代人無法將“外表的粗陋”理解為“濫造”,要么,則掉進了“后退”的境地。

      生態方式并非簡單的回歸與“返祖”現象,退至初始狀態,卻是反自然,向初始智慧學習,吸取對人性對環境的好處,去延伸、傳承與創新生態方式,把生態方式轉變為對人性、對自然和對生命的思索。“回歸自然”它的本質是創新思想的深入,亦是基于人們對大自然的追求與仰慕情感。四、結束語綜上所述,包裝的真正現代化,是一種基于以前包裝,還不同于以前包裝的自內涵方式至思想理念的新發展。此種包裝的現代化,需要包裝設計擁有合理性。亦是需要包裝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融合,也就是性能包裝與生態包裝和合乎人們文化心理特點為設計準則的全球文化包裝相融合。也可以說,包裝的真正現代化,則是在以前包裝的前提下加上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本質的生態包裝與把社會消費心理文化作為本質的文化包裝,此是完成包裝生態設計的必要結果,亦是完成包裝生態設計的必要前提,更是人們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完成我國包裝生態設計的真正現代化,不僅是提倡它的包裝生態設計和維持人們本身生存與自然生態環境均衡發展間的關鍵價值,并且還需要包裝生態設計的包裝性能和環境保護性能足夠融合;而且,還由于人們社會世界性趨勢不斷加強,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與拓展,特別是構建在多區域、多民族、多國家前提下的人們共性文化開始興起,不斷拓展包裝現代化的豐富內容以后,更要求作為人們社會文化關鍵特征的包裝生態文化,在它的文化形態方面的世界共享性。包裝是人們社會化的結果,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進程。所以,我國當代包裝生態設計本質上亦是以前包裝性能和當代環境保護思想與全球化文化審美心理的一致性。換句話講,把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相融合的生態包裝和把人們實際文化特點和相同文化心理特點作為創新前提,把對不一樣區域、不一樣民族、不一樣文化、不一樣國家服務的消費體作為服務對象的全球文化包裝理念的呈現,不僅是人們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必要需求,亦是包裝實現生態發展的必要前提,是包裝從傳統進入真正現代的特征。而且亦是對所有人們生存和生態發展問題提供的確切回答。

      參考文獻:

      [1]王淑慧,蘇毅敏,肖蕾.天人合一的原生態包裝設計[J].美術之友.2009(01).

      [2]王碩,宗明明.試析“限塑令”后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

      [3]唐德紅,王暉.現代消費心理對包裝設計要求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04).

      [4]戴宏民,戴佩華,周均.生態包裝的生態設計原則及方法[J].包裝工程.2013(17).

      [5]張健梅,潘愛玲.基于演化經濟學的成本管理演變機理分析———以成本企劃的產生和發展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3(04).

      生態效應范文第2篇

      關鍵詞:蝴蝶效應,生態省建設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scientists lorentz proposed the butterfly effect shocked the whole world, and thus was born the chaos theo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s the current China province area of a looming major task, and the butterfly effect what relation? How 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ovince application of the butterfly effect benefit mankind? This will discuss these problems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he butterfly effect,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 TV73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據說,一些微如蝴蝶振翅的小事能引起橫掃半個地球的風暴。

      -混沌理論

      一.蝴蝶效應的由來: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混沌學開創人之一E.N.洛侖茲提出蝴蝶效應,洛侖茲在創立大氣對流數學模型時,運用計算機對天氣變化進行了數值模擬,結果很清楚地看到了數值上千分之一的誤差導出了完全不同的天氣模式。洛侖茲用“蝴蝶效應理論”對這一現象進行了 形象化的說明:一只蝴蝶在巴西的熱帶雨林中扇動幾下翅膀,幾周后便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巨大的龍卷風。1972年,洛侖茲在美國科學發展學會第139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蝴蝶效應》的論文,這個貌似荒謬的論斷,最終產生了當今世界最偉大的理論之一“混沌理論”。

      二.生態省建設的含義

      建設生態省就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運用生態學原理、系統工程方法和循環經濟理念,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改善環境質量為前提,充分發揮區域生態、資源、產業和機制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基本實現區域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浙江生態省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充分發揮區域經濟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在發展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經過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實現人口規模、素質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把浙江建設成為具有比較發達的生態經濟、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諧的生態家園、繁榮的生態文化,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省份。[1]

      三.蝴蝶效應與生態省建設的關系

      1.蝴蝶效應理論解析

      正如哲學中所言,事物聯系的普遍性是辨證法的主要特征,于是巴西的熱帶雨林就和德克薩斯有了聯系;小小的蝴蝶翅膀扇動和巨大的龍卷風有了聯系;那么蝴蝶效應與生態省建設呢?

      蝴蝶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社會學界認為: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有人這樣解釋蝴蝶效應: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并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2.蝴蝶效應在環境問題中的反映

      就環境而言,一人創辦企業,不僅排放廢氣廢水,還可以大把撈錢,于是世人爭相效仿,你排我亦排,最終導致今日地球河水黑黑,酸雨綿綿,生態環境日益惡劣,此蝴蝶效應也。回顧歷史,18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革命從紡織工業開始,以建立煤炭、鋼鐵、化工等重工業而告完成。煤的大規模應用產生煙塵、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質,而冶煉業生產排放的有害物質更對各地區的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化學工業的迅猛發展是生產中分離出的氯化氫、硫化氫等排入大氣,亦產生許多不良后果,如污染大氣,侵蝕衣物,損毀建筑物,使樹木枯黃、莊稼受害、河魚中毒等等。此外,水泥工業的粉塵,造紙工業的廢液,及染料、炸藥、石油、酸堿精致等生產過程中的物料流失等,也給環境帶來污染。20世紀20年代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急劇增長,石油在燃料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石油污染日趨嚴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國際環境問題有了新的變化,局部地區的問題逐步演變為全球性的問題;暫時性的問題演變成長遠的問題;潛在性的問題進一步惡化演變成公開性的問題。

      3.如何在生態省建設中善用蝴蝶效應

      正如洛侖茲本人所指出的:如果一次拍打翅膀就能引發一場本來不會發生的龍卷風,那它同樣也能抑制一場本來應發生的龍卷風。[3]生態省建設本就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長期的過程。以海南省為例, 海南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熱帶島嶼省份,物種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生物量是全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過去由于忽視環境保護,盲目開發,導致生態環境不斷退化。原始雨林覆蓋率由1950年的35%降至1987年的7%,1998年底,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建設“生態省”計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提出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作為一體化目標,大力加強人口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1999年初環保總局批準海南為全國第一個生態示范省,隨后海南省人大批準了《全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從而明確了生態省建設的戰略地位和目標任務。近6年來海南堅持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計劃成效顯著,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390萬畝,封山育林面積累計達400多萬畝,現有森林面積2600多萬畝,森林蓄積量1.04億立方米,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連續5年年均遞增一個百分點。目前,海南省森林覆蓋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了4.5%。 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海防林、路邊林、城邊林、速生豐產林、百萬畝椰林等7大生態建設重點工程,有效地保護了中部和沿海生態敏感區域的生態環境,天然林面積恢復到19%左右。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采空礦區等3項生態恢復與治理工程的建設,使儋州、文昌等局部地區生態退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全省建設各類自然保護區65個,總面積271萬公頃,其中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比例達到5%。

      本人認為,生態省建設還需進行總體規劃,將全省分成幾大塊,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各有偏重地加以發展,并且考慮總體效益最大化。規劃是重中之重,規劃中的一個小小變化,都將引起將來整個形勢的巨大差異。

      結束語

      蝴蝶作為自然界中小小的一員,竟有此等“神力”,自稱造物主寵兒的人類又豈能自甘落后。面對日益嚴峻的生存危機,人類自當象蝴蝶振翅般地振作起來,解決一些問題,創造一些奇跡,綠化一片河山。

      生態省建設就是當前中國的一項具體任務,需要總體規劃、分類指導、協調發展,全民共同努力,長期奮斗,才能建成美好的家園。

      參考文獻:

      [1]《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

      生態效應范文第3篇

      創業企業的績效指標是檢驗創業實踐活動是否有效的標準,對新創業企業而言,使用財務指標的障礙更大,創業企業往往不愿提供真實的準確數據,故本文考慮采用非財務指標,而非財務指標大致可分為成長指標和盈利指標,下文則根據種間協同的具體表現形式分別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

      1.1創業企業與政府的種間協同

      政府機構對創業活動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正向作用,Zhou認為機構組織通過產權保護、地點租賃、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的施行,在不同程度支持創業企業的發展。眾多學者也呼吁在創業企業的發展進程中,應加大政府與創業企業之間的聯系,包括對創業企業的產權保護及資源的公平性獲取,但在穩定長成之后,則應逐步削弱政府機構的力量,通過市場機制幫助企業真正走向商業化。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1.2創業企業與研究機構的種間協同

      創業企業與大學、產業等研究機構之間的協同效應,也可以扶持創業企業,刺激國民經濟的增長。Pamela從知識流動的角度,利用已有的經濟數據(如科研經費的投入、教師資源的研究津貼、產業上對研究員的補助等),挖掘出創業企業與大學、產業等研究機構之間的關系[5]。Dodgson和Staggs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講述了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內部的學術研究對創業企業的扶持,包括創業想法的提出和創業企業的逐步孵化。昆士蘭大學集合了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神經科學和對分子、細胞的基礎研究,由此為基礎,以學術創業者帶頭開始,最終集合了10億美元和1300多名職工,為澳大利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1.3創業企業與風險投資的種間協同

      在創業起步過程中,創業企業往往會因為缺乏資金資源和管理能力而天然夭折,故而作為天使投資的風險投資人將作為創業企業的支持者一直推動著創業企業的成長。研究表明,一些得到風險融資的創業企業相較于普通的創業企業能夠成長的更快,擁有更多的專利,產值更高,而且更能面向市場。Annalisa等學者系統性的測量了風險投資方在資金支持和后續增值服務提供上對創業企業帶來的價值[6]。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2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

      2.1量表設計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所構建的創業生態系統內種間協同效應研究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樣本選取創業人士作為調研對象,問卷回收共計518份,去掉填寫不完整的、明顯填寫不認真的和重復填寫的問卷,篩選出364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70.27%。

      2.2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以“Cronbach'salpha”系數來評價量表的信度,5個潛變量的信度系數在0.729到0.887之間,屬于可信范圍,見表1。在效度分析前,本文先對總體樣本數據進行KMO與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KMO值達到0.859,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總體樣本數據適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和最大化方差旋轉,以特征值大于1作為因子選擇的標準,累計解釋系數68.959%,沒有出現因子之間的交叉現象。樣本數據的5個潛變量基本上達到要求,見表2。觀察變量的標準化因素載荷基本上大于0.7,卡方檢驗=226.69,GFI=0.93,GFI=0.97,GFI=0.95(均大于0.9),模型擬合良好。

      2.3模型假設檢驗

      利用AMOS17.0軟件對初始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標準化后的擬合運算,其中,部分擬合指數超出理想水平,故考慮根據分析結果對初始模型進行修正和微調。本研究通過增加誤差項的相關性,消除初始模型的模擬偏差。修正后的模型χ2/df=3.656<4,優度較高,GFI=0.916>0.9,CFI=0.915>0.9,修正后的結構方程模型擬合良好。但RMSEA=0.081NFI=0.0885,略低于理想水平,基本達到了參考值的標準,可用于模型解釋,具體潛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如表3顯示。從表3可知,假設H1b并未通過驗證,即“創業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種間協同”只是與成長績效顯著相關,與盈利績效并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其余假設均通過了驗證。而根據路徑系數可進一步得知,“創業企業-研究機構的種間協同”對成長績效的路徑系數為0.86,遠大于對盈利績效的路徑系數0.32;同理,“創業企業—風險投資的種間協同”對成長績效的路徑系數為0.82,也遠大于對盈利績效的路徑系數0.45,由此說明,無論是“創業企業—研究機構的種間協同”還是“創業企業—風險投資的種間協同”對成長績效的推動作用均要大于對盈利績效的推動。

      3結論分析

      生態效應范文第4篇

      生態效應設計與循證設計的內涵

      生態效應設計也被稱為“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cradle to cradle design),代表了一種可持續的設計方式。它通過設計及建筑運行管理以提升生態價值及保障人類健康,其目標已超越了追求效率的范疇。且在生產或服務過程中,充分考慮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利益,使三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即“變廢為寶”,循環利用資源,維護生態系統健康。

      循證設計則強調醫療設施設計和建筑運行管理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設計經驗,以此促進患者良好的康復。循證設計師應與客戶一起,基于科學的研究成果做出決策。不同的案例有其獨特的條件和要求,能完全適用于某一設計的成果非常少,因而建筑師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做出理性判斷。

      實踐證明,依據循證理論設計的醫療設施可為患者創造安全及有益身心健康的環境,并鼓勵家人參與陪護。它也能提高醫護人員的效率,減低其工作壓力。循證設計能在醫護、經濟、效率、滿意度和文化等多方面提高醫療機構的水平。

      雖然兩種設計方法均基于量化的研究成果,但其側重點有所不同。生態效應設計側重于生態和室內環境質量;循證設計則側重于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健康。我們的研究從兩種設計方法的差異出發,探討其在建筑設計和運營中的關系及在醫療設施設計過程中將兩者有效整合的途徑。

      在實踐層面,兩種設計理論均涵蓋可持續性的內容,其目標也都涉及人類健康。很多好的循證設計案例都以提升患者醫療效果及維護醫護人員健康為目的。同樣,生態效應和可持續設計的目的也包括提高建筑在個人及地域層面對人類健康的正面影響。個人層面的例子如使用健康材料,地域層面的例子如通過使用可回收材料以減少對空氣質量和氣候的損害。兩者的很多目標是互通并相互促進的。研究表明,窗戶的使用對患者及醫護人員心理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同時又可降低照明和制冷系統對能源的消耗。同樣,使用感應式水龍頭既是循證設計中控制感染的最佳手段,又可減低耗水量。

      雖然有這些共通性,循證設計的最佳方案并不能完全符合生態效應設計的要求。例如,在循證設計中優先考慮的問題是病房面積要比傳統病房大,以便為家屬提供足夠的留宿空間。它增進患者健康與滿意度的同時,也增加了醫院病房的尺寸,從而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和能量。

      研究兩種設計理論間關系的方法

      我們通過調查問卷對運用兩種方法的“最佳設計”醫療設施的管理者展開研究。研究的第一項任務是選出“最佳設計”的醫療設施。雖然通過專家來挑選這些設施較合常理,但選擇哪些專家成為了一個難題。當兩種設計方法都還在相對初級發展階段的時候,我們無法判定誰是這方面的專家。另一個困難是調查問卷編寫,我們沒有現成的問卷可利用。

      為了應對這些困難,我們采用了三種循序漸進的研究方法:小組討論、“滾雪球”法和問卷調研。研究分為四個階段——

      階段一:設計師小組討論。參與討論的人員由專門從事循證和生態效應設計的設計師組成。討論的問題包括:(1)調研的主要問題;(2)代表兩種設計方法的最佳實例。小組討論在美國西海岸一家專門從事綠色設計及循證設計的建筑師事務所進行了兩次,每次一個小時。參與者是事務所具有EBD或EED經驗的設計人員,共8人。主要圍繞一系列事先擬好的問題展開討論。

      階段二:“滾雪球”法挑選專家。我們在挑選EBD和EED專家時使用了“滾雪球”樣本方法。此方法是非概率樣本法,我們從已知的專家中隨機選取初始對象,然后由他們推薦其他參與人員。最后我們所選定的專家都從屬于EBD或EED的設計或研究機構。

      階段三:“最佳設計”設施問卷調研。基于設計師小組討論的結果,我們取得了一份 “最佳設計”名單初稿。“最佳設計”均應用了一種或兩種設計方法,且其效果優于其它同類型設施。研究人員在這份名單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近年來獲取相關獎項的設施。最終的名單列表包括30個生態效應和30個循證設計案例。研究人員把這些案例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給在階段二挑選出來的專家。EED和EBD專家分別收到與己領域相關的設施列表。

      階段四:循證設計和生態效應設計問卷調研。在設計師小組討論(即階段一)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制訂了一份含20個多項選擇題目和3個開放式問題的問卷。在每份問卷的開頭都對循證設計和生態效應設計做出明確的定義。所涉及的問題主要針對:(1)兩種設計方法在設計過程中的作用;( 2)在決策過程中對這兩種方法是如何考慮的;(3)是否收集與設計相關的數據;(4)兩種方法被認為是相互矛盾還是相互促進;(5)哪種EBD和EED的設計特征會共同存在于同一設施及它們對彼此的影響;(6)設計師在未來的設計中是否會改變他們的方法。問卷經由電子郵件寄至“最佳設計”設施的管理人員。有些CEO直接完成了問卷,有些問卷由CEO轉給具有更強的專業知識的其他管理者回復。

      研究結果

      *設計師小組討論結果

      在問卷的題目中,設計師們認為以下問題較為關鍵:

      在設計過程中兩種方法的影響占多大比重?

      在決策中兩種方法的影響占多大比重?

      你收集關于兩種方法的研究數據嗎?

      在你運用生態效應所設計的建筑中,循證設計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生態效應設計?

      在你運用循證設計的建筑中,生態效應設計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循證設計?

      曾經有循證設計策略是因為有沖突所以你沒有考慮使用在你的生態效應建筑中嗎?

      曾經有生態效應設計策略是因為有沖突所以你沒有考慮使用在你的循證建筑中嗎?

      如果你要重建你的建筑,你會做出哪些改變?

      循證設計的特定策略對生態效應設計有哪些影響?

      生態效應設計的特定策略對循證設計有哪些影響?

      *“滾雪球法”選出的專家

      我們共挑選了26名生態效應設計專家及26名循證設計專家。這些專家來自國際知名醫療設計公司(11個循證設計,15個生態效應設計)、政府機關(0個循證設計,2個生態效應設計)、專業機構(3個循證設計,9個生態效應設計)和大學(12個循證設計,0個生態效應設計),遍布全美各地區。

      *“最佳設計”設施調查問卷

      我們共選出30個最佳循證設計及30個最佳生態效應設計項目。這些設施主要是醫院。在52名專家中,16名循證設計專家和16名綠色設計專家做出了回復,回復率為62%。在每個類別得分排前30%的設施,即9個循證設計和9個生態效應設計被納入問卷調查。在循證設計建筑中,每個設計都有至少6個投票;生態效應設計建筑中,每個設計都有至少3個投票。循證設計中平均得票數為3.43,總票數103;生態效應設計的平均得票數為2.72 ,總票數為79(見圖1)。被選中的循證設計設施建于1989 年到2008年間;生態效應建筑則都建于2003年到 2007年之間。

      雖然“最佳設計”醫療設施評選的目的只是遴選符合條件的研究對象,但有些現象值得進一步探討。在評選中,生態效應設計專家之間相較循證設計專家有更多的不同看法。而且,雖然每個參與者都可以提名10個建筑,即16人應投160票,他們實際上只投了79票,少于50%,也就是說,他們平均選出的設計少于5個,而循證設計專家卻投出了103票,見圖1。

      *循證設計和生態效應設計問卷調研

      相互促進和相互矛盾。當問卷中問及在設計過程中是否有循證設計或生態效應設計原則由于兩者間可能的矛盾而被忽視時,大部分回答是否定的。大約80%的循證設施管理者表明他們沒有因為循證設計而忽視生態效應設計;大約75%的生態效應設施管理者表明他們沒有因為生態效應設計而忽視循證設計。

      生態效應設施的管理者在調研中被問及循證設計對綠色設計的影響;相應的,循證設施管理者被問到生態效應設計對循證設計的影響。他們之中50%認為兩者互相促進,10%認為兩者互相矛盾。大于25%的循證設施管理者認為兩者無關聯,略超10%的生態效應設施的管理者認為兩者無關聯。

      此研究表明,至少3/4的醫療設施管理者確認他們在應用一種設計方法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另一種方法,并且只有10%認為兩種方法之間存在沖突。這些結果表明兩者是可相互協調的,見圖2。

      決策和設計過程。循證設施的管理者被問到兩種設計方法在設施管理決策中所占的比重,80%指出其設計考慮了循證設計,但只有65%考慮了生態效應設計。在最佳生態效應設計的設施中,90%的設計在較大程度上考慮了生態效應設計,100%考慮了循證設計。當問及兩種方法在設計過程中的比重時,在最佳循證設計設施中90%的管理者認為循證設計占有較大比重,而少于40%認為生態效應設計所占比重較大。這說明了循證設計已廣泛地融入到設計過程中。另外,也說明了一些綠色醫療設施認為其自身也屬于循證設計的一種模式。生態效應設計只在65%循證設計建筑和90%綠色建筑中被認為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然而明顯地,在研究所選取的設施中,綠色建筑比循證設計建筑更多地綜合運用了兩種方法。

      關于兩種設計過程,大約90%的管理者認為循證建筑設計在同類型建筑中扮演重要或較重要的角色。大約75%的綠色設施的管理者認為生態效應設計扮演主要角色。研究結果表明,管理者要么重視綠色設計要么對其完全忽視。對這種現象可能的解釋是:設計團隊有可能采用了生態效應設計方法但沒有告知管理層,或是綠色設計只是為達到其它設計目標的一個副產品,也或者是管理者過于注重醫務而忽略了設施管理,見圖3。

      設計問題。問卷也詢問了設施的管理者在醫療建筑的項目中,循證設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可持續方法的應用。除了“醫護人員支持性環境設計”和“聲音及燈光適合度”兩個方面,管理者們認為循證原則可促進生態效應設計的實施或基本對其不產生負面影響。至于生態效應設計對循證原則的實施,他們認為“可持續景觀及雨水處理設計”、“提高用水效率措施”、“雨水及中水利用”和“以機械通風提高室內空氣質量設計”等方面會對循證設計造成影響。另外,生態效應設計對循證設計在 “室內空間與自然的連接”、“健康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工作人員及患者區域的自然采光及景觀” 等方面起促進作用,見圖4。

      研究結論

      生態效應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城市植物;城市綠地系統;生態效應;規劃建設

      0 前言

      科學來自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人類認識事物客觀規律的總結。城市作為人類聚居地的一種形式,帶來了人口集中、產業集中、資源能源消耗集中、需水量增加、不透水地面增多、綠地減少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的變化。在這樣一個鋼筋混凝土建成的森林中,如何建設好城市生態環境,如何處理好城市居民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擺在城市建設者面前的一個急迫而重要的問題,而城市綠地,就是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辦法之一,而如何運用物理學、生態學、甚至美學等學科來設計我們的生態綠地,就是景觀及城市設計師的任務,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世紀接班人,也應仔細研究生態綠地的環境效果,在設計中合理的運用,來使我們的人居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1 城市植被

      1.1 概念

      植被是指某一地區地面上生長的全部植物群落的總稱,植物之間以及它們與賴以生存的環境之間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同往結合,形成相對穩定的有規律的集體群,叫植物群落,城市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改變了植物和生存環境,使植物群落的原來面貌發生了變化,并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植被。

      1.2 城市植被的生態景觀類型

      (1)耕地:有水田、旱地和菜地,種植各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瓜菜等。

      (2)園地:有果園、桑園、茶園等,種植各種果樹、桑樹、茶樹。

      (3)林地:生長喬木、灌木、竹類、沿海紅樹林等,是城市植被的主要類型。

      (4)草地:有牧草地、草坪、荒草地等。

      (5)城市綠地:與建筑物地面混合的所有綠地,包括工、礦、機關單位綠地。

      (6)交通道路綠地:為公路兩旁、車站、碼頭、機場周圍的綠地

      (7)其他綠地:有名勝古跡、陵園、公園、風景區、國防用地、特殊用地等的綠化植物。

      1.3 城市植被的特點

      覆蓋率低、群落類型多呈島狀分布;自然群落比例減少,人工群落比例增加;出現城市有的群落類型;脆弱性。

      1.4 城市植被的生態特征

      樹木長勢差,容易生病和遭受蟲害;原生植被破壞退化,次生種的成分增多,單優種群占優勢;群落結構簡單,以單層喬木為主;植物生長量小,生產力低,生態環境功能衰退。

      2 城市綠地系統

      2.1 城市綠地的功能

      2.1.1 環境功能

      (1)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改善小氣候,減弱溫室效應。

      (2)植物根系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避免洪澇災害。

      (3)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平衡空氣中的碳和氧。

      (4)城市植物能吸濾有害氣體,凈化空氣,消減噪音。

      (5)保護生物多樣性。

      2.1.2 生產功能

      (1)城市植物可提供各種竹、木產品、人造紙板、纖維原料等。

      (2)城市植物可提供各種果品、油料、香料、化工原料、中藥材、食用菌等。

      (3)城市植物可提供薪、碳材。

      (4)城市植物可提供旅游產品。

      2.1.3 生活功能

      (1)美化生活環境、有益公眾身心健康。

      (2)為城市居民提供庇蔭、娛樂,滿足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3)提供科研和教育場所。

      (4)提供社會勞動就業場所。

      2.2 城市綠地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防護綠地、風景林綠地、生產綠地。

      特點:多元性明顯,零星分散,按點線面三種形狀布局,結構單一性,管理上的分散性。

      3 城市綠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3.1 城市綠地的光能效應

      (1)減光效應:綠化樹木由于樹冠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使到達樹冠下面的光照強度大大減弱。

      (2)削減太陽輻射效應:由于樹冠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遮擋作用,使到達地面及樹冠下面的太陽輻射顯著的減少。

      (3)熱量平衡效應:由于植物對輻射平衡的削減作用,使日夜溫差減小,達到對熱量的平衡作用。

      3.2 降溫增濕效應

      城市綠化地帶具有良好的調節氣溫和增加空氣濕度的效應,這是因為植物特別是樹木有遮陽庇蔭、減低風速和蒸騰作用的緣故。

      3.3 碳―氧平衡效應

      植物與人類一樣,具有呼吸作用,但植物的光合作用比呼吸作用大得多,綠色植物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的制造者,起著使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穩定的作用。

      3.4 凈化環境效應

      植物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氯和氟等有害氣體具有明顯的吸收效應,同樣,它們對灰塵也有滯留、吸附、過濾等作用,因此,綠地、林帶對減少大氣塵量和有毒氣體的作用非常顯著。

      4 城市綠地規劃建設

      4.1 規劃的原則和依據

      (1)生態功能優先原則:符合生態學原理,尊重自然規律,在生態功能優先的前提下,正確處理綠化、美化、凈化等問題。

      (2)因地制宜原則:在規劃中必須對城市進行分析研究,建設起與城市特點相匹配的,有自然風格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

      (3)整體優化原則:在規劃時必須對各子系統進行優化整合,形成方向一致的綜合效應,發揮最佳的生態作用。

      (4)以人為本原則:在規劃中必須針對人的美學觀點,運用美學原理進行設計,使城市園林體現生態功能與美化的完美結合,滿足市民的需要。

      (5)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相結合的原則:應避免因一時的利益而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系統,并且以財政能力來安排近期可以做到的綠化工程,是設計者應該考慮的。

      4.2 綠地系統的規劃布局

      均勻分布,連接成完整的綠地系統;因地制宜,與河湖山川自然環境相結合;布局形式多種多樣。

      4.3 植物選擇的原則1)適地選樹:根據地域氣候的特點來選擇樹木,確保植物適合該地區的環境情況,使其良好生長。

      (2)適生境選樹:要從生態學出發,適應立地條件生境與小生境的具體情況。

      (3)適時選樹:要充分考慮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葉的枯榮期與結果期等植物周期變化。

      4.4 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的基本原則

      (1)應以植物造景為主,適當配置園林建筑或園林小品。

      (2)公園綠化用地應占公園總面積的70%以上。

      (3)綠化樹種以喬木、灌木為主,喬、灌、草結合,營造能體現生物多樣性的地方特色的森林。

      (4)在布局上力求合理均勻。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奇米网|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日韩不卡|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亚洲国产模特在线播放| 亚洲一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高清免费|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网站|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激情AV|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在线亚洲午夜理论AV大片|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极速播放 | 久久被窝电影亚洲爽爽爽|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岛| 亚洲国产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页日韩专区|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2020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