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醉花間馮延巳

      醉花間馮延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醉花間馮延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醉花間馮延巳范文第1篇

      2、舞煙眠雨過清明。——晏幾道《浣溪沙·二月和風到碧城》

      3、聽風聽雨過清明。——《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4、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程顥《郊行即事》

      5、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6、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溫庭筠《清明日》

      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8、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

      9、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2、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沈佺期《寒食》

      13、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

      14、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5、漸紅濕杏泥,愁燕無語。——《掃花游·西湖寒食》

      16、黃昏疏雨濕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17、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18、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19、綠柳朱輪走鈿車。——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0、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

      21、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納蘭性德《菩薩蠻·闌風伏雨催寒食》

      22、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23、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4、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5、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26、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

      27、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28、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韋莊《長安清明》

      29、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30、寒食后,酒醒卻咨嗟。——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31、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范成大《清明日貍渡道中》

      32、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33、寒食不多時,牡丹初賣。——晁沖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時》

      34、淡蕩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35、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云表《寒食詩》

      36、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37、清明時節雨聲嘩。——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38、涌金門外小瀛洲。——仲殊《訴衷情·寒食》

      39、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0、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楊萬里《寒食上冢》

      41、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4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馮延巳《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

      43、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溫庭筠《清明日》

      44、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范成大《清明日貍渡道中》

      45、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46、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周邦彥《瑣窗寒·寒食》

      47、夢回山枕隱花鈿。——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48、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裊間花鈿,卷簾直出畫堂前。——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

      49、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張繼《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50、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

      51、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2、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韓偓《夜深》

      53、時聞先朝陵寢,有不忍言者。——陳子龍《唐多令·寒食》

      54、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55、啼紅正恨清明雨。——趙令畤《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56、困人天氣近清明。——蘇軾《浣溪沙·春情》

      57、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8、憶得盈盈拾翠侶,共攜賞、鳳城寒食。——李甲《帝臺春·芳草碧色》

      59、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60、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61、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62、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孟云卿《寒食》

      63、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張繼《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6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65、三千丈清愁鬢發,五十年繁華。——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66、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楊萬里《寒食上冢》

      67、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68、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張繼《閭門即事》

      69、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70、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71、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72、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73、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74、成陰結子后,記取種花人。——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75、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李冠《蝶戀花·春暮》

      76、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77、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高翥《清明日對酒》

      78、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吳潛《海棠春·已未清明對海棠有賦》

      79、茂才當時選,公子生人秀。——崔元翰《清明節郭侍御偶與李侍御、。》

      80、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云表《寒食詩》

      81、行云去后遙山暝。——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82、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王安石《壬辰寒食》

      83、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王安石《壬辰寒食》

      84、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85、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周邦彥《瑣窗寒·寒食》

      86、指點牡丹初綻朵,日高猶自憑朱欄,含嚬不語恨春殘。——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

      87、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88、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89、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90、遙憐鞏樹花應滿,復見吳洲草新綠。——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91、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韓偓《夜深》

      92、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93、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94、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95、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孟浩然《清明即事》

      96、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孟浩然《清明即事》

      97、西園日日掃林亭。——《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98、筍柱秋千游女并。——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99、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00、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101、直到城頭總是花。——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2、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10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

      104、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105、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6、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107、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08、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

      109、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10、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棄疾《感皇恩·滁州為范倅壽》

      111、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楊萬里《寒食上冢》

      112、玉爐沈水裊殘煙。——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113、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114、上巳清明都過了,只是春寒。——蔣春霖《浪淘沙·云氣壓虛欄》

      115、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116、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17、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118、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19、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120、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曹組《憶少年·年時酒伴》

      121、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122、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123、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彥《蘭陵王·柳》

      124、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25、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周邦彥《瑣窗寒·寒食》

      126、桑柘外秋千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盧摯《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127、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128、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129、懷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趙長卿《臨江仙·暮春》

      130、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131、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周邦彥《瑣窗寒·寒食》

      醉花間馮延巳范文第2篇

      關鍵詞:真;感情;環境;經歷;題材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8-0173-03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即位時改名煜,號鐘隱,是中主李的第六子。他生于深宮之中,但同時又處在一個富有文學氣氛的環境里。他的父親李很有文學素養,所作的詞雖少,卻因委婉哀怨的藝術特色而被人傳誦。做過李宰相的馮延巳也是一個有名的詞家。而李煜自己,也愛好經籍文學,精于鑒賞,并有著多種文藝才能。他不僅是一代詞家,也是有名的書法家,創“聚針釘”、“金錯刀”、“撮襟”諸體。他又善畫,尤擅長于翎毛墨竹;并且精通音律,善于作曲。他還寫過有關書法、音樂方面的理論文章,不過他的文章大多已散失,所剩寥寥無幾。一個封建時代的皇帝,具有如此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且都能達到相當高的成就,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身為南唐國主的他,經歷了常人不曾有過的從帝王之尊淪為階下囚痛苦折磨,這種經歷上的巨大變化,讓他對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更加細膩。無論是前期寫流連風月、傷春惜時的作品,還是后期寫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作品,都寫得真率自然,形象鮮明,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周濟評其“后主則粗服亂頭矣”(《介存齋雜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則認為他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這些評述都源于李煜的“真”。

      情感生活中,李煜與大周后可謂是伉儷情深。在大周后疾篤之時,竟欲投井自殉,萬分悲痛。吳熊和等著《十大詞人》里有如下敘述:“自制誄刻之石與后所愛金屑檀槽琵琶同葬,又作書燔之與訣,自稱‘夫煜’。辭數千言,皆極酸楚。”可見,他與大周后感情真摯。但在大周后重病期間,他又與小周后有著“襪步香階”的幽期密會。那首《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就描寫了約會情景。在“花明月暗”“薄霧輕籠”的夜晚,一個女孩子襪提鞋行走在香階之上,目的是與情人約會,那“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的大膽露骨抒寫,也反映出李煜其人其詞之真。李煜“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過著紛繁豪奢的宮廷生活,也正是這樣的生活才讓他有了學習各種文學藝術的機會,形成了他安逸享樂、不諳于國事政界紛爭的單純思想。再加上青年時代曾受到長兄太子弘冀的猜忌,他便以典籍自娛,把才智精力傾注于文學藝術、愛情和享樂中,他的《漁父》詞兩首(“浪花有意千里雪”、“一棹春風一夜舟”)正表現的是他這隱遁恬退的思想。他號鐘山隱士、蓮峰居士,也應與此有關。他生長在慈父和“歲時賜予,必先諸姒然后及中宮”的慈母身邊,加之周圍環境的影響養,成了他一直以來的純真任縱。也許正是他的這一純真性情,讓他適于追求文學藝術中的真善美,鉆研其中,不自覺地達到了極高境界。所以后人在聯想到他的身世和精湛的詞作時稱其“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他還篤信佛法,廣建佛寺,募民為僧,沉湎于佛教之中。以至于當金陵城陷之時,仍在佛寺誦經禮佛,想通過虔誠感動菩薩,免于大廈之傾。在徐鉉奉太宗之命來見時又不免生出“悔殺了潘佑、李平”這樣的感嘆,以致于飲牽機毒藥而身亡。

      李煜獨特的生活環境與經歷,使他缺少社會閱歷,形成了他無心計、無堤防的坦誠而沒有半點城府的性格。在詞作中他也毫不掩飾地將感情宣泄出來,了無保留的表現出一個真實的“自我”。緣情而行,真率自然,是其為人之本性也是其創作的獨特風格之所在。

      在創作上,李煜常將自己的生活感受入詞。因生活狀況的變化,詞的內容在各時期明顯不同,但它們又共同具有“情真”這一特色。前期寫宮廷享樂生活的感受時對自己的沉迷與陶醉不加掩飾;中期寫家庭變故、國家衰敗的惆悵不安、迷茫感傷時情真意切;后期寫亡國之痛更是血淚至情。他的詞都是其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其真情實感的自然抒發。盡管不同時期詞風有很大的變化,但以詞來反映自己的真實生活和真切感受則是始終如一的。對李煜在詞作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夏承燾在《唐宋詞敘說》中說:“李煜是用這種文學(即詞)揭發自己的靈魂,表現沒落貴族的悲哀的第一人。”他的詞是自己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通過詞來反映自己的真實生活和真切感受,其詞作可以說是他獨特的生活經歷。后主前期的詞,由于當時他生活奢侈豪華,寄情于深宮的清歌艷舞。因而寫下不少綺麗的作品。如《浣溪沙》: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日上三竿,本來是君王早朝的時間,但對于李煜來說好像沒有這種約束。我們所見到的場景是:次第添香的香艷環境,不見停歇的歌舞娛樂,因舞起皺的紅錦地衣,不知不覺金釵滑落的酣暢表演;邀杯微熏,拈花嗅蕊。李煜對這種享樂已經寫到了十分,寫到了無以復加。

      再看那首描寫他與小周后偷偷幽會的《菩薩蠻》: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詞中描寫了在花意朦朧、月色昏暗、輕霧籠罩這樣柔和、美麗、朦朧、香艷的氛圍,展示出小周后赴約時那種襪提鞋的急切忘情,可謂情真景真。李煜也沒有了帝王的的那種高高在上和皇家的尊貴,而是充滿了世俗的常人生活意味:極俚俗,極真摯,也極動人。

      在以上幾首詞里,后主毫不掩飾地把自己亡國之前整日沉湎于驕奢侈靡的宮中生活、不思朝政、茍且偷安的情狀表現出來,并且絲毫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和地位。李煜作詞的心態完全是一個常人的心態,是一個詩人的心態,是一個多情者的心態。自古以來帝王不直接表現自己的生活情景與心理狀態,而是弘揚道與理,以標明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但李煜卻全然不顧這些,不僅在詞中直接描寫他的宮庭娛樂生活,而且在詞中用了大量的筆墨盡述其奢華,烘托其氣氛及場景,真摯表達自己縱情享樂、沉迷其中的情致意興,因此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當金陵城陷,李煜白衣紗帽待罪于明德樓下,不得不接受了違命侯這個恥辱封號,李煜也便從九五之尊淪為階下之囚。經歷上的變化,命運的巨大落差,在其詞作之中,有撫今憶昔的,有無限感傷的,有悔恨至極的,等等。這時期詞作的內容由原來的宴飲娛樂也變成了追憶、感嘆、悔恨、無奈、悲痛,處處流露出思念故國、撫今追昔的沉痛和哀傷,直搗肺腑,催人淚下,發人深省,更有著極強的震撼感染力量。正如周永濟在《唐五代兩宋詞簡析》中所說:“昔人謂后主亡國之詞,乃以血寫成者,其言語語真切出于肺腑也。”有人曾說過以李煜的才華,如果沒有后一段被俘遭禁的經歷,那么他不過是個馮延巳,而現在他以一個皇帝的身份,經受了屈辱的囚徒生活,這就使他在詞的創作上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創作出了一系列傳誦千古之作。試看一首《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作此詞時李煜已被俘押至汴京,過著失去自由、失去尊嚴的類似囚徒般生活,他想東山再起,他有心復國,但目前他失去了原來的一切,想要復國幾乎無望,只能過著“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生活,于是他嘆惋“太匆匆”,他呼喊“幾時重”,花開花落會勾起他對故國往事的諸多回憶,引起他對目前處境和殘酷現實的莫名感傷。作者把人生的無常之可悲和天行有常之間的矛盾寫到了極致,花開花謝是自然界的十分正常的規律,正是這再正常不過的規律而毀滅了花這樣美麗的生命。在這首詞里,花人一體,正因如此也印證了自然界的無情和殘酷,這里面飽含著詞人的情感,是詞人痛苦內心的宣泄,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深深挽留,其中飽含著作者巨大的悲慨。這一切并非作者有意造作粉飾,是作者敏銳的觀察和純真的內心情感的抒發,此詞震撼人心,力透紙背。

      李煜詞作感情抒發是以真取勝,以真感人,以真設境。其詞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感染力,能夠抓住并突出所寫事物的本質特征,通過人和事物之間的關系,突出強調人物的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影響力,加強了作品中人物的活躍氣氛,從而貼近讀者,給人真實的感覺。如《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照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此詞描繪的是宮中夜晚的生活場景,這個夜晚,極盡富麗堂皇。在清靜的月色中,有晚妝初了、肌膚如雪、魚貫排列的宮娥這樣的視覺鋪排,有“鳳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這樣的聽覺渲染,又有臨風飄香的嗅覺描繪,加之醉拍闌干,乘馬賞月,可謂是集聲、色、味于一體。作者確實有詩人的瀟灑,他陶醉于其中,沉浸于其中,對于生活的真情投入,對于自然的用心理解,李煜做到了極致。

      又如他的《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通過傷春傷別的題材,以片刻歡樂的夢境反襯當時的囚徒生活,寄托他撫今追昔的亡國之思,塑造了一個失去故國,夢醒后無限悲傷的不幸者形象。試想李煜曾作為一國之君,痛失故國淪為階下囚,受盡屈辱,曾經的美好如落花流水般一去不返,留下的是無限的仇恨與憤慨,撫今追昔,令人痛徹心扉。面對天堂地獄般的巨變,作者所表現出來的依然是直面世故的真純,以其“赤子之心”,將郁積于心的悲傷、無奈、寂寞和悲哀訴諸筆端,不做作,不粉飾,表現了一種洗盡鉛華的平淡與超然。

      李煜詞不僅在情感表達與題材內容上具有“真”之特性,詞中所應用的創作手法和藝術特色也給人真切自然之感。歷代詞評家對李煜及其詞作都有極高的評價。如清代譚獻的《譚評詞辯》卷二中說;“后主之詞,足當太白詩篇,高奇無比。”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對李煜評價極高。晚唐中期,詞由民間詞而發展為文人詞,以溫庭筠為先導。那時的詞多通過香艷的色澤著力描寫女性的容貌服飾,通過密集的意象和高潔的品物表現閨情愁思,辭藻華麗,思維跳躍。多寫相思、戀情、閨怨等,題材狹窄,辭藻華美,風格艷,乃青樓妓館應歌之作,很難看到詞人本身獨特的思想感情。而李煜則是把詞變成了抒發自己感情意趣的工具,雖也有傷春悲秋、離懷別緒之詞,但那是作者的真情實感。他用詞來直抒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盡抒自己人生中的悲歡離合,他一掃花間之氣,不借鉛華之麗,于“蓬首粗服”中顯出天然韻致與情味。

      他也善于將抽象感情具體化,熔鑄自己的感情,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描繪,融入自己的主觀感情,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李煜觀察細膩、敏銳,善于表達,并能深入體驗身邊事物,其詞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如《浪淘沙》(簾外雨潺潺)這首詞中暮春潺潺無休亂人心緒的雨,天寒心煩的冷寂和孤郁時登高遠眺的場景,是我們在異國他鄉孤苦憂郁時,都會有的共同感受,而作者就是以這些共同點來打動人的。他發掘并呈現出了這些典型環境和典型心理間的必然聯系,所以人們遇到相同的境遇時,常常產生與詞人相同的心理,由此產生某種感情上的共鳴。在《清平樂》(別來春半)中又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這樣的句子是化無形的離恨之情為有形春草,把愁思寫成鮮活的有生命的形象了。在《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里,“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更是以其形象的概括將離愁之情寫得凄婉動人,使人感覺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不去。將一己之悲慨升華到人類共有情感體味,這樣的“真”,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李煜詞的真,也表現在大量運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上。從自己的切身感受出發,直抒胸臆,盡情揮灑,使詞中情事物象都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羅,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此詞明白曉暢,但感情卻凝重深沉,語言淺近,但又情深意切,把苦不堪言、悔不當初的那種內心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收到了語淺情深的效果。李煜就是這樣不同于其他詞人那樣采取幽隱曲折的寫法,而是大膽運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來表達強烈動人的感情,這正表明他忠于感情,也體現了其人真詞也真的本色。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室.詞學研究論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唐宋詞鑒賞集[C].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3〕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4〕賀新輝.宋詞鑒賞辭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5〕蔡厚示.李李煜詞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1988.

      〔6〕吳熊和,等.十大詞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醉花間馮延巳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古典詩詞 “柳” 意象分析

      古典詩歌之美往往在于意象的建構。明人王廷相認為:“夫詩貴意象透瑩,不喜事實貓著,古謂水中之月,鏡中之影,可以目睹,難以實求是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道哉深矣,此詩之大致也。”(《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的有機融和統一。正如比之稍后的明人胡應麟所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詩藪》)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柳”作為一種文學意象出現,最早見于《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大量運用柳意象的,則是六朝時期。自詩歌興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負荷的涵義更加豐富和深刻。

      一、“楊柳”與“柳”

      柳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中往往運用“楊柳”一詞來表現,如“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唐?白居易,《憶江南》),“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北宋?歐陽修,《蝶戀花》)。那么,“楊柳”與“柳”到底是什么關系?

      有人認為“楊柳”是楊樹與柳樹的合稱。但從植物學分類中分析,楊樹與柳樹外形區別很大,楊樹葉圓、樹高、枝挺,絕無柳的“依依”、“裊裊”之態。“楊柳”合稱一說,實在不妥。

      有人認為古詩詞中的“楊柳”都是指柳樹。理由是民間傳說隋煬帝天柳,下江都時將汴河兩岸全栽上了柳,因煬帝姓楊,于是“御筆賜柳姓楊”。但此事發生于隋代,即使此傳說確鑿,“楊柳”一詞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即已出現,漢樂府中也有《折楊柳》等曲目,故此據不足為證。

      翻閱相關資料典籍,我們發現在古代“楊”、“柳”是同義。

      我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的《釋木》篇中就有如下記載:“楊,蒲柳。”西漢學者毛亨在《毛詩詁訓傳》中曰:“楊柳,蒲柳也。”宋代陳彭年、邱雍等人編撰的《廣韻》一書中亦云:“楊,赤莖柳。”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訓詁學專著《爾雅義疏》一書中亦說:“檉、旄、楊通謂之柳,蒲柳又謂之楊,是皆通名矣。”當代《漢語大詞典》中的“楊柳”的意思也都被解釋為“柳”,如“楊柳腰”就是“柳腰”的同義詞。因此,古代文學作品中,楊與柳經常換用。例如,《戰國策?西周》中有這樣一個典故:“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在該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葉,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語卻為“百步穿楊”;唐代詩人劉禹錫受民歌影響而創作的“楊柳枝詞”詩體,又名“柳枝詞”。

      二、柳的意象分析

      “柳”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頻率極高而且寓意豐富的意象。它經過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而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以柳寫景,摹春光無限。

      初春時節,春寒料峭,柳樹的枝條上就已綻出了粒粒新芽。民間諺語云:“五九、六九,河邊看柳。”柳樹早早地將春的訊息傳遞給人,也帶來了春的喜悅,于是,人們把春風稱為“柳風”,春信稱為“柳信”。

      王維《田園樂》:“桃紅復合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用桃紅、柳綠與煙雨描摹了一幅生氣盎然的春景圖。元稹寫道:“何處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同樣,我們從楊巨源的《城東早春》:“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中,讀到的也是滿懷的對春光的期待。蘇軾《一叢花?初春病起》:“東風有信無人見,微露意,柳際花邊。”春寒料峭之時,柳梢上已露出絲絲綠意,顯現點點春光。敏感的詩人正是從柳芽萌發中捕捉到春天來臨的信息。元代詩人劉因《探春》:“道邊殘雪護頹墻,城外柔絲弄淺黃。春色雖微已堪惜,輕寒休近柳梢旁。”冬春交接之際,嚴寒總是遲遲不肯退讓,殘雪困守著頹墻負隅抵抗,然而春光還是頑強地來到柳絲之上。在這一幅對比的畫面中,柳絲悄悄地向人們傳達著春的希望。

      (二)以柳喻情,抒世間真情。

      1.寫離別

      自漢代以降,“折柳”之風俗流行開來。因“柳”與“留”諧音,“絲”與“思”諧音,故古人借“柳”傳達送別之人對離人的無限惜別、相思之情。唐代雍裕之《江邊柳》:“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女主人公希望柳絲綿綿不斷,能把“郎”的船兒系住,留他下來,永不分離。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酒一杯,柳枝;淚雙垂,柳枝;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歸?柳枝。”連用六個“柳枝”(“留之”),將離別之痛寫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樹易栽易活,以“柳”贈友,寄予著對友人的美好祝福,無論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樣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離別、寄遠以折柳致意,正是祈望離人遠人隨遇而安,身心順暢”。①李白的《折楊柳》:“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寄予了自己對友人真摯的惦念之情。李賀的《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將對家人的牽掛表現得淋漓盡致。

      2.抒鄉思

      古人喜歡種柳,無論家中庭院、屋前房后,還是還是河畔池邊,遍植柳樹。故“柳”常作故鄉的象征,寄寓著人們對家園故土的眷念和對家的依戀。李白《春夜洛陽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遠游在外的詩人聽聞《折楊柳》之曲頓生故園之思。唐代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的首聯:“一上高樓萬古愁,蒹葭楊柳似汀洲。”開篇即寫自己登樓晚眺,見到蒹葭柳樹這些生在水邊的景物,勾起自己對故鄉無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3.嘆閑愁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仕途不順,英雄末路,歲月空老,人生聚散,閑愁在心。歷代文人騷客的際遇也往往如此。柳絮的滿天飛灑、飄忽不定,與騷客飄零、孤獨的處境相合,且“絮”又與“緒”諧音,故“柳”、“柳絮”又常被詩人們借以言“愁”,形象生動。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冬去春來,蒲柳先衰,主人公感嘆青春易逝,容顏漸老,擔心夫婿看不上自己的傷感之情便油然而生。馮延巳《鵲踏枝》:“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是被春愁所困的女子對所愛之人的追尋不斷。賀鑄《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作者以滿地煙草、滿城柳絮、滿天細雨喻滿懷愁思,遮天蓋地,形象地闡釋了作者此時憂愁的深度和廣度。蘇軾《蝶戀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柳綿紛飛,喻示春天已逝,東坡感傷美景不常,繁華易去,也是自身處境漂泊不定、遭受摧殘的悲慨。

      (三)以柳喻人,繪人生百態。

      1.美麗女子形象

      柳樹姿態婆娑,枝條纖細柔軟,而隨風瓢蕩時,婀娜多姿,風姿綽約,楚楚動人,與風情萬種的美麗女子極為相似。所以,柳又是風流多情的妙齡女郎的象征。劉禹錫《憶江南》有:“弱柳從風疑舉袂”生動再現了少女舞動時柔曼輕盈的身姿。張先的《醉垂柳》:“細看諸好處,人人道,柳腰身。”這里以柳喻女子柔弱的腰肢,寫盡了女子婀娜嫵媚之姿。宋人也曾言:“柳比婦人尚矣,條以比腰,葉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以比舞姿。”③清代詩人程夢星評李商隱詩曾指出:“唐人言女子好以柳比之,如樂天之楊柳――小蠻,昌黎之倩桃――風柳,以及章臺柳之詞皆然。”②

      柳樹之葉也常常用來比喻女性的眉毛和眼睛,稱“柳眼”、“柳眉”。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一幅含情默默之態,給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韋莊《女冠子》:“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李清照《蝶戀花?暖日晴風》:“暖日晴風出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柳眼梅腮”似少女含羞,楚楚動人。

      2.高潔隱者形象

      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之后,在住宅旁種了五棵柳樹,自號為“五柳先生”。楊柳陰陰,垂條扶疏,幽靜宜人,所以柳在古代詩人筆下有時也成了隱者的象征。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詩人把醉酒狂歌的友人裴迪比作人稱“楚狂”的春秋時楚國隱士陸通(字接輿),是對這位有志于隱居的年輕詩友的贊許。唐代劉慎虛《闕題》:“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即寫自己隱居山中的讀書之樂。劉慎虛并將隱居之處命名為“深柳讀書堂”。劉禹錫《楊柳枝詞》:“城中桃李須臾近,爭似垂楊無限時。”借“桃李”、“垂柳”,諷刺那些爭名奪利、風云一時的勢利小人,贊美那些樸實無華,修身自美的君子。

      3.各色世人形象

      柳條柔弱,因風起舞,但在一些詩人看來,它搖擺不定,趨炎附勢。因此,也賦予它得勢小人這一意象。杜甫《絕句漫興九首》:“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作者將暮春時節的柳絮比作道德敗壞、投機取巧、耍奸弄權的小人。南唐詩人孫魴《柳》:“搖蕩和風恃賴春,蘸流遮路逐年新。顛狂絮落還堪恨,分外欺凌寂寞人。”將柳比作倚得春風,顛狂發威的小人,到處飄絮吹綿,欺負“我”這孤獨寂寞的人。曾鞏《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能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也將柳樹比擬為得勢便猖狂的小人,并告誡他們總有一天會受到“清霜”的懲罰。

      因為柳發于料峭早春時即已破芽,所以古詩詞里也有一些詩詞將柳寫作不畏嚴寒,抗擊風雪的堅貞意象。白居易在《有木詩八首?其六》中寫道:“枝弱不勝雪,勢高常懼風。雪壓低還舉,風吹西復東。”楊柳雖柔弱,但在作者眼中,它卻是一個頑強不屈的抗爭者,當風雪襲來時,它頑強地與之抗爭。

      柳絮飛揚還可用來形容人才濟濟。王維《酬郭給事》:“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即以柳絮飛舞頌揚了郭給事桃李滿門、人才云集的喜人景象。

      注釋:

      ①戴明璽.“折柳”的歷史演變、文化意蘊和宗教情感[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3).

      ②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49.

      ③晉?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九?歷代詩話(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1:487-488.

      參考文獻:

      [1]戴明璽.“折柳”的歷史演變、文化意蘊和宗教情感[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3).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纖檢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中華文化畫報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健康之路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亚洲精品资源在线|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亚洲国产老鸭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欧洲久久av| 亚洲一区精品伊人久久伊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99|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青草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亚洲国产成人爱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超清首页国产亚洲丝袜|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成片观看四虎永久|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 亚洲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