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球自轉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回顧中國房地產市場演進的歷程,在2005年之前,房地產價格與主要金融變量之間保持了微弱的相關性,表明當時的購房者主要是以消費性的自主需求為主,房地產市場的走勢總體平穩。但是,從2005年之后,房地產的投資品特性日益顯著,直接成為房地產價格顯著上漲的重要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的房地產市場調控,就是更為強調房地產的消費品特征,而試圖通過種種政策措施,來抑制其投資品特性。
從房地產的投資品特性角度看,其推高房價的機制有多種表現形式:
(一)城市化和土地供給的低彈性,在投資氣氛濃厚的環境下預設了地價與房價上漲的預期
首先,城市化意味著工業、住宅與商業用地需求的增加,這為投資氣氛濃厚條件下地價與房價上漲提供了一個重要條件:截至2008年,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化率分別為84.9%、88.6%,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全國平均水平也有明顯的上升。這至少在三個層面增加了城市用地需求:其一是增加對工業用地的需求;其二是需要更多的住宅與商業用地;其三是加大了對城市公共用地的需求。如果短期內難以形成大量土地供給,那么,土地需求的激增必然產生地價和房價上漲的預期。
其次,土地的所有權壟斷決定了土地供給的低彈性,這為投資氣氛濃厚條件下地價與房價上漲提供了另外一個必要條件:從近幾年的土地供應情況看,2003年土地“招拍掛”制度改革以來,除了2007年土地供應量有所增加外,其余各年幾乎沒有增加過。在投資氣氛濃厚的氛圍下,一個相應結果就是地價的上漲預期不斷形成并自我強化,并進一步推動房價上漲的預期。
(二)寬松的金融政策是投資特性顯著環境下地價與房價上升的充分條件
歷史經驗表明,寬松的金融條件是資產價格上漲甚至產生資產泡沫的適宜土壤,無論是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還是今天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泡沫,都與極其寬松的金融條件密切相關。表現在相關關系上,就是房地產價格與銷售額越來越多地受到貨幣供給量、銀行信貸等貨幣變量的影響。在投資渠道狹窄的環境下,房地產成為重要的投資品,而且是中國現有的所謂投資品中能夠合法擁有投資杠桿的少數幾個投資品之一。
根據初步的測算:2005年之前,M₂每增加1個百分點,會引致房地產銷售額同比1.2個百分點的上升,M₂對房地產銷售的解釋度為3.76%;2005年之后,這一關系發生了較大變化,M₂與房地產銷售額相關性提高了近3倍,而且解釋度也增加到48.3%。可見房地產的金融資產屬性不斷加強,受貨幣供給量的影響也逐漸顯著,寬松的流動性使投機成為可能。
投資主導的房地產需求特征帶來經濟結構的扭曲
房地產具有一定的投資品特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特定的市場環境下,過于濃厚的投資品特性必然使得房地產市場充滿投機氣氛,不僅容易導致房價在短期內的異常上漲,而且也給經濟帶來結構性問題,例如稀缺資源的無效利用、資產與財富保有的兩極分化、家庭收入可承受能力的惡化等。從這個角度觀察,以“新國十條”為代表的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正在試圖推動房地產從投資品特性主導,逐步恢復到消費品主導。
(一)過于強烈的房地產投資品特性導致稀缺資源的無效使用
房地產過于強烈的投資品特性所引發的第一個結構性問題就是:土地有效供給的減少、低效利用及房屋的空置。
首先是土地有效供給的減少和低效使用。在土地作為資產被保有的情況下,對于土地所有者即政府而言,在希望或急需土地出讓收入補充財政缺口之前,會傾向于選擇等待最好的時機或最高的價格將其出讓。
其次是房屋空置面積居高不下。房地產作為資產被保有的情況下,為了降低資產變現的交易成本,所有者可能不會輕易將其出租,而是選擇空置。因為如果出租出去,房客遷入,就會使房地產的權利關系變得復雜,從而增加將其出售時的困難。同時快速上漲的房價也使得投資者忽視租金的收入等。
(二)過于強烈的房地產投資品特性使得資產保有和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
過于強烈的房地產投資品特性所引發的第二個問題是資產保有和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
首先是,土地所有者與土地使用者之間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在當今中國,地方政府是唯一的土地所有者。在地價高漲的情況下,這種所有者身份為地方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產性收入,相反,土地使用者,無論是商業用地還是住宅用地的使用者,都不得不承擔土地價格高漲的成本。這一關鍵性區別成為政府部門與非部門之間財富分配兩極分化的一種最重要的機制。
據初步統計,2009年全國通過土地招拍掛實現的出讓價款高達1.5萬億元,相對于2008年的9070億元上漲了65%,這種的財富獲取機制造成土地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公。
其次是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之間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由于城市化進程在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地價上漲的分布在區域性上是極不平衡的。這樣一來,并非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能均等地享受到土地資產溢價的收益。2009年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的平均地價分別是7582、10338、11607、19533元,而武漢、重慶、西安和沈陽等二線城市的平均地價僅為2535、2143、2424和1885元,同時,一線城市的地價上漲率也遠遠超過二線城市。
這樣一來,不同區域的地方政府所享受的土地資產收益存在巨大的差距,考慮到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那么,這種財富分配機制一定程度上惡化了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再者是有房者與無房者之間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房價高漲的情況下,在一線城市保有房產的家庭與二三線城市保有房產的家庭之間、有房者與無房者之間,資產和財富的差距被嚴重拉開,從而在不同家庭之間產生資產保有的兩極分化。
(三)過于強烈的房地產投資品特性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障礙
擴大內需一直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宏觀政策最重要課題之一。然而反觀現狀,擴大內需的一個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增加對住宅的消費,以及與住宅相關的市政工程與公共服務投資支出。目前,即使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家庭的消費生活水平應該說已有明顯進步,然而在居住生活方面,卻與發達國家甚至許多新興國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地價與房價高漲。基于此,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預算不得不花費在購買住宅上,或者將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于儲蓄以備未來的購房支出,由于多數家庭仍未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因此,房價高漲、儲蓄持續增加、消費持續下降成為同一問題的三個方面。從初步的相關性分析結果來看,房價每上漲1個百分點,儲蓄率會提高近0.5個百分點。
房地產需求從投資需求向消費主導轉型的
基礎條件初步顯現
從多個層面的情況判斷,當前實現這種轉變的基礎條件已初步顯現。
(一)土地推出與成交數量明顯上升,地價上升預期得到抑制
土地有效供給的增加是抑制地價與房價上漲預期的必要條件。從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看,近期(6.28~7.04)監測的20個主要城市共推出土地211宗,環比增加115%,推出土地面積1162萬平方米,環比增加112%。成交面積480萬平方米,環比增加98%。同時,由于土地供給的大幅度增加,這20個城市土地成交均價降幅十分明顯,環比下降49%。
(二)房屋供給量上升與成交量下降,抑制房價上漲的預期
從供給方面的因素看,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的住宅可售套數分別是91412、40551、23060、37655套,按照最近的消費進度,這四大城市的庫存消化周期將分別是14、5、17.5、7個月。
從需求方面的因素看,新一輪調控以來,一線城市以及全國各主要城市的成交量已經大幅度萎縮,僅從6月份的數據看,四大一線城市的成交量同比下滑約在65%~75%之間。
因此,從房地產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基本情況,我們可以判斷,一線城市的房價上漲預期已初步得到抑制。
(三)緊縮的信貸政策將嚴厲抑制投機性需求
首先, 2009年底M₂同比增速創下歷史高點,但是2010年以來信貸投放大幅度回落,并且在連續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回籠資金的沖擊下,M₂增速已經持續、快速下滑,連續6個月累計回落近9個百分點。如果采用“M₂-實際GDP增速-CPI”這個指標來衡量當前貨幣市場的寬松程度,那么,到目前為止,貨幣市場持續收縮,已經接近歷史平均值即5%左右的水平。
其次,居民中長期消費貸款和個人按揭貸款的減少意味著家庭正在經歷去杠桿化,投機性需求可能在一些局部城市會陸續離場。截至5月份,居民中長期消費貸款與按揭貸款保持了一致性下降趨勢,其中較4月份新增中長期消費貸款下降330億元,按揭貸款較4月份累計同比下降了13個百分點。除非三、四季度信貸政策有所放松,否則未來個人按揭貸款將保持下降趨勢,投機性需求將持續萎縮。
去庫存周期:
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化進程中的估值調整
市場供給與需求結構的逆轉、緊縮性信貸政策對價格上漲預期的抑制意味著在當前的情況下,房地產從投資屬性主導,逐步轉型到消費品屬性主導正在成為政策努力引導的目標之一,而去庫存是完成這種轉化和短周期調控的重要觀察階段。
(一)去庫存周期調整下,房地產行業趨勢性成長機會降低
首先,去庫存的第一階段通常表現為量縮價滯,估值處于動蕩調整期。在當前環境下,去庫存是房地產需求向消費主導轉化的起步,而去庫存的第一階段通常表現為量縮價滯:在這一階段,從開發商的角度看,在資金流的緊縮達到臨界水平之前,沒有降價銷售的動力,從購房者的角度看,由于房價下跌趨勢沒有形成,或者下跌預期不明朗,只有部分自住性需求或改善性需求開始釋放。
在去庫存調整時期,房地產板塊出現巨幅波動,從新一輪調控開始,資本市場上的房地產板塊指數已連續大幅度下調。綜合來看,板塊較2009年的高點,累計跌幅超過50%。從估值水平來看,歷史上房地產板塊的動態PE一般高于上市A股平均的動態PE,折價的情況很少發生。最近的一次折價出現2008年的宏觀調控,使行業趨勢發生改變,從而使2008年9~10月份的最高折價高達-7.7。截至目前,房地產板塊的動態PE對A股溢價已處于歷史低位。
其次,去庫存的第二階段通常表現為量升價跌,房地產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處于徘徊調整期。在這一階段,隨著新一輪調控政策的落實引向深入,從開發商的角度看,資金流壓力不斷加大,降價銷售的動力逐漸強化,而且原有庫存和新庫存的累積(新庫存將在2010年四季度初大量增加)使開發商的承受能力不斷減弱;從購房者的角度看,基于比較明確的、普遍的降價預期,成本與收益的權衡促使住房的真實需求較快釋放,表現在相關指標上,就是可能觀察到成交量逐漸見底回升。
更為重要的是,在去庫存的最后時期,隨著成交量的不斷回升,房價也將止跌回調,政策趨于穩定,此時,估值水平在低位經過較長時期的徘徊與盤整后,很可能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完成動量的切換。
那么,這種徘徊何時會趨于結束?從目前的情況看,2010年第三、四季度是新增庫存大量形成的時期,因此,這將會是房價出現最大幅度下調的時期。一旦房價下調的最大幅度已經完成,那么,去庫存的速度會大大加快,短周期調整也可能接近尾聲,以實際需求推動的消費主導型需求進場,啟動新一輪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增長動力的“換擋”。
(三)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新一輪估值驅動因素將逐步切換到消費層面
如果去庫存與去投資過程逐步結束,那么,房地產需求的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化就會推進,除非出現極度寬松的貨幣條件,否則消費主導轉移到投資主導將是一個不容易完成的趨勢。如果這個判斷成立,則房地產行業新一輪的行業價值增長點也將由消費品屬性所產生的價值增量空間所決定。
1.總體上,消費驅動下的估值水平將由“量”而非“價”主導。
如果房地產市場需求的主導因素由投資層面轉化到消費層面,那么,估值水平的驅動將由“量”而非“價”主導。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也抑制了總體房價水平的大幅上漲。這意味著行業利潤率的上升空間將取決于成交量的上升,而非價格的高漲。
那么,從這個角度看,中長期來看,驅動“量”的最大因素仍然來源于持續的城市化進程,帶來堅實的實質性消費需求。這既包括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也包括商品住宅的建設。
2.結構上,估值水平的價值增“量”來源于多個渠道。
價值增量之一:一線城市郊區化進程帶來對住宅的需求增量。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和天津等一線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從國際經驗看,這些一線城市將進入郊區化階段,未來可能將形成以其為中心的城市圈。未來隨著郊區化的逐步推進,這些城市中心的人口將不斷向郊區分流,同時也將提供潛在的住宅需求。
價值增量之二:二三線城市加速推進的城市化產生的真實需求。
整體上,盡管200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已接近46.6%,但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區域之間以及各城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仍有17個省市的城市化率低于全國水平,甚至還有部分省市的城市化率尚不足30%。因此,從區域上看,未來中西部地區,從城市上看,未來二三線城市將會面臨更為廣闊的城市化空間。這也將為房地產市場的提供相應的發展機會。
價值增量之三:居住條件的標準提高以及家庭的小型化、農民工的市民化等將催生更大的改善性需求。
地球自轉地球公轉
運動軸及軌道繞地軸旋轉,地軸北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并與公轉軌道面成66°34′的夾角(1)軌道為黃道,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形軌道
(2)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1)恒星日:23時56分4秒
(2)太陽日:24小時(1)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2)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速度(1)角速度,除極點為0外,其他各點均約為15°/時
(2)線速度,自赤道向極點逐漸減小位于近日點(1月初)時速度較快,位于遠日點(7月初)時速度較慢
二、需要注意的問題
當物體沒有運動時,以太陽為參照點一日的時間長度為24小時。但飛機、車、船運動時,人們會感覺一天長短不同。如果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動,感覺一天時間短于24小時。如果逆地球自轉方向運動,感覺一天長于24小時。
三、例析
【例1】一艘輪船從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返回上海,船員們在甲板上觀測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時間間隔是()
A.一個恒星日
B.一個太陽日
C.比一個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個太陽日稍長些
答案:D
點撥:如果物體沒有運動,地球上同一地點連續兩次正午的時間間隔應為一個太陽日。如果物體順著地球運動方向運動,其連續兩次觀測正午的時間間隔小于24小時,如果物體逆著地球運動方向運動,其連續兩次觀測正午的時間間隔大于24小時。
【例2】下圖是地球表面自轉線速度等值線分布圖。讀圖,回答(1)~(2)題。
(1)圖示區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緯度
B.北半球低緯度
C.南半球中緯度
D.南半球低緯度
答案:A
點撥:圖示范圍內地球表面自轉線速度自南向北減小,且最北面等值線地球表面自轉線速度大約為赤道處的一半,說明圖示區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緯度。
(2)圖中a、b兩點緯度相同,但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明顯不同,原因是()
A.a點地勢高,自轉線速度大
B.b點地勢低,自轉線速度大
C.a點地勢低,自轉線速度大
D.b點地勢高,自轉線速度大
答案:A
點撥:影響線速度大小的因素不僅包括緯度,還包括海拔。同一緯度地區,海拔越高,其自轉線速度越大。
【例3】某日酒泉晝長11r20分,西昌晝長11時40分。某航天專家上午11時乘飛機從酒泉到西昌參觀某衛星發射,途中飛行3小時。航天專家該日經歷的晝長為()
A.11時40分
B.14時30分
C.11時30分
D.11時14分
實驗材料:水槽、水、少量有色紙屑。
實驗步驟:(1)將水槽漏洞堵塞好;(2)在水槽中放一定量的水;(3)將有色紙屑撒在水面各處;(4)打開水槽漏洞,注意觀察水面有色紙屑的運動軌跡。
實驗結論:通過本實驗,可觀察到水流運動狀況為逆時針的旋轉運動,證明北半球地表物體做水平運動時,運動方向會發生向右偏轉。
2. 自備器材演示地球的自轉方向。
實驗材料:準備一個球狀物,如乒乓球等。
實驗步驟:(1)將球狀物虛擬的北極點朝上(指向北極星附近);(2)模擬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3)從北極點上方看球狀物的旋轉并確定旋轉方向;(4)再將虛擬的南極點朝上,旋轉方向與步驟(2)相反,并觀察此時從南極上空看球狀物的運動方向。
實驗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1)側視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2)從北朝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3)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
3.設計一個簡便易行的小實驗,用自備的材料演示晝半球、夜半球和晝夜交替現象,畫出晨昏線。
實驗材料:一只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狀物表示地球;一只發光的燈泡表示太陽。
實驗步驟:(1)將發亮的燈泡對著不透明的小球,可見只有半個球面被照亮;(2)用筆畫出亮半球與暗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3)將小球按地球自轉方向旋轉,則可見亮半球與暗半球在不斷更新。
實驗結論:通過上述實驗,可說明由于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又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而晝夜半球就不斷地進行交替。
4.設計一個小實驗活動,測算當地的地理經緯度。
實驗材料:2米長的竹竿(1支)、皮尺(1個)、量角器一個、手表一只、紙筆等文具。
實驗步驟:
(1)在操場上矗立竹竿,在地面定為Q點,準備測量影長和角度;
(2)上午任意時間測得影長M,以MQ為半徑劃圓,下午影長至圓周時記為N,連接MN并取MN的中點X,當竹竿影子第二次與QX重合時,也是一天影子最短時,記下時間并與北京時間12點比較時差;
(3)重復步驟(1),當影子與QX重復時用皮尺測得影長,用量角器測得太陽高度角(也可以計算獲得);
(4)把記錄的影長、竿長、太陽高度角以及時差等數據,利用三角函數和時差計算規律可得出結論。
實驗結論:實驗步驟(2)測得時差數,利用120°E“北京時間”換算成經度差,測算當地的經度;實驗步驟(3)測得數據后,利用太陽高度角計算公式,測算出當地的緯度。
5.如何利用手表辨別方向?
關鍵詞:晝夜長短;晨赤點;昏赤點;極晝;極夜
一、晨昏線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面。面向太陽的半球叫晝半球,是白天,背著太陽的半球叫夜半球,是黑夜。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晨昏線是兩條正對著的長度相等的形狀為半圓的弧線。如圖1所示(圖中箭頭表示地球自轉方向),在光照圖上,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從晨昏線與晝夜半球的位置關系來看,晨線的東側是晝半球,西側是夜半球;昏線的東側是夜半球,西側是晝半球,簡言之,就是“晨東晝,昏東夜”。
二、晨昏線的移動及其產生的地理意義
晨昏線移動是由地球本身的自轉運動和圍繞太陽的公轉運動引起的。
1.晨昏線的周日移動與晝夜交替
地球不發光、不透明的特點產生了晝夜現象,地球周而復始地進行自轉運動,產生了晝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人們在地球上總是看到太陽圍繞地球作自東向西的運動。太陽東升西落,地球東邊的地點總是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當然也會先看到日落。越往西邊,日出越晚,日落當然也就越遲。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不斷交替出現,晨昏線的位置不斷發生移動。晨昏線的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移動速度則等同于自轉速度,圖2表示了晨昏線的移動方向(雙線箭頭表示晨昏線移動方向),晨線總是向夜半球移動,也就是黑夜終將迎來陽光,進入白天;昏線總是向晝半球移動,白天終將進入黑夜,晝夜不斷交替,周而復始。
2.晨昏線的周年移動及其與經線圈、緯線圈的關系
地軸是傾斜的,地球公轉運動的黃道平面與自轉運動赤道平面有一個夾角,這就是黃赤交角,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陽直射點不是固定在地表一個緯度位置,而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往返的周年移動。目前,黃赤交角的度數為,所以太陽直射點向赤道以北或向赤道以南移動的最大角度數都是,這個角度決定了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的緯度。由于太陽光線始終與晨昏圈平面垂直,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或南移,晨昏線也會跟著出現規律的移動。在晨昏線的周年移動過程中,晨昏線與經線之間、晨昏線與緯線之間的位置關系都會發生變化,這種位置關系的變化就會產生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日出與日落開始時間的變化。
(1)晨昏線的周年移動與經線圈的夾角變化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在赤道緯線上,此時的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晨昏線與所有緯線都垂直相交,并平分所有緯線圈,因此,各緯線圈位于晝半球的部分(簡稱晝弧)和位于夜半球的部分(簡稱夜弧)長度相等,即晝夜等長,那么地表各處日出時間均為當地的地方時6點,日落時間為當地的地方時18點。春秋分日以外的日期,太陽直射點位置離開了赤道,晨昏線的位置也就跟著改變,不再與經線圈平行,而是會產生一個夾角。晨昏線與赤道處經線的夾角大小受直射點緯度的影響,這個夾角總是等于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由于太陽直射點北移和南移的最大緯度范圍是′,因此這個夾角的最大值就是,也就是說晨昏線與經線的夾角總是在之間擺動。
關鍵詞:自轉,公轉,潮汐,雙星,時間
1.星球自轉成因
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轉,且絕大多數星球的自轉方向有規律。看過一些對地球自轉現象的解釋。如“星云說”“大氣動力”“太空第三種力” 等等。這些假說從出發點上就有問題。免費論文參考網。地球自轉不是由太陽系有的“星云”“大氣動力”等等引起的。地球自轉和其他星球自轉產生的根本原理是一樣的。如果地球自轉是由于太陽系中某些因素引起的,對于沒有像太陽系一樣的“宇宙環境”的星系,星球自轉又怎么解釋?因此,要搞清地球自轉的原因,必須搞清所有星球自轉的原因。星球自轉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影響其自轉的因素有多個。
自轉的產生要追溯到“公轉體系”的形成過程。星球剛出現時不一定在自轉,它們從出現到自轉有一個過程,現在就來研究這個過程。設一行星A(未自轉)以一“合理”速度經過一質量很大的星球B的引力范圍時,受到B的引力作用,A的運行軌跡會發生偏轉,直到最后繞B做環繞運動。
把行星A分成兩個半球來研究,未偏轉時,兩半球做的是直線運動,兩半球平均線速度大小一樣。當行星A經過了與星球B的引力垂直的那一點后,星球B的引力就與行星A的兩半球原來速度方向出現一個大于90度的角度。把星球B的引力分解在行星A兩半球做直線運動的方向和垂直于該方向,可知B的兩個分力對A兩半球做負功,使得兩半球在直線方向速度減小。由于行星A的內半球距星球B近,外半球距星球B遠,B引力在兩半球直線方向夾角也不一樣,使得A的兩半球所受B引力在直線上分力大小不等,即行星A的內半球受到星球B引力較大的牽制作用,外半球則相反。這就使得外半球與內半球之間產生一個“力矩”,這個力矩就使得行星A旋轉起來,且旋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同。當行星A運動到其內半球和外半球的線速度與星球B引力垂直時,力矩消失,自轉速度停止增大,而產生的自轉速度則會繼續保持下去。當行星A的公轉軌道發生變化時,又會產生力矩,則自轉速度就會發生變化(還有潮汐的作用)。這就解釋了“星球由高軌道向低軌道遷移時,其公轉動能增加量小于其勢能減少量。”原因就是部分勢能轉化成了星球的自轉動能。地球做的是橢圓運動,在公轉過程中產生了力矩,故它的自轉速度時刻在變化,但變化很小。有的行星的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反,公轉面和自轉面不共面,這與行星所處的“宇宙環境”有關,還與其公轉前的狀態有關。
綜上所述:1、星球自轉速度產生于其運行軌道發生偏轉的過程中。2、星球運動軌道發生變化時,自轉速度也會發生變化。免費論文參考網。
2.雙星系統的形成
兩個有質量的物體在一定范圍內會有引力作用。在一個“孤立”的宇宙環境中,當一行星C以一速度經過一星球D(假設靜止不動)的引力范圍時,兩星球會受到等大反向的引力作用。分別對兩星球進行受力分析,很容易發現它們都不可能靜止不動。星球C在星球D的引力作用軌道會發生偏轉,星球D由于受到行星C的引力作用也被帶動起來而運動,這樣就出現了一種“你追我趕“的現象。而兩星球做的都是不規則的曲線運動。如果星球C掙不脫星球D的引力作用,且始終不會被星球D追上,則最終達到一種穩定的狀態 ——雙星系統。宇宙中絕大多數'雙星系統'是由于相互帶動做曲線運動而最終達到一種穩定狀態的結果.
3.時間與事件
我們通常說的時間,是指鐘表上秒針的跳動所累積起來的一個過程。而我要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無數次連續的事件,這些事件被“速度小于光速的物體”連續不斷地制造出來。事件在連續不斷地“以光速”被制造出來的同時,又在連續不斷地以光速流逝。
速度小于光速的物體所處的不同的狀態與逝去的事件構成了不同的時間體系。我們在靜止時,與流逝的事件構成了一個體系(體系A)。在體系A中,我們可以看見秒針在按我們規定的條件跳動著。當我們以一半光速運動時,若以我們為參考點,則事件流逝速度相當于光速的一半,此時,我們與事件又構成了一個體系(體系B)。在體系A中,事件從我們身上產生的速度為光速C,在體系B中事件產生的速度為“C-V”,由于事件之間是連續不斷的,如果以體系A中的時間T來計算體系A和體系B中發生的事件數,則體系A中的事件數肯定會多于體系B中的事件數,換句話說,我們在體系A中完成一事件的動作比在體系B中要快(可以聯想到播放影碟時的快放、慢放)。免費論文參考網。
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假設事件是一條河流,我們站在這條河流中間,當我們靜止時,河流相對我們的速度就是水流速度,當我們以小于水流的速度順水而行時,河流相對與我們的速度就減小了。事件從我們身上流逝速率就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水經過我們時的速率。拋開我們后面的水流,我們就變成了河流的源頭,及事件的制造者。
在我們靜止時,水流經過我們的速率大,對應于事件相對我們以光速流逝;我們運動時,水流經過我們的速率小,對應于事件相對我們逝去的速率小。此時,回想秒表跳動這一“事件”,就不難發現秒表跳動的速率在發生變化。秒針的跳動也是一個事件的發生,在體系B中秒針跳動一次動作比在體系A中要慢,所以我們看到秒針在運動時比靜止時走得慢。
如果我們使自身速度達到了光速,那么我們要完成一個事件所需時間將變得無窮大,此時,我們就會靜止不動,時間對于我們來說將會停止。
如果要回到過去,則需要將逝去的事件追上,此時需要的速度則要超過光速,不過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莫過于光速,因此,人類要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
事件流逝的方向四面八方,但最終歸于黑洞,因為黑洞可以吸收萬物。因此,如果墜入黑洞有幸還活著,我們就可以看到歷史。
4.為什么行星的公轉方向一致
公轉體系剛剛開始形成的時候,繞中心天體運行的行星的軌道是沒有規律的。行星之間的公轉面會出現夾角,有的行星會相撞,公轉方向也有相反的,這時體系極不穩定。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后,由于行星球之間相互吸引,使得行星的公轉面之間的夾角逐漸變小了,最后所有行星都被拉得靠近一個軌道面,這時體系也逐漸變得相對穩定下來。當兩個公轉速度相反的行星相遇時,由于相互吸引,距離就會被拉近,此時兩行星的向心力就變了,行星的軌道也就跟著發生了變化。長期以來的吸引,兩行星就會相撞,但由于相撞時兩行星速度方向存在夾角,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而最后剩下的只有那些公轉方向一致的行星。由于在這些行星在最終形成穩定軌道過程中產生了正向力矩,所以自轉方向大多與公轉方向一致。當然也有例外,當某行星離中心天體非常遠時,它受到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非常小,這樣它就可能與其他行星的公轉方向相反(例如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