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柳宗元的作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柳宗元在柳州》地方性課程開發的綜合背景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滿足不同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需要,并將確立和完善“三級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機制作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
國外地方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表明,地方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可以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滿足地方與學生發展的獨特性、多樣性、差異性,在有效促進地方、學校和學生的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我國有關地方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研究不僅起步晚,而且進展緩慢。目前,無論是理論探索還是實踐探索都較為缺乏,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相比較,地方性課程的研究文獻不多,真正的實踐研究更少。當前,我國的地方性課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理論層面,關注地方性課程開發的一般原理,有郭元祥、成尚榮、崔允、吳剛平等學者從課程論、文化人類學等角度開展的建設性、開拓性的探索和研究。如成尚榮引入人類學“地方性知識”的概念,用地方性知識的內涵與價值來觀照地方性課程,他認為:“地方課程是地方性知識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地方課程是地方性知識的載體,討論地方性知識,在課程領域應當討論地方課程;研究地方課程的特質與地位,也要著力研究地方性知識,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倍菍嵺`的技術層面。地方上雖然已經開發有不少鄉土讀本,如江蘇在地方課程建設中,全省各地按文化區域,分別編寫了吳文化、鹽阜文化、維揚文化、漢文化等讀本,包容性大,內涵綜合,但仍然缺乏課程目標、課程體系方面的思考。因此,開發之后的課程實施研究基本處于空白??偲饋砜?,我國地方性課程的研究缺乏一種典范式的研究,缺乏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缺乏從開發到實施的課程體系的范式研究。
我區2012年秋季起進行高中新課程改革,對于三級課程的研究尚處于摸索階段。由廣西師范大學陳玉秋教授主持開發的一系列民族地區特色辦學校園文化讀本,以校本課程的形式探索了地方特色課程的開發,如陽朔中學開發的《百里漓江百里詩》已經具有地方性課程的雛形,但是內容過于龐雜,對于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考以及開發后的實施的研究仍然十分匱乏。因此,我區地方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尚處于“基本空白”階段。
“韓柳文章李杜詩。”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旗手之一,柳宗元在不長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立意新穎、文情并茂的詩文,留下近700篇,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美學、倫理、宗教、教育、文學等諸多方面,有多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各類教材(讀本)。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期間,政績卓著。他改革弊政,解放奴婢;挖井開荒,發展生產;興辦文教,傳播儒學。四年之中,他使柳州地方的經濟、文化事業出現了新的氣象。柳宗元被貶柳州,給柳州留下了一筆豐厚的地方文化寶藏,堪稱柳州地方文化的精粹。柳宗元是柳州重要的文化符號,堪稱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這啟發了我們開發與實施以柳宗元在柳州系列詩文及柳宗元在柳州的其他相關內容研究為主要載體的地方性課程的靈感。
二、《柳宗元在柳州》課程目標的設計
(一)課程特點及定位
1.特點:選擇性、自主性、探究性、綜合性、地方人文性。
2.定位:語文地方課程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是高中語文課程目標以地方性人文資源為依托的“地方性知識”的建構。
同必修教材比,《柳宗元在柳州》強調主題模塊、專題意識,關注模塊間、單元間的銜接,貫徹“專題教學”“單元教學”的思想,主張創造性地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避免單篇講授,有一定的學術要求,是一種內容比較集中的專題學習。同大學選修課比,《柳宗元在柳州》地方性課程以文本研讀為平臺,有其基礎性,但是更加強調綜合性學習,突出地方人文資源的整合,具有實踐形態,既關注與必修課程知識的聯系,又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二)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積累與整合:誦讀背誦,歸類整理地方人文資源,課堂學習與綜合學習相結合。
感受與鑒賞:誦讀吟詠、聯想想象、圈點批劃,調動既有積累,激活對地方人文的感知感受,通過對地方人文的體驗作用于鑒賞。
思考與領悟:查考資料,利用知識比較歸納、評析討論,利用地方教材、地方人文資源培養語文素養;通過對地方人文知識的了解逐步培養家鄉情懷。
應用與拓展:再讀再思,舉一反三,擴展視域,鞏固提高;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地方文化遺產的傳承,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嘗試對地方文化問題進行剖析,通過廣泛的實踐活動,通過一定的研究性學習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發現與創新:注意研究柳宗元文化現象,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柳宗元文化對柳州發展的影響,提出自己的看法。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
三、課程教材編排體例設計
課程最終表現為教材。教材根據主題模塊的理念,將相關主題編排為“柳宗元生平”“柳宗元治柳”“柳宗元與柳州山水”“柳州的柳學”4個單元,每個單元前設“導語”簡單介紹本單元所選篇目及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特點,每個單元結束后再設計一次綜合性學習,如結合柳州的柳學文化基礎,設計考察、采風等實踐活動。
(一)課文
第一單元 柳宗元生平
1.《柳子厚墓志銘》(韓愈)
2.《柳州羅池廟碑》(韓愈)
3.《訪柳宗元遺跡詩》(郭沫若)
綜合性學習:柳宗元生平介紹
第二單元 柳宗元治柳
4.《柳州峒氓》
5.《種柳戲題》
6.《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7.《柳州復大云寺記》
8.《柳州文宣王新修廟碑》
9.《井銘并序》
綜合性學習:柳宗元治柳研究
第三單元 柳宗元與柳州山水
10.《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11.《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12.《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13.《登柳州峨山》
14.《柳州東亭記》
15.《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
綜合性學習:柳宗元與柳州山水研究
第四單元 柳州的柳學
選學謝漢強、戴義開等柳州本土學者研究柳宗元在柳州的文章。
綜合性學習:柳州的柳學介紹
(二)課后練習
“初讀印象”欄目要求學生不看任何參考資料,寫出讀后的第一印象,意在使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用心靈去閱讀、感悟和把握文本,初步獲得自身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鑒賞與探究”欄目,以思考題和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三)相關鏈接
介紹作品背景,簡單說明每篇文章的寫作緣由,作者所處的政治背景等等,以便“知人論世”。
(四)插圖
精選柳州市內與柳宗元相關的名勝的圖片。
四、課程實施的構想
課程實施的基本形態是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柳宗元在柳州》的課程實施以文本研讀為重要內容,強調文言、詩歌誦讀和鑒賞,引領學生感受柳宗元在柳州的文化影響。但是,地方性課程以課堂教學形態實施的課時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必須輔以學生自主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等實施形態。
在地方性課程中倡導自主學習,一方面是學習方式的轉變需求,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體現,另一方面是地方性課程的性質決定,地方性課程所承載的地方人文資源的鮮活性,能夠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通向他們的生活世界,喚醒他們積蓄的潛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地方性課程的最佳實施形態是實踐性活動,而非完全的課堂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地方性人文資源作為地方性課程開發的依托,它更是一種實踐性知識。正因為此,地方性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學生的實踐活動,包括調查、訪問、觀察、討論、探究等,還可以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與領悟,而非課堂上的講解與傳授。地方性課程基本的呈現形態應是實踐性活動中的鮮活材料,而非純教材化。地方性課程需要有自己的呈現方式和載體,它總是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呈現給人們。它就在生活中,鮮活、生動、豐富、多彩。倘若用單一的文本教材來呈現,用教材的話語來敘述,勢必抹殺掉它鮮活的特性,甚至扼殺了它原本的生命活力。當然,既然是課程,就必須對原生態的知識和問題加以梳理和適當的概括,賦予它課程的意義,使得地方性人文資源擁有知識這個載體。因此,地方性課程并不一概否定文本,編寫一些教材也是課程的應有之義。但是,這樣的文本應充分保留生活的鮮活性和情景性,具有召喚力,形成情景的召喚力結構,即以暗示、啟發、激勵等方式,使學生對地方文化、地方性問題產生關注的敏感性,并保有改變現狀的創造活力。
《柳宗元在柳州》地方性課程,既要為貫徹中學語文課程目標找到一個新的入口,使柳宗元詩文教學與柳州文化有機融合,更要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形象感知力和抽象思維力,因此,將柳宗元詩文中能為中學生所理解和消化的作品按適當的體例編成教材,指導學生誦其華章,進而體悟柳宗元的特殊際遇與情懷,并在此基礎上遷移、隅反,做到貼近高中學生的閱讀實際、生活實際、思維實際;將本課程納入綜合性學習的范疇,把地方性教材的建設與誦讀、征文、參觀、采風、攝影、旅游等課外活動的開展聯成一個互動的整體,以柳宗元經典詩文特別是有濃郁的柳州地域色彩的文本為載體,著眼于普及,與綜合性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相交融,這樣的教材編排設計就足以凸顯這門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了。
[關鍵詞] 柳宗元 德育思想 君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縣)人。生于唐代宗大歷八年,卒于憲宗元和十四年。因其祖籍河東,人稱柳河東;曾貶官柳州,故又稱柳柳州。他是我國唐代杰出的文學家和著名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作品除蘊涵豐富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法學思想外,也包含了一些心理學思想和教育心理思想,這其中就有他的德育思想。
一、德育的目的
柳宗元重視德育,認為德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行道的君子。
柳宗元否定天命而重人事,認為封建王朝施行德政才能得到民眾擁護而鞏固其統治。他在《貞符》中說: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德紹者嗣,道怠者奪。未有喪仁而久者也,未有恃祥而壽者也。
柳宗元對于君子,表明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首先,君子應該“無忘生人之患”(《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心乎生民而已”(《伊尹五就桀贊》)。其次,君子作了官吏,也應該認識到“為吏者,人役也”(《送范明府序》),而不能顛倒主仆,奴役人民。再次,君子是人格高尚的人,內外兼修,“內可以守,外可以行其道”(《與楊誨之第二書》)。最后,君子為國家所用,就出而施行治道,“勵材能,興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滅之聲”(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不能得到使用,就居家修養以完善自身,“賢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貴于后”(《寄許京兆孟容書》),“能著書,斷往古,明圣法,以致無窮之名”(《與顧十郎書》)。
二、德育的過程
1.五常為規――道德認識
五常是五項常行的道德規范,沿著五常而行就是圣人的中正之道。柳宗元在《時令論》中說:“圣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謂之五常,言可常行者也。”五常之中,基本的是仁義兩項。他在《四維論》中說:“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義。仁主恩,義主斷。恩者親之,斷者宜之,而理道畢矣。蹈之斯為道,得之斯為德,履之斯為禮,誠之斯為信,皆由其所之而異名?!笨梢?柳宗元的道德認識就是以五常為規。
2.誡懼憂道――道德情感
柳宗元作《誡懼箴》,說“禍至后懼,是誠不知,君子之懼,懼乎未始?!币馑际钦f禍患臨頭才害怕,這是不明智的;君子在禍患發生前,就知道提高警惕。一些人干丑事、壞事,往往有前懼早畏與后懼晚畏之分。善于前懼早畏的人,一般當自己的惡念萌發之時,或當自己的惡行實施,或畏于人知,或畏于法紀,立馬排除惡念,中止惡行,這樣,可使自身及時躍出泥潭,避免無力自拔,避免付出高昂的代價。
柳宗元作《憂箴》,說“所憂在道,不在乎禍”。這表明了他拋開個人的得失,一心只為“行道”的思想?!稇n箴》中還以“有聞不行,有過不徙;宜言不言,不宜而煩;宜退而勇,不宜而恐;中之誠懇,過猶不及。憂之大方,惟是焉急”,說出了值得憂愁的幾件事。
3.植志篤道――道德意志
立志對行道非常重要,是能否成為君子的關鍵。柳宗元說:“君子學以植其志,信以篤其道”(《送薛判官量移序》)。柳宗元自己是立志信道的人,實際上,他少年時就樹立起宏偉的志愿,他在《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中寫道“始仆之志學也,甚自尊大,頗慕古之大有為者”,又在《送婁圖南秀才游淮南將入道序》中說“夫形軀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堯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堯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p>
4.行本誠先――道德行為
柳宗元非常重視道德行為。他認為作家從事寫作的首要條件,是必須有好的行為和品德?!拔囊孕袨楸?在先誠其中”(《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這里不單指個人道德行為,同時是指堅持一定的政治理想和倫理道德的各種行為活動。
三、德育的原則與方法
1.方中圓外,經權結合
柳宗元在《與楊誨之書》中說“吾故欲方其中,圓其外,今為足下作〈說車〉,可詳觀之。”然后在《說車贈楊誨之》》中把個人立身處世比喻為一輛“任重而行于世”的車,且說“中不方,則不能載;外不圓,則窒拒而滯。方之所謂者箱也,圓之所謂者輪也?!币笞鋈思纫性瓌t,又要靈活。換一種說法,就是要做到經權結合。
經也者,常也;權也者,達經也。皆仁智之事也,離之,滋惑矣。經非權則泥,權非經則?!浂恢獧?不知經者也。知權而不知經,不知權者也。偏知而謂之知,不智者也。偏守而謂之仁,不仁者也。知經者,不以異物害吾道,知權者,不以常人怫吾慮,合之于一而不疑者,信于道而已者也。(《斷刑論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經,是常規,權,是實現經的手段。都是為了達到仁和智。把經和權割裂開來,那就十分糊涂了。沒有權的經是拘泥的,沒有經的權是背理的……懂經而不懂權,并不是真懂經。懂權而不懂經,也不是真懂權。
在這里,經就是原則性,權就是靈活性。道德實踐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否則就談不上道德,但實踐中遇到具體情況時也要求一定的靈活性。只有經權結合,才是真正的知經又知權,才符合大中之道。
2.韜義服和,剛柔兼濟
柳宗元在《佩韋賦》中說“執中而俟命兮,固仁壽之善謀……故曰:純柔純剛兮,必削必薄。純剛純強兮,必喪必亡。韜義于中,服和于躬,和以義宣,剛以柔通。守而不遷兮,變而無窮,交得其宜兮,乃獲其終。”主張純柔弱或純剛強都是片面的,不會長久,應該剛柔兼濟,避免偏向。這實際上是一種中和思想,符合儒家一貫的“中庸”論。
3.學焉至道,周乎志藝
柳宗元認為,有道的君子并非天生而就,而是后天學習而成。他說:圣人之道,學焉而必至(《送從弟謀歸江陵序》)。他學習非常勤奮,即使在疾病纏身的時候也不忘讀書,有言為證“仆近求得經史諸子數百卷,常候戰悸稍定時即伏讀,頗見圣人用心賢士君子立志之分”(《與李翰林建書》)。又要求君子在藝能方面具備相當的條件。他在《送元秀才下第東歸序》中說:“周乎志者,窮躓不能變其操,周乎藝者,屈抑不能貶其名。其或處心定氣,居斯二者,雖有窮屈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4.要有乎內,而飾乎外
柳宗元主張作人要內有德才,外有文才;作文要內有思想性,外有藝術性。他在《送豆盧膺秀才南游序》中說“君子病無乎內而飾乎外,有乎內而不飾乎外者……”
有了德才,還需要去表現。只有磨練掌握了真才實學,又把它很好地發揮了出來,這樣“有乎內”,還“飾乎外”,形成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就可以達到圣賢所看重的理想境地。
柳宗元對德育的諸方面都有所論述,可見他的德育思想也是比較豐富的。
參考文獻:
[1]黃立志.論中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4):13.
[2]楊榮春.柳宗元的教育思想.華南師范學報,1981,(4).
[3]王元湖.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83.
故國名園久別離,今朝楚樹發南枝。
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時。
【前言】
《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是唐代詩人柳宗元作品,創作于公元815年(元和十年)。詩人當時路過衡州,寫給弟弟柳宗直,促其啟程返鄉。
【注釋】
⑴題解:陳景云《柳集點勘》云:“味詩意蓋已北還,而弟尚留永,故寄詩促其行耳。以《寄從弟宗直文》參證,似所寄即宗直也?!卑戳谥彪S柳宗元貶永州,后又隨貶柳州。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病故,比柳宗元還早逝四年,終年僅33歲。過衡山:永州在衡山之南,北歸必經。卻寄:返寄。卻: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卻,猶返也。此由退卻之本義引申而來。”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p>
⑵故國名園:指長安。柳宗元生長于長安。
⑶楚樹發南枝:《白氏六帖·梅部》:“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寒暖之侯異也?!?/p>
⑷峰前回雁:《方輿覽勝·衡州》:“回雁峰在衡陽之南,雁至此不過,遇春而回,故名?!绷谠诠?15年(元和十年)正月北歸,至衡州,正是雁北歸的時節。
“八司馬”當中,有兩個是有名的文學家,就是柳宗元和劉禹錫。柳宗元擅長散文,劉禹錫善于寫詩,兩個人又是很要好的朋友。這一回,柳宗元被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劉禹錫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永州和朗州都在南邊,離開長安很遠,那時候還是荒僻落后的地區。要是換了一些想不開的人,心情是夠難受的。幸好他們都是很有修養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的作為是正直的,失敗了也不那么懊喪。到了那里,除了辦公以外,常常游覽山水,寫寫詩文。在他們的詩文中,常常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疾苦,像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就是在永州寫的。
兩個人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們來,覺得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邊遠地區太可惜了,就奏請憲宗,把劉禹錫、柳宗元調回長安,準備讓他們留在京城做官。
劉禹錫回到長安,看看長安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朝廷官員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過去看不慣、合不來的人 ,心里很不舒坦。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觀叫玄都觀,里面有個道士,在觀里種了一批桃樹。那時候正是春暖季節,觀里桃花盛開,招引了不少游客。有些老朋友約劉禹錫到玄都觀去賞桃花。劉禹錫想,到那里去散散心也不錯,就跟著朋友們一起去了。
劉禹錫過了十年的貶謫生活,回到長安,看到玄都觀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觸,回來以后就寫了一首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p>
劉禹錫的詩本來挺出名,這篇新作品一出來,很快就在長安傳開了。有一些大臣對召回劉禹錫,本來就不愿意,讀了劉禹錫的詩,就細細琢磨起來,里面到底有什么含意。也不知道哪個說,劉禹錫這首詩表面是寫桃花,實際是諷刺當時新提拔的權貴的。
這一下子可惹了麻煩,唐憲宗對他也很不滿意。本來主張留他在京城的人也不便說話了。劉禹錫又被派到播州(今貴州遵義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馬高一級,似乎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遠更偏僻,那時候還是人煙稀少的地方呢。
劉禹錫家里有個老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需要人伺候:如果跟著劉禹錫一起到播州,上了年紀的老人受不了這個苦。
這可叫劉禹錫太為難啦!
這時候,柳宗元在長安也呆不住了,朝廷把他改派為柳州刺史。柳宗元得知劉禹錫的困難情形,決心幫助好朋友。他連夜寫了一道奏章,請求把派給他柳州的官職跟劉禹錫對調,讓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誠,使許多人很受感動。后來,大臣裴度也在唐憲宗面前替劉禹錫說情,憲宗總算答應把劉禹錫改派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以后,劉禹錫又被調動了好幾個地方。過了十四年,裴度當了宰相,才把他調回長安。
劉禹錫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節。他想起那個玄都觀的桃花,有心舊地重游。到了那里,知道那個種桃的道士已經死去,觀里的桃樹沒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滿地長著燕麥野葵,一片荒涼。他想起當年桃花盛開的情景,聯想起一些過去打擊他們的宦官權貴,一個個在政治爭斗中下了臺,而他自己倒是頑強地堅持自己的見解。想到這里,他就又寫下了一首詩,抒發他心里的感慨,詩里說: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由于學習的興趣不斷降低,許多學生對文言文的掌握并不理想。如果能把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引入文言文教學,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就會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蒲松齡與柳宗元堪稱是妙筆生花的藝術大師。仔細觀察分析他們作品中貌似不同的生活畫面,我們會發現,其實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本文就以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狼》和下冊《黔之驢》兩篇文章作分析對比,探討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通過比較閱讀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一問題。
一、 作品本質分析
1.情節相似
《狼》講述的是一個屠夫機警地殺死兩只貪婪狡詐的惡狼的故事?!肚H》講述的是一只老虎精心策劃了一場吃掉“神”一樣對手的驢子的故事。從概述上講差距很大,可本質上差別并不大。文章開始我們能看出故事的主角都對他們的對手充滿恐懼,但最后主角都勝利了。屠夫是從防守轉到進攻,一舉消滅兩只狼;而老虎是從試探性的進攻轉換成實質性進攻,吃掉了“神”一樣的對手。這種結果都符合國人的“邪不勝正”傳統習慣。
2.寫作手法與主題形象相似
兩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面對強大的對手,善于斗爭者就一定能取得勝利。屠夫看到狼的時候是這樣寫的,“屠大窘,投以骨。”起初想以德服人,怎奈兩只狼是貪得無厭的,最終屠夫丟掉了一切幻想,拿起扁擔抽出刀與狼搏斗并將其擊斃。老虎呢,在林間看見一只驢(龐然大物,以為神),也是先生畏懼,機警試探之后躲起來觀察對手,最終也是“咬其頸,食其肉”。這兩篇課文對現在生活優越的青少年來說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他們缺乏的就是一種敢于斗爭的精神。其次,再看形象描寫,兩篇課文盡管篇幅較小,卻成功地塑造了鮮明人物(動物)形象。從屠夫身上的生活氣息到對老虎的細膩描寫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雖然主角是兩種,但兩者身上的共同點很多,如機警、勇敢等。他們遇到了看似強大到不可戰勝的敵人時沒有退卻,相反,靠著自身的智慧和耐心戰勝了敵人。
3.細膩獨到的心理描寫
在《狼》一文中,我們能看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以及“狼假寐”等。而《黔之驢》中分別出現了“終不敢搏”、“慭慭然,莫相知”、“虎因喜”等。在這些細致的心理表述中,我們不光能看見屠夫的各種心理變化,也會發現原來老虎也這么可愛。此外兩篇文章還用動作描寫來揭示主角的內心。細致地描寫出老虎由試探到擊斃對手以及屠夫由妥協到反抗的過程。同時,文言文中最講究的就是煉字,這兩篇課文也不例外?!独恰愤@篇文章中的“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等描寫都耐人尋味?!肚H》中“稍出近之”、“斷其喉,盡其肉”等諸多描寫也是十分的精彩。
二、 同等的思想感情與表達形式
這兩位作者相差千年,一位在唐朝一位在清朝,為什么思想情感卻這么相似呢?這就要引導學生們去自主探究。通過翻閱資料,我們發現這和兩個人身處的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同時又與他們各自的性格和經歷相聯。兩個人都處在封建社會,比較了解民生疾苦,也都敢于表達個人見解。從個人經歷上講,蒲松齡有些悲慘,早年成名歷次考試卻不高中,最終只能做私塾先生。柳宗元考中進士但因參加了永貞改革而仕途不順,屢次遭貶最終客死異鄉。相似的經歷與命運注定了他們擁有相似的情感。
其次,蒲松齡與柳宗元為什么都要寫這樣的寓言故事呢?這也是與其所處的時代有關。蒲松齡生不逢時,恰逢滿清大搞“文字獄”,很多東西不能寫,蒲松齡只能寫寫狐怪小說慰藉自己;柳宗元久參政治,對當時的政治環境與政治傾向十分的不滿,又不能明說出來。兩個人都有一種欲說不能的苦楚,所以只能用寓言故事的形式來發泄,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兩個人都是絕世才華卻身處逆境無以伸展,蒲松齡寫《聊齋異志》被朋友稱為不務正業,臨死還大呼自己一事無成。柳宗元雖有《柳河東集》卻也不過是后世給冠以的美名。從文章性質來看,蒲松齡開創了古代鬼怪小說的傳奇體,并成為巔峰之作。而《柳河東集》也開創了柳宗元獨一無二的寫作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