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命的追求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要實現它,就要去追求。
一只小蠶,為了生子產卵,不斷地生長,褪下一層又一層舊皮。為了繁殖后代,它要吐出一條條比頭發還細的絲,將自己包在絲團里。經過十幾天艱難的歲月和折磨,小蠶終于蛻變成了一只蠶蛾。它要用小嘴咬斷一根根一層層密密的細絲,從“小窩”中艱辛地爬出來。出來后,它要馬上和公蛾,并產下一顆顆生命的種子。在產卵期間,它要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產完卵后,它就會安靜地死去。這,就是一只蠶的一生,一只蠶對生命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個愿望,它要去不斷地努力,不懈地追求!不論有多少困難在眼前,它也要頑強地堅持下去!
一只小小的生命都有如此大的愿望,并去追求。生命就是這樣的,何況人呢?
我想:生命的勇氣和生命的價值就應該如此吧!朋友們,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去實現屬于我們的生命追求!
廣東廣州天河區天河區龍口西小學四年級:吳倩婷
1 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
有些內容如果教師不去強調,學生有可能一生都不會意識到。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把落實這部分內容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學會珍惜生命,懂得尊重生命,如何面對生命過程中的困難。生命力是無比強大的,任何擁有生命的人都應該對自己負責。小雞在蛋殼里孕育了生命,當它的生命成熟的時候,它就會自己破殼而出,然后是奮力的掙扎站起來。企鵝媽媽教企鵝寶寶游泳的時候,是把它扔進大海里,任憑海浪的沖擊,自己去體驗游泳的技巧。海龜孵化出來,它要靠自己的力量游進大海,歷經艱險與磨難,然后才能走進生命的歷程。這些現象說明生命具有主體意識,生命是靠自己完善的。
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顯得多么短暫,如何使之有短暫的美麗?我們熱愛生命,但生命的旅程也有許多險峻的懸崖和無法把握的風險,我們是否也愿意為了生命短暫的美麗,而甘愿奉獻拳拳愛心、殷殷心血,甚至不惜犧牲來鑄就人生永遠輝煌的特質?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波折,我們又該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遭流放,處在不幸的逆境之中,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并用詩歌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我們今天碰到困難,更應該迎難而上,滿懷信心地去征服困難。除了語文教材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擴展視野,領悟生命的內涵。在教學完相關的有關生命的幾篇文章后,可讓學生到課外去讀有關生命的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展示。不僅讓學生更多的讀了這些美文,陶醉于那優美的遣詞造句中,更是讓學生又一次被那些字里行間所透露的對生命的渴望所震撼。從而關注自我的生存價值、完善自我、充實自我。
2
加強作文教學中生命意識的滲透,學會善待生命
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教學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聰明才智和心靈、精神,盡情地釋放人的才華、靈氣和創造力。因此以人為本,從關愛學生生命發展的角度實施教學策略是素質教育對作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生命為前提,尊重他們的情緒、意愿和來自生活的各種體驗,讓學生真正的成為習作的主人,真誠地袒露心跡、熱誠地擁抱人生。從學生的交際需要出發,每次作文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寫,寫給誰看,從而產生溝通的欲望、需要和熱情;努力創設多維度、多層面、多樣式、多對象的溝通情境,讓學生在與社會的各種關系的積極交往中,學習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心理學家蓋茲說得好:“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動力。”教師要善于運用激勵機制,采用賞識評價,努力為學生創設成功的快樂。如優秀習作展評,推薦報刊發表等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增強學生自信心,促進寫作的良性循環,讓學生愛寫樂寫,使作文成為學生生命自發的需求。?我們還要提倡學生更多的去接觸大自然,鼓勵他們觀察自然植物,關愛家中的動物,考察一般生物的生命過程,然后寫成文字。如此這樣堅持寫觀察周記。既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從中體會到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可愛。
3 關注教師精神生命的成長,以生命意識影響學生
語文生命教育在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同時,也應把教師精神生命的成長放在一個重要位置。傳統教育常常以“蠟燭”“人梯”“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來比喻教師,贊揚他們默默奉獻,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而這也成為許多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確實,把愛毫無保留地給學生,善待每一個學生,造就每一個學生,這是教師的天職,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均是如此。而一個時期來,教育忽視了教師自身的生命體驗和感受,少了情和愛的獲取和注入。少了情感的交流,而以單純的責任來詮釋教師職責的全部,這就容易讓教師產生一種被尊重的內心需求,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一種潛意識里對師道尊嚴的渴望。于是,教師的權威作用發揮得就要過分了,有時候,教師的這種作用就成了一種桎梏,束縛。“教師是精神生命的創造者”是個真理,但這一真理有兩層含義:教師是學生精神生命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自己的精神生命的創造者。只有教師自身生命意識的覺醒,真正回歸人,教師才能充滿生命活力,才能用生命去感悟生命、撞擊生命、激活生命、溫暖生命、滋潤生命,從而以自己的生命體驗為人師表,并促進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要寫自己要說的話,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作文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態,鼓勵學生大膽地寫,有個性地寫,寫出生命的真實。習作教學應還生命以本色,將學生置于個體現實的生命事件中進行體悟、創造,追求習作過程與生命活動過程的和諧統一,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明確目的,突出習作需求的原生態
平時要求學生寫的作文、日記,學生都把它們當做老師布置的作業和任務。“作文是老師布置的作業”成了目前學生作文積極性不高的直接原因。因而,要想徹底扭轉這一現狀,教師必須在學生中培植“作文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存在,作文為生命的成長與發展而存在”的習作理念。在開始教學習作時,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點,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寫作文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可以鍛煉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為抒發自己的情感,為與人交流而服務。同時,這些日記、作文保存下來,也是自己成長與發展的記錄,是自己寶貴的財富。只有當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并自覺地付諸實施,他們才有可能認識到習作是自己的事情,才會從心理上認同作文,接受作文,最終喜歡作文。
二、大膽放開,形成習作內容的生態場
葉圣陶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德國哲學家狄爾泰強調,生命的歷程即體驗的過程。而我們在習作教學中,有時總是局限于教材要求,教材中要求寫什么就寫什么,教材中有什么題就以什么為題,命題空間狹小,要求僵化單一,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束縛了學生作文的手腳,造成學生看到題目感覺無內容可寫,不會寫。如果指導不當,還會使學生作文時形成心理障礙。要讓學生喜歡作文,寫出原生態的作文,教師就要撤銷這些人為的條條框框,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積蓄來選擇作文內容,自由傾吐,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使學生積極、主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如此開放,學生習作內容的生態場才能構建起來。所以,除了每單元的大作文,我根據要求適當調整放寬要求外,平時的小練筆,我一般不規定題目,而是讓學生自由選題寫作,體裁上也不硬性規定,在時間安排上,只規定上交的期限,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日記之類,學生還可以用漫畫、插圖等來表達。
三、學會寬容,保持學生習作的生態味
冰心說過:“能表現自己的文學,是創造的、個性的、自然的,是未經人道的,是充滿了特別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靈里的笑話和淚珠。”想說什么、寫什么,教師要讓學生自由選擇,給學生表達的自由,讓學生寫自己的心里話。然而,我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卻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不敢寫真、不愿寫真等種種心理,還有的干脆抄篇文章就交過來了,如果不及時糾正,任其發展會導致學生形成寫假話、談空話的習慣,甚至會影響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寬容、接納和賞識每個學生的習作,讓學生敢于寫真話,使學生的習作保持原汁原味,而不都按教師的要求和想法進行修改,把作文改得面目全非。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教師只有寬容,才會使學生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無論學生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學生的行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實的,教師都應該加以表揚。這些真實的感受是寫作的第一手材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還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例如《童年趣事》《老師不在場的時候》《成長的煩惱》等。勇于解剖自己,向讀者真誠地表白心跡,流露真情,這樣的作文才感人,學生也可以消除害怕寫真、羞于寫真的緊張心理。作文后,教師應采用鼓勵性的語言來評價學生的作文,對敢于寫真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指出他們最大的優點是敢于寫真,表達真情實感,使文章真實感人,從而帶動和促進其他學生也樂于寫真。
現實生活中引起人們感悟的東西不外乎生活(包括林林總總的具體事物)和文字。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演繹著鮮活的故事,我們平時要多觀察,勤思考,不斷發現生活中新鮮的故事與動人的細節,然后經過加工處理,把它儲存在大腦的材料庫里以備使用。但現實生活畢竟是感性的、蕪雜的,甚至帶有偶然性,如何進入我們的作文視野,成為“于我心有戚戚焉”動人心弦的篇章,還需要一個再加工的過程,而感悟的重要作用就是提純的藝術。生活中的材料是信息獲取者發現的,是他獨特的體驗。臨場寫作時,根據作文要求和主題表達的需要,把這些材料從大腦材料庫中調取出來,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再處理,再加工,寫在作文中,自然就能切中作文評分標準中“內容豐富,材料新鮮”的得分點。人們常說:“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世事奧妙,天地玄機,盡藏蟻動風搖之間。清人袁枚有首詩寫道:“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生活”之表現在作文中,是具體的、實在的,一片樹葉、一塊石頭、一首歌曲、一絲味道、一份觸覺、一個平凡的人、一件身邊的小事或是一個場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這也就成了觀察、感受、思考的具體對象。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景、一物、一畫面,如果你用獨特的目光去審視,就能讀出全新的意境:成熟的麥穗低垂著頭,那是在教我們謙虛:一群螞蟻能抬走骨頭,那是在教我們團結:溫柔的水滴能滴穿巖石,那是教我們堅韌:蜜蜂在花從中忙碌,那是在教我們勤勞:含羞草默默地收回葉片,那是在告誡我們切莫張揚……
“人是能思想的蘆葦”(法國?帕斯卡爾)。我們讀書,要讀出人生哲理、時代變遷,要讀出科技進步、文明發展,要讀出人情冷暖、社會變化。既不能死讀書,也不能讀死書。應把書本理解透徹,使知識活在腦中。幾何證明所用的思維方法,使我們懂得了思維變化的規律:牛頓定律的發現,向我們體現了認知精神:海平面不斷上升的自然現象,給我們說明了人對自然的影響……至于語文課本和課外閱讀,更不必多言。《莊子》中的《秋水》《逍遙游》和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讓我們領悟到道家“生死齊一”的自然生命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和《歸園田居》讓我們感悟到“自然與生命的和諧”;沈從文在《邊城》中構建了一個未被現代文明浸染的封閉的湘西鄉村社會,勤勞、善良、樸實、勇敢的鄉村人安分守己的生活著,作品中表現的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是那么地和諧優美、純凈本色,作品中所刻畫的人物是那么地至善至美、栩栩如生,作品所展示的故事情節又是那么地真實明了、凄美落寞,讓我們領悟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些感悟,不僅能促進對知識的理解,更能促進知識的遷移、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同時也是寫好作文的重要保證。魯迅先生說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這就清楚地闡明了閱讀感悟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讀畢淑敏的《提醒幸福》,有的學生便情不自禁的提筆寫了以《幸福》為題的作文。有的認為有父母的呵護就是幸福,有的認為在學校得了好成績就是幸福,也有的認為擁有真摯的友誼是幸福,甚至于人為春風飄拂、陽光和煦也是幸福。最后悟到幸福是無所不在的,關鍵在于是否用心去體驗,用心去領悟。這樣,從閱讀到思考,由思考到感悟,由感悟到創造,整個學習過程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也。研讀《我與地壇》這篇課文時,我和學生一起著重理解和品味那些充滿真情的語句,如“一心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句話最關鍵之處在于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痛苦心理的感受,是對母親的深切理解和愛,以此來揭示母子之間各以對方為重的純真感人的深情厚意,極具感染力。鼓勵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變“怕寫”為敢寫、想寫,后來有很多學生在周記中都寫出了感情真摯的好文章。
關鍵詞: 表達 作文 真事 真心 真理
現在,許多學生作文中的造假現象相當嚴重,鮮有真實感受的表達,缺少真實思想的支撐,沒有真實情感的宣泄,作文只能造假,因此,強調“心”真、“理”真、“事”真,對于改變作文現狀,就顯得尤其必要。
一、真事
許多學生都認為生活單調,沒有事情可寫,因此他們要么編造,要么借用作文選上的材料,稍加修飾,以此來應付作文,作文成了造假的工具。其實,學生只要盤點一下生活所賜予自己的素材,可寫入作文的何其多,只是他們沒有勇氣去寫那些真實的事。他們寫《真情》時總喜歡寫爸爸、媽媽如何地關愛“我”,卻不敢表露爸爸、媽媽的關系其實很壞、很僵,甚至已經到了要離婚的地步的事實,不會表達此刻的“我”的矛盾復雜而又痛苦的心理,以及由此產生的依戀、希望之情。如果這里的假設是事實,只要學生把它表達出來,字里行間傳遞的就是至真至誠的感情。正是這些在內心不斷品嘗,并且只有自己才能品嘗出滋味的東西,恰恰濃縮著獨特的體驗和感悟,浸透著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恰恰是作文中最需要的東西,而且是最能打動人的東西。我們做講的真事正是那些健康的、隱藏于內心不愿意示人的卻又是需要勇氣才能表達出來的事情,所以應讓學生大膽地突破人為設置的心理防線,讓作文裝上一個秘密、寫出一段心事、道出一種苦悶,袒露心跡,表達自我的真實。它不僅使作文教學的方向得以糾正,更使作文真正地走向學生的心底,成為學生生命活動的一種表達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寫這樣的真實,其實是在恢復作文的本真狀態,是作文呈現出生命底色。
二、真心
童心如藍色的天空,明亮純凈。作文理應綻露這抹藍色,這藍色理應閃現在作文的每個細節里,尤其是內心感受里。但有些學生在敘事寫人、描繪自己的內心感受時,總會拿崇高而虛假的話裝點文面,以示其道德之高,比如寫到困難挫折時,總會戰勝之,其心理活動大多為翻雪山過草地的英雄行為和、等英雄人物如何鼓勵自己激起勇氣走出困境之類,而其言并非他們所想、所感。這類文句充斥著大量學生的文面,作文雷同、虛假、造作,難現一顆純真的童心。因此,學生敞開真心,描述那種來自心靈深處的震顫,狀寫那份滾動在內心的事實,無疑作文也就閃爍生命的光彩而使讀者感知到一顆心的真實跳動,作文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心靈的顫動總是美麗而感人的,每個人的心底都隱藏著這樣的“美麗”和“感人”,只是學生在作文時不敢拿出真心,總擔心這種心靈的真是消極的,會削弱文章的主題,所以寧可寫得虛假,也要顯示主題的積極向上,正是這種方向性的錯誤才造成了作文的空洞、干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很有必要引導學生用心去傾聽自己真心的跳動,從中尋找寫的沖動,勇敢地再現其真實的內心活動,這樣作文才能負載真情實感。只要是健康的“真”,又何愁它不會感動他人,引起他人的共鳴?
三、真理